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稽核范例

内部稽核范文1

关键词:财务共享建设;内部稽核

一、财务共享内部稽核的定义

内部稽核是财务共享中心内部形成或者组织专业小组或团队,根据财务政策法规以及企业集团内部的管理制度,对共享处理的单据、流程或提供的成果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检查,并提出纠正或整改意见的工作。

二、轨道交通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内部稽核问题

(一)业务审核风险

企业集团业务范围普遍广泛,对于轨道交通企业集团,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建设、运营、物业经营及其他多种经营业务,行业跨度比较大,风险控制要点不一,必然会给财务共享业务审核带来巨大的风险。企业集团管理架构和体系相对完善,管理规章和流程众多,但也正因为制度太多,但制度之间融合度不高,致使局部的内控环境流于形式,未能按照制度规定进行落实。集团内部的架构体系庞大,也导致信息与沟通机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且对于制度的思想和精髓未能完全传达到位。纵观财务审核的历史,企业集团内部形成“财务审核只是财务的事,跟业务没关系”的惯性思维,而结合现代管理会计和财务共享的发展,风险控制环节不仅仅靠财务审核,而应该是将审核要点和风险控制前移至前端业务,提升业务的规范性,并且同步加强前端业务基础信息的业务审查职责。随着企业集团业务的不断扩张以及外部政策环境的不断变化,财务共享在业务审核中需关注的风险点会越来也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难免出现纰漏。

(二)会计核算风险

企业集团的财务共享中心会计人员较多,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不一,对会计政策和实际业务理解不到位,容易造成会计核算风险。轨道交通企业集团业务板块众多,业务复杂程度各不相同,行业属性和侧重点各异,不同业务板块各有不同的管理制度和授权体系,即使归属于同一种费用类型的发生,在不同的业务场景,所执行的会计处理或核算的会计科目不尽相同。部分业务板块因内部管理的需要以及成本精细化的要求,涉及到不同原则和标准的分摊规则,从成本中心、部门、工班、班组等不同层级的分摊,多层级分摊直接影响分摊的复杂程度,致使会计核算出现差错的几率也大大提高。

(三)稽核手段落后

企业集团在实施财务共享后,即使将会计核算、资金结算、税务发票、网上报账、影像扫描、会计档案等信息化系统逐步搭建起来,实现业务操作和会计核算的自动化,但在内部稽核这一块所采用的手段则仍然停留在原始时代——人工稽核。通过人工全局自查和个别抽查的方式,结合执业经验,对业务进行稽核。手段落后,致使稽核效率低,效果不显著,稽核结果未能充分反映真实情况和财务共享中心的业务处理质量和效率。

三、轨道交通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内部稽核的范围

对于实施财务共享的轨道交通企业集团,内部稽核范围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阐释,分别是人员维度、空间维度和业务维度。首先是人员维度,财务共享的内部稽核针对的对象是财务共享中心的内部人员,而不是企业集团整一条财务线条的人员。其次是空间维度,财务共享的内部稽核针对的主体是纳入到财务共享实施范围内的主体,不包括未纳入财务共享实施范围的主体。因为只有在共享实施范围内,所遵循的规章制度保持一致性和标准性,即使是同一个企业集团,虽然会计政策基本一致,但在各子公司或各业务板块之间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差异点。在同一标准下的稽核,方可实现公平性以及可整改性。最后是业务维度,财务共享的内部稽核在基于上述的人员和空间两大维度下,稽核的范围涵盖财务单据的开支标准、审批流程、财务制度的落实和执行、会计核算规范和操作、资金结算管理和操作、会计报表编制和输出以及会计档案归档和移交,即从单据进入到财务共享中心后的全过程环节。在财务共享中心,从业务审核、会计核算、资金结算、报表编制、档案归档等各个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内部稽核需要结合国家和企业内部相关的政策法规,检查单据的合规性,是否按相关制度执行,是否符合开支标准,审批流程是否完备,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会计政策,资金结算是否存在错付等等,及时纠偏,不断加强财务共享服务的质量。

四、轨道交通企业集团财务共享内部稽核的具体措施建议

轨道交通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的初衷,是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的规模化,提升内部管理效率,并且通过标准化的建设,使财务会计质量不断提高,从而为管理层提供价值更高的数据分析结果和管理建议。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要保证财务会计质量,不能为了保效率而弃质量。因此内部稽核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是保障财务共享中心业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一)实现智能稽核

各行业中标杆的财务共享中心,均有着强大的信息系统平台,各类业务规则和审批流程均实现自动化运行,人工介入程度低。而信息自动化不但只实现于单据审批、会计核算、资金结算等日常业务中,而且也可实现在内部稽核上。通过在信息化系统中预先设定相应的稽核规则,如业务开支标准、管理制度审批授权体系、会计核算科目应用规范等,实现事前控制,将业务风险的防范措施置于业务前端;此外,对于已完结的单据或者流程,采取事后智能稽核方式,使用信息系统实时线上稽核方案,并结合预先设置的稽核规则,对存在风险点的单据进行筛选并罗列,进而提出具体的整改意见和下达线上整改计划,后期通过系统进行自动和实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保证问题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而不只是停留在发现阶段。

(二)数据分析稽核

财务共享中心作为企业集团财务数据的加工厂,沉淀大量的基础财务数据。某些业务风险并不是体现在审批流程或者开支标准上,而是体现在业务事实上。即使业务的审批流程和开支标准不存在瑕疵,但需要通过加强数据分析,采用分析性稽核手段,渗透到业务事实中,对比业务变化趋势,从而发现业务风险点,并针对性地提出稽核意见,提醒财务共享人员在业务单据审核过程中时刻保持敏感性,不能脱离业务活动。

(三)设置稽核专岗

借鉴优秀财务共享中心的经验,为保证财务共享服务的高质量,内部稽核工作成为必不可少的重点。因此需要成立专门的内部稽核专岗小组,成员由业务骨干组成,并且需对整体业务具有全局观,拥有发现和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稽核专岗的设置,能保证稽核工作的持续和稳定开展,从而保证财务共享中心的安全和高速运转。

(四)稽核成果应用

通过内部稽核所发现的问题和形成的结果,需加强其在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中的考核应用,引起管理者的关注,并加以重视,方能逐步降低业务和财务风险。对财务共享中心内部的会计人员,可通过内部绩效考核,促进整改措施的落实,举一反三,应用于实际业务工作中,并不断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保证财务共享服务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对财务共享中心外的部门和人员,在企业集团建立起信用级别机制的基础上,可将稽核结果与其信用等级进行挂钩,应用于部门绩效和员工管理上,引起企业内部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此外还可以通过财务管理和审计部门对相关部门进行点评和披露。

五、结束语

轨道交通企业集团不再只是单纯于一种业务模式或业务板块,也正由于随着业务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对财务共享中心所提供的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不仅体现在效率上,而更加体现在质量上。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情况和特点,为降低和防控财务风险,需要财务共享中心严格执行企业相关管理制度和规章,把控流程风险,并且通过事前和事后的内部稽核手段加以落实,发现问题敢于面对和改进,采取积极的整改措施,从而提高财务共享中心服务质量,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郭玉辉.财务稽核在管控系统中的运用[J].现代企业文化,2012(23):118-120.

[2]雷亚琳.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财务稽核体系[J].现代经济信息,(18).

[3]彭文超.浅议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财务稽核体系[J].企业文化旬刊,2015(4).

内部稽核范文2

关键词:新时期;医院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新时期医院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融合可以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在具体的融合过程中要全面全方位进行,不仅要在全过程中进行融合,还要在全时段进行融合。及时地对审计基本方法进行创新和更新,一方面可以保障医院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可以保障医院的工作质量。通过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有效融合,可以让医院的审计部门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优势。

一、在融合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医院想要实现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完美融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审计部门的重要程度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大部分医院只是把审计部门当成一种设置,没有具体的职能,这就导致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能发挥出自己职能的优势。其次,审计人员实践经验不够,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工作人员没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无法胜任工作,并且年龄偏大,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水平慢慢退化,导致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难以向前发展。再次,审计人员数量不到位。审计部门的人员数量没有按照进行审计工作的标准配备,审计人员数量不足,没有有效的工作分工,导致不能快速、准确地完成审计工作,不能科学合理的处理问题。最后,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单独进行,无法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通常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是单独进行的,没有办法实现良好的内部控制效果,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可能导致审计报告出现问题,不能保证工作质量。除此之外有的医院,为了把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在进行医院运营管理的时候,更多的是强调医院具体的发展方向,没有对医院的内部控制进行管理或者管理松散,最终导致医院难以实现所制定的发展目标。

二、新时期医院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融合具体策略

新时期下医院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融合,需要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工作相互协调。一方面,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要从医院所设定的具体计划、基本方案以及主要目标等多个角度与医院的内部控制实现有效结合,让彼此之间的工作科学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第一,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目标要按照医院内部控制的具体要求来进行制定,并且始终和医院的整体目标保持一致。第二,在具体目标确定之后,对医院在运营过程中可能发生财务风险的因素,进行合理科学的收集、整体分析以及深入研究,与此同时,设立用于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的审计模板,从而编制一套有效的医院内部审计实行方案,对医院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全过程指导,保证医院的审计工作可以涉及医院所有具有较高财务风险的地方。第三,因为风险大多都是不固定的,随时都可以发生,因此在监督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实时监控,一旦风险发生变化,审计工作需要及时根据风险发展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治理方案。最后,当内部审计工作完成后,把在内部控制中遇到的具体财务风险迅速反馈给相关业务部门,逐渐改善和优化内部控制的工作流程与管理制度。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控制制度的优化,提供纠正错弊、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可以促成良好控制环境的建立,进而有效的促进医院控制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依赖于内部控制,健全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内部审计的顺利开展,得到卓有成效的内审成果,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这就要求内部控制实时关注医院风险的变化,关注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体系主要由内部环境以及风险评估等五点构成。其中内部控制体系是以内部环境为基础,以内部风险评估为主要组成部分,以控制活动保证各项指令的执行力度,以信息与沟通为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障。当关注到医院在运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后,对相关控制活动进行完善,包括健全授权审批机制,完善实物资产保护制度等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等,提高医院的内部控制水平,以促进内部审计工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进行融合,不仅可以提升医院的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医院的经济管理水平,让医院尽早预知财务风险,及时做好防御措施,推动医院实现可持续长远发展。因此在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系列措施,让医院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彼此完善和补充,实现全面全方位的融合,最终实现医院的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宋铁妹.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新认识[J].现代经济信息,2019(4).

[2]郭雁飞.公立医院利用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3).

内部稽核范文3

关键词:高校;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整合运行;途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进入深水区,高校自主办学权利不断提高,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特别是教育经费投入要求占GDP4%以来,财政拨款不断增加,高校正逐步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化,相应的内、外部监管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原有的管理体制、监管模式明显地不能适应新情况、新要求,存在内部控制不完善、内部审计监管不到位,两者各行其是、相互配合不到位等情况。为了确保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系统高效运行,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控制长效机制,节省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必须借助高校内部审计的参与、监督和评价。内部监管各方要统筹安排,相互借力,避免重复劳动,节约监管成本,有效防范高校频发的违纪腐败案件,保证高校健康、快速、跨越式发展,不断满足人们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

一、近年来高校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制度完善进程

(一)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进程

2012年11月财政部下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该规范第61条明确指出:内部审计部门应当通过常规和专项审计相结合的方式检查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组织结构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和人员的设置情况,及时判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从专业角度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该规范是包括高校在内的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为高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2013年12月教育部为了在高校全面落实该规范,下发了《关于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教育系统加快内部控制建设的具体要求。2015年12月财政部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开展,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了内部控制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要求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由财政、审计等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和监督检查工作。为落实该指导意见,推动各高校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2016年9月教育部及时印发了《教育部直属高校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指南(试行)》对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列出了具体时间表,对内部控制建设定目标、搭框架、提要求,该指南明确指出:2016年底前各高校完成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按照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和适应性原则建立高校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岗位职责和权限指引。对单位层面经济环境和业务层面的经济活动进行风险评估,达到合理保证防范和管控经济活动风险的目的。该指南特别指出: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应由内审部门牵头负责,并且需要将建设部门与评价部门作为不相容岗位进行相互分离,原则上一年不少于一次。内部审计部门应该积极参与内部控制建设监督检查工作小组,对高校内控建立实施情况开展内部监督,组织编写高校内控风险评估报告,对内控有效性、完善性做出客观、全面评价。该指南与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相比,结合高校实际对业务层面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更加具体详细,不但涵盖了行政事业单位具有共性经济活动管理,还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增加了债务管理、科研项目经济活动管理、财政专项经济活动管理、所属企业经济活动管理、教育基金会经济活动管理和其他内设单位经济活动管理等方面的风险评价估计的内容(具体见表1),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内部控制的外延和内涵。

(二)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完善进程

2009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针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明确高校内部审计就是通过对高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以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审计,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明确内控审计是为了促进完善内部控制,保证内部控制有效执行,对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所进行的了解、测试和评价活动。其中用了一整章篇幅对内部控制一般原则、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应用、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内容做了详细阐述。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2015年2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对高校的内部审计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明确要求将内部控制纳入内部审计范围,将内部控制审计作为内部审计常规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组织开展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审计,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切实提高高校风险防范的能力。专项审计主要包括: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审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建设工程管理审计和学校资产管理审计(具体见表2)。

二、高校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高校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在目标、方法和程序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高校内审的最终目标是审查、完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健全性,内部审计在对风险点和问题发挥预防、揭示和制止作用的同时,配合内部控制建设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两者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部控制风险防控的重点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至始至终贯穿在高校内部控制所有层面;二是内控检查方法与内部审计方法存在相似之处,如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审阅档案、调阅相关计算机数据等;三是内部控制工作结果如何需要内部审计提供评价;四是内部控制工作程序需要内部审计积极参与和支持,实现事半功倍;五是内部审计的检查监督能够促进高校常态化开展风险识别和评估工作,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的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参与和落实。

(二)高校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高校内部控制健全、运行有效,有利于内部审计的开展,降低内部审计的风险,反之,高校内部控制存在明显漏洞、执行不到位,甚至案件频发,那么内部审计的风险将加大,不利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建立、健全完善了内控制度,各方面业务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运行规范有序,各种资料真实可靠,就为内部审计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高校内部审计通过对内控制度的测试、评价、审计,充分揭示内控活动中的漏洞和缺陷,促进内控更加规范、有效执行。高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健全有效的自我测评是内部审计工作重要内容之一,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程序建立之初积极参与制定与完善,在运行过程中积极跟踪监督,为内部控制有效实施提供合理化建议和整改意见。高校内控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内审环境的优劣,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度。有效的内部审计为内部控制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助于高校改善内部控制质量、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是对内部控制的再完善、再提高。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是高校管理的两个重要手段,相辅相成,两者缺一不可,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两者高度融合、密切协作,既有利于简化审计流程又节约了内部控制成本,共同为实现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目标保驾护航。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部门间的密切合作,针对高校自身的管理目标和发展方向,构建相互协调的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体系,不断提高高校内部管理水平。

(三)高校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范围有共通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

高校内部审计包括经济业务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两大部分,在这两项审计中内控审计是必须执行的重要环节。高校内部控制审计也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校内部控制全面性和有效性的审计,发现高校内部控制的风险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内部审计年度工作计划,使内部审计更具针对性、有效性,极大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高校内部控制相比内部审计涉及的范围更宽、内容更广,高校内部审计特点影响着高校内部控制的质量及其作用的发挥。

三、高校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整合运行的途径

(一)发挥内部审计事前参与功能,做好内部控制风险预警工作

为了做好高校内控风险预警工作,高校内部审计必须从传统的重视事后审计将关口前移,将目光转移到事前审计上来,从源头入手,事前参与梳理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的内部流程,明确业务环节,分析内控风险点。各部门、各单位梳理、制定内控制度时,内部审计就应参与监督管理,用审计人员的专业眼光提出明确的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事前预警和风险提示作用。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运行,就是筑牢高校经济业务活动的“第一道防线”,为内部审计打下坚实基础。为了保证内控方案的高效创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提前介入、积极参与到学校内各部门、各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在前期调研建设过程中积极参与,协助各部门、各单位完善内控体系,督促、指导各部门、各单位构建、完善与其职能、权限相适应的内部控制计算机管理系统,将内部控制流程与学校智慧校园信息化系统建设有机结合,将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固化到学校信息化系统中去,消除信息孤岛,实现高校信息化系统的互通互联,最大限度实现通过信息化管理对经济业务活动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实现人防与技防的完美结合。例如:在高校政府会计制度全面实施前,内部审计人员要参与高校政府会计制度的学习,参与实施方案的研读、制定和实施。在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内部控制体系重新构建采购业务控制设计中,内审人员应该参与工作方案的制定,梳理采购业务流程,根据日常内部审计中发现问题确定风险点,增加内部审计参与环节,从而改进高校采购业务操作流程、规范操作方法,建立采购业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二)发挥内部审计事中检查功能,做好内部控制查错纠偏工作

内部审计是高校常年内设机构,绝大多数高校建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在组织、经费、人事方面都具有独立性。这一切为内部审计参与内部控制实行情况实时监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每年制定内部审计计划,确定内部审计项目和审计方案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依据高校内部控制的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如在每年部门预算编制时,特别是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内部审计要全程参与预算编制“二上二下”的过程,检查预算编制基础数据是否真实、准确,收支安排是否科学、合理,资产项目支出是否与采购计划同步编制,三年滚动计划编制是否反映学校的发展战略等。在预算编制事中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在上报前整改,保证部门预算编制反映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保证学校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高校内部审计发展到现阶段已经从传统的发现问题为主转变为管理咨询服务与发现问题并重阶段,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作为高校现阶段建立现代大学体制的重要抓手,内部审计的实时检查监督、管理咨询服务在内部控制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查处问题不是最终目的,到了查处问题阶段预示着问题已经形成,结果已经出现,对学校的发展已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内部审计根本目标是通过内部审计的事中参与、过程管理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各部门、各单位加强日常管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改善内部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发挥内部审计事后评价功能,做好内控风险评估报告工作

内部稽核范文4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启示

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财政部的主导下,《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其他与内部控制相关的政策出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内部控制的建设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与之而来的是新的问题。将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自身情况相结合,出台适合本身需要并能持续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成了每个企业面临的难题,与之共同发展的是督促内部控制体系有效实施的内部审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震惊世界的安然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这对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也有很大的推进作用,这一法案值得引起我们对我国内部控制以及内部审计相关的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一、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1.内部审计的角色不再仅仅作为监督者,正逐渐向控制者转变。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一直扮演着监督者的身份,但根据特恩布尔报告中的理论,内部审计师的主要工作职责不再是以往的“监督和复核”,而是逐渐改变成为“确证和建议”,这一转变使得内部审计的内涵更加丰满,内部审计也被社会认可为增值性审计。作为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内部审计人员充分发挥其专业性,对企业各项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进行监督,为管理者提供真实独立的信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促使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2.内部审计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发展。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本市场瞬息万变,风险导向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随之而来的是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也要相应发生改变。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就要求审计计划与公司的风险战略紧紧捆绑在一起,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自身对风险的敏感性,通过对公司风险的分析,制订相应的审计计划,并且审计计划牢牢依托于公司的经营计划。在当今中国,内部审计的重心还停留在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进行监督,管理审计作为新兴的审计类别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有必要提供良好的环境推动管理审计的不断进步,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作用越来越突出。3.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才能真正发挥出其作用。内部审计部门由于在企业内部具有独一无二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其所代表的是管理者对下属各个部门工作开展的监督与考核,其在公司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国外,内部审计部门直接从属于董事会,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但在中国,有些公司并没有对内部审计部门引起重视,甚至将其与纪检等部门合并,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上市公司在制定企业内部的控制体系时,应对内部审计部门足够重视,其职能应高于一般部门。为确保审计的独立性,较好的方式是将内部审计部门从属于最高管理层,在企业内部树立权威,从而更好地保证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较多缺点

1.企业没有强烈的主动性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一是上市公司缺乏足够的动力去主动披露公司的内控信息,很多上市公司人员对内控信息的披露只停留在形式上,并未全面认识到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所能达到的效果。还存在许多公司的管理层并不清楚地了解内部控制理论,只是单纯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对企业内部使用成本的控制过程。一个成功的上市公司应该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作为公司发展的必备事项,而不是去迎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外部的监管。二是基于成本效益方面考虑。公司在对自身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相应的成本,这些成本都会以经济活动的方式体现在财务报表上,是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的。但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并不能立即为公司带来收益,并且其产生的长远收益也没有办法直接去计算,从成本效益方面考虑,很多公司往往只看到产生的高额成本而放弃主动去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虽然有相关法律法规强求企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上市公司基于“成本—效益”原则,总会以最小的成本完成信息披露的责任。2.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信息质量不高。一是上市公司往往很少披露企业内部控制的不足,报出的会计信息往往并不能够公允地反映实际情况,报喜不报忧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为了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往往有意识地隐瞒对企业发展不利的信息。产生这种现状是由于企业并没有能够对内部控制产生正确的认识,不了解内部控制的披露原则;另外,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相关规定也并没有十分规范的条例做出要求,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规定的第七条内容未能涵盖内部控制缺陷的全部内容,还需完善。但关于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并没有做出明确解释。这就会使得内控信息的披露存在缺陷和不足,影响报告信息的有效性。二是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内容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所披露的信息可用价值不高,缺少实质性的内容;此外,不少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往往偏重于某一特定的方面进行披露,更有甚者只是简单介绍自身的内控制度,并没有任何深层次的信息,这就使内部控制报告信息无任何意义。3.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在现有的制度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准则,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各种理论不健全,研究的层次不够深入,并且有很多理论借鉴国外,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这都导致没有出台一部具体明确的制度规定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使得上市公司在披露内控信息时可以有选择地披露。现在我国上市公司主动披露内控信息的动力不强,并且所披露的内容也只是据研究规范要求,这些信息也达不到信息使用者对其的需求,披露的信息报告只是应付监管部门的表现,实用性不强。所以监管部门应尽早出台适应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建设的制度。

三、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发展带来的启示

1.内部审计需加速发展职业化。我国内审协会早在1998年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的考试,通过这些年的发展,目前,将近有八千人通过考试,取得了内部审计师的资格。但我国企业数量众多,在全国有数十万人员从事各种内部审计工作,相比之下我国内部审计的职业化发展较为缓慢。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内部控制以及内部审计的认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国际内审师考试的队伍中来,推进了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2.我国需重视内审人才的培养。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管理办法》要求内审协会组织全国范围内的内审人员的资格考试,并编写了与考试相对应的教材,这是培养内审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内审协会也应从长远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高素质的内审人才。目前我国大学教育课程已开设注册会计师方向,但没有涉及内部审计人员的教育。随着社会对高素质内部审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大学培育人才应具有远见以及前瞻性,开设相关课程并组织考试,通过考试后取得内部审计的专业学位,这样会更加促进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3.注重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一是要加强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认识,使企业能够深刻认识到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为企业带来的长远发展利益,从而能够促进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积极性。作为企业也应在全公司范围内组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培训,提倡所有员工都参与到内部控制当中,使其深刻认识到规范科学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重要性。由于上市公司主动披露内控信息的主动性不强,并且对披露的内容理解有偏颇,这都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变公司的看法,如监管机构可以进行优秀企业的案例展示,并对其进行公开的表扬,予以一定方面的优惠政策,树立标杆榜样,使其他企业认识到良好的内控体系可以有助于企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会计研究,2006(2).

[2]陈汉文,等.萨班斯法案404条款:后续进展[J].会计研究,2005(2).

[3]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3(4).

[4]谢志华,崔学刚.风险导向审计:机理与运用[J].会计研究,2006(7).

内部稽核范文5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融合策略;具体方法

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融合是必要的。通过全过程、全领域、全时段的融合,不断丰富内部控制管理理念,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拓展内部审计业务范围,改进审计方法,从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与服务职能。融合有利于增加企业价值。内部审计通过评价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面临的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防止损失,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融合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通过风险分析,科学准确地定位审计重点及内容,结合内部控制的要点、措施及证据,使内部审计人员能清晰了解每一项业务的风险、控制方式及相关的证据资料,并以此为审计切入点开展工作,能有效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融合有利于突出审计重点。内部审计要构建以风险评估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主线、以公司治理为目标的新型审计模式,更加侧重于将审计力量放在高风险领域,并明确人员职责、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将更加突出。

一、融合研究的创新点

提出新型的融合理念。创新地提出了全过程、全领域、全时段融合理念,较为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各理念下的具体融合方法,力求构建全方位、立体的融合模式。提出新型的审计模式。内部审计要构建以风险评估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主线、以公司治理为目标的新型审计模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各自的优势,促使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共同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出构建风险控制审计模板。风险控制审计模板主要用于指导每个审计项目方案的编制,明确具体审计目标、内容及手段,并采取科学方法开展审计工作,以达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在审计成果运用阶段,提出风险控制审计模板和内部控制风险数据库要互为补充、相互完善的构想。提出内部审计新的领域。传统的内部审计只局限于内部控制的控制活动方面,而对内部控制的其他要素则没有关注或关注较少,如: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方面。本文提出要系统、全面地对以上几个方面予以关注,实现内部审计监督的全覆盖,进一步拓展了审计的领域。以上创新,部分解决了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完善了两者的关系,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了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增强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融合策略

融合的总体思路是要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保障公司持续、有效、稳定发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各自优势,促使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相互完善,形成全方位、立体的融合体,共同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全过程融合

全过程融合是指为实现公司战略目标,内部审计从目标、计划、方案、实施及成果等方面充分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相互利用各自的工作成果,协调一致,协同增效。首先,内部审计部门要基于内部控制的要求,制定本部门审计目标,并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分析、识别、评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项风险因素,构建风险控制审计模板,据此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审计实施方案,并指导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确保审计能够覆盖高风险领域;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还要监控风险的动态变化,不断调整计划;审计终结阶段,将确认的内部控制环节的风险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内部控制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促使其及时修正内部控制流程和制度,最大化体现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和价值。如图1所示。

(二)全领域融合

全领域融合是指内部审计通过不同的业务类型,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所有要素进行监督和评价,不留监督盲点,全面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共同促进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这要求内部控制关注的风险,内部审计也要关注,并最终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内部控制体系由五个要素组成,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它们都是内部控制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到贯彻执行的必要措施,存在于整个机构内所有级别和职能部门;信息与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条件;内部监督是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评价监督机制,应将审计业务渗透到企业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通过对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全面开展监督和评价,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防范和控制企业经营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与内部控制全领域融合的目标。如图2所示。

 (三)全时段融合

全时段融合是指内部审计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把监督关口前移,由传统的事后监督模式向事前预警、事中控制转变,在监督的时间方面与内部控制实现同步。传统的审计模式存在“重监督轻服务、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要解决该问题所带来的弊端,就要将内部审计关口前移,不断创新监督模式,积极主动地向风险管理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延伸,并对业务活动进行实时监控,持续完善内控制度和流程,形成全时段监督模式。这不仅是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需要,也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如图3所示。

三、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融合方法

(一)全过程融合

1.总体目标的融合。就是要建立基于内部控制要求的审计目标。将企业内部审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目标确立为: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的效率、效果,进一步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实现控制目标与战略目标。2.审计计划阶段的融合。内部审计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应以企业战略风险为导向,在对风险进行总体评估和充分了解内部控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风险状况、管理需要和审计资源的配置等情况,编制年度审计计划。目标就是要实现审计资源的最合理和最高效配置,从而降低审计风险。3.审计实施阶段的融合。要实现该阶段的融合,内部审计就要构建以风险评估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主线、以公司治理为目标的新型审计模式,其核心工作是建立风险控制审计模板,用以指导工作方案编制,明确具体审计目标、内容及手段,并采取科学方法开展审计工作,以达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4.审计终结阶段的融合。这个阶段的融合,也就是审计成果的运用,通过审计结果修正内部控制制度及流程,并补充、完善内部控制风险数据库,从而推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再通过内部控制体系,进一步推动风险控制审计模板的完善,用于指导审计实践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二)全领域融合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代表公司的总体态度,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保障。控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公司内部控制能否得到贯彻执行,甚至影响公司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在企业内部环境中,有些环境是可以改善的,如机构设置、人力资源政策;但有些环境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改善,如员工职业道德。内部审计应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持续开展审计与评估,及时发现存在的缺陷,不断改善内部控制环境。2.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应变策略三个部分。内部审计涉足风险管理领域有其客观必然性,而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则是内部审计业务拓展的新内容,也是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融合的又一重要领域。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有助于管理层决策顺利实施的政策和程序,是针对风险采取的控制措施,也是风险应对策略的具体化,它贯穿于企业的所有部门及人员,包括诸如批准、授权、查证、核对、资产保护、职责分工和绩效考评等活动。而企业很多风险可通过严格控制管理过程来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内部审计应定期对企业控制活动进行测试,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改进意见,从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这也是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最直接和最重要的融合领域。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指相关信息以某种形式在某个时段被识别、获得和沟通,以促使员工采取一定的措施或行动履行自己的职责。《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相关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加强信息的及时沟通,促进内部控制有效运行。这说明信息与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没有这一环节将影响内部控制的效果。目前,许多企业存在沟通渠道不畅、沟通机制低效的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内部审计对这一领域也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做好信息准确性、可靠性的审查和评价。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评估内部控制体系运行质量的过程,是内部控制的补充和完善,它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内部审计通过对监督要素的评价,确定企业是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否从制度上保证监督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是否把监督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之中等,从而帮助企业建立以预防为主的约束与监督机制,保证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

(三)全时段融合

内部稽核范文6

 

企业清产核资是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国家专项工作要求或者企业特定行为需要,按照规定的工作程序、方法和政策,组织企业进行帐务清理、财产清查,并依法认定企业的各项资产损溢,从而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和重新核定企业国有资金的活动。   此次企业清产核资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一项需要企业上下齐抓共管来完成的工作,涉及到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物资供应、监察、内部审计等多个部门,内部审计如何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作为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清产核资的组织实施工作。内部审计在企业清产核资工作中既要参与,又要监督,首先应积极配合企业财务等部门组织实施清产核资工作,做到“合理分工,明确责任”,同时还要做好审计监督工作,从制订方案到实施过程再到落实结果,对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进行全过程的监督。   一、内审人员首先应正确认识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通过清产核资能够摸清企业家底在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因历史原因导致的包袱沉重,不良资产比重较大。此次进行清产核资的重要意义可概括为:摸清家底,核实企业资产数额,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二)通过清产核资能够促进优化管理企业经过清产核资,对不良资产进行认定、核销,摸清了家底。一是能够促使企业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创造条件。二是能够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建立起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进企业改制和重组的步伐,同时加快推进企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三).通过清产核资能够明确经济责任清产核资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卸掉历史包袱,对历史遗留问题准确划分经济责任,对现任经营者和前任经营者进一步明确界定经济责任,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积极性。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清产核资工作中的监督重点   (一)在制定方案过程中的监督重点企业制定清产核资工作方案,并组织账务清理、资产清查等工作,内部审计对清产核资工作方案的制定情况进行监督,主要包括清产核资范围是否完整、方案内容是否完备、程序是否合法、责任是否明确、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等。   (二)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的监督重点内部审计应对清产核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项目进行审计监督。   对重大资产损失证明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在企业自查阶段,重点做好各类应收及预付账款、各项对外投资、存货、账外资产的清理等工作。   (三)在结果认定过程中的监督重点对清产核资批复的执行结果进行监督,对清产核资工作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资产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认真总结、分析形成原因,分清管理责任,对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及在清产核资工作中弄虚作假、瞒报、虚报的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清产核资   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内部审计在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过程中,特别是在企业自查阶段,应注重把清产核资工作和企业日常审计监督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日常审计成果。对于已经审计过的项目,可以直接认定结果或进济实力,就有可能J渗遭淘汰。所谓经济实力,应主要是人力、财力、物力所显示的综合实力。   从历史上看,煤炭行业底子薄、基础差,甚至经营亏损,依靠政府补贴,缺乏应有的经济实力。这使得我们的企业在刚刚转人市场经济的时候,在土地开发、企业发展、参与竞争等诸多方面常常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没有经济实力,我们对土地资源只能依靠合作开发;没有经济实力,我们发展经营项目就要受到影响;没有经济实力,企业追求更大的发展就要受到限制。目前,我们的企业已迈人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企业的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但是同发达企业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还缺乏市场竞争优势。因此,努力增强企业经济实力应是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如何增强企业经济实力,这里拟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体制上应努力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大环境,这应包括所有制体制、管理体制、产权体制、投资体制、分配体制及竞争体制等等,不适应的就应改革、就应创新,这方面的问题还需深人探讨;二是抓住机遇,继续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加速开发步伐,增强开发工作的主动性与计划性,减少被动性与随机性,注意开发与效益相挂钩,与企业发展后劲相联系;三是通过融资、参股等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扩大企业的经济实力,加强对资金和土地资源的管理,提高资金和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   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探讨的问题还很多,如管理问题、资源问题、信息化问题、领导力问题等等,重要的是发现、研究和培育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无论涉及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局限,权做抛砖引玉之作,以期引起对这一问题的更多关注和更深人的研究。

内部稽核范文7

[关键词]新常态;强化;内部审计;监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审计工作,要求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2018年3月1日起,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11号令)开始施行。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单位内部专设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单位的内部规章制度,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相对独立的对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内部审计作为单位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对改善单位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审查单位的内控制度、经营活动、管理活动、财务收支活动以及会计资料等文件,相对独立的提供内向服务,便于单位挖掘内部潜力,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一、强化独立审计,聚焦主责主业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也是审计的立身之本。审计署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应当做到独立、客观、公正、保密。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不得参与可能影响独立、客观履行审计职责的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保持相对独立,至少应做到以下几方面的独立。

(一)内部审计机构独立

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单位的职能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应该是平行的,而不是依附隶属的。内部审计工作应当在单位主要领导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内部审计机构直属领导的层次越高,其独立性越强,权威性越高,工作也就更容易开展。

(二)内部审计工作独立

内部审计人员不能由其他部门人员兼任,内部审计职业判断不受其他部门的指使和干扰,保持公正无偏。内部审计过程中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独立客观地进行判断和表达意见,独立提交审计报告,不受任何部门和个人的干预和影响。

(三)内部审计业务独立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单位的“免疫系统”,需要聚焦主责主业,专职审计监督服务,不参与可能影响独立、客观履行审计职责的工作,保持相对独立,内部审计工作遵守职业道德、依法依规,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二、提高业务技能,重塑内审形象

有为才能有位,有位必须有为。长期以来,内部审计职能职责缺位,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地位尴尬,甚至成了务虚的部门。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而单位内部审计认可度较低,部分观念甚至认为,内部审计就是审计单位会计,与其他职能部门无关。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内涵更加丰富,既包括财务收支审计,又包括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跟踪审计、资源环境审计以及专项审计调查。内部审计不仅仅只是单位财务系统的免疫师,而是单位整个管理系统的免疫师。内部审计要主动适应新常态,主动实行“三转”,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主动出击,主动服务,主动“找米下锅”,加快推进内部审计转型升级,提高业务技能,提升主动服务的能力,重塑内审形象。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为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2018年3月,国家组建中国共产党中央审计委员会,担任委员会主任,、赵乐际担任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担任办公室主任,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的审计监督体系。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审计政治站位也是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根本要求,是衡量一名内部审计干部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提高审计政治站位,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树立新时代审计观念,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改革发展大局,坚持改革创新,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和效力。

(二)提高业务技能,实现审计目标。内部审计作为一种专职和专业的监督行为,需要精通审计技巧、熟悉政策、了解相关知识,审计工作融合会计、经济、税务、金融、法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既要有扎实的审计功底,又不囿于审计。面对新问题新情况,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要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寻求解决问题和情况的具体办法,汲取其中的智慧,以丰富审计理论,创新审计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也是公司服务部门,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提高主动服务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审计工作,实现审计目标。

(三)提高思想境界,维护审计形象。内部审计工作要敢于坚持原则,恪守严格依法、正直坦诚、客观公正、勤勉尽责、保守秘密的基本审计职业道德,敢于碰硬,忠诚、干净、担当。严格遵守职业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不为利害关系所制约,不为个人感情所左右,不夸大,不掩饰,不拿纪律原则做交易,要敢于审计、善于审计,不怕得罪人,揭示主要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同时要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确保廉洁,自觉维护内部审计部门高效、廉洁、公正的审计形象。

三、践行双重领导,夯实审计监督

2015年,两办《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强化上级审计机构对下级审计机构的领导,具体到单位层面上,就是要求单位内部审计既受公司主要负责人领导,又要受上级主管部门的审计机构的领导,实行审计双重领导体制,审计业务以上一级审计机构领导为主。

(一)双重领导,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目前,各行业主管部门正根据审计署11号令制定本部门的内部审计规定,大部分部门内部审计规定强调,所属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任免前应当征求上级主管单位的意见,这一规定进一步为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提供制度保障。

(二)双重领导,有利于整合审计资源,提升审计能力。在现有审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上级审计机构通过对下级审计机构的业务领导,整合审计资源,集中审计力量,推进审计职业化,提升审计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构建统一高效审计监督体系,实现审计全覆盖,内部审计业务以上一级审计机构领导为主,减轻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干扰,上级审计机构依法对内部审计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通过开展继续教育、业务培训、交流研讨,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三)双重领导,更能夯实内部审计的监督力度。上级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日常监督、结合审计项目监督、专项检查等方式,直接对下级单位领导班子进行思想政治建设、领导能力、管理服务水平、绩效管理、工作实绩、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完成重点任务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的依据更直接,更客观。单位的内部审计结果和发现的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能及时向上一级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报告,便于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掌握情况,从而加大审计监督的力度。

四、融合审计监察,增强监督合力

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两个部门都属于监督的部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求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与此同时国家大力推进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两个“全覆盖”为审计和纪检监察提供了融合的可能。内部审计查出的违规违纪问题以及线索及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形成内部监督合力,加大监督的力度和深度,提高纪检监察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最大程度上防止监督缺项、漏项的情况发生,更加有力的促进单位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融合的叠加效应主要包括:

(一)内部审计工作能提高纪检监察的工作效率

内部审计工作通过专业判断分析,发现问题及线索的来源直接可靠,可信度高、获取成本低,内部审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建立信息共享、结果共用、重要事项共同实施、问题整改问责共同落实等工作机制,极大提高纪检监察工作效率。

(二)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能优势互补

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及线索,能为被审计单位和部门“画像”,内部审计具有专业性的监督优势,通过审计专业的职业判断,为纪检监察核查问题指明方向。一般性问题,内部审计部门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规范部门管理,重大违纪违规问题,纪检监察通过党纪政纪追究,使内部审计监督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内部审计结果促进实现内部审计目标

内部审计结果运用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和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纪检监察机关依法依规受理内部审计移交的案件线索,依法查处内部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法行为,对内部审计结果反映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适时进行研究,以适当方式将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反馈内部审计机构,对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总之,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需要各方的协调配合,既要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也要保证实现审计的双重领导,既要内部审计人员提升自己业务能力,也要与纪检监察相互的通力配合,让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形成合力,实现审计目标,夯实内部审计监督。

参考文献

内部稽核范文8

一、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转型的必要性

1.新会计准则实施带来直接影响。新会计准则自实施以来,对事业单位财务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第一,强化财务监管。新准则明确定义了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以统一规范为准,促使单位财务管理更为准确化、规范化,同时强化各职能部门的有效沟通,有助于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第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新准则的实施,转变了旧准则下过于重视利润的会计理念,在全新的管理框架下以会计核算将单位资产负债情况反映出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与缺陷,采取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第三,优化资源配置。新准则下,财务会计的地位有了明显提升,不再局限于基础核算层面,而是覆盖单位各个层面,根据新准则提出的新要求,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全方位掌控内部信息情况,再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

2.迎合新准则要求的关键所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旧会计准则显然无法与如今单位的财务管理需求相匹配,一定程度上还会起到阻碍作用,而新会计准则显然已经成为单位财务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为了迎合新会计准则所提出的新要求、新规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转型是必然趋势,只有从传统核算型财务会计转向价值创造型管理会计,才能进一步全面提升财务工作的有效性,才能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3.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的必然要求。十四五开局之年,深化改革、增加动力、提升活力,是我国事业单位的主要任务。财务管理一直都是事业单位运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新准则的正式实施使得单位财务工作定位发生变化,财务管理亟待转型,从财务视角思考事业单位改革的意义与作用,精准到固定资产管理改革、会计核算改革等,指明方向,推动事业单位逐步迈向新的台阶。

二、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新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财务核算、财务报表等都产生影响,对于会计信息完整性提出更高要求,使财务报表内容更为充实。2019年新会计准则正式实施,直至今日仍旧有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未能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工作,财务管理的不足之处逐渐凸显,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1.财务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尽管新会计准则已正式施行,但通过调查分析具体的实施情况可知,目前有的事业单位并未及时更新财务管理制度,现有管理制度难以满足新准则提出的新要求,不利于提升核算工作质量以及财务管理效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作用是规范并指导管理行为,明确划分岗位责任,若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必然会限制新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

2.财务监管力度较弱。由于事业单位具有公益属性,提供社会服务职能,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可利用资金逐渐累积,保障资金安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是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对此必须加大财务监管力度。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新会计准则下有的事业单位对财务监管重视不够,未能有效衔接新旧制度,且未能参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无法从根源上遏制贪污腐败、徇私舞弊等行为,对事业单位健康稳定发展造成阻碍。

3.财务管理体系有待优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还有待优化,现有体系覆盖范围狭窄,具有片面性、单一性的特点。新会计准则下财务工作压力增加,以传统管理体系为根本展开财务工作:一方面难以实现财务管理精细化;另一方面甚至会增加管理成本,与新会计准则所提出的要求背道而驰,不利于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以及财务管理改革。

4.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偏低。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信息技术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得以应用,对财务管理效率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新会计准则下,对事业单位而言必须做好正确解读新准则、探究新旧准则的变化等工作,同时确保工作效率与质量,此时信息技术成为最有效的工具。然而目前在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下,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偏低是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信息化手段应用不到位、技术落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只会带来更多压力,无法进一步加快单位财务管理转型。

5.财务人员综合素养良莠不齐。新会计准则下的财务管理对单位财务人员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提出较高要求,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而且要善于吸收新的知识,快速对接新旧会计准则,革新财务管理模式。但是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综合素养良莠不齐,新准则实施后事业单位未能及时组织相应的培训活动,财务人员知识体系没有更新与完善,工作能力无法胜任新时期的财务管理岗位。另外,在人才招聘、激励等方面,未能制定可行的方案,财务管理团队长时间不能引进更加专业的管理型人才,从整体上来看财务管理水平很难提升。

三、新会计准则下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策略

1.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要想加强财务管理,应当及时更新财务管理理念,高度重视新会计准则对财务工作带来的影响,实现财务转型与升级。为了企业全体职工正确认知新会计准则的价值,事业单位可以借助专题会议、宣传活动等,大力宣传新会计准则,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促使单位全员参与其中,逐渐更新个人工作理念。正所谓思想决定行动,事业单位还可在更新理念的基础上,参照新会计准则,适度调整财务工作内容,完善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岗位责任制、制定财务管理规范、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等,将各项制度有机衔接,实现明确划分岗位责任、财务管理有章可循、预算管理有序推进、绩效考核激发员工积极性,促使员工与单位共同进步。

2.加大监管力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事业单位财务监管的主要对象为财政资金安全使用、各类资源合理配置等,同时在预算方面加强监管也十分重要,对预算内资金使用全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确保相关人员掌握资金趋向。根据新会计准则提出的新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加大监管力度,突出管理职能,针对具体的工作内容细化不同岗位工作责任,实现执行有保障、预算有重点、核算有效率。信息化时代,事业单位可搭建全方位的监管平台,对单位内部一系列财务管理行为加以监督与控制,杜绝违规行为,同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保证其真实性以及准确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并不断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3.优化财务管理体系,扩大覆盖范围。新会计准则下,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范畴必须扩大,财务管理的范围不再局限,而是要考虑到种种影响因素,覆盖各个层面。以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为主,遵循新会计准则要求,扩大预算范围,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加强控制,实现精细化管理,全面监控预算执行过程,及时发现预算偏差加以调整。优化财务管理体系,规范管理行为,为预算内资金使用提供标准。另外延伸至财务内控、成本管控、风险评估与防范等,使得财务管理融入到单位各项经营活动当中,重新梳理管理流程与业务流程,继而提升服务质量。

4.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必然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压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新会计准则为指导,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使得其管理效率有所保障,也是新会计制度能否在事业单位财务方面得以贯彻实施的关键所在,故而事业单位必须更加注重财务管理信息化。一方面,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引入先进信息技术,增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在新会计准则以及信息化时代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数据收集、整合、分析处理,搭建完整的数据资源库,尽可能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与高效传递,以信息化为支撑,提高工作效率,为新会计准则的施行保驾护航。

5.加大培训力度,组建财务管理团队。知识经济时代,人才间的竞争显得格外重要,对事业单位而言亦不例外。人才是单位在新会计准则下财务管理是否可实现转型的决定性要素。为了进一步保障新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将其作为主要参照革新单位财务管理,如今各事业单位应当加大培训力度,组建一支更加专业的财务管理团队。一要以新会计准则的应用为根本,结合单位自身的特殊属性以及财务管理相关问题,规划培训方案,定期组织培训课程,更新单位财务人员的知识体系,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通过学习、交流等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二要改革用人机制,引进高素养的专业人才,同时掌握新会计准则以及专业知识理论,弥补单位财务管理团队的不足,夯实人才保障,基于此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