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结业论文范例

化学结业论文

化学结业论文范文1

德育教师融入行业企业,开展企业文化调研,是优秀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的前提条件。当然,这种融入,并不只是走出去几次的融入,更是一种心的融入、情的融入。

1.夯实加强校企文化对接的认识基础。

源于对文化育人功能、高职优势竞争力打造、高职校园特色文化建设、高职教育本质特征、行业企业用人信息反馈、高职生就业准备等诸多问题的关注及德育课程教改的思考,近几年来,我们关注行业企业文化建设进程,尤其是与学院校企合作比较紧密的单位的建设类企业文化建设,通过现场参观、座谈访问、资料征集、书面问卷、网站跟踪等方式多种途径开展企业文化调研活动。我们通过调研所了解的行业优秀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所见证的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所把握的企业用人理念及对人才职业素质中观念态度精神类素质的要求,夯实了德育教师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加强校企文化对接的认识基础,从而为探索优秀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的实践路径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实践证明,教师融入行业企业,收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人才素质培养信息,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及所传递的信息与自己现在的学习与未来的入职及职业发展有紧密联系。这是增强德育教育吸引力与感染力的重要基础。

2.丰富德育课堂的育人资源与内容。

优秀企业有着融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教育因素于一体的品格,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德育基地。尤其是现代制度下的企业,更是学生们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广阔天地,是学生职业体验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舞台。一流的企业,有一流的风范、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作品,就如“亚厦”装饰总经理丁海富在评述公司总部大楼办公室的装饰效果时所说,这里的每一件装饰用品乃至灯光的配置都在无声中展示着亚厦、彰显着亚厦的品位,展示他和亚厦的奋斗历程、经营理念和未来蓝图。优秀企业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内容,对高职人才培养来说,是很接地气的德育资源。如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使命、职业精神、职业责任、职业诚信、职业价值观、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等在一个个优秀企业中都有比较全面的涵盖和体现。如歌山集团的“豪迈如歌,诺重如山”、“务实,诚信,向善,进取”的核心价值观;如亚厦装饰的“装点人生,缔造和美”的企业愿景,“为员工创造平台,为企业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美丽”的企业价值观;如五洲项目工程管理公司的“两富五洲人:知识精神富有,物质富裕”的企业目标,“想做好,不想混”的核心价值观”,“廉洁是最好的信用”、“廉洁自律,干净从业”的廉洁文化;绿城的“真诚、善意、精致、完美”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企业的生动实践,是增强学校德育教育针对性和感染力的德育资源和教育内容。

二、融入课程设计

在德育教育中,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载体,将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整体设计,是实现优秀企业文化进德育课堂的重要路径。我们尊重高职教育不同参与主体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探索和谐德育目标实现的课程教改思路,以“校园人”与“社会人”、“职业人”的结合,好学生、好公民、好员工的统一为主线,从课程的基本定位,到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教学方式与考核的改革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三个结合。

1.基本理论传授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

在遵循教育部、有关精神的前提下,我们从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系统设计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能力提高为重点、素质培养为根本,强调德才兼备,以德提才、以才强德,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价值观,实现基本理论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

2.基本理论传授与职业人生指导相结合。

我们从学院所依托的建设行业发展对建筑人的素质要求及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系统整合课程内容体系,有针对性地回答高职学生在成长成才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有关人生、事业、理想等方面普遍关心的德行修养和职业现实问题,如就业准备、

创业实践、职业选择、生涯规划、文化适应等。我们配合专业教育,实现职业指导的零开始,服务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就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3.基本理论传授与实践体验参与相结合。

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规律以及高职教育与实践一体化的要求,我们应对高职教育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在教学实施中,我们要突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与安排,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企业,促进学生在实践体验参与中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思想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

三、融入教学过程

遵循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自然地融入优秀企业文化的各种元素,是实践企业文化进德育课堂最便捷的通道。

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与高职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普遍不足的情况,学校应从加强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入手,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将全国统一的教材理论体系转化为有层次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实行模块化教学,把教学内容分五个教学模块,即领航导引模块、理想情操教育模块、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模块、道德观教育模块、法治观教育模块。在教学内容的五个模块中,教师要自然地融入校园人、社会人、职业人相结合及好学生、好公民、好员工相统一的育人目标,多视角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内容与要求。

2.寻找与行业企业发展要求的结合点。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找与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不仅把调研中所汇集的行业企业发展的信息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在课程教学的五个模块内容中进行有机渗透与融入,而且还将理想情操、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等问题放到行业发展的现实环境中去把握,积极引导学生直面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企业文化调研,引导学生在调研中去感知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感受优秀企业文化的力量。教学中,教师将优秀企业的用人理念,企业的愿景使命,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等,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内容,有效地实践了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工学结合”,是比较“接地气”的德育课程教改探索。

四、融入活动开展

化学结业论文范文2

1.孵化功能。

文化产业园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产业孵化器的功能。“六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可以为新创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一系列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辅助和促进文化企业发展。“六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内的企业集群构成不仅包括相关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企业、文化创意产品生产企业、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的数字网络内容企业,而且还包括具有经济管理、商品管理等方面丰富经验的公司。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构成了一个多重交织的产业链条网络,因此可以实现产业之间、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并通过集群对周边产生辐射效应,促进整个区域内产业的发展。“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就是“六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的典型代表,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民营部级文化产业园区,是全国第一家拥有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产业园区。其目前已经集聚了创意设计、动漫游戏、软件及服务外包、新闻媒介、教育培训、金融机构等企业近200家,搭建了“国家动漫游戏公共技术平台”等十大公共服务平台,并与长春建筑学院合作创办了“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和“东北亚文化产业研究院”,构建了“政产学研资介”零距离整合,创建了一体化发展的多维服务环境,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起到了产业孵化器的作用。

2.教育培训功能。

教育培训也是文化产业园区具有的重要功能,特别是那些依托高新区和大学等教育机构的文化产业园区,这项功能显得尤为突出。如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位于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并且毗邻吉林大学和吉林动画学院等知名高校,教育培训是该园区的一个主要功能。长春建筑学院是该文化产业园区的合作方,其“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下设舞蹈、设计、视觉艺术、创意写作、音乐、新闻、广告、动画、电视媒体及数字媒体等专业,为该园区及当地培养了大批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意产业人才。

3.研发创新功能。

文化产业园区也是研发及创新的重要基地。如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除了具有培育本地区创意人才的功能,同时其也是该地区的创意产业研究开发基地。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合作方长春建筑学院的“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和“东北亚文化产业研究所”,其研发领域主要包括传播设计、数字媒体、策略性广告等。主要研究这些领域在文化创意产业上的实务发展及具体应用等内容,其研究成果也为政府部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相关政策制定等提供了依据。

4.促进就业功能。

文化产业园区内集聚了众多的相关企业,而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的支持,因此文化产业园区为相关领域的人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文化产业园区同时也是重要的消费场所,园区为各种艺术品的消费提供了诸多的机会。文化产业园区还在集会地点、戏曲影院、音乐厅、酒吧等公共空间为年轻人创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二、“政产学研资介”发展模式主体角色定位

“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是我国目前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高级模式,该模式立足于地区经济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是文化产业发展体制创新的新探索。“政产学研资介”发展模式的各主体之间关系是以政府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中心,充分发挥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资本方以及中介机构等各主体的相关作用。该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注重“政产学研资介”各主体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提高文化产业园区的整体实力,其最终目标是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该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中,各主体的作用不同,其定位以及承担的角色也不同。

1.政府的角色定位。

该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中的“政”是指政府。政府在“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中处于指导地位,其角色主要是作为各方的协调者与服务者。也就是政府为文化产业园区各主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主要包括制定政策法规、打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营造合宜的社会文化氛围等,从而使科技成果尽快实现市场化;政府要为各主体搭建信息沟通、技术咨询、政策咨询、技术支持的平台,以及提供数据咨询等,为“政产学研资介”模式的文化产业园区的有效运行提供相关服务;政府利用政策导向来约束各主体的行为,协调各主体间的关系,使该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中的各个主体间能够有效沟通、和睦相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企业的角色定位。

该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中的“产”是指企业。企业在“政产学研资介”各主体间的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创造科技成果的重要角色。文化企业在市场中直接面对消费者,因此其对科技成果的需求反映最迫切、最敏锐、也最真实,能及时、准确地将市场的需求信息反馈给文化产业园区,从而保证文化产业园区各主体能够以市场为导向,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或者服务,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

3.高等院校的角色定位。

该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中的“学”是指高等院校。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直承担着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任,在积极参与国家的各项创新活动的同时也为各个行业培养了大量的各类人才。高等院校智力资源丰富,并拥有庞大、稳定的高水平教学及科研教师队伍,可以为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输送大量的各类优秀人才,同时依据自身科研实力帮助文化企业解决众多的发展难题。高等院校既要致力于人才培养,也要重视与政府和企业等主体的合作,使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产业化。“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可以为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顺利进入市场、实现产业化创造条件。高等院校要积极寻求与文化产业界的合作,形成良性互动的促进机制,使自己的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与市场实现对接,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

4.科研机构的角色定位。

该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中的“研”是指科研机构。科研机构是我国基础研究的最主要承担者,是我国技术创新的生力军。科研机构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合作者,既要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成果、技术服务等,又要为政府的相关产业政策制定等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在“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中,科研机构承担了大量前瞻性、基础性、交叉性及战略性的研究工作,为“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5.资本方的角色定位。

该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中的“资”是指资本方。资本方主要为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文化产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和市场化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离不开资本方的参与。我国的资本市场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前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有股票融资、债券融资、民间融资等。社会风险资本公司是国外发达国家高科技创业型公司早期孵化资本的提供者,风险资本是一种以私募方式募集资金,以公司等组织形式设立,投资于未上市的新兴中小型企业的一种承担高风险、谋求高回报的资本形态。风险资本一般都支持增长势头强劲,发展前景良好,并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新兴行业,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就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吉林省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属于民营企业,是由民营资本全资打造并整合多方面优势资源而创办的民办公助的新型企业。目前社会风险资本已成为该园区融资活动的重要支持力量。这种企业能使民营资本和政府资源优势组合,从而形成符合市场规律、适应产业发展的灵活机制。

6.中介服务机构的角色定位。

该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中的“介”是指中介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为宣传和推介“政产学研资介”合作的新进展、新成果、新做法、新经验搭建科技平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企业是核心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是提供科研成果和人力资源的依托,政府管理部门是宏观调控中枢,而中介服务机构则是实现知识快速转移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中间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应加强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健全文化中介服务体系,引导文化中介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提高文化中介的服务质量,充分发挥以民间为主体的沟通、交流、协调、合作,充分发挥文化中介服务机构的重要作用。

三、“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策略

文化产业园区的“政产学研资介”发展模式要求其各主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协调和规范好各方的关系。

1.建立以政府为指导的协调机制。

文化企业对文化产品、服务、相关技术及创新等具有广泛的需求,但大部分文化企业都比较弱小,在人力、科研、资金等方面都缺乏实力,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则可以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及相关科研成果,资本方可以为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但要将文化企业的现实需求与资本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所拥有的资源整合起来,则需要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的参与。政府在各方协调中应该起到指导的作用,通过各种方式与手段协调好各方关系,实现科研成果、人力资源、资金等要素有效合理地流入文化企业,使科研成果能够顺利产业化,实现各主体共赢的发展局面,促进文化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

2.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资源配置体系。

在“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中各主体之间是一个密切联系的通路系统,企业只有及时准确地捕捉到市场的真正需求,并将这些需求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使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和人才培养有针对性,才能确保企业获得需要的人才、技术、产品和服务等,才能使科研成果顺利产业化,使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三方实现共赢。当然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资源配置过程中也不能缺少资本方和中介方以及政府的参与,资本方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供必要的资金,中介方为各方提供相关的信息、咨询等服务,政府则负责主要问题的协调和沟通等,确保整合各方资源,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3.培养文化产业园区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文化产业属于高科技产业,人才问题一直是困扰和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培养既懂文化产业理论、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应该与文化产业园区的管理部门及各相关企业密切联系,并进行充分调研,与企业合作培养亟需的各类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政府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等支持,确保人才培养计划能够顺利实施,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4.建立各方利益保障体系。

化学结业论文范文3

1.对于在职学习成人日常行为方面的管理工作内容

在职学习的成人在社会中占有一定的数量,他们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生活中的行为举止都影响着周围的人、影响着整个社会。所以,学校对于学生的行为管理关键是要学生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与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者要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督促学生加以改正。对于一些对学生品德形成影响比较大的各种问题,学校应予以充分的重视,让学生经常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审查,促进其积极健康发展。

2.对于在职学习成人生活方面的管理内容

对于在职学习的成人学生,其学习时间非常有限,要想让学生利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与学习方式,充分利用时间;在职成人学生到学校进行学习,学校要加强学生饮食起居与健康方面的管理,要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理能力,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成人参加在职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近些年来,我国在职学习的成人学员数量还在进一步增多,成人高等教育向着更大的规模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学员出勤率不高成为了当下最为突出的问题,许多学员空闲时间少,难以保证出勤率,更无法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学习质量大打折扣。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出勤率不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许多学生参加在职学习的目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部分学生参加在职学习根本不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仅仅是为了拿到一个文凭而已,虽说我国已经步入市场经济,但是很多单位在用人方面,或许有着利益纠葛,依然存在着看重文凭而忽视个人水平、看重资历而忽视能力等情况。这就使得许多学生为了拿到高文凭、长工资、评定职称而参加在职学习,他们参加学习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增长知识,而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在此动力驱动下,他们把文凭当做资本在积累,所以混文凭现象造成了学生出勤率不高、缺课现象严重的主观原因,学生的这种目的是被教育界所不耻的。

其次,许多参加学习的成员正处于自己事业最重要的阶段。一方面,许多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单位发挥着骨干的作用,身上肩负着重要的责任,甚至有的学生还是部门领导,工作中事务繁多,难免会影响到到校出勤听课;另一方面,个别单位存在短期行为,怕影响单位的工作效率而反对本单位人员进行在职学习,甚至对参加在职学习的员工因上课而缺勤进行批评。许多学员为了遵守单位制度而能不能按时上课参加学习。除此之外,一些家庭还要肩负起一个家庭的责任,家务繁多,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工学之间的矛盾冲突、家务和学习之间因时间上的矛盾也是造成成人学员出勤率偏低的重要客观。

再次,笔者认为,一些单位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思想不够端正也是造成学生出勤率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办学单位由于过于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办学的社会效益,只考虑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对成人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迁就学生,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法,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教学,不管学生的出勤率多低,都会只要按时完成了考试课程就让其顺利毕业,这就使得不听课也能拿毕业证的消极因素不断扩展,从而影响成人学生整体的出勤率。

三、成人在职学习中面临问题的解决办法

首先,要强化学习目的。对于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涣散的学员,要坚持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能够端正学习目的,要树立起报效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贡献的远大理想。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个人通过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同国家振兴富强要结合起来,这是提高成人学员学习自觉性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要充分教育成人学员,珍惜学习机会,使其懂得,知识经济不断更新将迅速打破一个人一生从事一种职业的就业模式,今后职业的不断转换将成为生存的必须。他们以后将不但面临着更多的职业选择的机会,而且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挑战和职业竞争,严峻的这种竞争将归结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职业知识实践能力的较量,而不只是一纸文凭。为了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顽强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严把考试关。(1)办学单位要严格执行教育部对成人学习的有关规定,达不到学校规定的考勤要求者,不能参加考试,对不按时听课的学员形成一种硬性制约力;(2)建立起监督机构,严格把关,负责对试题、试卷、监考等各个程序进行监督检查,实行教考分离。再次,进行课堂不定期小测和作业检查,作为平时成绩记入结业成绩,缺少课常作业和小测成绩该门课程就不能结业。(3)各级领导要加强考试的组织管理和检查,对学员要经常进行考风考纪教育;选派责任心强的教师监考,对考试过程违纪学员要按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再次,学校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强化质量意识,不能因为教学对象是成人而降低要求,依然要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要舍得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与此同时,不但要加强和完善教学过程管理,还要加强最后毕业环节管理。毕业环节是成人学员完成学业、取得文凭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能制约他们出勤率的重要因素。多年来,我们广播电视大学对本科毕业生全部实行毕业论文答辩制度,答辩成绩不及格者不能毕业。专科实行毕业论文评阅制度,要求教师以提高学员综合素质为目标组织毕业环节,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分析、综合、概括能力,这样才能完成毕业论文。学员如果经常缺勤,就必然影响这一关顺利通过,从而使学员重视平时的课堂学习。

四、总结

化学结业论文范文4

课程建设主要涵盖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建设、课程评价体系建设等内容。本文就以襄樊学院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中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优化课程内容

在阐述课程建设步骤之前,作为行文的基础,有必要将襄樊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于2010年进行改造后的课程设置予以简要介绍。我们的课程设置充分贯彻了学校“211”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精练专业,突出能力,提升素质”的内涵精神,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等四类。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类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2+1,说明:该课程共54学时,每周3课时,“2”表示讲授学时数,“1”表示实践学时数;下类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1)、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3+3)、形式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选修类由各种综合素质拓展课组成;学科基础课程有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美学概论、文学文本解读(2+1)、基础写作(1+1)、形式逻辑、中国传统文化、哲学通论等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由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2+1;3+1;3+1;2+1)、中国现代文学(3+1)、中国当代文学(2+1)、外国文学(2+1;2+1)、民间文学(1+1)、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比较文学、应用写作(2+1)、文学批评与理论实践(1+1)等多门课程组成;专业方向上,凝炼出教师教育和现代文秘两个方向,分设专业必修与选修两类相关课程。合理的课程设置为课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课程内容的厘定。为保证课程内容的优质与精粹,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了三个基本原则:

1.强化基础与提高能力并重原则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的是将知识转变成能力,对于教学型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读”、“思”、“说”、“写”、“做”等五个方面,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之上,换言之,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单刀直入的过程,它需要有一定的积累和历练,因此,对于本专业来说,在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时,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选择,又要兼顾提高学生能力的实践内容的设置,着力于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根本提高。比如,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古老的课程,内容庞杂。在授课周期和课时总数方面,该课程一直稳居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榜首。考察各高校关于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并无多大差异,都是以史为纲,要求条分缕析地讲解各时段的文学特征及代表作家作品,课程安排主要循着社会背景勾勒、作者生平简介、作品内容概括和艺术特色归纳等路线。而与中国古代文学配套的系列古代文体鉴赏类选修课程的内容往往并不涉及鉴赏方法的讲解,多是将某种文体的历史如数道来。这种内容设计,固然有益从纵横两个层面强化学生对文学史的把握和理解,但是,几个学期下来,学生仍不知如何阅读、鉴赏古典作品,更无庸说从事相关的文体写作。鉴此,我们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周课时按学期分别设定为2+1,3+1,3+1,2+1,即文学知识讲授和学生阅读作品相结合,精讲文学基础知识,传授学生阅读古典作品的方法,强化学生的阅读乃至写作训练,从而为提升学生对文学的领悟力和鉴赏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对于我们这类地方性的本科院校来说,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为地方经济服务”也是我们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不可忽略的因素,这是我们专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因为我们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求生存、谋发展。落实到课程建设上,我们要结合本地的社会需求,在致力提高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同时还需适时增加内容以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其他相关能力,以适应本地发展的需求。

2.遵循统筹兼顾原则

对每门课,除了要根据课程性质和学时要求来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强化核心内容之外,还要注意理顺课程群内部各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内容的交叉重复。还是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共安排了四个学期,每学期分别是54、72、72、54学时(其中各包括18学时的作品阅读课),课时少,内容多,我们只能圈定各个时期的重要文学现象进行讲授;另外,我们还要兼顾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中的《唐诗鉴赏》、《宋词鉴赏》等相关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讲过的内容,《唐诗鉴赏》、《宋词鉴赏》便不要再重复,可以尝试从方法入手,教会学生鉴赏各类古典诗词,使他们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古代文学,并领悟到古代文学内在的精神气韵。与此同时,还要兼顾理论课程与相关实践课程在内容上的衔接,实现从知识传授、认知能力到实践能力的有效转化,形成基础、素养和能力培训相互依托的课程系列,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例如秘书学方向的《秘书学概论》和《秘书实务》两门课程,前者为理论课,后者是与之匹配的实践课,任课教师需要考虑的是概论中该讲什么理论,能否转化为实践以及如何转化等问题。

3.遵循及时更新原则

任课教师要善于吸纳融汇新知识、新信息,尤其注意把体现多学科间的交叉知识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的适应性。比如,现在全国大部分学术期刊都已加入《中国期刊网》,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相关的最新学术动态有选择地介绍给学生。这就既传授了课本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探索课程教学的新途径

教学途径,即教学方法,是指解决问题的思路、程序和步骤。教必有法,教必得法。确定了教学内容,紧随其后的步骤便是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在很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主体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比如基础写作课的课堂上,老师激扬文字,口若悬河,大讲文学创作理论,而学生只是埋头苦做笔记。课后问及学生的收获,学生苦思良久,也只能零星说出课堂上听来的似懂非懂的写作学概念。若要学生即兴创作一篇文学作品,大多则咬笔苦思,望天兴叹。其他文学类课程亦然,只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新途径,亦即以提高学生的“读”、“思”、“说”、“写”、“做”等专业核心能力为根本,尝试体验式、研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师主体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向学生主体的能力培养型的转向。在课程建设中,我们正大力探索和不断完善以下三种先进的、也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p#分页标题#e#

1.启发式教学

教师主体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重视的是阐述他人的研究成果,说到底,就是迫使学生“用别人的眼睛去看,用别人的脑筋去使自己变聪明”,“结果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知识”(捷克教育家J.A.夸美纽斯)。相较于此,启发式教学关注的是老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过程,亦即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教学思想和原则,如何使用启发式教学并无定法,可以是提问法,可以是一般引导法,总之,只要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带动学生思考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我们都尝试着启发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课堂上“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僵化格局,改变了过去只给出结论的灌输式的简单化思维,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2.研讨式教学

该方法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师生共同查找资料,讨论、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讲授中应带有研讨性,善于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钻研教材,收集资料,理解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发表不同见解,最后老师再根据讨论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同时,老师也可以将提问权交给学生,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先初步辅导,提示解决方法,由学生自行探讨问题,最终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在此,我们强调的是教师必须适时参与,以保证研讨式教学有广度又有深度。比如文学概论课程中的诸多概念,仅凭老师一人在讲台上费心费力地讲解往往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近两个学期,我们尝试着用研讨式教学法。比如,“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我们先让学生阅读两篇采用不同视角结撰而成的小说,再收集关于两种视角的学术论文,并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讨论,总结,课堂上再发言,组与组展开争论,老师适当加以引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争论中对两种视角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3.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方法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感知和想像能力,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学生体验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富有文学性的教学方式,我们在文学课乃至一些实践课(如秘书实务)中经常会使用该方法,特别是诗词教学中,佐以相关背景音乐和画面,学生在似乎被还原的情境中很容易就体味到了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三、构建动态、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的信息,对学生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满足社会与个体发展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因此,课程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考评活动,而不是单纯地对授课老师或学生某一方面的情况进行考察。评价内容的恰当与否,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评价方法多样与否,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建立一套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对于课程的持续健康发展尤为关键。我们正在和即将建构的课程评价机制,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维度:

1.评价主体多元化我们认为,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考评活动,课程评价涵盖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以不能仅是依靠各级教学督导员的评语便对一门课程作出终极评判,我们应建立由教师、学生、各级督导员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各级督导员随机听课给予打分评价,师师互评,学生参评,教管人员辅评,从而实现评价主体由单一性向多元化的根本性转变,确保课程评价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化学结业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考核;管理

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变革,为适应对医学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自2015年起,各医学院校执行了教育部等六部门下发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需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具“双重身份”,其临床实践与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要求一致,合格的毕业生可获《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四证[1]。培养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临床能力训练应在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或中医药管理部门公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实际临床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并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进行。这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的重大举措,但如何切实提高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已经成为社会、学校和基地医院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培训考核是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培训质量与效果、进行人员选拔与淘汰的重要手段,与受训医师执业资格的获取、奖惩、待遇及晋升等密切相关。因此,无论是对于培训学员还是培训基地而言,建立科学、有效、规范、全面的考核管理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医院自2013年开始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的管理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流程,结合自身特点调整和优化培训考核方案,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培训考核管理体系,现把有关情况作一介绍。

1实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意义

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实现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结合。经过3~4年的培养,学生毕业时可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实现其临床能力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水平,同时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这个培养模式是以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为目标,其教育的核心是临床技能的培养。这与既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再进行三年规范化培训相比,大大缩短了培养时间,为解决目前临床医生,尤其是高学位临床医生短缺找到了一个途径,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5-7]。

2实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2.1理论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习方式,各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学习的方式,有的院校采用集中授课为主、分散学习为辅和鼓励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有些院校则采用下班后和周末上课,白天上班的方式。后一种方式,学生较为疲倦,知识掌握相对要差些。

2.2临床轮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实际临床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并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进行。如何让学生在规定轮转的科室高质量地进行学习,目前是一个较为艰巨的任务。由于带教老师水平参差不齐、轮转科室带教老师不固定且临床工作繁忙,各临床教研室对此类学生的培养经验不足、重视程度不一、考评制度不严,主管部门监管不力等,可能导致硕士研究生临床轮转流于成为一般规培生甚至成为实习生转科的尴尬局面。另一个问题,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时,是按照报考的导师的不同,本身有不同的专业,但是,目前仅如内科系统、外科系统这种二级学科的临床轮转和培养的不同,三级学科临床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几乎淡化,毕业时其能力无法界定属于哪个三级学科研究生。

2.3科研思维和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需要在临床培训不少于33个月时间,毕业论文不允许涉及基础课题研究,临床病案、综述等均可以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答辩,因此,学生、老师、学校可能在思想上就对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科研思维和能力训练较为放松。这类学生名之为研究生,因为缺乏相应的科研训练及监管,3年后的结果可能与规培生没有本质区别。

2.4就业的问题

由于上述培养过程的种种问题,此类学生毕业时,除了比规培生多了硕士研究生学位证和毕业证,在临床、科研能力上竞争能力并无优势,与既往研究生毕业后再规培学生相比也失去了较多的竞争力。

3实施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3.1优化学位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和轮转安排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建议采用以集中授课为主、分散学习为辅和鼓励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位课程内容各院校可以结合各自特点进行优化,但是自然辩证法、医学统计学、临床科研设计、医学文献检索、医学英语、医学道德和伦理、标书和论文撰写等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不得删减,同时需要下大工夫提高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临床轮转科室的安排,目前全部参考的住院医师轮转要求进行,没有考虑专科研究生的特殊性,基本忽略了三级学科的轮转。建议在参考的住院医师轮转要求的大前提下,要酌情考虑加强研究生在三级学科的轮转,接受三级学科特殊的临床病种、思维、技能的训练,以保证毕业后与专科研究生的称呼相匹配。

3.2优化管理结构、各负其责,通力合作

建议成立各临床教研室(导师及指导小组)、医院科教科、学校研究生处三级管理结构。学校研究生处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各阶段质量监控。医院主要负责监督研究生临床培养质量,临床科室直接负责临床实践教学组织和考核,以规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临床教研室切实加强平时轮转质量的提高。各临床教研室需要制定轮转本科室研究生的教学大纲、考评内容和标准,成立临床轮转研究生带教指导小组,培训并指定专门带教老师,要求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具体负责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带教工作,有研究生学历背景者优先,并保证每位轮转研究生管理足够的病床和有一定的临床实际操作机会。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经过科室考核能参与一线值班者,要提供值班机会。学生每转完一个临床科室需要填写《轮转小结表》,对照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自我小结,同时接受指导小组的统一考评。考核内容中,既有对研究生思想品德与素质的考核,也有对其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考核。实际工作能力考核内容包括病史采集、诊疗水平、病历书写、操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几个部分。每个教研室针对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应该增加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临床病案讨论会,让研究生参与科室临床病案讨论,带教导师要指导学生就病案讨论做书面准备,并现场发言,带教小组老师对研究生发言要进行点评。让研究生在相互交流中促进理论知识学习,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临床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每个教研室应指派临床专业技能好的医生对研究生进行每周一次一对一的临床实践指导,参照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要求,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技能培训,为他们能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小结

坚持统一、严格管理是保证考核质量的重中之重。有侧重的在院级管理层面集中组织管理,才能确保管理质量,实现考核的统一规划和规范实施。同时,加强师资与考官培训、切实贯彻考核管理制度,使考核管理工作不因人而异,不因时而变,才能真正保障培训质量。虽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训考核与本院住院医师实行并轨管理,但是,由于两者分属卫生和教育两个部门,在高校和医院不同部门的多头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组织和协调方面的困难,比如完成学位课程期间的日常考核、奖学金的评定、津贴的发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沟通和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住院医师培训的同时,由于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必须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至少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因此对并轨模式下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容忽略。但是,在繁重临床工作的情况下,充足的科研训练时间很难保证。在此形势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必须发挥积极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日常工作中重视临床科研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以临床病案分析、病例对照研究等为科研重点,掌握循证医学的科研方法,避免课题与临床培养脱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模式,是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重大改革举措[7-9]。虽然国家层面已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需要各个基地根据自身情况不断探索,不断优化管理考核模式和执行方案,以保障培养质量。相信,在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住院医师培训与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双向接轨工作一定步入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高继明,吴海呜,赖雁妮.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并轨方案的初步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1):125-128.

[2]赵嘉芸.影响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与对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141-142.

[3]王增田,梁林,战丽,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4):121-127.

[4]曹恩凤,刘诗宇,滕达.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8,8(4):426-42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发展报告(201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2014).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文件解读(2014).

[8]李真,甘蕾,吴晓华.浅谈并轨模式下专业型研究生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7):124-125.

化学结业论文范文6

根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高职生特点,从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电工电子技术

电工电子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本文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高职生专业和职业能力需求,根据高职生特点,以实践、应用为主线浅谈其教学改革。

1存在问题

1.1理论与实践脱节

传统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且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忽视了电工电子技术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难以理解课程目的和意义,影响了教学质量提高和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1.2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基本上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方法,有些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熟悉、不适应,课堂上讲得过多、过细,缺乏新意,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回味。此外,课后作业过多也使学生无暇思考,导致其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法产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1.3考核方式单一,内容片面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考核采用闭卷笔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又不符合高职生学习特点。

2改进措施

2.1课程整合和优化

打破学科体系,改革课程设置,实施课程内容的简约、集成与重组,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精简教学内容,去除理论推导、证明、验证内容,注重技术重现和技术实现。实现做中学,弱化过深、偏难的理论,突出知识的实际应用。以适用、实用为原则,优化知识技能结构,形成与职业岗位需要相一致的教学内容。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将课程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实用性和针对性,删去与今后工作关系不大的内容。例如,很多教材大篇幅讲解二极管如何形成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传输情况,然而在实践中,只有专门从事研究的人员才可能用到这些原理,对于高职生而言,教学重点应该放在二极管、三极管的作用,如何判断二极管正负极,三极管的标号及管脚判别鉴定,如何通过参数来选择二极管、三极管的型号等内容上。对电子电路应强化集成电路方面内容(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应用),而难度较大、求解过程复杂的例题、习题应予以删减。

2.2加强与专业课程的对接

电工电子技术是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对专业还不够了解,授课内容既要注意与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衔接,又要兼顾同后续课程的联系。教学内容应满足各层次学生对课程深度和广度的要求。

2.3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高职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比喻法、类比法、启发质疑法、讲练法、实验演示法,使学生克服厌学心理,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要耐心讲解,引入各种案例,多讲多练,反复强化,务必使学生掌握。

2.4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抽象的电工原理讲解起来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且生涩难懂,如电容的充放电等,若合理巧妙地使用辅助教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录像、实物模型、幻灯片、投影以及生动详尽、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进一步强化对基础理论的掌握。为了适应目前既要减少教学时数又要增加课堂信息量的教学改革形势,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自学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在理论教学中引入仿真技术来提升教学质量,使理论得以验证。比如,对于一些较抽象的内容,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学生也难以理解,还有许多概念需要通过实验阐述和验证。在讲授需要实验演示的电路时,可利用事先建立的仿真电路文件进行现场演示,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降低了教学难度。实验教学中引入仿真技术,具有3个优点:(1)实验信号存在时间过短,用常规仪器往往很难观察到,借助仿真技术可以方便观察;(2)将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进行理论设计,然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计算机仿真设计,再到实验室按照仿真电路装配实际电路进行测量;(3)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根据教学内容和专业要求,联系生产实际提出简单的设计题目,让学生进行理论设计,然后在计算机上完成仿真实验,检验和完善自己的设计。

2.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要把这些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但是,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很少,无法了解具体工作流程。为此,教学中,每章都从最基本的应用实例出发,由实际问题入手引入相关知识和理论,由实训引出相关概念。首先,教师提出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学生自主学习,再通过自己动手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训练相关技能。这种在教师指导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交互,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教学所选实训项目应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相关,这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实践教学场所应按照职业环境来布置,突出职业特点。同时,实践教学严格按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现场有关规定,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促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严格认真的工作作风。

2.6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考核体系

改变传统考核方式,强调学生能力考核,实现向过程考核的转变。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学过程,与之相对应的考核也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考试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闭卷形式,而是采用开放灵活的方式,包括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口试、实际操作、调查报告、综合考查等。不同内容采用不同考核形式,如基本理论考核采用闭卷形式;实训技能考核采用项目任务形式,根据学生态度和操作情况,综合评定实验实训成绩;平时作业可以结合生产实际写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课程结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期末成绩(试卷)组成。为使学生全程参与,将其注意力转移到日常学习上来,可扩大平时成绩和课程测验比例,具体为:平时成绩占20%,课程测验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40%。另外,改革平时测试和实验考核记分方式,实行实质性评价,部分考核可按照A、B、C、D级评分,淡化分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考核反馈,通过反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使教师调整教学方式。

3结语

化学结业论文范文7

 

为了促进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发展,艺术高校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紧扣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生成的三大因素——动力因素、智力因素、知能因素,围绕教学改革的四大核心——制度、课程、教师、课堂,从教育生态的整体结构出发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为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与平台。   一、积极推行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环境   制度创新的主要目的就是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与成长的制度机制。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体现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艺术高校需对学生学习管理有关规定特别是学籍管理条例进行修订,破除传统专业培养制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束缚,将学生学习的自由性、自主性体现在制度的各个方面。   1.实行弹性学制   本科教育的基本学制为四年,但学习年限可以设为3—8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定在校学习时间。同时,实行结业证换发制度,学生如果在规定的年限内未达到毕业要求,只取得结业证,结业后可回校重修、补考,符合条件者,换发毕业证并授予学位。这样的弹性学制,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自主、自由学习不再是一种奢望。   2.加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权   首先是在录取阶段充分尊重学生的专业学习志趣。   学校应改变以往划定一个录取分数线,线上考生调剂录取到各专业方向的做法,按专业(有的按专业方向)划定专业考试录取分数线及文化高考录取分数线,以学生填报的第一志愿专业方向录取,以此降低学生刚入校就盼望转专业的现象发生。其次是扩大转专业(方向)范围。   学生经过将近一年的艺术专业学习、对所学专业有了较深认识之后,对专业选择更为理智、也更体现其艺术学习的兴趣。因此,学校应将第二学期末定为学生转专业(方向)的办理时间,面向全校受理转专业方向的申请,不再对专业转入转出人数进行限定,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意愿。此外,还应简化学生转专业方向的审批程序,学生在同一个专业范围内转方向的,由各教学单位根据教学资源及学生的意愿确定,报学校教务处进行学籍备案即可。   3.实行免昕制度   对一些能力强、潜力大的学生,课堂上教师提供的教学服务往往不能很好满足其学习要求,容易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此时严格要求学生到课堂听课,势必造成教与学的资源浪费。为此,拓展课程学习方式,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在“两课”外的其余课程推行免听制度,由任课教师审定学生的免听资格,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学习与创作提供更多的自主时间,促进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激活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战场,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为此,艺术高校必须改变只注重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的评价与提升,而忽视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提高的弊端,树立新型教学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性,激活课堂。   1.树立新型的教学观与学习观   有效的教学主要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指导,关心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态度、情感、思维、能力等方面产生影响,关注怎么教才能有助于学生学习这一关键问题。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自觉性,教师始终关注学生所处的学习情景、认识学生的差异性,不断对教学做出评估以改进学习效果。为了更好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学校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比如:召开“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主题研讨会,开展“课程改革建设年”等主题建设活动,围绕着“为谁而教”“为何而教”“学生怎么学”‘我怎么教”等问题,组织教师研究教学,在全校形成一个反思教学、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热潮,建设一个成熟的学习型学校,提高教师从事创新教育的自觉性。   2.激活课堂教学   首先,采取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严格控制班级授课人数。在办学规模适度扩大的当下,艺术高校还必须回归学科的本真,采取个别教学、小组教学、小班教学等体现艺术教育规律的教学组织形式。严格控制班级授课人数,音乐类专业主课采取一对一个别教学,美术类专业控制在15人左右,设计类专业控制在25人左右,专业理论课控制在45人左右,公共人文类课程一般为60人左右。其次,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教师应积极采用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方法,建立一种开放课堂教学模式,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的艺术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证明,工作室制的教学方式、社会项目进课堂的实战教学方法、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写生与创作融合互动的教学方法、头脑风暴式的参与讨论教学法、问题式案例教学法等方式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3.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首先是实施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提升工程。鼓励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学校专业能力展示活动、各级各类专业比赛以及科研创作活动,激励教师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形成有助于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通过专家评教、学生评教、学生选教制度的实施,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将教学成果、教学改革项目、教改论文等列入教师的职务晋升、考核评优、硕士生导师遴选条件,激励教师重视教学能力的提升,鼓励教师投身教学、研究教学,自觉掌握教育规律。三是强化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行新进教师与外聘教师导师制,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开展精品课程课堂教学示范观摩活动,把课程建设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有机结合,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卓越大学教师的培养。#p#分页标题#e#   三、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构建课程体系,关键要处理好课程与学科发展、社会需求、学生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自身潜能的发展。   1.突出课程体系的先进性、适切性   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办学经验,学校每年都应对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以保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前沿性。在课程设置环节,充分吸纳学生的意见,课程设置专家善于换位思考,同时将高年级学生及走向工作岗位2—5年的毕业生列入课程设置咨询队伍。在课程结构上,将学科课程、实践性课程、科研创作课程紧密结合,提高课程的综合化,保证创新能力素质结构与课程设置高度融合,以促进学生艺术理论素养、艺术创作水平、艺术创作能力技艺、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2.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建立开放性课程   为增强课程体系的创新性与开放性,必须提高专业任选课的学分比例,增加专业任选课的开课数量,避免整齐划一的课程方案,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扩大公共任选课的学科知识领域,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要求音乐舞蹈类学生至少选修l门美术类课程、美术设计类学生至少选修l门音乐类课程,促进学科专业交叉渗透,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   3.设立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体系   分层教学,就是允许同一专业的学生在同一门课程上达到不同的目标,教师通过准确把握同一层面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发展提供可能。   音乐、绘画、雕塑等专业课教学,具有实施分层教学的良好基础和现实需求。比如t在油画、版画、水彩、雕塑等专业(方向)采取工作室制,根据每个工作室的不同艺术风格,设定不同教学目标以及不同的课程计划,充分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发挥学生的艺术潜能,赋予学生更高的学习自主权,为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科学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环境.

化学结业论文范文8

根据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方案的通知》(黑教联2013[19]号)、《关于开展2014年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黑教联〔2014〕14号)、《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试点方案》及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性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黑龙江省市场营销行业发展和企业的需要,按照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本方案。

【关键词】

市场营销;中高职衔接;“2+3”模式;人才培养

1中高职衔接市场营销专业定位

1.1学制与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为黑龙江省应届初中毕业生。基本学制为5年,中职2年,高职3年,学生在中职阶段修满22门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后可申请升入对应的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也可直接就业。升入高职后修满31门课程方可毕业。

1.2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阶段以就业和继续学习为导向,培养具有基本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继续学习能力,身体和心理健康,掌握市场营销专业相应的技术、技能,能够从事推销、销售顾问、市场调研、客户服务等营销、服务一线工作的技能型劳动者。高职阶段以贯通中高职衔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以现代学徒制和“双证书”制度为培养模式,进行培养具有德、能、勤、技全面发展,掌握市场营销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营销业务工作流程,具备市场营销管理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能适应营销各岗位工作需要,具有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企业营销策划、企业市场开发、商品推销洽谈、广告策划与设计、企业公关及市场营销管理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思路

“市场营销专业”优化职业教育的层次,力求在建立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做一些突破,让学生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能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具备相关技能并获得一技之长,同时可以继续深造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2.1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互衔接

以企业需求为依据制定中、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企业培养服务于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和德、能、勤、技全面发展的营销技能型人才。做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技能型人才。努力在中高职教育的各自层面办出特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2中高职专业设置和课程对接

本方案采用“2+3”学年制贯通中高职办学,即前2学年教育的办学主体为中等职业学校,后3学年的办学主体为高等职业院校,实施五年制一体化教学方案,以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成绩合格后可申请升入对应的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学习成绩合格者,由高职院校颁发高职教育学历文凭。此外,在中职学习期间,成绩和各方面表现优秀的试点班以外的学生,经本人申请,学校推荐,也允许参加考试,符合要求者,进入试点班学习。以形成一种竞争机制。中职阶段课程设置以培养技能为主,高职阶段在培养技能基础之上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树立系统培养和终身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明确中高职办学定位,加强中高职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衔接。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优化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中职阶段课程既能满足企业一线工作者的需要又能为高职阶段继续学习提供必要基础。

2.3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

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研、获取翔实素材,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分析和演绎推理,探索我校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确定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会根据企业需要,分批分次的为企业提供学生,这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理论在校内学习,专业技术能力在校外企业实践,这一教学计划打破了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自成系统的计划而按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但分段实施。目的是充分发挥两校的办学优势,注重课程内涵的衔接。

2.4中高职师资力量和实训基地共享

为提高学生实战能力,高职阶段学校按照企业实际岗位需要建设市场营销综合实训室、电话营销实训室、金点子策划中心实训室、网络营销实训室、大学生服务中心、商务礼仪实训室、推销洽谈实训室为学生日常模拟训练提供了平台。学院通过与企业长期合作建立了北京天虹、北京物美、北京天德勤、天津好利来、娃哈哈牡丹江分公司等一批优质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学生通过到企业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在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实战演练,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基地共享。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通过互相合作开发课程和共同教学实现了师资力量和实训基地的共享,进而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高职的师资力量和实训基地可以与中职院校共享,进而加强中高职衔接的紧密程度。

3教学方法与成绩考核评价

3.1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切实突出职业技能。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实现理论实践教育一体化、课程内容模块化、技能训练岗位化、教育一体化、证书多样化。一是建立了一整套以市场营销师、市场营销经理助理等从业资格证的社会化资格考试相结合的专业教学管理模式,以考证带动学生的学习;二是学院采取了校内全真模拟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的实训方式,基本实现了学生零距离上岗;三是建立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相结合的专业教育组织体系,从制度上和经费上保障了市场营销专业体系的建设,四是初步形成了“三个突出”(突出综合素质培养、突出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突出动手能力培养)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除必要的实习实训环节外,要求教师在将社会情境模拟进入课堂,切实开展市场营销技能教学,力求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独立完成企业市场营销岗位的工作。实现学校与社会就业岗位“零距离”衔接。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组织开展实物推销大赛、营销策划大赛、广告策划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并支持和指导学生成立营销公司。

3.2学习成绩考核评价

由高职统一协调管理,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实践技能考核和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建立完善的学生成绩考核评价体系,校企合作共同评价学生。一是校内考核,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团队合作情况、期末考试、学生互评以及教师互评。二是企业考核,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参与企业实践,在企业工作期间由企业给学生进行考核。

(1)理论知识考核

每学期确定三门必修课程为考试科目,按百分制评定学业成绩,其余必修课和选修课采用五级分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及格者可得规定的学分,不及格者不得学分。

(2)实践技能考核

本专业的实践技能考核采用学校考核和行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校成立专业实践技能考核组织,负责对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实践项目的考核工作。具体考核管理按照实训管理的相关规定执行。

(3)职业资格技能鉴定

按照双证融通的原则,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劳动部门或相关行业部门组织职业技能培训与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资格(等级)证书。学生在中职和高职阶段应分别考取上表所列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外语资格证书中一种。

4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

学生毕业前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论文或提交其他形式的毕业设计成果,并通过毕业设计及论文答辩考核,成绩合格方能毕业。本专业学生毕业设计安排在第9学期(高职第五年上半年),与专业顶岗实习同步进行。在学期初进行顶岗实习动员时,向学生一并布置毕业设计及论文撰写任务,在顶岗实习结束后,安排4周时间进行集中指导与答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可以采取市场调查、参与企业市场推广、现场促销、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公关策划等。提交的毕业设计成果可以是是市场调研、营销策划论文等。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成果主体材料字数要求在3000-5000字之间,同时提交毕业设计的活动过程记录。根据毕业设计成果、活动过程记录和答辩结果综合评定成绩,三者所占比例为5:2:3。

5毕业要求

在校生须完成53门课程(中职阶段22门、高职阶段31门),取得一项技能证书方可结业。证书可以为助理营销师、市场营销师、商务管理师等资格证书。中职阶段理论考核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师傅)共同完成。技能考核通过模拟实训、技能月、工学交替等教学过程,由校企共同考核学生,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学生综合打分,完成22门课程学习方可毕业和晋升高职。高职阶段理论考核理论考核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师傅)共同完成。技能考核由校企共同完成,学校通过模拟实训、技能月、工学交替等教学过程考核学生;企业则通过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表现给学生综合打分,完成31门课程学习方可毕业。

作者:李妍 王微 单位: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平.中高职一体化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云南电大学报,2012(03).

[2]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05).

[3]孙子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中的专业衔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4]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