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历史解释素养培养探析

初中历史教学历史解释素养培养探析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现状,然后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历史解释素养;历史评析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必须紧扣核心素养目标,研究制定有效教学策略,指引学生跨越历史教材的局限,开阔其学习眼界,不断增进其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使其学会熟练比较、评论、分析各种历史事物和现象,从而形成严谨合理的历史解释素养。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现状

(一)历史解释意识淡薄

许多初中生并不重视历史学科学习,常忽视树立历史解释意识的重要性,也不注重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甚至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是将历史事件和现象当作知识识记的任务单纯地背诵,并不看重历史理解和史实探析,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观点和看法,不能灵活联系现实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度思考,这些都是他们缺乏历史解释意识的表现。

(二)历史解释能力欠缺

初中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水平相对较差,他们习惯沿用教师教给的方式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模式化解释。当学生面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时,无法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效生成属于自己的历史解释,多数学生都模仿教师给出的观点,追求完美的历史标准答案,只满足于机械记忆纲要体系和基础知识,重视历史学科考试的高分,而忽略了真实历史观的有效培育,这极大制约了其历史解释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三)历史解释教学失效

部分教师不明白历史解释素养的意义,并未将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当作教学重点,往往只将教学重点放在历史人物、事件、时间等方面的分析;忽视了历史教学中史料资源的有效利用,对教材内容理解不透彻,教学思路不清晰,并没有指引学生对隐性历史事实进行深度探索,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衔接也不够紧密,造成学生无法借助辩证的历史思维分析当下的热点社会话题,教师无法激励他们勇于表述自己的历史看法[1]。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第一,促进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是教师顺应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遵循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尽管课程改革工作在持续推进,但是部分教师头脑中仍旧有一些非常落后的理念,并且习惯性将这些知识点融入教材,要改善这一现状,需要教师重新定义历史解释素养的含义。第二,教师善于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一起阐述一些历史事物和现象,指导他们主动探索、发现潜藏其中的历史规律,将有助于提升历史课程教学成效。第三,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认识到历史解释的重要意义,学会评析和判断,能较为客观地阐述各种典型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充分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和看法,利用全面、客观、辩证的历史视角看待和评判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可培育其良好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提炼教学立意,启发历史理解

立意是一堂课教学主题的核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开阔学生历史视野、探求真实史实、直面现实问题等不同视角进行教学立意设计,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历史事物和现象,为学生建构历史解释作出良好的示范。所以,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历史课程标准,科学制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坚持以史实、史料为载体,优化处理历史教学内容,创新设计教学立意,积极将历史解释素养涵盖其中,启发、引领学生共同建构历史解释[2]。例如,在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中,教师可以“探求真实史实”为立意,通过指导学生梳理教材基础知识、史实性知识、结论性知识,激励他们科学应用历史分析法,全面理解新文化运动中各种历史人物的立场,深入探究和解读隐藏于历史背后新文化运动的真实原因、目的、性质和影响等,进而促使学生通过真实的历史学习,树立起应有的、正确的思想、理念和观点。首先,在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概况时,教师选取了“守旧复古派”代表人物辜鸿铭为线索切入,适时介绍了辜鸿铭的生平简介,以及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对辜鸿铭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蔡元培不仅聘请了许多有着新思想的学者,而且还聘请了一些思想顽固保守、但有学术研究专长的学者(如辜鸿铭),从而进一步理解了蔡元培所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其次,在指导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内容时,教师可继续引导学生围绕辜鸿铭的立场,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新文化运动中,辜鸿铭是一个富含西方文化思想的学者,但他却是白话文运动的反对者,为何他如此保守?”教师引领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利用辜鸿铭在北大讲课时的言行和故事等素材,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人物的思想观念的特点。至此,学生逐渐清晰了解了辜鸿铭的立场,也对他多了一份理解和同情,理解了他对西方文化了解得越透彻,则对本民族文化就爱得越发深刻。可见,只有真正还原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的复杂性,从而彰显出历史学科的魅力。通过这种“探求真实史实”教学立意设计,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他们领略到新文化运动中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爱国斗士所具有的非凡志气,也认识到反对立场中的其他历史人物可敬的一面,他们也在利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感。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对历史史实的充分尊重意识,形成求真求实的史学研究态度,这就是历史教学中追求立意、启发历史理解的意图所在。

(二)指引历史评析,掌握解释方法

历史分析法是历史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情境,绘制思维导图等学习支架,或者利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指引学生参与历史评论学习。活动情境是历史学习中的一种有效支架。教师联系学生已有的历史认知和学习经验,通过巧妙设计活动情境,能指引学生深入历史现场,激发其潜在的思想和情绪,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历史学习活动,积极参与其他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例如,在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新课导入时,笔者设计安排了学生自导自演的历史情景剧,鼓励学生分别扮演清朝官员,美国、俄国、英国等国公使,通过不同的角色表演活动,将鸦片战争爆发时的历史情景惟妙惟肖地演播出来,形象地模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氛围下,可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评析,也有效整合处理了教材中有关鸦片战争事件的素材[3]。比较、归纳、演绎等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例如,在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教学导入后,教师适时激励各小组先展示他们自主设计的知识导图,开展学习成果展示,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原因、结果和社会影响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在应用知识导图、开展评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构建知识体系,将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有效衔接起来,训练了其历史思维能力,增强了其获取历史信息、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真实历史认知。他们不仅认识到林则徐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了明辨是非的价值观、树立起了为国家奋斗的可贵品质,而且学会了应用唯物史观方法,在对比学习中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深刻认识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落后腐朽的制度。

(三)整合教学资源,增强解释能力

史实资料、相关人文课程、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等都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积极整合、利用多样化历史教学资源,有利于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首先,利用史料探究是促进学生历史解释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历史学科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真”,所以教师在设计开展教学时,必须以特定史料为依据,充分尊重历史史实,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历史史料,从不同层面和视角有效分析历史事物和现象,强化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观照,做出理性客观的评判,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例如,在八年级上册“”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借助2019年100周年纪念的时政热点引入教学,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实物等素材,引导学生深入合作探究这一作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分界线的历史史实的重大意义,并适时将历史事件与当下的热点进行衔接,分析历史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其次,联系语文、道德与法治、地理等相关人文课程开展跨学科教学是促进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多引导学生从跨学科的视角了解、认识历史。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一课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孔子思想,就可以联系语文课程中的《论语》,增添课堂艺术性,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开展关联学习,锻炼学生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提高其全面看待历史史实的水平。最后,整合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也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加强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要开展追根溯源活动,发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灵活设置历史研究性学习、乡土历史展览、主题讲座、历史情景剧、亲子读史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历史宣教活动,利用历史名人、历史遗迹、历史博物馆等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将历史教学与传统教育相融合,厚植历史人文底蕴,既能让学生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不断助力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发展。

四、结语

教师应坚持从多元化教学角度出发,优化教学立意设计,有效指引学生开展历史评析,整合利用有益教学资源,提升教学实效,不断激励学生形成善于质疑、勇于创新、乐于应用的学习品质,以培育其良好的历史解释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新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71.

[2]林彩英.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3]肖德玉.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途径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9(4):75-76.

作者:李爱英 单位:福建省邵武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