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内部控制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1

【关键词】 内部控制制度; 风险管理; 协调控制

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内容

(一)含义

通过内部控制,企业可以自己进行内部调整和自我制约。内部控制从最初应用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内部牵制制度、制约机制的运用,以及控制体系的形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和会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和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同时,还能保证企业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约束企业内部会计工作和相关经济业务活动。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目的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内部控制制度因此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二)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主要有三点,详见表1。

二、当前企业内部控制的难点

当前很多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不高,信息失真和违法违纪现象严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过程还存在一定的难点。经过笔者统计,发现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难点,主要存在以下四点:

(一)难点一:度量管理人员的授权

长期以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度量是企业管理中的难点。企业的管理工作纷繁复杂,若要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合理有效的授权,尤其是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员,要保证所作出的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与此同时,还要保证管理人员行为的廉洁和效益性。如何度量所授的权力是难点也是企业管理的关键一环。授权不当是造成当前社会中大量经济舞弊案件的主要原因。授权不当的表现主要有授权过多,施权过大,以及控制不力。授权无“度”会直接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发挥。

(二)难点二:管理受控对象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对企业的各个环节和个人进行有效、全面的控制。但是,在具体控制过程中,会存在一个反控制的问题。在当前,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实际上形同虚设,对企业的舞弊行为不能够进行有效阻止。如何降低反控制,提高对企业各环节和个人的控制力,是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难点和重点。通常被控制的一方多为企业权力的掌握者,因此提高内部控制的控制力,是对权力掌握者权力的约束和制衡。受控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提高内部控制力度的艰巨性。

(三)难点三:规范内控标准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很丰富,涉及到企业的多个层面,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对内容丰富的程序进行控制,单纯的财务管理和人员管理难以良好地实现,最好的办法是依靠完善且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制约,用制度规范行为。但是,这里存在的难点和重点是,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如何对不同的经营事项制定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标准。这种标准的制定离不开标准制定者丰富的专业知识、创新意识、扎实的工作态度。这对标准制定者无疑是一个挑战。

(四)难点四:提高人员素质

由于财务人员是承担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责任人员,所以,财务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中心。与此相应,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熟练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尤为重要。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突破了财务工作的范畴,超越了会计人员的知识领域,同时,它还需要具备审计、经济、会计等多学科知识。熟练程度的提高和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因此,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思考

(一)协调控制与反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规范,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对舞弊行为的否定和对损失的制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都需要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保障,企业呼唤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是企业发展的主流和规律,越是优秀的企业,其内部控制制度就越完善和规范。企业的经营就像流动的水,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好比堤坝,水在堤坝之内流淌,才能得其实惠;倘若堤坝千疮百孔,就会有决堤的危险。同理,军队之中若无法制,不用战争便已自败;企业没有规范的制度进行自制,运营必不持久。由此可见,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的意义非同一般,不可小觑。内部控制制度是对人而言,主要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对人的权力进行限制。犹如力的反作用定律,在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规范的过程中,势必存在着反规范和反控制。控制与反控制是一对矛盾体,需要长久的协调。

如何协调控制与反控制之间的矛盾,直接关系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成败,在具体的协调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见表2。

(二)把握好控面与控点

完善而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进行有效控制,企业的各种活动都会置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制约之下。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点环节和重要管理人员是内部控制制度制约的重点。这就要充分考虑内部控制制度的面和点的结合问题和重要性问题。唯有如此,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有效完善地发挥出来。

但如何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找到控制的重点,通过对该重点的控制引申到全部企业活动的面的控制,尚具有一定的难度,是值得研究的一项课题。笔者认为,找寻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点,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见表3。

(三)创新要贯穿于整个控制过程

在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企业的有效运营,而不是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障碍。从某种意义上讲,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并没有再生的能力,仅是对企业的运营起一种导航的作用。因此,在具体的控制过程中,若想控制制度的作用长久而有效,就要不失时机地考虑创新。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创新主要考虑三点:制度体制的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其中,制度体制的创新主要指企业的产权关系变化和产权结构调整。产权关系涉及企业资产的控制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管理创新是指把新的管理要素或者管理要素的新组合引入企业管理体系中,使企业管理体系具有新功能的一种创新活动。具体而言,可以从管理要素创新和结构创新两个角度进行。技术创新是指在技术上采用一种新的发明技术,在产品和工艺的角度予以创新。唯有坚持不断创新,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的运营才能有足够动力。

【参考文献】

[1] 梁先明.集团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探析[J].财经界,2010(3).

[2] 马传丽.浅谈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0(2).

[3] 史晓琳.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内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J].金融论坛,2010(S1).

[4] 方瑾.勘察设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探析[J].当代经济,2009(23).

[5] 李瑾瑾.湖北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研究[J].当代经济,2011(10).

[6] 范玲.浅议商业银行会计委派制[J].商业经济,2009(15).

[7] 赵海阳.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探讨[J].科技信息,2010(35).

[8] 郭云.我国会计监督现状探析[J].财会研究,2011(12).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2

【关键词】财务 内部控制

一、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组织机构职责权限界定不清、不相容职务未能分离等方面,存在管理死角,致使假权调拨、转移资金等行为有隙可乘;在物资采购、基建项目发包等领域相继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案件。

2、预算管理不完善,管理水平急需提高。目前, 大部分企业预算存在这么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财政布置的部门预算与企业内部综合预算无论是编制时间还是编制范围都不一致,需做两次预算。二是预算的执行上,没有建立相应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各部门的各项预算经费难以做出准确、具体的分析评价,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也难以正确、完整的评价,目前,基本上只进行基本的、总括的分析评价。三是预算执行中还存在预算内容不实、预算约束不强和预算执行不了的情况。

3、经济责任审计开展困难重重,审计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先离后审,审任脱节”。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是离任后,才委托审计部门进行审计,这种事后审计,使审计工作陷于被动。未经审计,照样可以升职。对查出的问题也不好处理,审计结论难以落实,审计容易走过场,起不到威慑作用,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显得无足轻重。二是经济责任划分困难,特别是任期经济责任难以界定,因此难以做出准确的审计评价。

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就是指企业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在国家的规章制度范围内,制定本企业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制度。这是企业建立内控制度体系的基础。在大量的违法违规的企业中,一方面是因为不依法办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因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本身就脱离了国家的规章制度,任意枉为,最后给国家给企业造成了损失,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

2、整体性原则。就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充分涉及到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的控制,它既要符合企业的长期规划,又要注重企业的短期目标,还要与企业的其他内控制度相互协调。我们在工作中通常存在着很多局限性或“近视症”,往往就事论事,仅从财务单方面出发考虑问题,结果顾此失彼,与其他内控制度执行相互矛盾,或不受广大干部职工的理解,而造成制度的“名存实亡”。因此,在建立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时应把握全局,注重企业的整体实施效果。

3、针对性原则。是指内控制度的建立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针对企业容易出现错误的细节,制定企业切实有效的内控制度,将各个环节和细节加以有效控制,以提高企业的财务会计水平。目前我们很多企业没有一套根据企业实际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与规范,从而造成会计工作薄弱,财务管理混乱。

4、一贯性原则。就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不能朝令夕致,随时变动,否则就无法贯彻执行。我们在制定企业财务内控制度时,要高度重视这一点,要力求制度尽可能连续,保证会计工作的严肃性。

5、适应性原则。指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应根据企业变化了的情况及财务会计专业的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及时补充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适应性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外部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是对企业内部的适应。外部适应性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要适应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产业的发展和对企业竞争对手机制的适应。而内部适应性是指要适应企业本身的战略规划、发展规模和企业的现状。企业要把握这两个方面,制定适时适用的财务内控制度,并将企业财务会计水平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途径

1、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筑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任何企业要建立一套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都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制度的规定,并将其要求体现到所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中去。这是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必须坚持的原则。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企业“全过程”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控制制度,即在内部平行的组织机构之间进行的财务监督和约束行为。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专门的事后监督岗位,即除正常的财务核算外,应定期对相关岗位业务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第三个层次是强化内部审计的作用,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

2、深刻领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容,掌握其控制方法,并使之不断完善,是解决实际存在问题的关键。企业控制制度的内容有很多,其中包括组织规划制度、授权批准制度、预算控制制度、等。目前许多企业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有些企业即使有,其中有些也已不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按照内部控制的原则要求,进行科学全面的制度建设是当务之急。同时,企业还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发挥作用的机制。只有内部控制机制完善了,并有效运行,其监督作用才会充分发挥出来。

3、完善内部控制应处理好几个关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应处理好控制成本与控制效益的关系;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与职业道德自律的关系;传统内部控制方式与新型内部控制方式的关系。只有正确处理以上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杨德全:“浅析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理论界》,2006.4

[2] 沈秀萍:“浅谈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公用事业财会》,2006.3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3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166-01

一、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一词最早出现在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发布的文告中。而首次正式提出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在1949年,美国公共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会计程序委员会(CPA)发表了一份题为《内部控制:系统协调的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独立公共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特别报告,提出“内部控制包括一个企业内部为保护资产,审核会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坚持既定管理方针而采用的组织计划,以及各种协调方法和措施”。可见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了内部控制制度阶段。1958年该委员会又发布了第29号会计程序公报《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类。

二、内部控制的核心和内部控制目标

(一)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内部牵制

内部牵制的含义在于职责分离,通过职责分离,任何一个人很难进行舞弊或类似行为而不被发现,这有助于减少舞弊行为。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每项业务都必须由两个以上的或部门重复操作才能完成,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在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内部牵制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

但是,从效率的角度看,牵制和效率是互相冲突的。企业每项完整的经济业务活动,必须经过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方能完成,这一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例如,企业生产领用材料时,经办人员需要填写领料单等申请文件,经使用单位领导批准,仓库人员才能发料,再由记账人员记账。整个过程看起来程序复杂,很耗费时间,也降低了办事的效率。要不要建立内部本体制度,当然是要的。不过要注意牵制和效率两者的关系,片而强调某一方面会使两者产生矛盾。过于强调牵制,将使工作拖拉,效率降低;而过于强调效率,则会加大企业财产物资被盗窃或滥用的风险,出现不必要的失误。牵制和效率要两相比较取其轻,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内部牵制制度。既能符合内部牵制原则,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目标是内部控制制度应取得的结果。企业采用内部控制制度的出发点就是要达到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可量性;2.维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完整性,防止资产流失;3.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和效率快;4.保证既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可以这样,上述属于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第1、2两个目标。企业所有者期望获得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正确估价企业的财务状况,以便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内部会计控制可以保证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也是外部利益关系人对企业管理者的最低要求。属于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要求的目标是第3、4两个目标。为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必须建立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以满足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促使企业相关人员全面履行其受托经营责任的要求。内部管理控制制度虽不直接涉及财务会计活动,但它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它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础和前提。

三、内部控制的手段

(一)组织规划控制

组织规划控制是对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控制。

(二)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控制是指对单位内部部门或相关人员经济业务时权限控制。

(三)文件记录控制

文件记录包括管理文件记录和会计文件记录。管理文件是以书面形式明确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责、权、利及企业的各种方针政策。会计文件是通过会计循环正确反映经济业务的发生、处理和结果。正确的文件记录是其他控制有效性的保证,也是企业保持高效率经营和质量信息的手段。会计中所应用到的各种凭证、账簿都是文件记录控制的具体形式。

(四)实物安全控制

主要是通过限制接近、定地盘点和比较、保护记录、保险等手段保护实物资产安全的控制。如库存现金出纳员负责保管。

(五)职工素质控制

企业一般在招聘、录用、培训、晋级等方面对职工素质进行控制,以保证职工既忠诚正直,又认真勤奋,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六)预算控制

主要是指通过经营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来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的控制。包括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和纠正以保证各种目标的顺利实现。

(七)业绩报告控制

业绩报告控制是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按时向企业管理层报告各种经营、财务执行情况及结果的控制。以使管理层掌握信息,加强对经济活动的控制,进而改善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一般通过完善各种内部报告制度及报表体系来达到目标,报告间隔期限根据事件的重要性确定,若重要性大,一般间隔较短;重要性不大,间隔期可长一点。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4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1.职务分离。根据《会计法》中关于职务分离的规定,在这些业务处理程序中授权和执行的职务要分离,记账与货币资金管理和实物资产管理的职务要分离,执行和复核的职务要分离。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经办人员、审批人员、财务保管人员要实行职务分离的原则。职务分离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防止因职务重叠,权限集中而造成的决策失误。在组织业务活动时,要使每项经济业务至少有两个人或两个部门参与,这样就能起到相互监督,相互检验的作用。只要有可能,应把这些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分隔。只要有关人员之间没有相互勾结,差错和不轨行为就很可能被发现。授予一个部门或某一个人去担任一项具体职责时,必须相应地扩大在其进行活动中的权力。授有权力和负有责任的人员承担着经营和保管的职务,不能同时担任记账的职务。这种一项活动由几个不相容的部门和人员来共同完成,不但能提高作业效率,而且也使内部会计控制得到实施。

2.职责明确。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为了有效控制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按照规定的程序要求进行,明确责任,防止差错和舞弊,保证经济业务的顺利完成,保证会计资料质量,必须明确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主要突出两点:一是决策和执行的程序应当明确,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决策和执行的程序中应当体现决策人员与执行人员之间能够相互控制、相互制约,既要防止权限过于集中,也要防止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单位由于资金种类多、核算业务量大,需要将各类业务分别设置会计岗位,各项资金的日常收支审批决策权应当集中在财务负责人手中,未经财务负责人批准,不得动用任何资金。根据财务人员的数量和能力分配岗位,每位财务人员可从事一岗位或几岗位的财务会计工作,以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权限明确的管理机制。

3.相互制约。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应当相互制约。相关人员之间相互制约与职务分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稽核是由稽核人员在每一会计期间终了对日常发生的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后,必须进行账实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在核对账目的基础上对每类资金进行试算平衡,编制会计报告,作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和账表相符。职务分离是相互制约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赋予各职务岗位的人员相应的职权,就无法进行相互制约。因此,在明确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时,不仅要考虑职务分离的要求,还要考虑上述职务岗位的人员之间能够相互制约,将失误、舞弊等问题控制到最低限度。对单位一定时期的会计凭证资料进行审查、核对,检查财务各项收支和会计处理是否真实、合规、合法,是保证会计资料完整、真实的重要措施。

4.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是企业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及审核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执行职能的效率,由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内部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一般包括财务收支审计、合法性审计以及绩效审计。内部审计对会计资料的控制、审查、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我国会计工作实际情况,各单位应当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以使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资料的审计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实行对法人代表负责的内部审计稽核管理制度,建立审计稽核委员会作为稽核系统的最高组织,直接对法人负责。充实稽核人员,不断提高稽核人员素质。安排熟悉会计法规和制度规定,并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员从事稽核工作,保证对其实施继续教育和培训,使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能长期满足稽核工作的需要。

5.定期轮岗与财产清查。在重要岗位任职人员要实行定期轮岗制度,避免因长时间在同一岗位上形成的利益圈及小团体,忽略公众的监督职能,在处理重大事项上不能严格把关,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定期轮岗制度还可以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完善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财产清查工作既是加强财产物资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会计核算制度的一项重要制度。各单位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应当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不仅要建立财产清查制度,而且要明确规定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组织程序,保证财产清查制度得以具体落实,也为有关管理部门控制检查财产清查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提供可靠依据。财产清查制度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全面或部分地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和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债务进行清查核对的一种制度。通过财产清查,改善经营管理,保护财产的安全与完整;通过财产清查,可以确定各项财产的实存数,以确保账实相符,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对领导层决策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查明账实不符的原因和责任,制定改进措施,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6.明确风险责任,实行预算管理。管理部门把各个机构和部门划分为各个责任中心,以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围绕责任中心将会计信息与经济责任、会计控制同业绩考核相结合,明确规定各个部门、岗位的风险责任和相应处罚措施。企业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开展,全面预算靠的是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着眼于企业目标、落实业务活动的价值控制。编制预算必须体现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任。预算在执行中,应当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应当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的执行情况。企业制定预算指标后,还要设置严格的监督执行机构,制定全面的考核制度,通过考核分析对比,检查各责任中心的完成情况,可以为企业的长远规划制定出合理的经营目标。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不同管理基础,经营性质,经营规模不一样的单位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会计法》只是从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要求出发,对各单位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出了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而不能理解为仅包括这些内容和要求。从内部控制和控制的基本原理看,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明确、人事任免中的利害关系回避、预算管理、业绩考核与评价、风险分析、系统监测等,都是内部控制和控制的重要方面和有效手段。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的其他经营管理制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一套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仅仅强调内部控制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建立健全企业全方位的管理体制,各种制度间严密配合执行,才能有效地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根据系统论的原理,系统的所有构成要素都是为了实现总目标而起作用的,所以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这个经济系统的控制机制,其目标也必须服从于企业的整体目标。内部会计控制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认为只有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建立直接与企业整体目标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使其具备加强和改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动力。

二、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当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相互间有差距,某些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全面考虑分析问题,在制定政策方面漏洞百出,职能部门间不能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使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造成工作中信息失真问题较为严重。有的没有严格的复核审批制度;一些单位因为内部管理松弛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造成记账随意,手续不全,差错严重,会计资料缺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等等;有的单位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不符;有的单位现金管理不符合规定,坐支现象普遍,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有的单位负责人擅自对外投资,导致投资盲目性,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认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许多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缺乏认识,甚至对内部控制还存在误解,工作透明度不高,没有建立起规范化的操作程序,无形中扩大了某些岗位的权力,使许多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或形同虚设。内部管理职责不清。一些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单位内部没有建立决算、执行、监督互相制约的机制。一些单位法人独断专行,导致资金、资产调度等重大决策失误;内部管理权限失控,不相容职务没有有效分离,职责不清,越权行事,给滥用职权,贪污舞弊造成可乘之机。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部审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或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一部分企业虽设立了审计部门,但由于体制不顺,使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监督执行不力,权利缺乏制衡和监督,决策者只有权利而没有明确的责任。

3.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仍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如一些企业受利益驱动,重经营,轻管理,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内部控制的组织网络不健全,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控制制度让位于业务发展,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以至于既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失控。

三、建立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议

1.会计组织要相对独立。会计岗位职责明确、相互牵制。会计人员配备应当符合回避制度要求。实行定期轮岗。会计人员定期轮岗,能使会计人员全面熟悉业务,也满足实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要求。

2.要有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管理控制方法作为管理当局对其他人的授权使用情况直接控制和监督整个公司活动的一种方法,包括制定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编制各项计划、业绩与计划考评、调查与纠正偏离期望值的差异等。再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还需辅以积极的人事政策,才能引进一批具有高素质、掌握先进管理方法的人才队伍,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方式和风格。为了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必须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检查和考核,检查内部会计制度是否得以有效遵循,执行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原因如何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是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3.加强会计核算控制。一方面加强会计核算业务流程控制,主要是会计核算的程序、方法等应当符合会计法规政策的要求。二是会计核算具体业务的控制。是指在办理具体会计核算业务时应当贯彻有关内部控制的要求,以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对会计业务的控制,在核算业务不同而各异,如对现金的核算,应当体现职务分离,相互核算,权限控制的要求,现金收支人员应当及时与会计人员进行核对并定期盘点。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5

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企业内部控制将要发生明显变化,内部控制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内部控制既有国际化的问题,也有国家化的问题,内部控制应当结合国情和企业实际等认真研究。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

简单地说,企业对有关财产物资、货币资金、有价证券的收付,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产的减值和费用的支付等经济业务,规定必须有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处理,以起到相互制约作用,这就是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在企业内部的职责分工、责任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有关企业管理制度中,都应具体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实行内部控制,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性,提高可见信息的准确性,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以及配合外部审计的开展,也正是我们当前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所迫切需要达到的目标。

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环境的变化和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也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必须不断完善和发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

露制度,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例如,企业单位的内部人事管理、技术管理等,就属于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例如,由无权经管现金和签发支票的第三者每月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就是一种内部会计控制,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企业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目的在于: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作,提高经济核算(包括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电算化已经普及,但计算机信息失控、被破坏的情况日趋严重,从而造成责任不明、相互推诿等问题,其关键在于计算机核算软件密码缺乏牵制性,常用的密码设置方法已不适应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发展,所以财务管理电算化应提高会计信息的保密程度,避免信息泄露及对实体信息的破坏。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企业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主要措施

(一)构建系统性的内部会计控制

1.构建详尽的会计岗位责任制

在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将各个部门的业务活动划分为若干具体的工作岗位并在不同的岗位上配备具体的控制人员,并规定其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对其权限和责任进行控制。

2.构建详密的会计内部牵制控制

为了防止会计人员的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凡涉及款项的收付、结算及登记,均设置两名或两名以上的会计人员相互核对、相互制约,杜绝“一人顶两岗、钱账不分离”的现象。

3.构建详细的会计资料控制

(1)构建详细的会计凭证控制。具体是:规范会计凭证格式,对会计凭证进行连续编号,规定合理的凭证流转程序,保证凭证的签章齐全、合法,合理地填制会计凭证,合法地复核会计凭证等。(2)构建详细的会计账簿控制。具体是:会计账簿按规定设置,账簿启用时填齐相关内容,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对账簿或账户连续编号,按规定方法和程序登记和更正错账,按规定时间和方法结账等。(3)构建详细的会计报表控制。具体是:按规定的方法和时间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需有关负责人审阅和签章,会计报表装订成册并加盖公章保存等。

4.构建详明的会计稽核控制

具体是: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性,会计资料记录的真实准确性,相关资料的一致性等。

5.构建详实的财产物资控制

具体是:对财产物资接触控制,对财产物资定期盘点控制,对财产物资记录保护控制等。

6.构建详细的会计分析控制

具体是:对会计分析内容控制,对会计分析基本要求和组织程序控制,对会计分析方法和时间控制,对参与分析人员和分析财务报告编写要求控制等。

(二)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得再完善,若没有称职的人员来执行,也不能发挥作用。企业的用人政策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吸收有较高能力的人员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包括审核会计账目,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使之更加完善严密。

(三)应发挥国家审计机关、部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加强法律法规和准则规范的制定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以杜绝企业管理部门负责人滥用职权所造成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尽快加强有关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行业准则的制定,为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外部监督和指导。

(四)健全内部控制框架

企业要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内控框架,就必须从控制环境入手,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组织结构,加强董事会的职能及其独立性;提高管理者素质,凭借市场经济的竞争,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行政指定管理层;鼓励塑造企业文化,激励管理者和员工,明晰权责。

(五)加强风险评估

企业应在经营过程中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经营风险逐步增大并更具有不确定性,如资产风险、信息系统风险、兼并重组风险等,要加强董事会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及早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领域,防患于未然。

(六)要遵循相互牵制原则和协调配合原则

在横向关系上,必须经过具有互相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以使下级受上级监督,上级受下级牵制。另外各部门或人员必须相互配合,各岗位和环节都应协调同步,协调配合原则是相互牵制原则的深化和补充。贯彻这一原则,尤其要避免只管牵制错弊而不顾办事效率的机械做法,必须做到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从而在保证质量,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完成经营任务。同时为了提高企业内控意识、提高其信息质量,企业有必要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后,向外公开披露其内控信息,建立内控信息披露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范文6

论文关键词:内部控制 原则 重要性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1.职务分离。根据《会计法》中关于职务分离的规定,在这些业务处理程序中授权和执行的职务要分离,记账与货币资金管理和实物资产管理的职务要分离,执行和复核的职务要分离。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经办人员、审批人员、财务保管人员要实行职务分离的原则。职务分离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有效防止因职务重叠,权限集中而造成的决策失误。在组织业务活动时,要使每项经济业务至少有两个人或两个部门参与,这样就能起到相互监督,相互检验的作用。只要有可能,应把这些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分隔。只要有关人员之间没有相互勾结,差错和不轨行为就很可能被发现。授予一个部门或某一个人去担任一项具体职责时,必须相应地扩大在其进行活动中的权力。授有权力和负有责任的人员承担着经营和保管的职务,不能同时担任记账的职务。这种一项活动由几个不相容的部门和人员来共同完成,不但能提高作业效率,而且也使内部会计控制得到实施。

2.职责明确。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为了有效控制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按照规定的程序要求进行,明确责任,防止差错和舞弊,保证经济业务的顺利完成,保证会计资料质量,必须明确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主要突出两点:一是决策和执行的程序应当明确,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决策和执行的程序中应当体现决策人员与执行人员之间能够相互控制、相互制约,既要防止权限过于集中,也要防止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单位由于资金种类多、核算业务量大,需要将各类业务分别设置会计岗位,各项资金的日常收支审批决策权应当集中在财务负责人手中,未经财务负责人批准,不得动用任何资金。根据财务人员的数量和能力分配岗位,每位财务人员可从事一岗位或几岗位的财务会计工作,以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权限明确的管理机制。

3.相互制约。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应当相互制约。相关人员之间相互制约与职务分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稽核是由稽核人员在每一会计期间终了对日常发生的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后,必须进行账实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在核对账目的基础上对每类资金进行试算平衡,编制会计报告,作到账实相符、账证相符、账账相符和账表相符。职务分离是相互制约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赋予各职务岗位的人员相应的职权,就无法进行相互制约。因此,在明确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时,不仅要考虑职务分离的要求,还要考虑上述职务岗位的人员之间能够相互制约,将失误、舞弊等问题控制到最低限度。对单位一定时期的会计凭证资料进行审查、核对,检查财务各项收支和会计处理是否真实、合规、合法,是保证会计资料完整、真实的重要措施。

4.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内部审计是企业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及审核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执行职能的效率,由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内部审计的内容十分广泛,一般包括财务收支审计、合法性审计以及绩效审计。内部审计对会计资料的控制、审查、不仅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我国会计工作实际情况,各单位应当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以使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对会计资料的审计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实行对法人代表负责的内部审计稽核管理制度,建立审计稽核委员会作为稽核系统的最高组织,直接对法人负责。充实稽核人员,不断提高稽核人员素质。安排熟悉会计法规和制度规定,并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员从事稽核工作,保证对其实施继续教育和培训,使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能长期满足稽核工作的需要。

5.定期轮岗与财产清查。在重要岗位任职人员要实行定期轮岗制度,避免因长时间在同一岗位上形成的利益圈及小团体,忽略公众的监督职能,在处理重大事项上不能严格把关,给单位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定期轮岗制度还可以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完善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财产清查工作既是加强财产物资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会计核算制度的一项重要制度。各单位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应当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不仅要建立财产清查制度,而且要明确规定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组织程序,保证财产清查制度得以具体落实,也为有关管理部门控制检查财产清查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提供可靠依据。财产清查制度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全面或部分地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和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债务进行清查核对的一种制度。通过财产清查,改善经营管理,保护财产的安全与完整;通过财产清查,可以确定各项财产的实存数,以确保账实相符,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对领导层决策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查明账实不符的原因和责任,制定改进措施,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转贴于

6.明确风险责任,实行预算管理。管理部门把各个机构和部门划分为各个责任中心,以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围绕责任中心将会计信息与经济责任、会计控制同业绩考核相结合,明确规定各个部门、岗位的风险责任和相应处罚措施。企业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开展,全面预算靠的是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着眼于企业目标、落实业务活动的价值控制。编制预算必须体现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任。预算在执行中,应当允许经过授权批准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应当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的执行情况。企业制定预算指标后,还要设置严格的监督执行机构,制定全面的考核制度,通过考核分析对比,检查各责任中心的完成情况,可以为企业的长远规划制定出合理的经营目标。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不同管理基础,经营性质,经营规模不一样的单位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会计法》只是从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要求出发,对各单位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提出了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而不能理解为仅包括这些内容和要求。从内部控制和控制的基本原理看,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明确、人事任免中的利害关系回避、预算管理、业绩考核与评价、风险分析、系统监测等,都是内部控制和控制的重要方面和有效手段。内部控制制度和企业的其他经营管理制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一套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仅仅强调内部控制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建立健全企业全方位的管理体制,各种制度间严密配合执行,才能有效地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作用。根据系统论的原理,系统的所有构成要素都是为了实现总目标而起作用的,所以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这个经济系统的控制机制,其目标也必须服从于企业的整体目标。内部会计控制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认为只有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建立直接与企业整体目标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使其具备加强和改善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动力。

二、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当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相互间有差距,某些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全面考虑分析问题,在制定政策方面漏洞百出,职能部门间不能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使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造成工作中信息失真问题较为严重。有的没有严格的复核审批制度;一些单位因为内部管理松弛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造成记账随意,手续不全,差错严重,会计资料缺失,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等等;有的单位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不符;有的单位现金管理不符合规定,坐支现象普遍,资金管理严重失控;有的单位负责人擅自对外投资,导致投资盲目性,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2.认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许多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缺乏认识,甚至对内部控制还存在误解,工作透明度不高,没有建立起规范化的操作程序,无形中扩大了某些岗位的权力,使许多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或形同虚设。内部管理职责不清。一些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单位内部没有建立决算、执行、监督互相制约的机制。一些单位法人独断专行,导致资金、资产调度等重大决策失误;内部管理权限失控,不相容职务没有有效分离,职责不清,越权行事,给滥用职权,贪污舞弊造成可乘之机。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很多企业监督评审主要依靠内部审计部门来实现,而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或与财务部同属一人领导,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另外,在内审的职能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账目,而在内部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职能的效率等方面,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一部分企业虽设立了审计部门,但由于体制不顺,使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监督执行不力,权利缺乏制衡和监督,决策者只有权利而没有明确的责任。

3.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仍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如一些企业受利益驱动,重经营,轻管理,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内部控制的组织网络不健全,缺少相应的监督机制。控制制度让位于业务发展,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以至于既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失控。

三、建立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议

1.会计组织要相对独立。会计岗位职责明确、相互牵制。会计人员配备应当符合回避制度要求。实行定期轮岗。会计人员定期轮岗,能使会计人员全面熟悉业务,也满足实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要求。

2.要有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管理控制方法作为管理当局对其他人的授权使用情况直接控制和监督整个公司活动的一种方法,包括制定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编制各项计划、业绩与计划考评、调查与纠正偏离期望值的差异等。再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还需辅以积极的人事政策,才能引进一批具有高素质、掌握先进管理方法的人才队伍,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方式和风格。为了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必须强化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检查和考核,检查内部会计制度是否得以有效遵循,执行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原因如何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是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使制度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