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是课堂范例6篇

生活处处是课堂

生活处处是课堂范文1

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充满着知识。书上没有作者的名字,却人人都是读者。这一本书的名字就叫做——《生活》。生活还是一条路,成功人士的路是曲折的、多彩的、与众不同的;普通人的路则是平坦的、黑白的、毫无出彩之处。只有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的人才能够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前几天,我到同学家玩,并在他家小区的池塘里捕捉到了八只小青蛙和四五只小田螺。回到家中,我就迫不及待的把它们放入了鱼缸之中。

我在书中曾经看过描写青蛙的文章,书上说:“青蛙是跳远能手,有种青蛙跳三次就能蹦出12米远。青蛙是两栖动物,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但都不能太久。青蛙的眼睛很特别,只能看到活动的物体,不能看到静止的物体,还有,它一般是在夜间活动的。”我似信非信的,心想:现在有8只青蛙,我何不用它来验证一下书上的知识呢?于是,我就走到鱼缸前,仔细的观察着青蛙。只见:七只黑色的,隐约有着点花纹、黑白肚皮的小青蛙像七位随时要立定跳远的运动员那样,半蹲在我放在里面的木头上,身子都一动不动的。只有一只倒在了水中,四脚朝天,露出了雪白的肚皮,一动也不动,仔细一看,原来它已经一命呜呼了。于是,我明白了:青蛙确实不能在水中长时间停留。接着,我又故意抓了一只青蛙放在阳台上,用木头做障碍物,只见那只青蛙一跃跃到了木头上,距离足有3-4厘米,是它身长的2-3倍!然后,它又一跃,轻而易举地就跳过了障碍。最后,我又发现其中一只青蛙的眼睛随着木头下的小鱼转动,好像要跳下去捕捉一样。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又跑去观察青蛙,只见:七只青蛙死了两只,还剩一只,其余全在昨晚上跳走了。这一切,使我明白了:原来书上说的全都是真的呀!

并非只有在宽敞的教室,整齐的桌椅才算是课堂。只要你做一个留心生活的人,你就会发现,知识原来就蕴涵在生活中,生活其实就是一个最好的课堂!

生活处处是课堂范文2

那年我八岁,看到周围的人骑自行车的那股高兴劲儿,就特别想学骑自行车。于是我就缠着爸爸带我去东方红广场的空地上学骑车。我坐上自行车之后,爸爸就说:“眼睛要看前方,不要看脚,要用力蹬。“我仔细地听着,过了一会儿,我觉得差不多了,就说:“爸爸,我开始练习了。”爸爸提醒我:“那你小心点。”我刚准备骑,支撑着地的两只脚一离地就立刻向一边倒下去,于是我只好用一只脚撑着地。好不容易才骑了起来。但是那辆自行车却并不听我的话,一会儿东倒,一会儿西歪,我就不停地蹬自行车,好不容易掌握好平衡,我刚准备向爸爸炫耀,“啪”的一声,我从车上摔了下来,摔得十分疼。我都已经不想学了,爸爸看我这样就鼓励我说:“不要怕,失败乃成功之母!“我心想:《旬子》上有:“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爸爸的鼓励下,我不服输的劲头上来了,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学会骑自行车。

我又坐上了自行车。我第二次开始骑的时候发现车子不东倒西歪了,回头一看,原来是爸爸在后面扶着我。这下我放心了,越骑越快,爸爸跟不上了,也顺势放开了我,不过我的车依然骑得像爸爸在后面扶着那样稳稳当当的。过了一会儿,不知道怎么回事,一车又摇晃起来,一不注意车又倒了。爸爸安慰我说:“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多练,熟能生巧,你多练练也就熟练了。”我心想也是,“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在数次学骑车后,我吸取了前面的教训:眼睛向前看,不要看脚,用力蹬。经过多次练习,我已经驾轻就熟了,稳稳当当地骑了起来。

生活处处是课堂范文3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活化;课余锻炼;和谐发展

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师往往过分强调体育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这种过分偏重学科世界、看重学生技能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单一模式,往往导致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不够、关系不融洽,学生的学习锻炼也似乎成了简单的服从和机械的练习,最终导致学生越学越没灵气和活力。如果课堂教学总是远离儿童的课余体育锻炼生活,那么,课堂教学便不能成为学生整个生活的组成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课余体育锻炼的要求脱节,也不能为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服务。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日渐失去学习和生活的源动力,失去对学习和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因此,体育课堂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开放的课堂,更应该是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课堂,为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自主的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服务,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们欣喜地感觉到素质教育的温馨和教学过程中人性的回归。新课程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发展,不仅关注到学生的生活化体育,同样关注学生体育化的生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赋予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它倡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体育的主体、自主生活的主体和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在当今这个弘扬以人为本的时代,它使沉闷、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锻炼和谐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活力。这就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所要极力倡导的生活化的体育和体育化的学生生活。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课余生活体育化和谐发展的理论支撑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和《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中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生活化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我们也要体育化的生活,体育化的生活让学生觉得生活是多姿多彩、丰富而美好的。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育课堂和课余体育锻炼原本就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应体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体育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也应该做到“源于生活”“立足于学生生活”“服务于学生生活”。然而在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因过于追求竞技化,片面强调技能、技术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动能力,也疏忽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更加忽视了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需求,体育课上军事化、教条训练式的模式,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余体育锻炼。因此,生活化的体育课堂和体育化的学生生活和谐发展顺应了新课改需求,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课余生活体育化的涵义

课堂教学生活化、课余生活体育化是指以体育活动为形式和内容,以维护终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自发需求和日常行为的过程。简言之,“体育生活化”就是说,体育是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育生活化使体育积极溶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所需的体现,成为新的生存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它的发展对于人的素质提高、社会的稳定、经济的进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体育生活化现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生活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潮流。学校体育教学只能为学生学习体育打基础、起好步,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课外养成自觉学习体育和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生活体育化是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延伸,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在教学活动之余,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体育资源,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无处不在,运动无比精彩,并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生活体育,从而在课余生活中用体育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在体育锻炼中找到生活的快乐。

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课余生活体育化,是指体育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它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体育课堂教学和课余锻炼目标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体育锻炼的基本素质。

第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课余体育锻炼项目生活化。即体育课堂教育教学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易懂、易学。让学生感到体育与生活是无处不在,处处是生活、处处是体育。

第三,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方式生活化。即体育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多方面素质得到主动发展。

三、小学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生活化和谐发展的措施

1.体育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目标生活化,教学和锻炼目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技术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体育课堂和课余锻炼生活化的目标就是在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中构建类似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教师以教材为桥梁,以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利用“课堂生活”这个平台,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学习、在“课余生活”中玩乐、在“课堂生活”中练习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本领,在“课余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各种本领,从而让体育教育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体育回归生活。

体育课堂、课余锻炼教学是培养人的教学,是以育人为目的的教育平台。课堂实践案例中就是以构建学生可能的生活素材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这是给予学生生存和生活方式以人文的关怀,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课余锻炼目标的确立应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认识起点,以现实课堂生活为条件,以学生的可能锻炼生活为根本着眼点,从教育人、培养人的角度来构建教学和锻炼的目标。

2.教学内容和锻炼项目生活化

教学内容和锻炼项目生活化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内容是学生平时熟悉的、喜欢的、贴近学生的锻炼生活。即教育内容要和学生参与的社会生活、锻炼的兴趣、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可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生活化的锻炼情景场景,使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学习乐起来、玩起来、在玩的活动中思考、积极锻炼,充分感悟体育所带来的兴趣和动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施体育课堂和课余锻炼生活化的关键是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构建课堂和课后生活的一种情境。在构建生活情境中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课余锻炼的联系,如果教学素材不和学生的课余锻炼相融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所以,构建生活情境时必须要贴近学生课余锻炼,让学生感兴趣;同时要体现时代生活的气息,让课余体育锻炼的构建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达到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和课余体育锻炼的和谐健康发展。

3.教学活动和锻炼方式生活化

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过程,它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感悟新知、感悟生活的过程。在整个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不是通过静听、静观、静练来接受体育知识的过程,而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开拓进取、积极探索、不断改进已有的体育认识和经验,从而构建自己新的体育认知结构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去重演、再现知识,改进认知的生产过程,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生活实践中感悟、体验和掌握体育新技能,真正让终身体育伴随学生终身生活;使体育文化溶于学生生活,提高生活质量,达到体育为健康、体育为生活的目的。

不论体育课堂教学还是课余体育锻炼必须以“健康第一”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生活。让体育课堂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实践证明在体育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中开展生活化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和课余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课余生活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到体育生活化、生活锻炼化的大课堂中,提高学习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生活锻炼化、和谐发展研究有效地拓宽了教师教学的思维,让体育与学生的锻炼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体育课堂,课余锻炼生活化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改科研水平,又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成,学有所感。让学生感到“生活处处有体育,体育处处融生活”。通过“体育课堂教学课余锻炼生活化”研究,丰富校本课程内容,促进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

在构建生活化情境时,课堂教学和课余锻炼氛围要民主、和谐、宽松、健康。学生在自主学习、锻炼、探究、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走许多弯路,出现许多教师意料之外的思维和想法。这时教师不可讽刺、挖苦学生,避免扼杀学生的探究热情。相反教师应“将微笑带进课堂、将尊重带进课堂、将宽容带进课堂、将民主带进课堂、将自主探究合作带进课堂”。用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热情,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改变以课本为唯一教学内容的传统做法。选生活化教学素材时,一定要多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课余体育锻炼习惯,掌握能与学生课余锻炼产生共鸣的素材,建立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中介,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中找素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解决课余体育锻炼中问题。

总之,体育课堂教学和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服务,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和谐健康发展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没有体育的生活,它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没有生活的体育,它不是一种健全的体育。

参考文献:

[1]陈佩华,王家林.试论体育生活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2):87-90.

[2]李国华.谈体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J].赤峰学院学报,2004(5):93-94.

[3]朱强.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研论坛,2004(9):38-39.

[4]刘建华.大众体育的理性回归:体育生活化[J],体育学院学报,2004(4):29-30.

生活处处是课堂范文4

一、目标确定要具体

教学目标是我们上课的方向,也是我们整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的确定要根据具体的学情而定。现在教学目标提得最多的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每一节课上课之前,教师要把三维目标投放出来,让学生明确我们这节课要学什么(知识与能力),怎么学(过程与方法),受到怎样的思想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到每一节课,教师要用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方式陈述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的设置还要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为了更贴近学生,教师还可以和学生共同确定本课学习的目标,有利于目标达成。这是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的第一个细节。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自尊自信”一单元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时,教师把教学目标细化到教材内容中。如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培养自信的心理品质,遇到矛盾问题时能分析处理;过程与方法:通过“别人眼中的自己”进行客观全面的自我认识,找出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自信激励自己,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回扣目标,用目标不断指引课堂进行的方向。

目标的设置要细化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围绕目标进行,目标设置越具体,课堂活动就越实际,教学的效果是可以看得见的。

二、问题设置要精巧

课堂问题是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思想品德课更是在问答交流中学习和收获,所以课堂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备课时要摒弃那些用“是”与“不是”作为答语的无意义的问题。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细节之一,注意这个细节,多设置难易适度富于创新的题目,学生可以由此生发出更多相关的内容,丰富学生知识。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善于交往”一单元“让人三尺又何妨”一课,需要把握的重点是两个:生活需要宽容友善;正确把握宽容友善。设置题目时只要围绕这两个方面即可。对“生活需要宽容友善”,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宽容友善在我们的生活中重要吗?引导学生阅读“六尺巷”的故事,了解宽容友善的重要性。结合自身的经历谈一谈,在生活中多一些宽容友善,又会有哪些“奇迹”发生。学生根据这一个问题就可以搞懂“宽容友善”的重要性,而且学生能够联系自身,充分发散思维。对于“正确把握宽容友善”,直接运用自身的例子解读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教师和父母的批评教育。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教师和家长在批评时也会失之偏颇,从而引出宽容友善的“度”的讨论。

对于本课内容只要设置两个问题就可以串起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至于其他的小问题没有必要在课堂上一一细数。精巧的问题设置是课堂细节处理的大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可以用一个问题发散到各个知识点,最后总结时如“渔网收鱼”般自然,整堂课浑然一体。

三、时间安排要恰当

课堂时间的安排要和课堂环节相适应,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天马行空,总觉得课堂时间不够用。思想品德课本来就很具人文性,如果教师再喜欢给学生上“政治课”,那么时间就在“胡侃”中流逝。我们要根据本课预设的环节,恰当安排时间,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自尊自信”一单元的“人格不可辱”一课时,教师在讲解人格尊严时,讲到了学生之间互相起绰号的问题,又联系到学生背后给教师起绰号的问题,上了情绪的教师开始训斥学生对教师的不尊不敬。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被教师渐渐破环,并且由这一点又联系到学生在校园里违纪的表现,占用了课堂大量的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进行。

思想品德课本来就是要从品德上教育学生,但是每一课时都有重点,即使可以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解决问题,也不能渐行渐远,要有放有收,最终还要回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中来。像“起绰号”的事件,最终还要归结到人格尊严的教学点上,让学生明白无论给谁起绰号都是不对的,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就可以了。

生活处处是课堂范文5

【关键词】化学课堂;意外资源;教学活力

一、问题的提出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个真实的课堂应是向味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是师生活动和交流的重要场所,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关注学生在化学课堂中的点点滴滴的意外。如果教师在化学课堂上每次都能抓住这意外的通道来布置美丽的图景,并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课前预设和过程中的意外达到共振,将会给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对化学课堂中意外资源教学的具体认识

意外资源,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互动、对话活动即时产生的超出预先设计,而没有脱离教学目标的新问题。意外资源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意外资源,有选择性的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当然,意外资源教学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为基础的,我们先看一则案例:在课堂上,化学老师叫课代表去器材室拿课前已经搭接好的实验器材,同学们一听说做实验,老师拦也拦不住,一下子去了四个同学。结果,这些同学把搭接好的实验器材拆下来,兴高采烈地拿着试管、铁架台、试管夹等等送到教室,乱七八糟放到讲台桌上。教师看到此景勃然大怒,马上把这四个同学叫到班主任那儿,非要查出来,是哪个学生先把仪器给分开的。班主任的意思是先上课,等课下后再处理这件事,可是,化学老师不依不挠,拒绝上课。结果这堂课就这样给耽误了。深思:这位授课教师对于这个意外事件的处理采取的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思路,结果事与愿违;这四位学生其实是无意识地犯了错误,他们并不清楚老师连接好了仪器,他们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哪怕是摸一下实验仪器都觉得快乐;还有对于这类意外事件处理,要有一个原则:不能影响课堂教学,即使我们的教学思路程序被学生无意打乱,绝对不能怪罪于学生。假设该老师这样来处理:首先,走进学生的心灵。好好表扬这四位同学,表扬他们热爱化学实验,帮助课代表拿实验器材这样的助人为乐精神;其次,给学生下达任务,看看哪位同学能把这些实验器材正确的连接好,然后按照自己的思路去上课;最后,在课余时间找这四位同学谈心,明确实验室的一些注意事项。这样的处理方式就会给课堂增添了新的活力。我们的老师都清楚,学生W习的积极性就像火花,熄灭容易保护难。正确、科学处理好意外事件,巧妙地将意外事件转化为有益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助于增强化学课堂教学的活力。

三、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资源的类型及教学对策

1.正确有效处理意外事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严谨科学态度的最佳途径,为了取得更好的化学实验效果,在课前,教师都会对整个实验进行了精心的策划,所以在化学课堂上一般不会出现较大的意外事故,但人非圣贤,难免在实验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因此,我们对意外事故的处理首先应沉着冷静,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机智,将危机转变为良机,实施有效的教学,增添课堂的活力。

案例:在讲授《溴、碘的提取和应用》一节课,当我刚要上溴单质性质的时候,由于上课太激动,拍了一下铁皮做的讲台,结果讲台上装有液溴的小瓶子弹了起来,翻滚到地面上,砰的一声,瓶子破了,同学们也乱哄哄起来,看到此景,我当时心里一咯噔,完了。当然,我马上回过神来,采取了应急措施,迅速地将一个大烧杯罩在散落一地的液溴上面,然后在周围倒了大量的NaOH溶液,由于液溴量稍多还是从烧杯里扩散出来了。于是,我叫同学们带着化学书迅速、有序地撤离教室,并电话通知实验员带急救药品来处理教室里的液溴。这一切都被同学们看见了。等这个事故处理完后,看看还有30多分钟时间,我把同学们集中到小多媒体,让他们安静下来,开了一个玩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化学实验课堂上,老师偶尔也会有防不胜防的意外事故发生啊,当然,最关键还是要看怎么处理这个意外事故。紧接着,就让同学们讨论我对这次意外事故的处理采取了哪些手段,采取这些手段的依据是什么。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热烈,并且自己都总结出了液溴的一些性质和对实验事故处理的一些技巧和手段,反超了我的教学目标。

反思:虽然这堂课在处理事故过程中花去了十多分钟的时间,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同学们耳闻目睹了我处理这起事故的整个过程。我认为这段时间其实不是在浪费同学们的时间,反而为我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资源,给课堂增添了新的活力。

2.正确有效处理意外现象,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在化学课堂上,不管是教师做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由于实验操作不当或者试剂浓度、杂质、环境等问题,往往在实验过程中得出不同于教材的实验现象。对于这些意外现象,教师有的轻描淡写甚至避而不谈,照本宣科地把课本上的现象告诉给学生,这样就失去了实验课的意义。其实化学实验中的意外现象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每一位化学教师都会碰到。面对这些意外的实验现象,我们的教师应该尊重实验事实,善于捕捉学生的不同声音,和学生一起发掘意外现象的根源,养成严谨、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7679

[2]王桐.《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书臣等.《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生活处处是课堂范文6

关键词:偶发事件;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秩序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会出现一些由不确定因素引起的而又与教学目的无关的事件――偶发事件。信息技术课堂由于教学媒体的必要性造成容易出现更多突发事件,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预见能力和应变能力。利用好了,偶发事件可以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教育时机;利用不好,会严重破坏教学秩序,使整个课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会拖累教学进程。作为信息技术一线教师,偶发事件对课堂的影响我深有体会,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结合其他同仁的见解,谈谈偶发事件的类型和特点,提出一些处理方法。偶发事件因其引发的因素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外部环境干扰型

1.在机房或是多媒体教室上课突然断电,导致设备不能使用,使教学无法继续进行。如果不及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会使课堂一直处于混乱状态,教学目标不能实现。这种情况,首先要让学生保持安静,然后要及时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假设当时正在学习第二章“获取信息”,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从断电现象中可以获取到哪些信息)。

2.教师上课用的课件、电子教室或其他教学软件突然不能正常使用。教师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例如就某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3.上课期间,教师或学生的手机突然响了。

二、课堂异动型

1.分心型

有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小动作:讲话、玩游戏、打瞌睡、看小说、玩纸牌等,影响上课。(教师是该停下来强调纪律还是继续上课当作没看见?总是不好处理)

2.纠纷型

上课时,突然两个同学争执起来,轻者发生口角,重者打斗。

三、学习困扰型

教师对某些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讲解不到位,导致学生听不明白。你看我、我看你,小声议论,这属于学习困扰型。尤其在进行某些有难度的内容教学时,经常出现上述情形。前面提到的偶发事件有一些共有的特点:

1.突发性

课堂偶发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即这些事件发生在谁身上,什么时候发生,发生在什么场合,往往带有一定随机性,有时甚至完全是一种巧合,事先很难预料。对于这种事件,教师很难事先做好具体应变的准备,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2.巧妙性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做了周密的计划安排,也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这就需要教师依靠教育机智,果断迅速处理。“偶发”事件处理得好,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甚至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偶发”事件处理得不好,课就难以顺利进行。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善于用和谐的方式方法化解偶发事件,使教学能够继续。我认为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1)借题发挥法

此类方法比较适合外部环境干扰型偶发事件。有一次上课时,教师上课用的课件因中毒不能使用了。我的做法是向学生提问“课件为什么会中毒?这个毒跟我们的生物病毒一样吗?你们的电脑或手机有过中毒现象吗?你们是怎么处理的?之后,学生反应热烈,开始讨论这个话题。我还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他们利用因特网查找相关的资料。这节课,我成功地过渡到后面即将学习的计算机病毒内容,完全没有耽误教学进程。

(2)因势利导法

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力利导之。”因势利导,是指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方向加以引导。在处理“课堂异动型”偶发事件时,要注意发现和挖掘事件表现出的积极性,顺势将学生引回课堂。有一次上课时,我走进微机室发现王xx同学在上网看电影,引起了周围同学的围观。我顺势就说:“瞧,王xx同学已经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了,现在我们不用去电影院也能看电影了。我们请他给大家讲讲信息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大家鼓掌。”王xx同学听完很兴奋地站起来滔滔不绝地讲着他的想法,同时他也明白了上课看电影是不对的,于是很自觉地关闭了电影。

(3)冷却处理法

有些课堂上发生的偶发事件,教师可以暂时“搁置”起来,见怪不怪,处之泰然,不要立即追究,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这种方法多用于在学生之间发生了争执或课堂中学生发生了较严重的违纪行为。

综上所述,教育无小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是千变万化的,教师要学会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应付“瞬息万变”的事态,使课堂教学始终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