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毕业设计范例

建筑毕业设计

建筑毕业设计范文1

为了提高建筑学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分析了建筑学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毕业设计教学方式和加强毕业设计检查环节的具体方法,达到了提高建筑学毕业设计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

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方式,检查环节

0引言

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是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环节,是对五年教学成果的一次综合性检测,是学生在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是深化、拓宽、综合教学的重要过程。能够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学习作风,以及协调合作能力。毕业设计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存在问题

从2012年到2016年,已连续有五届毕业生,累计毕业生数量达到180人,在毕业设计环节取得了一些成绩,如:连续几年都有学生获得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但也发现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视不足

大五第二学期,是建筑学专业开展毕业设计的时间,这段时间恰恰也是学生找工作或者研究生复试时间,学生更多侧重于就业或深造,因此,在主观上重视程度不够,保证不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工作中。最终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1.2教师对毕业设计管理有松懈现象

客观上讲,毕业设计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在辅导毕业设计时间方面相对自由灵活,这样也导致了个别老师对学生管理松懈,教师与学生前期方案沟通交流较少,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

1.3毕业设计深度有待提高

基于学生重视不足与教师管理松懈现象,学生毕业设计出现以下几方面不足:1)个别学生仍停留在在校期间平时设计中,与设计院工作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对于规范的把握还存在一定差距。2)个别学生画图深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平面图家具布置缺乏、立面剖面尺寸表示深度不够等等。

2改进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出现以上的问题,教师应积极通过实践探索,加强过程管理,建立评估机制,加强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对毕业设计整体质量提高起到促进作用[1]。具体措施如下。

2.1改进毕业设计教学方式

1)毕业设计选题。教师所选择的毕业设计题目,都必须是真题(真实的地形,真实的任务书),因为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是一个从学校学习过渡到独立工作的关键性教学环节。通过题目的真实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浓厚兴趣,也使学生对于毕业设计加以重视。2)调研环节。题目确定后,在毕业设计前两周,安排学生实地调研,学生只有通过去真实的现场感受场地环境,才能激发创作的灵感,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学生只有通过现场调研,才能将建筑与周边环境完美的结合。3)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在整个毕业环节,教师一周至少两次面对面与学生交流沟通方案;同时每个指导教师建立QQ群,方便教师与学生便捷交流沟通。通过当面与网上两种方式,大大提高了毕业设计效率与效果。4)开放性的模式。在整个毕业设计环节,每位同学除了与固定的指导教师交流沟通外,还鼓励学生与其他教师,甚至与实习期间设计院的指导教师沟通,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生只有通过多沟通,集思广益,才能设计出比较满意的作品。5)答辩形式。建筑学毕业设计是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教学工作。为了能够适应将来设计院工作,答辩形式采取设计院汇报方案的形式,学生将文本、图版带到答辩现场,用PPT现场汇报方案,并且现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2.2加强毕业设计检查环节

为加强过程管理,学院组建毕业设计组织领导小组,每届毕业设计教学工作均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并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责,对毕业设计进行三检查工作。1)毕业设计前期工作检查。检查指导教师选题、审题表是否规范、齐全。检查指导教师编制的毕业设计任务书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并且要求毕业设计任务书达到都是真题,课题来源全部都是连云港市真实的已建、待建的项目,从而给学生一个锻炼机会。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是否规范、齐全。检查学生的前期调研所阅读的资料情况,检查学生的外文资料阅读是否达到学校规定的三篇以上,是否翻译出了一篇外文资料,翻译出的外文资料是否符合学校的标准化规定。指导教师指导情况。对于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2)毕业设计中期工作检查。进一步检查毕业设计任务书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是否齐全。选题、审题表是否齐全。重点检查毕业设计完成质量情况。毕业设计进度情况。指导教师指导情况。为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指导教师应加强考勤,随时掌握学生的进度情况。对进度较慢的学生提出警告。指导教师每周开一次碰头会,汇报毕业设计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在整个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我们根据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给学生安排讲座。讲座主题有以下几个方面:毕业设计总体要求,前期工作材料的准备(查阅资料、开题报告、方案调研等),毕业设计中的集中问题等。通过细致工作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3)毕业设计后期工作检查。毕业设计后期工作检查是毕业设计保障的关键所在。要求对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全面而认真的检查,内容包括:毕业设计成果的检查:内容、规范性。成果包含:毕业设计文本、汇报的图版以及PPT。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氛围,采取指导教师与评阅教师分别评阅毕业设计环节。指导教师、评阅教师针对学生图纸上出现的问题要给予书面提出,并且要求答辩之前及时修改。对于不能按期完成修改的毕业设计或者未能达到毕业设计标准的毕业设计,不予参加毕业设计。

3结语

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本专业拟定的大纲中描述为:毕业设计的目标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是整个五年本科教学过程的一次综合性的总结[2]。通过毕业设计工作方式的改进与毕业设计检查环节的加强,建筑学毕业设计质量一定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作者:张毅 单位:淮海工学院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建筑毕业设计范文2

关键词:毕业设计;绘图;教学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工程素质和较强的岗位技能人才;获得建设行业工程师基本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面向建筑行业和社会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职业岗位的高等应用型技能人才。其中,毕业设计(综合项目)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通过毕业设计(综合项目)课程的完成,可以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各科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对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能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一般建筑工程施工、监理中的实际问题,并熟悉其工作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一、毕业设计(综合项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综合项目)运行方式陈旧,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布置形式已经很多年没有大的改动,指导老师虽然会根据学生情况规定设计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设计资料,但是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就业方向,采用“一刀切”的传统模式,所有学生的毕业设计形式相同,可能会出现有些学生的实习内容或工作性质与毕业设计关系不大。这样就导致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不高,只是作为任务来完成,使得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主观能动性不强;并且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采用的是“2+1”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一年学生基本都出去参加顶岗实习,使得学生花费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有限,老师当面指导也比较困难,大多通过微信或电话进行沟通,毕业设计(综合项目)指导效果不佳。很难达到毕业设计(综合项目)的教学目标。所以毕业设计(综合项目)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毕业设计(综合项目)改革势在必行

根据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毕业设计提出几项建议,并对毕业设计(综合项目)中优秀部分进行保留。“图纸是工程界的语言”:建筑工程施工图是建筑工程界用来表达和交流技术思想的规范的工程技术“语言”。作为即将计进入建筑行业工作的高职学生来说,读懂建筑与结构施工图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我国的结构施工图都是根据《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6G101中平面整体表示方法设计制作形成的,施工人员不仅要会识读结构施工图,还要熟悉平法图集中各构件的钢筋构造详图。所以毕业设计改革方案中保留了原毕业设计(综合项目)中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的识读部分,以及为了增强结构施工图识读能力和钢筋构造详图分析能力的绘图部分。毕业设计(综合项目)中所用图纸均为近几年的实际工程项目图纸(如学校新建校区的办公楼、图书馆及宿舍等)。首先,笔者认为,在毕业设计(综合项目)中应该保留的部分有以下几点。一是应该继续仔细阅读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对图纸中存在的错误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在图纸会审表里分门别类列出,形成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的图纸会审问题汇总清单。增强对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的整体认识,熟练运用所学的建筑施工图制图规则与结构施工图的平法整体表示方法。为以后工作中识读建筑和结构施工图打好基础。二是保留手抄某工程部分结构施工图。选择其中一层的梁配筋平面图、板配筋平面图、模板图、基础平面布置图各一张,共4张。在绘图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对结构施工图的平法整体表示方法的认识,更加能够通过绘图的过程了解结构设计师设计意图以及在工程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方法。三是保留手工绘制某一榀框架梁、柱的剖面图(剖切位置在所绘制的平面图中表示),表达出梁、柱的布筋构造详图以及梁柱节点构造详图。通过钢筋详图的绘制可以更好地熟悉钢筋下料的注意事项以及根据结构施工图制作下料清单的工作程序。为接下来顶岗实习中现场施工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笔者认为,在毕业设计(综合项目)中,需要改革的部分如下。一是时间改革。由原来的“2+1”变成“2.5+0.5”。“2+1”的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学生在最后一年基本都是在顶岗实习工作中,学生只能通过工作之余的零星时间来完成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完成毕业设计(综合项目)的时间不能集中,毕业设计(综合项目)的完成质量达不到要求。同时,老师指导学生只能通过微信或电话进行沟通,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完成效果不理想,老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毕业设计(综合项目)的问题并反馈给学生进行思考及改正。为了使毕业设计(综合项目)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人才培养模式建议改为“2.5+0.5”,即在第5学期学生仍在学校学习,在完成学校授课课程的同时布置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有大量的时间来完成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内容。由于学生均在校,老师可以有集中的时间来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反馈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可以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供学生思考解决。老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毕业设计中的问题,给出恰当建议,学生及时修改。学生在校期间与指导老师可以更好地面对面交流及沟通,保证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和效果。二是毕业设计内容需要改革。主要是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考虑(教师的专业性和学生的兴趣及职业规划)进行毕业设计内容的改变。除了保留原毕业设计中的绘图及识图部分,对原毕业设计中提交文档部分进行了改变。在毕业设计内容重新制定时,应提前召集专业老师进行商讨,并根据往年所带学生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情况和企业工作经验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结合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情况对毕业设计进行修改。考虑老师专业方向和擅长和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和以后的就业方向,提出了除了基本的绘图和识图任务外,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的老师。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在布置任务之前,首先提出自己的专业方向和毕业设计选题部分的要求和任务,然后学生再结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和专业兴趣去找指导老师领取任务,并与指导老师就专业方面进行交流和沟通,保证学生更好地完成整个毕业设计。这样老师指导的是自己擅长的方向,可以更好地辅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并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就业方向会更加积极和主动去完成任务,就不懂或不明白的知识和技能会更加主动去寻求老师的交流和指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形成和强化学生的过程认知和从工程的角度去分析和发现工程中的有用信息,为实际的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毕业设计内容改革部分是把原来固定的施工方案变成了4个方向的选题:BIM建模、施工组织设计、钢筋工程量计算、招标文件编制。毕业设计中选题部分的主要内容为:以BIM建模为例,根据一整套完整的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绘制出BIM建筑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渲染,输出BIM建筑模型效果图和动画,输出完整的建筑施工图,并将输出的建筑施工图与原施工图进行比较,总结出自己在BIM模型建模过程中考虑不全面的地方以及识图知识掌握的不足方面,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此种情况出现。毕业设计中选题模块的训练,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识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加强了将图纸转化为实际工程模型的操作能力。

三、总结

建筑毕业设计范文3

关键词:高职高专;建筑设计类专业群;毕业设计改革

1对毕业设计在认识上有偏差,当作业敷衍了事

由于扩招的原因导致了高职高专建筑设计类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差距大,大多建筑设计专业学生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基础知识和素质并没有达到专业标准。就业问题更加导致学生敷衍毕业设计,造成毕业设计质量和规格与行业需求相差甚远。由于学生就业压力大,导致最后一个学期几乎都在外出找工作,有的提前毕业急于上岗,不但使指导教师毕业设计管理受到很大影响,还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毕业设计质量。很多毕业生草草应付了毕业设计,只求过关而已,这样的情况给高职教育造成了尴尬的局面。毕业设计以及毕业生质量与毕业生就业率产生了很大矛盾。

2毕业设计抄袭现象严重

学生设计能力的不足和理论知识与设计的脱节,造成很多学生的设计照搬网上的设计图纸或者直接用实习公司的项目图纸,拼凑现象普遍,缺乏对主题性设计的思考。

3毕业设计选题单一,缺乏个性和创新

传统就业模式导致了毕业设计主题重复,题目老旧,与生产实践有较大差距,没有进一步把握学生实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培养显得不足。缺乏毕业设计主题性、个性、时代性和真实性。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毕业生水平的提高和正常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实施。因此,建立全新的毕业设计模式就成为了高职高专建筑设计专业的当务之急。在总结建筑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筑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的规范化工作步骤和方法,并将学生分组,视情况分别对他们提出不同要求,以期做到因材施教,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结合“岭南特色传统村落”,提出相应的毕业设计指导的规范化工作方法。

3.1项目实地踏勘

在做任何工作之前,都应该进行调查。现在国家也非常强调学术道德问题,而学术不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很多学生感觉很难有所创新,没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不会自己发现问题,更别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要求学生选择“岭南特色传统村落”进行调查。

3.2整理资料形成调查报告

现场调查后要让学生将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细致的分类,将手绘图和所采集到的照片进行整理、归类和命名,重要的部分应添加恰当的文字说明,以免遗忘。

3.3确定设计主题

指导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确定一个可拓展的、有研究价值、有现实意义、能够完成的项目作为设计主题,这也要求教师对该领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因此,指导教师也应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学习,形成自己的调查方法和系统。

3.4完成设计初稿

通过对村庄现状条件的深入细致的分析,总结出该村的一些特色,明确主题,围绕主题展开研究和设计。还要注意学生的设计是否合理,并符合相关的技术规定和规范。

3.5完成设计终稿

通过对初稿不断地修改,形成终稿。审终稿时,要注意不仅要审设计的内容,对设计的规范性也应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来做,完成一项严谨、规范的项目设计,也让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做事习惯。为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必须规范毕业设计的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做好毕业设计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

3.6毕业答辩及评分标准

毕业答辩是最后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答辩对毕业设计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督促作用。加强毕业设计作品展示性,对毕业设计做综合阐述,完全把实际工程中的方案评审会模式引进毕业设计答辩过程中。通过对设计方案的设计理念、图纸的表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会得到锻炼。原来只有指导教师和主审教师参与的答辩模式,改为由指导教师、主审教师、行业专家三方共同参与的答辩模式。形成指导教师和主审教师各占总成绩的25%,行业专家评价占40%,现场综合表现占10%的综合考核模式。走进建筑设计行业,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和技术难题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让学生参加实际工程项目题目的设计,使他们处于真实的项目工程环境中,把在学校三年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样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地缩短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时间。通过对毕业设计方案的改革,学生在顶岗实习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毕业设计,设计题目切合实际,内容更符合规范标准。同时学生又在实习单位进行了岗位工作和实践的锻炼,能够熟练掌握实际工作的方法和程序,学生能提前进人工作环境,为毕业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终实现高职院校所致力追求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唐世文,邹丽珊.高职毕业设计改革初探.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9,3(2):65~67.

建筑毕业设计范文4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制定完善的方案,遵循科学化的原则,保证在合理进行毕业设计的情况下,可以掌握丰富的经验,提升实践操作水平。

一、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问题分析

(一)缺乏设计深度

通常情况下毕业设计在第六个学期,且有两个月仍需进行课堂教学,在完成教育任务之后才能进入到毕业设计阶段。然而,此阶段的学生多数都重视就业应聘等,毕业设计的时间较少,很容易出现应付设计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在毕业设计之前学生需要选择题目,对任务进行分析,明确最终的设计目的,详细的了解实际内容。搜集各类关于毕业设计的素材与相关资料,并编制完善的计划方案。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学生难以理清思路参与到毕业设计准备中,不能保证毕业设计的深度。

(二)缺乏管理力度

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由几名教师进行指导,使得学生可以在不同阶段完成不同的毕业设计任务。但是,指导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有其他教学与科研任务,时间受到限制。一般情况下在学生提出问题寻求帮助之后,指导教师只能简单的进行辅助,未能从深层次出发考虑问题,导致指导工作效果降低。且学生在缺乏管理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毕业设计抄袭或是应付的现象。

(三)设计的内容滞后

很多高职学校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任务安排的时候,所采用的设计资料与相关图纸不能及时创新,甚至几届学生都使用同一份资料,缺乏创新意识,资料较为陈旧,不仅学生的选题范围受到限制,还不利于培养其创新能力。且在建筑行业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如若学校不能对毕业设计资料进行更换,将会导致学生的毕业设计与行业情况不符,严重影响教学指导效果。

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一)对毕业设计时间进行合理控制

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时间进行合理控制。例如:基础训练时间可以划分成为四个阶段,在为学生发放相关建筑图纸与设计任务书、指导书之后。第一个阶段时间为一周,要求对施工图纸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具体的工程情况,了解图纸的会审标准。第二个阶段为三周,主要进行施工图预算分析,设计一份工程清单报表。第三个阶段时间为四周,主要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按照任务书的要求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将文件传送给指导教师。第四个阶段就是成果的整理与答辩。在此期间,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根据时间的设定编制完善的毕业设计进度计划方案,合理的汇报具体流程,教师也要及时进行评价与指导。

(二)对课题进行优化

毕业设计之前,课题的选择较为重要,只有保证课题合理性,才能全面提升毕业设计质量。因此,高职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保证课题的选择与教学目标、人才培养需求等相互适应,最好选取一些与社会发展存在关联的课题,例如:民营建筑、住宅楼设计等。课题的难度需要适中,且其中涵盖很多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等针对性的选择,不可以出现难度过高的现象。与此同时,还需要全面考虑到学生就业需求,深入分析就业市场之后,将课题的选择与人才培养等有机整合,凸显毕业设计教学优势[1]。

(三)对答辩与成绩评价体系进行完善

对于毕业答辩与成绩评价而言,属于毕业设计较为重要的工作。高职院校可以到相关企业中邀请专家,进行公开性的答辩,使得学生加大重视度,预防应付心理。学校需要编制完善的评分方案,统一考核标准与细节,根据教学需求与课题的难易程度等,进行科学化的考核[2]。

(四)指导教师时间的安排

对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而言,在实际筛选的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专业能力较强且指导能力较高的教师,为其安排充足的指导时间,以免与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发生冲突。且在选择指导教师的过程中,还需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特点等遵循科学化的工作原则,以免影响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效果[3]。

三、结语

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需树立正确观念,遵循科学化的教学改革原则,保证可以编制完善的计划方案,对学生毕业设计时间与指导教师的时间进行协调,保证选题的新颖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唐善德.基于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究[J].门窗,2017(4):99-99.

[2]吴耀欢.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思路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14).

建筑毕业设计范文5

[关键词]BIM;教学改革;应用型

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一种运用计算机三维模拟软件或者其他软件建立的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是对建筑工程相关信息的数字化承载和可视化,以三维信息模拟模型展示出来,实现建筑全生命期各参与方在同一多维建筑信息模型基础上的数据共享。信息化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BIM应用作为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极大地促进建筑领域生产方式的变革。笔者学院将BIM技术融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是教学改革的趋势。

1我院BIM技术的可行性环境境况

我院作为全国“建筑信息模型(BIM)”“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其中作为首批启动的建筑工程技术领域试点为“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院BIM技术中心依托集团BIM中心技术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住建局的联系,成为了全省职业院校金字招牌。2019年11月14日我院被授予湖南省1+X证书教学研究中心,2019年11月26日举行了湖南省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建筑信息模型(BIM)教师培训,打造了一批能够满足教学与培训需求的教学创新师资队伍。学院土木大楼目前已创设BIM实训工作室,学院多次聘请BIM软件公司及建工集团BIM工程师多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暑期培训指导,学院大部分青年教师参加BIM软件的培训工作并已通过BIM技术认证考核。

2我院BIM技术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我院在建筑构造与识图、混凝土结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技术和建筑施工组织这些核心专业课程中已经融入了BIM技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核心专业课程当中的知识点,其中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让学生准确掌握识读建筑施工图;而混凝土结构课程让学生准确掌握结构施工图并进行构件钢筋的下料;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让学生准确掌握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屋面与装饰工程的工程量计算;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施工方案的设计,最后建筑施工组织课程让学生掌握如何绘制横道图和网络图,以及绘制施工平面图,这些内容全部将在毕业设计当中体现,从而促进BIM在毕业设计中的改革。

3BIM技术在毕业设计中的现况

以往传统的毕业设计共分为三个部分:一个班分为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共用一套图纸,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进行毕业设计成果的建设,一是建筑工程识图模块,通过识读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得出指定任务的识图成果,如一根具体的梁的信息,通过绘制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得出梁内钢筋的信息,及钢筋量的计算过程和钢筋下料单;二是工程量计算成果,包括基础工程的工程量,主体工程的工程量和屋面及装饰部分的工程量;三是施工组织设计成果,即施工方案、施工平面布置图、横道图及网络布置图,由于时间少任务重,学生不能完成所有任务,都是采用小组协作完成,这样就是导致每个人的练习的内容单一,而且一个完整的毕业设计成果需小组合力完成,则导致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受限,教师辅导学生毕业设计的人员较多,加大了在具体辅导过程中的检查和指导难度,而且毕业设计成果均是以小组的形式提交,在方案上容易出现类似,新意不够,与实际工程项目设计相差较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与新技术新工艺对接,已经不能较好地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因此,在毕业设计中融入BIM技术是大势所趋,助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4BIM技术在毕业设计的应用实践

为了改变现状,突破传统的毕业设计的弊端,融入BIM技术是一个很好的信息化手段,它不仅可以助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为将来从事与BIM技术相关的工作做好准备;同时也可以提升教师在运用BIM技术上的不断完善和教学推广,我院将BIM技术用于毕业设计当中的具体方案如下:

4.1前期准备及任务布置。工程概况:建设地点为XX市XX县XX学校教师公寓2#楼,总建筑面积为5728.20㎡,建筑层数为地上6层,建筑总高度20.100m;建筑耐久年限为50年;其耐火等级为II级,屋面防火等级为II级;本工程选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中南地区通用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本工程建筑性质为公共建筑;工作概况:具体项目建设资金已落实,并已拨至指定帐户;施工合同已经签订,施工许可证已经办理;施工现场“三通一平”工作已经就绪;建设方已提供8套施工图给施工方;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已经完成;主要钢材、水泥的货源已落实,并各有一定数量的实物;施工方已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布置,三人为一小组,一位同学完成二层至五层的Revit建模,鲁班土建、钢筋建模、算量以及说明书;一位同学完成任务:六层以及屋顶的Revit建模,横道图绘制,时标网络图以及说明书;最后一位同学完成一层及基础的Revit建模,Fuzor漫游动画,鲁班场布BIM信息模型碰撞检查以及说明书。其中运用到的软件有cad、Revit、鲁班系列软件和Fuzor。

4.2模型建立。本项目为地上六层,将CAD总图纸进行分解,根据CAD图进行构件绘制,依次分别链入revit模型,用Revit创建建筑结构及场地模型。建好的建筑信息模型(BIM)可以作为二次渲染开发的模型基础,可以提高三维渲染效果的精度与效率。建好的模型需进入Fuzor模拟现实场景,进行碰撞检查并生成报告,如图2所示。

4.3成果展示。利用鲁班土建软件创建工程土建模型,从而得出工程实物工程量,如图3所示,利用鲁班钢筋软件进行创建工程主体的钢筋模型,通过工程、楼层设置、轴网创建、柱、梁、板、板筋、屋面最后得出整体模型,从而导出钢筋汇总表,进而得出钢筋工程量,如图4所示;利用鲁班软件得出的工程量所算数据进行横道图绘制,完成后钢筋汇总表,并将不均衡系数控制在1.5~2.0之间,画出施工进度横道图再与鲁班土建模型进行关联,从而录制施工进度模拟视频;如图5所示。施工进度计划是施工组织设计的关键内容,是控制工程施工期限和施工进度等各项施工活动的主要依据,进度计划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施工速度、成本以及质量,因此显得至关重要,而鲁班工厂的运用能够更好的控制工期级完成情况,以达到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合理安排施工顺序,提高施工的连续性和均衡性,保证了既定工期之内,编制出最优的进度计划。使用过程:先使用鲁班软件进行计量得出工程量,通过得出的工程量确定施工班制以及班组人数从而进行工期的计算,再使用Excel表格绘制横道图绘制完成转PDF格式进行保存,接着根据横道图使用使用aotuCAD2014进行绘制完善并导出PDF格式,最后使用鲁班iworks做出整个施工过程的模拟演示视屏,用录屏软件进行剪辑,最终保存为.MP4格式,如图6所示。利用鲁班场布软件创建基础、主体、装饰施工过程的场布模型,从而导出各阶段的平面布置图,如图7所示。

5结语

建筑毕业设计范文6

关键词:新工科;建筑学;毕业设计;多元教学

2017年,教育部开始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并先后形成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六问”“北京指南”三部曲,对新工科的内涵特征、建设与发展路径进行了规定,用以指导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随着教育部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面向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一流基地,全国高校掀起一场“质量革命”,新工科建设全面展开[1]。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实践操作,提升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开阔视野以及加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过程,是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因此,积极开展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创新,是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亟须解决的命题。

1安徽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办学特色与毕业设计教学

1.1安徽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办学特色。安徽建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建筑学专业依托学校“大土建”学科优势,坚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需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设计实践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开放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能从事建筑设计、教学与研究、开发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教学强化学科融贯,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1.2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作为安徽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单位、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安徽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我校建筑学专业建设认真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努力实践教学改革,坚持开拓创新、多元交叉,积极完善协同育人,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毕业设计教学成果不仅是对学生本科阶段学习成效的综合反映,更是对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全面检验。毕业设计是建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学生应进一步开阔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创新实践。我校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推行教学改革,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构建分层分类培养机制,走出了一条“多元交叉,特色融通”的特色发展之路。

2安徽建筑大学建筑学毕业设计多元教学模式探索

2.1打破单一教学模式,突出多元特色。2.1.1交叉融合,采取“三位一体”多专业联合模式我校发挥学校建筑类学科全的优势,开展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专业“三位一体”的联合毕业设计,综合训练学生建筑设计的基本技能和设计方法、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以及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的基本设计规划方法[2]。将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三个专业学生放在一个项目组,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分工,且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个大课题。其核心在于设计过程中各专业间充分的交流,以期真实反映出实际项目中各专业配合的整体要求,这种始于“专业联合,特色交流”的联合教学模式,实行规划、建筑与景观设计协同推进,完成一份综合的、全面的且具有深度与广度的毕业设计作品,提升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该模式契合新工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的特点,能帮助学生加强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体系以及各专业相互间的联系。2.1.2开阔视野,进行校际联合2015年,我校与苏州科技大学、天津城建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共同开展建筑学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2017年,烟台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相继加入,全国地方高校6校联合,迄今已连续开展了六届。联合毕业设计采用“6+1”模式,即每年轮换邀请一所建筑设计单位加入,为参与联合毕业设计的学生提供技术咨询。联合毕业设计每年推选1所高校作为主办方,负责拟定任务书和教案,并组织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的专家讲座,结合当下城乡建设的焦点问题开展研讨以及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教学过程分为调研与开题、中期答辩、终期答辩与评奖三个阶段,各院校平行展开教学。开题与终期答辩在主办学校进行,中期答辩在下一届主办学校进行。2.1.3协同育人,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双导制”2013年,我校建筑学专业获批安徽省“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后,我校建筑与规划学院积极寻求知名设计机构共建教学资源,与多家企业展开了校企实践合作,与企业形成建设合力。学校与合作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及其应承担的义务,加强组织与管理,学院与合作企业联合成立工程实践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挥工程实践活动。我校先后与安徽地平线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进行联合毕业设计,与中建西南设计院等企业签订了联合毕业设计合作实践基地协议,系列活动正在积极开展。通过校企合作“双导师”,联合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指导,从不同的角度对设计任务进行解读和操作,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在设计单位的工程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2.2加强信息化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互联网时代信息更替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不断更新着设计模式与表达表现方式。我校在前期调研阶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提高设计依据的支持性,如利用网络技术采集调研数据,运用GIS进行场地环境分析。方案设计阶段,依托我校安徽省BIM工程中心、徽派建筑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绿色建筑先进技术研究院、装配式建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平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内容,加强BIM技术在建筑设计阶段的应用,提升学生的专业协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针对学习能力强、专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加强已有设计方法与表现方式的基础上,将VR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毕业设计教学,VR技术沉浸式体验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推敲方案及呈现建筑方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3]。学生利用VR作为辅助设计工具,进行空间转译和情景感知,并运用VR进行成果展示汇报,大大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2.3注重理论导入,强化知识交流及教学研讨。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穿插进行专题讲座及专家报告、举办青年建筑师沙龙等活动,并在设计指导过程中,利用腾讯会议等线上教学,邀请已毕业的优秀学长参与课堂讨论,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思路。专家报告在开题、中期阶段举行,主要是为毕业设计提供现场踏勘、设计构思、建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指导。青年建筑师沙龙一般在终期答辩阶段举行,由安徽建筑大学主办,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承办,安徽土木建筑学会和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土木建筑类专业合作委员会协办,联合毕业设计兄弟院校、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地平线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校企共建单位参加,邀请全国其他建筑类院校参与,共同围绕当前建筑热点主题展开讨论,目前已举办两届。毕业生通过聆听论坛专家报告及主题讨论,并与专家现场互动,进一步开阔视野,启发创新思维。

2.4强化过程管理及质量监控。在学校和学院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制定《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实施细则》,按照选题—实习—开题—中期—终期的步骤组织整个设计过程,开展多轮答辩,邀请校内外教师、专家担任评委,实时跟进教学效果、及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同时运用先极系统进行毕业设计教学管理,从毕业前实习、题目审批、选题、开题、中期、终期,全过程管理学生的设计过程,记录每一位学生的每周设计工作进展情况。对学生每一阶段的成果进行网络化评改,优化教学过程,科学地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要素,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安徽建筑大学建筑学毕业设计多元教学实践成效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依托我校大土建类学科齐全的优势,在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中开展了多元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毕业设计成果多次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等部级奖项,近五年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均达到25%以上,另外,每年均有学生被谢菲尔德等国外知名大学录取。与此同时,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回访调查,用人单位均对我校毕业生的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

4结语

建筑毕业设计范文7

关键词:建筑业交互设计;BIM技术;VR技术;运用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当前建筑设计行业信息化水平还需要有待提高,仍运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资源没有得到利用。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应不断提高设计水平。但是就当前应用设计方法进行分析,有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加以完善。由于数据流传不畅通的问题,进而致使设计和施工没有实现交互。所以要想确保建筑交互设计工作顺利的实施,还应加强BIM及VR技术,从而不断提高设计水平。

1BIM及VR技术概念

BIM是一种建筑信息模型,将建筑工程施工和设备以及运营等数据信息作为基础,进而建立三维建筑模型。VR技术其实是虚拟现实,而且是一种模拟仿真技术,主要就是通过计算机对数据可视化操作和交互。其中交互性和沉浸性以及想象性作为VR技术最主要的特征。虚拟现实技术能让参与人员更好地体验三维空间,增强参与人员体验感,还能充分掌握建筑的具体空间,便于更好地设计,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想象力,不断提高设计水平。

2BIM和VR技术结合使用的意义和研究意义

就当前建筑行业的情况来看,难以实现工程控制的是统筹规划以及实现资源整合作为其难点。且对于BIM+VR模式进行分析能为建筑行业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系统化BIM平台除了能将建筑设计过程信息化之外,还能实现三维化,与此同时不断提高项目管理能力。BIM+VR在一个多维空间中,实现建筑三维信息模型的放入,使得用户更好地感受三维模型,让用户实现信息获取。这好比是在施工前期已经将这成型后的“实体”看到,使得成本得到节省,还能看见建筑的实际效果。如果不够满意的情况下,能不断拆改模型并重组,直到达到效果为止。总体来说通过这种技术降低拆改环节发生的机率,达到节约成本目的,还能缩短施工的周期。

3BIM及VR技术在建筑交互设计中的优势

3.1有助于设计人员协同优化

对于二维的设计工作平台进行分析,很容易受各个方面的限制尤其是得到反馈信息,基本上是在建筑空间片段中获取,但是设计师难以将空间充分把握好。加强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在设计师工作平台中,立体的三维空间能替代掉二维空间,从设计师的角度上来看只要充分应用VR技术,能更好地接触,得到一定感知,在空间环境背景下,实现无死角漫游,立体化空间的构成,体会空间的变化。设计师经过良好设计体验和设计比例下,在虚拟工作环境中,促使设计师落实同步合作,加强对设计完善,积极进行协同,使得施工图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且还能有效避免遗漏问题,有助于培养设计团队协作精神。

3.2有助于业主方的设计体验

虚拟模型由于生动立体和形象逼真的特点。在这虚拟现实模型中,设计方向甲方通过VR设备沉浸在其中,并具有观察的意识仔细认真进行观察,能更好地掌握建筑工程实际情况,甚至可了解到结构相应位置。而且还便于设计招投标阶段工作顺利地进行。并且在设计师指导下,对甲方专业技术无需过多的要求,只需要在模型上进行完善即可,改进设计的风格,将设备的材料等替换掉即可,实现个性化设计理念。

4BIM交互设计平台框架的设计

4.1交互设计协同共享需求分析

初步设计信息协同共享需求分析。在初步设计协同工作研究的过程中,文章主要以传统施工设计阶段为主,而且在初步设计中不仅涉及建筑设计等专业的协同设计,还涉及到结构设计和安装设计等专业,在设计期间存在信息交互,且还非常的多,以建筑设计专业为例,需要将满足通风和采光的同时,在整体布局上还应注重与结构设计的相关要求是否能更好地满足;而结构设计还应为安装专业留有空间;各安装专业就功能的要求在满足的同时,应防止各个专业之间存在避让的情况。除此之外在促进各专业空间关系协调同时,从建筑设计师的角度上来看还需要将各个方面的要求充分的考虑好,尤其是成本和功能、质量以及安全方面。除此之外,有必要将设计工作的标准充分考量,以往设计人员没有意识到BIM技术的作用,且对这一技术了解程度不够主要的原因与BIM模型有关,这一模型不能作为完整作为设计交互成果,还有就是没有优化BIM模型出图功能,这种情况针对相关的规范要求无法更好地满足,很容易出现重复工作的现象。所以各个专业设计人员之间应保持密切的联系,并积极交流沟通,达成共识。多参与方交互设计信息协同共享需求分析。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和交互设计理论,交互设计针对基本设计的要求不仅要更好地满足,还应和一些供应商做好信息协同,尤其是项目开始到项目竣工期间,进而便于后期的设计。交互设计信息协同涉及非常多的信息共享内容,且信息非常多,其中结合项目管理中面临问题分为安全管理模块和成本管理模块、质量控制模块和进度管理模块。而且对于这项模块进行分析具有一定联系。这些模块进行信息交互不管是人还是机以及材等费用能实现合理控制。所以为促进质量控制模块顺利的实施,有必要让施工技术工艺控制模块和资质审核模块以及信息查询模块实现信息交互。信息协同共享平台需求分析。首先数据信息所有权和隐私。在应用BIM技术期间设计人员针对自身设计成果,一定程度上有权实现管理并实现对数据访问与参照权限设置,因为他们应确保自身数据真实性和可靠性,并有权负责,实现数据共享。数据隐私是设计模型本身作为设计人员知识劳动成果。所以在项目参与期间其BIM下,对于团队成员而言能实现对服务器访问权限的设置,为数据成果所有权提供重要的保障;账号分配。信息管理这一过程在项目全生命周期视角上进行分析属于是动态管理过程。且不管是在具体施工还是在运维阶段中,加强对设计模型的应用,为集成最终的模型,不仅要根据设计变更还应结合施工变更。而且要想使得“一模多用”得以实现,促进模型在施工以及运维阶段更好地应用,有必要提高平台账户注入注销的灵活性。

4.2平台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模型资源调度。在项目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对于施工单位而言在施工期间有必要加大修改和补充力度,围绕着项目设计信息全面的实施;在后期运营中还需要注重对竣工模型的深化,将其向资产管理部门上交并开展资产盘活点。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其模型深化这方面所涉及到的专业相对而言比较多,且每个专业都有自己专业模型。所以在协同共享平台中能实现模型资源调配管理,因为其具备这一功能。信息目录管理。BIM信息协同共享平台在其共享信息这方面,需要提供完善合理的目录管理,进而使其信息分类存储得以实现,满足各科室信息调用。主要原理为实现对数据库各项目和各专业上传信息资源存储,再经过良好的集成服务器,按照目录对共享信息汇总整理,进而使其能对信息检索查询提供便捷。专业分类和阶段分类以及属性分类作为信息分类存储标准,相对而言这一标准比较多,而且针对多种信息调用的需求,要想更好地满足的话,有必要加强对信息结构影射的构建。比如科室管理,对于科室管理相关需求为更好地满足应实现对物理存在目录结构的构建,并构建新型目录,在这方面可应用逻辑影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能按照多种方式体现工程内容,与此同时能保障文件内容唯一性。

5BIM及VR技术在建筑业交互设计中的运用有效措施

5.1前期规划阶段的应用

在建筑交互式前期设计中,主要针对的是总平面设计,也就是加强项目总体布局的设计。而且必须要做好前期规划设计,进而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的原则。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还应遵守以下原则:首先,避免给原有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等周边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造成污染;其次,分等级制定保护措施。在设计的前期需要进行调查,并从环境资源入手,分成各个等级,确定不同的资源应该如何保护,防止资源发生浪费的现象。与此同时,清楚场地的实际情况,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方法。最后,预留发展空间。在时间不断变化下,也会给建筑发展带来变化,尤其是功能和形态,基于此,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预留相应的空间,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BIM及VR技术提升设计合理性。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可加强对BIM及VR技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场地的合理性,其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首先,自身内部组织结构的合理性。由于涉及到各种场地其功能是不同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此也就形成各种组织结构关系;其次,环境融合的合理性。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会关系到环境的整个秩序,如在新的功能出现下,会影响到整个区域功能结构,在新建建筑下,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周边的整个建筑。在运用以往传统设计模式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基本参与的建筑人员,没有到现场进行调查,往往在具体分析时不能结合相关数据。

5.2中期建筑设计阶段的应用

BIM技术在建筑设计阶段的应用。对于设计人员而言在设计建筑间距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采光和通风的问题,同时还应注重周边的建筑,并比较各种组合模式之间光照,全面地进行分析作比较,进而获取最佳的方案。与此同时,不一样的建筑间距给使用者带来各种感受,如果建筑间距过大不能确保更加合理。而加强VR技术的应用,不仅便于更好地设计,还能体会到各种间距呈现出的效果。如图1所示。,设计人员还可充分应用VR技术,因为这一技术起到良好辅助作用,因为这一技术增强用户的体验感,让用户体验到不一样的建筑空间。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还应高度重视建筑空间感和美感。其中VR技术在各种空间感等方面,通过直观感受实现测评。

5.3后期用户体验阶段的应用

在后期评估环节中,主要就是清楚建筑参与人员的想法。在这一期间加强对VR技术的应用。还应进一步深化VR模型,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在人视情况下,让建筑的精细度不断增强,进而使其更好地模拟真实的效果,提高信息的可靠性。VR场景制作的流程。在BIM-VR的VR交互流程背景下,其整体漫游等方面进行分析,加强对现有的BIM-VR软件的应用,并导入相应的设计模型,充分连接与VR设备,实施VR漫游。在关键节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在BIM模型中,通过数模分离技术将其相关参数化模型提取到云端,并下载参数化模型实施场景编辑,最终实施VR漫游,为此将建模的成本降到最低。VR模型的体验方式。建筑设计师制作完场景中,可实现用户体验,并加强对反馈信息的收集。其中在具体体验过程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种静态体验方式。主要就是运用手机和电脑,将模型的三维视角通过二维码的形式向用户进行传递。用户在二维设备上进行观看,使其更好地观看三维效果。对于这种模式进行分析,便于更好地传播,而且还能得到相应的信息。将这种动态模式对比静态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更加的直观,基于此这给设备提出了要求。通常情况下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配合显示器,与此同时还应提供相应的场地,便于使用者对活动空间的模拟。这种模式增强参与人员体验感。

6结束语

建筑毕业设计范文8

关键词:BIM技术;三维模型;信息化变革

1BIM技术概述

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的全称是建筑信息模型。BIM是以建设项目的相关信息数据为模型基础来建立建筑模型,再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来对建筑物的真实信息进行模拟。大部分建筑设计师使用BIM都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但是BIM技术的核心意义并不局限于此。BIM技术具有可视化、仿真性、协调性、绘图性和优化性五个特点,这使得以BIM应用为载体的项目管理信息化可以进行“三维渲染、宣传展示”,“快速算量、提升精度”,“多算对比、有效管控”,“精确计划、减少浪费”,“虚拟施工、高效协同”,“冲突调用、决策支持”,从而达到提升项目生产效率、缩短工期、降低建造成本的目的。

2我国建筑设计行业BIM技术

兴起的背景当前中国的建筑量在全球都名列前茅,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中,建筑业同样面临相同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这个大背景下,造就了建筑业和BIM技术融合的必然性,其中建筑设计行业应用和推广BIM技术的时间对比于其他行业的时间均较长。究其背后的原因,第一,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尤其是和业主、施工方、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对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和文件。一方面容易造成数据和文件的丢失,另一方面不能及时对变更的数据和文件进行共享。而BIM技术基于三维信息模型的设计模式在很大方面改善了上述存在的问题。第二,随着建筑市场的逐渐规范化,BIM技术也众望所归,成了建筑业生产标准到位的产物,这也是信息化进步的体现。第三,国内大部分设计院虽然已习惯于传统的二维设计图纸的设计模式,但仍有不少设计院希望学习更先进的设计技术,不仅达到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目的,还能更安全高效地完成设计项目。这种创新的理念进一步助推了BIM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第四,BIM技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使得建筑设计过程更加协同化、合理化。熟悉BIM操作流程后,将大大减少建筑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建筑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BIM建筑设计领域的相关标准也陆续。2016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了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2017年07月1日生效)的公告,2018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国家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制图标准》(2019年06月1日生效)和《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2019年06月1日生效)的公告,进一步明确了BIM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统一标准、制图标准和设计交付标准。BIM的相关政策标准也会越来越完善。

3我国建筑设计行业BIM技术现状

当前,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正处于信息化高速变革时期,政府大力支持建筑业信息化领域的项目。同时,虽然国内大部分设计院尚处于起步或局部应用的阶段,且建筑设计行业内借鉴和推广的BIM应用模式也较少,但仍有许多建筑设计相关企业希望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改变企业落后的管理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

3.1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从二维设计到三维空间设计。BIM技术摒弃了传统设计模式,而提出一种全新的设计思维模式。它将传统的平面二维绘图转变为以三维设计的数字化建造,包括如建筑构件的材料、性能、价格、重量、位置、进度等的三维几何形状信息,使得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达到显著提高效率、大量减少风险的目的,从而支持项目运营管理、生命周期建设等。从粗放设计到集成设计。BIM的全新工作模式不再是传统的单兵作战的独立设计模式,而是转变成各专业协同设计的紧密联系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可减少工种图纸间的“错漏缺”现象,包括设计计划、版本控制、互提资料、校对审核等,便于根据实际情况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修改,从而缩短设计时间。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相对于传统设计修改模式方面,极大地发挥了便捷、高效的特点,还可以减少建筑方案设计和后续设计间的重复绘制工作,从而避免设计中各环节的脱钩。BIM技术在设计各阶段的应用。现如今,BIM技术的应用可贯穿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在方案设计阶段,除了分析形状、体积和空间之外,还可以同时分析能耗和建筑成本,从而使对初始程序的决策更加科学。在初步设计阶段,每个专业建立BIM模型,并将模型信息用于分析能耗,结构,声学,日照,热工程等,并进行干扰检查、规格检查和工程量统计。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可以多视角动态观看BIM模型,并可以从BIM模型中来获取各个角度的图纸和其他统计数据。

3.2BIM技术应用和推广的阻碍因素。建筑设计行业中BIM的应用和推广有着一定阻碍因素。第一,BIM技术推广应用环境的欠缺。BIM技术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建筑设计行业的操作模式,如果缺少政府的大力支持,要重置目前的行业模式,无疑是比较难的。第二,BIM技术起步晚,当前国内相关BIM规范标准较少,导致BIM设计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第三,设计单位培养BIM设计人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用于购买相关软件,人员培训,建立BIM设计工作新流程等,这让很多小型设计单位对培养BIM技术人员望而却步。第四,BIM技术的应用,使设计工作从二维设计到三维设计,从相对独立设计到协同设计,设计人员习惯于传统画图设计模式,对新兴起的BIM技术的接受度和参与度都不高,同时文件的修改和调整也将带来巨大的模型维护工作量,这都对国内BIM技术的推广和实施造成阻碍。第五,很多业主对BIM技术缺乏认知,在项目设计中,很多业主不主动要求使用,甚至拒绝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第六,国内相关BIM人才较少,现有BIM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导致BIM宣传难以推广。

4我国建筑设计行业BIM技术的发展前景

虽然BIM技术现阶段在国内发展相对并不成熟,并存在着一定的发展阻碍因素,但BIM技术以其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在我国建筑设计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IM技术促进建筑设计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全过程BIM一体化正向设计,有利于设计与算量一体化,有利于设计与施工一体化,有利于设计与运维一体化。全专业一体化三维正向设计,对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BIM技术可以促进建筑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BIM技术可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和要求,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并能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研究的发展进步。这将对环境保护,促进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促进建筑设计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BIM技术可以促进建筑业转向工业化发展。我国建筑业“十三五”规划的方向之一是建筑工业化、建筑装配化。BIM技术在建筑工业化和建筑装配化的应用,可极大节省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工期,从而有利于建筑构配件市场化、标准化,有利于促进相关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关联产业的发展。

5结语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之一,BIM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时代所趋。BIM技术在这场建筑设计信息化变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整个传统建筑设计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BIM技术的不断普及、应用和推广,将对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绿色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晓晨.论我国建筑业BIM应用现状和发展[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4(06):90-101.

[2]王润生,王文略.浅析BIM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14,35(1):43-48.

[3]许炳,朱海龙.我国建筑业BIM应用现状及影响机理研究[J].建筑经济,2015(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