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论文

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论文

1新教材的优点

翻开新教材,图文并貌的版面定会让你耳目一新,仿佛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许多例题、习题都是曾经亲身体验过的生活经验。这些源于生活经验的内容无不诉说着读者与现实世界的天然关系,从而使抽象的数学变成了具体的可以感知的经验。

1.1有关数与代数

从新教材对于七年级上册有理数和八年级上册实数这两章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教材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在有理数这一章以“数怎么不够用了”开篇,从海拔、天气预报中的负数等身边的生活经验引入负数的概念及其意义。对于有理数的运算,则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通过归纳、类比等方式自己去获得有关的运算法则和运算率。对于实数这一章,新教材创造性地将其安排在“勾股定理”之后,目的就是借助于勾股定理的经验,让学生对无理数有一种感性的认识,使他们自发地去扩大数的范围---寻找实数。

代数内容的开始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回顾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引导他们自然而然地接触、使用代数符号,以感受其产生的必要性和作用。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就是“字母能表示什么”,从日常经验出发,恰当的处理方式突出了数学源于经验、源于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其实,数学中的函数和方程的处理也均是从发生在学生的身边的现象、问题等入手的。

1.2关于图形与空间

新教材的编制,突破了立体图形、立体几何属于高中专属的传统,并大胆的将盖章内容放在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教材在辩证的分析了逻辑关系和形式关系的基础上,确立了理解逻辑关系是数学推理证明的核心。“鼓励学生首先使用具体的、形象化的经验中的自然语言表达相应的逻辑关系,规范的形式化证明则稍侯进行[2]”。这与该阶段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极为吻合。

1.3关于统计和概率

统计是源于生活经验,依托于生活经验,离开了实际背景、特定的含义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符号。新教材采取了设立实践活动,使学生运用周边熟悉的事、物以及经验等,从不同的角度对数据进行感受、估计和处理。时空的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寻找身边的不确定的现象;这样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更大程度上与新课标接轨。

2教材资源的不足

虽然教材中数学史知识和课程内容结合的比较紧密,但我认为有一些材料的处理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2.1教材偏向男性

对于数学方面有贡献的女性仅有一例(七年级下册第208页“剪纸中的对称”)。考虑到某些数学活动不应该是男人的专利,也应该有些部分是由女性来从事的[3]。侧面的忽视了性别的重要性;从我国的传统文化来讲,制约中国已久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是不是又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着学生呢?

2.2习题的死板

从课堂练习、课后习题的设计来看,新教材难免又落入了应试教育的窠臼。不可否认部分练习、习题或多或少地还是顾及到了与经验的联系,然而这里面需要说明的是:每节的习题或者每章的复习题中所引入的生活经验与每章节前面的经验实例如出一辙,看不出有何发展和丰富。这究竟是为了巩固刚刚学习的纯粹数学理论,还是为了引导学生去创造性地应用“后来经验”?当然也不是说刚刚学

习的知识不需要巩固,但是不需要大篇幅的进行所谓的“巩固”。说得深一点,新教材习题的处理还是以应试教育为航标而设计的,致使习题以外有关经验的引入都显得牵强。

2.3过度的“减负”阻碍了经验的发展

从习题的数量来看,新教材又在很大程度上跟随素质教育的减负。很明显,这使本来在“后来经验”的发展与丰富方面就力不从心的习题处理方面,更加捉襟见肘[4]。然而,并不是要否定减负的意思,只是想新教材能否再设计一个新的栏目来弥补在这方面的不足,或者是对新教材中原有的“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以及“课后的习题”等进行异步分的实质性的修改,将其内容更丰富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后来经验”的丰富和发展,实现学生数学经验的提升。但是话说回来,经验的重要性并不是意味着教学上的经验,。事实上,“在数学中研究的不仅是直接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量的关系和空间形式,而且还研究那些在数学内部以已经形成的数学概念和理论为基础定义出来的关系和形式”[5]。因此,只有超越了了现实中的数学经验,数学才能获得无限的发展。

综合上面存在的问题,应当给予新教材的建设更多的关注,先教材也应该充分的吸收历史上的优秀的教育理论,并结合当代的教育理念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推进我们教育的改革,教材的编写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

3教学存在的弊端

3.1彻底的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精神下,存在着过分偏向课改精神,对于传统一刀切,传统的教学方法似乎成为了一种包袱,唯恐弃之不及。有些教师认为听别人讲一两节示范课、听一两次培训,就掌握了课改精神,不学习相关理论,不研究新课教改精神实质,进而否定一切传统教学方法。无论什么课都让学生自学、讨论、探究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基本上不能体现,甚至认为用传统教学方法就等于不成功。在实质上,这是对课改精神的背离,因为新课改的精神在于创新,需要对传统扬弃,而非否定一切。

3.2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新课改的一个明显的改变时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然而,在现实的实践中,由于老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过分的让学生“自由”式的学习,存在了在教学上的自由放任的现象。例如: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整堂课都让学生看书、讨论、相互提问,教师过分的缺少讲授。其结果往往是不言而喻,真正在思考的学生是极少数的,多数的学生在“看热闹”。

3.3对学生的评价的不妥当

新课改主要是“以人为本”,不仅赋予了学生主体地位,而且还给予了情感上的关注,适时的给予学生评价,是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帮助。但是要明确的是: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6]。然而,在实践中,因为教师的评价不客观,反而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

4弥补教材教学中的不完整

4.1教材编写内容全新化

新教材增加多种形式的习题,增添大量的插图,使科教直观形象,浅显易懂。同时教学的内容的编排先易后难,然后再学习抽象、概括程度较高的内容,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章程较小,知识点少,随时保持新鲜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2教师教学的活动化

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师带着知识走进学生”改成“教师带着学生走进知识”,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机会和交流机会,把教学过程变成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互动的”。通过借助图片折叠、游戏、动手操作等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有机地创设了适宜于学生领悟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精神。

4.3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新教材要求摆脱了传统数学教学的影响,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日益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进入课堂。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一领到书就被深深吸引;并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