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观论文范例6篇

大学生消费观论文

大学生消费观论文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消费;国内外;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80-0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资料消费比重逐年增长,文化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它对于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活中的文化消费更是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成长成才。因此,大学生文化消费问题一直是社会、教育界关注的主要话题之一,相关研究不断增多。

一、国内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

在我国的理论界,一直没有明确地出现“文化消费”一词。直至1985年,上海学者程恩富在1994年出版了《文化消费学》一书,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文化消费”术语。但之后很长时间内,文化消费一直未在学术界开辟出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而是往往被划分如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学的范畴,被学者们作为经济学、市场学的一部分来研究探析[1]。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人民的消费水平逐渐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转变。其中文化消费的增加,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学术界有关文化消费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的调查研究。许多专题论文、研究报告、专著等从不同的角度探析了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等。

经过阅读整理,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有着同样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消费比重不断增加,内容不断充实。吴松、沈紫金在《WTO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一书中指出:“从大学生文化消费(学费除外)绝对数量来看,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基本谈不上文化消费,90年代中期为每年400元左右,到2003年每月即为138.5元,并且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二是大学生文化消费受经济能力限制,存在消费水平的不平衡状况。在刘洋、刘天奇等学者的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者中,平均每月生活费用在200―300元的低消费人群,大约占被调查总数的8.5%;300―400元的同学占总数的5.7%;400―500元的占27.05%;500元以上的同学占60%。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的文化消费水平与月平均消费水平是成正比的[2]。三是大学生文化消费有“西方化”趋势。在学者李晓娟等人的调查中发现:问卷调查学生“喜欢并经常看的电影、电视”,结果选择欧美电影、电视的大学生占32.4%,选择日、韩、新加坡的学生占26.4%,选择港台的学生占23.2%,而选择国产的学生仅占18.5%。在对最喜欢的音乐的问题调查中,结果相似。这些数据生动地展示了学生的消费心理[3]。四是电子信息化发展迅速,网络文化消费上升。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大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持续增长,同时,大学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化设施,这些为大学生上网提供便利的条件。

但是,在我国国内对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学术研究中,我们认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通过在中国知网上,以“大学生文化消费”为“篇名、关键词、摘要”作为检索条件,检索到的相关文章仅120余篇,可见对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理论研究不充分、不成熟。其次,经过阅读相关的文献、专著,可发现对于所存在问题的根源的探究往往浮于表面,结论相似,不够深入、全面。最后,提出的策略和建议效果不显著,针对性不强。因而,综上所述,我国国内的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理论研究仍有待深入与完善。

二、国外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

西方关于消费的研究早在古典经济学就开始并逐渐形成了众多理论,如马歇尔的需求理论、凡伯伦的消费理论等。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外文化社会学研究高潮兴起,文艺消费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文化消费的研究也随后发展。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荷兰等国家相继诞生了许多文化消费研究的著名学者,他们提出的理论,对文化消费进行了不同的解读[4]。如,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1947年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指出文化消费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他们认为文化消费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消费过程,是资本主义通过事先决定文化消费的结果,再给予人们自由选择文化消费内容的假象,来形成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凡伯伦、齐美尔、布迪厄等学者则认为文化消费是一种标示社会区分的方式。他们认为文化消费一方面提供了生存所需,一方面是展示个人财力,界定和维系了社会关系。丹尼尔・米勒和安东尼欧・葛兰西还提出了一种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消费观点:文化消费是一种创制文化的实践。他们主张,人类的自我创造,以及文化的创制(文化作为一种人类实践),并不限于生产的活动,同时也是文化消费的特性所在。比如,要认识我的自我,就必须透过我原先从自我外化出去的东西[4]。

关于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比利时消费组织信息和研究中心在2006年针对本国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状况做的一个研究。研究指出,比利时青年学生在图书、音乐、电影等传统文化消费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电子信息音像制品及网络的市场也不断扩大。这些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受到家庭观念及经济条件的影响,但家长也受到青年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反作用。可以说,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给比利时的文化市场繁荣、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也存有一些弊端,如消费对象的单一等[5]。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国外的文化消费研究虽然起步早、研究多,但是显而易见的是西方经济学关于消费的研究虽没有将文化消费的内容明确排除在外,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却往往将消费的表达缩小为物质消费。同时,国外理论界的研究即使是针对文化消费,但将大学生作为主体的文化消费研究却是不足的。

三、大学生文化消费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决定了行为,在各种行为背后,支配着人们的是他们的意识,或者说是思想观念。同理,在人们的消费行为背后,是个人的思想意识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社会发展的同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影响着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居民的消费结构和观念变化巨大。大学生是消费群体中的特殊的一部分,他(她)们正处于吸收知识,接受教育,形成三观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正处于成长期,接受能力强,却在心理成熟度和理性判断能力、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阶段。

而文化消费是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消费的内容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现状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及时提出对策,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发展,是培养健康的优秀的大学生人才的重要方面。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人才,积蓄力量。

本文对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是对大学生的一种教育研究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在理论上。首先,研究“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这个主题,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使文化消费尽量对学生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还可以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消费的目的和功能同样是教育和提高人的素质,了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情况有利于开展正确的学生工作,利用文化消费中的积极内容,强化课堂教学内容,使正确的知识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因而,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的调查,为高校更好地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和建议。

基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研究的成果,有利于高校更有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十的报告中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其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就是大学生。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建设,同时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往往会带动社会文化产业的走向和发展。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可以及时反映当下的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心理、思想观念等,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具有针对性,从而加强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的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第二,在实践上。正确地引导大学生文化消费,首先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健康的知识和信息,抵制不良的文化内容,防止不良习惯的产生。也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判断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信息和产品中,选择和接受良好的影响。同时,良好的文化消费观念及健康的文化内容的影响有利于大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加强大学生文化消费教育有利于社会思想道德建设,进而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消费关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而文化消费不仅关乎物质,更影响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升精神文化消费有利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四、总结

通过上文可见,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相关研究并不充分,本人认为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还可以从大学生不同的性别、专业、年级、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使研究的针对性更强,提出的建议更加符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提高高校文化引导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闪.大学生文化消费调查分析――河南省新乡市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19).

[2]刘洋,刘天奇,李晨曦,刘衡宇.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及现存问题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3]李晓娟,董娅.转型时期青少年对西方文化制品品种的消费倾向调查[J].青年探索,2005,(4).

[4]杨晓光.关于文化消费的理论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06,(3).

[5]丹.新疆高校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及对策探析[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7.

[6]范周,齐骥,等.中国城市文化消费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大学生消费观论文范文2

【关 键 词】消费教育;消费观念;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77-02

消费是人类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之一,活动过程以货币为纽带,通过利用客体——消费品(包括物质消费品与精神消费品)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经济行为。因为消费属于主观践之于客观的活动,包括两个基本层面: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所以消费关联的因素非常多,大体可分为消费倾向、消费方式、消费影响三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与商品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广大中小学生或是主动或是被动地渐渐汇聚成消费大军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消费教育及相关研究却没有及时跟进,发挥系统性培养与引领作用。认真开展消费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对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 中小学生在消费教育上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消费教育观念不科学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消费教育主要源于家庭教育,都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口传身授,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又由于家长文化层次与文化结构等因素的制约,相当大一部分家庭的消费教育观念不够科学。有的家庭将消费教育缩化为花钱教育;有的家庭将消费教育泛化为行为教育;有的家庭把放开手脚,默认甚至怂恿孩子高消费当做是对孩子精神生活照顾不周的补偿;有的家庭把孩子自行支配钱财看做洪水猛兽,严格控制孩子的消费行为。这些行为观念从一开始就是方向上的错误,从根本上误导了孩子后续理财能力的发展方向。

(二)学校消费教育地位边缘化

学校是人接受教育的应然主体,然而在消费教育领域,学校地位十分尴尬,同时消费教育在中小学校的地位也十分窘困。首先,虽然素质教育提倡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的劲头却丝毫没有减弱,反而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学校在很多时候都是被牵着鼻子走。学校无暇开设文化课以外更多的素质教育类课程,同时社会也不认可学校规模化地开设文化课以外的课程。其次,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消费、理财类相关课程,也难免流于形式,因为很难成体系地进行建设,课程的学时计划和标准考核与文化课之间都存在着你进我退的矛盾,另一方面消费教育由于成果的隐性原因,也难以得到学校的重视。

(三)消费教育理论研究不深入

目前,国内对中小学生的消费倾向虽然开始逐渐关注,很多地区对学生的消费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各种媒体报道也屡见不鲜,但是对中小学生消费教育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与深层次课程性论证的研究非常匮乏,总体来看,关于“中小学生消费教育”的相关研究和论述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

二、消费活动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不正确的消费活动误导人生观的养成

消费活动的实践基础性决定了其对消费主体的基础性影响作用。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各种社会与现象都会对孩子思想观念造成惯性介入,以至最终形成孩子的生命价值观,更会影响其道德情操的发展与生活习惯的养成。

(二)不正确的消费活动影响身体的健康生长

消费是一种双向活动,具有强烈的反作用性,消费行为与消费品都会对消费主体产生反作用力。中小学生各种错误的物质性与精神性消费极大地损害着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成长。由于分辨能力与自制能力弱等原因,各种垃圾食品、各种暴力游戏在中小学生的消费活动中大量存在,导致孩子们身体免疫力、骨骼生长、视力、精神状态等问题层出不穷。

(三)不正确的消费活动扰乱正常的学习生活

消费的势力逐渐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小学生的盲目消费与错误消费使其消费层次与消费结构错乱无序。中小学生的攀高消费与唯我消费心理已经渐渐形成一种隐性学习环境,赶潮流、追名牌使原本沉静的学生心理又喧嚣地躁动起来,正常的学习生活氛围变得开始混浊。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性体现在偏重于享受型、物质型、贪瘾型几方面。

三、对中小学生的消费教育策略选择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

中小学生消费教育与品德教育互助模式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是对中小学生消费问题的一种升华与扩大。消费教育是加强学生品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有效途径。注重探寻消费观念培养与思想道德教育内在的联系与规律,结合大的教育环境,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消费教育与品德教育互助模式,建立中小学生消费教育的长久机制。

(二)系统性培养中小学生理财能力,学做“社会人”

在中小学进行消费教育,主要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养成良好的消费行为,将学校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理论性、观念性问题与素质教育紧密衔接,形成孩子们的理财能力,提高其财商,使未来一代不仅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而且具有科学的经济素养,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消费观论文范文3

关键词:马克思;消费理论;研究综述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体现出马克思对消费问题的深入思考。马克思阐述消费理论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当前的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关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紧紧围绕马克思消费理论为主线展开研究,主要涉及到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渊源研究,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内容及含义界定的研究,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现代意义研究以及马克思消费理论本身的继承和发展研究等方面。

一、关于马克思消费理论渊源的研究

在这方面,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并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马克思消费思想是其在对当时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包括消费在内的经济问题进行剖析并对资产阶级的消费理论进行尖锐批判中诞生的。 董升认为,“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没有把消费作为重点,然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虽然也有专门论述消费的,但都是在研究生产的情况下附带一下。” 随着基本矛盾的不断激化,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日益凸显,消费才逐渐成为引起重视的问题。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们认识不到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真正原因所在,只能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去认识消费问题,力图为资本主义的经济进行辩说,陷入了对当时社会消费问题认识的误区,这就不能科学地对消费运行加以把握。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包括消费理论在内的经济思想,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剖析和批判,从而创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消费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悦书认为,“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体现了他对消费现象的一种综合思考,即从经济学的视角切入,展现出消费现象的多种深层内涵”,“而马克思的这一研究首先是从对已存在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以及到那时为止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经济理论的有力批判开始的。” 王彩琴也提出了对此的认识,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的庸俗消费论,不能仅仅看到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是起点环节,消费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环节,分配和交换是整个生产运行的中间环节,在生产和消费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马克思认为这样来理解消费是“浮浅的表象”,因为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尤其是要重点分析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李雨燕认为,在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消费进行批判之后,马克思对理想性消费进行了构想,并把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环节之一,而消费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关于马克思消费理论内容及含义界定的研究

魏红霞研究指出,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清晰且深刻地论证了消费和生产的对立统一性,指明了消费环节在社会再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李长春、蒋和胜认为,马克思消费理论是从属于马克思确定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目的的,在马克思看来,消费是一种受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制约的行为,从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马克思依次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中的消费问题,形成了其完整的消费理论体系。 黄立研究指出,马克思为了对消费进行更好的区分,对消费依据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加以分类,这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有着清晰的描述。马克思说在《资本论》中说到:“这种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的区别在于:后者把产品当作活的个人的生活资料来消费,而前者把产品当作劳动即活的个人发挥作用的劳动力的生活资料来消费。因此,个人消费的产物是消费者本身;生产消费的结果是与消费者不同的产品。” 刘小怡也对马克思消费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马克思从需求的角度,也对消费需要加以了分类。根据需要产生的根源,马克思把消费需要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的需要,另一种是精神的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表现为不同的需要层次,这就可以把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从需要的性质来看,处理消费的需要之外,马克思还提到了另外一种需要,即占有的需要。占有又包括两种:以消费为目的占有和纯粹以占有为目的占有。 邹升平在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逻辑内涵进行研究之后,提出了对消费的内涵界定:“从广义讲,消费这一范畴既包括生产消费、也包括个人消费。另一种消费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马克思谓之个人消费的生活消费,它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或最终目的。”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生产消费属于生产因而很重要,生活消费也并非仅仅是对物质产品的消耗,因而是消极和无足轻重的。相反,生活消费在整个社会再生产环节中,同样具有积极革命的意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反作用。” 刘建军在研究中认为马克思在研究消费问题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并非仅就消费研究消费,而是把消费放在一个更大的经济体系中加以研究,尤其是联系社会生产以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作用来揭示消费的性质、特征及其作用。此外还给出了马克思的消费和生产的关系:“生产的消费”与“消费的生产”;消费与生产是直接同一和直接对立的。“生产媒介着消费”、“消费也媒介着生产”:消费和生产相互媒介。 王瑞华给出的定义是:在消费经济理论中,消费是与生产相对的概念,是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的基本环节之一。从形式上看,消费是人们通过对各种劳动的使用和消耗,以满足其各方面需要的行为。从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上看,消费则是与生产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创造的运动。 南京大学唐正东认为,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从资本统治模式的复杂性的角度揭示了消费过程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正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下生产的发展性角度阐明如何消除资本主义社会消费过程所滋生的观念拜物教。

三、关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现代意义的研究

孙世强认为,马克思消费理论是原生性的指导理论和认识方法,不仅仅从历史和逻辑演化角度展现消费伦理演化规律,而且为现有消费伦理、内容和实现机制的正确性、方向性研判提供了一个基础性和原则性平台。 吴薇的《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消费经济理论及当代价值》一文,研究了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消费理论,探讨了马克思消费经济理论的时代意义,指出马克思的消费经济理论有利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消费经济理论的形成,在当前改革开放进程中可以用来引导经济建设,升级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优化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和谐,意义重大,因此要针对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展开研究,重视消费经济理论的研究,关注消费实践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马桂云的观点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阐述的基本原理,对任何社会的经济生活都具有指导意义,而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生活更有首直接指导意义。” 马桂云分析了马克思消费理论,认为中国经济要实现长期、稳定、协调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要通过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而这就需要更好地认识马克思的消费理论。赵洵观点认为,在马克思阐述消费理论的相关著作中,《詹姆斯・穆勒一书摘要》应该是极为重要的一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克思在其中表露出了他深邃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体现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当中,对于认识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研究了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并在此基础之上对穆勒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和吸收,发表了对消费的深刻认识。在穆勒的这个文本中,消费被分为“生产性消费”和“非生产性消费”,前者是生产的手段,后者则是目的。 蒋建国的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弊病,有利于人们清醒看到西方消费文化的历史根源及其弊端,因而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的消费文化,要对马克思消费思想加以深刻认识,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的基本原理,根据我国的消费文化现状,深刻把握我国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本质要求,构建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消费文化,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三个维度推动消费文化的发展。 王瑞华从消费观的角度也对马克思的消费理论进行了研究,他在其文章中指出,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是系统化的广义的大消费观,这就要区别于那种就消费论消费的狭义的消费观。从这种消费观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消费理论对当今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消费问题,比如消费主义的渗透、生态环境的危机、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等问题都有着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孙世强认为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消费规律在今天仍然具有指导和警示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要注重发挥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指导作用,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运用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并在坚持马克思消费理论根基的前提下,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研究方法加以发展,从而对现实的中国消费问题能够加以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转换研究对象,将研究视角从资本主义制度转向社会主义制度。”

四、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发展研究

邢玉升、褚良子认为,依据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关于生产必然经历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化,进而带动消费的转化理论,必须针对当前我国的具体消费实践研究城乡居民的消费状况及发展趋势寻找扩大居民消费的有效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 魏红霞认为,要进一步挖掘马克思消费理论,深刻认识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经济价值和伦理价值,把握这两个维度的辩证关系,有利于科学解决我国社会转型期消费内需的不足,规导和抵制当前消费领域中呈现的消费主义倾向,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 赵安东、杨春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结构性矛盾,就要依据马克思关于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原理,重视消费者的主体地位,规范收入分配,平衡收入差距,引导消费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孙国志、丁长青指出,根据马克思消费思想,我国当前应妥善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在生产上要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优化消费结构,在消费理念上树立可持续消费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消费和谐。 李彦和认为,总的说来,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以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消费思想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在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的消费思想。而伴随着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消费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变化首先表现在消费思想的核心上。消费思想的核心概括地说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市场经济,主要以市场配置消费资源,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在差别消费中走向共同富裕。” 杨宏认为,马克思、列宁在其经典著作中阐述了消费理论的核心内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提出了适合中国特点的消费经济思想,改革开放以来的消费实践采取了大力发展生产、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消费理论,进入21世纪,又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消费理论,这些新的理论成果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已有研究就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理论渊源、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具体内容及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现实意义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这些研究成果也尝试着从各个角度和方面去解读马克思消费理论对于当今中国现实消费的重大指导意义。同时这些研究可以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我国的消费现状及应该发展的方向。但是马克思对消费问题的认识不是仅就消费研究消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突出特点是把消费放在更大的经济体系中研究,即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作用中展开思考。所以,对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还有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入系统的地方。例如相当多的研究侧重于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的研究,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整体研究还待提升,理论研究上还需要对马克思的消费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在深度也还有很大空间,具体内容的分析也还可以深入,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现实意义的探讨也可以联系实际给予更紧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研究马克思消费理论对于当前我国社会消费发展的指导意义。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消费大国,研究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消费理论,科学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消费发展战略,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白雪秋、谭祖开.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J].商业研究,2011(2):2-6.

[2]董升.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与科学发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5):75-76.

[3]董升.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与科学发展[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5):75-76.

[4]李悦书.马克思的消费理论与人的发展[J].学术研究 ,2002(7):53-56.

[5]王彩琴.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探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2):24-26.

[6]李雨燕.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现实意义――兼论当代中国消费文化之创新[J].求实,2011(10):12-15.

[7]魏红霞.马克思消费理论中的两个维度及其现实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12(02):124-127.

[8]李长春、蒋和胜.马克思消费理论探讨[J].天府新纶,2013(1):48-54.

[9]黄立.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5):21-24.

[10]刘小怡.马克思主义与新古典主义消费理论:比较与综合[J].经济评论,2007(6):17-19.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12]邹升平.马克思消费理论的逻辑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7(8):29-31.

[13]刘建军.论马克思的消费经济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社会科学家,2003(7):11-15.

[14]王瑞华.论马克思的消费理论[J].合肥学院学报,2006(3):42-43.

[15]唐正东.“消费社会“的解读路径:马克思的视角及其意义――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社会观的方法论缺陷谈起[J].学术月刊,2007(6):58-64.

[16]孙世强.马克思消费伦理体系及时代意义――立足于生活消费视角与研究文本[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6):89-95.

[17]吴薇.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消费经济理论及当代价值[J].当代经济研究,2007(11):10-13.

[18]马桂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 判〉导言》中的消费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消费导刊,2008 (6):22-24.

[19]赵洵.论马克思的消费理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6):11-13.

[20]蒋建国: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及其当代意蕴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7,(3):31-33.

[21]王瑞华.论马克思的消费理论[J].合肥学院学报,2006(3):43-44.

[22]孙世强.马克思消费伦理体系及时代意义――立足于生活消费视角与研究文本[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6):89-95.

[23]邢玉升、褚良子.基于马克思消费理论视角的我国扩大内需分析[J].求实学刊, 2010(6):47-51.

[24]魏红霞.马克思消费理论中的两个维度及其现实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12(02):124-127.

[25]赵安东、杨春.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对目前形势的指导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2009(7):34-37.

[26]孙国志、丁长青.马克思消费思想及其实践价值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1),50-54.

[27]李彦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消费经济思想研究[J].宁夏党校学报,2006(5):10-13.

[28]杨宏.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及其中国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8.

大学生消费观论文范文4

关键词:消费社会 消费观 大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步入了一个商品经济异常发达的时代,一个深刻改变我们生活的消费社会已经形成。在这种大肆宣扬“我所占有的和所消费的东西既是我的生存”的社会中,大学生作为时代精神及发展的追逐者和弄潮儿,烙印着消费社会冲刷的痕迹,造成了消费欲望的恶性膨胀与经济能力不堪重负的对立。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希望,他们的消费观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人格发展,因此,对他们的消费观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引导策略,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消费社会下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现状

消费社会下,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和敏感的社会群体,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侵染。他们的消费行为出现了过度消费和攀比消费的状态,消费过程中有了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消费价值观受到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影响,因此,从他们的消费现状来看,当代大学生已经出现了“消费误区”。

1.1 消费观的误区

在我国经济深入发展的基础上,消费对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现,人们常引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论证消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如,马克思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了生产,因为这样,生产也就没有了目的”,一时间“大量消费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一概念深入人心,大学生作为最易接受新观念的特殊群体,消费欲望就此也被激发出来。认为,“社会要发展,消费是动力,追求前卫和引领社会消费潮流也是大学生对社会进步所做出的的贡献”,“消费”开始渗透到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目前,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拜金主义已经侵蚀了他们的消费价值观,虽然多数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不能以金钱的多少来决定,当遂于“没有钱万万不能”这一观点,大多数学生却持支持态度。在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已经日益实惠,在向着重功力的方向发展。

1.2 消费行为偏差

大学生由于消费观念上的误区,其消费行为也出现了偏差,具体表现在:

(1)消费的奢侈化。奢侈是一种非理望的表现,他的实质是和享乐,任意放纵自己反常的生活需求,缺乏一种合理的的生活消费观念。现阶段,“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成为许多大学生追求的目标。我们现代的社会又是一个物质丰富、消费欲望膨胀的时代,高档酒席、食品的消费,对世界品牌服饰或顶级香水、护肤品、化妆品的追求,对推陈出新通讯产品的使用等,都表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已经趋于了奢侈化,对这种现象,也就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2)消费的情感化。情感性消费就是在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满意或不满意,高兴或不高兴的心理体验,构成有特色的商品或劳务的感彩。具体包括:人际交往消费——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人情消费,用于人际交往的通讯费用。休闲娱乐的消费——上网、练歌、看电影、旅游消费等。服饰消费——尤其女生在包装方面追求的是时尚、品牌与品位,目前对高级化妆品的追求也成为其包装必不可少项目。

1.3 消费结构的不合理

当前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出现了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而消费主义价值观的主要表现是以自我需要的满足为中心,物质追求至上,享乐主义至上,从而忽视商品的实际效应,追求物质本身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和价值,以及生活方式,并借此来完成个体身份的自我确认和自我验证,冲击着人们合理的消费结构,而这一倾向具体表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一是物质消费大踏步向高档层次发展,精神消费则严重滞后;二是重娱乐消费又轻读书学习,这种消费结构的畸形状况,在当今青年图书报刊消费的疲软上表现尤为突出。

2 消费社会下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归因分析

2.1 社会原因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全球化意识形态主义隐形地进入我国,对我国意识形态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校这块思想活跃的热土上,其与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东西消费观的交锋,更是一种必然现象。当代大学生在这个开放已经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下,他们在吃麦当劳,饮可口可乐,看“美国大片”时,与其说在享受物质和视听盛宴,不如说是“温水煮青蛙”,无形中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2.2 家庭原因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身的家庭消费特色、消费习惯和消费观。而家庭的消费观对

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有些父母自己就有着错误消费观,无形中也就助长了他们不良的消费行为。随着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子女在学习的消费上基本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他们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使他们具有了一定的优越感,大学生作为爱攀比和趋同的群体,他们的高消费和优越感对其他同学就起到了误导作用,进一步对这一群体的消费观带来了或轻或重的影响。

2.3 媒体原因

大众传媒作为时代的鼓噪者,担负着为消费社会摇旗呐喊的角色,大学生也就跟着传媒的导向亦步亦趋。媒体制作大量的影像和信息,使我们能够真正的认识现实的世界。毫无疑问,在21世纪,“传媒扮演着一个特殊的角色” 。尤其在那些无所不在的商业广告中,电视、网络、报刊等侵入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时刻都受到各类广告的“轰炸”。“那些独具匠心的广告能够把罗曼蒂克、欲望、美、成功、科学进步等等各种意识附加于了肥皂、洗衣机、摩托车及酒精饮品等平庸的消费之上”。媒体在引介消费心理时,他教会了大学生根据商品的市场来定义自己的需要和生活风格,“最终消弭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自然和本能,现实与想象,直至理智与激情之间的脆弱的界限,使作为满足生活需要的消费行为卷入了巨大无限的市场惯性运动”。因此,大众传媒构成了大学生生活中一个须臾不可分离并对其价值观有着重大影响的客观社会环境。

3 消费社会下正确引导大学生消费观的思考

3.1 积极倡导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建,推进大学生消费环境优化

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家庭是青少年初始化的重要场所,家长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培养孩子合理的消费观中,家长首先要为孩子正确的消费观提供支持;其次还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消费状况,对于不良的消费行为进行纠正;最后父母还应该培养自己正确的消费观念,对孩子坚持正面教育。

学校作为培养未来主流成员的专门机构,既要将合理的消费文化引入学校教育,又要将培育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授之以渔,学校还可开设于理财相关的课程和讲座,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理财能力;

就社会而言,努力将营造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环境提升到战略高度来重视。“无论你是哪个社会阶层,也无论你觉得其他人的行为对你的影响有多么小,你都无法逃避消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大力培养科学、理性的消费观,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反对金钱崇拜和物质主义,积极营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环境氛围,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和消费观。

3.2 加强自身消费教育,提高消费技巧

在社会和学校这些外力努力下,本身也应严格要求自己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学会对超越消费说“不”;提高文化底蕴,提高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抵御不良消费观的影响;自觉学习一定的商业知识和消费技巧,积累消费经验,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继承几千年来流传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应牢记“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荣辱观。

3.3 加强对媒体的控制,弘扬主流价值观

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积极的舆论导向功能,加强大学消费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积极、正确的消费导向,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御消费主义的不良影响,树立理性、健康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其次,党和政府需要借助于强烈的意识形态宣传,行政干预等手段促使媒体担负起弘扬社会主旋律的责任;最后,丰富消费教育的载体,充分考虑大学生消费教育的需要,精心策划选题、创作、出版,并积极推荐一批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等大学生让那个读物和试听产品,使他们在学习娱乐中能够接受先进思想文化和正确消费观的熏陶。

参考文献

[1][美]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4.

[3]李永华等.大学生生活奢侈吗?[j].青年研究,2000.6.

[4]万俊人.道德之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5]倪盟.关于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思考[j].农村农业弄面,2010(4).

[6][德]玛丽昂·格莱芬·登霍夫.资本主义文明化[m].赵强等,译.新华出版社.

[7][英]迈克.翡翠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

[8][英]迈克·翡翠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译林出版社,2000:69-73.

大学生消费观论文范文5

关键词:生态马克思主义 人与自然 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资本主义初期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有巨大创新的时代,也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不断深化,资本不断积累的时代。在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化所造成的生态危机还没有达到危害人类生存的程度,因而他们不可能形成自觉的生态文明理论。但是马克思一直在关注着生态环境。现代生态学的思想在研究对象、研究手段上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有一脉相承性,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也为其提供了借鉴。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人与自然不断发生矛盾,生态环境的凸显这些问题产生的。尤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而且还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在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陆续发生了“公害事件”。这些公害事件主要是由于空气和水遭到工业污染而在人群中流行的某种新的病种―“公害病”,许多人在事件中死去,而成千上万的人则遭受“公害病”的折磨。当初频繁出现在发达国家中的“环境公害事件”也开始在中国出现,面对如此频繁而惨烈的环境事件以及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国内外学者、各国政府以及联合国都在探索各种应对措施。在这种背景下,经过法兰克福学派的酝酿以及本・阿格尔的不断努力,终于在1975年和1979年出版了《论幸福的生活》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至此最终形成了生态马克思主义。但学者们始终在探索一直到后来的奥康纳、福斯特和岩佐茂都在不断完善着这一思想。

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的关注始于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和马尔库塞之后经过莱斯在《自然的统治》中加以完善,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是资本主义环境灾难和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法兰克福学派在批判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理论的基础之上,将对科学技术的反思提高到对整个人类启蒙文化的反思,不仅将科学技术于生态环境危机直接联系起来,而且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连在一起,强调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是人类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阿格尔认为生态危机是由消费异化直接导致的,资本积累是引起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根本原因,但是,无产阶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今无产阶级的消费不再是维持其生命和生活的需要,而是一种病态的对奢侈品的消费,这种异化消费维持了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被生态危机所替代。他视图以生态危机代替经济危机。奥康纳将经济因素与环境因素联系在一起,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联系起来,提出了全球化资本主义时代的双重危机理论。他超越90年代之前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否定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经济危机可能性的否定。将资本主义的危机归结为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同时存在的双重危机,还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并存的原因。上述理论家及其他们后来的继承者在不断的批判和继承中完善了自己的思想,他们从不同角度将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生态学相结合,不断将生态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研究高度,不断地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贡献着力量。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当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学者们也在不断地创新着生态环境理论,特别是2007年,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提高到生态文明的高度并在全社会中提倡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生态文明建立在现代生态学基础之上,具有丰富而系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背景,国内外无数专家学者都为此做出过杰出的贡献。我国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观点主要阐述了四个问题:

1.科学技术与生态危机

从西方国家发生的“公害事件”到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再到中国前段时间的康菲公司漏油事件,无一不体现着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绿色生态运动根据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不同可分为“浅绿色”和“深绿色”,“浅绿色”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观点,认为自然资源对人类来说是无限的,任何现存资源都可能在科学技术的改造下变为为人类服务的资源和能源,而“深绿色”则认为科学技术造成了当前的生态环境灾难,它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因而要想改变当前环境灾难和生态危机只有改革。我认为科学技术在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和认识与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手段的一项重要工具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人作为生产发明的主体,人自身的能力是有限的,其所发明的科学技术也必然有局限性,至少在目前条件下,科学技术不可能将潜在的能源和资源转化为全部可利用的。况且资源和能源属于有限的东西,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浅绿色”的观点太乐观了,对人类的生存状况没有任何担忧。

2.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

前面提到过的奥康纳理论证明了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的矛盾体系中,他把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概括为第一类矛盾,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性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概括为第二类矛盾,这两类矛盾相互作用共同存在于全球化资本主义体系当中,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双重危机―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我国在当前实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也存在着这两类矛盾,我国当前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另一个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

3.异化消费与生态危机

异化消费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无产阶级通过消费奢侈品以补偿异化劳动过程中的艰辛和痛苦,追求所谓的自由和幸福,二是资产阶级在控制无产阶级整个消费的过程中也被消费所控制,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因此而被消费品所异化。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只有消费而不是劳动才能体现无产阶级的主体性,只有在消费中而不是劳动中无产阶级才能够体会到幸福,无论消费是否需要,消费都成为无产阶级的避难所。进入21世纪,科沃尔对异化消费现象又做出了新的补充。他认为,资产阶级通过消费贷款等金融货币政策刺激无产阶级的消费,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个工人家庭都处于异化消费当中,都背负着沉重的消费债务,整日处于担心受怕当中,一不小心就会“丢掉房屋和汽车等。

4.新陈代谢和生态危机

马克思对新陈代谢的理解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自然领域内的物质代谢,即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代谢,这是生理学,生物学意义上的物质变换;二是社会的物质交换,即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物质交换,马克思曾用这个概念来描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商品交换;三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交换。福斯特在2000年出版的《马克思的生态学》中,也专门分析了新陈代谢这一理论,福斯特重点分析了资本主义对劳动的剥削,形成劳动的异化以及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和对立,造成了社会再生产的中断,破坏了社会内部的物质循环或者新陈代谢。他认为,由于资本主义和私人所有制的存在,造成了自然与社会以及社会内部新陈代谢的双重断裂,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组成的生态系统。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建设中国生态文明国家的借鉴意义

生态文明是超越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一种后现代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颖状态,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条件下的升华。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人类自身作为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规律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创造性地提出人和自然相处的模式,不能被动消极的接受,更不能主宰和统治自然。从根本上说,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出发点,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类自身的利益,也正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归宿。

生态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属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后现论,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它只是提供了一种价值理念。对于我国这种发展中国家大国来说,我们要吸取其有益思想和经验,形成我国特色的生态理论,不能照搬照抄其现有理论,我们要努力探索,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生态环境的路子。生态马克思主义主要有四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其主要内容中找到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的理论观点:

1.在科学技术解决生态危机的理论上

生态马克思主义为我们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提供了技术乐观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地相信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难题。我们要理性慎重地看待和发展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在为人类造福,提供便捷的同时,它也可以发展一些核工业、核军事,如果对这些高科技的利用超越了人们可控范围,它依然会给人带来灾害。科学技术也会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积极利用其好的一面,当然乐观的技术的前景,也为我国21世纪的人口政策提供了另一种思路,那就是普及高等教育:科学技术的增长不仅可以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越来越多的人口在掌握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也会自然地造成人口数量的整体下降,掌握人类不断增长的科学技术需要越来越多的时间和周期。

2.异化消费理论让我们建立健康合理消费生活方式

消费生活是人为了生存而不断地消费生活资料以维持自己生命再生产的过程,我们要加强舆论导向提倡适度消费,消费只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日常生活,不能让它成为一种病态的对奢侈品的追求,我们要建立节约型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社会意识和风气。适度消费是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消费,是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方式,它既不是禁欲主义地反对消费,也不是享乐主义地过度消费,而是倡导健康理性有节制的消费,发对奢侈、浪费型的消费,舍弃生活消费中过度包装,一次性用品等资源浪费现象,要弘扬实行绿色消费,鼓励消费者选购对环境无害的商品,并鼓励企业转向绿色生产。在此基础上争取建立适度生产、合理消费的健康消费理念和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生活方式。

3.新陈代谢理论让我们完善分配制度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这也对我国基尼系数和城乡差别的扩大敲响了警钟,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和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加剧,都会导致整个社会新陈代谢的停滞和断裂,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这就启示我们积极完善我国分配制度实现分配公平。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与按需分配的三位一体。按劳分配体现分配中的效率和公平的统一,按生产要素分配主要体现效率,按需分配主要体现公平。这样,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就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4.以循环经济模式为基础建立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通过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开发绿色能源、降低能耗、变废为宝、变污染为绿化,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也要加强企业的科研能力,促使其转变原有的生产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质量取胜,在国际竞争中加强自己的名牌打造实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到国家来说,就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为社会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

我们在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过程中,我们既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发现有益思想,也要乐于去实践它,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优势运用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社会主义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比如计划生育退耕还林抗震救灾等过程中处处体现出这种优势。我们还要继续探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国家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校利.关于生态文明的不同研究思路和解说方法[J].西部资源,2009(2).

[2]李黎明.建设和谐社会与发展生态文明[J].经济导刊,2011(9).

[3]王孔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J].商业时代,2010(12).

[4]张进蒙.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运思理路[J].哲学研究,2009(11).

[5]王宏斌.生态文明与社会正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

[6]李校利.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谈生态文明的建设路径[J].商业时代,2010(31).

[7]李黎明.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生态文明研究最新进展[J].生态经济,2010(11).

[8]王孔雀.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新形态[J].生态经济,2009(2).

[9]于小强.低碳消费方式实现路径分析[J].消费经济,2010(10).

[10]李顺兴,邓南圣.生态消费观诌议[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

[11]陈红红.遵循生态规律,倡导生态消费和和谐消费[J].发展之道,2009(10).

[12]刘阳.生态消费的哲学意义及解析[J].消费经济,2010(3).

[13]邱高会.我国生态消费的研究及展望[J].中国市场,2010(8).

[14]王近夏.论消费观的建构[J].中国环境管理,2005(3).

[15]李校利.生态文明理论定位与发展策略[J].理论月刊,2010(6).

[16]李黎明.当前学术界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举要[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17]王孔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本问题探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5).

[18]李玲.当代中国生态价值观的深刻变革[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1(2).

[19]杜晓霞,高雪晶.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宁夏党校学报,2011(1).

[20]薛桂波.科学发展观的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J].河南社会科学,2011(3).

[21]李校利.生态文明研究新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10(3).

[22]李黎明.当前学术界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举要[J].中州大学学报,2010(3).

[23]王孔雀.关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概述[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大学生消费观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伊犁师范学院,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

体育消费作为提高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的手段,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是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的群体之一,他们的体育消费价值观、体育消费内容、体育消费水平等,将会对体育市场的发展和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伊犁师范学院是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管理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因此,本文通过研究伊犁师范学院各个民族学生的体育消费状况以及分析影响因素,目的是为伊犁师范学院学生科学合理、正确的进行体育消费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伊犁师范学院全日制在校学习的大学生(不包含体育学院的学生),随机抽取大一、二、三、四各200份样本,其中100人为少数民族学生(男、女各50人),100人为汉族学生(男、女各50人)。

1.2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大学生体育消费方面的著作、专著以及相关论文,对相关资料进行内容分析;运用问卷调查法,在伊犁师范学院全日制在校学习的大学生中共发放问卷800份,共回收问卷798份,其中废卷3份,有效问卷795份;运用数据统计法,对调查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伊犁师范学院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伊犁师范学院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调查,100%的学生认为体育能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但是,在调查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时,大一、二的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80%是为了应付考试,只有20%的学生是因为喜欢体育和能够促进健康,每周锻炼次数为2-3次;大三、大四的学生则每周锻炼0-1次,因素主要是学习压力、支教实习等,女生怕流汗、怕晒黑,少数民族女生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不便从事体育锻炼等。反映出学生的体育价值观是正确的,但和实际行为相差很大,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会形成正确的体育消费价值观,但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则会影响体育消费。

2.2伊犁师范学院学生余暇时间支配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年级 1-2小时 2-3小时 3-4小时 4-5小时 5小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