大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应用

大学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应用

一、发挥学习情境作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验

许多高校还没有形成良性的学习情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因此,我们可以从各种大众传媒入手,引入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积极参与传统文化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活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通过不同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大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实践中获得感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二、融入传统文化实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重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构建,培养学习源动力,要由潜入深,“理论联系实际”,补充鲜活的东西。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关的校园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并亲身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展书法、绘画、棋类比赛,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围绕传统节日开展活动,如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既是一次爱国教育,也是一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开展知识讲座时就要广泛的联系实际,讲优秀的传统思想对今人的指导作用。除此之外,学生社团的成立和活动的开展也十分重要。现在一些大学成立了曲艺或戏曲社团,同学自己演的节目引起了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以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合理设置课程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沿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合时宜地融入大学课程中,许多高校没有设置相应的传统文化课程,或者设置的课程不合理,完全没有形成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导致传统文化课程严重脱离学校培养计划和目标。香港城市大学学校教务委员会97年通过了一项规定,即每一个本科生无论是念什么科目,什么系,都要念6个学分一学年的中国文化课程,在毕业之前必须修完。当然现在一些大学还没有足够的条件像香港城市大学那样去做,但其中的一些经验,例如学分制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并借鉴到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和教学上来。

四、整合教材内容,提高教师素质

随着课程设置的合理化发展,教育部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相关学校随即出版了《中国文化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指要》、《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等书籍,有的已经作为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进入大学课堂,为大学传统文化课教材建设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做出了贡献。有了教材还得有教师,教师是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因此要着重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大学生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观察和思考,他们不但看老师怎么说,更要看老师怎么做。因此要有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和有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有条件的大学可以用专职的教师教学,条件不成熟的可以聘请有关方面的兼职教师。

五、全社会参与,提高文化影响范围

全社会应该参与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来,开展旨在激发大学生创作热情的文化活动。例如,在北大百年庆典大讲堂盛大演出青春版《牡丹亭》,由两岸三地文化精英共同打造的这出大戏就在大学生中引起了轰动。相关电视媒体应该停止低俗选秀、相亲等节目制作,而应制作大量的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节目,以扩大中国传统文化活动的影响范围。当代大学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建设的主体,肩负着发展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重大责任。家庭、学校、社会等社会主体应该转变思路,大力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而大学生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自己,坚决完成祖国、人民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作者:傅浩兰 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