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简析(7篇)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简析(7篇)

第一篇: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高校进行教改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只有让大学生确立其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保障其未来对文化的自信与自觉的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文化自信,应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融入民族自信意识,建立文化自信,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新课改政策提出,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的力及文化自信的培养,作为新型的教育理念,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及文化自信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改进和完善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文化自信的培养,是高校现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育的现状

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普遍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加入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中[1]。高校通过自己或与相关企业建立创新创业的基地,帮助学生进行实习,校内也会相应展开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比赛及相关的经验交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但我国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还有许多不足,很多学校并没有将创新创业课程落实到位,没有建立统一、相应的领导、协调及监督机构。没能发挥出这一课程的主体教育作用,致使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不符,与现实脱离,学生不能将创新创业课程所讲的内容应用到实际。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

1.建立统一的领导机制

学员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小组,将创新创业课程联系实际[2]。学校也应进行统筹规划,对各部门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将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进行协调,把专业知识、思想教育及创新创业进行整合,发挥学院的主体作用,将培养方案与创新创业课程进行结合,做出统一的规划,形成一个以学员为统筹、相关的部门相互协调、全员师生都可以互动的共赢局面,为学院的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保障。

2.整合课堂上的资源

将课堂上的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开设系列创新创业课程,将相关的思想政治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并对其中的一些课程进行相应的整合,建立新型的课程体系、例如,将相关的社会实践教育与大学生常说的《毛概》课程进行结合,注重对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并增加相应的法?知识;第二,将专业课程中融入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这就要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主体作用,将相关的创新精神和意识融入到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定时开展教师交流会,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指导学生的创新性、探索性实验。

3.创建相关的科研平台

学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为学生日后的科学研究道路奠定基础。大学生在参加学校的科研项目时,既可检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帮助学生培养相关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及创新精神,高校每年都有一定关于创业方面的课题,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参与到科研队伍中,在教师指导下,经过科研训练可提升学生的团体意识及创新精神,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会得到显著的增强。

4.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

要想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的理论教育是一方面,还应加强建设校内外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首先,是校内的实践基地,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是在实践中得到的。校内的实践基地应遵循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目标,按照创新创业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建立综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尽量与企业的工作环境一致,在相对比较真实的环境下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其次,是校外的实践基地,校外的实践基地主要是指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及训练场地,提供相应的技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训,以及将相应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等技术上的支持,学校应对企业进行员工的培训、技术服务及人才供给等方面予以帮助。通过学校与企业进行优势互补及资源上共享,形成新型的校企合作关系。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现状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包括缺乏相应的文化自信意识、传统的文化认同感较低及缺乏对主流文化价值的坚持三个部分。当前,大部分高校在学校的顶层设计就开始确定清晰的培养目标,就是常说的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在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有很高的标准。从学生上大学开始一直到毕业,都是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注重对技能的培养而轻视人文教育,使人文教育逐渐向着边缘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对人文教育有着一定的偏见,认为只有专业课程学好才能找到好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就很难使学生参与到文化的建设中。在社会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外来文化对我国的文化有着强烈的冲击,并且很多学生的价值观也在不断改变,这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方法

1.增加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要想在本质上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就必须要坚持大学生对国家及民族的文化自信,从而增加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这关键在于应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高校应采取相应的手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和教育。例如,应用宣传栏、电子屏幕、学校日报以及互谅网的形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弘扬先进个人和事迹,营造一种浓厚的社会主义气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学校和教师也应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

2.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

高校应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设相关的思想教育课程,教师在讲课之前应做好备课工作,从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合理的安排教育内容,将国学内容与传统的文化融入到相关的课程中,将优秀文化、先进事迹及案例分析应用到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信心,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应该不断地进行创新教学,注重将社会实践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将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有机结合,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的教学基地活动,加深大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自觉地学习传统文化,增强相应的文化意识,为未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增添力量。

3.创新发展自身文化

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要想在世界的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必须要发挥全民族的力量进行,运用文化的力量引领民族的发展。社会主义就是要将民族发展为一个物质不再匮乏,精神也不再虚空的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与此同时,也应适当吸收和收取先进国家的文化,有些文化成果可以帮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地发展[3]。所以,大学生除了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外,还要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做到不否定,不跟从,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做到博纳众长,并加强与对外来文化的互动,不断丰富自身文化。因此,只有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成果,从而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五、结语

大学生不论是在学习创新创业课程中,还是在增加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只有博纳取长,增加自身的修养和实践能力,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与此同时,还应提升大学生的素养,积极参与科研和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的建设,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荣.共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第十一届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交流报告[J].高教探索,2017(4).

[2]马?琳.由大学生创业引发的几点思考——以西安某空间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的发展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7(3).

[3]章刘成.普通本科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哈尔滨商业大学为例[J].新经济,2015(14).

作者:黎会友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定位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定位,然后论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实践现状,最后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构建和完善以创新创业素质为鲜明特征的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培养管理机制;形成与培养目标相渗透的实践教学平台和众创空间;打造能够践行高水平产学研教育理念的师资团队。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逻辑定位;创业实践

当前一个阶段,为破解改革攻坚时期凸显的各类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国家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将其上升为“顶层设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国家、高校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投入巨大,但与预期相比,实际效果并不乐观。为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为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和用人单位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本文从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定位入手,全面阐释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实践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定位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显著增强。通过解读《意见》内容,我们可以得知,创新创业教育包括意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前者包括对学生创新精神的灌输和创新思维的构建,后者则是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业归根结底属于实践层面,是对客观世界的有效改造。创业要建立在创业者对自身主观意识认识与改造的基础之上。为使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效,坚持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实践提升“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势必要厘清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定位。从逻辑层面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可以拆分为两个层面,分别是“创新创业”和“教育”。“创新创业”是“创新创业教育”整个概念的逻辑起点,包括激发与培育大学生的探索欲望、冒险精神和创新思维心智,以及提升大学生利用市场手段融合配置资源、发现并把握创业机会的能力;“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重点,因为无论是创新思维的培育还是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最终都要通过学院派的正规教育才能实现。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点和着力点都应该放在“教育”上,即通过系统化、制度性的安排,引导出大学生潜在的创业精神,并具备与创业相关的能力与意愿,使之自发地、自然地、自由地利用所习得的知识、技能、经验。简言之,“创新创业性”和“教育性”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本质属性,通过对“创新创业性”的理解着力提升“教育性”实效是该种教育类型的关键逻辑定位。毕竟,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如何理解、如何实施以及如何评估等一系列工作,都是建立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定位的思考之上,这是理论与实践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前提条件。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实践现状

教育模式是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活动的方法和程序,决定了教育活动的效果。与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起步较晚,而且在教育模式类型方面也相对滞后。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有:学科导向型、实践导向型、综合导向型、宽口径导向型。具体来说,学科导向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着力点在于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力图从增强大学生专业素养入手,通过构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实践导向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构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创业实习基地为主线,在大学生自身具备一定创新意识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完善的创业实践平台,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创业能力的同时,深化对创新思维的认识;综合导向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在校内建设创新实验区、在校外建设科教园区,通过校内外不同园区之间的互动、流通,构建创新创业人才的联动培养机制,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宽口径导向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在宏观人才培养体系中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及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从而培养具有前瞻眼光、宽广视域、全面知识、过硬技能的创新型大学毕业生。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分析得知,我国众多高校在推进创业孵化、制定激励政策以及探索创业教育等方面付出了不少努力,但与高昂投入相比却产出甚微。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现状为:其一,在创新创业教育逻辑的研判方面,部分高校忽视研究与创业决策相关的基本理论,片面重视行政手段的作用,套用其他地方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造成创新创业教育自身逻辑定位和整体思路的混乱,效果也相应地大打折扣。其二,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机制、配套设施以及课程体系等方面亟待重构或完善,如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彼此矛盾、重复严重,并未形成科学、系统、完善的教育体系。其三,个别创新创业导师“书本化”现象突出。他们虽然理论知识深厚,但是实践技能匮乏,自身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其四,创新创业教育带有典型的“行政化”特征,几乎没有考虑到师生的实际需求,对实际的创业实践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和阻碍作用。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分析

当前一个时期,各领域的创业活动渐趋活跃,各种新业态不断涌现,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却相对停滞,与蓬勃发展的创业实践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基于此,高校应认准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定位,拓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1.构建和完善以创新创业素质为鲜明特征的教学体系。作为整个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学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教务处以及学生工作处等应协调一致、明确分工,在充分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定位的前提下,对学生开展由浅入深、由低至高、循序渐进的全方位教育。为构建和完善以创新创业素质为鲜明特征的教学体系,高校应从以下四个层面实现转变:其一,由向学生片面传授狭小、有限的专业知识,转变为让学生具备全面的创新创业素质,这其中既包括让学生掌握全面、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包括让学生对创业经验、社会知识有所涉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其二,由单纯强调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记忆与掌握,转变为让学生在对专业知识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转变成创业、创新、创造三重能力。其三,在衡量学科设置的质量时,由之前主要考量学生对相关技能、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转变为科学评定学生所具备的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即增加了实践教学比重。其四,由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灌输与传授的整齐划一,向因材施教转变。

2.构建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培养管理机制。合适的培养管理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教学体系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传授积极性。为了增强培养管理机制与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匹配性,本文建议:首先,采用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机制。这一机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其特质主要体现在选课制度与弹性学制两个方面,即通过学科知识模块来培养学生,并以学分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指标。举例来说,为了避免学生因创业和学业二者不能兼顾而荒废其一,学校可以采取弹性学制,让创业大学生根据创业的实际进展,分阶段完成学业。针对时间、精力投入巨大的创业项目,甚至可以允许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从而让他们安心地投入到创业实践中。其次,构建完善的课程自修与免修学分置换机制。大学生为了实现自身创业目标,应该在某一项或几项科目的学习中付出超过他人数倍的时间与精力。因此,一旦创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超出了教学安排中的能力要求,那么由学生本人申请、任课教师批准,且公开答辩、成绩合格后,便能在免修该课程的前提下获得相应学分。最后,建立多视角评估的教学考评机制。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方式应与以往侧重课堂考试分数的考核方式有所区分,因为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高校应把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纳入考评机制,具体来说:一是在考核过程中,提高对过程培养的重视度,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针对不同课程、不同实践环节制定不同的考核要求;三是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如是采用口试,还是笔试;是采用闭卷、开卷,还是半开卷;是采用专题讨论、课程论文,还是小组研究报告等。

3.形成与培养目标相渗透的实践教学平台和众创空间。创业的实践特征决定了实践平台的重要作用。作为专业技能训练延伸的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是连接专业知识与创业活动的关键纽带,因此,高校应强化创业基地建设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可根据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创业水平的高低,由低至高地构建知识性实践教学体系(强调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学习的结合)、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实际工作经历与职业技能的结合)、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侧重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实践教学平台和众创空间的拓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高校要多举办创业论坛、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向学生开放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到教师所从事的创业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拓展创新创业眼界,知悉创业流程。其二,通过多种高级别赛事提升学生参与创业的热情和师生在创业竞赛中的默契度,鼓励有实力的师生团队在国际范围内参与创业竞赛;在创新创业者与投资机构之间搭建方便、完善的对接平台。其三,高校可以借助政策优势,与所在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企业创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以及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开展合作,搭建众创空间,并对运行机制和服务业态予以优化和完善,从而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拓展空间、加强服务、优化环境。其四,高校创建技术转移中心,支持、鼓励学生利用技术成果进行创新创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其五,高校与地方政府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建设合作共赢的创新创业环境。构建从“创意链”到“技术链”,再到“创业链”,最终到“市场链”的一条龙知识型产业生态链,形成以“政府—高校—产业”为主体的“三螺旋”协同合作创新型产业集群模式。

4.打造能够践行高水平产学研教育理念的师资团队。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关键看师资力量的强弱。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中,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知,致使与其专业师资有关的各项政策、培训资金落实不到位。面对企业家式教师“一人难求”的局面,高校应打破“唯学历论”的固有人才准入机制,不拘一格降人才。其一,降低学历准入门槛,从企业中引入一大批创业经验丰富的行业能手担任兼职创业导师,与校内原有的专职创新创业教师相融合,构建一支专兼结合,既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熟悉行业发展,又掌握渊博专业理论知识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其二,“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安排学校专职创新创业教师到校外参加各种培训,进行“充电”;同时,邀请成功创业者进校园与教师开展专题合作或讲授自身的创业体验等。其三,构建完善的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突出奖惩原则和具体措施,尤其要通过政策加强对创新创业教学与研究成果的扶植力度,并严格惩罚与创新创业教育不相适应的教学行为。

作者:刘然 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认识误区及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兴未艾。但是,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依然存在思想不统一、认识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本文基于自身教学实践和文献研究,系统探讨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认识误区;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形势总体依然严峻,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为了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改善就业这个重要的民生工程,我国高校正着力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适应新时代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创新型、实干型人才,助力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然而,各高校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思想不统一、认识不到位、组织不得力、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甚至某些受众大学生也存在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鉴于此,笔者从自身实践和研究出发,系统探讨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认识误区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新创业意识、思维、能力为主的新型人才教育[2],它是面向大学生、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养和开创型性格的人才为目标,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实用教育。然而,当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现实地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内涵缩小化,把创新创业教育“窄化”为职业教育,即极端地认为它就是教学生开公司、办企业、当老板;二是内涵扩大化,把创新创业教育“泛化”为素质教育,即极端地认为它就是开发智慧潜能、塑造健全个性,从而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以上两种认识误区导致了当前中国高校施行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么更多关注教少数学生如何创办企业的创业性培训而忽视了多数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要么片面注重教育的覆盖面而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追求“个性化”,忽视“全覆盖”

当前,某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授课对象过于狭窄,仅仅面向那些有创业打算、正在创业和已成功创业的学生群体,而忽视了面向其他普通同学。这样做既损害了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正当权益,又不符合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的36号文件的相关要求,即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在2017年形成一批可复制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此外,不仅仅是企业家才需要拥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其他职业岗位也一样需要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人才。因此,高校应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将其纳入课堂教学主渠道,贯穿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追求“整齐划一”,忽视“因材施教”

当前,某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授课内容过于单一,忽视授课对象由于专业、年级、创业阶段的差异性而使用同一本教材、采用同一个教学模式。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乍一看统一规范,但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同时也有违“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更何况,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差别,自然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高校应当尽量做到“分层施教、梯度施教”,即对“各个学科专业的学生”、“有明确创业意向学生”、“具备相应条件的初创企业者”施行不同内容、方式的创新创业教育。

(三)追求“独树一帜”,忽视“专业融合”

当前,某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各行其道、完全脱离”,只在低年级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类的公共必修课,学生修读完课程即“束之高阁”,而在高年级的专业选修、必修课里完全找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子”。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看起来精简省事,但缺乏与学科专业教育的有机联系,事实上已把自身孤立化、边缘化,不利于高校培养具备较强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此外,不结合专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就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而只会是营销式的简单变化或翻新。因此,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之中,从而构建研究与应用结合、学科交叉、教学与创新创业内容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四)注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应用”

当前,某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还仅仅停留在教师课堂面授,学生死记硬背的“填鸭式”应试教育模式。这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学生的课程成绩也许差强人意,但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恐怕相形见绌,更不用提将来毕业真的走上成功创业之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离开实践谈理论是苍白无力的,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应用中才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境界。因此,高校要为学生搭建更多更好的实践平台,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实践机会,例如广泛开展实习、实训、竞赛、试验等活动,必要时考虑引入社会资源,实行校企深度合作,从而使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深化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高校走出创新创业教育认识误区的策略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高校可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办〔2010〕3号),科学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研究方法、创业基础、专业前沿等方面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3]高校可依托专业教育主渠道,在学科专业课程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模块,在学科教学的知识讲授、课堂讨论、课程考核等环节有意识地融入创新创业思维训练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按专业、年级和创业群体类别开设基础入门类、兴趣引导类、实训实践类等梯度课程,构建创新创业分层梯度课程体系。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高校可引导全体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明确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内容;在教师岗前培训、继续教育、骨干研修中有意安排创新创业教育模块的学习内容;建立创新创业专职教师、专业课教师到校外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人事制度,必要时聘请成功企业家、著名科学家、VC投资人、行业杰出校友担任创新创业教育课、专业课授课或指导老师,打造“专兼结合、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革新传统“填鸭式”教授方法和“死记硬背式”考核方法,多采用启发式、交互式、案例式、体验式和PBL(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学术前沿、产业技术成果带入课堂,构建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注重过程和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规范创新教学管理,强化创业实践锻炼

高校可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简化休学、复学审批手续,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管理,支持学生通过科研试验、、发明专利、技术开发、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获得学分,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累计转换制度,允许适当比例的创新创业学分转换成专业课程学分;同时,有条件的高校可尝试校际间创新创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从而发挥高校之间优质资源的共享效益。高校可设立创新创业园、校企共建人才培训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开放实验室等实践平台,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和体验;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级别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广泛动员、精心组织、提高赛质,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作用;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加强校际间、校企间的交流与合作,尝试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图书文献资源开发共享机制。

(四)提升创业服务水平,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高校可探索实施“一把手工程”,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主体责任,建立多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院校两极“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做到能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法律、融资、工商、税务、管理和项目推荐等方面一站式资讯和服务;搭建“互联网+创新创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及时人才供给、市场行业需求、优质项目推介、创新创业相关政策文件及其解读等信息,从而提升校内创新创业服务质量和水平。高校可充分利用报纸、官网、微信、微博等新旧媒体平台,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文化氛围,不定期开展“百家企业精英进校园”、“企业经营校园高峰论坛”、“校企合作成果展”等系列品牌活动,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一线企业家、新业态从业者举办讲座、论坛、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云集各行业创新创业精英,从而培育“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自由探索、敢当风险”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这个充满活力的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兴未艾。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看到就业创业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的认识误区,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改善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落实“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助力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输送更好更多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秋石.思维导图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8):113.

[2]黄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151.

[3]王东明,刘姬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26.

作者:黄秋石 邱锦炜 单位:嘉应学院

第四篇: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概况。然后分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创业课程教育资源分散,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创业教育质量无法保障;创业师资力量不足,创业教育水平总体不高;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发展速度缓慢,创业教育实践场所偏少。最后阐述了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的建议:强化组织领导,推动资源整合,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优化创业课程体系,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完善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创业教育的科学精细化管理;建立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实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创业教育综合实践中心,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概况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并依托高校各类教育平台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对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1989年在北京举行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21世纪的劳动世界”,首次提出“创业教育”这个新概念。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育部于2009年成立了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全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着力提升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质量,努力推进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完善落实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大力提高大学生创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有突破性进展。2015年,为进一步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促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大学生更高质量地创业就业,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作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并制定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9项改革任务和30项政策措施,这标志着高校创业教育从“以创带就”进入创新与创业紧密结合的“双创”驱动发展的新时期。从此以后,在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创业教育在全国高校中全面开展。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特点可归纳为:依托高校专门的创业课堂教育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创业人才。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创业课程教育资源分散,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我国大学生创业课程教育资源分散,未能有机整合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资源,从而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虽然各高校已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陆续开设了以公选课或基础课为主要形式的创业课程群,但是仍缺少对创业课程资源的整体设计和有效整合。在课程体系方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缓慢,创业课程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教育内容方面,各高校广泛使用的SYB、IYB和KAB等创业教材,以讲授创业入门知识与共性知识为主,未将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进行结合性讲解,未将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及时注入创业教育中,这与国外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相差甚远;在创业实践方面,创业教育缺乏与之配套的实践基地和实践环节,未能对创业理论教育形成有力的支撑。正是由于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导致接受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主要源于高校创业教育定位不明确和缺少顶层整体设计。

2.缺乏有效的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创业教育质量无法保障。由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长期性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因此,必须构建一套完善有效的管理体系以保障教育质量。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存在一定的问题,建设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任重而道远。高校可借鉴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的先进经验,对创业教育的质量标准、评价机制和评估方法等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尽快开发出与我国现阶段国情相适应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3.创业师资力量不足,创业教育水平总体不高。多数高校由以辅导员为主体的思政教师、从事经济管理类教学的专业教师和有创业实践经验的社会兼职教师来组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虽然这些教师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也各有不足。辅导员等学生工作人员长期与学生接触,掌握学生的真实需求,但缺乏系统教学和创业的经验,教学的针对性和理论性往往欠佳;专业教师教学能力较强,但缺少创业的经历,在讲授创业技能时常不到位;社会兼职教师多是成功的创业者,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丰富,在讲授创业实践方面优势明显,但由于工作繁忙且不具备相应的理论体系,往往很难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因此,根据不同类型师资的特点进行合理调配,做到扬长避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创业教育体系是高校必须考虑的问题。

4.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发展速度缓慢,创业教育实践场所偏少。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作为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场所,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高校对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经验不多、认识不足、定位不准、投入较少、激励机制缺失,导致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总体滞后。同时,已有的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自身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在管理队伍建设、学生创业团队培训、创业孵化融资服务、政策咨询和扶持、项目对接等重要创业孵化资源与功能建设方面与创业学生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高校应筹集资源,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力度。

三、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的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推动资源整合,完善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应加强组织建设,整合创业教育资源,建立高效、务实、有活力的创业教育体系。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指导下,高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体化服务机构,如创业学院,赋予创业学院整合创业教育资源的职能,推动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的大整合,构建出创业条件建设与文化培育共推进、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融合、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知识互渗透的创业教育体系。借鉴国外开展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状况,最有效的做法有四点:一是推动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专业课程相结合。将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有机衔接,鼓励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安排创业教育内容,并将专业最新科技创新成果的发展态势与相关创业案例紧密结合,引导大学生朝着科技创新、专业服务等方向进行创业,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创业。二是促进创业理念与学科专业有效融合。把创业理念引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课程体系内容中,构建创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渗透互动的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将创业内容与专业知识进行相关的结合性思考,围绕所学专业和技能寻找到具有广阔前景的市场新需求,用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开展创业,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三是重视高校科研创新资源对创业教育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高校每年开展众多的科技研发和产出大量的技术发明专利,但科研成果的实际转化率不足15%,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70%~80%,成果转化率低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依托高校丰富的科技资源,鼓励创业学生积极参与高校应用类科研项目,以政策支持为保障、以科研成果转化为依托、以学生创业为平台,构建出“教授创新,学生创业”的发展新模式,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创业质量和创业成功率,还有利于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四是开展社会创业教育资源整合行动。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与外界的联系机制,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与大学科技园、创业培训机构、创业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创业者协会等社会实践资源有机联系,形成一个以高校为中心,与社区互动、与企业协同的开放共享的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从而推进创业理论教育与创业实践结合紧密,提高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2.优化创业课程体系,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着力点,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只有不断加强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才能保障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推动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说: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应将创业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一定学分的创新创业课程,选拔学术创业项目进行重点培育,以培养一大批具有创造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二是重视课程及教材开发,提升创业教育课程质量。高校应注重提升创业必修课程的建设质量,开发设计出体现学生所学专业特色的创业课程内容和满足学生需要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例如,根据学校的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开设科技创业、互联网创业、小微企业创业等特色课程。三是优化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创新创业实践。高校可以模拟创业及创业比赛等活动为载体,开展类型各异、主题丰富、内容涉及面广和实践性强的创业第二课堂。同时,参照借鉴美国社区创业教育,引导创业培训进学生社区,促进创业教育模式在高校学生社区“本土化”和“实体化”,以建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创业实践教育体系。

3.完善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创业教育的科学精细化管理。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创业教育质量的有效抓手,有利于实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应至少包含管理制度体系和教育效果评估体系两个方面。创业教育管理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创业课程教育目标,考核管理规定,教学质量考核制度,教学检查制度,领导、教师听课制度,学生、同行、专家评教制度等。创业教育效果评估体系的具体指标涵盖教育质量标准、核心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创业实践、管理机制等创业教育软硬环境的建设效果以及学生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效果。建设完善的创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动态、系统、全面地收集创业教育信息,评估创业教学工作状态,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并科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实现创业教育的精细化管理。

4.建立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实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开展应从提高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着手。首先,建立激励机制,优化创业教师工作环境。高校应制定奖励政策,对创业教师的工作量认定、职称评定、待遇报酬等方面给予激励,从而为创业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次,加强交流培训,引导创业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高校应定期开展创业教学技能培训,建立完善的创业教师评价体系,引导创业教师了解有关创业教育教学最前沿的知识和创业资讯,以及加强同国际国内创业教育同行的学术交流。最后,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兼职创业教师主要由以下三类人员构成:第一类是成功创业的企业家。他们熟悉当地的创业环境,社会资源较丰富,人脉关系广泛,可作为兼职创业教师的首选。第二类是从事市场咨询、风险投资、企业管理、法律顾问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第三类是经验丰富的从事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有关人员。

5.完善创业教育综合实践中心,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创业教育综合实践中心可以方便大学生集中交流和共享创业经验,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借助创业教育综合实践中心,高校可开展科技创新推广示范,以及举办创业大论坛、创业竞赛等,有效地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给学生营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高校创业教育综合实践中心的建设,可方便国家和地方政府落实和完善各项创业扶持政策,让扶持政策真正惠及创业大学生。例如,为创业大学生集中提供创业辅导、价格低廉的办公场所、政策咨询、企业登记注册、会计税务协助、商务融资及各类扶持资金申请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务。

[参考文献]

[1]曾骊,张中秋,刘燕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双创”战略需要协同发展[J].教育研究,2017(1).

[2]黄兆信,郭丽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2(19).

[3]赵彬.应用型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基于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分析[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3).

[4]申屠江平.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

[5]罗旭,邓希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与改进研究——基于全国30所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4).

[6]徐国兴.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3(6).

[7]赵春明,陈锐锋.关于深化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8]左殿升,李兆智,刘泽东.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9]胡喜海.主体性教育理论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4).

作者:郭燕锋 单位: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第五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摘要]本文以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针对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进行调查,包括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的满意度、对自身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满意度对自身人际关系处理满意度、对创业选择和所学专业相关度满意度、对各方面创业阻力造成影响的认知满意度等五个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开展有效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认知;团队;风险;专业学习

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的要求和相关举措;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全面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等。上述《意见》的提出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掀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潮。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和参与者,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程度直接决定了其参与的积极性和效果。本调查以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对学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涵盖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等34个问题,本文从中选取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的途径、对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满意程度、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创新创业阻力等五个问题进行了结果分析。

1调查结果分析

1.1关于“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的满意度”的调查

本次调查将学生分为工学、理学、管理学三类,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780份,其中管理学有效问卷266份,工学有效问卷281,理学有效问卷233份。为方便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对上述三种分类分别抽取了233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显示,学生的满意度达到了78.11%。虽然满意度比较高,但同时也反映出学生参加比赛的机会非常有限,同时局限性很大,不管是哪类学科的学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也反映出学生不仅参加竞赛少,而且真正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中的实际问题中更是有限。而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学生能力、时间、精力以及金钱等等的制约,身为学生,参加校外比赛的机会很少,即使有机会参加,校外的比赛大多为实干,对知识、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学生经验不足,也少有人愿意相信大学生目前的能力。当然,在各类学科中也不乏许多优秀的学生,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比赛,由于家庭、社会关系人脉以及个人能力的原因,但这类学生总体而言还是偏少数。

1.2关于“对自身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满意度”的调查

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对自己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储备不满意,其中管理学略多于工学和理学,这也符合实际情况,管理学的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竞赛多,但创业的结果不令人满意,因为对创业来说,不论是个人能力,知识储备还是创新意识要求都非常高,而大多数管理学专业同学在这方面能力上都有所欠缺。对于理学和工学的学生,本身接触的创业竞赛就少,对于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较为不足,因此对自身情况估计不足或过高。

1.3关于“对自身人际关系处理满意度”的调查

尽管多数学生对自己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很有信心,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在此方面有些担心,觉得自己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管理学及工学的学生相对于理学学生来说这方面的顾虑会少一些,这是与所学的学科性质有关的。

1.4关于“对创业选择和所学专业相关度满意度”的调查

通过问卷信息数据可知以管理学和理学专业为代表的一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并不在本专业内,多数人对自己所学专业和自主创业的目标并不相符。一方面因为很多同学在选专业时,对所选的专业并不了解,等进了学校真正接触到自己所选专业才发现真实的情况和自己想象中的有所差距;有的学生选专业主要由家长决定,导致这一部分学生对所选专业并没兴趣,学习被动。

1.5关于“对各方面创业阻力造成影响的认知满意度”的调查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都存在创业阻力的困惑,因为经济状况、专业知识等,几乎对于每个大学生创业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坎,多数学生即使有创业的想法,也会因为各式各样的阻力和现实条件畏惧而止步不前,例如:受资金限制,大学生刚从学校出来,没有足够的资金能够支撑自己的创业梦;创业需要完整的理论知识支撑,如企业注册、管理、市场营销等以及创业所需专业技术多方面丰富的知识,大学生刚从学校出来所学知识受专业限制,仓促贸然地创业必然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还有经验限制,大学生所学知识,与创业相关的直接和间接经验几乎都为零,即使有学到一些创业知识,也都只是“纸上谈兵”。

2研究结论

从学生的创新创业认知及期许来看,81%的学生认为学校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很有必要,82%的学生意识到专业课的实践、实习活动不能再循规蹈矩,而是要注重创新,与时俱进;64.5%的学生同意创新和实践能力需要同时具备,且72%的学生希望学校请相关人士讲述创新创业方面的经验,通过讲座、宣讲会等形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创新创业道路上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与风险;约57.9%的学生会选择和本专业相关的领域进行创业,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讲,一方面意识到对本专业所涉及的领域情况比较了解,掌握的知识体系与实践经验相对系统与具体,可操作性与可控性更强一些;另一方面又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非常欠缺,与创新创业工作的要求相差甚远,很多学生选择了其他领域,因此对于高校培养专业化程度高的人才目标来说,需要加强专业课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调查结果中发现,72.5%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自己的实践活动,79.3%的学生期待学校组织大家去创业基地进行实地考察,82%的学生希望可以尽早地进行本专业的实践实习活动,可以提高对实际问题的认知度,而且可以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多数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加入大学必修课程,让每一位学生可以系统、全面地学习创新创业的知识与技能,激发更多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对于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来说,部分学生希望高校可以在此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尽可能地将工作落实到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享受改革成果。

3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学校需要在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学生创新创业条件的局限性以及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认知、期许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抓好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使每一位学生享受改革成果,为社会输出更多的人才,真正成为人才培养与输出的基地。变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考核机制,以往的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从选修课改为必修课,为学生更大范围地提供学习的机会,让想要了解此类课程的学生不再因为没有机会而选择放弃。实施学分制,让即使对于今后不打算创业的学生,也可以从中了解现实的商业运作机制,为日后参加工作打好基础。改变传统的考查类考试的考核方式,设置基础知识考试与实践相结合的考试类考核方式,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模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制作企业创新创业项目运营方案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模式,让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除此之外,可以实施“学分置换制”,让有能力的学生凭借自己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的成绩换取相应的学分,这样不仅可以激励更多的学生施展自己的能力,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顺利毕业的保障途径。

[参考文献]

[1]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王贤芳,孟克.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重构[J].教育教学论坛,2012(02).

作者:张斌 王东生 单位:陕西理工大学

第六篇:大学生诚信创业教育的途径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诚信创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高校开展诚信创业教育能满足时代对高校发展的要求,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可以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文章指出了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学习、就业、经济生活、人际交往4个方面,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学校、社会、家庭及机制建设等,我们要通过优化高校的教育理念、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健全机制、强化学生自身意识等途径来开展大学生诚信创业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创业;途径

1加强大学生诚信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创业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不但要包括创业知识结构和创业能力方面,更应该注重对大学生良好诚信品质方面的培养。大学生诚信创业的教育,是以服务学生创业为核心,为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提供保障。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创业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1.1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诚信是立身之本、兴业之源、发展之基。诚信教育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创业道路上的必经之路。我国的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个人良好的诚信品质能为自身的创业保驾护航。没有良好的诚信品质,即使具备许多的创业资金、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也无法取得创业的成功。对于创业者本身来说,无论在开拓市场方面,还是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只有秉承“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的最基本原则,才能取得众人的信任、支持与帮助,创业者才可以在这个创业道路上获得理想的成绩。

1.2满足时代对高校发展的要求

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最中心的位置,同时,使思想政治工作真实贯穿我国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而实现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方式,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纪元。所谓“立德树人”中的“德”,便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诚信美德,是国家培养正统人才理念的中心环节。在创业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能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对增强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只注重于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对学生创业方面的诚信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要转变当下无法满足时展需求的教育思维模式,在开展创业教育时,要培养兼备创业素质和诚信品质的创业型人才,这不但是满足时展的需要,更是满足对高校发展的要求。

1.3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

恩格斯曾指出:“诚信的本质首先是经济规律,其次才表现为伦理性质。”诚信作为经济规律,它具有很强大的灵活性,它既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同时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充当着主角。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不可置否的高度,诚信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了[1]。任何一名创业者,在创业过程当中如果抛弃“诚实守信”这一基本原则,注定会被市场淘汰出局,甚至会为此付出不可挽回的惨重代价。反之,如果创业者一路秉承“诚信”理念,会使他的创业道路顺利开展并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创业教育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创业者本身都极为有利。

2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社会上诚信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失信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学习、就业、经济生活及人际交往等方面。

2.1学习实践方面的诚信缺失

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大学生缺乏诚信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作业抄袭、替课、替考、考试作弊、论文剽窃、学术造假等方面。在考试作弊方面,作弊方式层出不穷,令监考老师防不胜防。有的学生为了顺利逃课,应付任课老师点名,不惜花钱雇别人代替自己上课,即替课现象;有些学生由于平时忙于找工作而没有时间写论文,或者平时不努力学习,到了交论文的时候临时“抱佛脚”,纷纷选择了找人论文。据报道,每年临近毕业季,互联网上便随处可见论文的广告,并且形成了产业链。以上各种现象,折射出当今大学生的诚信问题确实严重。

2.2就业过程的诚信缺失

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缺乏诚信行为主要集中在求职造假、随意违约等方面。一些大学生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在简历和毕业推荐表上篡改考试成绩、伪造获奖证书、学生干部经历、实习证明等,花钱购买假文凭、假证书等不良现象更是层出不穷。据报道,每年暑期正是各大高校学生的实习高峰期,在这时期就会出现一系列不道德、不诚信的现象。比如,有人通过付费的方式,在一些违法的网络平台上贩卖假的实习证明,有的甚至还可以根据买主的要求进行专门的定制。而有些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却“骑驴找马”,一旦找到对他更有优势的工作后,便随意毁约,这样往往造成用人单位不可逆转的经济损失,更是损毁了他所在学校的社会声誉。

2.3经济生活方面的诚信缺失

在经济生活方面,大学生缺乏诚信行为主要表现在伪造家庭贫困证明,骗取国家补助,恶意拖欠甚至不还助学贷款等方面。国家为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不让一个大学新生因贫困上不起学,陆续推行了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制度。然而,这些惠及大学生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却遭遇了“信用瓶颈”。有些大学生在毕业后不守承诺,不按时甚至拒绝缴还助学贷款。还有些家庭本来较为富裕的大学生,为了骗取国家贫困补助金,想尽办法伪造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而“骗”来的钱却不是用来补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上的不足,而是用在购买奢侈品、旅游、购买游戏装备等不符合当代大学生消费水平的事情上。据报道,上海一对刚毕业没多久的硕士夫妻为了申领生育保险金,不惜付出代价更改个人信息,骗取了8万元的生育保险金,最终不仅受到了道德的谴责,还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2.4人际交往方面的诚信缺失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与他人的沟通交流,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在交流沟通过程中缺少诚信。当代大学生在这方面的缺乏诚信主要表现在社会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自我主义等方面。例如,有的大学生为了一己私利,希望自己可以成功当选学生干部、通过评优和入党等选拔,投机取巧,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手段,请客送礼、搞关系拉选票、伪造和篡改有关信息以获取老师的好评和同学们的信任;在谈恋爱时,用情不专、见异思迁、欺骗情感;在与老师、家长、同学交往时谎话连篇以博取好处;在竞选学生干部时慷慨陈词,而在当选后的实际工作中消极怠慢等等。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不良风气在不断蔓延。

3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其历史悠久、根底深厚,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将这一传统美德流传下去。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主流趋向是良好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诚实守信的践行者。但随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学生群体的整体诚信度有所下降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除了自身因素外,也有来自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机制建设等方面原因的影响,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3.1高校诚信教育的弱化

由于我国多年的应试教育体制存在唯分数论的弊端,许多师生和家长认为,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是优秀学生,导致绝大多数的学生埋头苦学去追求好成绩,从而忽略了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有些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往往侧重于教学质量,只要教师所教的学生成绩优异,就直接被认定为优秀,导致教师的诚信育人观念十分淡薄。许多教师只注重专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重智轻德,他们评价学生品质好坏的唯一标准便是成绩的好坏,很少去对学生的诚信、守法、奉献等基本道德方面进行评价和指标量化,因而弱化了诚信教育的实效。

3.2新时代下大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稳速增长的背景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尚不完备,法律法规仍不健全,由此导致在经济领域出现大量弄虚作假的现象,而且这些现象还不断向新时代政治和文化领域进行渗透[2]。由于大学生缺乏理性的认知,极易受到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例如,制假售假、权力寻租、商业贿赂等负面事件,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及投机取巧等负面思潮,家长不诚信的行为举止和思想观念,以及对孩子诚信教育的忽视等方面,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对诚信的认知和选择,甚至会使大学生无法诚信做人、诚信做事及诚信待人。

3.3相关机制的不健全

当前社会中之所以出现许多诚信缺失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相关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惩罚力度较轻。高校尽管在诚信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学生德育行为的考核标准依然不够全面,规范化的制度建设也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诚信奖惩制度、失信教育制度、监督机制、评价体系等方面。而对于如何检验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效果,既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负责,也没有完整的监督机制来跟踪执行。此外,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备、有关信用约束机制的不健全,以及失信成本过低,有些人因为失信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制裁,大学生对不诚信的行为容易产生侥幸的心理,失信现象便成为自然。

4开展大学生诚信创业教育的途径

诚信是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好坏关系到他们创业的成败。加强大学生的诚信创业教育,必须要创新诚信教育手段,将诚信教育贯穿到创业教育中,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诚信创业品质。

4.1转变高校的教育理念

诚信创业教育涵盖了创业教育和诚信教育的内容,应该有一套相对独立、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观念,不应再盲目追求学生的创业率,不再单纯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为主要目标,而应该重点培养大学生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的诚信品质,这样的创业教育才会达到真正的目的和效果。

4.2科学设置诚信创业教育课程

由于诚信创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必然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目前,大多数高校只是将创业教育和诚信教育作为独立形式来开展教学工作,而且都停留于理论性的阐述,缺乏学科基础,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脱节现象,导致诚信创业教育在课程体系上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因此,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涵盖创业基础知识及诚信知识,并制订适合的诚信创业教育计划;在教学安排上,可以分年级安排教学计划,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诚信创业知识的传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进行,如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在学生活动上,可以开展与诚信创业知识有关的竞赛,鼓励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参与,进一步提升诚信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4.3加大诚信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诚信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高校要培养更多诚信创业教育方面的优质师资。高校在加强诚信创业师资力量建设时,要从激发教师从业积极性入手,培养更多兼备创业教育和诚信教育两方面教学能力的教师。在校内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聘用校外创业教育专家、优秀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还可以建立创业导师志愿团,发挥创业导师在诚信创业人才培养中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最终达到专兼职结构合理、人员构成多样化的效果。师资队伍既包括学术型专家,又有知名企业家,还有社会知名人士等,他们通过举办讲座、面对面访谈、实战模拟、集中培训等方式参与到大学生诚信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4.4多方合力提高诚信创业教育实效

大学生诚信创业品质的养成,很大程度上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有密切的联系。要增强大学生诚信创业教育的实效,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家长多方合力。首先,社会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广播和电视等各种媒介,积极营造诚信创业的舆论氛围,让诚信创业的观念在全民脑海中扎根。其次,学校要改善校内的育人环境,加强校内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并注重校园文化在对大学生诚信创业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以激励为突破口,树立诚信创业典型、表彰先进、彰显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人,引导大学生树立诚信创业观念。最后,学生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孩子心中树立起诚信的榜样。只有多方合力,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诚信创业品质,实现长期发展。

4.5健全诚信道德与创业教育制度

健全诚信道德与创业教育相关制度是推进大学生创业道路顺利进行的关键一步,也是目前摆在高校和社会面前的艰巨任务。诚信创业教育机制包括诚信创业跟踪机制、评价机制、奖惩机制等方面,将大学生创业道路上的个人诚信指标,利用跟踪机制,对年度诚信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有关部门应该给予嘉奖。反之,对失信行为者加大惩戒力度。例如,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揭示和批评其失信行为,并给予相应的经济惩罚,使这些缺失诚信的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产生一种失信畏惧感,利用这种机制让失信者在创业道路上寸步难行。通过以上各种机制的建立,能有效约束和规范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3]。

4.6强化大学生自身诚信创业的意识

创业者的个人品质将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社会声誉和未来发展状况,总的来说,诚信决定企业的成败。诚实守信是创业者不可或缺的个人基本品质,作为一名大学生更应该要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在选择自主创业过程中要注重自我约束,提高自我诚信意识,把坚持诚信创业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在自我创业道路上实践这一原则。大学生创业诚信品质的养成是自身和外界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促成的,是内部力量与外在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促进大学生创业诚信品质的养成,首先要让大学生自身能够认识到诚信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诚信的认识,更要拿出实际行动,践行诚信活动。大学生只有做到诚实守信,才能在创业的道路上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才能赢得对方的信任、支持和帮助,才能使自己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相反,失信的大学生在创业道路上会寸步难行。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无论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都要重视诚信,让诚信成为自己创业的信念和习惯。大学生诚信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多个方面。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引导和培养更多具有良好诚信品质的创业型人才,因为将来他们无论是选择创业还是就业都会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陆志荣,邓云.寓诚信教育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之中[J].教育探索,2011(11):115-116.

[2]吴燕端.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6):82-83.

[3]黄巍,唐友,佟明亮.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25(2):92-94.

作者:梁康建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商学院

第七篇: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过渡到稳定发展阶段,有限的劳动岗位越来越难以满足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在此背景下,创业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方式。而目前大学生创业意愿低、创业方向不明确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尤为关键。本文通过建立Logit模型,对高校创业教育及学生创业意愿的关系进行分析,找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民办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意愿

一、引言

随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出台,各高校响应国家政策开始扩大招生名额,这使得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的人数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7年,我国高等学校大学毕业生人数从94.98万人骤增至757万人。高校的扩招为社会发展培育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有限的劳动岗位越来越难以满足庞大的大学生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需求,这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愈演愈烈,特别是民办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加凸显。在此背景下,学生创业成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如何调动学生创意意愿、培养学生创业素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创业教育、创业意愿也成为学者研究的方向。本文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切入点,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对高校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业意愿进行调查,分析民办高校创业的发展现状及开展效果,以此为民办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理清思路。

二、文献综述

在创业教育方面,黄兆信等(2015)总结了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三种模式,即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现有的教学计划之中的模式、依托大学生创业园或科技园的模式以及政府政策推动和引导自主创业活动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四个维度:创业教育的目标导向、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创业实践平台、制度与文化支持。杨晓慧(2015)分析了我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明确了我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新思路,即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与实业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与生涯教育相结合。在创业意愿方面,陈文娟等(2012)利用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发现创业意愿是一种复杂的决策行为,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且更大程度上决定于态度;态度受人格特质及认知影响,而且主要由认知决定;态度作为中介变量,人格特质以及认知通过态度影响创业意愿。刘月秀(2013)从受访者背景因素与创业意愿的关系以及创业意愿影响因素两个层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创业意愿主要受八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人脉和资金支持、自学能力、创业氛围与创业教育、风险承担与挑战意愿以及事业心对创业意愿影响最大。

三、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一)变量及模型的选取

1、变量的选取

本文选取创业意愿作为因变量,将其分为有创业意愿和无创业意愿两种选择类型,其中无创业意愿取值为0,有创业意愿取值为1。另外,为研究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本文选取创业课程、创业比赛、创业活动三类因素作为衡量大学生创业教育参与度的主要指标,并将参与过该项目赋值为1,没有参与过该项目赋值为0。除创业教育外,一些非教育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创业意愿,为此本位引入了个人禀赋和外部环境两大类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对个人禀赋的描述包括性别、生源地、年级、学业成绩、干部经历、兼职工作经历六个变量;另外,对外部环境的描述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其中家庭环境中有父母有无创业经历、家庭是否支持创业两个变量,而社会环境则通过创业政策满意度这一变量反应。

2、模型的确定

本文选择Logit模型就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意意愿的影响进行分析,模型形式为:ikkiXXXppL+++++=µββββ−=...)1ln(22110。其中,Logit模型的估计值表示机会比率,在本文中即为大学生有创业意愿的机会比率。

(二)样本来源

本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平台对本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主要通过移动终端、互联终端完成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287份有效问卷。问卷包括本校本科阶段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其中男生占比30.66%,女生占比69.34%;另外,有26.13%的城镇学生,73.87%的农村学生。

四、实证结果

(一)控制变量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总体来说,如表1中模型一的回归结果所示,LRstatistic近似于0,即控制变量对创业意愿有联合显著性影响,这说明所引入的变量能较大程度上解释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另外,具体到各控制变量来看,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生源地、年级、父母有无创业经历以及家庭是否支持创业。其中,有创业意愿的城镇学生比有创业意愿的农村学生低36.44%(exp(-1.0095));随着年级的提高,创业意愿下降27.54%(exp(-0.3221)-1);父母有创业经历的学生较无创业经历的学生来说,创业意愿高出86.96%(exp(0.6257)-1);家庭支持度每提高一个单位,学生有创业意愿的机会比率较无创业意愿的机会比率提高2.8007倍(exp(1.3352)-1。

(二)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在控制变量基础上引入创业教育因素后,如表1中模型二的回归结果所示,LRstatistic近似于0,即控制变量对创业意愿有联合显著性影响,这说明所引入的控制变量和自变量能较大程度上解释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另外,在控制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具体到各因变量来看,在创业课程、创业比赛、创业活动三个反应创业教育程度的细分因素中,仅创业活动对创业意愿有显著性影响,而创业课程、创业比赛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均不显著。

五、政策建议

(一)强化创业教育功能,减少创业的家庭依赖性

针对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过度依赖家庭这一问题,学校应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增加创业政策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创业优惠政策的内容及获取渠道,认识到创业过程中政策帮扶的功能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优秀创业校友返校讲座等活动方式,以真实案例展示帮助学生树立创业信心。除此之外,学校在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还可以增加学生创业条件自评环节,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创业禀赋,明确自己的创业方向,摆脱对家庭的严重依赖性。

(二)完善创业课程体系,提高创业课程开设质量

针对目前开设创业课程碎片化这一问题,学校应尽快发挥双创学院统一组织、相互协调的作用,双创学院应结合各学院、各专业的特点,及时完善符合专业特点的系统化创业课程体系。另外,针对学院在创业教育方面专业师资不足、课程开设满意度不够高这一问题,学校应尽快强化双创学院的师资力量,并与各院系相关教师合作授课,提高授课内容针对性,同时,创新授课方法形式,改变传统的单一化授课方式,增加实践类课程的开课比重,激发学生课程的参与度,从而提高创业课程开设的效能。

(三)鼓励学生参与比赛,发挥专业优势协同组织

针对创业比赛参与率不够高这一问题,学校督促各学院进一步提高对创业比赛的重视程度,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讲形式,提高学生对创业比赛的认识程度,以学分、奖金等形式激励学生参加创业相关比赛。另外,针对比赛组织分散、缺乏统筹协调这一问题,学校应明确双创学院的功能地位,督促各学院加强联系,结合专业特点选拔学生,明确团队角色分工,发挥各专业学生特长,共同组队合作参赛,以此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特长、理解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结识有创业意愿的同伴,进一步发挥比赛的后续功能性,为后续创业提供更多思路上、人脉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黄兆信,王志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之维[J].教育研究,2015(2):59-66.

[2]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

[3]陈文娟.大学生创业动机影响因素——以江苏省高校大学生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5(9):138-142.

[4]刘月秀.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农业院校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3(9):48-53.

作者:徐菁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