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专业建设论文范例6篇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范文1

关键词:高校学科发展 品牌管理 学科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224-02

一、《品牌管理》课程的学科化发展现状

国外高等学历教育当中的品牌管理科学是沿着工商管理专业(MBA)发展的轨迹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与其发展紧密相连,世界各地开设MBA教育的院校约有半数开设有品牌管理课程,10%左右的工商管理专业学位设有品牌管理方向,其他一些相关专业也设有,如摩洛哥大学的奢侈品管理专业的品牌管理方向。应该说品牌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学科发展到较高级阶段的产物。近50年,在欧美有37个知名品牌研究学会、企业研究所先后成立,并有68个大学开设了品牌管理本科、研究生教育,如美国普度大学、美国德保罗大学、美国堪萨斯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密西西比州立大学,以及英国爱丁堡大学等。

在教育发达的国家,品牌管理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企业所接受,并逐步向各个行业岗位进行职业化应用发展,从品牌管理理论入门到品牌管理实战均已经被以企业培训教材形式所覆盖。由此,我们看到了国内品牌同国际品牌之间还存在巨大的差距。我国的品牌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规模,研究的成果和方向也很分散,一般是在市场营销专业开设品牌管理课程,这与方兴未艾的品牌教育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国内的品牌理论发展明显不足,而且此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应用理论层面,基础理论的研究很少。在我国品牌管理还只是一门课程,它在现行的学科序列中隶属于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学科(一级学科),市场营销专业(二级学科)。有些院校根据自己的师资情况调整课程名称为《广告策划与品牌管理》,或是《品牌学》等。国内的学者近十年来对品牌管理科学进行了大规模的探索式教学,目前还没有正式的关于《品牌学》的教学标准大纲,第一部规划教材《品牌学》是由东北大学赵琛教授编写,但仅限于品牌标志设计的部分。上海交通大学余明阳教授于2006至2009年连续出版了多部品牌管理教程,2011年由中国市场学会品牌专业委员会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牵头在我国自考阶段设置了品牌管理专业,并为此配套了完整的系列教材,这也是最完整的一套关于品牌管理专业的教学教材了。2013年周云出版了专著《品牌管理的学科化发展研究》,对品牌管理作为二级学科的要求进行了系统研究与构建。此外,中国商业联合会每年都举办市场营销专业《品牌管理》课程骨干教师培训都对我国品牌管理教学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我国品牌管理科学在高等教育范畴内总体发展却显得十分缓慢,无法适应我国“以企业经营品牌化发展带动整体产业升级”的发展战略形势。尽快把品牌管理成长为系统科学的二级学科,成为我国品牌管理科学研究人员发展品牌事业的迫切任务。

二、品牌管理课程的学科化论证

品牌管理在现在国内的教学当中只是市场营销的一门课程,却涵盖了《品牌创建与运营管理》、《品牌定位科学》、《品牌名称设计与徽标设计》、《品牌个性塑造》、《广告策划与传播》、《品牌公共关系维护》、《品牌哲学与文化管理》、《品牌危机管理》、《品牌延伸管理》、《品牌资产管理》等十余门专业课程,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更重要的是品牌管理科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基础原理体系也已经构成,以《品牌关系理论》、《品牌信息本论》、《品牌经营要素的替论》为核心的品牌管理科学研究基础理论框架已经形成,并独立于其他所有学科之外,标志着品牌管理作为科学的范式的形成。

基于上述,品牌管理作为课程的教学意义已经不大,它已经在客观上发展成为一个体系完整的学科体系,具有对普通高等院校及实践者进行系统理论学习的指导意义,以及对研究人员进行规范研究方法和思路的作用。

品牌管理科学由课程能否成为二级学科,其关键在于是否具有独立的原理和理论体系,迄今为止,从事品牌管理科学教育和研究的机构仍没有统一的专业培养方案,在没有形成独立的原理和理论体系之前,仍然以工商管理学科其他专业的理论为研究基础的体系是很难成为二级学科的。

同时,尽快解决品牌管理科学基本教学框架和内容的论证是从理论上突破国外现有理论束缚,研究我国自主品牌发展战略路径,进而从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同角度出发,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品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后针对国内品牌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品牌管理专业教育的基本模式,才是解决困扰我国多年的自主品牌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发展品牌管理学科的意义

在国内,品牌管理的教学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伴随着国内企业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建设、推动企业品牌化建设的节奏,蓬勃发展,但系统化、学科化一直是困扰品牌教育界的一个难题,这一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对专业品牌管理人才的培养效果,最终,人才的匮乏又严重地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品牌发展。

解决品牌发展学科问题的意义在于这能够使得现在从事品牌管理的人员都接受系统的品牌理论学习,不(下转第226页)(上接第224页)会因自己的经验代替系统教育的完整性,对从事品牌管理课程教学与科研的高校教师来说,接受系统的品牌理论教育可以防止以营销观点解释品牌的理论深度问题。《品牌管理》作为课程受到营销、广告等专业的影响很大,品牌系统的观点还没有完全被学界和社会所认可,积极发展品牌学科化,可以促进品牌管理科学范式的形成,统一研究方向和发展思路,对品牌管理科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但目前遗憾的是很少有研究会提及它的学科系统与依据,至今还没有对品牌管理是否能够作为专业进行过论证的研究见刊。

参考文献:

[1] 大卫.艾格.品牌组合战略.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 祝合良.品牌创建与管理.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 周云,何忠伟.品牌的经营要素替代原理.经济师,2007(9)

[4] 周云,李兴稼.品牌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思路.经济师,2007(10)

[5] 周云,品牌信息本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6] 高.他们与新唐山紧紧地融为一体.中国商报,2013.1.29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校 品牌特色专业 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专业是中职学校中最基本的细胞单元,通过它可以折射出一所中职学校的全貌,也可以反映出当今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办教育就是办学校,办高校就是办专业。专业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等根本性问题,专业建设必须突出改革创新为先、质量效益第一的思想。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建设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中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国家对中职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

一、品牌特色专业的内涵

品牌特色专业是指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特色专业不等于热门专业,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专业变迁呈现冷热转换的态势,出现所谓的“冷门”和“热门”专业。热门专业是指那些社会上短期需求量较大的专业,它只反映社会一定时期的一种需求,并不反映专业本身的基础和实力。而品牌特色专业是指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历史基础,专业配置力量较强,如集聚了一流的师资、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条件等。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需要长期不懈的投入。

二、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适应现代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蓝领”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注重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连续性,以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推动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带动全省中职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1.专业建设方案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明确的建设目标,清晰的改革思路和可量化的考核指标。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中职学校在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要整合资源,以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的专业群建设,不断推进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专业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知名度,专业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合理,有良好的科研或专业技术背景。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品牌特色专业研究促进和保障机制,并依托专业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着力提高专业研究能力和教师专业教学水平,才能形成专业优势和品牌特色。鼓励教师参与应用技术研究、技术服务等,增强为行业或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

3.按照新世纪“蓝领”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积极组织多媒体教学,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培养人才。品牌特色专业应具有深刻的企业背景,与行业经济或区域经济密切相关。专业设计要针对岗位群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按照真实性和开放性的环境标准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按照紧密性和共享性的目标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将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一项制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4.专业教学基础设施条件良好,经费投入满足持续发展需要,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条件满足实践教学要求,与相关行业、企业或职业界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专业建设有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的强力支持。要想抓好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中职学校应在政策、资金、师资等方面对品牌特色专业予以倾斜,科学规划,不能搞平均主义。

三、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要求

1.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实用性与可持续发展性。主要培养目标为“蓝领”人才。他们既要有中职程度的专业知识,又必须具备中级技能,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并能在操作现场进行技术应用和实际生产,就业去向应是基层,生产、服务的第一线,就业后的发展目标是技术应用与技术管理层面岗位。

2.在专业建设上注重职业性。不是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即职业技术的岗位群来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方向。例如,会计专业我们通过市场调研开设了四个专门化,有会计电算化专门化、小企业核算员专门化、办公文员专门化和商场收银员专门化。分别适应不同的岗位群需求,几年的实践成效显著。

3.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突出针对性。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专业教学内容是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是按学科要求来安排,而是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要来确定。

4.在教学环节上强化实践性。增大实训所占比例,优化实训内容,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主要专业课中结合实训专用周,抓好过程和结果考核,保证实训质量,毕业实习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由现场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保证学生经过在校内的实践训练及校外综合实习,以达到毕业后就能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5.在办学过程中增强合作性。学校努力实行开放式办学,有意识地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加强合作,取得他们在人力、物力、技术上的支持;现在,95%的中职学校已经和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合作,进一步的合作正在进行中。

6.在培养规格上力求复合性。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制度,即学生不仅要取得专业知识考核合格证,而且要取得技术考核合格证或岗位操作证书,提高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四、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

1.顶岗实习与岗前培训相结合贴近零距离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突破点,创建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接轨、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轨。顶岗实习单位大量接收中职毕业生,实习基地主要以接收有意向到该单位就业的学生为主,进行为期半年的毕业实习,同时进行学生上岗前的培训,每个单位都安排专人进行实习指导,部分企业安排工程师到校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培训,同时承担了对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毕业设计指导任务。基地的运行,由单位的技术人员和专业指导教师共同完成。

2.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蓝领”人才。专业教育中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专业先后与著名的公司、企业合作联合办学。同时,专业教学与社会实际产品、应用技术紧密结合,使学生更快适应岗位,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积极探索培养实践能力强的“蓝领”人才的教育模式。

3.以精品课程建设提升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水平。在优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构建精品课程体系,是提升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要始终以“精品意识”打造“品牌特色”,形成部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体系,为在校生创造一流的专业教育。学校紧紧抓住“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中职办学定位”这条主线打造精品课程。一是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在教学模式、学生考核,尤其是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学改革与创新,职业特点鲜明;二是课程有高度概括与提升的特色和创新项目,能充分体现职业特点,形成成果,能在同类课程或在学校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同时提升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水平。

4.建立了一流的“双师”专业教学团队。高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是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主体,是保障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应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重点,以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为支撑,以结构优化为主线,着力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改革意识、实践能力与专业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把培养人才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建设以“双师”结构和团队为特征的专业教师队伍促进品牌特色专业发展。

5.重视教学管理改革,构建了适应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作为一门教学的技术或者说是教学的艺术形式存在,它是对课堂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在于建立符合中职教育教学规律,具有可调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我校根据“实用、应用、够用”的原则,重组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在课程开发上,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不必要的内容,删除繁冗的内容,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专业知识,力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并形成了相应的校本教材。在教学形式上,突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尽可能在实验室或实训场所组织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教师授课采用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总体原则,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为绕专业培养目标,因材施教。要制定专业能力标准、分模块的质量标准和教学标准、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标准,确保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从业适应能力。

总之,在品牌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理论学习及认识不够,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所取得成绩的显示度不高,对专业建设工作的研究有待深入。对于建设过程存在的普遍的、共性的问题,尚需时日进行梳理、深入研究,提出改进措施。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莲花,张剑波.新一轮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2):76.

[2]崔岩.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32):8-9.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市属高职院校 商贸类品牌专业 专业课程教材开发

2010年,武汉市教育局在市属高校中正式启动了品牌专业的建设工作。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实施精品课程战略是品牌专业建设的核心。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要以专业岗位职业技能提升为导向,深入改革理论、实践教学的内容,在完善课程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专业核心课程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力度,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编写融“教学做”为一体、双证融通、立体化的校企合作教材。

一、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开发的背景

教材是专业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专业课程教材开发是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当前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使用的教材中,教材版本泛滥,自编教材、讲义质量不高,质量良莠不齐,实训教材缺乏针对性且不成体系,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的实训教材少之又少,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有效地衔接,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由此可见,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教材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品牌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于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来说,如何以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为核心,以推行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按照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或技能鉴定的标准编写体现新知识、密切联系行业实际的实训教材、专业课程教材,同时建立并形成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二、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开发的意义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核心。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课程标准的建立、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教材的建设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众多的问题。其中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它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

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开发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中介,是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它对于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推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的发展,办出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的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三、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开发实际情况的调研发现,当前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开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使用的教材中,教材版本泛滥,自编教材、讲义质量不高,质量良莠不齐。现有的很多教材,要么是本科教材的“简化版”,要么是中专教材的“增强版”,这些教材往往比较注重基础理论,忽视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没有很好地反映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教材的特色和要求。同时,很多教材的内容与当前行业、企业的发展情况脱节,学生在学习时不仅不能了解当前行业、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且也会感到难以理解,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此外,教材的编写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利于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轨道上来。

2、教材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开发的教材中,理论课教材相对较多,而实践课教材相对较少。众所周知,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合格的实践教学教材缺乏,尤其是优秀的实践教学教材很少,不少实践教学的教材差异较大,规范性不强,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实践性内容开发难度较大,需要更大的创新、更多的投入和更深厚的实践经验积累;同时,实践性教学内容需要有实验、实训硬件设施予以支持,需要编写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

3、教材编写团队有待进一步优化

目前,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使用的教材中,很多教材都是本专业的老师联合编写的。在确定教材编写团队时,往往是由用量较大学校的老师担任主编,再加上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老师,适当联合校外同类专业的老师,就构成了教材编写的团队。虽然有的校企合作教材编写团队中有一到两个来自于行业、企业,但很多也只是象征性的挂名,即使有的参与了具体的编写过程,在具体编写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大。

4、教材开发缺乏资金的支持

目前,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教材的选用,有的品牌专业也非常注重教材的开发,但在教材开发的过程中普遍缺乏资金的支持。如前所述,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教材的开发基本上都是由专业老师联系出版社完成的,学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参与,也没有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教材开发的质量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5、教材使用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对教材的选用缺乏明确、统一的标准,教材使用评价机制不健全。一般来说,在课程定位后,各专业对教材的选用往往是由任课老师自己说了算。正是因为老师可以自主选用教材,所以很多出版社为了扩大本社教材的发行量,就组织相关课程的任课老师编写教材,然后按照各自的用量来安排主编或副主编,只要他们能够保证使用,对编写者的资格完全没有任何审查,甚至有的没写也可以直接挂名,在这种情况下开发的教材质量就很难有保证。

6、教材配套资源建设未跟上

目前,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教材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教材的编写,而忽视教材配套资源的建设。在教材开发的过程中,很多教材只完成了纸质版教材的编写,有的按照出版社的要求还要完成配套教案、PPT、习题集和案例的编写,但绝大部分教材缺乏与之配套的影音资料、网络资源,教材配套资源建设未跟上。

四、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开发的对策

结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等文件的精神,针对当前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的开发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编写融“教学做”为一体、双证融通的校企合作教材

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的开发应该面向市场,主动适应武汉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以就业导向,从职业素质与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入手,以培养商贸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核心,以推行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编写融“教学做”为一体、双证融通的校企合作教材。由于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他们的优势在于有着较强的实践能力,所以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的开发应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教材开发应该引入“项目式”、“工作过程导向式”等编写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材内容,即教材内容按照“总体任务—分解任务—相关实践知识—相关理论知识—一般抽象理论—拓展知识—练习与实训”的模式展开,以任务、目标、问题为驱动,在讲解例题和案例的基础上讲解知识点。具体来说,教材中要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以保证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教材内容应该贴近企业生产经营中应用的知识和技术,并且介绍新技术、新设备以及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使学生不但能够适应未来技术进步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材内容要根据专业面向的特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展开,并且应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相衔接,习题和实训部分应该与技能鉴定题库吻合。

2、进一步完善教材体系,加大实践课教材开发的力度

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开发的过程中,在进一步完善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同时,要加大实践课教材开发的力度,以满足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就在于实验实训环境的建设,而实验实训环境建设的重点难点就在于与实验实训环境相配套的教材体系的建设。在实践课教材开发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选择高职院校理论基础好、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参加实践课教材的开发;另一方面,也要聘请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或技术能手参与实践课教材的开发。此外,实验实训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不要过于注重琐碎的细节,而应简单,突出形象化的特征,采用动画、视频、电影片断等多媒体手段,以适应情景教学的需要。

3、进一步优化教材编写团队

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在课程教材开发的过程中,要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市属高职院校成立商贸类品牌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教材编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和省教育厅文件的要求,研究制定全市商贸类专业教材建设三年计划(计划基本框架为建设目标、建设依据、主体内容、技术路线和实施进度等),组织开展立项教材的评选、推荐与编审工作。教材编审委员会应选聘省内外本专业知名专家、市属高职院校的专业负责人和商贸行业、企业的专家或技术能手加入,为了确保教材的学术质量,教材编审委员会还可适当吸纳本科院校的教师参加。在具体编写时,市属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扩展和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组建一支由品牌企业和行业单位知名专家参加,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流教材编写队伍,实现行业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教材的指导和编写工作。

4、多方筹集教材开发资金

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开发的过程中,教材开发普遍缺乏资金支持。由武汉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市属高职院校成立商贸类品牌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后,商贸类品牌专业教材开发可以先由相关出版社提供启动资金,再由武汉市教育局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武汉市教育局对获批的商贸类品牌专业规划教材建设项目给予适当补助经费,项目单位所在院校要对立项的教材编写或出版给予相应资助,并制定有关管理制度,加强对教材建设专项资金的管理,实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切实保证资金安全,提高使用效益。此外,各主编院校也可以结合自身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拨出专项资金,从而发挥各方面力量共同解决教材开发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5、建立并健全教材使用评价机制

如前所述,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教材使用评价机制不健全,对教材开发的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要严把教材选用关,要通过建立并健全教材使用评价机制来提高教材准入门槛,从而确保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教材开发的质量。具体来说,市属高职院校应研究商贸行业发展对商贸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重组系列课程教材结构,建立包含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其他院校评价及与全国同类教材比较等内容的教材使用评价机制,确保实训教材建设要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教材要着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科学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商贸类品牌专业教材建设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6、全方位开展立体化教材资源的建设

在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经全面冲击并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的形式,教学场所已经从课堂教学向实验室、科技馆、社区、工商企业等实践场所延伸,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模式正按照多种方式呈现并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教材的开发,应注重各种相互联系的媒体介质和教材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立体化、数字化的教材体系,即商贸类品牌专业课程开发的教材不仅有纸质教材,还应有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课件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网站等教学资源,从而为高职教育提供一种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教材和教学资源的数字化。

(注:基金项目:本文为武汉市教育规划课题“市属高职院校商贸类品牌专业建设与课程教材开发研究”(课题编号2012C170)阶段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R].教职成[2011]12号.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范文4

【关键词】科技期刊 品牌建设 品牌化

21世纪是品牌经济主导市场发展趋向的时代,随着出版业市场化、产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①,在我国,科技期刊已经迈入了一个个性化、品牌化出版的时代,而且其品牌驱动作用和品牌效应更加突出。所以,借鉴国外知名品牌期刊的经验,充分认识科技期刊品牌的价值,将期刊的经营模式从产品经营转变为品牌经营,建立品牌经营的理念,制定品牌化出版的发展战略,是摆在科技期刊经营者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②-④。

一、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化建设状况与影响因素

1、期刊学术质量对品牌建设的影响

科技期刊的办刊质量直接关系到期刊的生存与发展。而影响科技期刊办刊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稿源是科技期刊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据相关文献⑤报道在我国当前的科技期刊所发表的论文中,其中能够达到国际首创水平的论文仅仅占所有的4.5%;而在国内属于首创的论文则仅占13.4%;这表明在我国科技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大部分的质量很难与国际高水平论文比较。在我国,SCI收录的我国95种科技期刊中,其中影响因子在1以上的期刊有11种,其中影响因子在2以上的期刊有2种⑥。这表明我国科技期刊虽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但真正具有国际期刊品牌影响的期刊却凤毛麟角。对期刊意味着“生命”,其质量,特别是学术质量和研究论文的创新性是期刊品牌建设的核心。这就要求加强期刊的学术策划和组稿,注重跟踪国家重点科研攻关课题,并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编委会中在各领域具有学术带头人的作用,调动编委策划组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快审通道”对具有国际首创或国内首创性论到快审快登,限时发表,提高创新成果的首报率,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权威性。

审稿工作则是科技期刊进行质量控制的关键步骤,严格的审稿能保障科技期刊办刊水平。校对是根据原稿核对校样,纠正其中的差错,提出相关的问题,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为科技期刊把握好最后一道工序。这就需要编校人员通过培训提高基本的理论修养,进行扎实的专业训练,开阔知识视野,并培养广阔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方法⑦。

2、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人才因素

在科技期刊品牌培育和品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有一支认真、负责且有专业化水平的作者队伍、编辑队伍及经营管理队伍,这样才能保证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而期刊的质量正是一个期刊品牌的立足点。在众多人才中,编辑队伍则是决定期刊成败的关键,这主要是由于编辑可以从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对期刊所发表文章进行把握⑧。编辑队伍的专业化与学者化,要求编辑不仅是某一专业的学者,还应是一位编辑学的学者。在国内外,科技期刊通常都是需要非期刊内部的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组成的编委和审稿队伍,他们是科技期刊学术治理机构和学术决策组织的重要形式,而这支编委和审稿队伍的组建及其管理对于经营好科技期刊,提高期刊质量均有着重要的作用。高层次化、国际化的编委和审稿人员有助于期刊吸收国外优质稿件,加快稿源的国际化;另外,还可以提高科技期刊品牌凝聚力和影响力,同时,这些专家也为期刊品牌培育发挥着“品牌载体”功能和“形象代言人”的作用,提高科技期刊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读者。实践证明,国内外著名品牌科技期刊无不凝聚着相关学科众多著名学科带头人和专家⑨。综上所述,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期刊的编委对于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国科技期刊的编委中拥有“两院”院士及外籍院士占7.5%,博士生导师占48.2%;这说明在这些科技期刊编委会中凝聚了大量相关学科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⑩。除了科技期刊品牌的创建受上述因素影响外,还需要期刊管理人员具有超前、高度的战略观念,善于经营和管理,具有信息资源、专家资源、学术资源和学科的独特优势,还需要对现如今的科学技术有着独到理解,这样才能在一定的高度上为期刊发展制定经营策略。

3、科技期刊品牌形象培育与品牌营销

在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过程中,科技期刊品牌形象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在构成期刊品牌的要素中,科技期刊品牌营销宣传是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期刊的质量、特色、权威性和影响力是科技期刊品牌形象形成的核心要素;特别是科技期刊品牌形象培育及营销,这是期刊品牌培育的重要内容。如近年来内地学者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上知名的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这就说明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上知名的期刊上已经被内地学者视为一种学术荣誉、水平和地位的象征⑾。这主要是由于科技工作者对期刊品牌的心理评价首先来自标志、内在品质、整体形象、自身文化、外在风格,只有在封面设计、期刊的标识设计、背景色调设计、栏目的设计与选择等方面给读者和作者以视觉上的差异化效果,从而抓住读者和作者的视线。品牌科技期刊不仅仅要有设计上的吸引力,还必须具有与期刊品牌相匹配的品牌信誉,在读者和作者心目中树立起公平、公正、严格、负责的品牌形象,这是维护期刊品牌忠诚度的法宝,也是保持期刊品牌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要保持科技期刊品牌形象的稳定性,让读者和作者对品牌期刊持续保持良好的看法或印象。良好的品牌形象还需要策划人员进行宣传,使其在广大读者和作者中扩大知名度,将期刊普及度增加,提升和体现期刊品牌的溢价能力。具体可以通过主办和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展览会、学术论坛可有效地提高期刊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据统计⑿,我国的科技期刊在各种会议营销活动中出现的频次还比较低,而在国际性的会议营销活动中就更少见。这就直接导致期刊经营收入依赖国内纸版期刊发行收入、版面费、审稿费等传统期刊的盈利模式,还没有真正体现出品牌溢价价值。

二、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1、科技期刊品牌建设意识不强

在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实践中,有一些期刊缺乏品牌建设意识,无品牌标识,大部分没有组织参与国际期刊展会宣传。这就要求广大科技期刊从业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品牌建设,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从思想上树立品牌战略意识,构建期刊品牌识别系统,转变观念,树立期刊品牌的自我品牌,向着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2、科技期刊品牌国际化程度低

一个国家出版的学术期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学术发展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它是科技传播交流和研究成果存在的主要载体。而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还是非常有限的,尚缺乏像Science、Nature这样的真正具有国际影响的著名国际品牌科技期刊。相关文献报道⒀我国科技期刊中国外学者投稿量仅占全年收稿总数的0.26%,而且在国际上被引用最多的期刊亦未超过5000,影响因子仅为2.0,与引用为32万的Science杂志比起来,还有较大差距。针对目前存在的现状及问题,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即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革除目前众多科技期刊中小、散、乱的结构性弊端;建立起自己的学术期刊检索数据库体系,进行品牌化经营,建立自己的科技和社科文献品牌体系;通过期刊风格的定位,内容的整合创新,建立自己的学术期刊评价国际话语权;同时利用网站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经营知名度,找到品牌建立的路径。选准目标,重点打造,择优扶持,构筑自己核心竞争力⒁-⒃。

3、科技期刊品牌维护与管理不到位

目前,在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中缺乏有效的维护与管理,未能将其纳入期刊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科技期刊品牌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缺乏国家层面的“科技期刊品牌”发展规划,而且有些学科期刊方向与内容严重交叉重复。另外,政策导向和学术评价体系偏颇。这就要求调整学术评价体系和政策导向上的偏颇现象,实施正确的政策导向,倡导创新性论文;并在人才和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方面给予倾斜和引导。

4、科技期刊品牌营销推广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品牌的营销和推广仅仅局限于期刊编辑部层面,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这就要注重期刊品牌形象策划宣传,特别是期刊形象识别的培育和塑造;实施期刊名牌战略工程,是推进我国科技期刊品牌化建设的重要措施;足够的资金支持是成就期刊品牌建设和培育的前提,特别是在期刊品牌形成的初期,应加大扶持力度⒄;而且还需要在国家层面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①孙德华,《WTO进程中科技期刊品牌经营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5):504-509

②陈勇智,《对〈学会〉杂志品牌化经营的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79-281

③王领全、李德强,《科技期刊的品牌化发展与经营策略》[J].《天津科技》,2008(2):93-95

④马智、赵建逸,《科技期刊品牌化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4):263-236

⑤于晓庆,《科技期刊品牌建设与发展策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195-197

⑥金东,《论科技期刊的营销意识与营销方法》[J].《编辑学报》,2011(3):241-243

⑦刘远颖、刘培一,《论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2):191-194

⑧⒂王粤华,《浅论科技期刊品牌的树立》[J].《职业时空》,2010(10):56-57

⑨陈其宏,《测绘期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测绘》,2011(5):62-63

⑩王应宽,《中国科技期刊的品牌化发展与经营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3):285-290

⑾袁桂清、蔡丽枫,《中外医药卫生科技期刊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3):340-345

⑿⒃赵恒煜,《综合性科技期刊品牌化路径探析》[J].《广东科技》,2012(2):50-51

⒀周华清,《品牌——国内学术期刊发展的突围策略》[J].《出版科学》,2011(3):62-67

⒁张玉琳、毛蜀、张昊 等,《期刊网站的口碑效应》[J].《编辑学报》,2010(6):527-529

⒄张立群、魏丽惠,《树立品牌意识加强科技期刊的内涵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0(5):333-334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范文5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6.073

1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步伐的日益加快,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要求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成为反映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而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办出自身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民办本科院校作为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实力较弱的高校,只有充分认识到建设品牌、特色专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调整专业结构、强化办学特色,才能利用好举办本科教育的有利时机,巩固作为新升本科院校的地位,为其下一步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当前民办本科高校的品牌、特色专业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问题,如品牌、特色专业的内涵,评价标准等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2 民办本科院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师资队伍不稳定

师资队伍在学校专业建设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民办本科院校的师资水平和公办院校的师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民办本科学校的教师队伍不合理。由于民办本科院校民办的性质,难以引进优秀的人才,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外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影响专业建设。另一方面,自身培养的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由于民办本科院校老师的工资水平不高,且缺乏职业成长的平台,自身培养的人才容易流失,师资队伍的不稳定长期制约着民办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发展。

2.2 管理制度不成熟

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一般不是很长,其在管理制度、办学理念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都与公办高校有很大的差异。目前,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是民间投资兴建的,后经过发展壮大,逐渐演变成为“家族企业”,管理上有一定的倾向。作为民办高校的创始人,他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将显著影响学校的专业建设。青年管理队伍的管理素质和业务能力,也是影响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因素。

2.3 经济资源缺乏

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都是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理应公平地获得国家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支持,但实际上民办高校一直处于被政府和社会忽略的位置。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需要财力支持,但由于民办院校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学生学费,经济来源的形式比较单一,学费的收入不能满足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民办本科院校的硬件设施相对落后,专业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场所无法达到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

2.4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首先,实践平台建设不完善。实践平台建设需要有较大资金的投入,但由于民办本科院校缺乏资金,因此校内外实践平台建设并不完善,各种硬件设施不齐全。其次,实践教学缺乏整体规划。虽然目前开设了实验、实训、实习等多种实践教学环节,但各环节缺乏内在联系、处于无序状态,与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有较大差距。再次,实践教学深度不够。例如,在企业认识实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走马观花,对实习内容和实习环节知之甚少,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最后,实践教学管理不科学。一方面缺乏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也缺乏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不科学。

3 促进民办本科院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对策

3.1 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当前,我国各民办本科院校的专业培养方案大体上遵循着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类课程组合模式,其在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与社会需求脱节、未能准确把握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等问题。因此,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应强调实践能力,系统全面地设计好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实现个性化培养,增加选修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化能力。其次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鼓励学校的专家、学者开通网络的品牌和特色课程,使学生能够方便、及时的请教与学习,增长学生的见识,扩展学生的视野。再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整合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创新试验计划项目固化到培养方案中。最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要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制定并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注重前瞻性。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要遵循教师教学队伍年轻化和不同学历、职称合理搭配的原则,组建合理、高效的教学队伍。一是积极引进名教授尤其是科研水平高的中青年教授,从而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和学术地位,让名师给本科学生传授知识。二是对学校的青年教师进行培养,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支持青年教师进修,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学历层次。鼓励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企业进行实地学习c操作,培养既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又有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此外,给教师提供参与各类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的条件,使民办学校的教师能够走出去,真正参与到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当中,提升民办本科学校的实力,加快学校的发展速度。三是聘请全国知名的专家为兼职教师,一方面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可以对学校的专职教师做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四是实行“导师制教学团队”,发挥名师的作用,对团队成员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研等全面指导,青年教师与导师共同研究,探索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问题,全面提高了业务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

3.3 设计与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是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也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即要强调专业性,又要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因此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积极推进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第一,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大多是以理论教学模式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课程的应用性,因此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教学应积极探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去扮演“导演”的角色,加强引导,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强调以巩固理论知识为有效途径的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软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模拟中体会理论、深化理论。第二,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任务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愿意积极主动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发他们求知欲望。第三,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同时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所学课程的相关参考资料,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既巩固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改革考试内容和手段,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考评机制。

3.4 加强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一是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科学的制定并实施实验室与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建设一批装备齐全的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满足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丰富学校的实践教学内容,运用各种实训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操作技能。二是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要与一些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在校外进行实习,确保学生有一定时间的顶岗实习工作经历,从而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三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拓展课堂教学的功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演练、对话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会组织协调与合作,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四是使用全真训练的方式。这种方法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比如采用案例讨论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在实训室采用模拟演练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所扮演角色,很好地解决了理论性学习枯燥乏味、课堂内无法真实体验到的教学问题;通过对话教学,让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进行学习,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

3.5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深化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是推动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发展的动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是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学校每学期初要做好检查计划,期中和期末做好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对教师的教案、听课记录、教学效果等进行全面检查,并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和院系检查报告上报教务处,作为对教师绩效评价的有效资料和文件。此外,院、系要进行实时评价,设置合理的指标u价体系,及时使用网络实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二是完善教学督导制度。针对学校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设立专门的督导小组,并实行小组组长负责制,检查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课程任教情况以及完善和更新的情况,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促进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三是建立学生评价制度。在每个班级设立信息员,对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反馈等情况进行记录,并定期汇报给院系,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有关教师修改,并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四是对教学管理队伍进行完善。教学管理者要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提高师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丁谦,孙金洲等.论地方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软实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1).

[2]方从法.打造特色专业品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人才,2012,(4).

品牌专业建设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品牌,特色,创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近几年长足发展,在量上有了根本性的转变,逐步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在市场经济中实施品牌战略,是高职院校建设获得成功的可行途径。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数和招生数得到了快速增长,据相关资料显示2011年,全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达到1276所(其中,公办高职950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截止2012年,中国发展了110家部级示范高职,各省市也分别创建了若干所省级示范高职。

同时,潜伏着生源不足、院校竞争加剧、高职学生能力欠缺等众多问题。2012年调查显示:2011届高职毕业生专业相关度仅为60%,比本科毕业生低了7个百分点;职业吻合度也明显低于全国毕业生总体水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离职率很高,就业半年内离职率比本科生高出20个百分点。业内人士表示,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对技能人才最看重的6项能力中,除了“专业能力”,排在前面的“积极主动,责任心,团队精神,执行力,沟通能力”五项都是高职院校学生的“短板”,最重视实用的高职教育正在和实际脱节。

为此,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从“重数量”向“求质量”转变,从“粗放型”向“品牌特色化”迈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二、创建特色高职院校品牌的意义

(一)是市场竞争的迫切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服务贸易的对外逐步开放,高职教育受到的冲击力越来越大。一方面,国内高等教育适龄人口逐年下降和高职院校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高职院校的生源将逐渐下降。另一方面,国外的教育培训机构纷纷将目光瞄准中国职业教育市场,它们凭借在运行模式、课程建设、项目开发、教学设施和手段等方面的优势,采取合作办学、职业技术培训、远程教育等方式,抢占国内职业教育市场。因此,国内高职教育市场将面临激烈的竞争,高职院校如果不能迅速树立自己的品牌,培养一批“忠诚的顾客”,抢占教育市场份额,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二)可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良性发展。按照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精神要求,今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 高职院校通过实行市场经济中企业奉行的特色品牌战略,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校校合作,打造特色品牌专业、品牌师资、品牌毕业生和特色高职院校文化,可以进一步增加高职院校的生源,获得更加优质的师资,拥有更多的办学经费,有利于以自身的特色与品牌寻找自我发展的空间,实现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良性连锁互动,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促进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

(三)可以获取高职发展的主动权。美国市场营销专家Larry Light指出,拥有市场的唯一途径是拥有占统治地位的特色品牌。同样,在当今高职教育日益同质时代,特色品牌成为支撑高职院校成长与发展的一种新竞争力。打造高职院校特色品牌能够提升高职价值,形成院校的优势特色,提升社会地位和竞争力,扩大社会影响和声誉,形成学生主动要来校接受教育,优质的师资、名师,特别是企业高水平的技师主动到高职进行教学研究工作,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形成高职院校的“进口旺,出口畅,中间有保障”的良好局面,在高职教育市场中拥有发展的主动权和占据主动地位。

(四)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内涵性扩张。品牌即意味着价值,品牌的形成也就意味着学校价值的提升,意味着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认可。品牌高职具有教学质量、优质的师资队伍和其本身的示范作用,更进一步地提高学院内部的整体性或者飞跃性发展,更容易获得区域地方的支持。特色品牌高职院校发展的自律机制推动学院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学院发展和社会需求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改善学科设置,整合专业,强化师资,形成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恰切的学校精神。

因此,创建特色高职院校品牌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品位,是提升自身价值的基础、重要途径和建设思路,是以质量作为标准进行内涵性扩张的重要保证。在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要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要“坚持外延发展和内涵发展相统一,规模和效益相统一,硬件发展和软件发展相统一”,全面发展和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五)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市场营销专家科特勒(Philip Kotler)在《市场营销管理》中指出,产品凝聚着企业用于满足顾客诉求的价值,是品牌创造与发展的根基。企业产品不断迎合顾客价值需要,形成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个性,作为企业的无形财富,保障品牌的经久不衰。

同样,品牌高职也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个性,其重点表现在办学理念上。办学理念决定办学特色和学生质量、师资水平和科研能力。特色的人文精神和个性的教学理念是特色品牌高职的精神和灵魂。高职院校的品牌创建就是学校特色文化内涵的创建。以人为本成为教育理念就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学生个性化发展离不开学校独特的校园软环境即文化环境的建设和形成。高职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是创建特色品牌过程。因此特色品牌创建有利于高职院校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个性,有利于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三、创建特色高职院校品牌的途径

根据品牌管理理论可知,创造品牌主要有七个支点,即独特创意、产品特色、核心技术、优势环节、优势产业、优质服务、文化内涵。对于特色高职院校品牌的创建来说,同样也具有以上7个支点,它形成了创建特色高职院校品牌的途径。

(一)独特创意――树立特色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它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策略等。一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作为基础和先导。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马必学(2011)指出,先进的办学理念是指有明确、清晰、科学的办学理念,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基本规律,是学校品牌首要的标志性因素。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坚持“就业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始终不渝地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实现从学科中心向技术中心、从学历中心向能力中心、从学校中心向社会中心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进而创建特色品牌。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就无法形成高职院校的特色,更谈不上所谓的品牌。

(二)产品特色――建立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是一所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也是其办学实力及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培养出什么的学生。学生是高职院校这个“工厂”的产品,学生素质就是“高职工厂”中“产品”的质量,即教学质量。专业课程体系决定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特色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要求在课程设置上以实际的社会需求为基础,根据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设置和调整,从而保证培养出来的是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例如,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设置上采取“基础理论课(宽基础)+专业技能课(活模块)+发展潜能课(人为本)+顶岗实训课(能力中心)”的模式,不断与“市场需求”、“行业需要”相适应的特色化课程设置体系,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核心技术――提高教学团队水平。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中坚力量,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只有通过全体教师的齐心协力才能产生实际效果。皮亚杰明确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

职业教育质量的保证需要一支高素质、专门训练的专业师资队伍。要想可持续地发展职业教育,必须高瞻远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支掌握职业教育规律的专业人才队伍。德才兼备、较高文化涵养、有创新意识和人格魅力的“双师”教师、“多师型”教师,在创办特色学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可从企业引进一部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职业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同时积极为教师提供到社会实践岗位学习职业技能的机会。师资队伍也应从“教师”转变为“导师”,从“教”学习者,转变为“导”学习者。

能否成功地创建一流的教育品牌,拥有良好的社会信誉,最终要看是否拥有一批体现学校主题精神的品牌教师。因此,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重点打造一批教学名师(品牌教师),以发挥“名师导学”的作用,积极推进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改革教学模式,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

(四)优势环节――提升特色科研能力。最客观、最易为人感知的是学校科研工作的成果,它直接显示出了学校师资队伍的水平,是赢得同类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认可的直接途径。科研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科研成果最客观、最易为人感知,有利于扩大学校影响,创造学校品牌。同时,科研活动是一种创新性活动,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校教师,提高师资队伍水平。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科研工作对学校建设的作用,要引入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学术和科研水平。要鼓励教师和学生自主创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经济效益,为学校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手段,为内涵式扩张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科研氛围。

(五)优势产业――深化校企合作。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办学宗旨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的培养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是双元制、双主体,高职人才培养必须由学校、企业和行业共同来承担,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若仅仅停留在企业提供训练场所、参与指导实训等层面上,便不能深化产学结合内涵,也很难实现办出特色的目标。深化校企合作,必须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创建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该模式的建立,能加快教师向双师型、多师型、复合型转变,同时加快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是解决工学结合难的一剂良方,也是创建特色高职院校品牌的重要途径。

(六)优质服务――整合优质资源,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国外高职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既是高职的产生背景又是目标指向。高职要获得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必须面向社区,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强化“专业资源、人才资源、产业资源”三源整合,突出“服务功能、经营功能、示范功能”三项功能,实现“教育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并举,从而凝聚产业化办学的专业特色、人才特色、科技特色,增强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力和贡献率,使校办实体成为科技应用示范园,成为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从而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推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七)文化内涵――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精神,主要包括物质文化(指学校标志、校容校貌、教研条件、环境设施等)、精神文化(指办学目标、价值观念、教育思想、校训学风、道德规范、政治理念、知识体系、审美趣味等)和制度文化(指组织机构、岗位责任、管理制度、行为规范、考核评价等)。校园文化以育人为本,是基于校园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指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积淀人文精神与学术文化,作为学校整体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品牌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品牌的文化、价值和个性是品牌最持久的含义,揭示了品牌差异的实质。利用文化造就和提升品牌价值成为品牌发展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按照“内化于心、固化为制、外化为行、物化为境”的校园文化建设机理进行统一安排,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强调责任意识、敬业精神、纪律观念和人生理想等,要多让学生和教师团队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扩大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认可度。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职教周刊),2012.10

[2] 王晓庆,数说2012年高等职业教育装备及职教装备发展[EB/OL]. 慧聪教育装备网,2013-01-21

[3] 马必学, 郭沙. 论高等职业教育品牌战略[ EB/OL] .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2005-5-21

[4] 杨晨.品牌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P30-31

[5] 马必学,刘晓欢. 高等职业院校的品牌发展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6] 民书等.创建高职院校特色质量品牌浅议[J].高职论坛,2003

[7] 高雁晋.高职院校创建品牌战咯发展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15)

[8] 刘智慧.高职教育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9] 李思墨.高职院校品牌战略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