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科论文范例

会计学科论文

会计学科论文范文1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学生视角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会计作为金融通用语言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作用凸显。了解和掌握会计基础知识、读懂会计数据内容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必备技能。因此,国内很多高校非会计类专业也都将会计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来对待。绝大多数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在刚接触会计基础课程时有强烈的兴趣,对课程学习抱有很大期望。但会计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应用性较强,随着学习的深入,尤其在会计学原理、会计分录编制以及账务处理方面,很多学生因为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质量下降。所以,研究如何提高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学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本校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生及毕业生)发放了1000份问卷调查,通过对859份有效问卷结果的分析并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对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基础课程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分析。

(一)教师培养目的不明确

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基础课程的目的主要是学懂记账方法、弄通会计分录,并为深入掌握更多会计知识,成为专门人才打下基础。非会计类专业学生的会计课程学习是为了能够使用会计知识为自身专业提供帮助,并不是要培养学生成为会计类专门人才。这类学生应该在学习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方法上下功夫,着重学习如何将相关知识应用到自身专业的实践中去。如:会计数据信息如何产生,会计报表包含的相关信息项目,记账凭证如何记录审核等。现实的情况是,有些教师为了方便,在讲授会计学课程时并没有考虑两类学生学习需求的不同,而是使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没有做到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教学实操和考核标准应有所区别,从而导致非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倍感压力、接受效果较差。

(二)教学模式不合理,考核方式单一

非会计类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照搬会计专业模式,授课教师也是会计专业教师,并按照会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全面控制教学内容,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同时,也没有根据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结合相关专业增删内容,仍然沿用教材、课堂为中心进行“填鸭式”教学的模式,缺乏教学互动环节,使教师和学生关系变得更加刻板和固化。考核是检查教学情况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传统闭卷考试方式进行会计基础课程考核,不能反映出非会计专业学生的真实水平,也无法使教师了解学生有哪些财务能力在自身专业领域中得到了提升。这是一个突出问题,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缺乏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教材

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基础课程,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教材,绝大多数教材都是按照会计类专业学生能力提升和素质提高而编写的。这类教材专业性过强,兼容面过大,忽略了不同专业之间学生能力的差异。通过调查了解到,95%以上的高校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使用的教材或者教材的体系是相同的。仍然从讲述会计学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知识,经济业务核算,会计凭证制审、财务报表编制及账簿登记方法等专业会计人员的基本工作要求,对各类学生组织相同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相同的会计能力,这显然不符合非会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要求和未来工作需要。同时,教材理论内容较多,实操内容较少,专业术语较多,解释举例较少,这些不足必然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加大,对会计基础课程产生抵触情绪,也不利于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开展教学。

(四)教师不能结合专业实际进行案例教学

会计基础课程是具有一定专业性的课程,课堂上教师授课大多偏向理论讲授,内容过于深奥,很少有效地结合实际情况来为学生举例讲解。像会计基础、会计职能、会计恒等式、会计基本假设、会计要素及会计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基本理论内容都是会计类专业学生要求必学的。但是,对非会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因接触会计专业内容较少,且与自身专业结合不紧密,无法从基础知识学习中得到会计能力提升。尤其在没有本专业的相关案例说明和各知识要点的实际举例讲授的情况下,会计假设和会计基础等理论内容就显得深奥难懂、脱离实际。

二、非会计类专业教学应注重学生视角

在讲授会计学课程时,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有目的地修改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手段,调整教学方法,使非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有所侧重,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内容维度是以学生视角进行教学的灵魂

作为核心,内容一直以来都占据着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位置。学校在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设计课程、策划教学大纲时应集体论证,并经过试讲教学和教学效果反馈之后加以确定。好的会计基础课程内容理应继续保留,但同时也要在教学内容的质量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互动型教学的环节,打造常态化“三位一体”(讲授教师-学生-督导反馈)互动交流渠道。为学生提供愉悦的学习感受,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能力得到提升。

(二)平台维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技术支撑

在加强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平台的使用仍处于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平台对学习实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涵盖授课、学习、网络答疑、互动交流、反馈等过程。如今,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越来越趋于稳定,能够为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教学技术包括多媒体技术、数字音像技术、计算机技术、VR技术等,这些技术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领域。同时,软件功能也会更多地应用到相关专业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平台不仅能够定制学习内容,甚至能够实现各种APP终端学习以及学习过程的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和学习反馈等。这样在内容、时间、空间上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以学生视角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完成。

(三)服务管理维度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和实现价值目标的保障

服务管理既要注意从服务学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实现价值目标,又要注重从管理学生的规范性、学习目标的导向性方面去不断完善教学。通过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立教学规则、教学反馈流程来规范教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在会计基础课程学习中学有所得。服务环节做到为学生提供优质化的服务,满足学生在学习会计基础课程中所提出的各个方面的合理要求。同时,对不合理要求和其他问题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三、教师的教学模式应贴近学生视角来实施

(一)以学生思考为核心的“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吸收理论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遵循学习的客观规律,根据教学任务安排,从学生视角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带动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并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技能。启发式教学的重心在于设置实践案例环境。把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在实践中,消化在专业素养中。在会计基础课程中,很多知识都能和实际联系到一起。例如,某人创业,首先需要的就是资金,资金可能是自己拥有的,也可能是向机构或个人借来的。这样,债权人、所有者的知识点就可以结合起来了。

(二)运用问题案例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完善教学环节

会计基础课程知识理论性较强,问题难点相对较多,并与实际联系密切,教师在课堂上应先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讲授,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随后教师运用案例式教学来开展教学活动。一个完整的企业经营业务在每个时间段都会产生大量的案例内容,教师可针对不同知识点和问题选取不同环节的案例作为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为容易理解的现实内容,最后教师再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重点集中讲解。通过让每个学生参与讨论和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而且也完善了不够丰富的教学环节。

(三)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对教学手段进行升级,建立教学平台。在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前提下,积极运用视频、动画、音乐、图像等素材,设计出富有特色的微课视频、PPT课件,并充分利用现行网络软件平台分享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案例,使网络软件平台成为提升教学质量、打造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实用能力的有力抓手。利用网络平台,学生不仅仅局限在固定时间的教室或实操室里进行课程学习,还能够针对重点、难点内容反复学习,提高案例学习的质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完善会计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客观评价反馈

会计学科论文范文2

1教学之现状

案例教学的现实性、典型性、综合性、研究性,有利于学生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发展水平。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最佳教学方式之一。案例都是来自于经济活动中的现象,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在掌握会计理论的实践应用的基础上,促使其善于决策,激发其开拓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现实教学的教学方式也丰富多样,能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

案例教学可以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可以分别从自身角度对同一案例进行剖析,阐述自己的看法,相互辩论,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措施,形成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习效果,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这些都有助于实现我国本科会计专业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教学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案例教学能够弥补现阶段我国本科会计教育中的不足,有效地解决其存在的教学模式老化、教学方法单一、教材注重理论性、忽视实践环节等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受益匪浅,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也能对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案例教学在本科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2.1案例教学的过程

2.1.1理论准备

理论知识是探讨任何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案例分析要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会计教育中主要需要的理论包括有准则、制度等。学生要在案例讨论的前期准备中充分了解和领悟相关理论,才能更好地对现实教学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2.1.2独立思考

现实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解决现实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如若一直处于集体讨论状态,会使部分学生对集体对他人产生依赖,逐渐磨灭掉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独立思考十分重要。每个学生通过仔细研读分析案例,整合自己的想法,梳理出一套体系,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1.3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教学最为关键重要的环节。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要主动参与其中,积极发言、思考,进行陈述、辩解,并从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意见,掺合自己的思想予以评价,或支持,或质疑。教师作为讨论的组织者,既不能一言不发,又要避免发言太多导致案例教学失去其本身意义。教师应该通过实施的提问或反问,把握住课堂讨论的大方向,巧妙地化解僵局,营造学生间相互学习和团结协作的氛围,推动讨论有序开展。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更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中会学到传统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东西。

2.2案例教学的成效

2.2.1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授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利用案例教学,结合实例、联系生活启发讲解,使学生明白知识要点,真正地把原理吃准摸透,化为自己的理解存入知识库中。

2.2.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是一个提高课堂趣味性的有效手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案例教学通过现实的案例、自主的思考、活泼的讨论激发学生对会计学的浓厚兴趣,并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案例选择、案例分析、案例讨论中,较之前接触了社会的更多层面,了解到现实教学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培养并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新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向着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发展。

3案例教学的发展

3.1案例教学的实践

3.1.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著名的勒温实验证明,教师是形成课堂气氛最重要的因素。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会计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案例教学的互动式、开放性特点对会计教师这一教学进程掌控者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挑战。教师要时常深入企业及社会实践,积累经验和案例素材,提高挑选合适案例的能力,掌控案例教学的知识点,提高案例讲评水平。在讲评过程中,根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总结并强调案例中的主要理论知识要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际工作的认识。在课堂讨论时,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方面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一些好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指出讨论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并对有争议的观点进行剖析、启发,诱导学生做更深一步的思考。

3.1.2案例教学的实践

现实教学在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目前我国高校与现实教学相关的教材很少,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完善会计案例教学教材。案例教学教材不仅可以由教师编写,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为教材注入新鲜血液。学生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上,能够提出更多符合有利于案例教学的新信息、新看法。同时,学生也能在编写教材时收获更多课堂上得不到的感受与认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应以教师团队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立足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着眼我国现实教学教育的广阔前景,结合实际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编写出符合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案例教学教材,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输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3.2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2.1合理选择教学案例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案例选择的好坏决定了案例教学后续一系列工作发展的进程和效果。好的案例应当能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难点的理解。

3.2.2构建案例教学平台

加强校际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强现实教学网络化建设,拓宽广度,加大深度,不断完善案例教学,使案例教学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

3.2.3有效整合教学方法

现实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联系实际。虽然有一系列的优势,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并不能解决本科教育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理论教学永远是整个学科的基础,要切实抓好会计本科教育的理论教学。学生的理论基础不厚实,会较欠缺专业的知识背景,在确切地理解和把握某些原理和专业词汇上存在困难。因此还需要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案例教学的科学性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作者:李聪 王子昕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非商学院武汉纺织大学会计学院

第二篇

一、例谈中专《基础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

1.案例教学的小组讨论

案例教学和教材举例不一样,没经过抽象,完整地展现了现实生活的事件,头绪多,不容易看清楚实质,学生在案例分析的时候要遇到困难,很难全面分析,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班级集中讨论前先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主要是通过互相沟通和交流,使每一个小组成员进行思考、调整和深化自己对案例的分析,经过沟通和交流,顺利解决在准备案例中的困难,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让观点更加全面,方法更加详细,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能力、知识等进行合理分组,教育小组讨论能够顺利开展。保证案例的难度小的时候或者具备很强的案例学习才能的时候,这样的环节应该减少。

2.开展班级集中讨论

班级集中讨论能够集中集体的智慧,能够形成教学的结果,是全班同学分享学习经验和知识的经过。教师可以经过小组之间的讨论,组织小组派代表来讲述观点,其他的成员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意见来进行发表,同时不同的小组成员应该相互讨论,不断吸收好的观点,形成解决案例问题的办法。这个环节里要求学生相互参与学习的过程,听取同学的发言和教师的讲解,激发学生讲述自己的观点和办法,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背景材料,全面引导课堂讨论的方向,在讨论出现偏差的时候给予目标的纠正。

3.进行总结评价

教师应当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教育学生完成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环节,联系学生的理解,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参与学习评价,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给予理论阐述和观点的分析,给出学习的思路和结论,并带给学生思考,教育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基础会计》案例教学的方法研究

1.呈现《基础会计》案例的方法

教师应该根据案例分析的材料的内容和目标,选择好的教学形式,将案例展现给学生。

(1)按照文字材料进行呈现案例,这就是简单通用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将案例进行分析,运用文字材料的形式发给学生,提供给学生分析,选择复杂、长篇的案例,但是这样也容易不够形象生动,不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

(2)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案例: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声像策略能将案例中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展现,在现代技术的应用下,教师应该重视呈现材料,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3)口头描述案例:根据案例的特点,教师口头来描述案例,教育学生做好记录,教育学生具备描述能力。教师在描述的时候,也能够重视教学方法,防止影响学生对案例信息的获得。

(4)组织学生表演案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表演、模拟案例,创造社会情境,教育学生直接参与到案例的准备中,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学生直观生动地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2.讨论《基础会计》案例分析的策略和办法

(1)重视课堂讨论的内容和方法,教师要有时间和观念,根据讨论的问题的重要的特点来分配时间,教学中,要根据教学讨论,解决好学习问题,伴随着讨论的深入,应该找到新的问题,因为教学时间有限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科学合理的讨论的时间,重视教育问题,优先考虑这些重要的问题,给予充足的时间。此外,教师应该把握讨论的方向,不管是小组讨论还是集体讨论,都不能出现背离主题的现象,教师都要即使将学习的思维和注意力拉回来,选择好的案例,这样也容易完成教学的目标,因此,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教师应该重视把握教学的引领,重视讨论的方向,在出现偏差的时候就能给予指正。

(2)创造轻松和谐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以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为铺垫,教师应该和学生保持平等的位置,平等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要讲究语言的艺术,重视把握语音、语调的特征,语言要更加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教育学生摆脱语言的苍白现象,讲解要重视抑扬顿挫,语言要生动形象,避免听觉疲劳,重视形体语言的运用。

会计学科论文范文3

(一)课程的性质。

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属于必修课。本课程是一门融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会计方法、会计理论、会计操作为一体的交叉型课程,本课程系统完整地介绍如何运用财务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系统,将企业经济业务通过会计软件进行会计的记录、计量、计算、报告等一系列工作过程,生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信息、会计报告的现代会计信息技术方法,旨在培养高职学生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信息化岗位工作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要理解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又要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工作岗位的基本专业技能。

(二)课程设计理念。

一是紧盯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职业需求开发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开展广泛的专业调研,不断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二是课程开发路径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紧密地与会计软件应用企业和会计软件开发企业合作,贴近社会实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好“学什么”的问题;通过工学结合,解决好“如何学”的问题。三是将课程的学习和会计从业资格认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按照基于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念,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行动以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为主线,采取任务驱动式或者是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以真实业务的案例为载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乐学促勤学,以勤学强能力,做中学,看听学,教中学,学中悟。融“教、学、做”为一体。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一)能力目标。

以会计信息化实践操作的各个模块为内容,熟练掌握各个环节的知识点,如记账凭证录入、总账期末的会计处理、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的核算及供应链管理等。能熟练、正确地进行操作,提高会计电算化实务处理的专业技能。在操作能力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能够用会计软件的功能模块正确地处理各种会计业务,完成各项会计工作。在维护能力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会计软件内部的工作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能够及时地解决和排除会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故障。在管理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胜任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员的角色,具体负责单位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建立、运行和管理等工作。

(二)知识目标。

(1)了解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基本定义、基本原理;明确企业会计信息化组织制度、组织过程以及相关内容;(2)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编程及开发过程;(3)掌握财务会计软件各个模块的结构联系及操作过程,能够熟练应用;(4)掌握财务软件的综合业务处理。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巩固前面所学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同时,进一步掌握会计信息化的开发原理及业务处理过程,培养学生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兴趣,完善会计工作的严谨性与规范性,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四)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包括: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从业资格、中级会计从业资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一)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以企业真实的业务资料为一个项目,使学生置身于企业之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各项任务,或者与别人合作完成建账初始、基础设置、财务处理、会计报表、购销存管理等一系列具体的会计工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案例教学法。以一个企业真实的会计资料为案例,仿真企业会计岗位的设置,让学生犹如置身于某个企业的财务部门工作岗位,独立完成账套初始、基础设置、账务处理、报表管理、购销存管理等具体工作任务,有效地缩小了学生在学校实践学习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的差距,使学生毕业后直接能在企业上岗,做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岗位工作相适应。3.角色扮演法。根据会计工作性质的要求,通过让学生在学习中扮演不同的会计岗位角色,体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财务软件各模块的操作方法。例如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企业财务部门的审核会计、出纳会计、系统管理员、主管会计、成本会计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掌握各岗位实际操作运用及各分工和衔接的工作。学生通过角色变换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了对会计信息化岗位的理解,增强了自身专业技能。4.小组讨论法。制定《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实施和管理提纲、计划,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具有团队合作、团结奋进精神,并能做到集思广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

(二)教学建议。

针对已经确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在课堂上,通过详细讲授、总结、提问和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理论上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还作为课外作业来布置并及时批阅;对于上机操作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除了加强课内上机练习以外,还重视课外上机练习操作;将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期中、期末考试的主要内容,以便学生能够把握本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

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被确定为考试课,满分为100分。成绩在85分以上为优秀、在75-85分之间为良好、在60-75分之间为及格、在60分以下为不及格。采用笔试和机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各部分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3∶7的比例加权平均后汇总而成。平时成绩:是由形成性考核,即过程考核和课外作业组成。期末成绩: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统一命题,分A、B两套试题,从拟定、校对、试做、审批等环节来严把试题质量。考前由系部从中任取一套来统一考试。最后由任课教师统一流水阅卷,并以班为单位,进行试卷分析。

五、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会计学科论文范文4

一直以来,经济法被学界戏称为“大杂烩”。法学部门的划分,一个主流的标准就是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而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和其他学科存在一定承担的交叉,比如经济法主体包括国家经济管理机关、经营主体、消费主体和社会中间层,其中国家经济管理机关涉及行政法内容,作为经营主体的公司涉及商法内容,作为经营主体的合伙企业涉及民法内容。而作为经济法重要内容的劳动法又与社会保障相重合。经济法作为国家调整经济运行的法律规范,其内容十分庞杂,包括总论、经济主体法、市场规则法、宏观调控法和社会保障法,且不像民法、商法那样法规集中,仅作为土地、水、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土地部分就包括《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于经济法课程本身的特性,不同专业的教师应当对经济法的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到与专业相呼应,有的放矢。以笔者为例,笔者在给法律专业的学生讲授经济法时,必须做到紧扣司法考试,面面俱到。由于法律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民法和商法基础,所以经济主体法重点讲授社会中间层,社会保障部分重点讲授劳动法,其他内容简单介绍一带而过,市场规则法重点讲授,宏观调控法选择讲授。而笔者给会计专业的学生讲授经济法时,往往围绕会计职称考试内容,主要集中介绍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合同法、金融法、税法等内容。

二、会计专业学习经济法课程的问题

笔者作为专职老师长期活动在教学第一线,为我校医事法律专业的学生讲授经济法。笔者曾受邀给其他院校的专业比如会计专业教授过经济法,在讲授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对于一个专业来说,其所有的课堂设置都应当围绕着专业本身来建设。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要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专业设置了什么课程,课程在不同学期具体安排,所设课程对这个专业有什么意义,这门课程要达到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教学效果,都应当是学校预设好的。所以,在讲授前首先应当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当根据其培养目标设计合理的授课内容。而一些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并不明确,笔者在受到一次民营学院的教学邀请时,为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向其教务部门详细询问授课专业、授课学时、相关课程,而其教务部门觉得奇怪,他们认为只要是同一课程内容应该是一样的。

2.法律基础欠缺

笔者受邀给其他院校的会计专业教授经济法时发现,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十分陌生。过去高等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是分别设置的,《法律基础》在高等院校中的时间安排一般是30-40学时,而2006年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各大高等院校将这两门课合二为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据统计授课时间还是30-40学时,以我校为例,总学时48学时,但理论课时仅有32学时,而法律基础部分一般是8-10学时,类似基本的普法教育,所以学生大都只了解一些皮毛,对专业法律知识所知甚少,没有积累法律语言,更没有形成法律思维。笔者在讲授经济法时发现,学生对课堂上老师所提到的法律名词十分陌生,光介绍一些基本的法律名词就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教学时间十分紧张。

三、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安排

笔者认为,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基于专业的特殊性,在经济法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当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

1.确定教学内容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经济法是工具,学生应当灵活掌握未来职业过程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了解基本的规范,处理相关的问题。与此同时,经济法是开启未来职业资格的“敲门砖”。我国对会计职业资格有一定的要求,无论是初级会计职称还是中级会计职称,甚至高级会计职称、高标准的注册会计师等,经济法都是其中必考科目之一,不容回避。比如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需要考两门,其中一门就是经济法基础。由于学时有限,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安排较为紧张,整个课程围绕会计职称考试内容,以在章节中介绍重要知识点的形式进行,通过真题和练习题的辅助加深记忆。在教授中按照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大纲安排章节内容,今天包括总论、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合同法、金融法、税法、反垄断等内容。

2.明确教学目标

会计学科论文范文5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的新课导入环节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能自然贴切地利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把学生引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氛围中,那么这必然是一节成功的课程。例如,在财务会计讲授商业折扣这一内容时,笔者巧妙利用了会计专业女生多,处于青春期爱打扮,对于逛街买衣服有极大热情这一特点,创设了生活情境。首先结合商业折扣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万达商场夏季衣服换季清仓打折”销售的画面:一个售货员正在销售牛仔裤,并对消费者解释说如果买两件以上本品牌的衣服可给予30%的折扣,三件以上给予40%的折扣,四件以上给予50%的折扣。学生看到自己感兴趣的画面,眼球立即被吸引住了,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夏末秋初的季节商场会采取打折销售?商场的会计人员对折扣应该如何核算呢?假如你是商场的负责人,你会采取季节性打折销售商品的方式吗?这样如连珠炮式的提问,好像炸开的爆竹,引得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纷纷,争先发言。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准备一些可以吸引他们注意力并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在会计课堂上利用图片、视频或学生表演情境等方式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基础会计课,教师讲到“财产清查概述”一节课时,导入新课可以播放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新闻视频画面。这是当年轰动一时的社会热点,画面重点播放企业厂房倒塌、机器设备毁损严重、材料物资破损丢失的场景。视频播放完后,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教师抓住机会引导提问:“灾区企业受损如此严重,在党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开展重建工作之前,作为企业的会计人员应该首先进行什么工作呢?”学生思考并回答:“财产清查工作。”教师此时利用学生高昂的热情引入新课:“大家思考一下财产清查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进行财产清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财产清查的内容。”通过如此摄人心魄的教学情境设计,既快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新知识,并进行了意味深长的德育教育渗透,一举多得地为该节课的教学打响了头一炮。

二、勇于创新设疑,分角色扮演和体验,启迪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为对于学生来说“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让中职学生机械地背诵一个概念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让他们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涵义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动摇,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调整教学设计,逐渐由“传授知识”转变为“激励思考”。例如,在基础会计课教学中,教师针对会计核算的四个基本假设之一的会计主体假设,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进行解释,学生就能很快地理解其真正含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设计如下:大明公司是一家个人独资的私人企业,由学生分两组分别表演采购业务和报销业务。第一组两位同学,一个扮演会计小王,一个扮演采购员小李。今年九月五日,采购员小李去济南采购一批金丝小枣,九月八日返回,并拿回采购发票、火车票、住宿发票及餐饮发票找会计小王报销,会计小王审核无误经公司张总经理签字后予以报销。第二组两位同学,一个扮演会计小王,一个扮演张总经理,一天张总经理拿来一张春节带外地亲戚去餐厅吃饭的发票找会计小王报销,并如实相告事情真实情况,会计小王却断然拒绝。

轻松诙谐的表演过后,学生们对于这两个案例的处理结果产生了争议。这时教师不必立即当场裁决对错,而是给予他们相互争论、探讨的时间,然后由不同意见方派出代表阐述分析各自理由。最后老师裁决:第一组和第二组表演的案例中会计小王的会计处理都是正确的。第一组的表演完全符合会计报销制度的规定,原始凭证真实齐全、报销程序合法,而且此项经济业务属于会计主体核算内容。第二组的表演,虽然报销者是公司的老板,但是这笔费用不可以报销。因为会计主体这一基本前提要求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所在主体的经济活动。这笔费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不符合会计主体假设。最后教师进行会计课堂小结,同时对学生在会计课堂上的角色扮演给予恰当的评价和必要的激励。在这一堂课中,学生们很轻松地掌握了该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学效果非常突出。角色扮演教学不仅能鼓舞学生的学习劲头,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后劲,让学生今后每节课都能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看到学科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并对学习充满信心时,就要趁热打铁,不断变换教学形式,把日趋复杂的教学内容通过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久而久之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巧设“竞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珠算是一项传统的会计技能,在计算技术课教学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运算技能后,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兴趣,这也成为影响运算能力提高的因素。尤其是个体练习中,缺乏竞争与激励,长此以往,自然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教学中,教师可以不失适宜地创设“竞赛式”练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一是“超越自我”。这是一种个体竞赛的方式。教师让每个学生先运算十道题,计算出时间,以此作为标准,在以后的运算中力争超越自己。一旦超越,便要确立新的标准,然后再去超越。这样不断创造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学生可以不断地看到自己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二是“超越强者”。这是一种集体竞赛的方式。教师先让全班学生同时运算十道题,计算出最快的时间,以此作为班级记录。在后面的运算中看谁能打破班级记录,一旦新的记录出现,便立即确立为班级纪录,然后再次组织破纪录。这样的竞赛,使“强者”为保自己的记录不断创新,“弱者”为突破记录不断努力,学习积极性会十分高涨。三是小组之间互相比较。这种竞赛方式充分体现了团队精神。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教师将班内学生分为若干个人数相同的小组,限定时间,每个成员限答一道题,答完后下一位继续进行比赛,以此类推,直到比赛时间结束,以答得最多最准确的小组为获胜组。这种方式进行珠算教学,需要全组成员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每一个同学都是关键人物,每个人的快慢及准确率都直接影响全组的成绩。因此,集体的荣辱兴衰会激励暂时落后的学生不得不在课下多下工夫加强练习,希望下次不再影响全组的成绩。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珠算计算水平的提高。

四、反思

会计学科论文范文6

1.模式的单一。

目前大学本科会计教育多理论,而且理论知识大多枯燥乏味,没有趣味性。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没有直观的映象,太过片面化,而且对于书中的知识流程和框架模糊,分不清楚章节与章节的联系,没有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同时,教师教学的模式也大体是普通的说教,即使应用多媒体设备,大多也是照着课件念,没有新意,或者不能熟练灵活的应用多媒体,所以不能具体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不能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做到知识的应用和升华。

2.教学理论化。

大学的教学主要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老师关注的是能不能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部知识教给学生,可是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于是学生理所当然地掌握了知识,学到了专业知识,可是却无法用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处于一种好高骛远的状态,学生无法在实际操作中找到自身的问题,同时更不可能通过与老师探讨这些问题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3.课程设置重叠。

有些会计课程很早就已经学过,可是过了一个学期,又会有另外的教材书上出现相同的知识,有时候教师又会重讲,这样就会造成造成知识的重叠,不利于新知识的拓展。另外,书籍理论的编写不够全面和细致,由于会计制度在不断的更新,所以会计教材也在不停的换新,可是理论知识却并没有改变多少,导致新的教材还是赶不上会计制度的变革。从而使大部分学生学习不到最先进的知识,无法跟上社会市场的变更。

4.教学目标与市场就业没有紧密联系。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当前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培养出精英人才。所以高校的教学的应该匹配市场的发展,结合市场的变化和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学生的个人素养和对知识的掌控能力制定一套全面、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增强大学生对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充分理解,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的操作能力,用知识完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而且还要开拓大学生的视野,不能仅仅灌输靠考证来赢取未来的工作,而是要把眼光放长远,结合自身能力,加强自己不足的地方,使自己变得有竞争力,达到市场就业需要的人才标准。

二、会计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从上述的分析讨论中,我们会发现当前我国大学会计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与弊端。为此,我们需要找出一些解决方案来改变目前这一现状。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需要尽量做到以下的事:

1.提高教学质量

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应当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要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尽量减少传统的知识灌溉,减少对照着书对学生照本宣科,更多的是要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采用更新颖的教学办法,比方说教师或者学生在上课期间提出问题,让其他学生去思考解决方案,可以让学生自己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让他们自行分工,写出分析报告,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分析的能力,同时还能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概念。另一方面,仅仅掌握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在学校建立会计实验室,让学生模拟会计做账,体验会计操作的流程,或者签订一些相关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分批去接受一下短期培训,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还可以经常让学生去参观当地的知名企业,观察企业的发展,浏览一下企业的账本,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练中认识自己的问题,同时补充自己所不知道的。最后在未来的实际会计操作中,学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其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2.改进课程教学内容

在改进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学校应该紧密结合当前的中国政策趋势,并始终关注最新的会计发展趋势,并将其他自然学科的知识与会计学科相联系,实现其他各学科与会计学科的融会贯通。另外,学校应开展专有课程,将一学期所学的课程有机联系,形成完整框架,不再是之前的重复,这样既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各学科的知识,并能将知识交叉运用,最终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3.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会计教育目标的制定,要以当前经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总体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的发展趋势,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有技能,有素养的综合型会计人才,使未来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就业模式,更好发挥自己的能力,挖掘自己的潜力。

三、结束语

会计学科论文范文7

    伴随着大学扩招的逐步深入,社会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大学生也越来越成为了就业的弱势群体,而作为招聘方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抱怨新进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使更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严峻考验, 也是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这一现实,学术界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整理了与经管类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的文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调研了唐山市多家招聘单位的招聘要求,从招聘单位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并结合分析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毕业生所认为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考察了招聘方要求和学生观点之间的差别,以期对经济管理类会计学本科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等制定产生积极影响。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由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其中,一般实践能力指所有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则指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专业性实践能力。

    (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除了具备所有大学生均具备的一些基本特点外,还体现在他们接受了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科研训练,同时还表现在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将基本限于具有经济管理行业背景的企业或者其他企业的经济管理类岗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必须首先满足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般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即具备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还必须具备包含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在内的专业实践能力。所谓专业经验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经验;所谓专业态度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形成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态度,主要包括工作责任心、勤恳敬业精神、细心认真精神、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态度及事业心等方面;所谓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从专业知识的来源看,专业知识包括从学校的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和从相关实践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则专业知识能力中也涵盖了专业经验能力的一些要求;所谓专业工作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养成的处理业务的相关能力,包括工作作风、工作抗压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等;所谓专业道德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与潜在良好职业道德形成相关的品德能力;而专业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以及在专业业务中不断创新进取的专业能力。

    目前的文献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一般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般实践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然而,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仅仅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构成,并未对相关的能力要求展开阐述;同时,也未结合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对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

    近年来,与市场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相适应,高校的会计学教育方向特别是会计本科教育逐步向能力导向型转变,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会计学专业建设中,如何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技能,提高创造性地应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会计学专业的发展潮流要求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来自于他们亲力亲为的实践感受,来自于模拟现实工作环境场景下手与脑的自如配合以及知识的灵活迁移。这些活动的实现,都要依托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安排, 而这恰恰是现有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薄弱之所在。具体表现在:

    (一)体系中各环节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构成。 但这些环节之间并非等量并重的处在同一层面上。就社会实践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而言,三者之间是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的: 没有实践就难以形成论文,特别是会计学本科论文多要求以当前实际存在的会计问题作依托、体现实际应用价值;而实验与实习、 社会实践之间可以并列,属不同的认知途径。由此可见, 将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简单罗列在一起,是缺少系统性思想作统驭的, 逻辑关系不够清晰。

    (二)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会计学专业也莫不如此。会计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注重他们对实际业务的操控能力,而这种实际操控能力来自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感受和感悟,它不能脱离“干前学”,但它更依赖于“干中学”。它是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亲力亲为的切身感受,是学生对专业认知的必然阶段和过程,是不能被代替和剥夺的。在实践教学中,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该怎样做”,他们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这与理论教学中习惯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是不同的。然而,目前学生的主体地位尚不明确,教学观念的改变是迫切的。 #p#分页标题#e#

    (三)校外会计实习效果不佳 现在一般高校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很容易流于形式,原因主要是缺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一般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在本单位进行会计实习,因此各高校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时往往会遇到来自企业的阻力。其次,校外实习点多面广,教学管理难度大。由于企业财务工作比较忙,其办公场地空间有限,每个单位一次只能接纳2~3个学生。这样每位指导教师要负责几个企业的学生实习,困难较大,加上有些企业对实习学生管理不严,放任自流,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三,实习时间安排与理论教学脱节。从各学校的教学组织来看,校外会计实习主要集中在学生全部专业课学习结束后进行,一般需要实习的内容较多,但学校受实习经费的限制,往往安排的实习时间有限,再加上会计理论教学与实习时间上存在差异,学生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书本上没有搞清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及时消化书本所学的知识。最后,学生对校外会计实习的兴趣不大。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会计人员必须遵循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处理,并承担相应的会计责任,而指导会计实习的人员由于担心出现账务处理的错误而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在实习单位很难接触到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因而实习中“只看不干”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学生对校外的会计实习失去兴趣,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实习收效不大。

    (四)忽视会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2007年起实施的新会计准则,更加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对金融及其衍生品的驾驭能力,对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特殊业务事项的掌控能力,对公允价值的灵活运用能力。新准则的出台,是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而生,这势必在客观上导致会计学研究对象更加复杂和多变。不仅如此, 对一名会计从业人员来说,仅仅将这些复杂多变的经济业务作出专业处理远远不够,还要善于与环境沟通:与工商税务保持良好的沟通界面,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监督部门交流顺畅, 与生产销售部门分工协作等。高质量的会计人才不是在书斋中长大的, 也不是通过完善的理论逻辑训练达成的,从学生成长为一名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安排是重要保证。 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知, 才有可能激发出灵感,创新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也正是社会所期望的。

    三、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实践环节间逻辑关系的理顺,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在更宽视角下进行教学资源的配置,用好、用足校外企业资源,以及重新审视和看待会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是当前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 基于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训、实作为主线, 笔者提出构建创新型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基础性实训模块 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性实训模块是针对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单科结束后,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基础性实训。在实训资料的选择上,应首选企业真实业务和数据,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同时,注意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广泛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提高实践教学含金量。为了更好地熟悉会计准则中有关金融业务与产品的规范,应增加适当比例的金融专业实训课。在实训中应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培养沟通能力,使其尽量适应会计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二)综合实训模块这是在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基本完成之后进行的综合性实验。 此时, 学生已将升入大四, 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也应重视学生与企业的交流,并积极搭建两者沟通的平台。在实训阶段,应尽量以企业真实业务为依托,保证实验资料的鲜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地进行试验程序的设计。 针对具体业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开放式的答案和个人见解。

    在实训阶段虽然还要依托学校的综合实验室,但在指导教师的配备上,应优先选择有科研项目以及具有双师背景的教师,同时还应邀请相当比例的企业会计实务专家来共同完成,这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通过实训教学模块的训练,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完成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为下一步进入企业开展实作做好铺垫。

    (三)实作模块 经过在校内的基础性和综合实训后,学生对一般会计操作流程已较为熟悉了,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水准。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以及体验真实的会计工作界面与场景,就必须将其放在更大的专业背景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安排最重要的环节——实作模块训练。实作,即在真实的专业场所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学生对特殊业务的处理,与工商税务界面的沟通,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监督部门的交流,以及与企业内其他部门的协调等工作能力的培养,均是通过实作教学环节来实现的。实作教学模块的目标决定了该环节只能在校外的专业场所进行,这也有利于学生的实战锻炼。

    (四)专题写作与毕业设计环节 无论是专题写作(包括学年论文)还是毕业前的综合论文的设计与形成,均是以基础性实训、综合性实训及实作三大模块为基础形成的,是对前面实践教学环节的总结和认识上的提升,也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环节应注意对学生写作思路与方法的指导,领会前期三大模块环节形成的数据的经济含义,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悟性、创新思维和科研意识,使其尽快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除了上述在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创新外,为了保证会计实训的系统性、仿真性、趣味性,还应改革现有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基础会计课程实训》可以选择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全部模拟实验的形式,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练习全部岗位的模拟实验内容,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全面地熟悉和掌握整个企业的会计业务。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训》可以选择分组、分岗共同完成实验的形式,将会计模拟实验室布置成一个模拟财会科,分设若干个会计岗位,如:出纳岗、资金岗、存货岗、成本岗、往来结算岗、总账岗、稽核岗等,此外还应设置开户银行结算处、纳税申报处等。在每个岗位上要标出岗位名称、岗位职责、规定每个岗位分管的会计科目及所属的账簿、确定经济业务发生后凭证的传递程序等。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增强会计实验的仿真性、趣味性。 #p#分页标题#e#

    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能否达到预定目标,关键在于是否建立配套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并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会计学科论文范文8

一、近代会计期刊兴起的背景

中国近代会计期刊是在清末及民国西学东渐、中式簿记改良运动、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创办与兴起的。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早在明末就已经开始,但在1840年以前,两者基本是两种风格迥异的文明体系。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也加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有意识地向西方学习,以图“师夷长技以制夷”,催生了清末以来“西学东渐”之风。但是纵观清代的“西学东渐”,其目的在于维护旧的封建统治,所以“中学”与“西学”之间的这场论争更主要的是在围绕着何为“体”何为“用”进行。一方面,甲午战败,民族危亡,有志之士纷纷赴欧美、日本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科学技术。他们将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希望在西学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我国本土的治学方法,促成了民国时期强劲的“西学东渐”之风,中国的商业教育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走向近代化。另一方面,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海关、矿业、交通、贸易以及金融,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和封建农业受到破坏,封建经济体系日趋瓦解,重农轻商的传统思想在西方工业文明传入的背景下遭受重创,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中国自办机器工业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形成。随着近代机器生产的迅速推广,中国传统的簿记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时代也在呼唤着传统簿记向近代会计的改良。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批具有留学背景的人接触了西方商业思想和会计科学,甚至有人专门出国去学习商业和会计,加上清末官方主导的商科会计教育,国内已经有一大批熟悉、接受西方会计思想的学者,随着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商品及经济的发展和新式会计学理论的广泛传播,他们提出了利用西式会计思想改良中国传统簿记的主张,即会计改良运动。如1905年湖北官书局出版的《连环帐谱》一书的作者蔡锡勇,不但曾留学日本,还曾作为清代外交官出使美国、秘鲁和日本。在游历中,蔡锡勇目睹了意大利的借贷复式记账法,其法既治国用,又理家计,蔡氏回国后即以此原理为蓝本,“参以中土要理”,终成国内第一部改良中式簿记的著作———《连环帐谱》。该书将账户借方译为“该收”,将贷方译为“存付”。其记账要领是:“凡货物出入经我手者,必有来历去处,我该收即彼存付,彼该收即我存付”,从而构成收付、存该的连环,收付之结果与存该之结果也必相连环,故称“连环帐”。一个时期会计制度对会计理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清末以来,政府层面已经意识到中国传统簿记方式的局限性,为了促进本国实业发展,清政府颁布的《大学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等开始将商科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中来,甚至开办专科层次的高等商业学堂,以期达到培养实业发展急需的新式会计人才之目的。辛亥革命之后,国民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企图效仿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济制度,通过改良政府会计工作,达到挽救政府财政危机的目的。1914年10月,国民政府颁布了《会计法》及一系列会计制度;会计专业化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1918年,北洋政府拟定并颁布了《会计师暂行章程》,对会计行业的从业资格和职称认定进行了规范化规定。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会计师条例》,重新对会计师从业资格和取得途径进行了规定。在新的会计制度引导下,会计教育事业和专业化的会计学术团体得到迅速发展,不但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一批专门的商业学校,致力于培养商业、会计、审计专业人才,而且公立的高等院校也纷纷开设了商科或者会计学,“真正意义上的近代会计教育学体系开始建立起来”(李飞和陆鲲鹏,2017),新式会计人才培养进入了科学、规范、普及的阶段。随着会计人才教育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会计改良运动的开展。正是在上述背景的综合作用下,民国时期会计学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

二、近代会计期刊的基本生态

据有关近代中国中文期刊目录记载和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重要馆藏机构检索,笔者通过梳理现存54种近代会计学期刊,时间跨度自1926年始至1948年止,前后跨度23年。这些会计学期刊按照出版或者主办主体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由地方会计学会(协会)创办的杂志(期刊),如上海会计师公会创办的《上海会计师公会会刊》(1926),中国会计学社主办的《会计季刊》(1935),重庆中华计政学社主办的《计政季刊》(1940),云南会计学会主办的《会计》(1941);二是公办高等院校会计系或专门的商业、会计高等院校所创办的学术性期刊,如国立东南大学分社上海商科大学会计学系主办的《会计学杂志》(1926),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主办的《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丛刊》(1927),暨南大学商学院出版的《会计学报》(1928),复旦大学会计系出版的《会计系刊》(1934);三是民间会计教育机构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如上海立信会计学校同学会主办的《会计季刊》(1931),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附设会计人员训练班同学会主办的《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附设会计人员训练班同学会会刊》(1933);四是各地会计师事务所出版的学术期刊,如上海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出版的《会计杂志》(1933),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出版的《立信会计季刊》(1933)、《立信月报》(1936),广西会计人员养成所主办的《会计汇刊》(1935),重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出版的《立信会计月报》(1941);五是专门出版机构主办的会计类学术期刊,如重庆会计读物社主办的《会计读物》(1942),中国会计学社上海分社出版委员会主办的《现代会计》(1947),中国会计学社天津分社出版委员会主办的《会计知识》(1948)等(如附录表1所示)。就近代会计学期刊的出版地而言,主要集中于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上海是我国近代经济起步最早的城市,外贸货物的埠集聚散运转不息,外商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最为迅速。因此,外国先进的思想也在上海最先流行起来,近代的会计革新运动也最先在这里产生,不但在银行、商业等领域的会计实践中最先接受了新式账簿组织和账簿格式,专业化的会计师事务所、会计人才培养机构也最为集中,这直接导致上海地区关于会计革新理论的学术讨论也最为激烈。“对于介绍西洋学术,改进中国文化和一切研究社会、政治、经济种种问题,都是利用杂志为发表讨论的中枢。”(谭卓恒,1935)因此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的会计学期刊种类最多,先后有《会计学杂志》《上海会计师公会会刊》《会计学报》《立信校刊》《会计月刊》《会计季刊》《会计杂志》《立信会计季刊》等18种。随着会计改良运动的不断深入和会计学教育的广泛开展,以及抗战形势所迫,高等教育向武汉、重庆、云南等地播迁,会计学期刊的创办也在南京、重庆、桂林、昆明、广州、天津、青岛、梧州等地逐步扩散开来。

三、近代会计学期刊的旨趣内容

一个时代的文献有一个时代文献的特点。近代会计学期刊出现、兴起的原因,直接决定了其办刊宗旨与内容。不同的会计学期刊,又各有差异。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改良中国会计,介绍国外会计学说。近代以来,虽然中国政局动荡不已,但是伴随着旧的传统封建经济体系的瓦解和新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理论也迎来了一个辉煌发展的阶段,改良中式簿记,介绍、传播西方先进会计思想成为这一时期会计学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最早提倡会计改良运动的先驱式人物之一、著名会计学家徐永祚先生一生致力于会计改良与教育事业,他不但创办了以他姓名命名的会计师事务所,亲自投身到企业改良会计核算方法的实践中来,而且通过创办会计补习学校,致力于培养新式会计人才,以达到持续推广中式簿记改良事业之目的。1931年,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又联合中华会计学社创办了《会计杂志》,并亲自担任编辑兼发行人,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共出版发行48期。该杂志以“改良中国固有会计制度”和“介绍各国最新会计学说”为目的,以推动会计学术发展为基本宗旨。该刊物紧跟当时发起的改良中式簿记运动,刊发了众多优秀的会计专业论文,学术质量较高,深受会计学界以及工商界人士的欢迎,“有力地宣传和推动了中式簿记改革运动,也对会计教育的普及和会计实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李飞和陆鲲鹏,2017)。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先生是近代以来较早参与并推动会计改良运动的另外一位开明人士,他所主持的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以“改革我国会计制度为己任”(潘序伦,1936),除开展会计业务之外,还于1928年开设立信会计学校,培训会计人才,编纂《立信会计丛书》,传播先进会计思想,讨论会计学术问题,形成了开办会计教育专科学校、会计师事务所,出版会计学术刊物“三位一体”的立体模式。由该会计师事务所主办的《会计季刊》《立信会计季刊》均刊载了大量关于会计革新问题的理论探讨文章,对于会计改良运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二,宣传会计制度改革方案。会计制度涉及如何科学管理国家财政的问题,历来受到政府重视。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掌控的北洋政府为了摆脱所面临的财政危机,于1914年进行了构建会计管理组织、推动会计立法、推行形式会计方法等一系列会计改革,建立了较为合理的政府会计制度。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35年废止了北洋政府的会计制度,并于1936年7月推行新的《会计法》,强化了政府对会计进行控制的思想,突出了会计规范,构建了科学化、严密化、系统化的会计核算体系。为了宣传、贯彻新的会计制度,一些会计学期刊便承担了宣传讨论新的会计制度的重任。如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丛刊第六期为《会计学专号》,专门刊发著名会计学家、国民政府会计委员会雍家源先生的《中央会计总报告之意义及其应有之内容》一文,分别从会计制度的政治功用、研究会计报告表册的重要作用、编辑会计报告的取材与编制原则中央总会计报告的对象与内容等内容,对政府会计改革进行宣传推广。创刊于1939年1月的《公信会计月刊》以“发扬会计学术”为宗旨,尤其对会计制度别有关注,呼吁读者对当地政府最近颁布之法令,凡关于会计及税务者及时赐稿,并刊发了《论计政法规》《浙江县总会计制度》等一系列相关文章(公信会计月刊编辑部,1940)。江西省会计人员训练班泰合同学会会计学报编辑委员会编行的《会计学报》在发刊词中明确提出:“我国创始主计制度,从民国二十年开始……全国推行这种制度虽说有了基础,不过在实质方面问题还多……社会上一切思想、认识、习惯都跟不上”(陈其祥,1943),所以号召会计从业人员承担起责任,从理论上构建起主计制度的理论体系。该刊还刊载了胡采文的《论加强推行计政制度》一文,论述了政府采取超然计政的优点及其对改善国内财政状况的作用。广西省会计人员养成所编纂的《会计汇刊》也将宣传会计制度改革作为主要内容,刊发了《广西省总会计制度》《民国审计制度》《广西省金库会计制度》《广西省银行现行会计制度》《广西省营业会计制度》等一系列国家和地方会计制度的文章。第三,进行会计理论探讨。近代以来的中式账簿改良其本质是爱国知识分子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会计学思想基础上对中国传统会计体系的改良。因此,为了推动会计改良运动,会计学学者大力译介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开展会计学思想研讨,成为这一时期大多数会计学期刊的主要内容。当时影响较大的上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主办的《会计季刊》,就刊载了许多关于会计学理论的研讨性文章,如该刊物的主要创办人潘序伦撰写的《营业税的征收和资本额的计算》,会计学家王澹如撰写的《机要总账述要》等均属对重要会计问题的讨论。正谊会计师事务所附设正谊会计编辑社编辑的《正谊会计月刊》也以开展“会计学术上之探讨,内容以介绍会计学理,阐明簿记知识,经济常识及财政学术”为办刊宗旨,所以其刊载的文章也多为《遗产评价问题》《折旧计算法》《电影院业会计制度》《商业账簿在法律上之重要性》《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之区别》等会计学基本理论与学术问题。第四,发展会计教育,培养会计人才。在改良中式账簿与完全引进西式会计科学讨论的过程中,传统的簿记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经济发展需求成为客观事实。因此,培养新式会计人才既是公办教育和私立教育的共同目标,也是会计改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公办教育主要通过短期培训学校、专门学校会计教育和高等学校会计教育培育会计专业人才,私立会计教育则主要是民间会计教育专家和私立会计教育学校开展人才培养。但是,不管是公立教育还是私立教育,均把创办会计专业学术刊物作为培养人才、传播会计学术信息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如广州大学计政训练班编发的《广大计政》,刊发的就主要是当时授课教师的相关讲义,如陈炳权主讲的《审计之任务》和《中国计政制度》,高永康主讲的《学校会计制度》等均经学生整理后,刊载于此刊。上海立信会计专科补习学校发行的《立信校刊》也刊载有主要课程的授课讲义,如1948年4月,该校聘请管锦康主讲《会计学之新趋势》,后经学生整理,以若干独立标题刊发于此刊。此外,会计人才培养机构为了传播教学信息,扩大招生影响,还会利用会计学期刊刊发当时的校风校规、教育简讯、校友名录等信息,以增强会计教育机构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信息沟通。第五,近代会计实务分析。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除了对会计理论的学术研讨、会计思想的传播之外,对于具体会计实践问题的探讨,也是大多数近代会计期刊的重点关注内容。如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编纂的《立信季刊》刊发的《查账报告及工作底稿举例》《查账标准程序之拟定》《纺织厂成本会计概要》,《会计杂志》刊载的《呆账问题及其会计处理法之研究》《决算表之审查手续》《标准资金负债表之建议》《标准损益计算书之建议》等均属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