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情景剧活动总结范例6篇

心理情景剧活动总结

心理情景剧活动总结范文1

[关键词]校园心理情景剧 心理健康教育 作用

校园心理情景剧是近年来心理辅导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在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方面发挥了独特和良好的教育作用和效果,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育辅导方式。心理情景剧是在心理剧的理论基础之上,从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出发,以体验为主要途径,通过演绎校园生活中的人和事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它寓教于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获得成长。

一、心理剧特点

心理剧是美国精神病理学家莫瑞努(Moreno)1921年所创,主要目标是诱发患者的自发行为,以便直接观察他的病情。它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让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以某种心理冲突情景下的自发表演为主,将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渐呈现在舞台上,以宣泄情绪,消除内心压力和自卑感,诱导出当事人的自觉性,增强其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促进自我成长。与普通的相声、小品不同,心理情景剧注重的不是娱乐性,而是找出现实中蕴涵的心理冲突点。抓住针对人群的心理冲突,用艺术的形式加以表现,往往能起到比单纯的说教更好的心理疏导作用。

二、校园心理情景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作用

1.校园心理情景剧是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校园心理情景剧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式教育,学生们在快乐活动中自觉学习到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了心理调适方法。它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不仅为学生们营造一种心理自助的氛围,还提供了同伴心理互助平台。校园心理情景剧在表演过程中,不仅表演者能从中体验心理上的细微变化,发现问题本质,明确症结所在,找到解决方法,领悟其中的道理。同时还通过舞台表演,让更多的学生观众从中受益。因此无论是参演者还是观看者都能受到深刻的启发与教育。可以说校园心理情景剧正以其独具的特点和魅力,越来越受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同学们的青睐。

2.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心理教育活动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个性比较张扬,喜欢展示自我,校园情景剧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直接展示学生身边发生的具体情境,它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内在的表演欲望和创作欲望,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丰富了在校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另外校园心理情景剧生动形象,参与性、互动性强,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式教育,用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反映学生内心冲突和情绪波动,提供解决问题应对挫折的方法,整个环节中学生一直处于主动接受、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因而已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项心理教育活动。演员在编写、演出的过程中使压抑的心理得以释放,缓解了内心的心理压力;剧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的精彩表演、心理独自,也深深触动了观赏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反思,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我校第四届心理情景剧大赛中剧目《阳光总在风雨后》中,由残疾女孩扮演的残疾女孩毕业求职、屡败屡战,最终风雨过后,终见彩虹的故事中,主人公精彩的表演和她的一句话“我相信心理健全一定可以弥补身体的缺陷”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灵震憾,引发了同学们深深的思考。

3.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心理问题的解决

校园情景剧根据学生的真实生活改编而成,以表演的形式再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冲突、烦恼、困惑,通过角色扮演唤起参与者的情感共鸣,因而参加表演和观看的学生能有更真切的体会,学生能在剧情中有所体验,在体验中有所感悟,这为他们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提供了更直接经验。同时校园情景剧结合学生实际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冲突搬上舞台,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真实,丰富了他们对困难情境的应对方式,通过分享讨论,更利于帮助当事人解决心理问题,获得心理的修复和改善。如心理情景剧在亲子关系的改善、自我心灵的成长等方面,都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我们都知道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是学校,与社会接触有限,这决定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不够深刻。我们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校园心理情景剧《心声》、《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促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家长的辛劳和良苦用心,能设身处地理解、体谅父母;通过观看心理剧《小护士》、《阳光总在风雨后》,让学生深切明白生活并不总是阳光灿烂,面对生活中的不幸,逃避永远解决不了了问题,面对挫折需要的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这些剧目不仅对表演者有益,同时也有利于观看者的自我成长。

4.教育生动直观,效果明显突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感知中所取的态度,对于感知对象的选择和理解有很大的影响。感知的态度取决于感知的对象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兴趣和活动的任务,同时也与当时的情绪状态有关。若对感知对象采取消极的态度,就不能深刻地感知它;若对感知对象发生兴趣或抱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就能加深理解而获得清晰和完善的感知。校园心理情景剧生动形象,参与性、互动性强,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式教育,用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反映学生内心冲突和情绪波动,提供解决问题应对挫折的方法,使学生在快乐活动中不自觉学习到心理健康知识,找到心理调适方法。这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理解更加全面深刻,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邓旭阳等.校园心理剧疗法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心理情景剧活动总结范文2

关键词 情景剧;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102-02

1 前言

由于年龄原因,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兴趣的驱使。因此,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剧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得单一、枯燥的语文教学向着轻松、活泼的方向发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也将会对教学效果的增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正确认识情景剧教学的意义

对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正确使用情景剧教学的前提之一是要认识对该类教学模式的意义。所谓的情景剧教学,其实质是通过语言的表达、道具等手段的使用,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教学氛围,让小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的效果。同时,该教学模式的成功运用,加之教师针对性的引导,将会对小学生以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情景剧教学属于目前教学当中的新型教学模式之一,多数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有着充足的好奇心。同时,该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帮助小学生打破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认识,使其能够感受到来自语文学习的魅力。另外,采用该教学模式进行语文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程度,使其能够对语文学习充满信心。一般而言,信心的建立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时提供帮助,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在情景剧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以剧本为依托,通过对剧中角色的演绎,对人物间对话的再现,为小学语文课堂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一般而言,情景剧的表演模式主要包括对话形式、人物扮演、动作展示等。在情景剧进行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根据学生的表达能力,针对性地选择情景剧的表演模式,遵循由浅及深的原则,给予学生充分理解该教学模式的展现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3 合理设置情景剧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确定使用情景剧的模式进行教学时,首先对所需的情景模式进行合理确定,使得烘托的教学氛围能够同之后的情景剧相符合。教师也可在将教学氛围营造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对该气氛进行理解,充分融入其中。教师可将本堂课程所安排的教学内容较好地与教学氛围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将自己的思想与教师同步,集中精力投入到语文学习中。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正处速改革时期,学生的教学地位、教学效果的要求以及教学方法措施的改革等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变。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进步平台,为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广大语文教师而言,在对情景氛围进行营造过程中,首先应对教材当中所安排的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在经过分析思考之后,针对性地建立特定的氛围[1]。

如在讲解《狮子和鹿》一文时,教师可首先运用图片或者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将两种动物的图片给小学生进行展示,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两种动物的不同习性进行阐述,包括两种动物的食物等。之后,教师应对上述问题的回答进行分类总结,以由浅及深的原则,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指导,提高学生思想的敏捷度。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仅依靠言语并不能实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此时,若借助其他相关教学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其效果会更好,如多媒体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将教材中的画面进行整体播放,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刺激[2]。

4 增强语文情景剧教学的生活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的气氛营造是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条件。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气氛营造的方法较多,关键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对自己所使用的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对各篇文章中所展现出来的主题思想进行深入把握。只有在对教材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借助某种教学模式发挥出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解《春天来了》一文时,笔者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入大自然中,对春天的万物复苏进行切身感受,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情。在有了这样的体验之后,再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教学的效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会生命的真谛。

小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生活经历较少,然而对语文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的生活经历进行辅助。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这一点,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营造情景氛围。一般而言,生活是最佳的教学课堂,也只有增强情景教学中的生活气息,才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述的知识,减弱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陌生感,激发其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学生对文章故事情节有直接或间接生活经历的,对文章内容理解得更透彻。此外,教师应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情景剧的表演中,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情景剧的表演,加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5 针对性地实施情景剧的教学方法

在运用情景剧的方式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其情景气氛的营造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情景剧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根据教学经验,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三种。

对话 在情景剧教学中,使用对话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不同于传统的语言表达方法。情景剧中的对话并不会要求学生对对话中的词语进行死记硬背,而仅仅是通过学生之间倾注自身情感的模拟对话,使得学生能够对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对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进行深刻体会,进而能够帮助学生对情景中的氛围进行充分理解。当情景剧表演完成之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演进行适当的点评,然而并不能够影响学生的发挥空间。

即兴表演 教师可随机给出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在几分钟的准备之后,依照题目进行表演。如此一来,不仅给予学生思维锻炼的机会,同时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

话剧 教师可提前一天将题目发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拥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并对学生的剧本进行合理的指导,帮助其进行修订。

6 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景剧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心理情景剧活动总结范文3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情景剧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6-0037-04

教育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指出:“实践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下称“基础课”)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承载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育人目标,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教育是该课程的核心。如何让抽象的理论感动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行为养成,强化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模拟仿真的情景中体验探究无疑是一个有效途径。本文拟探析“基础课”情景剧教学模式的内涵、建构路径及实践效果,进一步探索实践育人的方法和途径。

一、情景剧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理论支撑

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其要素主要有:指导思想、主题、教学程序、目标、策略、内容、评价。[2]

本文所论述的情景剧教学模式,是指以活动教学理论为依据,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根据“基础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借用情景剧这一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模拟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景,通过人物诙谐、幽默的语言叙事,完成教育意义的传递,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情感体验、环境熏染中实现教材理论知识的迁移和内化的教育目标。

情景剧教学是以人本主义、合作学习、体验式学习理论为支撑,以学生为本,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起引导、补充、归纳和完善的作用,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担任课程主角,在演绎情景剧的过程中将内在的心理活动、冲突、看法和观点通过语言的叙述、情绪的表达展示出来,对预设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进行直观化、语言化的描述、解释和引导。无论是剧本创作、演出排练、角色扮演,还是教师的点评,都可以成为参与者发现问题和解决思想困惑的过程,并从中受益,使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认同并接受教育内容,进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协调发展。

二、“基础课”情景剧教学模式建构的路径

该教学模式的建构理念是:促进课堂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角色扮演与体验探究相结合的互动模式,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守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目标。其路径包括五个环节,图1中平行箭头代表师生互动,下指箭头代表操作顺序,上指箭头代表下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反思。

图1情景剧教学模式建构的路径

(一)明确主题,组建团队

教师在开学初把根据“基础课”教学目标和内容拟定的活动方案告知学生,明确活动主题、形式、表演要求、考评标准等具体要求。活动主题要有针对性,主要以创设理想与现实、道德困惑、道德与法律冲突、人际交往中的竞争与合作、生活中的法律问题等多种现实生活情景为载体,突出学生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尽可能从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组建团队,12名学生为一个团队,实行团长负责制,由学生自主进行角色分工:编剧、导演、演员、剧务、摄像等。

(二)创作剧本,有的放矢

好的剧本是成功的一半,剧本的选材创作很重要。题材太大,学生难以驾驭,就会表演得不深入;题材太小,剧情难以展开,就会缺乏吸引力;题材过于娱乐化,忽视主题思想,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好题材的大小和剧情的方向,注重观赏性和教育性的统一,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忌越俎代庖。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集思广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令自己有感而发的身边人、身边事进行创作,从收集材料到剧本的构思、命名、修改均由学生自主决定。

(三)角色扮演,全员参与

剧本创作完毕定稿后由学生自主安排课余时间排练,在此期间不断打磨剧本和修正台词,并为自己所饰演的人物而精心准备,从了解剧情所涉及的知识,到熟记台词,再到反复演练自己所饰演的人物,力争把每一句台词都演绎得惟妙惟肖。任课教师可适当指导对学生的排练,使作品更具感染力。随着课程教学内容的推进,安排学生在课堂上现场表演、现场录像,学生按原有分工扮演角色,之后制成多媒体作品上交,作为期末考核评价的依据。

(四)分享感悟,教师引导

如果教学缺少这一环节,就失去了我们组织情景剧教学的初衷,使教学仅仅停留在观赏、娱乐的层面上,忽略了德育目标的实现:知识内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播。所以在组织情景剧教学活动时要留有充足的时间给参演者和观赏者分享交流各自的看法和认识,尽量做到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尤其要重视创作表演团队的学生所谈的体验和感悟。同时,教师要注意从正面引导学生讨论,当学生在分享时空谈或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评论剧中人与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个人相似的经历去谈体验与看法,在真实的体验中得出解决同类问题的办法;当学生在讨论应对方式偏重于消极应对时,教师要引导他们转向积极的应对方式,尽可能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正面教育和正能量。此外,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微博的形式来表达感受,这样能保证所有的参与者都有机会与他人分享各自的体验。

(五)总结评价,激励学习

感悟探究结束后先由创作团队的团长对团队成员的参与度和表现进行小结,再由教师总评。教师的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应以正面激励为主,既要对情景剧作品、团队整体合作学习的效果作评价,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予以肯定,指出学生努力的方向。期末考核时以“团队的整体表现+个人的参与度”综合计入实践成绩。

三、“基础课”情景剧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运用情景剧教学模式组织“基础课”教学,教育效果显著。其表现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契合学生个性需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3],兴趣则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因。要激发学生学理论的兴趣,教师必须找到一个与学生自身需求相契合的切入点。目前我们面对的大学新生是“90后”年轻人,社会发展和成长环境对其个性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强、追求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我、思想富于变化,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习惯于通过亲身实践的认识过程来接受前人的结论等。这些个性特点反映在学习生活上则表现为希望教师能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基础课”教学中引入情景剧活动可以使学生通过信息材料的分析、剧本的创作、角色的扮演去感悟自身的主体地位,并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角色所面临的问题,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作的剧本《药》是描述某商人制售假药暴富,富裕之后生活腐化“包二奶”,后东窗事发导致家庭破裂,商人锒铛入狱的剧情。主演商人的学生在演到高潮时声泪俱下,感人肺腑。在分享感悟时,该学生谈到由于在角色扮演时融入自己的思考,对诚信的理解更深刻,认识到解决“德富矛盾”的关键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个人成功的道路上,承担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坚守职业道德并坚持完善自我。借情景剧这种艺术形式,把课本的理论知识用贴近生活的情景和诙谐幽默的语境表现出来,可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

(二)课堂情景剧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完成知识内化和认知转变

一个人精神世界建构与超越的真正驱动力是来自个体内在的认同与觉醒。但人们往往是以自己主观感受和直接体验的情感好恶,来决定选择、认同、接纳的事物。因此,理论教育不仅是认知参与的过程,更是情感介入的过程,情感的好恶和亲疏的程度直接影响着认知接受、回避和排斥的幅度。如果学生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相应的认知活动就能顺利进行,他们才会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4]

情景剧的题材源自生活,非常贴近学生的接受空间,学生在演绎他人人生经历时总能引起共鸣,使道德要求与学生情感发生交互作用。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主动认知,乐于实践,把社会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的行为动机。如:情景剧《一错再错》描述的是一名大学生急于赶回学校面试,未经同意,偷拿别人未上锁的自行车,后被车主发现后直呼“抓小偷”而引发冲突,大学生的偷窃行为演变为持刀抢劫。通过演绎和交流,学生掌握了盗窃、抢夺和抢劫这些概念的区别,也深刻地认识到即使是生活中的小事,如果缺乏法律意识,也会铸成大错,悔之晚矣。可见在帮助人们建构精神世界的过程中,理论必须联系、关照并引导生活世界。[5]

(三)可以促发学生多维思考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从事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人如果不是放弃活动,而是积极地通过活动去完成任务,那么人的能力就会在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活动越多样,能力发展越多方面。”[6]首先,情景剧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依靠团队的分工合作,才最终完成作品的创作和演绎。学生在资料搜集、剧本构思或改编、角色扮演过程中增强团队意识,也增进同学之间的信任和感情,提高了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其次,学生在创作中会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再学习和思考,学会站在客观的立场辩证地审视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例如:学生创作的情景剧《尴尬的见义勇为》描述见义勇为者被犯罪嫌疑人告上法庭的故事,剧情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学生在分享交流的过程引发了对社会上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的热议。经过思想的碰撞和争鸣,学生认识到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弘扬见义勇为这一中华民族美德。第三,由于情景剧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在创作演绎的过程中学会多维思考,有助于理性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情景剧《大学宿舍之你我他》是描述学生的个性、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的差异引发的冲突矛盾,通过节选宿舍生活的几个片段创作而成。演员借用夸张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使学生更深地理解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尊重和宽容的重要性,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种情感体验中的心灵共鸣较之单纯的理论灌输更容易打动学生。

综上所述,在“基础课”教学中引入情景剧教学模式,可以使抽象的理论教学变得鲜活生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理论更容易深入学生内心,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但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使用的局限性,情景剧教学模式也是如此,只有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相匹配的教学模式,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美〕拉夫尔・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冯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J].高校理论战线,2011(3).

[4]〔美〕克特・W.巴克.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心理情景剧活动总结范文4

一、活动背景

2011年3月,在上海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成长”的发展愿景,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十二五”期间,上海的基础教育将更加关注学生本身的健康成长,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学习的快乐体验。会议还提出,上海基础教育将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要让每一位教师都有职业幸福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和谐、全面地终身发展,让学校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精神家园、学生快乐成长的学习乐园、师生共同成长的和谐校园。”

在这样一种愿景下,黄浦区的中小学在“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作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和谐、全面地终身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积极寻找适合本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心理教育方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浦区运用校园心理剧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心理辅导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广,一些学校还将其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主要抓手。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黄浦区的中小学纷纷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校园心理剧,受到广大学生的热烈追捧。其中,大同中学、市南中学、向明初级中学、光明初级中学、李惠利中学等学校在校园中开展校园心理剧的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2012年5月,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组织开展“2012年度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通知》的精神,我们责成黄浦区教育学院德育室策划组织了主题为“心灵成长 你我相伴”的黄浦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此次活动月自5月9日启动至6月13日结束,历时一个多月,在广大师生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二、工作思路及途径

(一)工作思路

我们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标应该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应侧重于预防性目标,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懂得如何去改变和解决心理问题,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依据这一目标,校园心理剧无论是在内容、表现形式,还是在预期效果上都显得非常合适。它不拘一格,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自编自演,真实地反映学生自我成长问题,展现校园人际关系,同时也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这种群体互助方式,对于控制心理问题的发展,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十分有效。

(二)工作途径

1.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心理剧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和理念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不少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2012年,黄浦区的不少学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进行了心理剧的展演。校园心理剧不仅让参与者受益,还可以让观众受益。校园心理剧的演出强调台上台下的互动,甚至会设计一些观众随机参与的机会。这样就把观众也带进了剧情之中,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不仅使得学生观众对演出更感兴趣,也更有利于学生去体验角色。这时教育的痕迹就淡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也就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去了。这种台上台下的互动,让学生观众的兴趣更浓厚,演员表演欲望更强烈,双方产生较强烈的心理共鸣。

例如,光明中学每学期都会组织心理活动周。在心理活动周的活动中,校园心理剧是深受学生们欢迎的节目。由于校园心理剧是反映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因此,在心理活动周中,校园心理剧的演出水平是比较高的,效果也是最好的,成为了心理活动周必不可少的保留项目。

2.在心理活动课上通过心理剧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

心理活动课的某些教学内容专业性比较强,学生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黄浦区的心理教师通过校园心理剧把理论内容转变成学生们实际生活的案例,请学生自编自演,反映出问题的实质并提出解决的方法。角色扮演是校园心理剧的基础。当表演的学生对自己如何表演这个角色有了觉察,那么他就知道了应该如何发展合适的行为,如何改变自己不正确的行为。心理剧剧组在讨论时,还共同商量舞台道具的布置、背景音乐的选择、人物服装的搭配等事项。通过集体讨论,可以让所有表演者深入了解所扮演角色的神态、语言、性格特点,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李惠利中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心理活动课真正成为了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指南针,心理学知识不再晦涩难懂。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落实,而且让每个学生都收获了自信,体验到了展示自己才华的乐趣。

3.在班会课上通过心理剧促进班级体的发展

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班会课中采用校园心理剧的方式进行学生的自我教育,正渐渐成为黄浦区班主任工作一个新的亮点。学生们的事情学生自己最清楚,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加以解决。每次校园心理剧演完后,班主任就会组织全班学生与表演者一起现场进行讨论,谈谈各自的想法,拓展校园心理剧的演出效果。在学生们热烈讨论的同时,班主任可以及时地作一些正面引导,深化学生们对剧情的理解。

市南中学把校园心理剧搬到班会上,让学生在安全、宽松的环境中,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中,自己表演,自己体悟,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认识问题的症结所在,领悟其中的道理。表演者有更深的体验,观看者得到启示,有助于学生心灵的转变,有助于学生共同成长。通过校园心理剧,班主任不再需要每时每刻对学生进行说教,有些棘手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校园心理剧的编排顺利解决。而且,少了强迫,多了沟通,还能够让师生的心灵贴得更近。

4.在家校互动中通过心理剧加强家校联系

一些学校在提高家长会实效性、加强家校联系的过程中开拓了新的思路。他们在家长会、家长学校、学校开放日活动中,将一些精心设计的、反映家庭教育先进理念的心理剧引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光明初级中学在学生心理社团活动中,积极运用校园心理剧,将家庭问题以情景剧的方法体现出来。在演绎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感悟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一起走过》《心声无语》等心理剧让家长们深受感动,他们从心理剧中看到了孩子的苦恼,听到了孩子的心声,也从“如何做好一名家长”的角度进行了反思。不少家长看到动情处甚至落下了激动的热泪。

三、工作特色

(一)领导关心,多方协作

教育局领导非常重视这次活动,我区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江伟鸣副局长在活动启动前就很关心活动方案的制定,活动月期间还数次听取了相关活动的汇报。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华东理工大学、知音咨询有限公司提供了专家支持,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秘书长蒋薇美更是欣然参加了于5月29日举行的“黄浦区校园心理剧展演活动”,并作了精彩点评。

教育局提供行政支持,教育学院负责策划、组织,中心提供专家资源,向明初级中学、李惠利中学、市南中学、光明初级中学提供优质的心理剧。大家通力协作,互相配合,各自发挥优势,各学校的心理教师也在此次活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内容丰富,形式新颖

本届活动月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各种形式的活动穿插结合,互为补充,充实完善。不仅组织了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电影赏析、心情故事演说等活动,还利用《心理健康小报》、宣传栏和院报、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其中效果最为突出的是校园心理剧,可谓整个活动月的一个亮点。学生演员们把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节演绎成一个个与心理知识有关的故事,贴近生活,富有意义,看得台下观众时而哈哈大笑,时而感动不已。

在排演过程中,学生们还尝试了一些不同以往的心理剧新形式,如音乐心理剧、伙伴心理剧、内心独白式心理剧、影视心理剧等。学生们在排演中的创造性让所有教师都刮目相看。

(三)发动面广,学生参与度高

本次活动中,各校都能够认真负责地做好各项工作,包括宣传、动员、组织、安排、落实和总结等。不少学校更是富有创新意识,能够用各式各样的方法吸引中小学生参加活动。

我区每一所学校都在心理月期间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活动。其中有二十多所学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心理剧编写、排演、展示活动,形成比较成熟的心理剧近四十部。这些作品生动反映了中小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从正反两方面激励中小学生正视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和谐发展。

心理剧由各校伙伴心理辅导员(或心理课代表)带领部分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演出。除了部分不宜公开演出的心理剧外,大部分心理剧参加了全校性的心理周、文化广场、艺术节的演出。通过观摩心理剧,更多的学生心理受到激荡,受益面更广。

(四)专业性强,内容有深度、广度

心理剧不同于一般的校园情景剧,它有较高的专业性要求。为此,我们邀请了华东理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石红教授以“校园心理剧在中小学的应用”为题,为全区的心理教师做了一个专题讲座。专家的讲座,对于一些刚开始尝试校园心理剧的学校起到了及时雨的作用。

在5月29日的“黄浦区校园心理剧展演活动”上,为了让与会的德育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了解心理剧的来龙去脉,以更为专业的角度欣赏心理剧,教育学院的心理教研员张俊老师用10分钟时间做了一个简短而清晰的关于校园心理剧的小讲座,受到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秘书长蒋薇美老师的高度评价,认为此举富有实效。

在活动月各项活动结束后,我们还专门召开了关于校园心理剧的总结研讨活动,对活动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进行了表扬,对活动中做得还不够好的地方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效果显著,家长、学生、教师满意

在这次为期一个多月的心理活动月中,不少学生反映自己了解了不少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他们的自我了解、自我调节有很大的帮助。

部分学校的心理剧展演还邀请了家长参加,甚至有的学校为此还专门召开了以校园心理剧展演为主题的家长会。家长们对这么新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感到非常有趣,学生们风趣幽默的表演、真情流露的倾诉,让家长们时而会心微笑,时而激动落泪。

教师们对此次心理活动月也非常认同,他们认为此举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营造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起到了宣传和普及心理知识的作用,增强了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情景剧活动总结范文5

    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的涵义

    20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人和情境互动的产物,人的学习也依存于背景、情境之中。因此,情境认知理论对学校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出批评,认为传统的“填鸭式”、授课式教学不能创设知识形成的情景,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雪明,2011)。教学的设计应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活动中,通过参与和观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景模拟,可以让学生在情景角色的扮演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吸纳与应用。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在国外最早用于外语教学的口语训练,以后逐步扩展到其他学科,在我国最早试行这一教学方法的是南通师范附小的李吉林老师,他倡导在语文教学模式中,要“以人为本”,以情为中介,通过创设的美、趣、智的学习情境,“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引起学生积极地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在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讲授和灌输,教师常常停留在概念的解析、理论的演绎和方法的介绍上,学生往往是无奈地听讲,被动地接受。而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感受中自觉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情景、角色扮演来获取知识,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实践性和优越性。

    情境模拟法在声乐表演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作者在高校声乐表演专业教学课堂中多次试行情境模拟教学法,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步骤:1、创设情景环境,穿插情景分析;2、安排情景演练,进行总结内化;3、课后指导练习,延伸巩固提高。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步:创设情景环境,穿插情景分析。这一步骤需要在课前完成。在与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了解学生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再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共同确定主题。教师给学生分发相关情景材料,指导学生按材料中的故事情景尝试表演。例如,在较高年级的声乐专业课程教学中,曾选择莫扎特歌剧《魔笛》的第一幕进行情景教学,该歌剧选段包括王子、公主以及三个侍女一共五个角色,有男高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四个声部,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演唱水平分配角色,并向学生提供总谱、歌剧剧本、编写的角色分析和可供参考的音视频材料,指导学生揣摩人物性格,分析歌剧的创作背景,每一唱段对剧中角色塑造的作用,以及不同角色扮演的关键所在。由于歌剧具有丰富的故事性和表演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容易诱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思考和准备,并积极的参与进来。

    第二步,安排情景演练,进行总结内化。根据不同情景的需要布置场地,在每个学生练熟自己所担任角色的唱段后,安排情景演练,并进行分析总结。仍以上述歌剧选段为例,除了五位上场表演的学生,邀请其他学生和教师作为观众,在表演完毕后,向各角色反馈意见,或者可以直接打分,梳理表演中各角色在情感深度、肢体动作、气息运用、声音强弱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优点,进行讨论和总结,使得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声乐学习当中,在表演中愉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能力,从而更加完整地演绎歌曲的内涵。

    第三步、课后指导练习,延伸巩固提高。课后延伸这个环节是在课堂教学之后,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进行巩固和提高。在上述课程中,教师的做法是要求每位角色的扮演者在课后对其表演的效果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有利于他们对所学内容进一步消化理解、巩固提高。教师不但要对整个情景模拟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总结,还要找出学生闪光点和不足之处,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单独的声乐辅导,实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尽人其材”。如演唱塔米诺的咏叹调“这是多么美丽的画像”这一选段,弱起的小节及半音较多,气息容易不连贯,尤其是在咏叹调结尾处,要求声音具有较大张力,这在彩排和角色扮演过程中可能无法得到根本解决,需要教师进行连续的指导,以巩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

    情境模拟法在声乐表演专业教学中应用的效果

    艺术表现的目的是传达思想情感,声乐艺术创造过程中对声音美的追求仅是声乐艺术表现需要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声音表现作品的思想情感,在熟练运用声乐技能的基础上,全身心地、自如地投入艺术表现,达到“声”与“情”的完美结合(段玉香,2007)。因此,在声乐表演专业教学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穿插情景分析,能够把歌唱技巧的训练融入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知识、体验情感、提高歌唱水平,揣摩身心与情境的相互配合。

心理情景剧活动总结范文6

她,就是“可・当代艺术中心”的创始人之一――周可。

“可・当代艺术中心”的前身是上海大明橡胶厂,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规划完成后,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通体3层分别由KeSpace、KeStore、KeFresh三大艺术互动区域构成。

开创半年多来,“可・当代艺术中心”策划了一系列剧本朗读会,话剧、音乐、舞蹈、歌剧演出,以及绘画、雕塑、影像、装置、行为等视觉艺术展示,涵盖了当代艺术的各个门类,为热爱和从事艺术活动的各界人士构建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其中,引起人们极大关注的话剧“婚恋三部曲”就在这里诞生。

6月3日―21日,“婚恋三部曲”的终结篇――《婚姻风景》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圆满谢幕。这部被誉为真实表现了“婚姻生活谋杀爱情”的戏剧,展现了一对结婚十年的“模范夫妻”,在外人看来波澜不惊、牢不可破的“和谐”生活中,如何面对爱情死亡,如何走向婚姻破裂,如何在分开后又成为情人的真实场景。

当初应瑞典领事馆之邀,“可・当代艺术中心”准备排演一部作品以纪念英格玛・伯格曼诞辰90周年。他们首先把目光投向了更为著名的《处女泉》,但在看了6集连续剧《婚姻场景》后,周可被深深地打动了。她用“非常痛苦”来形容自己的感受――的确,伯格曼是吝于向观众播撒任何希望的。这部连续剧于1973年在欧洲播出后,因引起离婚率骤增而一度被政府禁演,极少搬上舞台。此次是该剧在中国的首演,每场演出结束后,都有观众主动上前与导演交流,抒发不同的感想。周可坦言:“《婚姻风景》违背了中国人贯有的观剧理念,也许我们觉得现实生活已经充满苦难,希望在戏剧作品中能看到光明的大团圆结局,所以我对原著作了改动,使结尾看起来有了些许希望。”

其实,“婚恋三部曲”都不只是在讲“爱情”,而是折射出这个时代人们的心理状态,让观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留片刻,静心思考,比如什么是爱?如何表达爱?我们是否懂得爱?

周可选戏的风格和题材常常不拘一格, 随着她内心的变化而变化。近几年来,她把重心转向经典剧目的排演,加上民间团体缺少演员的现实情况,使她更倾向于排演人数较少的戏剧作品。在“可・当代艺术中心”简单的排练舞台上,三五个好友凑在一起研究、探索大师作品,以“演员+剧本”的简单方式还原戏剧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