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微课设计探究

初中生物微课设计探究

摘要:微课是满足当今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学习需求的新型教学资源,以其主题突出、资源颗粒小、学习时空自由和学习方式多样等特点深受学习者青睐。然而,目前的微课设计重点关注内容的精炼和时间的短小,对课程知识点间的关联设计不足,影响了学习者知识网络的意义建构。以关联主义为指导建构微课设计模型,开展初中生物微课的设计探究,以增强教学资源的有效组织,不断提升微课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微课;关联主义;微课设计

0引言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各类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促进了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广泛应用,微课作为适应新学习方式的重要教育资源,以其主题突出、资源颗粒小、学习时空自由和学习方式多样等优势,赢得了众多学习者的青睐。自2011年以来,微课在我国教育领域备受关注,从学校、区域及国家层面的“微课大赛”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如何在凸显微课特点的同时,又能促使学习者知识网络的构建,这是当前微课设计的重要研究课题。关联主义是伴随现代网络、科技等技术快速发展而产生的重要学习理论,为开展数字时代的学习资源设计提供了新视角,它强调学习的关键是节点连接的建立,从而形成学习者自身的知识网络。本文主要开展基于关联主义的微课设计探究,分析关联主义的基本思想及其对微课设计的启示,提出基于关联主义的微课设计模型,并以初中生物为例开展课程设计,以期促进学习者知识网络的建立,不断提升微课的学习效果。

1微课在我国的开展现状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1]。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线学习、MOOC等平台被大量使用,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行业协会/学会都在积极推动微课建设,使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了可喜成绩。2011年11月,佛山教育局率先启动了中小学微课征集活动,随后中国微课网、全国高校微课大赛官网等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相关大赛,这些活动促进了微课实践在我国的发展。以中国微课网开展的全国优秀微课征集活动为例,自2012年9月至2017年12月20日,微课征集活动已成功举办了3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3万余所学校参与,累计微课作品10万余节。截止到2018年11月22日第四届全国中小学微课征集活动仍在火热开展。此外,中国慕课平台、凤凰微课网、第一视频教程网、VOK微课、第九课堂等平台也都为学习者提供了微课视频资源。通过上述具有代表性的微课平台分析发现,目前微课作品大多注重形式上的“微”,对知识内容的设计重视不足,缺乏知识点间关联性的考虑。微课虽然是片段化呈现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的碎片化学习,但在内容上绝不可忽视知识点间的关联,微课内容结构安排的不合理、知识点整合的不科学,以及对形式过分追求等问题,都会增加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妨碍学习者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2关联主义及其对微课设计的启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学习和思考的方式发生了改变,多元化的非正式学习日益盛行,关联主义融合了数字时代学习的社会性、知识的分布性以及群体共享性等特点,成为适应时展趋势的重要学习理论,逐渐在教育领域产生巨大影响[2]。西蒙斯提出的关联主义倡导学习与知识是建立在各种观点之上,并且学习是将不同专业节点或信息源连接起来的过程[3]。关联主义强调了个体学习的外部机制,并主张持续学习的能力比当前知识的掌握更重要,而为了促进持续学习则需要对各个知识点建立连接,将不同领域、理念与概念之间联系起来的能力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持续学习[4]。关联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即通过将节点间建立连接形成网络。在节点连接形成网络的过程中,新节点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发生,学习者需要对新节点进行编码,只有节点通过编码,并与学习者自身网络中的节点产生关联,才能真正地实现知识的获得,扩大自身的知识网络。该理论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知识的碎片化分布及多元化来源,意味着学习发生的关键在于节点连接的建立,实现自身知识网络的形成与完善,而微课的研究也一直在为弥补“割裂知识、缺乏体系”等诟病,关联主义的学习观将为其做出具体化与可操作性的理论指导[5]。设计者在设计微课各环节时,应注重将知识的关联与结构呈现给学习者,增强知识体系的建立,促进学习者对新节点的编码,最终使新知识与自身知识网络建立连接。

3基于关联主义的微课设计

基于关联主义开展的微课设计,在明确微课主题之后,首先要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理清知识结构,并设计丰富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此增强知识间的关联性,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微课的设计主要包括微课件、微视频和微课效果反馈设计3个方面。

3.1微课件设计

基于关联主义的微课设计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注重学习者能力的培养。特里•安德森认为最核心的能力是发现领域、观点和概念之间关系的能力。利用关联主义工具能帮助学习者建立内在与外在观点、情境和人之间的连接,如在微课件中引入思维导图,可清晰展示学习内容的结构,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网络的构建。微课件中知识点呈现的逻辑要清晰,文字要精简,不要过于冗长,切忌文字搬家。此外,在微课件设计开发上,可以使用Focusky软件,通过画布无限放大与缩小的特点,能够使抽象的逻辑层次转化为可视化的表达形式,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点间结构的建立。除注重对内容的设计外,在微课件设计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排版布局、色彩搭配和媒体工具的运用。本文以初中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六章第四节《鱼》为蓝本,开展《鱼的结构》的微课件设计,其知识点以网状的形式呈现出来,除展示鱼身体各组成部分的结构、特点及作用外,还引入了相关的知识内容,如浮力和仿生学等。课程的思维导图设置在微课件首页,如图2所示,目的是让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有总体认知,促进新节点与学习者原有节点连接的建立。

3.2微视频设计

微视频设计主要包括确定主题、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4个方面。在设计之初,首先要选择适合采用微课形式进行教学的主题,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源以建立知识体系;其次,是对学习者的年龄、性别、认知水平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以此把握影响节点连接强度,如动机、情感、经验、模式化、暴露、逻辑等关键性的因素[6],促进学习者节点的弱连接到强连接的转化;教学目标为微课设计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它根据对不同学习群体分析的结果,确定学习者应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分析是为了确定教学中的重难点,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为使整个教学流程有系统的规划,在制作微视频前,需要有微课脚本的设计,之后依据脚本将微课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基于关联主义的微视频设计同样要注重对于所有知识点的整合,增强教学内容间的逻辑性,在微视频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情景性、趣味性,以此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多是线性结构,而关联主义认为知识点应以网状结构呈现,以此增强节点间的联系,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促进学习者发现不同知识的关联性。在内容设计上不仅可以将同一学科间的知识点进行连接,也可以连接跨学科知识点。当某一节点反复出现并与其它节点进行连接时,必然能够促进学习者对该节点的同化,但由于微课时长所限,跨学科延伸类知识点只起辅助作用。例如在对鱼的身体结构进行讲解时,可将物理中的浮力知识与仿生学知识等建立连接,并简要说明潜水艇的发明是根据鱼鳔产生的灵感,当鱼鳔鼓起时,浮力会增加,鱼就会浮到水面;当鱼鳔瘪下去,浮力减少,鱼就会沉到水底。而当鱼鳔中只有一部分空气时,鱼就会悬浮在水中,潜水艇就是依据这个原理而设计的。此过程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网络。在微视频录制工具的选择上,本文使用CamtasiaStudio录屏软件,此款软件能够满足微课视频前期录制,以及后期编辑的基本需求。在微视频屏幕设计上采用三分屏模式,将整个界面划分为三部分,如图3所示。其中主要部分为微课内容的展示,其余两部分分别反映课程内容的思维导图和对应知识点的概述,使学习者对所学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控,有助于学习者逻辑思维的形成。

3.3微课效果反馈设计

微课学习强调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课程设计者并不能直接观察学习者的反应,从而有效地评价教学效果,因此微课效果的反馈评价设计尤为重要。该设计包括微练习和微测验设计两部分,前者是为了巩固学习者所学新知,通常会设计基础性的题目,后者是为了检测学习者是否掌握并能够运用新知,因此在问题难度和灵活性上有偏重。学习者通过这两个环节可以准确掌握知识上存在的欠缺,及时地调整学习。在《鱼的结构》微课效果反馈设计中,微练习安排在每个小的知识点讲解之后,由于微课时长的限制,因此不会设置过多的题目,每个练习环节都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并设计2~3道基础题,学习者作答后会直接给出详细答案并标明对错。测验部分安排在全部微课学习后,题目涵盖了微课的所有知识点,学习者进行测验后会显示学习者等级评价,针对答错的题目会提供详解,并显示对应知识点,以便学习者对未能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再次学习。

4结语

微课作为顺应时展而衍生的新型教学资源,以其主题突出、资源颗粒小、学习时空自由和学习方式多样等特点,为信息化社会带来了一次教育领域的变革。本文开展基于关联主义微课程的设计研究,通过分析关联主义和微课程的相关概念与特点,提出了基于关联主义微课程设计的新思路,清晰展示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更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编码,实现与自身知识网络建立联系。以关联主义为理论依据,不同于以往的线性教学,是将知识点以网状呈现给学习者,增强知识点的关联性,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期待更多人参与到设计微课程的研究中,为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学习资源与环境,以促进创新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胡尚君,张一春,王岚,等.联通主义视域下的微课发展研究[J].教育与管理,2017(6):5-8.

[3]王竹立.关联主义与新建构主义:从联通到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1(5):34-40,

[4]黄志超.关联主义视角下个人学习环境设计与建构[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5]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6]刘智明,武法.提联通主义视域下成人在线自主学习导学策略研究[J].2017(11):69-74.

作者:刘瀚文 戴心来 李莹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