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统计学论文范例6篇

生活统计学论文

生活统计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 统计 教育数学 课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统计学的原理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被广泛地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统计学主要又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给定一组数据,统计学可以摘要并且描述这份数据,这个用法称作为描述统计学。另外,观察者以数据的形态建立出一个用以解释其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模型,以之来推论研究中的步骤及母体,这种用法被称做推论统计学。这两种用法都可以被称作为应用统计学。另外也有一个叫做数理统计学的学科专门用来讨论这门科目背后的理论基础。

2 统计学的教学与应用

我们了解了统计学的原理,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教学;而教学是为了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更好地把统计学应用于实践。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多样性灵活性的要求,学校也开始重视实践性学科,统计学就成为有前瞻能力和眼光的学校首选的编外科目。我们的教师也不能一味地按照本本来向学生传授客观的实践性科学,这样不但不会有好的效果,还会增加学生对统计学的反感,而呈现一边倒的现象,学生只学习需要的学科而摒弃统计学。教学中我们要把实际案例与统计学的各个门类相结合,用大量的事实诠释统计学,让学生在活生生的实例中,把统计学融会贯通,这样对于他们以后的应用,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这样才达到了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3 统计学的实践

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学学习之后,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统计学的原理和应用,但是那样他们还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去,到各地方、企业和个体小单位参加实践,这样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交往和原理实践能力,为以后学生步入社会做准备。作为教师,我们也应当积极地联系实体企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讲解,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可以弥补很多教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实践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带领学生去实践,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个锻炼的机会,同时增加了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把对生活工作的积极态度传染给学生,教会学生不气馁、互相帮助、对新的课题力求探索,开辟新思路,立志把自己事业做得更好。

4 统计教学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渗透思想

统计的基本思想是研究如何从样本的统计性质去推测相应总体的统计性质,即如何根据样本去探求有关总体的规律性。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统计学研究的基础是数据,依据数据进行推断。方法更多的是基于归纳,而传统数学更多的是演绎。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即以整理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2)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是一种集体规律,必须在大量同类随机现象中才能呈现出来。样本越小,所发现的规律变异越大,样本越大,规律的变异越小。(3)从结果上来看,统计学关心更多的是好与不好,而传统数学关心更多的是对与错。概率统计思想实质是“随机”、“变化”、“个别”与“规律”、“静态”、“整体”的辩证统一。

可以说统计的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应当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统计思维和确定性思维的不同之处。

4.2 突显过程

统计学习的过程性不仅表现在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体现在《标准》倡导其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经历和体验。

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例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北师大版)第五册的“条形统计图”,课前让同学分别数一数自己课外读物的数量,在课上汇报,通过课前调查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含义。接着把各自小组成员的课外读物的数量整理成统计表,展示学生的统计表,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学生亲自绘制,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统计全过程的体验中,学生参与调查,小组交流、讨论怎么样把几个人的数据绘制成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学生自然地充满热情,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进一步的学习之中。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得到的一定是更大的发展。

4.3 重视活动

义务教育统计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课,它在呈现形式上绝不是单纯的调查活动,它可以表现为课堂内的经历探索;也可以表现为课内外相结合;还可以是完全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调查活动。它是灵活、开放和形式多样的,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统计活动是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所谓整体性,就是统计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彼此相连的,应该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比如调查统计“最喜欢的水果”、“组织比赛”(最喜欢的活动)、“买气球” (最喜欢的颜色)等等,不管是课外的调查、实践活动,还是课内的分组活动,都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而展开和深入。

4.4 强化观念

什么是统计观念?统计观念有人称为“数据感”或“信息观念”。观念是一种需要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感觉,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引发类比思想,产生解决问题的导向机制。

5 结论

统计学相对于语文数学而言,貌似小学科,但它在实践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我们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理能力、对数字的考核检索能力、对工作的严谨认真和探索的态度。同时还要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为学生以后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价值和确立社会地位打好基础、铺平道路。其教育要与时俱进,同时也任重而道远。我们教师也应用百倍的热情、严谨的态度、探索的精神,把统计学的教育事业发展起来,与其他科目相交融,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人才。

总之,统计教学的真正价值不是简单地以统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而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获得一种策略,经历一种过程,学会一种眼光,建立正确的观念,为以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

[2] 邓华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1:34—35.

生活统计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概率统计数学教学文化性

数学的文化性特征应该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概率论是研究大量随机现象规律性的一门数学分支。而随机现象的两个重要特征即不确定性和规律性,却经常使得学生在直觉与科学之间无所适从,给学习与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正是因为如此,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概率统计的教学,既能促进教学,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1.概率统计理论的发展史略

纵观历史,自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家,医学教授Cardan在其热衷的游戏中开始思考获得7点和在一副牌中获得“A”的概率开始,数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概率论,便在对游戏的思考中展开了它的宏伟画卷。我们知道,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随机现象十分普遍,它表面上杂乱无章,但在多次实验后却隐藏着规律性。续Cardan之后大约100年,另一位赌徒Mere继续研究了上述问题,但是由于他数学知识的局限性,不得不求助当时数学奇才Pascal,而Pascal在与Fermat的通讯讨论中逐步明确了概率值的确定方法等理论问题,从而将游戏问题上升到了数学问题。而十七、十八世纪之后,由于商业保险、产品检验,以及军事、选举、审判调查和天气预报等大量随机问题的涌现,概率论逐步从最初为给赌徒提供咨询,转变成为急需解决的数学理论问题。自1713年Bernouli到1917年Kolmogorov,以及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凯特勒更是将概率统计理论不断系统化、公理化,从而确立了概率统计成为数学的一个逻辑严谨的分支。

在教学中,特别是讲授概率统计概念的教学中,还原它的文化性,将历史再现出来,既能够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概率统计的源头,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概率统计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科学本质,并了解人类在认识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从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存在性。

2.概率统计教学文化性的外部表现

2.1丰富有趣的生活问题,为概率统计教学的文化性增加了多元性元素。

概率统计的生活背景可谓丰富多彩,这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情景基础。

在概率定义理解教学中,游戏的下注问题、赎金分配问题、比赛优先权问题、无法投递信件比例问题、商场结账快慢问题等。

古典概型教学中,抛硬币问题、生日问题、天气预报问题、男女出生比例问题等。

几何概型教学中,有转盘中奖问题、蒲风投针实验问题、会面问题等。

随机变量及分布教学中,有中奖问题、银行卡密码问题、感冒指数问题等。

正态分布教学中,智力分布问题、线段测量误差问题、一天的气温平均值问题等。

这些问题来自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许多问题都是历史经典问题,因此问题本身的数学思维性加上历史背景性,其文化的气息更加浓厚,甚至童年故事“狼来了”问题,成语故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问题,评分术语“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问题,等等,都渗透着概率统计的思想,这无不体现着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文化思想。

2.2大量动手操作性的实验学习活动,是概率统计教学文化性的又一体现。

在抛硬币实验中,学生在抛掷中收集数据,通过操作方式学习数学的结论。

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收集同学的体质健康情况,年龄,身高数据进行数据学习。

在变量的相关关系教学中,收集同学使用计算机时间,物理成绩与数学成绩等,学习变量的相关性。

在随机抽样教学中,设计调查问卷等。

可以看到,以上这些实验性学习方式,是其他数学学习中较少出现的,然而正是这些带有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丰富着学生的思维,增加着他们的心理感受,认识到所学的东西有用,能解决现实问题,学习热情高涨,从情感上丰富着他们对数学的感受。超级秘书网

3.概率统计教学文化性的内部表现

3.1科学思维的深刻提升。

概率统计的核心是认识隐藏在随机现象背后的统计规律性,强调随机现象的个别观察的偶然性与大量观察中的统计规律性之间的联系。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通过这种必然性去认识和把握随机现象,而不确定与确定,可能与不可能的集中体现,更是辩证思想的体现,是人类思维成熟的体现。因此概率统计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学生过去习惯的确定性思维的一次挑战,是一次思维文化的碰创。例如抛一次硬币的结果是无法确定的,学生可以理解,但是大量抛掷的结果却是一个概率确定值,这里具有辩证统一的思想,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这样的事实,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这又使得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及归纳的逻辑思维形式。在学生使用概率模型解决问题的同时,归纳思维、合情推理等思想方法与随机思想方法的交融,都是数学化意识的体现,它深入到内部,不断完善他们的思维,使其日趋成熟,这正是数学的学科特征。

3.2人文精神的不断升华。

概率统计的产生就像它的理论那样带着大量的偶然因素,但是因为有众多优秀数学家的钻研,其产生与发展又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并不断系统化、条理化。如今,概率统计已经渗透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而对于大量来源于生活的概率统计问题,必将教会学生主动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助于培养学生将数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高中数学必修3[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人民教育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高中数学选修系列(2-3)[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大连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大学数学文化[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82-212).

[4]施业琼.在概率统计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J].教育研究,2009.7.

生活统计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古典概型 分布函数 多媒体 MATLAB 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178-01

在工科院校的全部数学类公共基础课里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可以算得上是与实际生活最贴近的一门课程,源于生活,发展与实践,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理论。概率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可能性的大小,顾名思义可能性的大小必然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中,最早的由来是因为者的请求,但是这个问题中体现出来概率论的原始思想却引起了数学家门的很大兴趣,成为了数学家们思考概率论中问题的源泉[1]。随着数学家们不断深入的研究,逐渐的形成早期古典概率模型的基本理论,早期的古典概率模型主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所有可能的结果为有限多个,并且每种结果的出现都是等可能。集合理论同样间接地促进了古典概率理论的长足发展,使得基本理论得以公理化,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此时概率论的基本理论始终停留在早期的古典情况,一直无法与现代数学工具微积分理论建立起来有效的联系,这样古典概率理论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很容易就会被慢慢的淘汰。知道前苏联被称为概率论之父的数学家柯尔摩果洛夫给出严格数学意义下的概率的定义[2],终于完成了概率论理论从有限到无限的突破行跨越,使得概率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微积分理论建立充分的联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现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本理论得以形成与完善。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分成两类,确定性现象和随机现象,对于确定性现象无从谈起可能性概念,所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主要研究的是随机现象中的规律。既然基本理论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在讲授及研究基本理论的时候要回到生活中去研究,与实际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探讨几点关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模式改进的见解,希望有助于相关教学参考。

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及现状

传统教学模式一直保持着“定义定理推导结论应用”模式组织教学[3],这种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针对现在大学里面的90后学生,他们都是电子产品充斥着生活方方面面的IT一代,所以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找到适合新时期学生的教学模式,纸上谈兵已经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他们需要的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内容,他们需要的是反应时代特征的教学模式。

新时期的教学模式若想反应时代的特征,首先要从内容做起,概率论基本理论源于生活,与现代数学工具微积分相结合发展了现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完整理论体系,那么概率论的教学就离不开与微积分的联系,所以要把概率论的教学内容同高等数学紧密的联系起来,这里还有另一方面原因,几乎所有的工科院校教学计划都是首先学习高等数学,然后学习线性代数,再接下来才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所以大部分同学对于微积分基本内容的掌握相对变得薄弱,间接影响概率论课程的学习效果,所以需要将概率论课程的教学与高等数学紧密联系起来。另外就是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有一个环节同学们利用高等数学理论不容易理解,那就是通过分布函数求导获得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这个性质,需要利用高等数学中的积分理论来解释当我们改变一个可积分函数某几个点处的函数值的时候,这个函数在任何区间上积分的值是不会改变的,换个方向来解释这个性质会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与传统板书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的改进教学方式,讨论是学习的最好方式,所以多媒体技术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教学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得到合理的运用,用少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用多了会无法体现教师在教学环节的主导地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好多媒体技术使用的“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多媒体技术的引用一直是一个争议比较大的话题,到底用不用众说纷纭,因为内容上既没有线性代数里面的高阶行列式和高阶矩阵,也没有高等数学中的高维抽象图像,那么到底哪里需要多媒体呢?本人认为,因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例题大多来自生活,内容冗长且数据量大,这就是我们需要利用多媒体的地方,将这些形象直观的显示在多媒体上,留下更多时间进行课堂讨论,有助于对于问题的理解分析及解决,间接地加强了对课堂内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就是我们可以掌握的“度”。

3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

目前工科高校中相对于数学公共基础课来说,基本理论主要的几个应用方面有数学建模竞赛、数学实验和相关应用软件的使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讲授课内容与这些相关的方面相联系,更能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学以致用。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里面的问题不光源自生活,而且大多是生活中的经典问题,很多还与实际工程项目相联系,对同学是一种极好的锻炼。在解决实际工程项目相关的数学问题时,应用软件MATLAB的使用时不可缺少的,MATLAB软件是一款功能强大的数据处理与数值计算软件,随机数据的生成、分析与处理,画成图像更加直观的分析数据;MATLAB软件同样有回归分析功能,可以让学生有效理解统计部分的相关理论,不仅使学生掌握用计算机求回归方程并进行检验和预测的方法,并且使学生们借用软件的使用理解统计理论在其他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

4 网络教学平台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相结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自主学习平台,可以在线查阅资料和模拟测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线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线对全校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辅导答疑,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重点讲解。

参考文献

[1] 于素云.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2(13):56-57.

生活统计学论文范文4

一、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理论基础

( 一) 方法论基础——系统论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被引入到会计学科研究中, 中外学术界及准则制定机构以此为方法学基础, 深入研究探讨了关于会计定义、会计本质和会计目标与职能等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系统论的方会计毕业论文法学意义体现在用于区分现象描述的各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表现为类比, 不同事物现象表面存在一定相似性; 第二个层次表现为逻辑的相应, 虽然事物现象所包含的因果关系的因素不同, 但可能受结构上相同的定律支配; 第三个层次是严格意义上的解释, 即对存在于个别事例中的条件合理的陈述, 以及由此推出的定律的陈述。系统论可以作为一种分析相似事物或理论的工具, 以建立合理的概念模型, 使一个领域的定律转换为另一个领域的定律, 选择适当的概念模型就能阐述出精确的定律。本文在分析会计问题时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将会计作为一个系统、以整体的观点来分析相关问题, 并采用模型分析法构建相关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

( 二) 会计理论基础———管理活动论20 世纪80 年代初, 我国会计学界在关于会计本质、目标和职能的讨论中形成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是对会计本质的一种认识。基于对会计双重属性的认识,“会计管理活动论”得以提出, 该理论认为, 会计是人们管理生产过程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监督。管理活动论从管理职能主体本身来对待会计工作和会计理论研究, 为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并成为我国会计界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管理活动论”提供了指导会计活动的目标, 也提供了会计系统目标的理论基础。本文坚持会计“管理活动论”的观点, 在会计的反映和监督职能中, 强调并着重分析会计管理活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投融资活动的监督管理作用, 同时, 受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理论的启发, 本文所设计的结构模型也力图实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理论的有机融合,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所构建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重点讨论微观的企业会计系统。

二、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概述

( 一) 会计系统及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概念会计系统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会计目标, 由所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会计要素, 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结构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会计系统的输出, 一是向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本企业财务信息, 二是通过会计系统的运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投融资活动按企业既定的要求进行控制。在本文构建的会计系统模型中, 更着重强调为实现一定的目标, 通过可行的操作策略和风险控制措施, 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融资活动进行会计控制。会计系统结构是会计系统的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是为了实现对会计系统的认识和利用, 通过会计系统内部结构推测会计系统的功能, 采用文字、图表和图像的方法对会计系统的要素定义、过程描述和框架结构进行系统某些属性的描述。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是建立在会计系统网络模型多维会计概念之上的, 强调系统的控制结构的模型。其中, 网络模型是将初始的非结构化的数据库问题和数据要求的集合作为一种输入并使用, 从而扩展出有层次的数据结构, 而这个数据结构将以最小化记录的数量来回答一组期望的问题。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是研究会计系统各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模型。

( 二) 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目标及设计原则模型目标是通过设计一套有用的会计系统理论框架, 使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一方面体现会计的监督管理职能, 另一方面能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从而实现会计的最终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设计原则如下: 一是整体性原则。系统论强调用系统整体的观点来研究问题, 针对会计系统的模型设计首先要做到整体的最优化。会计系统模型首先着眼于系统所强调的主要属性要全面完整地描述系统的某一个主要属性, 必须用系统的整体的观点来仔细分析与属性相关的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层次性原则。会计系统由若干层次组成的多层次的组织体系。在会计管理上第一层次体现为会计技术, 第二层次指会计准则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层次属于会计对“过程控制”的内容。从动态上看, 影响会计某一要素的变化将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相应的变化, 各要素共同作用形成互相关联的结构层次。三是可操作性原则。操作概念是研究某一具体问题时对理论定义进行严格的限定和具体说明, 使之程式化, 以运用于实际研究。虽然会计系统中的确认、计量技术越来越复杂, 可采用的会计方法也有多种, 但其一系列的核算、计量和记录都需要有严格的限定, 以利于会计人员实际应用, 会计系统设计也要求科学合理。

三、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要素分析系统的复杂性要求研究和分析系统时, 更注重对整个系统抓住其本质特性来构造一个相对简单的宏观模型, 并将此模型与微观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以解决问题。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是由一系列的构件和要素组成的模型。

( 一) 目标层目标层是会计系统所要实现的目标, 也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系统共享的要素层。按照现有会计目标研究的思路, 会计系统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会计系统的总目标是通过系统的正常运行, 实现会计的最终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通过建立结图1 会计系统结构图———金字塔模型目标会计概念框架层会计控制层基本理论层环境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享要素层财务会计要素层管理会计要素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享要素层17• 综合2008 年第4 期研究与创新study and innovation财会通讯构模型, 构建会计管理理论体系; 实现系统目标和要素之间关联,强调对会计系统的控制和反馈; 通过会计系统运行和输出, 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 二) 会计概念框架层会计概念框架层是系统结构模型构成的必要因素, 本层主要基于财务会计相关内容。会计系统所涉及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包括会计客体, 会计目标, 会计要素, 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 1) 会计客体可以理解为会计工作所作用的对象。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是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筹集和管理的全过程, 会计客体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

( 2) 会计目标是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 是一种主观要求。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样性, 会计理论研究的学派不同, 会计目标在会计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有不同的理解, 对于“决策有用学派”而言, 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进行经济决策的数量化信息, 对于“受托责任学派”来说, 会计目标则是以尽可能准确的方式反映和报告经济资源受托者的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解释, 综合以上两个学派的观点, 笔者认为, 会计的总目标是通过会计系统的运行, 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并最终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 3) 会计要素是按照一定标志对经济

--> 业务的分类, 会计要素的基本特征包括同质性、独立性和系统性。根据我国2006 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项。

( 4) 会计的计量与报告。会计的计量要求企业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目前, 对会计要素中资产的计量属性已由历史成本转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会计的报告需要遵循充分披露原则, 定期提供反映某一特定日期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相应的会计政策等。

( 5)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目标的实现, 有赖于用于决策的会计信息, 会计真实、准确计量、记录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最主要的两个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

( 三) 会计控制层会计控制层也可理解为操作层, 任何一个系统的运行都强调有反馈的控制机制, 会计控制是一种管理活动,控制是会计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 整个会计控制过程包括预测( 也称为预算或计划) 、决策、控制、检查、考核、分析、提出新预算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会计的控制系统需要根据控制系统的要求和控制的标准, 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 建立相应的会计控制模式, 其主要步骤有: 确定企业经营活动及其核算过程为被控对象;对被控对象进行定性分析; 对被控对象进行定量分析; 形成对企业会计活动进行控制的模式。在会计控制过程中, 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及执行、及时监督反馈是相当重要的环节。

( 四) 基本理论层会计理论所提供的是一套以逻辑为导向的前后一贯的原则, 提供了一个用以评价和开发会计实务的参考框架。研究会计的理论基础涉及到范围更广的哲学基础、方法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等。科学的认识论和历史辨证唯物论是研究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哲学基础; 涉及系统论方面的理论包括系统工程理论、控制论; 与会计制度相关的理论包括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契约理论等; 与会计相关的理论包括管理活动论、会计控制论等。

( 五) 环境层环境层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会计的宏观环境包括法律环境、经济基础环境和技术环境等。法律环境涵盖了会计法律、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制度; 经济基础环境包括与制度体制、企业组织形式和所有制形式; 技术环境则是支持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要素。微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及其内部对会计系统有影响作用的系统, 包括企业的内部管理和会计控制系统。

四、会计系统结构各要素层之间的关系

( 一) 目标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目标层是结构模型的最高层。“会计目标起点论”是20 世纪60 年代后期以来, 会计理论界较普遍接受的观点, 会计目标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和各要素关系, 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对于任何一个系统, 首先要考虑系统目标的问题, 不明确会计系统的目标, 这种人造系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系统运行也将失去方向。目标可以说是一门理论学科需要研究解决的根本问题。

( 二) 会计概念框架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会计概念框架层是结构模型的第二层, 其内容主要涵盖财务会计相关基本理论。会计对象、会计假设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基本财务会计理论问题研究需要在明确的会计目标指导下展开, 会计信息系统输出的会计信息是提供会计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

( 三) 会计控制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会计控制层是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核心层, 主要强调管理会计相关基本理论。会计系统不仅是一个对会计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的信息处理系统, 而且还是一个控制系统。该系统要求把财务会计信息提供的数据进行处理, 遵循一定的控制规则进行会计管理活动, 并按照设定的标准对收集或处理的信息做出反馈, 达到控制的目的。

( 四) 基本理论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缺乏理论支持的结构模型是无法接受实践检验的, 基本理论层属于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第四层, 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系统共享的要素层。基本理论层在环境层的基础上, 涵盖了结构模型设计的方法学、应用经济学和会计学理论。它既受到环境层的影响, 又对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起支持作用。

( 五) 环境层与其他各层的关系环境层是结构模型的最基层,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系统共享的要素层。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 环境决定着制度的执行力、体系的运行效率和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会计理论和实践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发展而发展的, 会计发展对会计环境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如会计概念框架层中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对资源配置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会计控制层中强调的会计监督则有利于维护经济秩序等。企业制度的不断演进、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都促进了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 也使得会计工作得到相应发展和改善。会计环境层在整个系统结构模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系统运行的成败与否受系统结构最基础的宏观、微观环境的影响。

五、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评价会计系统结构模型具有一定的优点, 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最主要的优点是尝试建立一个涉及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和控制的全面的理论框架, 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 一) 模型设计的合理性合理性包含合乎理性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两个方面的含义。关于系统结构模型设计的合理性则可以从形式、程序和内容等方面来评价。一是形式的合理性。是指一种关于不同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 是纯形式的、客观的、不包含价值判断的合理性, 主要表现为手段和程序的可计算性、形式的合逻辑性。本文所构建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以一定的方法学为基础,18• 综合2008 年第4 期研究与创新study and innovation财会通讯坚持会计管理活动论的观点, 强调会计控制的作用, 设计形式是合理的。二是内容的合理性。内容的合理性表现为模型设计的合目性。本文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自始至终以会计目标为分析问题的逻辑起点, 构建的五层三维模型均围绕该核心问题进行分析, 并以系统工程方法, 对模型应用进行分解, 会计系统管理内容详实完整。

( 二) 模型设计的现实性模型设计的现实性主要是指模型的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模型设计得再完美, 如果缺乏应用的基础,无法在实践中运用, 就不具备基本的现实性。任何一个模型都是具有历史阶段性的。在现阶段, 本文所设计的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所涵盖的各项内容是适用的, 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企业所处的宏微观环境的变化都会使模型中的某些要素发生变化, 模型中的原则和计量属性等可能存在不适应性, 则需要对模型进行相应调整。任何一项模型应用都涉及到一定的成本, 即模型所指向的制度运行实施过程中所支付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资源。本文会计系统结构模型厘清了会计的目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管理活动的层次, 便于会计工作者理解会计相关制度, 有利于节约制度执行成本, 提高制度效率。

( 三) 会计系统结构模型的价值模型设计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按照规范会计学派的观点, 会计理论为会计研究人员寻求扩大会计应用范围以及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会计学科的范围时, 提供一个有用的框架。本文会计系统结构模型根据会计的内容、特点, 对会计目标、

--> 会计计量与记录、会计报告等要素进行解释, 并强调会计管理控制的作用, 为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执行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理论分析框架, 该理论框架也体现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融合的特点。此外, 模型设计是一种方法学应用创新。综观现有会计理论研究方法, 以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为主导, 更多的是围绕会计概念、会计概念框架、会计要素、会计准则制定等。本文会计系统概念模型则是应用系统工程方法, 将会计视为一个会计子系统, 围绕系统运行进行理论构建, 在方法学上有一定的应用创新意义。

参考文献:

[ 1] 薛惠峰、张骏主编:《现代系统工程导论》,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年版。

[ 2] 王世定、徐玉德:《it 环境下会计系统重构: 一种融合理论及模型构建》,《会计研究》2004 年第9 期。

[ 3]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美]艾哈迈德•里亚希—贝克奥伊著, 钱逢胜等译:《会计理论》,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4] 王世定:《我的会计观———关于会计理论的探索》, 人民出版社1996 年版。

生活统计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要素;系统分析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6-0003-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创新型人才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和中心,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因此,高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国家、产业还是企业层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大批具备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拓展和深化要求我国产业结构要不断优化升级,创新型人才的有效供给有助于提高产业转换速度,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为此,高校教学模式必须适应人才竞争环境的要求,加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完善。

一、相关理论概述

1. 国内外相关研究

我国有关创新型人才的研究较多,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从目前研究来看,国内学者韩丛发提出了两种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科学创新型和技术创新型模式。陈羽白等从华南农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等,初步建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刘益才对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措施。如努力促进课堂教学与科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结合;共建校内基地、学生参与校内实训等。

国外大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比较成功的经验。英国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训练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注重训练学生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辨和多学科知识交叉,是英国教育培育创造型人才的特色。美国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重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日本高校高度重视科研训练,让高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培养合同等方式与生产科研内部单位直接联系,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和“工业实验室”为主的教育模式。

从国内外比较看,国外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相对比较丰富、系统一些,取得的成效也相对好一些,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以理论研究占多数,且大多缺乏实证支撑。特别是关于现阶段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尚缺乏系统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系统论的角度,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决策分析的理论依据。

2. 研究要素的概念界定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和作用机制。创新型人才主要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课程管理系统在本文的含义主要是指通过课程的合理化设置为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学习平台,以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积累储备。社会实践系统是一个从设计认知目标、学习认知目标并到实践认知目标的体系,通过该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情商、智商、责任感、义务感等心理和行动这两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毕业设计系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增强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的的极为重要的教学活动过程。就业培训系统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主要包括相关技能培训、专业人士指导、就业指导与咨询等环节。

二、机理分析

1. 研究框架

在本文中,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课程管理系统是其他三个系统的基础,与它们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实践系统与毕业设计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社会实践系统与就业培训系统之间存在间接的联系;毕业设计系统影响着就业培训系统。因此本文将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作为基本研究要素,研究几个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

2. 系统要素分析

(1)课程管理系统要素分析。课程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课程科目配置、学习方式与课时分布。1)课程科目配置。课程科目配置是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相关课程科目,构建理论和实践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科目体系。2)学习方式与课时分布。学习方式是对学习内容的安排和规划,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学习内容的三个具体阶段: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专业课学习阶段;初步科学研究训练学习阶段。学习内容的不同,课时分布的多少也有所不同。3)学习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吸收能力、内化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考核学生的能力不仅要看一个人掌握多少知识,还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并体现在其对周围事物的洞察、理解、应变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上。

(2)社会实践系统要素分析。“认知只有赋之于实践,才具有彻底的意义”。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系统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调查活动、毕业实习等环节。1)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通过对课程设计的合理组织和实施,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目标、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考核评定等方面。a.课程设计的目标。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包括从基础理论的确定到选择具体程序、方法的整个过程。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b.课程设计的内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传递,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c.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可以直接巩固和提升前期课程设计的成果,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老师评价、观察评价、交谈评价、问卷评价以及作品展示等。2)调查活动。调查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生产调查等,其主要形式是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3)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对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和评定,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可以进一步领会和掌握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切实把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毕业设计系统分析。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论文的写作、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1)选题。毕业论文的题目要来源于生产、科研、教学、实验等实践中,难度要适合本科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论文的写作。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应该鼓励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主见,并鼓励大胆实践,提倡多角度考虑问题和尝试用多种不同方法解决问题。3)论文答辩。答辩时要体现出论文的内在逻辑,注重仪表礼仪、声音清晰、回答问题正确、流畅等。4)成绩评定。判断大学生的毕业设计有否创新,主要看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有否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有否应用了一些新方法、新手段来解决问题;有否取得一些成果。

(4)就业培训系统分析。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高校应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在学生就业指导全过程,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本文的就业培训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相关技能培训,专业人士指导,就业咨询与指导。1)相关技能培训。相关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职场中所需的基本技能如计算机操作、外语的应用、写作、表达,活动组织能力等技能的培训。培训可以提高大学生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专业人士指导。高校可邀请大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或职业指导专家、优秀校友、用人单位的代表等专业人士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加深学生对职业素质要求的认识和对用人单位的了解。3)就业指导与咨询。高校应考虑国家就业政策的变化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开设多种形式就业指导课,帮助大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对职业有准确的定位,从而为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概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四个系统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的内涵并对其进行了要素的系统分析。本文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未对该系统的要素进行量化研究,进而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影响路径和作用程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除了以上四大要素,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本文未做探讨,在未来研究中,我们将给予特别关注。

参考文献:

[1]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01).

[2]罗方清.基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设置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04).

[3]徐雪.加强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04).

[4]邹向荣,杨亚俊,邵正隆.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系统的研究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7).

[5]洪月华.毕业设计中信息素养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9(01).

[6]孔繁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5).

[7]孟庆勇,陈楠,于淼.如何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跨世纪, 2008.

[8]郑艳.基于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02).

生活统计学论文范文6

艺术设计 理论研究 设计源点

事理学作为一门新兴设计理论已经被许多国家的相关学科广泛承认并运用。事理学与设计文化有机融合不仅是事理学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设计文化发展的需要。事理学是源于西方哲学的一门新兴设计理论,目前已经被先进国家的相关学科广泛承认并运用。事理学涉及的范围很广,除了设计领域,它对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事理学近年来虽已作为部分名校的国际精品课程内容被推广,但在国内设计界却没有得到普遍认识,更没有将之深入到设计文化和其他相关领域作进一步研究探讨。

事理学是设计文化研究的科学方法,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西蒙曾指出从广度上说,设计领域几乎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而且在设计活动中应当以人为核心。同样,在设计文化研究中,因为我们考虑的最重要因素是设计物品中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范畴,所以,人更应当被看成设计文化研究整体中的有机组成并且是核心部分。而这个整体就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系统的生态结构,设计及其衍生的文化是维持整个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有机环节。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以人为本,更应该多注重事理学所倡导的以“事”为设计源点,对现象及其本质进行研究,寻求发现问题及判断、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事理学应用在设计文化研究中,寻求新的环境下更具个性和独立性的个体的共性,把“事”这个概念引入设计师的视野,更加明确了物和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当下的中国设计界,与日本二战后初期设计文化曾走过的道路非常相似,不加选择地吸收欧美的生活文化。如近年来建筑设计行业在全国各地兴起的“欧式风潮”,造就了楼宇内外清一色的“罗马柱”,这些生搬硬套的“舶来物”既非根植于传统民族文化,也不代表现代文明。设计作为应用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回归于生活。当今,设计文化中“新”的概念正悄然发生着改变,设计的价值绝不再仅仅是“新”技术、“新”材料与“新”形式,更非“新”的风格、符号、元素,这些只是设计的语言,真实的设计是从生活环境中发现“新”事物、“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本身更是积淀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石。因此,运用事理学的先进性、科学性来指导设计文化研究,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设计大局观必是大势所趋。

接下来谈谈物理学,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学科。对于物理教育来说,让学生感受、鉴赏、创造科学美,以达到塑造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鉴赏和创造科学美的能力,使学生“从单纯物理的境界,通过审美的境界,而达到理智的或道德的境界”。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物理学中的美之所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要把美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要注意挖掘物理教材中的美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引导学生发现物理学中的美之所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一个事物要具有美育的功能,首先要使自身成为审美对象,为此必须找到最恰当的形式充分显示自身内涵的美的本质。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美的本质乃是合乎规律性与合乎目的性的统一。所以,几乎所有成功的物理结论都含有充足的美育理论所要求的那种“合乎规律性与合乎目的性的统一”,即物理科学具有够的美的本质。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空间位移及其形式规律的科学。物理学所涉及的物质三态、物体结构、力的关系和运动的过程,都和自然界的审美对象有直接联系。如水在不同温度下呈现出的水蒸气、液体、雪花、冰等无不具有审美价值,物质空间位移规律和运动形式转换规律,都有平衡和谐的美。

在美学中,“对称”是形式美的表现,指整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称或对应,如空间上的和谐布局,时间上的节律协和。在物理学中,物理学家追求的是所研究的宇宙结构的对称性和物质运动的对称性。他们也常把追求理论的对称之美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途径。总之,在自然界中美学内容是由一定的自然物质材料构成为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构成美的内容与形式在结构上的合理性,新颖性和灵巧性都包含着形象的和谐统一。

我国古代美学探索的成果极为丰富、极有特色。情理矛盾统一的观念就是最有特色的成果之一,应该批判继承和发扬光大。

艺术的情理统一不但是平面的交织结构,而且是立体的层次结构。第一层次是情,第二层次是理,这一层是深层次的,这个层次顺序很要紧;若是颠倒,以理取胜,就会离开艺术而走向科学。但在很长的时期内,正统的理论对情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发挥文艺社会作用的意义上,没有深入到文艺自身的层次和规律上。当然,我们说长期分裂的情理观念在新理性基础上统一起来,并不是说美学观念中的情理矛盾从此消失了。美学度既然包含着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理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统一是永无休止的运动规律。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运动,美学情理观念不断地对立、统一,再对立、再统一,每一对立统一的环节都是在更高层次上的螺旋推进。中国古代美学观念在长期封建社会中不可能克服封建功利性和世俗民主性的矛盾,因而形成情理观念的长期对立。直到封建社会后期新兴的生产关系带来新的理性内容,才有可能抛弃封建功利的理性内容,把世俗的感情倾向统一于新的理性要求。我国传统美学的情理观念从此跃上新的阶梯,展开新的矛盾运动。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的营销与管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柳冠中.论重组资源、知识结构创新的创造方法论――事理学[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4,(7).

[4]马文蔚.物理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