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外包论文范例6篇

业务外包论文

业务外包论文范文1

关键词:旅游业服务外包可行性对策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多种经济成分的产业经营模式逐步渗入我国的经济领域。众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向发展中国家大量转移其制造业的生产职能和加工基地后,现在又开始将其非核心的服务产业的部分职能向海外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转移。旅游业作为一种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将不可避免地迎来由服务生产国际分工而导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服务外包的概念和由来

服务外包(servicebusinessprocessoutsourcing),或称离岸服务外包,是指作为生产经营者的业主将服务流程以商业形式发包给本企业以外的服务提供者,以保持服务的稳定供应以及最优的质量和最低的成本的经济活动。其本质是通过合同发包、分包或转包等方式向第三方转移非核心的商业技术和服务流程,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益和利润空间。近年来,随着国际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将低附加值的经营环节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相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自己则专注于产品研发、生产管理、财务运作、营销推广、产业升级等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和高附加值的核心业务,服务外包由此发展起来。服务外包的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IT产业的软件服务,在90年代由于“计算机千年虫问题”得到加速发展。随着服务外包这种经营模式在IT领域的成功,本世纪初外包业务范围逐步拓展到金融、保险、医疗、资产管理、顾客服务等服务业领域。据统计,全球的服务业外包市场已从2001年的1500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3000亿美元,成为一项新的全球性产业转移和增值模式。从外包方式上看,离岸外包将成为服务外包的主要方式,如国际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公司提出将把80%的公司外包业务采用离岸方式。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今后五年内,美国白领工作的离岸外包将增长30%。

二、旅游业发展服务外包的可行性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一直都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是有历史阶段一样,旅游业本身就是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要素于一体的关联度较高的传统产业。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提升,实现了现代管理理念指导下的现代高科技、信息化的运营模式。在此基础上,产品形态日趋复杂化和专业化,与相关传统产业及新兴产业的交叉和融合进一步加剧,对原来形成的产业固定化边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造,出现了诸如会展旅游、旅游咨询、旅游规划与策划、旅游信息服务等新型业态。但几乎与此同时,也发生了行业恶性竞争激烈、经营绩效持续下降、行业管理边缘化的不良现象。因此,如何有序、规范、健康地发展我国旅游业,提高行业自身效能和产业层次,是新时期我国旅游业界和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旅游业作为一种高成长性的服务产业,其产业扩张能力和渗透性较好,因此具有外包的潜力。旅游业在原有生活核心业态的基础上,受到生产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创意服务业的明显影响,从而引致旅游业内部结构和能级提升,出现了高增值性、高层次性、高功能性、高技术性、高知识性的新特点。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增长,“入世”的呼声日渐高涨,通过外包的方式实现与国际旅游业接轨的内在需求已经成熟。

其次,旅游业是服务业经济中一个较为活跃的产业代表,是国家经济和社会繁荣的“晴雨表”,包含了传统服务业的内容和现代服务业的元素,有着显著的二元结构特征,即以生产和生活为其要素的产业结构模式。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延伸,现代企业制度的普及和生产职能的强化,旅游业的服务对象也扩大到了生产者,建立以生产为主体的新型旅游业已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按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来重新布局旅游产业,通过“归核化”的战略,将“非核心”的生产环节通过外包的方式加以整合、重组,实现旅游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由于现代旅游服务业同样具有高技术性、高知识性和高人力资本等现代服务业特征,因此决定了在同样的产出水平下,无形智力投入较高而有形资产投入较少,引进外包经营方式,不仅能直接创造价值增量,还有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营效益、增加无形资产等间接途径和作用。如现代企业的一些非核心业务的外包,使旅游业为生产性企业提供第三方会展、商务等专业服务成为可能,从而形成某种经营功能的规模化效应,促使企业经营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又如旅游规划或策划、旅游咨询和信息服务的外包,可使企业的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再如旅游企业形象的策划和营销、旅游广告的宣传运作,将使企业的品牌声誉和社会形象得到明显改善,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就随之上升。

三、旅游业发展服务外包的对策和建议

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和经营实践,将成为旅游业今后获取竞争优势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抉择之一。由此,笔者认为,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服务外包,抢占旅游业发展的制高点,形成现代服务业驱动GDP增长的新型发展模式。

(一)加强旅游业服务外包的外部环境建设

相比生产性企业而言,服务性企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更大。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集中建设公共支持技术平台,强化对旅游业服务外包的技术支持和基础,以低廉的使用成本向服务外包企业提供旅游产业的综合开发环境、服务环境和管理环境,制定针对承接服务外包的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改善其运营环境。积极构建旅游服务的外包数据库,为旅游企业提供服务外包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和业务指导工作,使企业能把握服务外包国际市场动向和发展趋势,在发展中少走弯路。另一方面,采取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鼓励引进世界著名的专业化旅游服务商,优化配套服务措施;鼓励境内、外企业参与旅游相关产业带的基础建设,加快建设进度,提高旅游服务产业的规划和建设水平。加大地方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增强旅游外包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已经建立的行业规范的基础上,集成现有法律、法规,构建服务外包政策体系,充分利用已有的政策资源,形成对服务外包的支持体系。

(二)旅游业服务外包的组织文化协调和流程再造

企业与外包商的文化协调,是指在外包运作过程中,外包双方能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努力扩大双方产业文化的兼容性和共识面,从而有效地减少或降低因文化冲突和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旅游业通过实施服务外包,各相关企业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都将发生较大的改变,经营职能也将随着外包业务控制权的转移而与以前有所区别,这必然要求企业对自身的组织文化和运作机制进行再造,以确保旅游企业外包业务的正常运营。具体地说,企业应就实施外包的业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合作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建立科学、有效的沟通机制,包括:定期举行信息会、案例分析会、提交各自的业务报告等,尽量消除交流中的文化壁垒,充分了解外包企业的相关信息,并采取建设性的态度化解因组织文化差异引起的各种纠纷。其次,对外包企业的生产模式和服务流程进行监控,及时搜集和反馈业务运转信息,提供必要的协助和业务培训,建立外包服务产品的评介体系和质量标准,以使外包企业的服务产品符合自身的质量要求。最后,企业还应本着互助与诚信的原则,与外包商就售后服务、企业CIS的统一化等建立可靠的协商机制。

(三)旅游服务外包的人才培养

人才是保证旅游服务外包成功的根本前提,旅游业发展服务外包离不开大量既熟悉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又具备相关外包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我国发展旅游服务外包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人才严重不足,尤其缺乏具有相关技术和项目管理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同时,由于旅游业人力资源的流动性较大,服务业外包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也会阻碍旅游服务外包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于服务外包这种快速增长的行业来说,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人才供给机制显得更加紧迫。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专属的服务外包管理机构,联合行业协会和服务外包行业工会,为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提供引导与支持;第二,通过举办国际性企业与人才洽谈会,搭建有利于人才与企业交流的平台;第三,推动建立“产学联盟”,支持大学的商学院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按照全球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包括管理、策划、运作、外语能力等,为服务外包企业培养和提供高素质的服务外包人才;第四,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鼓励“海归人才”回国创业,以提升我国旅游服务外包业的国际化水平。

四、结论

世界服务业加速现代化和跨国转移的趋势,一方面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另一方面也使服务业日益告别传统的地缘导向发展模式,不断打破时间、空间乃至文化、观念的隔离,开始进入全球化发展阶段。这不仅使服务业的全球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了空前高度,也正在使世界各国经济、产业、技术创新乃至经营管理模式出现全方位变革,对世界经济的重大影响。我国旅游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期,特别是其中的科技、研发及营销、设计等环节,对整个产业链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有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旅游业服务外包以促进服务业现代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客观要求,对于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文建,试论奖励旅游与生产者服务[J].旅游科学,2005,(1)

[2]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5.(189)

业务外包论文范文2

本文作者:何娣邹璇工作单位:江苏大学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及分析

(一)中介变量的稳健性检验在做中介效应分析之前,我们首先分析中介变量的稳健性。对此,我们分别对三个中介变量进行基本回归,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对表1中回归模型的可决系数R2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上述3个因素在的回归中可决系数都比较高,这意味着模型的拟合度非常好,中介变量可以在很高的程度上解释产业结构的变动。3个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t检验,并且F统计量的值都很大,回归模型的效果很好。以上说明,中介变量的稳健性很好,适合做中介效应检验。(二)中介效应检验模型路径图本文利用AMOS对服务外包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进行建模,并加入三个中介变量,最后得到模型图如图3所示:从模型路径图可以看出,服务外包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一定的直接效应,但是并非十分显著。服务外包同时对资本积累,人力资本优化和技术进步三个中介变量具有促进作用,从而最终影响到产业结构升级。(三)中介效应详细1.资本积累在服务外包对产业结构影响中的中介效应表2结果表明,资本积累在服务外包对产业结构水平的影响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中介效应。在模型第一步中原效应系数c为0.338,且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服务外包对产业结构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回归系数a和b分别为0.687和0.204,且均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中介变量lnK起到了明显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为0.14,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1.47%,说明资本积累可以解释服务外包对产业结构升级41.47%的作用。2.人力资本优化在服务外包对产业结构影响中的中介效应表3结果表明,在模型第二步中回归系数a为0.829,且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服务外包对人力资本优化具有明显的正面促进作用。在第三步的检验中,回归系数b为0.068,在1%水平下不显著,进而进行Sobel检验,得到最终结果为显著。中介效应为0.056,解释总效应16.57%的作用。以上分析表明,人力资本优化在服务外包对产业结构水平的影响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中介效应,但是远小于资本积累的中介效应。这其中有两个原因:首先,我国服务外包兴起比较晚,而人力资本优化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如资本积累的效果直接;其次,在本文中表示人力资本优化的变量选取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他们主要就业于二三产业。相信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优化的中介作用会越来越明显。3.技术进步的中介效应表4结果表明,在模型第二步中回归系数a为0.743,且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服务外包对我国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正面促进作用。在第三步的检验中,回归系数b和c’分别为0.134和0.239,均在1%水平下显著。中介变量技术进步P的中介效应为0.0992,解释总效应29.32%的作用。以上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在服务外包对产业结构水平的影响中同样具有一定的中介效应。一方面,我国在承接服务外包的同时获得了发包方的技术转移,另一方面,我国也大力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创新,加强了技术进步的中介效应。

结论和建议

(一)实证检验结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发展服务外包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服务外包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有一定的直接效应,但并不十分显著,说明我国服务外包的规模和质量有待提高。服务外包同时对资本积累、人力资本优化和技术进步三个中介变量具有促进作用,从而最终影响到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是这三个变量的中介效应存在着差异,其中资本积累的中介效应最大,技术进步效应次之,而人力资本的中介效应最小。说明目前我国服务外包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由资本积累推动的,因为服务外包不仅增加了外汇流入,同时也促进了各国在中国的投资力度,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业的资本积累。(二)促进服务外包的发展建议目前我国在服务外包市场中的占有率还比较低,并不能长期有力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所以针对以上所述对我国服务外包发展提出几点建议:1.优化服务外包环境尽管我国在承接服务外包时具有较明显优势,例如劳动力储备丰富、人力资源成本较低、国家政策扶持等,但是也要看到高端人力资本、语言沟通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方面的弱势。要进一步扩大承接服务外包规模,就需要完善外包环境,增强吸引力。优化服务外包环境要从软、硬两方面着手。在硬环境方面,要加快我国服务外包的配套产业发展;在软环境方面,进一步完善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为外包双方提供稳定、安全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在软环境方面,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律法规制度,解决发包方的后顾之忧。2.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是高端人才比较紧缺,并且与印度相比,我国在语言沟通方面仍存在障碍。除此之外,我国人才结构不合理,很多人无法适应市场需求,这都严重影响到我国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所以,建议政府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交叉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效掌握技术与管理水平以及外语能力,形成更有针对性的外包人才队伍。另外,还要对现有的高校教育进行改进,引导学校进行更专业性和实用性的教育,使培养出的人才更接近市场需求。3.加强自主研发,鼓励技术创新在承接服务外包中,要真正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需要不断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我国在服务外包价值链中的位置。一方面,政府应该积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进行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可以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在自主研发过程中提供需要的业务咨询、技术培训等相关信息,这会对于企业进行创新研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还需要重视我国服务外包产业集群现象,发挥城市示范作用。目前来看,我国已经拥有20多个服务外包的示范城市,这些城市在发展服务外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这些城市也为我国其他区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可以通过产业体系扩大、规模扩张来带动周边城市,这同样有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业务外包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国际服务外包 自主创新 人才培养

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趋势 国际服务外包是服务外包的一种境外提供形式。服务外包(service outsourcing)就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基础性非核心服务业务剥离出来,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如果外部服务专业提供商来源于境内,则称境内外包,如果外部服务专业提供商来源于境外,则称国际服务外包(也称离岸外包)。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服务业外包已经成为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引擎,以国际服务外包为主要载体的新一轮产业转移已经出现,许多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高核心竞争力,大量转移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到成本较低的国家。

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外包市场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将有20万亿美元的规模。我国商务部的《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7》认为,除了传统的信息技术外包(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之外,业务流程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在21世纪前20年也将进入成长期。也就是说,除了传统的软件开发外包、测试外包等信息技术外包(ITO),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外包(BPO)如管理、运营和维护服务等也将大量增加。目前,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涉及软件、电讯、金融服务、管理咨询、生物信息等多个行业,涵盖产品设计、财务分析、交易处理、呼叫中心、IT技术保障、办公后台支持和网页维护等多种服务类型。国际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方式,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其市场规模和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现状 国际服务外包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而出现的重要新兴产业之一,由于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能耗低、附加值高,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因此,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成为我国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2006年我国公布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为此,中国商务部2006年实施了“千百十工程”。

具体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养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国优秀服务外包企业,全方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高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同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强调“扩大服务出口,发展服务外包”。

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各地政府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作为服务外包主要内容的软件产业国际化步伐正明显加快,出现了东软、海辉软件、中讯软件、大连华信、和勤、上海畅想、浙大网新、文思创新、博彦科技、中软等有一定知名度的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企业,信息安全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等相继取得突破。同时,商务、影视文化、互联网以及动漫制作、设计、研发等领域的服务外包,都已初具规模。截至2007年10月底,我国已经建成大连、西安、北京、上海、武汉等11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已经开始承接包括IBM公司在内的50多家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业务,承接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额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以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武汉为例,2007年,武汉市实现服务外包产业收入125亿元,比2006年增长30%,其中服务外包出口达到1.2亿美元;武汉在软件开发、数据处理、计算机系统维护等方面已形成了产业规模,动漫和数字媒体内容制 作已成为主要的外包业务范畴。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量偏低,“中国服务”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仍显不足,总体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如果按目前发展状况,估计到2010年我国离岸服务外包产值不过40亿美元”。(《经济日报》2008年3月报道),与联合国贸发会议测算的2010年全球20万亿美元的服务外包规模相比,这个数字有很大差距。 全方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策略

(一)制定并落实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实施细则 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及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提出了发展服务外包,特别是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在政策层面上对发展国际服务外包进行引导。但是这些毕竟只是宏观引导,要真正打造“中国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制定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实施细则,并抓好落实。 打造“中国服务”,各级政府要出台具体措施完善投资环境,提高办事效率,要给予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前置审批和工商登记注册便利;要为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性贷款;对符合条件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国际市场开拓活动提供便利的融资担保和信用保险服务;要为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提供相关的税收优惠;要完善政策配套,营造鼓励国际服务外包的环境与氛围。

(二)加强自主创新并培育国际服务外包品牌企业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国际服务外包集中了大量的研发、管理咨询、信息通信,以及与会计、金融和营销相关的服务活动等知识密集型服务,因此作为国际服务外包承接方的企业更加需要提高自身服务质量,更加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靠创新驱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外,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不同于一般的货物贸易,服务外包的对接有其自身的特点,为此,需要进行思维创新,下大力气积极探索适应发包商需求的新营销模式、新促进模式。 培育品牌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帮助其成长为国际服务外包总承接商和对内服务外包总发包商,对于带动全国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各级政府要通过奖励、安排专项资金等支持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实施品牌战略;要以补贴的方式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申请服务标准国际认证,对符合条件且取得行业国际认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支持企业做强做大;要通过财政和金融支持,推动国际服务外包投资工作,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

(三)建设成熟的信息、交通等现代基础设施 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必须做好信息化基础建设。让企业能享有质优价低的信息服务,这是实现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前提。要建设成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充分利用通信与互联网高新科技成果,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使信息产业对国际服务外包业的腾飞发挥更加有力的支撑作用。同样,建设成熟的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对于承接与物流有关的服务流程外包业务来说也是必需的。

(四)完善国际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国际服务外包有其自身的特点。发包商将业务交给接包商,相当于把企业的商业信息与数据交给了接包商。国际服务发包商都非常重视商业秘密的保护,所以,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制度,推进建立现代企业诚信制度,不断完善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创造有利于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由于接包商有没有国际通行的认证资格,是判断企业能否保守商业秘密的直观证明,所以,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要在不断完善自身质量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国际认证工作。

(五)加强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我国拥有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低成本劳动者,这是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利好因素。但是,国际服务外包的相关知识在我国并未普及。因此,必须在全社会普及、深化国际服务外包相关认识,在全社会树立打造“中国服务”、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思想观念。要调整人才培养战略,安排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项资金,搞好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要在大学中开设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关课程,进行国际认证培训、行业标准及相关知识产权培训;要对大学生重点进行外语听说培训;要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进行新任职工岗前培训,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国际服务外包人才教育。

(六)完善国际服务外包公共服务 平台 国家商务部与各地政府应开展合作,根据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国际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在目前中国服务外包网站的基础上打造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交易平台,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打造“中国服务”良好形象。必要时可由国家政策性银行提供政策性贷款。要建立健全促进国际服务外包的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为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市场调研、法律咨询、信息及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七)巩固扩大原有市场并积极拓展新市场 目前,全球软件发包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日本等国家,其中美国约占发包市场的40%,日本约占10%。在中国离岸外包市场中,有52%的份额来自日本,另外22%来自于欧美企业,欧美企业在全行业对比中利润率高,是市场争夺的焦点。我国对亚洲地区客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相容性,今后要继续巩固扩大原有市场,积极拓展新市场。要加大服务欧美市场的力度,进一步扩大服务空间。

(八)促进国际服务外包主体多元化 加快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需要进一步推进服务领域各项改革,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要按照政企分开、事业企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的原则,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鼓励外资进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实现国际服务外包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打造“中国服务”提供不同性质的的企业支撑,通过竞争增加活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九)构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国际服务外包格局 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业务范围不断扩展,目前,我国已经承接了软件开发外包、研发设计外包、物流外包、金融后台服务外包、检验检测外包、财务会计外包、标准制定外包、生产性国际服务外包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各地在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时,要根据自身优势进行选择,找好定位,争取在全国构建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国际服务外包格局。政府要进行统筹协调与分类指导,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国际服务外包发展格局。

业务外包论文范文4

关键词:金融危机;服务外包;内需;产业结构

1引言

2008年9月15日,随着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三大投行雷曼兄弟轰然倒地,华尔街在短短数日内完成了积淀已久的金融危机的井喷似爆发。这场“盛况空前”的金融危机很快席卷全球,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也未能幸免。GDP增速下滑、出口额锐减、中小型企业大量倒闭、出现大量农民工返潮和大学生失业问题,这一切严重阻碍和影响了我国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以及建立和谐安定社会的发展思路。

尽管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的损伤,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转移升级,正推动服务外包加快进行。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将有更多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这给我国承接外包业务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因此,我国企业应当在稳定现有市场的同时,积极主动寻找以服务外包为重点的国际产业转移新机遇。

2全球服务外包市场潜力巨大

由于服务外包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近年来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极其迅猛。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未来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每年30%至40%的速度增长。有资料显示,2004年和2005年总值已经分别达到3000亿美元和5850亿美元,2007年全球外包市场总值更是高达1.2万亿美元。

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为2000多亿美元,仅占我国贸易额的10%左右,远远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以软件外包出口为例,2007年我国软件服务外包的出口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而目前全球离岸外包的潜在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4650亿美元,到2010年,全球离岸外包的潜在市场规模可望增长到6000亿美元。由此可以预见我国在服务外包市场上将大有所为。

3发展服务外包市场的经济与社会效应

3.1促进产业升级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众所周知,尽管我国近年来产业结构变化较大,但是第二产业仍然占据主体地位,三次产业比例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据国研网的统计数据,2007年美国第三产业比重高达76.7%。而中国仅为41.1%,这一比例与世界平均水平的69%也差距很远。同时,第三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也主要是集中在低端的加工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外包市场在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却很小。由此可见,积极争取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将大大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朝着更加合理和高端的方向发展。

3.2增加就业渠道

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涉及经济增长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民生的大事。然而受金融风暴影响我国企业不得以开始纷纷裁员,2008年底大量农民工提前返乡以及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的报告称,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失业的农民工高达2000万,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1/4。我认为,除了国际市场需求减少的原因外,结构性矛盾突出和就业渠道狭窄是失业增加的重要因素。

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出于劳动力套利的动机,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其非核心业务发包到劳动力廉价的发展中国家,据麦肯锡的分析,全球范围内49%的软件工程、44%的信息技术服务、25%的金融业、19%的保险业以及13%的制药业岗位都可以转移到低工资国家。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潜在的服务外包将给承接服务的国家创造高达1400万个就业岗位,仅在金融服务业,服务外包就给东道国带来了200万个就业机会。

3.3有效扩大内需

一方面,正如上所分析的,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渠道,而这群人是我国当局不可忽视的一块消费群体。

另一方面,服务外包业也存在很多关联产业,如该行业通常会大量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平台,从而促进通讯信息产品的消费;该行业还会租用甚至买下大量高档写字楼,从而促进当地房地产业的发展。

3.4缓解能源压力

尽管总体上看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人均能源可采储量则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次我国能源技术依然落后,能源效率明显偏低。

因此,作为我国目前支柱产业的工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基本上是以能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的。在目前全球能源紧张,诸多能源如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价格飞涨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仍然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着手产业升级,那么可以预见经济增长将不可持续。而服务外包业,作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可称得上是微耗能产业。因此,服务外包业的发展不仅能给我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能源瓶颈。

3.5减少环境污染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水质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噪音污染以及生态的破坏,已经愈来愈成为阻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寻找和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一直成为我国当局努力的方向。而服务外包业务作为高端服务产业,其涉及的服务性工作(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和业务流程外包BPO)完全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并采用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交付,是一项彻彻底底的“清洁产业”。

4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业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虽然我国服务外包业起步较晚,目前规模很小,但是从我国的整体条件来看,具有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正在迅速成熟,为发展服务外包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同时我国劳动力具有诱人的“价格优势”。据统计,目前我国IT行业大约有75万的各种中高级技术人才,40万的软件工程师。此外,每年又大约有4~5万科学和工程方面的毕业生加入这支队伍。同时,国内工程师平均每人月工资水平约500美元左右,而印度为700美元左右,美国则高达4000美元。美国《商业周刊》指出,中国的低成本富有才干的软件技术人才是开展IT服务外包的一大优势。

(2)服务外包的投资环境良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明显增强。我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和服务体系,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包括政府产业政策以及法律制度等)不断改善,使我国企业具有大规模承接服务外包的客观环境。

(3)依托制造业优势,服务外包内外需求旺盛。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中心,被称为“世界工厂”。事实上,惟有制造业的发达,制造企业才有可能将服务外包出去,才能产生对服务外包的需求。而我国的制造业基础雄厚,我国在大力吸引国际服务外包的同时,更可以利用自身的制造业优势积极发展我国本土制造企业的服务外包。较强的本地制造业实力成为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有力支撑。可见,我国自身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服务外包的需求是“域内外包”的内需和“离岸外包”的外需双重叠加。

(4)另外,我国社会政治稳定,宏观经济持续平稳增长、良好的基础设施(铁路、公路交通以及通讯、信息和网络发展水平都远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等都为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供了有利条件。尽管如此,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业仍然存在不少制约因素。首先,我国服务外包型企业竞争力不足。与印度、爱尔兰等承接服务外包的强势国家相比,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普遍规模小,国际化经验不足。其次,我国员工英语沟通能力较差,不能和欧美发包方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再次,我国相关法律体系还有待健全,这主要表现在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全国仅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有知识产权法庭),而这正是发包方所十分看重的软环境。另外,我国外包企业对西方商业惯例及文化的不熟悉、不适应等都严重制约着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最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速度。

5政策建议

在这方面,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已经提出不少好的对策和建议如:政府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构建有利于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建立起产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对服务外包产业的风险投资。我认为以下几点格外值得当局重视:(1)加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完善知识产权立法。构建诚信的商业环境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重要因素。信息安全已成为服务外包转移方选择承接方的一个重要标准。我国应加大对软件盗版等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引导企业诚实守信,严格履行合同,保守客户商业机密,遵守国际上的信息保密规则,建立有效的数据安全机制来规范金融服务领域的商业秩序;(2)加强语言、IT、金融等相关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服务外包业不同于一般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从业人员需要较高综合素质。国际服务外包的主要接包国印度、菲律宾、捷克的经验表明,合理的人才结构是服务外包发展的关键之一。为了大力开拓美国外包市场,菲律宾教育体系采用美国模式,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体制等方面都与美国相通,并分派专业人员到美国接受培训。这使得菲律宾拥有一批精通英语、熟悉美国客户要求的专业人员。而这方面人才匮乏正是我国外包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需要“两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的相结合,英语水平与专业技能的相结合。(3)充分重视国内服务外包市场的开拓。从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我们不难看出,但凡过分外向型企业均受到严重打击。服务外包市场也同样如此,尽管欧美、日本等海外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庞大,但同时也是不稳定的。一方面,发包国具有“游动性”,他们随时都可能将办公室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服务效率更高的国家;另一方面,海外市场极易受到诸如金融危机、战争、天灾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政府应鼓励本土企业将自己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加大其在我国服务外包业中的比重。这样不仅可以稳定我国服务外包市场的规模而且也将提升本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4)政府加大对全国外包示范城市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进一步完善这些城市的软硬件设施,并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积极争取国内外投资。

参考文献

[1]甄炳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服务外包[J].求是,2006,(1).

业务外包论文范文5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输入“外包”关键词,相关记录为16388条,输入“服务外包”关键词,相关记录有6908条,而输入“乡村外包”关键词的搜索记录为0条。在Baidu引擎上输入“乡村外包”关键词,搜索记录仅有1~2篇通讯报道。进一步对搜索到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不难发现,当前学者对于“外包与服务外包”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外包战略、外包决策、外包绩效以及外包的方式”等方面,对于外包风险也有部分涉及,但是对于“乡村外包即国内外包”的研究目前仍是空白。因此,本文研究后危机时代乡村外包可能对江苏省服务外包产业造成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尤其在江苏省强调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文章的研究有助于推进后危机时代江苏省服务外包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对于促进江苏省服务外包产业低碳发展,增强与美国乡村外包的接包商抗衡,提高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都有重要意义。

二、扎根理论分析

1.扎根理论内涵与应用

扎根理论(GroundedTheory)主要由BarneyGlaser、AnselmStrauss两位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共同探索出的一种管理研究方法,是指运用系统化的理论程序,针对某一管理问题或管理现象层层剖析并逐渐归纳出解释理论的隶属定性研究的一种方法[2]。扎根理论注重从研究资料中分析与总结出理论,一般分析程序包括:从研究资料中凝练出概念,对研究资料进行逐级登录;对研究资料和提取的概念进行层层对比,采用系统化的理论程序比较与概念相关的生成性问题;剖析理论性概念,查找与对比各级概念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对比性抽样,采用系统化的理论程序对分析资料归类编码;归纳解释理论,最终获取理论解释的厚度、方向度和差异度的逻辑整体性等。对研究资料进行归类编码是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研究问题的重要步骤,一般包括三个层级的归类编码:开放性编码、关联性编码和核心性编码。随着扎根理论不断被大家熟知,国外学者对扎根理论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多,他们从多个角度对扎根理论进行了探索[3,4],国内也有众多学者纷纷加入到扎根理论研究的行列中来,他们不光进行了理论的探索也进行了应用的研究[5-8]。Glaser、Strauss(1967)两人皆认为自己提出的扎根理论就是由纷繁的资料中经过提炼与总结如何识别与发现理论的一种方法论[2]。Strauss、Corbin(1994)[9]进一步研究指出扎根理论尤其强调研究理论的发展性,理论来源于所搜集的大量研究资料,在运用扎根理论时要注意研究资料与对比分析的不断照应。LayderD(1983)[10]指出扎根理论研究过程包括比较、思考、分析、转化与建立这几个阶段,其中分析阶段注重严密性与逻辑性。在定性研究领域,扎根理论是研究方法的一个重大突破,几乎具有里程碑意义[11]。扎根理论具有较广泛的应用空间,首先被应用于社会学研究领域,之后逐渐被应用于其他领域[12]。

2.调查问卷

本研究采取两轮调查问卷,调研地点为南京与苏州,这两个城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前沿,而长三角的离岸外包业务较我国其他地区发达,因此调研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调研对象为离岸外包企业,企业均龄为3.5年,第一轮在南京与苏州共计调查问卷120家企业,两地企业数量比例控制为1:1,问卷对象为企业经理与员工比例控制为1:1。第二轮问卷在前期的120家企业中选择30家企业进行深度问卷调查,两地企业数量比例仍控制为1:1,被选企业均龄为5.5年,本轮问卷对象企业负责人比例控制为100%。其中BPO(BusinessProcessOutsourcing,业务流程外包)、ITO(InformationTechnologyOutsourcing,信息技术外包)与KPO(KnowledgeProcessOutsourcing,知识流程外包)的企业比例控制为1:1:1。剔除无效作答与灰色作答问卷,2轮问卷有效率78%以上,调查集中在服务外包产业园。问卷指标服从Likert7点衡量,1~7表示非常不同意~非常同意。初始问卷提请某学院从事BPO、ITO与KPO研究方向的教师进行量表试填,并提请某服务外包研究所专家和离岸外包企业经理进行复检。问卷设计量表参考了Dhanaraj[13]、MooreandBenbasat[14]的研究方法,在量表的信度、内容效度和区别效度方面进行了双轮复合检验,并倾听了专家建议,复检后对问卷内容适当进行调整,使用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Cronbach''''sα系数均值>0.775,信度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皆适中。两轮问卷调查中收集了大量研究资料,在经过综合整理与分析对比之后,为了确保调研资料的完整性和确切性,再次对这30家离岸外包企业进行回访,采用深层访谈与参看企业内部资料分析等手段,对比分析前期两轮调研结果,剔除灰色信息后运用扎根理论对研究资料进行归类编码分析,如表1~表3所示。

3.归类编码分析

(1)开放性编码开放性编码分析目的是从研究资料中发现凝练的概念类属,并对概念类属施以命名及类属化,最终确定概念类属的属性和维度。通过开放性编码分析最终从研究资料中抽象生成出个60个开放性编码(以部分内容示例),如表1所示。(2)关联性编码关联性编码分析主要目的是查找与构建概念类属之间的关联,以体现研究资料中各个范畴之间的关联度与差异度。通过关联性编码分析最终得到6个关联性编码,如表2所示。(3)核心性编码核心性编码分析的目的是在所有已构建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化的理论程序对比分析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信息逐级收缩被集中到与核心类属相关的编码中。对提取的6个关联性编码结合企业回访与专家会商的原始资料进行不断互动比较,发现“资源体系、经济体系、社会体系”这3个核心范畴可以用来体现其他所有主副范畴(如表3所示)。经过综合分析与对比,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乡村外包模式虽然尚不成熟,但是发展迅速,生命周期虽不好量化预测但不会短;第二,服务经济时代推动了服务外包浪潮,大背景有利于乡村外包模式的发展壮大;第三,出于政策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美国发包商倾向于乡村外包模式的概率较大;第四,高失业率促使美国政府鼓励企业选择乡村外包模式;第五,江苏省服务外包企业应认识到国际外包市场的严峻以及其他接包国家的兴起,需抱团参与国际接包;第六,政府对服务外包产业进行扶持旨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企业不可过分依赖,重点还在于自身的创新与品牌能力的提升;第七,政府、行业、企业与高校应牵手,实行四方联动,在政策、人才与体制等多方面强化协调,度过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剩下的寒冬;第八,美国不会立即把发包给亚洲的业务全部转变成乡村外包模式发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江苏省企业不提升接包实力,难以在离岸外包业务中胜出。2010年发生在美国的两则案例可以对上述结论进一步佐证。案例一:2010年,美国颁布加强边境安全的法案,规定以后员工人数大于50名的IT服务外包企业,若一半以上为外国籍,则外籍员工人均签证费上涨至少2000美元。法案发起人之一的参议员CharlesSchumer说法案目的是提高美国就业率。案例二: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010年报道了Atlanta一家名叫RuralOutsourcing的企业营业额达40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300%。Hamilton(企业CEO)认为RuralOutsourcing引领了美国服务外包的未来模式。RuralOutsourcing在Arkansas还开设了一家分公司。RuralOutsourcing企业客户包括众多知名企业,例如汽车公司RenaultS.A、保险公司BlueCross、食品公司Seneca等。美国一些专家学者与企业人员对RuralOutsourcing公司研究认为,在美国国内向大企业接包降低了成本与国际市场风险,而且费用不用关注汇率变动,更避免了国际法律纠纷的困扰,在政策上是迎合美国政府鼓励企业发展和提高就业率的举措。

三、构建有效应对乡村外包的竞争力体系

如何有效应对乡村外包对江苏省服务外包产业造成的可能性影响,这是离岸外包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研究认为在宏观环境上我们无法改变双重危机的大趋势,也无法左右国际服务外包市场大环境,但可以在中观环境(政府、行业与社会)与微观环境(企业)上通过构建服务外包竞争力体系来有效应对乡村外包模式的可能性冲击。服务外包竞争力体系共设3级指标体系,1级指标体系设3个考量指标;包括资源体系、经济体系与社会体系;2级指标体系设6个考量指标,包括人力资源、设施资源、经济投入、经济产出、政策环境与安全环境;3级指标体系设12个考量指标,在提高服务外包从业人员数量方面加大招聘力度,提高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薪酬待遇,建立具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在提升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质量方面,服务外包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在高校开设定向班,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服务外包专业高素质人才;在科学规划服务外包产业园方面,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在行业协会支持下,组织专家力量,研究制定具有战略意义的科学方案;鼓励与支持服务外包企业积极获取国际服务外包认证方面,包括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认证(CMM);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认证(CMMI);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认证(PCMM);IT服务安全管理认证(ISO20000);信息安全认证(ISO27001/BS7799);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认证(SAS70)等六类国际资质认证;另外还要加大政府对服务外包企业的资金扶持,加大服务外包企业在业务上的资金投入,提高离岸外包合同额与执行额,加大政府对服务外包企业政策支撑与引导,发挥服务外包行业协会的协调与监督作用,建立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与加强服务外包信息安全管理力度等。具体如图1所示。江苏省服务外包企业在政府、行业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引导、扶持、协调与监督下,按照服务外包竞争力体系图的各级考量指标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品牌能力,就有足够的实力与美国的乡村外包接包商抗衡,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竞争中也可领先于亚洲其他国家的接包商。

四、结论与讨论

业务外包论文范文6

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首次将审计全覆盖写入政府文件后,我国政府审计步入了“全覆盖”时代。但是目前我国政府审计存在的审计人员不足、审计人员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这样就会导致政府审计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根据需求与供给理论,在繁重的审计任务需求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增加供给将会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最佳出路。就目前的政府体制来看,短期招募并培养大量的政府审计从业人员无法实现,那么业务外包就成为了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受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影响,西方一些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尝试将部分政府业务进行外包,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家在政府审计业务外包领域进行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审计署调研期间提出可以尝试建立相应的政府购买审计服务机制。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可以通过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来实现审计全覆盖。但是我国目前对于政府审计业务外包并没有建立起相对合理的决策体系。本文在借鉴国内外部分成熟的外包领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从需求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和风险分析三个方面构建一个三阶段递进式的决策模型,希望为相关审计机关做出正确的审计外包决策、进一步加快实现审计全覆盖提供思路。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内部审计外包的研究很多,主要集中于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的可行性分析与外包的利弊分析,针对外包的可行性分析,众多学者皆以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理论为基础进行探讨(韩晓梅,2004;傅黎瑛,2007;刘斌,2008),相关理论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从而为内部审计的外包实践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而针对外包的利弊众学者各抒己见,争论颇多,难以达成一致的观点。其中支持者认为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可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减少企?I成本、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等(时现,2004;李文华,2007等);反对者则认为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将会增加泄露企业机密的风险、不利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长远发展等(马金达,2004;陈彬彬,2007等)。也有少部分学者研究了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的决策问题,周丽媛(2004)引入AHP、RM和FCEM构建了一个两阶段的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决策模型;曹洁(2009)将影响内部审计外包的因素进行量化提出了一个三阶段的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决策模型。

然而,目前关于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相关领域的研究却极其缺乏。贾云杰(2014)通过介绍澳大利亚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政府应该从中得到的启示;郑石桥(2015)从交易成本理论出发,引入审计主题要素,构建了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的理论框架。此外,部分学者分别从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的必要性与风险性进行探讨(徐向真,2014;赵雪梅,2016;仇成,2016等)。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研究相对深入,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研究相对匮乏,尤其针对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的决策研究几近空白。因此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从需求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和风险分析三方面构建一个三阶段的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的决策模型。

三、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的决策模型构建依据

涉及到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的决策要关注三个问题,第一,审计业务需不需要外包?第二,审计业务值不值得外包?第三,审计业务能不能外包?这三个问题可以分别从需求角度、成本效益角度、风险角度寻求答案。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为代表人物的决策理论学派提出了经典的决策四阶段,首先寻找制定决策的根据,即收集情况阶段;然后找到可能的行动方案,即拟定计划阶段;其次,在众多选定的计划中进行抉择,根据相关因素的考量以及对目前和未来情况的预判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即选定计划阶段;最后对已选定的方案的可行性等问题进行评价,即评定计划阶段。赫伯特?西蒙提出的四阶段决策过程运用到政府审计业务外包中同样适用。将前两个阶段结合到一起变成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的需求性分析解决决策的第一个问题,选定计划阶段转化为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的成本效益分析解决决策的第二个问题,评定计划阶段演化为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的风险分析解决决策的第三个问题。如图1所示。

四、政府审计业务外包的决策系统构建

“需不需要外包”决定了需求性分析是外包决策的首要环节。决策当局在对一项审计业务进行外包决策时,第一步就要对可能需要外包的审计业务相关的内外部坏境进行分析评估,从而判断出是否有外包需求,只有当外包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时才需要进行接下来的外包决策。

在达到一定程度的外包需求前提下,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是外包决策的关键环节。在其他相关领域的外包决策文献中,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进行成本分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虽然政府属于非营利组织机构,但是节约成本对于政府执政效率的提高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以往的研究都忽略了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自制和外包除了需要成本也会产生效益,因此在进行决策时两方面都要考虑,这样才会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通过成本效益分析的业务还需要进行最后一个检验环节――风险分析。由于政府审计业务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不同程度的国家机密。有些审计业务,无论外包需求如何强烈、外包收益如何可观,但是只要涉及到不能泄露的国家机密,外包风险难以承担,那么无论如何也不能进行外包。因此,风险分析将会是外包决策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通过风险分析的外包决策才是有效可靠的。

根据三个环节的分析,笔者构建了一个三阶段递进式的政府审计业务外包决策模型。三个环节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独立的决策过程,但是每一环节的决策结果又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决策。而决策当局需要的只是最终的决策结果。决策模型如图2所示。

五、政府审计业务外包决策模型阐述

(一)需求性分析

外包的需求分析其实就是外包的动因分析,外包的动因有很多,可以通过建立一组需求性指标来判断需求的强弱。决策当局是否需要外包要综合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审计机关内部的相关环境条件如何?即内需性。二是审计机关外部的外包机构的相关环境条件如何?即外激性。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构建外包需求性指标。

自从我国政府审计步入全覆盖时代以来,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技术和设备落后等现象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是审计业务外包的动因之所在。而且不同的审计业务要求不同,有些专项审计需要独立的专门科室才能胜任,有些审计业务可能需要多个科室协同完成。那么决策当局的机构设置是否有缺失,管理水平是否有缺陷就决定了外包是否有需求。有些临时下达的审计任务会有时间限制,一些政府审计人员审计效率低下也是业务外包的另一动因。另外,不同的审计机关都会有自己的技术专长,也就是审计机关的核心业务,那么当一项审计业务和核心业务同时出现时,审计机关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会优先处理核心业务,尽量保持其核心业务竞争力。最后,政府审计也会遇到影响审计独立性的情况,所以在独立性受影响时需要把相关审计业务外包给独立的第三方机构。

外部的外包市场环境也会对外包需求产生影响。首先,社会审计在一些审计业务上的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比如财务审计、工程审计,诸如此类的审计业务外包会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但是如果是政府审计特有的审计业务,如经济责任审计,则不需要进行外包。因此外包市场的专业化水平高低会决定外包需求。然而,相关业务的外包市场越成熟,则竞争越激烈,那么相应的外包成本会较低,因此外包市场的成熟度也会影响外包需求。另外,如果有一个相对完善的市场外包流程也会增加外包的需求。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外包需求指标图,如图3所示。

在对一项具体的审计业务做外包需求决策时,可以通过业务的具体特点分析以及决策当局的内外部环境的考量来勾选出图3中符合条件的需求指标,勾选出的指标越多,则外包需求越强烈;勾?x的指标越少,则外包需求越弱。

(二)成本效益分析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业务外包就是为了降低成本。只有当外包的成本小于自制的成本才会选择外包,否则将选择自制。但是不管是外包还是自制,在需要成本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效益,因此外包决策不仅要考虑成本还要考虑效益,只有这样的外包决策结果才最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成本效益分析,即外包净效益=外包效益-外包成本,自制净效益=自制效益-自制成本;如果外包净效益>自制净效益,则满足外包的成本效益分析,可以进入风险分析决策,反之则选择自制。

1.成本分析。一个组织对一项业务活动是选择自制还是外包都会产生三种成本:生产成本、谈判成本和机会主义成本(Vining、Globerman,1999)。由于审计业务自制的谈判成本和机会主义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归到生产成本中去(郑石桥,2015),因此本文在衡量审计业务自制成本中仅考虑生产成本。审计业务自制的生产成本即审计机关从接手审计业务到出具审计报告这一阶段所发生的所有相关成本。由于在决策之前审计业务尚未发生,所以本文的成本效益分析属于预测分析,很多参数都是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预测。审计业务的自制成本会基于业务性质的不同而由不同的成本参数构成,但是主要可能的成本构成无外乎以下部分:(1)人工费用。主要包括审计期间参与的审计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用等。(2)办公费用。主要包括审计期间发生的材料费、交通费等。(3)管理费用。主要包括同审计业务相关的管理费用支出。(4)培训费。主要包括针对此项审计业务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支出。(5)相关资产的折旧费用。主要包括由于此项审计业务所使用的相关资产的折旧费用。(6)部分购买支出。主要包括基于本业务而需要购买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支出,可以根据相关标准进行摊销计算。(7)其他相关费用。如审计人员的加班餐费、会议费用等。决策当局可以根据具体审计业务的性质估算以上可能发生的相关自制成本。对于业务的外包成本主要有三部分构成:(1)生产成本。即外包给第三方机构所签订合同上注明的费用金额。(2)谈判成本。主要包括在签订合同前从搜寻外包机构到最终选定外包机构期间发生的成本、签订合同期间同外包机构谈判博弈所发生的成本、签订合同后对外包机构的监督所发生的成本。(3)机会主义成本。主要是指外包机构基于自利而做出对审计机关不利行为而导致的争议成本。决策当局可以通过对以上三种成本的估算得出审计业务的外包成本。

2.效益分析。笔者发现,审计业务自制和外包的效益无法像成本一样进行量化,从而定性分析的效益无法同定量分析的成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但是自制和外包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又显示出相似性和对称性。针对一项具体的审计业务,自制最大的效益体现在提高了审计人员对此类审计业务的技术水平,而外包的选择使审计人员投入到另外一项审计业务中去,那么产生的主要效益便是加强了另外一类审计业务的熟练技术水平或者提升了审计机关核心业务的技术水平。至于哪一种审计业务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审计机关产生的效益更大,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去衡量,但是基于两者的相似性和对称性,笔者认为两种方式产生的效益基本相同,具体倾向可以依据决策当局的实际情况来定。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自制效益和外包效益可以抵消,所以当自制成本大于外包成本时,决策当局可以进行审计业务的风险分析,否则选择自制,其中决策当局可以根据效益的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倾斜调整。

(三)风险分析

任何政府审计业务外包都会存在风险,关键是要关注风险的大小如何,风险对审计机关的影响如何,决策当局的风险承受能力如何。如果一项审计业务外包产生的风险比较大,或者影响比较恶劣,或者超出了审计机关的承受能力,那么不管这项审计业务的外包需求如何强烈、外包收益如何可观,也不能进行外包。因此在最终决定是否外包之前,对审计业务的风险进行分析将会是保障外包能够获得成功的最后一道屏障。

外包可能存在的风险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其中可控风险包括外包机构的资质不够导致审计质量低下、审计事项同外包机构存在利益关系导致独立性缺失、审计机关和外包机构协调沟通不畅导致审计效率低下、审计机关缺乏对外包机构的监督导致道德风险等。但是在成本效益分析中,业务外包的成本就包含了对外包机构的搜寻、评估、选择和监督。因此在审计机关的努力下,这些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而不可控风险主要指与审计业务相关的国家机密的泄露。基于政府审计业务的特殊性,很多业务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定程度的国家机密,而外包机构基于某些自身利益的考虑持有泄露国家机密的动机。这种国家机密泄露的风险不仅影响巨大而且也是不可控的,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风险分析主要为评价审计业务可能涉及到的国家机密,如果包含的国家机密很重要、泄露的概率较大而且泄露后的影响很严重,那么不能选择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