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浅析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浅析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创业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文章在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从机制建设、服务地方、树立标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议,对于深化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党的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并指出经济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国家富强需要青年成长成才,在中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时期,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积极发挥其人才培养的主体功能,努力培养具有良好创新创业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不仅是新时代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新时代高校重要的历史使命,更是实现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一、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困局

1.社会转型发展期存在的价值迷失。伴随着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取得如此值得骄傲的成绩同时,也产生诸多问题影响着国家发展,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社会中开始抬头,复杂多变的社会影响当代青年人,导致其政治意识淡化、担当意识不强。在对泰州几所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业动机调研中发现,62.8%的大学生都认为创业项目是否产生经济效应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不能正确理解创业项目的社会价值,部分大学生甚至错误理解创新创业是国家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局不得已之举,导致在创新创业教育时,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抵触消极情绪。

2.大学生创业诉求与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相互割裂现象。目前,新进入校生绝大多数为“00后”,作为新生一代,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追求自由,接受信息的途径、方法更加多元化。踏入大学校园后,他们呈现出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乐于创新、敢于创业,在学习、生活中释放青春活力、追逐青春理想。笔者在对“创业学生最关注的能力培养”选项(限定选3项以内)调查问卷分析可观察到这些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人际交往能力(68.9%)、营销谈判能力(51.8%)、资源整合能力(46.3%)成为创业学生最关注的三个主要能力。而当前高校在创新创业工作的方式缺乏创新,教学理论滞后,没有考虑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仍然采用课堂、讲座、培训等传统灌入式模式,加之很多承担创新创业课教学任务的教师自身就缺乏相关素质能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够,能力培养不足,教育效果不佳。

3.应用型高校机制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不匹配。应用型高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在机制建设中存在短板。首先,在资金方面虽然从国家、省、市、校等各级部门均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部门之间、校院之间、院系之间存在着脱节,导致资金使用率不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缺乏机制保障,指导教师在高校定位模糊,多数是由辅导员或者就业部门人员兼任,其本身还有很多管理或行政工作,时间和精力难以兼顾,且缺乏相关专业方面知识,难以对创新创业教育形成有力支撑。再次,由于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机制欠缺,学生缺乏实践锻炼,进而难以获得必要的社会经验。从对“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选项(限定选4项以内)调查结果可观察这点,缺乏资金(66.0%)、缺少必要的相关知识(59.9%)、社会经验不足(42.9%)成为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最主要的三个因素,而个人性格不合适(7.8%)、市场形势不好(5.2%)、其他(4.8%)对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相对最少。

二、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1.以体制建设为抓手,确保创新创业稳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应由校级领导牵头全面负责,组织相关部门研究涉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规划、重大改革、对外合作等重大事项。校、院、系与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实行“三横一纵”网格状交叉管理体系,立足于“推动发展、服务师生,凝心聚力、促进创业”,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各领域、各阶段、各环节无缝对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大学生创业者、高校,更需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参与。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大学生创业者直接面向政府、行业企业时存在沟通不畅、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等问题,高校创新创业部门应起到道路桥梁作用,收集政府各项创新创业优惠扶持政策、行业企业最新的发展趋势等信息,并通过校内“三横一纵”管理体系及时准确传导给大学生创业者。从而调动各方积极性,凝聚各方力量协同发展,整合各方的理念、技能、人才和资源,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共同体,建立从项目创新到成果转换直至项目孵化落地的服务体系,破解阻挡创新创业教育前行的各种矛盾,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2.以服务地方为方向,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应用型高校扎根于地方,服务于地方,尤其是那些并不在一线或者省会城市的应用型高校,在高校发展历程中始终与地方政府、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支撑。应用型高校应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尤其是与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结合,以服务地方为方向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创新创业平台搭建起来后,政策、资金、资源的汇集解决了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使得大学生重心放在项目的构思、准备和运作,而不必为了这些问题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地方政府在项目扶持中将更具有目标性,孵化成功的项目必将推动地方就业、促进地方经济、激活地方市场,政府也乐意投入更多更优惠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行业企业帮助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中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完善,形成地方区域经济规模效应。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通过“政校行企”搭建起“大数据、机器人、检验检测”三大创新创业平台,并成功孵化出泰科检测等一批企业,促进泰州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3.以教育体系建设为基础,服务创新创业需求。应用型高校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以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基础。当前技术经济的发展使得创新创业项目涉及多领域的知识,应用型高校应转变思维,整合内部力量和外部资源,专业设置不再受限于学科体系,以行业的视角整合建立专业集群,并最终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科间相互渗透,课程间相互融合,教师间相互交叉,必然能使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能力、知识、技能得到提升。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开设如财务类、管理类、心理学等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青年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阅历和管理经验,专业技能尚处于学习阶段,渴望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应用型高校教师普遍参与过工程技术服务,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恰恰能给予大学生极大的帮助,同时很多教师直接担任专业课程授课,在大学生心中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专业权威,理应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应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业务培训、外出研修、挂职锻炼等方式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培养机制,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并纳入绩效考核标准,使得教师真正成为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好助手。

4.以优秀创业者为引领,激发创新创业无限活力。在当今世界经济强国发展历程中,创新创业从来都是保持自身经济活力的重要举措。在中国近30年经济发展中,得益于良好的创业环境,大批高校毕业生投身于创业大潮中,涌现出马云、俞敏洪、雷军等一批优秀创业者,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国内引领着创新创业浪潮。这些创业者成功的故事在信息化时代广泛传播,在新生一代埋下创业的种子,也逐步改变了中国社会对创业的认知。因此,需要发挥优秀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引领效应。高校要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订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挖掘优秀学生参与“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深度培育国家、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项目,在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设置“创新新星”“创业达人”专栏,对在校以及校友中的优秀创业者开展全方位宣传。来自身边真实存在的人和事对大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潜移默化中会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学生群体中起到良好的引领效应,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在评奖评优、发展党员时,在考察成绩、班级服务能力之外,应将创新能力作为一项考察内容,并从名额中拿出一定比例专项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通过考察标准的调整引领更多进步学子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有着蓬勃的朝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但也容易陷入盲目乐观、急于求成的困境,若不加以引导,很容易陷入盲目、无序的创新创业活动中,既影响了个人发展也浪费了学校资源。创新创业项目商业成功的模式或许不能完全复制,但优秀创业者的经历和经验一定是具有无穷价值,深度挖掘优秀创业者的故事,将这些故事带入课堂,走进社团,带给大学生创业者正面引导,必将变成校园创业土壤中的有益肥料。在给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中强调,“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青年学生是推进创新创业的生力军,通过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人才培养过程相融合,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开展创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这是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实现其主要职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王辉,邱杨.新时代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4).

作者: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