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业论文范例

化学工业论文

化学工业论文范文1

(一)企业薪酬构成

在集团公司薪酬体系的框架下,煤化工公司采用以岗位效益工资制为主,年薪制、协议工资制为辅的工资制度。

1.岗位效益工资制

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正式员工实行岗位效益工资制。由岗位工资、效益奖金构成。

(1)岗位工资:由出勤工资、工龄津贴、专业技术津贴、煤化工岗位津贴、专业技术人才津贴、技能操作人员津贴、中夜班津贴、安全绩效工资、特殊岗位津贴、通勤补贴、通讯补贴、值班费、晨会补助构成。

(2)效益奖金:由质量效益奖、本质安全奖、和谐发展奖、科技创新奖、资源节约奖、五型综合奖构成。

2.年薪制

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实行年薪制,是依据单位规模、管理难度和经营业绩,以年度为单位确定和支付给企业负责人工资性收入的一种薪金制度。由基本年薪、岗位绩效年薪、安全年薪构成。

(1)基本年薪:保障企业负责人基本生活的收入,不与经营业绩挂钩。

(2)岗位绩效年薪:企业负责人的风险收入,主要根据各单位的规模及经营业绩等综合确定。

(3)安全年薪: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和管理重点,为突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而设置的。

3.协议工资制

具备公司所需的管理经验、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因公司工作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受聘于公司的人员实行协议工资制。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构成。

(1)基本工资:年度协议工资标准的60%为基本工资。

(2)绩效工资:年度协议工资标准的40%为绩效工资。其中:月度绩效工资20%,年度绩效工资20%。

(二)实行劳动力总量、全员绩效与薪酬联动机制,加强薪酬管理

公司经营规模大、生产业务多元化,是事业部制经营模式。采用集中控制的薪酬管理。实现“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的规范化管理;同时通过绩效考核结果营造“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公司将各类奖项归类并统一设置奖项名称,同时设定相应奖项的发放范围及标准。

(三)薪酬管理全面推行信息化平台

首先,煤化工公司全面推进五型企业全员绩效管理,使用FPI平台,采用平衡记分卡完善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提取后运用到薪酬发放中;其次,使用ERP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计算、发放及审批薪酬工作,提高了薪酬管理的整体水平。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现代化和管理流程的规范化、科学化,从而提高了人力资源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神宁煤化工公司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公司自成立以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且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已形成煤化工体系特有的薪酬激励制度,但是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还是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一)缺乏动态薪酬调查

公司对同行业之间薪酬调查力度不大,不能够积极洞悉同行业间薪酬制度发展动向,这就导致了公司薪酬水平低于同行业,造成人才流失严重,将导致企业逐渐失去市场竞争优势。开展薪酬调查能够为企业调整员工的薪酬水平提供依据,为调整员工的薪酬制度奠定基础,有助于掌握薪酬管理的变化与新趋势,有利于控制劳动力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煤化工公司是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产业,薪酬体系坚持“双轨制”的原则,即煤化工公司与集团煤炭单位相同岗位的员工收入水平保持一致或接近,适度提高化工专业人员收入。但是随着煤化工热潮的掀起,企业没有积极的改进薪酬制度,近几年,致使本企业员工与同行业之间薪酬差距逐步增大,直接导致我公司员工流失率每年达到上百人。

(二)岗位评价机制薄弱

企业薪酬管理尚处于经验管理阶段,由于岗位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使薪酬缺乏科学管理的支持。岗位分析与评价是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基本依据和前提。首先,人力资源部管理人员对于生产装置运行不了解,生产部门技术人员对于管理概念不专业,两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其次,2013年公司引进的专业咨询公司对煤化工企业的内部环境不熟悉,不能够得心应手的实施具体事务,工作进展不明显,效果不佳。例如:岗位说明书不能及时修订,严重阻碍新的薪酬制度建立。

(三)学习激励制度欠缺

企业对于员工的进修学习支持力度不够,如:员工取得更高等级学历、专业技术资格等级、等成果时,企业不能够积极地从薪酬方面体现相应的奖励方式。企业需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素质,促进企业长远发展。薪酬激励是企业吸引和稳定人才的竞争手段之一。煤化工公司人员结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员工总数的86%,平均年龄31岁,本企业是一支拥有高学历结构的年轻队伍。但是企业目前在薪酬结构上只有职位升迁可以提高薪酬水平的纵向发展,很少有职业规划、知识技能等提高薪酬的横向发展,使得员工学习积极性受挫,不能长期稳定员工队伍。

(四)管理自主权受约束

集团对基层单位的薪酬管理干预过多,使煤化工公司受到较大的限制和约束,致使薪酬管理自主权难以落实,严重影响了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质量。煤化工公司薪酬与经营状况紧密挂钩。集团公司推进薪酬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这种薪酬管理方式运行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使煤化工公司不能充分结合实际需要搞活内部分配机制,例如:在2013年度,必须严格按照集团薪酬制度中规定的奖项发放奖金;不能自主设置单项奖;不能重新分配各岗位系数。为了遵循集团整体总方针政策,忽略了企业本身的环境差异。

三、完善神宁煤化工公司薪酬管理的建议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敏感的部分,它涉及到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益,是员工在公司工作能力和水平的直接体现,员工通过薪酬水平来衡量自己在企业中的地位。因此,构建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是薪酬管理的首要任务。

(一)合理开展薪酬调查

进行专业性薪酬调查,企业应定期组织相关部门的人员外出考察、借鉴行业经验;结合公司生产实际,对标先进,探索推行新的模式。不但为企业薪酬改革提供依据,还有利于企业了解和掌握新变化与新趋势,帮助企业及时调整自己的薪酬策略,切实降低人工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

人力资源部门协同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岗位分析小组,深入现场跟班、观察,与岗位员工、车间主任交流。对各类岗位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完善岗位工作说明书;同时在征求咨询公司专业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对岗档体系中岗位设置与目前岗位实际承担的安全责任、岗位技术含量、劳动强度等方面不符部分,比较分析进行薪酬修订和完善。

(三)健全学习激励制度

稳定员工队伍是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进一步激励高技能人才队伍是重中之重。企业应加强对高学历人才奖励机制,设立合适的专项津贴或实行学分制奖励,提高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对在操作岗位上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的薪酬进行倾斜,激励高学历人才扎根基层,实现事业、待遇留人。

(四)建立内部再分配机制

煤化工项目技术含量高、操作环节多、安全管理难度大。为搞活单位内部分配机制,增强员工岗位荣誉感、工作责任心及劳动积极性,在总量定额控制的基础上,允许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再分配制度。薪酬分配偏向技术含量高、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单位,特别是关键岗位倾斜。单位系数可向管理难度大、操作环节多的单位进行倾斜;岗位系数可向劳动强度较大、工作环境差的岗位进行倾斜。调节幅度应有相关的制度加以制约,建议调节控制在应得奖金的±20%范围内。同时激励再分配机制需着重考虑专项激励,围绕核心人才、关键技术岗位设立津贴或奖励基金。

四、总结

化学工业论文范文2

1.职业素养

按照教育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工艺专业教学标准,化学工艺专业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安全生产、清洁生产和节能环保的意识和行为,具备一定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专业素质

按照教育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工艺专业教学标准,化学工艺专业学生应该了解化工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工艺操作规程,熟悉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化工生产专业知识,能识读工艺流程图、设备图、管道图等相关图样,熟悉并应用化工生产中的检测仪表与自动控制系统,能熟悉、使用和维护化工装备,能掌握典型化工单元的基本操作技能,能完成化工生产装置开停车及运行操作,具有正确判断、处理化工生产运行中一般故障的能力,能在生产过程中实施QHSE及清洁生产,最终取得“化工总控工”或“化工生产运行员”(四级)职业资格证书。

3.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继职业素养、专业素质养成后的又一必要素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就业、发展、再就业、创业的需求。

二、学生目前的状况

笔者学院学生总体上看是好的,但有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差,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不愿也不会学习,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学习感到吃力,旷课,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一部分学生在就业后因为缺乏吃苦精神,嫌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待遇差而放弃就业岗位。

三、培养策略

1.加强职业素养培养

(1)重视行为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学生除了技能过硬之外,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才能受到企业的欢迎,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笔者认为笔者学院化学工程系、德育教研室、学生处和德育教师等应联合开展道德品质教育工作,每两周至少开展一次德育教研活动,有针对性地研究德育课程改革,研讨德育方法,使德育课确实有效。特别在待人礼仪、日常言行、实习实训等方面要制定行为规范标准,要求具体化,让学生对照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校正不良行为,养成较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2)开展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在激烈竞争的当今社会,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现实。受过去失败心理的影响,他们往往在择业、就业、再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推销自我和发展自我。针对此种情况,学校应开设心理辅导课,让学生找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通过努力弥补个性的缺陷,主动适应职业的需要,特别在最后一个学期,学校要加强学生择业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心理辅导,以增强学生适应职业要求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减轻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

(3)提升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

基础差、缺少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是中职学生的一个特点,作为职业教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结合学生实际,完成打基础、提兴趣、教方法、培养能力的多重任务。基于学生实际和化学工艺专业素质要求,笔者认为教学过程应尽可能从行动教学、形象教学、互动教学等方面下功夫,尽量避免空洞而乏味的抽象教学,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积淀学生的学习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加强教学改革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既不同于传统的基础文化、纯理论教育,又不是简单的操作培训,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既不能只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也不能只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操作,而是要把相关专业知识点与操作技能相结合,使理论基础与专业技术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现代化工企业对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化学工艺专业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从宏观层面上看要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运行体系的开发设计,从中观层面上看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从微观层面上看要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的开发设计。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总体培养目标,任何改革都必须结合企业需求、培养目标、学生情况来进行,且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完成调研分析、开发、设计、实施检验四个阶段。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教学要符合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按照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以及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专业技能课。

学校可结合云南化工实际,组织编写校本教材,教材应以本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结合化工企业经济的发展和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四级)的相关要求选择教学内容。要建设具备现场教学和情景教学的实训中心,使之兼具教学实训、职业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的综合功能。专业技能课按照相应化工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突出教-学-做一体的职业教学特色,使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情景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成为常态教学法,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学习等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都动起来,教学中要使学生感觉到有事可做、有东西可学,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角色。专业能力强调技能知识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化学工艺专业培养的目标就是化工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教学计划中可将一些与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相关的课程加以整合,把单元操作所需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并以单元操作为主线进行教学组织和操作实训。以精馏操作单元为例,教学过程可设计为:认识实习(校内外实训基地认识)→化工原理(精馏基本知识、精馏塔工作原理)→精馏实训装置(操作和控制,压力表、温度表等原理、结构,精馏塔等设备、阀门和仪表的维护和检修)→考核评定,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要结合操作单元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融入环保、安全等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针对性强,知识点突出,学生学习目的性强,也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实际进步,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教师的教学。

笔者学校化学工艺专业的教学长期以来都受到“应试”观念的束缚,虽然课改在不断地进行,但是课堂教学模式仍是偏向传统的应试教育方法,只关注于知识灌输,忽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活,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效率不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目的,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己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要创新教法。创新教学方法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比如创新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模块化、一体化、项目化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通过反复的教-学-做过程,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强化学生专业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提升其社会交往素质和产业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

(4)强化技能训练。

专业素质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了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化学工艺专业的一些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必须进行改革。从2012年开始,笔者在精细化工概论、化工安全与环保等课程的教学中,探索并实践项目化教学法,在教学中尽可能实现“教、学、做”合一,有意识地加大实习和实训课时,尽量挖掘学生爱动的特长,使学生不断地在学中做、又在做中学,教学过程注重开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在做中学习和夯实理论知识,又在学中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了较好的提升。不但如此,在整个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还锻炼开发了学生的文献资料检索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社会交往素质和产业文化素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也在逐渐养成。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非常欢迎,教学效果很好,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3.推进校企合作

一直以来,笔者所在学院化学工艺专业的教学质量不高、适应性不强、吸引力不足,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实习实训设施,校企合作办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办学条件不足的问题,有效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此外,要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推进订单培养模式,要充分发挥和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只有确实保障学生技能培养的途径和质量,才能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提升专业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专业持续发展。

4.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化学工业论文范文3

德育教师融入行业企业,开展企业文化调研,是优秀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的前提条件。当然,这种融入,并不只是走出去几次的融入,更是一种心的融入、情的融入。

1.夯实加强校企文化对接的认识基础。

源于对文化育人功能、高职优势竞争力打造、高职校园特色文化建设、高职教育本质特征、行业企业用人信息反馈、高职生就业准备等诸多问题的关注及德育课程教改的思考,近几年来,我们关注行业企业文化建设进程,尤其是与学院校企合作比较紧密的单位的建设类企业文化建设,通过现场参观、座谈访问、资料征集、书面问卷、网站跟踪等方式多种途径开展企业文化调研活动。我们通过调研所了解的行业优秀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所见证的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所把握的企业用人理念及对人才职业素质中观念态度精神类素质的要求,夯实了德育教师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加强校企文化对接的认识基础,从而为探索优秀企业文化走进德育课堂的实践路径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实践证明,教师融入行业企业,收集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人才素质培养信息,能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及所传递的信息与自己现在的学习与未来的入职及职业发展有紧密联系。这是增强德育教育吸引力与感染力的重要基础。

2.丰富德育课堂的育人资源与内容。

优秀企业有着融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教育因素于一体的品格,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德育基地。尤其是现代制度下的企业,更是学生们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广阔天地,是学生职业体验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舞台。一流的企业,有一流的风范、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作品,就如“亚厦”装饰总经理丁海富在评述公司总部大楼办公室的装饰效果时所说,这里的每一件装饰用品乃至灯光的配置都在无声中展示着亚厦、彰显着亚厦的品位,展示他和亚厦的奋斗历程、经营理念和未来蓝图。优秀企业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内容,对高职人才培养来说,是很接地气的德育资源。如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使命、职业精神、职业责任、职业诚信、职业价值观、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等在一个个优秀企业中都有比较全面的涵盖和体现。如歌山集团的“豪迈如歌,诺重如山”、“务实,诚信,向善,进取”的核心价值观;如亚厦装饰的“装点人生,缔造和美”的企业愿景,“为员工创造平台,为企业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美丽”的企业价值观;如五洲项目工程管理公司的“两富五洲人:知识精神富有,物质富裕”的企业目标,“想做好,不想混”的核心价值观”,“廉洁是最好的信用”、“廉洁自律,干净从业”的廉洁文化;绿城的“真诚、善意、精致、完美”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企业的生动实践,是增强学校德育教育针对性和感染力的德育资源和教育内容。

二、融入课程设计

在德育教育中,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载体,将优秀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元素融入课程整体设计,是实现优秀企业文化进德育课堂的重要路径。我们尊重高职教育不同参与主体教育目标的差异性,探索和谐德育目标实现的课程教改思路,以“校园人”与“社会人”、“职业人”的结合,好学生、好公民、好员工的统一为主线,从课程的基本定位,到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教学方式与考核的改革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是三个结合。

1.基本理论传授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

在遵循教育部、有关精神的前提下,我们从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系统设计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以知识传授为基础、能力提高为重点、素质培养为根本,强调德才兼备,以德提才、以才强德,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价值观,实现基本理论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

2.基本理论传授与职业人生指导相结合。

我们从学院所依托的建设行业发展对建筑人的素质要求及所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系统整合课程内容体系,有针对性地回答高职学生在成长成才和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有关人生、事业、理想等方面普遍关心的德行修养和职业现实问题,如就业准备、

创业实践、职业选择、生涯规划、文化适应等。我们配合专业教育,实现职业指导的零开始,服务学生顺利就业、成功就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3.基本理论传授与实践体验参与相结合。

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规律以及高职教育与实践一体化的要求,我们应对高职教育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在教学实施中,我们要突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与安排,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企业,促进学生在实践体验参与中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思想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效果。

三、融入教学过程

遵循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自然地融入优秀企业文化的各种元素,是实践企业文化进德育课堂最便捷的通道。

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与高职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普遍不足的情况,学校应从加强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入手,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将全国统一的教材理论体系转化为有层次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实行模块化教学,把教学内容分五个教学模块,即领航导引模块、理想情操教育模块、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模块、道德观教育模块、法治观教育模块。在教学内容的五个模块中,教师要自然地融入校园人、社会人、职业人相结合及好学生、好公民、好员工相统一的育人目标,多视角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内容与要求。

2.寻找与行业企业发展要求的结合点。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找与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不仅把调研中所汇集的行业企业发展的信息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在课程教学的五个模块内容中进行有机渗透与融入,而且还将理想情操、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等问题放到行业发展的现实环境中去把握,积极引导学生直面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学生开展企业文化调研,引导学生在调研中去感知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感受优秀企业文化的力量。教学中,教师将优秀企业的用人理念,企业的愿景使命,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理念等,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内容,有效地实践了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工学结合”,是比较“接地气”的德育课程教改探索。

四、融入活动开展

化学工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有机化学;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互动式教学;课程设计

“有机化学”是化学、化工、生物、制药、食品等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有机化学工业、食品科学、环境科学、药物学、遗传学、染料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近年来,日常生活和工业上越来越多的合成材料都来自于有机化学工业。“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不仅为人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对于人们认识复杂的生命现象、控制遗传、征服顽症等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新冠疫情以来,为配合国家疫情防控,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各地学校开展了大规模在线教学,钉钉、腾讯课堂、QQ网络课堂、超星学习通、腾讯会议等直播和录播线上教学纷纷兴起。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的发展和应用已成趋势,在此背景下,如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对“有机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及实践迫在眉睫。

1研究现状

1.1教学内容复杂松散

传统“有机化学”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分散,同时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各章节间缺乏有效的联系性和逻辑性,缺乏与现实生活生产的联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此外,“有机化学”课程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较慢,缺少现代的新知识和新理论。

1.2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有机化学”教学中,片面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采用传统“满堂灌”传授课本中的知识,学生只能被动灌输,机械接受,主体能动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久而久之,学生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学习效果。

1.3课堂互动比较枯燥

长期以来,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和相互交流的主要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表现为师生“一问一答”,“师问生答”实际上是教师主导的师生互动。如教师说出上半句,让学生来接下半句,或者教师以“对不对?是不是?”等发问,学生机械地用“是、对”等来应付。这种互动枯燥乏味,课堂氛围缺乏活力,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4考核评价片面

考核评价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从目前情况来看,考核评价虽然较之前有了一定改进[1-5],但评价形式还不够丰富,评价手段也比较单一,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最终的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这种以考试为终极目标的考核评价,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衡量。

2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互动式教学课程设计及实践

2.1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中心”的具体措施

2.1.1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首先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美国的本科教育在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转变[7-8]。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自主学习才是重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在大部分学生被动学习的现实状况下,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持续提高教学技能,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2.1.2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精选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直接反映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有机化学”具有内容丰富、理论深刻、实践性强等特点,因此,必须结合专业特点,认真挑选教材及教学内容。我们在查阅大量参考书的基础上,按照科学逻辑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如不断用国内外最新成果和教师自己的科学研究作为实例充实教学内容,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动机;将教学内容生活化,穿插日常生活中与“有机化学”相关的问题和实例,拉近学生和“有机化学”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2.1.3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收获出发,帮助学生设计一条持续有效的学习路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被动听讲,而是要主动参与,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抢答、主题讨论、问题答疑等活动时间。我们已经在泛雅平台建立了“有机化学”网络课程,内容丰富,数据充实,包括课程介绍、教学队伍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课件ppt、学习指导提纲、练习题、自测题及答案、有机化学实验讲义等,可满足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进行学习,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有效路径。

2.2实现教师与学生线上线下互动的具体措施

该模式的构建主要通过网络环境与课堂教学活动及实验教学的拓展,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课程教学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2.2.1课前采用线上教学。以学生学习目标为导向,教师将每节课的学习指导提纲、学习重难点和任务清单到线上教学平台(学习通)。学生可以先行预习,在预习完成后可以在线讨论,有疑问的地方先行记录下来,等待课堂上听教师详细讲解。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而且与现代人利用零散时间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相适应。比如针对“亲电加成反应”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学习了解到“什么是亲电试剂”“什么是亲电加成反应”“哪些化合物可以作为亲核试剂”“烯烃和炔烃的亲电加成有什么异同”等。2.2.2课中采用线上结合线下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教学重难点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在课堂上可以结合预习的内容提出疑问,跟同学、老师进行讨论与交流,然后进行小组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针对性地答疑解惑,此外,教师针对重难点,精心设计题目,通过线上平台(学习通)的抢答、测验、问卷、主题讨论、分组任务等模块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将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又能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提升教学效果。比如针对“亲电加成反应”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详细讲解后,理解了亲电试剂、亲电加成反应等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题目,如“烯烃和炔烃哪个更容易进行亲电加成反应?”“不同结构的烯烃发生亲电反应的活性相同吗?”等,检查学生是否已经真正掌握重点难点,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深化学习效果。2.2.3课后采用线上学习方式。。这个阶段,学生不仅要全面掌握课堂知识,还要举一反三,独立完成作业题。学生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复习,同时完成线上作业如练习题,还可以通过自测题进行自我检查,进一步拓宽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充分调动并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过程。

2.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课程设计及实践

2.3.1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根据有机化学工业的市场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构建“有机化学”理论知识框架,使学生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性质及制备,相互转化的条件和规律。教学目标2,训练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能根据实验内容独立完成实验并书写实验报告。通过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踏实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目标3,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绿色理念,培养学生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崇尚科学、探究科学的学习态度。教学目标1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方式,其预期学习成果分别是培养学生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性质及制备、相互转化的条件和规律,并通过作业/测验/考试进行评价;教学目标2~3采用课堂讲授和分组实验方式,其预期学习成果主要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踏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探究科学的学习精神,并通过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进行评价。2.3.2设计教学活动。“有机化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及应用等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使同学们在“有机化学”学习中受到科学思维的良好训练,树立环保意识和绿色理念,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目标,就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内容,我们进行如下设计。2.3.3更新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要从“教师教了什么?”向“学生学了什么?”“教师教学效果”向“学生预期学习效果”进行转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将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课外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机结合。讲授法重在讲解“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性质及制备等,出发点在于帮助学生构建有机化学理论知识框架,教会学生学习具体有机化合物的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则精选案例,如原子经济法,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将“有机化学”基本原理和知识进行综合应用;讨论法是教师抛出一个中心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活跃课堂气氛和深化学习效果的目的。2.3.4建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强调通过“考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事实上,“有机化学”课程除了考查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之外,还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有机化学”课程考核应该是多元化的。除了考试成绩以外,平时的课前预习、课堂讨论、随堂测试、课后作业、撰写科技小论文、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等都可以计入“有机化学”课程成绩考核范围。例如撰写科技小论文,可以训练学生掌握文献查阅、科技论文书写的基本方法,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可以加深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训之间的联系,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能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水平和综合能力,避免了期末考前突击,考后忘得快的弊端,既扩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3结束语

化学工业论文范文5

基于药物化学课程要求和特点,我们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合理规划,以提高化学制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通过ChemDraw软件可将传统单调、枯燥的化学结构和抽象的化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基于此,ChemDraw结构式绘制的运用给了我们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通过教学方法改革,达到了实践教学目标,保障了应用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结构式软件;药物化学;教学

建立新的药物化学课程体系(引入化学结构式绘制的辅助教学软件,并且引导学生学习、参与、互动有关结构上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规范化、软件化、信息化的化学结构学习方法,提高理解、解析、应用化学结构知识,解决药品合成、制剂、检测、储运等环节涉及到的结构式方面的问题的职业能力。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按课程标准中重点掌握的药物种类,确定实施化学结构式软件教学探索的药物范围。解决学生以往对于重点需要会认,会画的药物结构学习的老大难问题。通过植入化学结构式软件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画结构的同时更加清楚药物的基本母核和取代基团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结构的基本性质。

1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药物化学》亦是我校化学制药、药物制剂、药物检测、药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药学各专业学生开始接触和认识各种药物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建立在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学科的基础之上,涉及医学、药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的内容,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是学好药理学、药剂学以及药物分析等药学专业课程的必要基础。药物化学是建立在化学和生物学基础上,对药物结构和活性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经过几年的课堂教学、教学反馈及教学效果的总结分析,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对于药物活性及作用规律掌握较好,而对于药物结构和涉及化学结构的理化性质、稳定性、配伍使用和合成方法等知识点难以消化。通过和在校学生及就业学生的交流和跟踪分析,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的应用化学的方法来学习药物化学,大多数人仍然停留在“背诵”的学习阶段来学习药物化学。基于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结构应用能力与药物化学解读化学结构式的能力,更为了远期提升就业竞争力,有必要对我校的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实践化创新探索。本项目计划运用化学结构式绘图软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借此提高学生的化学结构式识别和应用水平等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能力[1]。

2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做法和改进方向

2.1实施方案

ChemOffice软件[2-5]是由CambridgeSoft开发的一款综合性科学应用软件包,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化学绘图软件之一。其中,ChemDraw是Chemoffice中使用最为频繁的组件,是国际上绝大多数杂志指定的论文排版软件,因此,我们把ChemOffice软件引入到药物化学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接触到当今最主流的结构式软件。本课程的教改定位于我校药物化学课程的再开发,在原有高职高专层次的课程体系中引入结构式绘图软件,辅助教学和课堂互动,并将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电子化,软件化,规范化的并入平时考核体系中。由于课堂时间所限,教师在上课期间只做基本化学结构式软件的使用演示,大部分的软件使用和学习案例将以微课的形式发给学生进行自学。参考我校原有药物化学教学体系,在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化学结构式软件的学习及应用。在课程章节分布上,保持原有教学计划不变的基础上,对于涉及结构式部分的讲解(例如:理化性质、稳定性,鉴别方法、构效关系等知识点)采用创新的化学结构式软件辅助教学法。课堂上,教师将基本安装、调试及操作讲授和示范,课后把软件、作业、单元考核等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了参与教改的各班学生。目前,我们已经积累了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化学结构式软件应用教学微课视频。以此为基础,再开发一系列适合我校药物化学学情的微课体系。学生可以提前预习,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2课程评价方式

增加过程性考核比例,平时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40%增加到50%。以小组(2~3人)为单位,根据课堂互动、汇报及课后作业的结构式绘制和解析情况进行给分,计入平时成绩。结合教学进程,教师布置每人一题,结构式各不相同,并结合课堂抽查现场绘制,杜绝抄袭和代画。学生复习教学内容,应用化学结构式绘图软件提交电子稿作业,教师批改并点评学生的化学结构式电子稿作业,并计入平时成绩。

2.3改进方向

根据一个学期的教改教学经验总结,我们在具体操作时应继续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和完善课后评价体系。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们应结合ChemOffice软件强大的结构式和仪器绘图,分子量计算,数据处理,3D结构图,NMR和MS模拟等功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其他化学相关课程作业、习题或科技创新活动的报告、论文、PPT中规范化和软件化的应用ChemOffice软件。让学生在学习和使用ChemOffice软件过程中,切身感受到通过药物化学课程中的导入的结构式软件学习,能够获得ChemOffice软件这一强大的学习和技能工具。同时,这一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无疑对学生的就业或继续深造是十分有益的。在提升课堂效率方面,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微课视频等资源库建设,继续深挖第二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现在大学生几乎人人都有手机,每班都有QQ群或微信群,我们应继续加大教学视频的建设,在课前发送到班级群,课堂上可以直接抽查预习情况及随堂考核,课后可将结果或答案分享到班级群。这样,预习和点评工作不占用主课堂时间,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完善课后评价体系方面,教师评价这一单一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人数与一对多评价体系之间的矛盾,我们应充分发挥网络化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采取人工评价与智能评价相结合、随堂检测和在线考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优化考核体系,做到高效智能,公平公正。目前,互联网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免费的电子作业与在线考试、测验系统云平台,我校也有运行该平台的课程考试测验的成功经验,这无疑为大规模推广该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结论

该课程的教改定位于我校药物化学课程的再开发,在原有高职高专层次的课程体系中引入结构式绘图软件,辅助教学和课堂互动,并将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电子化,软件化,规范化的并入平时考核体系中。该课程经过一个学期的改革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参与教改试验班级的药物化学结构式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较其他班级更加规范和深入,达到了教改的目的。(1)化学结构式软件学习和课程内容理解相互促进通过化学结构式软件学习,学生更规范和深入的学习化学结构式,提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学生复习教学内容,应用化学结构式绘图软件提交电子稿作业,教师批改并点评学生的化学结构式电子稿作业并计入平时成绩,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2)课程模式增加师生互动课程导论保持不变,课程精讲内插入软件演示,增加分组讨论及课堂互动,增加学生展示化学结构式绘图方法环节,充分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考核体系注重随堂考核,知识与技能并重在坚持原有考试体系的基础上,更注重过程性考核。我们不但要看期末考卷的笔试成绩,更要看平时学生的课堂互动(结构式现场绘制等)、自学能力及综合应用(课后作业化学结构的绘制和解析等)。平时的作业成绩和课堂展示环节将作为学生综合成绩的重要依据。该教学法注重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培养方式,采用课中和课后考评相结合,对学生的化学结构式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和评分,其中抽查了部分同学当场绘制结构式,教师当场给出评判分数。

作者:陈维 单位: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曾飞,唐琳俐.ChemOffice软件在超分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6,44(22):136-138.

化学工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英语;教学实践

为了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实现新能源的有效转化和合理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2011年教育部批准设置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英语是这个专业的选修课之一。这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将新能源专业知识与英语的读、写、听、说结合,能够自如的运用专业英语。

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英语教学实践

1.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讲授专业术语,学生能够较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或今后从事新能源相关专业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由张素贞,刘晓艳主编的《新能源专业英语》教材,这是目前国内主要介绍有关新能源材料专业英语的书籍,其内容主要围绕新能源的光伏系统、风能、生物质能等展开,每章节是以单词、句子、正文、作业和阅读构成。笔者以本书为主线结合近几年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对内容进行了拓展,讲授的内容主要包括:(1)以《新能源专业英语》教材的前四章为讲授重点,分别是PartIOverview,PartIIPVSys-tems,PartIIIImplementationofPVSystems,PartIVWindpower。选择讲解这四章内容是因为学生在大三的专业课中已经学习了相关知识,对中文的专业术语比较熟悉,能够比较容易识记一些专业词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2)以发表在TOP期刊的最新文章为讲解内容,比如:2016年发表在ChemComm化学通讯的《Novelp-typeandmetallicdual-functionalCu-Al2O3ultra-thinlayerforthebackelectrodeenablinghighperformanceofthinfilmsolarcells》。首先讲解了这类通讯文章的结构,然后逐段讲解了这篇文章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目前商业化最成功的太阳电池,即碲化镉(CdTe)太阳电池,从性能到工艺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2017年发表在J.Am.Chem.Soc.美国化学会志的《Fine-TunedPhotoactiveandInterconnectionLayersforAchievingover13%EfficiencyinaFullerene-FreeTandemOrganicSolarCell》。通过此学术论文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在无富勒烯串联有机太阳能电池中通过微调光敏和交互层实现超过13%的效率。2.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每一节内容开展之前,笔者会随机点名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阅读,在聆听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对生僻的单词进行讲解,并在黑板上板书,以便学生们识记,然后逐句进行翻译,讲解专业英语的句型结构,最后找出本节课所讲内容的某段进行听力练习,先让学生们对接下来要听写的这段内容熟读三遍,然后将书闭合,笔者再进行阅读,第一遍语速尽量慢,第二遍语速稍微快一点,第三遍按照常规的交流语速阅读。这种方式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利于他们聆听学术报告。为了让学生感受学科前沿领域的科研工作,选择2—3篇有关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综述文章,让2—3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综述文章转化为口头报告(需要制作PPT),在临近期末时进行讲解,未做报告的学生,每个人需要针对报告内容用专业英语进行提问。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优势:(1)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前沿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2)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的阅读能力。(3)训练学生用专业英语表达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足之处在于:(1)由于课时有限,不能让每个学生讲解专业文献,覆盖率不高。(2)有的学生对论文的阅读不仔细,不能讲解出所选文献的具体内容,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3.考核评价。考核是评估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综合情况,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英语》这门课的考核分为三部分:(1)期末考试开卷卷面成绩(70%),期末考试题型为英译汉、汉译英和英文写作,内容涉及专业课中所学的知识。英译汉是为了考察学生对于专业术语的掌握情况,特别是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占50%;汉译英是为了让学生在做本科毕业设计之前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句型以及翻译的技巧,占40%;英文写作部分是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占10%。(2)文献报告与课堂提问(20%),2—3个学生做指定的文献综述报告,其他学生对所做报告内容提问,根据所做报告学生制作PPT思路是否清晰,讲解是否清楚,回答问题是否合理等方面进行现场打分;对未做报告学生是否针对讲解内容进行提问,是否运用合理语句提问以及提问表现是否积极进行现场打分。(3)考勤(10%),整个学期一共16次课,执行不定期点名制度,比如整个学期点名5次,一次未到扣1分,两次未到扣3分,三次未到扣5分,四次未到扣8分,五次未到扣10分。选修这门课的每个学生的成绩都有理有据,从他们的最终成绩中可以掌握他们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英语这门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以及学习的具体情况。

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英语教学思考

通过几年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反馈,笔者初步试探了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1)这门课的开设对象是大四第一学期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学生,学生们在大四学期之前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专业课学习,对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大致了解,其中部分考研的学生对于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产生了困惑,为了吸引这部分学生的注意,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结合国内外各个大组的研究内容进行专题授课,让学生们知道国内外哪些课题组在哪些领域的技术处于领先水平,为学生们在选择进一步深造的学校和专业时提供信息。(2)最好采用视频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采用视频是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采用板书是由于学生们需要紧跟教师的思路,课后要进行重点理解与识记。(3)如果课堂时间充足,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国际会议报告与学生们共同学习,以便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4)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至关重要,此阶段应多以鼓励教学为主,但成绩又要加以区分。

三、结语

通过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英语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掌握科技论文的结构、词汇、写作方法及与普通英语的异同点。掌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常用的英语词汇,能较顺利的阅读、理解和翻译有关的科技英文文献和资料,并掌握英文论文的书写格式及英文论文摘要的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1]王芳,于姗,武元鹏,庄稼,周莹.新能源材料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5,(324):59-61.

[2]任玉荣,曲婕,丁建宁.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广东化工,2015,42(301):256-257.

化学工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创新能力;课程改革;实践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诉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求。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领域中一个分支学科,该课程以概率论、数理统计和专业领域的科学实验为基础,使学生掌握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方法,引导学生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是一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当代科技和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方法[1]。我校大部分理工科类专业如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等均开设了该课程,但是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师生普遍反映课程理论抽象、晦涩难懂、枯燥乏味,造成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不良局面,背离了开设该课程的初衷。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强化“师生合作”思维,在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实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构建了和谐高效的创新课堂生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

一、师生合作共建课程资源

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和植物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均在第5学期开设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32学时,其中上机实践8学时。所选用的教材为化学工业出版社李云雁等编著的《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第三版)[2]。该教材前4章介绍了试验数据的误差、图表、方差和回归分析处理方法,第5~9章介绍了优选法、正交设计、均匀设计、回归正交设计和配方试验设计方法,注重试验设计和计算机软件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层次清晰,难度适中,同时新版本配有数字多媒体资源,以二维码链接,适合读者拓展性学习,方便读者,增加阅读性,总体来说是一本质量不错的本科生教学用书。但是,书中列举的多数是与化工、材料等专业有关的案例和习题,学生不能很好地联系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理论脱离实践。基于“师生合作”理论,引导师生合作、相互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焙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3]。在互联网+共享时代,我们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学习环境,开发本课程的专业案例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师生合作共建基于专业的课程资源库,具体做法如下:(1)对教材现有资源进行活化和创造性的利用。如教材中主要是应用Excel软件分析处理数据,我们在要求学生掌握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Excel各项数据化管理功能,引导学生使用Origin、SPSS、SAS等软件对同一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鼓励学生扩展性学习;(2)对已有资源如教师公开或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的专业案例加以甄别、选择、挖掘,形成本专业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鲜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总结;(3)根据学生实际,自主开发利用身边新的资源和动态生成课程资源。如很多学生参加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在科技项目实施和参赛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出现实验设计优化和数据处理的问题,如异常数据的取舍计算、单因素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的计算以及正交实验结果分析、图表的制作、批量数据的有效管理等,聚合师生力量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课程的价值,也享受了学习的乐趣。今后我们课程资源开发团队将利用学校的网络课程共享平台,将师生共同/学生独立完成的案例或资源开放共享,这些资源成为师生合作创新的知识产物,在课程教学周期中实现学习资源、学习共同体和资源开发路径的迭代共生。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开展课堂教学

当前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主要集中在专业教育之外的创新思维课程和创新技能训练上,以公共选修课或通识课程的形式游离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导致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平行推进,创新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各自为政、缺乏互动[4,5]。我们在开展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创新教学的实践中,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加强课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注重学生真实参与,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知识的探索者,进而成为自我能力的主动建构者。例如,在第一次教学课程导入的时候,学生最开始接触这门课发现课程课时少、内容多、公式复杂时往往容易出现“不重要、学不好、枯燥无味”等消极心理,如何让学生提振信心,感受到课程有趣有用是当务之急。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关心身边的热点问题如社会实践调查、毕业论文、虚假广告数据等导入,阐述课程实用性;通过试验设计发展史的案例体现实验设计的价值;引入“数据分析师”这一高大上职业让学生产生职业远景,拓展性学习提升竞争力。又如学习第二章试验数据的表图表示时,教材中主要介绍了柱形图、折线图、散点图等基础图表,而用数据透视表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制作高大上的图表让数据会说话这类专业性、技巧性较强的知识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培养,学生通过这种创新性扩展性学习,过程具有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有助于启发思维和加速个人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自内心地学习、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内心幸福与宁静的人,这是大学创新教学理论的根本追求[6]。教师自身的局限与学生参与热情不高是大学创新教学所面临的直接难题,大学创新教学对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关系提出了新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化观念,跳出传统的教师权威意识,构建活泼生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学术研究经验和创新性思维,把握学科的前沿动态,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跟踪科技发展的能力。学生的思维也应该从固守成规向独创性和开拓性思维转变,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在课本之外超越课本,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三、从解决问题出发培养实践能力

创新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并在实践中有所体现。实践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动态循环,利用课外时间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验中亲自实践、观察思考,学会主动应用书本理论知识去理解实验中的问题[7]。本课程有8课时的上机实践课时,我们安排4课时进行课本案例的消化,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外4课时进行拔高训练如Origin、SPSS软件使用和专业案例总结。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和多学科知识交叉,让学生理解基于数据分析导出科学结论的重要性、合理优化实验方案的积极意义。例如,Origin和Excel是最为流行的数据处理和绘图软件,通常来说,使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使用Origin进行绘图。相比其他绘图软件,Origin学习成本相对低,操作可视化、简单,功能强大,学生通过学习制作简洁、美观、专业的图表获得很大的成就感。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创业实践(含创新创业项目、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开放性实验、社会实践、论文成果等),将课程知识融入其中,从解决问题出发培养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科技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四、突出过程性改革课程考核形式

考核是评估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传统的课程考核形式偏重于知识记忆,主要包括平时考核(出勤、作业、课堂回答问题等,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和期末考核(考试、闭卷,占课程总成绩的60-70%),这种考核不利于学生学习过程。如果学生不参与课堂、不做作业,不做拓展,期末考试背一背就拿高分,基于大部分人的自制力和惰性,是很少有人平时好好学习的。考核方式改革的目的是要树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性考核观念,促进同学们在平时投入学习,加强日常学习的监控,避免考前突击性应试学习。通过资源库建设、拓展性学习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大实践和提高项目,提升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基于学生在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创新性课堂教学中所受到的训练,我们把课程的考核形式分为3部分,由平时成绩和课程论文和试卷成绩组成,权重分别为3:3:4,其中:平时成绩由考勤、课堂讨论、作业、拓展性学习等组成,尤其重视拓展性学习的成效;课程论文要求不得少于2000字,参考论题为:(1)论《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学习的收获和存在的不足;(2)XXX法在XXXXX实验中的案例设计与应用,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或总结归纳方法,对于抄袭的课程论文成绩归零;期末试卷试题知识点的覆盖率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强调应用、创新知识的考核,重点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实验并进行试验数据分析的能力。从学生课程论文反馈、课程测评的结果来看,学生对课程满意度高,在整个教学周期中能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通过持续参与课程资源科建设,具备良好的电脑操作技能、课程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极大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

五、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培养适合社会所需的创造性人才,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师的创新性教学实践。针对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这一门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的专业课程,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以上改革和实践,在师生互动过程的迭代中实现共同成长。教师在创新性教学实践中和学生做到大量的、有效的信息交流,从学生的发展性反馈中得到巨大的鼓舞和激励,积极投身到创造性的工作中去,而学生真诚而热情地参与创新课堂的构建,享受学习的乐趣和知识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卢素红,范峥,黄风林,等.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大学教育,2018(7):42-44.

[2]李云雁,胡传荣.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3]易庆平.以学习者为中心探究教学资源建设中师生间的合作关系[J].读写算:教师版,2013(17):44-45.

[4]郭涛,赵玉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9):12-13.

[5]张琼.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大学专业课程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6(3):62-67.

[6]赵光锋,解德渤.我国大学创新教学的误区、难点与突破[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4):113-118.

化学工业论文范文8

(一)理论课教学内容落后

目前,北京林业大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林产化工专业的“有机合成化学”课程是以2004年版王玉炉主编的《有机合成化学》教材为主。它包含了有机合成的重要反应、选择性反应等内容,体现了当前的合成反应内容,但该教材缺少林化产品应用的实例,因此需引入新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

(二)实验课教学内容和实验方法陈旧

林产化学工业是以森林资源为原料进行化学加工利用的工业,是森林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取人类生活和生产所需要产品的工业。当前“有机合成化学”实验课程的授课内容为“樟脑氧化合成樟脑醌”的实验,其选题和采取的实验方法都已较为陈旧,不能满足当前林产化工行业科技发展的需要。而且实验设备数量有限、老化等原因使得实验测试分析方法单一、落后,从而导致实验数据误差增大、高质量的设计性实验无法正常开展。

二、“有机合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针对林产化工专业“有机合成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1.引入新的教材

笔者结合林产化工专业林化学科的发展趋势,分析国内外相关课程的发展现状,适时吸纳有机合成化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教学参考书的选择进行了广泛的调研,选择出适合课程教学内容、具代表性的中外文教学参考书,如Morrison的《OrganicChemistry》原版专业教材。

2.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笔者认为教学新内容和前沿科研内容的引入,不仅使教师所授的理论知识更加全面、具有紧跟国际形势的先进性,而且体现了林产化工产品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笔者还将“有机合成化学”课程中没有包含且属于当前我国林产化工行业发展的热点内容介绍给学生,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培养学生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二)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有机合成化学”课程是在学生具备了必要的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承上启下的课程。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做好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对其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林产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笔者认为采用“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授课,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必须以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采用现代教学工具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在“有机合成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新颖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授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笔者采用自己制作和搜集的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反映实际合成反应现象和反应机理的模拟视频和三维动画片及部分生产工艺流程的录像,开展“有机合成化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使抽象难懂的“有机合成化学”课程变得生动形象,使抽象的反应机理直观、清晰。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各种合成产物的准确结构和详细反应工艺原理,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也可以使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为学生讲授更多的教学内容及学科前沿知识。

2.遵循现代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仓储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授课的话,那么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应用现代教学理念,结合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机合成化学方面的素材进行讲授,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如教师在讲授“应用萜类化合物进行香料的合成”“塑料用增塑剂的合成”等问题时,首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其次让小组的代表在课堂上对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让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互相提问;最后由教师评出讲解内容和所提问题都有深度的一组,给予适当的奖励,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将理论教学与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笔者通过一些小型科研活动,让学生掌握并设计出先进合理、贴合生产实际的目标产物的有机合成路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此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及各类科研活动,这既拓展了理论教学的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直接参与一些小型的林产化工学科实际生产的目标产物的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才能让学生把所学的“有机合成化学”课程的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教师才能够发现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三)实验课教学的改革

高校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实验环节的教学不仅对学生巩固有机合成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际操作、综合设计等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必须深化实验环节的教学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1.根据科研情况开设研究设计性实验

在对实验室进行建设的同时,笔者结合“有机合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及林化产品加工的特点,让学生设计具有前沿科研性的实验。如藿檀酯木香型香料(国际著名香精香料公司Symrise和Quest的产品)的合成实验,学生利用α-松油烯(林化产品中间体)与缺电子亲二烯体,通过Diels-Alder反应,合成一系列化合物,如与丁烯酮、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醛等物质通过双烯加成合成不同香型的香料。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学生通过设计新的实验,激发了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了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其今后的毕业设计和将来从事科研开发工作提供了实践平台。

2.开展双语教学

在“有机合成化学”实验课程中有许多“人名”反应,翻译成中文后会有很多不同版本,不易被学生理解,不利于“有机合成化学”实验课程的讲解,影响学科的发展。因为很多专业知识点用英语解释时准确性较高,并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所以笔者在“有机合成化学”实验课程中引入了英文版的专业教材,开展双语教学活动。这不仅可使实验教学内容紧跟国际科研前沿信息,及时将专业领域研究的最新发展和所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可使学生在实验课教学中很好地掌握专业外语知识,为学生今后独立查阅科技外文文献打下良好的基础。

3.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在这次教学改革中,笔者建立了科学、系统、客观、严格的实验课考核方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①实验操作;②对实验常识性问题的理解与掌握;③对实验过程突发情况的处理;④实验报告书写的规范性。笔者认为使用这种考核方式,教师不仅可以全面地考核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给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成绩,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有机合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有机合成化学”课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有机合成化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得到了学校教学督导组专家的肯定,主讲教师的授课多次被评为优秀、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一)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效果

因为“有机合成化学”课程本身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等特点,所以单纯的理论授课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改革后的课程使教学内容更加紧跟国际先进趋势,体现出林产化工产品的多样性,更符合我国林产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而更能激发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自主设计的能力。另外,教学理念的转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而且在课下踊跃思考、提出问题,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使年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得到提高。

(二)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效果

开设先进合理、贴合实际生产的设计性实验课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涉及新产品的制备和应用的内容明显增加。实验课的全新考核方法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普遍认为这一考核方法比较好,能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对他们的学习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