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究

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究

摘要: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其内涵深意与内在机理。将茶文化素养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相结合,探索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以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与积极创业价值观的创新创业人才,带动引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式变革创新,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创新创业人才保障和支撑。

关键词:共同富裕;茶文化素养;创新创业教育

中国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共同富裕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是涵盖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文明等全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追求。中国人民自古对茶具有特殊情感,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之国粹,包含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体现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着共同富裕的思想火花与实践追求。茶文化素养,就是人民群众凝结智慧与汗水进行创新与创造、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凝结的中华民族独有的素质能力与品行修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建设共同富裕社会生力军的重要途径,将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1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适切性

面对培育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探索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需要明晰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深意。

1.1茶文化素养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联系

茶文化素养是在创造茶文化的劳动实践过程中集中体现的人民群众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长期劳动实践基础上锻造、形成、发展与丰富的。高校创新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积极创业价值观的大学生为目标,以培养学生“敢创会创”的精神和素养为核心,以创新创业强大动能推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茶文化素养蕴含的劳动与创造精神,“精行俭德”体现的淡泊明志、精益求精的特质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切。将茶文化素养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涵要求与培育目标相结合,在培育过程中发挥茶文化育人功能,锻造、形成、发展和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养,提升育人实效。

1.2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以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养作为主线将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是将知识与技能素养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一培养目标相结合。从茶的药用、饮用上升到满足精神需求,再到现在形式丰富的茶产业成为人民脱贫致富、丰衣足食的劳动手段,劳动人民掌握了丰富的茶事知识和实践技能。以茶文化知识与技能素养的锻造与形成为借鉴,在各类茶事实践中体验精益求精的专业技能,激励大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强化实践技能以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二是将情感与态度素养与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这一培养目标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体验茶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古人不断进行探索实践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保持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积极追求的情感。将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中,使其在领悟茶文化精神中获得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动力,激励大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迈出敢闯会创的第一步。三是将价值观素养与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这一培养目标相结合。一些大学生过分强调创新创业成果,追求名利而忽视社会责任与内在品德。立足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充分挖掘茶文化蕴含的德育价值,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使其根植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培育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征程的创新创业大学生。

1.3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机理

一是从历史逻辑来看,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文明发展的历史要求。人民群众在不断传承基础上发挥主动创造创新意识,坚持创新和发展使茶文化得以在历史洪流中丰富与发展。将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培育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使其于世界文化浪潮冲击与激荡中站稳立场,发挥意识能动作用,迎接挑战,积极投身创业创新,这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以文化人与以文育人的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二是从实践逻辑来看,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基于深化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与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积极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共同富裕社会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即创业价值观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下,仍面临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足,忽视社会责任与内在品德等问题。一方面,创新精神是创新与改革的智慧、勇气与意志,对创新创业活动能达到的水平和高度具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具备积极创业价值观才能使创新创业为社会创造价值。将茶文化素养融入教育教学,在茶礼、茶俗、茶艺、茶事艺文中感悟古人的创新与创造智慧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和、敬、清、美、真”、精行俭德、勤劳朴素、淡泊名利等高尚品德中塑造健全人格,使大学生在敢闯会创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进而推动社会发展。三是从理论逻辑来看,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践行、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包含关于人的劳动能力、个性、社会关系以及需要的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过强过硬的实践技能是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方面。践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将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满足大学生对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包含在内的全方面发展和提升的需要,丰富与发展自身创新创业能力,为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奠定扎实基础。

2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

2.1茶文化素养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未成体系

一是关于课程设计。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安排仍以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为主,与茶有关的课程开设数量较少。实践课程安排较少、形式单一,仅仅停留于参观茶园这一类,并未涉及茶的种植、采摘、茶艺展示等类型丰富的茶事体验。作为课堂内容或者融入元素呈现的茶文化与课程结合不够深入。二是关于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与交流,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吸引不了学生关注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在情感上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三是关于育人平台。除了依托传统课堂与实践体验课程之外,能够提供茶文化学习的其他平台较少,满足不了大学生对知识体系进行系统、全面、深入地学习与体验。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并未认识到课程内容与设计对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再加上课程内容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善的课程体系并非易事。

2.2具有创新创业综合素养的专业师资队伍尚未完备

要培育具有创新创业综合素养的大学生,就同样要有一支具有较高创新创业素养的师资队伍,但如今仍然面临创新与创业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现实困境。部分专业课教师兼任几门或多门课程,对兼任的课程缺乏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教师队伍结构单一,校内教师没有与茶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茶农或是行业内知名企业家等社会多元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或是在讲授专业课时将茶文化元素融入的深度和水平不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教育实效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较少,相关的激励与考核评定机制尚未完善影响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尤其要关注师资力量的建设与投入,发挥多方主体教育合力作用。

2.3高校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尚待健全和完善

健全的评价体系是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在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中,往往重大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而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重结果评价而轻过程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度不高,评价指标的选取较为单一,多是采取一些显性指标例如大学生的创业率、开办企业数、成功就业人数等,并不能体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例如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态度、个人品德修养等综合素养的考察。评价方法与技术尚待创新,现如今在许多评价中仍是借用前人的评价模型,采用传统的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养的专业评价团队与评价机构较为缺乏。究其原因主要由于评价体系的建构缺乏理论创新与实际运用转化能力,在茶文化素养融入下,更需要对评价指标等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创新。

2.4茶文化融入氛围尚不理想

高校虽已挖掘了部分茶文化的教育资源,将大学生茶文化素养的培养纳入课程设计与活动安排,开展了一系列茶事实践活动,但由于没有将社会与高校自身内部分散的有利资源加以利用与整合,在茶文化的宣传方面除了课堂之外并没有其它丰富的宣传形式与活动,全校园乃至全社会浓厚茶文化氛围尚未形成,这就使茶文化难以深入人心并激发大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从而也就难以促使大学生在深入学习和体悟茶文化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综合素养。这极大影响大学生投身于创新创业活动实践的积极性与参与度,难以培育敢闯会创的创新创业人才。

3茶文化素养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创新

新时代对大学生的素养要求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广大青年有崇高的理想、高超的本领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在奉献祖国、圆梦中华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围绕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价值观,以培养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探索构建茶文化素养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

3.1构建茶文化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合体系

结合茶文化素养体现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要求,要推动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养为主,构建茶文化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合体系。首先,创新课程设计。在原有的创新创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基础上,设计茶文化相关的创新创业专业课程,积极探索将茶文化元素嵌入到课堂的内容设计,丰富课程和课堂内容。在系统学习多彩茶文化的过程中激励大学生充实自身知识结构,建立起系统的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实践课程要结合一二三课堂,组织安排茶事相关实践活动,如走进地方茶园,体验茶的种植、采摘、冲泡、品茗,课堂上进行茶艺实践教学,进行茶艺表演,让学生在受教育中端正劳动态度,激发创业意识。通过理论课程促使大学生加强知识的掌握,通过实践体悟茶文化素养品格,引导大学生树立奋发图强的信念。其次,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要打破课堂上单纯进行理论灌输的传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或所在班级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借助智慧教室打造智慧课堂,创新课堂内容,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课堂教学创设情景带领学生观摩学习茶艺表演、组织学生进行茶艺展示。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及其精神内核,感悟劳动人民的勤劳质朴、精行俭德的精神,以塑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构建多方位的育人平台。一是拓宽传统的课堂平台,除了校内专业课教师,还可邀请校外茶文化专家、经验丰富的茶农、茶艺表演师等,以授课、讲座、论坛、表演等多种方式为大学生打造专业的茶文化学习平台。开展茶文化知识竞赛、茶艺表演竞赛等与茶相关的创新创业大赛,围绕茶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等,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二是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育人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突破时间与空间带来的学习限制。高校与企业联合利用网络搭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课程资源、相关创新创业动态、热点等,便于大学生更快捷地掌握创新创业信息。三是依托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业基地、地方创新创业园区等,为大学生进行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场地与技术保障,支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和相关科研活动,在此过程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

3.2建立完备的师资队伍,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创新创业综合素养

具备创新创业综合素养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综合素养的大学生的前提,关系到教育工作质量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要建立完备的师资队伍,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创新创业综合素养。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掌握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内涵才能认识到茶文化的教育作用,才能充分利用茶文化中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配备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师,还可以邀请茶文化专家进行兼职授课深入讲授茶文化历史,介绍茶道精神等;邀请经验丰富的茶农,介绍茶的种植与培育,茶产业的发展现状等;邀请技术人员与茶文化研究学者到校内举行讲座、论坛、进行科研合作,指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等。依托一系列专业讲授与指导使茶文化不仅以理论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而且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引导与激励大学生提升道德素养,在民族复兴中勇于担当。

3.3以创新创业综合素养为核心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伴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广泛深入开展,创新创业评价已成为教育评价的热点问题。评价本身具有诊断、导向、激励、鉴定等功能,是掌握教育工作阶段情况和反映教育实效的重要手段,也是改进和提高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深入发展离不开科学评价。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中过分强调创业率、就业率、比赛获奖率等量化指标,要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对大学生个体意志、品德、性格等的评价。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创新创业结果同时也要注重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等多方面素养。针对评价主体,结合学生、教师、教育工作专家、社会人士等,建立多元主体协同评价机制;针对评价内容,既要涵盖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成果,又要兼顾大学生个体的意志品德、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针对评价方法,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综合运用访谈法、观察法、档案袋评价法、问卷调查法等,科学利用互联网技术形成显像化大学生素能评价图谱,及时反馈并改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从茶文化素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出发科学确定评价指标与权重系数,形成以创新创业素养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

3.4坚持德育为先,营造全方位的茶文化育人氛围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培育什么样的公民之回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创新创业大学生首先应当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高校创新创业创业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德育为先,营造全方位的茶文化育人氛围。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从茶文化中提升自己品德修养,加强自身责任担当,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以自己所学服务社会。全校乃至全社会茶文化氛围的形成,除了基于课堂的茶文化知识传授,在教育教学中传递茶文化的思想精神,还需拓展到全社会各方面,利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在全社会进行茶文化的展示与宣传,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创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创新创业育人格局。鼓励大学生将创新创业实践与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相结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陈文华著.中国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周智修,薛晨,阮浩耕.中华茶文化的精神内核探析——以茶礼、茶俗、茶艺、茶事艺文为例[J].茶叶科学,2021(02):272-284.

[3]张国启,汪丹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逻辑内涵与培养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8(12):42-47.

作者:陈审声 冯美晓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