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培训总结范例6篇

信息化培训总结

信息化培训总结范文1

一、教师信息化培训的现状及其分析

1.教师信息化培训需求不明确

大多培训者没有调查研究,没有倾听教师的对培训需求的声音,正如专家所说“专家报告式的专题培训就好像是帕瓦罗蒂的歌声,高昂悠扬但是曲高和寡,难贴老师的经验形成共鸣.教研员的讲座式培训好像周杰伦的唱腔,智慧且个性可以直接指导实践但张力欠缺.”以上摘自论坛《在线研讨“实话实说 教师培训”》,目前教师迫切需求的是将“专家报告式的专题培训”与“教研员的讲座式的培训”结合起来,找到最佳结合点.

2.教师培训层次不同

教师知识层次与学习需求层次不同;教师知识层次不同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年龄层次的不同导致知识结构的不同(新教师、老教师);(2)学段的不同导致知识表现不同(如小学、初中、高中);(3)学科性质的不同导致学科层次不同(如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4)地区的差异导致区域知识区域层次的不同(如苏南、苏中、苏北);

3.技术培训是教师信息化培训本质

在培训中大多采用的是“技术层面”的培训,培训教师的软硬件的使用,使其教师能够会使用计算机及其多媒体相关的软硬件知识,而不注重教师对应用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培训,教师仅学会了“WORD”、“EXCEL”、“POWERPOINT”等等是不可以熟练的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较多出现的是将“黑板”搬到了“屏幕”,将“鼠标”替换了“粉笔”等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培训的理念是重中之重,教师学习的兴趣是引导,教师培训的设计是主体,教师培训的需求是关键, 教师培训的方法是途径;结合我校的教师培训实际情况,提出了“理念培训为主导,技术培训为主体”的教师信息化培训模式.

二、“理念培训为主导,技术培训为主体”的教师信息化培训模式

在培训过程中,发现自己设想的培训与现实的培训不符,不断进行反思培训,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及时的修改完善,实行边培训边反思边修改,最终形成此培训模式,只是自己一些经验和不成熟的看法,敬请批评指正!

1.理念培训贯穿始终

以全国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为契机,贯穿教育技术的理念,注重培训教师的获取信息的意识;坚持以信息素养培养为宗旨,注重培训教师信息加工与处理的意识;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在学生学习中迁移到教师培训中,注重培训教师信息化的能力,即注重何时使用合理,展示内容多少合理,课件中何时使用动画、音频、视频合理,使用什么样的方式适合自己等.

2.技术培训为主体

采用总分总的培训模式,它是根据我校教师信息化培训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师信息化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实施了“总分总”的培训模式,即: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延伸,采取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培训贯穿始终,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全员化培训、专题培训和等级培训以及网络培训的模式.

(1)“总”培训中主要是全员化培训,建立和完善教师信息化培训制度.根据教师和教学的需要,分期分批举办不同专题的培训班和不同等级的培训班.由专职教师对学科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Windows 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和Excel电子表格软件、多媒体及网络的应用,以及PowerPoint等课件制作软件的应用.

(2)“分层集中培训”与“游戏培训”结合的培训方式,我校教师培训为了解决培训者在时间和地点上的难统一问题,采取每周的年级例会后进行公共基础内容的培训,为了解决了层次不同的问题,在教研组会议后进行同一年级同一学科进行专业培训,在培训中采用“学习游戏”培训方式:这类游戏着重培养学员的学习能力,试图做到“寓教于乐”,主要包括:观察、逻辑思维、分析、推理、判断、创新等.但是建议时间不要太长,以免使教师感到厌烦,适得其反.

信息化培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职工培训 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141-01

铁路职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是在基于大准铁路各段开展职工培训工作的基础之上,通过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提供一个支持铁路内部培训工作管理,分析和决策职能的系统。该文以大准铁路公司的企业架构为模型,介绍铁路职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 大准铁路职工培训管理现状

1.1 培训信息传递不及时

由于大准铁路公司举办职工培训时,各部门、段、站区对职工培训信息采用层层上报的方式,电话联系为工作模式,劳动强度大,工作质量低,公司职工教育信息统计时间每次5-6天,不仅周期长,而且出错率高。

1.2 培训档案保存纸质化

由于职工培训记录最后以纸质的方式保存,因此信息量受到限制,培训记录有差错或丢失的可能性,无法实现信息的海量存储,因此也不利于职工培训工作经验的总结,无法为今后的职工培训提出进一步战略性规划。

1.3 培训课件无法实现共享

由于各段培训的资料、课件都有本段职教科保存,在培训过程中出现专业交叉内容时,需要授课老师自己查资料或向其他部门求助,极大地降低了培训工作效率。

2 平台的建设目标和设计原则

2.1 平台的建设目标

根据公司的设想和要求,准能大准铁路公司培训教育平台需要达到以下的系统建设总体目标。

(1)高起点、高标准,保证系统平台的先进性在国内同行中的领先地位。

(2)贯彻“实用、稳定、先进”的方针,以实际应用需求为设计依据,以远程教育发展规划为导向,确保系统高度集成、总体优化、安全可靠。充分考虑平台功能扩容性和技术升级性,适应当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以求获得最佳的性价比。

(3)有效的执行公司计划、任务,并反馈教学质量,有利于岗前培训规范化、制度化,有利于新工艺、新工法、新规范的学习,有利于各单位先进经验的推广,为公司培训管理工作有序进行提供有效服务。

2.2 平台的设计原则

(1)系统模块化:方案从体系架构、功能布局,遵循多层体系结构系统的设计开发原则,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2)接口服务化:建立易维护、易二次开发、易扩展的系统,尽可能地降低信息系统的维护成本,为最终用户的后续开发预留接口。

(3)传输网络化:充分发挥已有网络优势,高质量、高效率应用的企业内部网络。

(4)决策科学化:通过信息的整合、流转、汇总,将各种信息图文并茂的呈现在各级领导面前,为他们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5)安全保障化:系统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到平台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尤其在数据库设计与后期运行中要采用安全有效的方式,实行深度防护。

3 信息系统网络结构

职工培训管理信息平台的网络体系结构基本可以分为集中式与分布式。

(1)集中式即在大准铁路建立数据库服务器和Web应用服务器,所有基层单位均直接访问的服务器。优点是开发工作量小,数据统一集中在数据库服务器,对服务器的维护比较简单。

(2)分布式即在铁路公司建立总服务器,在各运输站段建立站段服务器。各运输站段直接访问本单位的服务器,同时站段数据可以异步更新集团服务器数据。优点是可以减轻对网络负载的压力,本单位管理员对本单位的系统拥有绝对管理权,在现有功能基础上,可根据各单位特殊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

考虑到该系统是建立在铁路内部办公网络的基础之上,且办公网络覆盖在薛家湾本地,采用集中式方案开发工作量小,数据统一集中在数据库服务器,对服务器的维护比较简单。

4 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4.1 培训管理系统

(1)组织机构管理

可以添加、管理组织机构,并且给组织机构赋予权限。可以编辑、删除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可以自己修改信息和密码。

(2)人员管理

提供用户基本信息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等功能,管理员可以对用户进行增加、修改、删除、批量导入等一系列操作,普通用户可以实现个人信息维护。

(3)培训台账管理

根据权限对培训台帐、培训月度、季度、年度报表、培训费用台帐数据信息进行录入、分析和查询。对台账基础数据进行维护、备份、数据恢复、数据导入、导出,生成纸质台账。

(4)培训档案管理

对员工参加培训项目、结果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员工基本信息的导入,培训记录的录入、修改、删除、查询,生成纸质员工培训档案。

(5)师资管理

建立公司师资资源库,建立教师个人档案,对内部教师、外聘教师基本情况、教学内容、授课情况、内部教师年度考核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4.2 教学管理系统

(1)培训需求调查

调查员工需要培训的范围,统计员工需要培训科目,设定调查分类,调查分类作为调查的一个属性,各段、车间、工区的员工根据需要进行投票,段管理员统计投票信息分析员工培训需求,制定员工培训需求计划。

(2)培训任务下达

可以新增、修改、删除培训任务、计划信息,对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导入、导出、新增、修改、删除培训任务和计划信息,具备提示功能便于员工了解培训信息。

(3)在线学习系统

员工在登陆后可以注册成为在线学习会员,注册成功后员工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学习资料进行模拟答题、课件、仿真课件在线学习等操作,完成学习作业、参加在线测试,管理人员对员工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

(4)仿真演练系统

员工可在有提示的情况下进行实作模拟演练。学习模块侧重于讲解和分析,练习模块侧重于在有提示的的情况下指导学习者进行检修作业或故障处理的实际操作,考试模块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部分的检修或处理具体故障。

4.3 考试管理系统

(1)在线题库

建立学习资料题库,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题目的类型来编辑题库的分类。管理人员根据试题的类型来编辑题库的分类。

(2)考试管理系统

根据培训科目进行相关的考核考试、一日一题、模拟演练的考试。

5 结语

该文根据大准铁路公司职工培训管理工作的需求,对现职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基于网络的新职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和设计原则,并对新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 施茜.完善培训机制 提高铁路职工培训效率[J].公司与产业,2013(4).

信息化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体系作战;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X9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0-2448-03

Some Thinking about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system-based Operations

WANG Hao

(Artillery Academy PLA, Hefei 230031, China)

Abstract:The talents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are the bottlenecks which restrict the capability building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system-based operations. At present, for our military, to cultivate talents possessing high-level capabilities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is a very important problem badly in need of solution in the course of building the capability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system-based operations. By discussing the training concept, training plan, training system and training methods concerning about the talents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this paper put forth some measures for cultivating the talents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system -based operations.

Key words: system Operation; inform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1 概述

信息化管理人才是制约基于体系作战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的瓶颈。所有基于体系作战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的因素都将围绕人才这一中心运作。只有信息化管理人才达到军队总人数的一定比例,才能真正提高基于体系作战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的质量。因此,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信息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才是当前军队基于体系作战信息管理能力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着眼人才特点,科学树立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理念

基于体系作战的信息管理能力实质是实现军队管理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对基于体系作战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的影响是深层次、全方位的,必须从确立新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建设指导观,明确方向,加强指导,使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适应基于体系作战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的需求。

2.1 确立人才为本的理念

要牢固树立信息化管理人才建设是我军基于体系作战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之根本的思想,把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党委的任务和政治责任,把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衡量领导能力和政绩的重要指标。要强化选拔、培养人才的意识,把培养和使用信息化管理人才作为建设好基于体系作战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

2.2 确立信息主导的理念

基于体系作战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是信息技术与信息化装备、信息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等要素有机融合的过程,其中信息技术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必须把科技水平高低作为衡量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标准,把掌握军事高科技知识作为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的必修课,提升人才的科技素质。

2.3 确立效益至上的理念

信息技术开发和使用的周期不断缩短,而人才成长和管理能力生成的周期较长。为改变我军基于体系作战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基础薄弱、技术力量不足的现状,必须坚持效益至上的原则,以分秒必争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我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培养效益,使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不断成长壮大。

3 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谋划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规划

启动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战略工程,需要调查研究国家和军队进行信息化教育和培养的基础与资源分布情况,特别是军队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国家对军事教育的资金投入能力与数量指标,结合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对信息化管理人才的近期和中、长期需求,确立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发展战略目标。使信息化管理人才建设能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审视、定位和设计信息化管理人才建设问题,以确保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在更高层次上健康、持续地发展。

3.1 全面把握人才总体需求

应对现有信息技术力量和信息化管理人员的数质量情况进行摸底、评估,划分等级,按系统确定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层次需求。要客观地分析外军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素质及信息力量编制等情况,借鉴外军先进的人才资源开发理论和经验,科学预测各军兵种部队在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中所需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储备。

3.2 科学确立新的人才标准

以提升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为总目标,基于体系作战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在评估现状、弄清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军政融合、指技合一、兵种兼通的总体要求,以科研开发队伍、建设队伍、管理队伍、使用队伍为主体,具体确立各级各类人才的量化标准,以增强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的目的性。

3.3 逐级制定新的培养规划

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应遵循“立足现实、着眼发展,通盘设计、分步推进”的原则,即区分教育层次、把握教育重点、兼顾当前与长远。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做好官兵思想教育,提高信息意识,搞好部队信息普及教育;二是抓好院校教育,培养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三是分层次培训,满足对某些信息技能和信息管理型人才的特殊要求;四是将国防后备力量的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战略中,即走预备役军官与现役军官队伍建设“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只有逐级制定规划,人才培养才具有导向性、规范性、操作性,使其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增强人才培养的整体效益。

4 科学合理设置,系统完善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要求军事人员提升信息管理能力,其显著特征就是要求军人不仅具有信息化知识和技能,还应是善管理、懂技术、会指挥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着力建设以信息知识武装起来的、既精通本职又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

4.1 拓展院校培训功能,加强指挥管理人才的信息知识与技能培训

应在现有院校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拓展相关专业院校的培训功能,培养信息作战指挥管理人才。加强相关专业学科建设,设置信息技术概论、信息作战指挥学、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等相关学科,形成以信息管理与指挥为主体的军官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

4.2 改革教学课程内容,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军事理论素质

我军目前的信息专业人才基本上是从军队信息工程、通信、电子等技术院校毕业或从地方高校毕业生招来的,到部队后主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对军事作战理论用不到、懂得少,难以符合未来战争的需要。因此,必须注重这些人才军事理论的提高,使其掌握作战指挥学、军事运筹学、信息作战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基本理论。这些课程既有鲜明的军队特色,又体现了信息科学和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在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在组织、协调、人事、领导、行为等人文方面和军事作战理论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其军事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

4.3 更新教官知识结构,加强信息化人才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理论前沿化

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只有科学的课程设置和完整的培训教学体系还不够,军校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官能将教学目的落到实处,只有教官的教学观念、知识结构、素质水平达到了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要求,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才不是 “无根浮萍”。因此,军队院校应建立完善的教官培训体系,通过择优选送、在岗培训、挂职实践、人才引进等方法,大力培养教官骨干,及时更新其专业知识结构,是专业教学更加生动新颖、贴近部队实际和专业前沿,满足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的需要。

4.4 创新教学训练方法,加强开发专业虚拟训练系统为主的应用训练

基于体系作战的信息管理能力的特定需求,促使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发以虚拟训练系统为主的“模拟浸没式训练、虚拟现实式训练和分区交互式训练”。通过训练,首先使信息技术人员了解武器装备系统的构造和运用原理,熟悉指挥系统的组织运行程序,并在实践中检验新装备和新技术的性能;其次,能最大限度贴近实战,使受训人员得到全面训练,达到战训合一的效果,并从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信息作战的综合能力。

5 注重实践创新,大胆尝试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途径

当前,尽管在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上,存在诸多方面的困难与矛盾,但只要善于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掘潜能,就能够加快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人才的信息能力。

5.1 军地结合,提高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的科学文化层次和信息专业水平

国民教育培养人才的广泛性和规范性,决定了依托国民教育是培养知识型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此,应进一步加大军地共育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力度,增加招收地方大学生入伍的数量,重点加大理工科学生,特别是信息专业人员的比例,扩大总体规模,优化整体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起点。要增加选送在职军人到地方深造的人员数量,分批选送有发展后劲的各类指挥人才、技术人才等到地方院校接受硕士、博士等高学历教育,全面提高知识层次。要建立区域性的军地协作关系,不断拓宽培训渠道,充分利用地方院校和科研单位雄厚的教学与技术资源,联合举办各种中短期培训班,建立完善依托国民教育的相关法规制度,使之实现法制化和规范化,努力提高各类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岗位培训质量。同时,增强军队院校教育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在各类院校均应增设系统性的信息专业知识与技能,初、中、高级指挥院校还应设置相应的信息化内容。应加大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数量,逐步建立健全专业技术院校初、中、高三级培训体制,为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生成提供平台。同时,军队院校还要加快推广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逐步实现由注重积累知识向重视提高能力的转变。

5.2 学练结合,提高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的信息素质和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可设信息技术等课程,增强信息化管理人才的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又要把信息专业技术训练和加强信息管理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内容。西方军事强国在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上主张“虚拟实践”论,及运用“虚拟现实”的技术手段,创造模拟未来战争的“人工合成环境”。我军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在于增强基于体系作战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中信息运用能力。秉承军事训练的先进性和实战性,建设先进的基地化、网络化、模拟化训练,是提高基于体系作战的信息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要采取集训、轮训、代训等各种集约化训练方式,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效用,扩大信息化装备训练的辐射面。同时,进一步加大军兵种之间、部队与院校之间交叉培养的力度,信息化建设落后部队的指挥、管理及技术人员要分批选派到信息化建设领先的部队对口学习,为基于体系作战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储备更多的人才。

5.3 远近结合,确保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长远发展

在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过程中,需采取远近结合的发展战略。既考虑近忧,又不忘远虑;既重视抓好当前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采取一些方式短期内培训信息管理人才,使部队保持相对稳定有序,又着眼未来,从长计议,针对远期可能出现的重大建设问题,注重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长期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信息化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34-02

一、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调查区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是对新疆新型农民培训方面所进行的一次调查,调查范围是昌吉州的5个县市,以此作为调查样本的采集地,这5个县市分别是: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奇台县、吉木萨尔县和五家渠市。调查的对象是这5个县市的农民。

本次调查所采取的调查方式有问卷式和访谈式。对所要调查的对象通过发放问卷能快速、有效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同时用访谈式加以辅助,以便更详细、更全面地收集信息。调查方法则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即从这次选定的调查对象总体中抽取一些个人或单位作为样本,通过对样本的随机式调查研究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数据主要来源于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所得,还有与被调查者的访谈,以及统计年鉴上的相关数据。调查问卷分别在昌吉州的五个县市各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总计发放了500 份调查问卷(附录),最终收回有效问卷 492 份,问卷有效率达 98.4%。男性占调查样本的比重为63.2%,女性占36.8%;汉族占调查总体的53.8%,少数民族占46.2%;年龄在 41―50 岁的人数最多,占45.2%。被调查样本中,大多数农民都没有参加过技术培训,占到调查总体的74.6%。在收入方面,家庭收入的来源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果树、蔬菜栽培方面,其中养殖业所占的比重最多,达到了80.5%;整体上看年收入是相对较高的,90%以上的农民年收入都达到了 5 000 元以上,但是依然有27.4%的人不满意自己的收入,只有17%的人是非常满意自己的收入。

总之,各项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样本总体呈现正态分布特征,且能够反映当前新疆农户的基本特征以及其培训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调查情况分析

1.获取培训信息渠道广泛

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作为农民科技培训的信息,其渠道也会因为地区、具体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在昌吉州所调查的5个县市中,获得培训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在这6个获取信息的渠道中,“村干部通知”占41.1%;通过“培训组织人员通知” 获取信息的有123人,占25%;通过“家人、亲戚朋友口头相传” 获取科技培训信息的有98人,占19.9%;通过“当地政府人员登门宣传”获取信息的有34人,占6.9%;通过“报纸、网络等传媒上的招生信息”获取培训信息的有23人,占4.7%;从“其他”方面获取培训信息的有12人,占2.4%。这说明目前农民获取科技培训的信息虽然广泛,但主要还是靠村干部的通知来获取信息的。

2.培训内容以养殖技术为主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农民科技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以下6个方面:农民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养殖方面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占培训内容的35.1%;其次是种植知识方面的内容,所占比例为32.6%;法律知识所占的比例为23.5%;文化知识所占比例为6.3%;管理金融等知识所占的比例为1.8%;外出务工技能仅占0.2%;其他方面的内容所占比例为0.5%。这不仅说明了农民科技培训的内容较广泛,也间接证明了培训工作的实用性。

3.个因是导致没有参加培训的主因

导致农民没有参加科技培训的原因主要有5个方面。其中,主要原因集中于“培训时间、地点不合适”和“培训费用较高”这两个方面。前者有198人因此没有参加培训,占40.2%;后者有179人因此没有参加培训,占36.4%。其次,因为“不知道什么地方举办培训”没有参加培训的有45人,占9.1%;选择“就是不想去,没有原因”的有32人,占6.5%;因“培训内容不切合实际”没有参加培训的有15人,占3.1%;选择其他原因的有23人,占4.7%。调查分析结果说明了导致农民没有参加培训的主要还是培训方式的原因,与其他主体的原因关系不是很大。

4.专家在田间和课堂讲授是培训的主要形式

培训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据调查,当前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的主要形式是以下6种。培训的主要形式是“村委会组织的专家田间或课堂讲授”,这种形式的培训占49.7%;其次是“合作社(协会)组织的培训班”,占35.7%;“上过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广校)”的占3.5;“在大中院校上的培训班”占2.4%;“外出务工技能培训班”占1.5%;其他形式占6.8%。分析结果说明,由于集中上课式的培训所占比例较少,所以培训的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5.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民培训的动力

在回答“您目前最希望政府帮您做的事情”这道问题中,农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愿望对以下选项做出了排序,它们的顺序依次是:“B建立健全农民的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A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得到实惠”;“D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修整村容村貌”;“H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和其他产业”;“F完善农民的教育体系建设(学校、师资等)”;“C进一步激发农民从事种植业和其他农副业的积极性”;“E改善乡风民俗,提高农民的道德和文化素养”;“G大力提升农民的科学技术和技能水平”。

三、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效果分析

1.农民科技培训效果显著

这次所做的调查显示,农民科技培训效果很显著。69.5%的人认为培训非常有效果;132人认为培训一般有效果,占调查总体的26.8%;只有18人认为培训没有效果,占调查总体的3.7%;没有人认为培训是完全没效果的。

此外,在通过培训后取得的证书方面,近85%的农民通过培训取得了各种培训证书。

2.增加农民收入

从调查和访谈情况看,开展了培训工作的县市农业经济形势多少都有良好的发展;相关的培训技术对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促进作用,甚至还能带动周边的农民得到收入增加。昌吉州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55 689名培训人员中接近一半的学员家庭收入都有所增长。

3.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

农民进入市场能够降低风险的前提是提高组织化程度,这也是农业发展的向上趋势。散户在获取市场信息、技术和资金支持上的能力是不强的,因而就很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这不仅很容易造成农产品资源的浪费,还会给农户带来损失,打击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散户因为分散,所以在农产品供给方面就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就不能满足大企业对原料的需求。呼图壁县在培训中结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向广大农民学员介绍和宣传,提高他们的认识。

4.理论指导实践,培训切合实际

之所以在农民学员对于培训的方式满意度和培训效果上都取得了成功,原因就在于理论指导实践,培训切合实际的需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充分考虑到了农民每个学员的特殊性和需求性,在传授理论的前提下,以“一对一”的培训方式让学员在短期内就能够理解所学技能,为技术的更进一步掌握打下基础。与此同时,培训的内容与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一致,培训内容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专家及相关部门考察后所定的。这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最终起到了实用的效果,为当地农民的技能提高起了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信息化培训总结范文5

20xx年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在进一步做好人力资源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加强定岗定员、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免费公文网版权所有 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开拓人力资源视野,把握人力资源动态,吸收国内外最新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理念,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与创新。

二、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截至20xx年12月31日南粤物流(含合资、控股公司)员工人数1880人,其中公司本部67人,通驿1288人,广东新粤300人,实业93人,威盛17人,东方思维115人。

南粤物流学历情况:截至20xx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482人,其士1人,硕士37人,本科242人,大专202人。

三、通过岗位分析与设置,做好定岗定员工作。

为配合做好公司经营业绩和员工绩效考核工作,加强人工成本控制,根据精干、高效的原则,各属公司结合本公司主营业务情况进行定岗定员,具体情况

(一)通驿分两类进行定岗定员:1、各管理中心按里程、服务区对数以及业务范围等关键指标进行分类;2、服务区按车流量、营业额等指标分类。

确定各类管理中心和服务区的岗位和人员配备,力争为新的服务区建设提供标准化模块。

(二)广东新粤应按公路工程交通安全设施、通信、供电、监控、收费等不同业务量以及合同工程总额、里程和工期情况对现有组织架构、岗位和人员进行适当合理优化,控制好人员数量和人工成本。

(三)实业根据高速公路建设材料供应量、供货总额和里程、工期、工程规模以及信息技术服务等不同业务情况来做好定岗定员工作。

(四)威盛根据海运以及新拓展的业务特点,在现有定编的基础上分块做好岗位任职资格条件说明书和岗位说明书。

同时我们通过走访广珠北、大学城、曲江和后门服务区、广梧等项目,对各项目定岗定员工作进行调研,掌握了第一手定岗定员资料。

四、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基本确立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形成较为规范的人事管理,从整体上提高了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水平。

公司本部根据公司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已经完成员工培训办法、人力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员工考勤管理暂行办法、劳动合同管理办法和人事档案管理细则等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制度的初稿汇编工作。其中员工薪酬福利试行办法和员工绩效考核暂行办法已正式颁布并在施行中。

广东新粤除了完善原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外,完成iso质量认证。通驿公司编制了中层管理人员考核管理办法和劳动合同管理办法,修改完善公司员工考勤管理实施细则和服务区人事管理制度,让日常管理工作更制度化、规范化和更具操作性。东方思维根据劳动法和劳动政策法规,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明晰了奖惩、考核、异动与选拔、休假、劳动关系等内容,逐步完善公司的劳动人事管理制度。

五、为适应公司战略和员工个人发展需要,各属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工作大大加强。

为不断增强公司的竞争能力,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满足公司及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公司本部起草了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办法,在培训规划与协调方面做了相应的工作,但公司整体层面上的专题(知识普及性)培训和公司本部员工的培训需要加强。

通驿精心组织,认真做好各类培训工作。对新进员工进行上岗培训,共举办三期服务区新员工培训,每期20天共203人参加。举办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班,39人参加培训。进行服务区区长应知应会培训,历时近4个月,21人参加,培训共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脱产培训4天,主要进行服务区管理素质、业务流程、经营策略、财务管理、公文写作等培训;第二阶段:业余自学法律法规及应知应会知识培训近4个月,并进行了卷面考试。举办或送培308人次参加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保险、计划生育、iso9001:xx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资格、注册安全员、固定资产管理、财务会计基础及档案管理、税务税法、公文写作、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便利店信息系统管理、文书科技档案管理、保安骨干、厨师、烧卤、中餐服务技巧等各类专业技能培训班,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相关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广东新粤培训工作效果显着。一方面,新粤重点抓好技术人员培训,通过赛宝认证中心参加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和高级项目经理培训班;另一方面,认真抓好如下日常性的岗位业务学习: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行专题业务培训学习,积极配合开发部、技术服务部进行内部技术管理培训,新员工上岗培训,户外拓展能力培训。全年参加培训的员工共81人次(其中:中层以上管理人员13人次)。

实业按照年度培训计划,加强了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从公司发展历史和现状、业务流程、企业文化等角度对新员工进行了入职培训。组织员工到各钢厂、水泥厂、沥青厂参观学习。对员工进行公司物流管理平台的应用培训。

六、着手进行绩效考核与评估,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员工业绩,激发员工潜能和工作热情。

公司通过对员工进行日常与年度相结合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酬待遇、岗位调整、培训开发及休假等挂钩,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企业自我约束的用人机制,以实现人才在公司内部各岗位的优化配置,促进公司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合理使用,建立高素质、精干、高效的员工队伍。

特别是实业根据用人机制和有关业绩考核管理制度,将考核结果与浮动工资、年终奖金挂钩,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员工中形成了争先创优的局面。

七、以信息化建设为动力,积极配合集团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

信息化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背景;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教师

一、信息化教育与校本培训

信息化教育是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它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先进的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让教师尽快适应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环境并快速全面地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已成为当务之急。下面我从结合搞好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校本培训及校本培训的现状两方面加以分析探讨。

二、校本培训的现状

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快速步入信息时代。这么多年过去了,让我们来反观一下信息化教育的开展程度。据我调查,我市在2005~2010年通过教育局电教室先后装备各式电脑约2000台。遍及全市60个各级各类学校,满足了全市中心小学以上建制学校的教师用电脑的需求。此外,全市还装备了35个多媒体教室,其他相关硬件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在软件建设方面,全市中心小学以上建制单位的学校大部分购置了两套网络备课系统(科利华、中教之星),翰林汇、天师多媒体多套教学资源库,同步教学资料、同步教学课件供教师借阅。而且,我市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与其他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备课、教学。尽管如此,由于没有系统地组织教师进行相应培训,致使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和软件资源难以派上用场,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造成资源闲置、浪费。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重投入,轻应用。学校在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建设中,舍得投入,但在设备和资源逐渐完善后,如何充分地加以利用,如何发挥现有资源的功效,却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一个可行的方案。

2.重技术,轻理论。大部分学校重视计算机等基本技能培训,而忽视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等新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培训。

3.重形式,轻应用。以多媒体课件制作为例:课件比赛的作品大部分出自计算机老手,而大多数课件制作水平还停留在初级的层面,犹如“黑板搬家”,没有充分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4.重过程,轻评价。学校组织培训后,没有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没有对培训的结果进行评估,致使参加培训毫无意义。

当前,在全国流行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培训模式陈旧,不能满足广大教师及教育管理干部的需要,为尽快在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中推广和普及信息化教育的意识和观念,我们迫切需要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体系。

三、如何搞好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校本培训

针对以上现状,如何搞好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校本培训呢?以下是本人根据信息化教学发展需求及我市实际情况而制作的校本培训基本策略:

1.制定培训计划

要以校本培训为主渠道,面向突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适应新型教育环境为重点,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具备现代教育教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依照计划分期分批,对全校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以培训教师中具有创新精神者为重点,树立模范旗帜。

2.确定培训内容

(1)理论知识培训

学校要通过互联网、书籍和教学光盘等多种渠道,收集一批国内知名教育技术专家理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素质教育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知识等。将这些材料整理成册,印刷发给学校每位教师,进行自学。

(2)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Windows XP操作系统应用,应用Word编写试卷、教案和论文,Excel制作学生成绩表,利用互联网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等。

(3)课件制作培训。开展应用Powerpoint制作简单课件、应用Authorware和Flash制作高级课件、应用Frontpage制作网络课程等培训。

(4)课题培训。了解课题从选题、申报、中期评估到结题所涉及的知识和注意事项。通过培训,使教师具备开展课题研究、撰写较高水平研究论文的能力。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研究。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实施的条件和形式。

3.考核评估

参加校本培训是每个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全体教师必须按规定完成相应的培训计划。各职能部门加强对培训过程的检查和督促,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业务档案,及时总结经验,发现解决问题,确保培训质量。教师在校本培训的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晋升的必备条件。在周期内需晋升教师职称者,须完成晋升前校本培训时数,否则不得晋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师资培训是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信息化教育的关键,也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教育要实现信息化,必须要在硬件、软件、师资培训三方面均衡投资。硬件与软件建设的问题只要投入资金就可以很快解决,而师资培训却没有这么简单,它是一项长期的、复杂、艰巨的接力工程。本人作为瑞金市教师进修学校担任瑞金市教育系统相关计算机的培训工作多年的教师,面对以上这些问题结合瑞金市校本培训现状对信息化背景下的校本培训作一些粗浅的探讨,有很多不成熟的意见和见解,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冯中毅,董玉铭.信息时代对教师培训的再思考.中小学电教,1999.

[2]王珏.信息时代的信息化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网,2000-02.

[3]祝智庭.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外国教育资料,1999(2).

[4]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教育研究,1997(5).

[5]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