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路径

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路径

【摘要】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内容,是做好城市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市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产业业态、新的组织形态、新的阶层群体不断涌现,城市基层党建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对巩固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提出新的挑战,对党组织引领社会治理提出新的要求。基于此,文章以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为例,就近年来苏仙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取得成效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继而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资借鉴。

【关键词】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新时代

强调,要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城市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城市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加强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成为必须答好的一道时代命题。

一、苏仙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苏仙区地处湖南省郴州市中心城区,区位优势、人才集聚优势、公共服务优势明显;城市化率相对较高,城镇人口已达68.33%,25%的党员和24%的基层党组织都集中在城区。近年来,苏仙区从实际出发,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抓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强化城市基层党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搭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共治平台,以党建引领推进基层治理,有效推动了城市各领域基层党建的有机融合。

(一)以社区大党委为引领,组织体系日趋完善

苏仙区现有6个街道27个城市社区,在册党员4156名,在职党员4245名。工作中,苏仙区坚持着眼完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体系,27个城市社区均安排1名区级领导负责联系;同时,给每个社区分别安排1个主、副牵头机关单位,与联系社区进行“2+1”结对。近年来,在全面推广街道社区党建成员单位代表会议和社区党员代表会议“两项会议制度”的基础上,大力推行“社区大党委”新模式,在不改变辖区单位党组织隶属关系的情况下,推行“网格支部+综合党委”的组织运行模式,由联系社区分管领导或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社区大党委”书记,辖区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社区党委委员兼任班子成员,以制度形式确定社区党委的牵头作用,实现由过去“依赖个人协调”向现在“依靠制度运转”的转变,既促进了辖区资源的有效整合,又推动了城市基层党建从“单兵作战”走向“抱团发展”。在两新组织方面,根据地域、产业和行业分布特点,立足“一企一策”“一社一策”,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派驻帮建、挂靠组建、行业统建等方式,在核心商业圈加大党组织建设力度,逐步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一些社区还改变原来区域设置党组织的单一做法,根据党员志愿、兴趣爱好、职业专长和地域分布,探索以“趣缘、业缘、地缘”模式建立社区下属党组织,有效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硬件设施得到改善

加大城市基层党建红色阵地建设力度,突出抓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决策议事、便民服务、学习培训、综合管理、文体活动”等5个功能建设和作用发挥,着力打造“敞开式办公、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受理、全程代办、按时办结”的多功能、全方位平台。每个社区党委至少设置1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办公用房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对没有办公、服务群众用房或面积缺口较大、没有自有产权房的,通过置换、调配、租赁等方式予以解决。同时,在全区全面推行“开放式党建”,将城区村社、两新党群服务中心面向社会免费开放,错时使用,共学互促,使有限的阵地资源发挥出最大效应。

(三)以主题党日为依托,党群连心更富实效

全面开展主题党日“十项规定动作”,把每月15日定为社区主题党日,每月下发主题党日活动计划,持续推行组织集中学习、组织谈心谈话、组织党性体验、组织民情分析、组织承诺践诺、组织公益活动、组织扶贫帮困、举办政治生日、商议重大事项、量化考核评分等“十项规定动作”。目前,苏仙区坚持城乡互动干群连心,重点打造以“微心愿”“微公益”“微平台”为主题的“微系列”组合活动已同主题党日活动连为一体,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一大特色品牌。“微心愿”即根据社区需要、居民需求和党员特长,组织社区与共建单位、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贫困村联动。推行在职党员结对联系制度,全面开展面对面征集、认领“微心愿”活动。“微公益”即组织党员领岗履职,通过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坚持每月一主题,组织在册党员蹲点公益项目,做到定向服务与承诺服务相结合,互助服务与组团服务相结合,重点抓好“小公益”“互利换工”“党员义工广场”等活动。“微平台”即开放“红色驿站”区域性综合平台,积极创建“温馨港湾就业帮扶站”“爱心超市”,加强流动党员之家建设,为基层群众提供医疗护理、就业辅导、法律援助等服务。通过开展“微系列”活动,较好地实现了党员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化,使“有困难找身边党员”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四)以区域共治聚合力,整体功能不断拓展

按照每个社区一年50万元的标准全面落实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财政兜底,每年对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评。坚持“党建+”引领,传承“支部建在连上”光荣传统,把党小组细化到网格上,着力构建“社区+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网格”的一体化网络服务管理模式,积极推行社区民主化管理、居民自治化议事机制,形成“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的扁平化服务管理体系,较好实现社区大事大家议、网格小事大家办,形成“大事齐上阵、小事共筑墙”的格局。以区域联动为主线,整合警社资源,建立公安民警、单位警务室保安、治安巡逻人员、网格治安员、党员志愿者“五位一体”的立体化治安防控网络。以分类管理为依托,加强流动人口、留守儿童和社会闲散青少年等特殊人群的分类管理,建立“底数清、信息明、动态准”的数据管理系统,零距离服务社会大众,实现服务群众人性化。

二、苏仙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苏仙区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虽然探索较早、基础较好,但由于驻区单位多、两新组织大量涌现、矛盾诉求叠加,存在着“小马拉大车”、有效覆盖不到位等问题,直接影响工作的整体推进、提档升级。

(一)“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一是共建单位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缺少主动性的问题。少数成员单位对社区大党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工作仅仅是被动的听取社区安排,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二是街道社区存在资源统筹不系统,缺少前瞻性的问题。囿于繁重的具体性、事务性工作,街道社区在日常管理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较多,各种志愿服务分散出击,虽然通过共建共管解决了一部分个体问题,但一定程度上仍较难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办大事。三是存在保障机制不完善,缺少约束性的问题。“社区大党委”与共建单位地位不对等,平时更多依靠各成员单位的自觉参与,社区缺乏同这些单位交涉的底气,导致少数社区有责任、没能力,有想法、没办法,工作事倍功半的现象还有存在。

(二)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有效机制

首先社区在册党员中有一些因国有企业改革而下岗、失业的党员,这些党员尽管已经将组织关系转移到城市社区多年,但仍有不少人不能接受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的现实,面对社区党组织这个“家”各种情绪交织,不愿融入。其次各类党员分布情况复杂,同一社区中有常住党员、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还有市区两级以及兄弟县市区的在职党员,增加了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再次城市社区基本集中在老城区,建设时间早,社区工作办公服务用房面积“先天不足”,存在面积狭小、设施陈旧等现状。尽管这些年苏仙区加大了社区硬件设施改造投入力度,但活动场所租用的情况仍然存在,日常办公用房面积仍显不足,要使每个社区活动场所都提档升级,满足各个支部的党员活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三)新领域新业态党建有待提升

近年来,苏仙区城市社区党建越抓越紧,但对新领域新业态的党建工作研究不够,跟进不快,尤其是对新兴产业党建方面探索不深、系统谋划不足。由于城区顶天立地的新型企业少,处于原始积累的小企业多,这些企业效益不稳定,党员人数少、流动快,业主的思想和行动都集中于搞好生产经营和提高经济效益上,“重企建轻党建”的思想仍较严重,党组织和党员实质作用的发挥还不够明显;在以党建助推社会组织发展上还大有文章可做。

三、新时代创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路径探讨

(一)在组织体系上理顺体制机制,条块结合,协调发展

一是在纵向上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体系,明确三级党组织的职能定位、重点任务和工作举措。建立区委书记抓党建例会和基层党建工作调度制度,完善城区、街道、社区“月会季评年考”三级责任联动机制,推动党建工作从“软任务”到“硬指标”转变。二是在横向上建立共联共建的工作机制。建立“街道大工委”,以区域化党建模式整合资源、统筹协调、综合指导,构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楼栋党员骨干”的五级网格体系,[3](P.42-44)推动城区、街道、社区三级党组织分层次与驻区单位、各类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新兴领域党组织建立起共建机制,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封闭运行的局面,建立起“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党建工作新机制。[4](P.54-55)三是研究完善社区兜底管理机制,赋予社区党组织以更大的职能,精准做好楼宇、园区、商圈等党建工作,把新领域新业态、“草根”团体都管起来。

(二)在运转体系上搭建互动平台,协同参与,精准服务

着力推进区域化党建,深化街道党建联席会议,通过签署区域化党建共建协议,形成规范的《城市基层党建联系会议章程》《年度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工作要点》和《共建共享项目清单》等方式,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各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主动融入城市基层党建,主动谋划、创新思路、主动作为,充分利用党员服务微站平台,收集群众居民盼望、社区难以完成、在职党员能够提供帮助的服务内容,统筹编制成各类服务项目,采取“居民点单、支部下单、党员接单”的服务模式,组织在职党员认领开展服务,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同时,以社区大党委为纽带,吸收在职党员组建15分钟党群服务网圈,把服务延伸到居民家庭,推动区、街道两级机关部门从在职党员“进社区”向“在社区”转变,构建“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的新格局,聚力常态化服务。

(三)在管理方式上树立“互联网+”理念,数据管理,常态推进

坚持以标准化引领规范化,通过大数据分析整理,分领域制定城市基层党组织规范标准,一把尺子量到底。探索“网格+网络”“网络+物业”“网络+商圈”等共管模式,实现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5](P.43-47)充分借助“智慧党建”平台,通过“红色客户端”打造掌上党校;用街头巷尾“二维码”扫出社情民意、码实基层治理。依托手机APP微信公众号,通过“微党课”“微交流”“微生活”“微视频”“微公益”等载体,将传统化党建模式升级为融合性党建模式,方便党员随时随地参加党的各项活动、接受组织管理,使城市党建工作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色、充满时代活力,在一个个社区、一栋栋楼宇、一类类群体中不断夯实城市基层党建基础。

作者:张才行 单位:中共郴州市苏仙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