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知识范例6篇

心理健康知识

心理健康知识范文1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期,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进入“心理疾病”时代。

在自然灾害多发、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心理危机是十分现实的威胁。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疏导,短期的心理危机会演变成长期的精神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1993年就已预测:精神神经疾病占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比例,将从上世纪90年代的14.2%上升到2020年的15.5%,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占到第一位。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大脑机能尚未发育成熟,人格特征还处于初步的形成过程中,整个心理发展也还处在幼稚和不稳定时期。因此,小学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有害刺激的伤害和影响。“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出了无知便无畏的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不少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变得越来越“胆小”起来,越没有个性呢?原因很简单,在这个成人化的社会里,孩子毕竟是弱小者、顺从者,他们要想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要求,必须从小就得学习和遵守这个社会的规则。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洞井小学也不例外,在2008年下学期,建立了心灵小屋。

“心灵小屋”是我校为了使同学们的身心更加健康,心境更加开朗,更活泼而开设了心理咨询室,是大家接受心理咨询的场所。心理咨询室由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你们解决有关心理问题,包括情感、意志、品质的培养。我们的“心灵小屋”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完善,让同学们在玩玩乐乐中培养健全的人格。 心理咨询室采取色彩柔和、富有童趣的布置。“心锁打开,阳光进来”八个大字与旁边的太阳组合,让孩子们心情豁然开朗,各式各样的向日葵激励孩子们蒸蒸日上;可爱的时钟告诉孩子们时间的宝贵;完善的制度增强了孩子对它的信任;可爱的卡通窗帘与飘飘的柳叶把孩子带入童话森林的意境中,粉红的窗帘加嫩绿的沙发,更是给孩子们一个轻松、舒适、温馨的环境。

“心灵小屋”虽小,但它将成为你们的知心朋友,在室内可以尽情地放松心情、敞开心扉,它是放飞心情的“快乐屋”。

心理健康知识范文2

每届活动我们都会设计班级心理板报、开展心理征文、展示心理漫画、制作心理知识普及橱窗、举行心理漫画创设展览、演出心理广播剧等,采用多种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开展一些传统的心理活动,如心理讲座、心理电影展播、团体拓展、心理测评、心理游戏。

与此同时,我们还开展一系列特色心理活动。

校园心理情景剧。当代学生多才多艺。抓住这个特点,我们创设了校园心理情景剧这样的形式,让花季年龄的他们把自己心理的困惑运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我们一方面引导学生把他们平时“为人处事的苦恼”“学习中的困惑”“与爸妈及老师经常辨不清的烦心事”都编到剧情里,让他们运用这样的形式发泄出来;另一方面,我们因势利导,启发他们运用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3年来,学生们自编自演了20个心理剧,他们把宿舍交往、师生关系、异往、个性不同的冲突以及一些错误心理认知展现了出来,让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学生最真实的一面。同学们在剧本编写、排演、展示、观看过程中,情感得到了发泄,身心产生了共鸣。且最有效的教育效果是,演员和观众最终都从剧情中得到了开心方式和方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双赢的结果。

手语操展示。手语是人类一种特殊的语言,我们旨在让学生通过一种无声的表达方式,用自己的双手表达“励志、爱心、感恩”。三年中,学生表演了18个手语操,带给观众很多心灵的震撼。同时孩子们的用心也感染到我们每一个人,有的同学认真去学习了手语;有的同学深入理解揣摩歌曲进行队形和动作;有的班级全班出动,人人参与,不断地磨合与排练,呈现出精彩的表演。

心理健康知识范文3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心理知识 竞赛教育 导向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健康,英文翻译为“Mental Health”。它是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具体说来,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较为完整与协调,能够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来应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因此,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发展及早日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要承担起这一重大责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大多数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在课堂上开始讲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很多学校还设置了各种竞赛、团队活动等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特别是心理知识竞赛,因其易操作,参与人数可控,经常在学校里被使用。但实施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模式,一张试卷,几种题型,一考定“终身”。竞赛的结果往往成了变相逼迫学生背书、背题的手段,很少侧重于学生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综合训练与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和意志锻炼了。纯粹的心理知识竞赛,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会增加学生学业与心理负担,这不仅背离了心理教育的宗旨,也使得学生对心理课程和心理知识竞赛产生不良情绪与情感。

2 利用心理知识竞赛载体,发挥健康教育导向作用

2.1 提高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认知功能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最关键的原因是不能正确认知自己、认知他人和认知社会。正确地利用心理知识竞赛,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认识心理,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与人际关系时,不会感到迷茫失措。因为开展心理知识竞赛,可以大面积普及心理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对自我不良心理状态、心理迷茫、以及心理压力就会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从而降低心理负担,减少心理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重在“成长”。在组织心理知识竞赛时,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你有不高兴的时候吗?当时为什么不高兴?”引导学生自我觉察和反思,使其不仅知道“是什么”,更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明白“为什么”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理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2.2 充分挖掘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情感激励功能

有研究表明,人有了认识,不一定导致某种行为,很多时候还需要情感因素起作用。因为情感因素是人的个性结构中的核心与动力因素,情感因素影响着人的整个行为方式,智慧和才能。要使正确的思想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必须借助于情感的力量。当情感在学生内心产生、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时候,它便会成为学生行为的内省指令。

学校在组织心理知识竞赛时,可据对象的不同,利用心理知识内容本身蕴藏的思想情感因素,或者通过开发一些情感题目来激发和促动学生的思想与情感,使他们产生某种行为;也可以利用参赛人员人际间的情感因素如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改善某些同学的情感体验,促进关系和谐;或者采用情趣激励法,启迪学生的心(下转第240页)(上接第224页)灵,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与发挥,形成推动自己前进的巨大力量。

2.3 有效利用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意志磨练功能

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则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是心理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意志总是和行动紧密相连,通常称之为意志行动。在活动开展前后,一方面可以通过先进人物事迹、杰出人物传记、优秀影视作品的影响力,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意志, 什么是意志品质、什么是优秀的意志品质,激发学生树立完善意志品质的决心,产生意志行动。其次,可以设计一些合作与比拼一体的活动,增加趣味性与挑战性,有意地磨练学生的意志,既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心理健康知识,又可形成积极的活动体验。再则,要合理安排各项活动的难度,引导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难关,如害羞、胆怯和畏惧心理、个人时间冲突等,学生克服的困难越多,就越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因为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2.4 适当开发心理知识竞赛载体的行为调控功能

大学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是指不合规矩的行为,即为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违反该群体共同接受或约定的一般规定、准则、价值观念的行为。偏差行为的出现与大学生的成熟程度和社会责任感有密切的关系。

学生偏差行为的调节和纠正, 一方面可以利用心理理论和知识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和自我行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挥心理知识竞赛的认知和情感功能,提高学生的成熟度,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内化规范意识,从而预防、纠正和控制他们的偏差行为。比如,利用小组学习、团队合作、个体分享等形式提高心理知识竞赛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形成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促进人际关系交往,发展健康的人际心理。对心理知识竞赛的恰当利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我行为及其原因,而且还能促发学生对自我行为的调节与控制,减少偏差行为的出现。

3 总结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健康的心理,对大学生的成才、就业与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普遍比较受欢迎的心理知识竞赛载体,高校就需要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发挥心理知识竞赛的健康教育导向作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程朝.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与创新[J].企业导报,2011(11).

[2] 崔景贵.我国学校心理教育的误区及其匡正[J].教育导刊,2002(7).

[3] 王素萍.高校心理知识竞赛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

心理健康知识范文4

人工流产术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在临床应用广泛。传统的人工流产手术会给病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痛苦,越来越多的病人选择无痛人工流产术。在基层医院,无痛人工流产术开展较晚,我院2006年起,采用在静脉麻醉下行人工流产术,整个手术过程中病人无知觉、无焦虑、无恐惧,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病人对手术效果很满意。由于孕妇年龄、婚史、生育史、流产原因及文化层次不同,无痛人工流产术病人存在不同的心理和社会压力[1]。为了解无痛人工流产术病人对人工流产知识掌握现状及生殖健康的需求,为其提供适宜的健康知识及术后康复指导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和避孕节育知识水平,达到保护自身的目的,2008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对160例无痛人工流产术病人进行健康知识及心理需求情况调查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8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行无痛人工流产160例,年龄16岁~46岁(26.40岁±7.28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35例,中专及以下125例;人工流产次数:≥3次35例,2次39例,1次25例,0次61例;未采取避孕措施或措施不当而意外妊娠126例,未婚性生活而导致妊娠76例;均无术后并发症,无沟通障碍。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参考有关书籍,经过预实验、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完成。内容包括:①不同手术时期健康知识及心理需求情况,按其需要程度分为非常需要、需要、无所谓;②不同学历和年龄无痛人工流产病人不同手术时期的心理需求情况,按其需要程度进行评分,非常需要3分,需要2分,无所谓1分。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60份,回收率100%。资料输入spss10.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见表1、表2)表1 160例无痛人工流产病人不同手术时期健康知识及心理需求情况 例(略)表2 不同学历和年龄无痛人工流产病人不同手术时期的心理需求情况(略)

3 讨论

近年来无痛人流在临床应用逐渐广泛,尤其在基层医院,越来越为广大农村育龄妇女和外地流动人员所接受。调查显示,多数妇女要求术前讲解手术配合方法及术前注意事项,其次是人工流产的方法及手术过程。本调查显示,部分经历过1次无痛人工流产病人,但仍对术前相关知识不清楚,为了让受术者得到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殖健康知识宣教,如放录音、发小册子、宣传栏、面对面教育等,使对无痛人工流产有客观的初步认识,达到术中配合医务人员,术后自我护理的目的。从心理需求程度看,受术者要求最强烈的是手术顺利,无意外发生;需要解除心理恐惧,要求医护人员对其关心、同情,动作轻柔。这说明妇女对无痛人工流产有一定的恐惧和焦虑,更说明要求终止妊娠者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病人,对于她们的护理,护士应该考虑更多,除了无痛人工流产术本身涉及的问题外,还要考虑她们的社会环境、心理状态等[2]。焦虑程度过于严重可能会影响到麻醉、手术的效果以及术后康复[3],所以在术前作好心理护理,可减轻受术者心理负担,利于麻醉和术后恢复,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术后多数病人对多次人工流产造成身体的危害、术后如何避孕及如何减少术后并发症等知识有强烈的需求,需要医护人员能给予讲解。医护人员应针对个体不同情况,介绍最佳的避孕方法,减少再次意外妊娠,避免人工流产造成的身心伤害[4]。

不同知识层次对生殖健康知识需求程度不同,学历低者对健康需求的程度高,这可能与个体经历及获取相关医学知识的能力低,缺乏接受外来信息的途径有关。因此,对于低学历者,特别是广大农村妇女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的讲解,仔细询问了解受术者的需求,提高生殖健康知识宣教效果。

不同年龄对生殖健康知识需求不同,年轻女性生殖健康知识需求明显增高,由于这部分受术者多数还未生育,有些人是第1次妊娠,表现出紧张、恐惧不知所措,既担心手术是否成功又担心是否会影响今后的生育,害怕暴露自己的隐私。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未婚女性的生殖健康教育,针对这一特殊人群,采用个体化教育方式,尊重她们的隐私,解决她们的问题,使她们的身心尽快恢复。

总之,不同受术者对生殖健康知识需求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在基层医院,面对的是广大农村妇女和流动人口,应加强计划生育的宣教,根据她们的不同需求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健康教育宣传栏、个别指导、送知识下乡、健康手册、健康处方、多媒体播放等多种形式,提高广大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促进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王振英,郭梅,李淑英.择期手术病人应急反应心理干预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04,19(8):910.

[2]张亚男,李金平,陶青,等.药物流产与人工流产对妇女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8):499500.

心理健康知识范文5

【关键词】 健康概念;语义分析;概念谱系

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文化认同能力,通过与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实现自我主张与价值,并最终实现对社会的创造性贡献。

1.2.4 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可简单解释为做人的道理和应有的品德。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的发展与升华,是个体依据社会伦理要求而确立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道德健康的最高标准是“无私利他”,基本标准是“为己利他”,不健康的表现是“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道德健康是最高层次的健康。

上述4个层次的健康,共同构成了健康的基本内涵;4个层次的健康,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并不是四种健康,而是“一个”健康的4个方面,我们平常所说健康状况、健康水平实际上就是对某一个体或群体的4个层次的健康所做的综合性或单一性描述与说明。从其判断标准看,4个层次的健康依次趋向于社会化。生理健康的标准个体化色彩最浓,道德健康的标准则最具社会化色彩,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介于二者之间。从外显性和对社会的影响来看,亦是如此(见图1)。

1.3 健康概念的本质表达

健康的“四层次说”,只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即“健康怎么样”,但“什么是健康”,仍未给出明确答案,这也是以往关于“健康”的论述中经常混淆的一个问题。

我们认为,健康究其本质是指人与环境自觉的和谐统一的良性关系状态。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这里所说的“环境”(对个体而言)既包括内环境:生理环境、心理环境,也包括外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环境)、自然环境,还包括交互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这里所说的“关系”主要指:天与人、身与心、内与外、人与我、我与理五种关系;这里所说的“和谐统一”主要指上述五对矛盾在发展中相互依存,平衡协调,即“和而生物”;所谓“自觉”是指健康状况的获得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不是盲目的追寻过程,而是基于科学理念,依靠科学手段,有意识、有目的的追求过程。每个人都有获得健康的权利,但没有人是生而健康的,没有人在变化的环境面前会永远健康。“自觉”构成了健康的主观条件,“环境”构成了健康的客观条件,“和谐”与“动态”构成了健康的基本特征。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它不仅仅贯穿于人类生命从始至终的整个过程, 在横断面上也有它的复杂性, “健康”与“疾病”同处于一条直线的两端, 在特定条件下, 健康和疾病共存。

基于上述定义,以健康为研究对象的健康学将是一门综合性、横断性的学科,它建立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体育与健身学、营养学、保健学、生态学、遗传学、哲学等学科之上。

2 健康素质及其量化表达

2.1 健康素质

健康素质是表示健康的可能(潜在)状态的一个范畴,是现实健康的基础。健康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个体的健康状况与健康水平。健康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国民综合素质的有机构成部分,对个体及他人的健康水平的保持和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健康素质属于广义上的科学文化素质,但又区别于科学文化素质,它是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发展、转化、升值的推进剂,是人所拥有的创造性能力得以发挥的可能性平台。具体而言,健康素质包含以下四个层次的内容。

2.1.1 健康意识 健康意识是以健康为对象的一种精神现象,包括3个要素:“知”——对健康的认识活动和了解程度;“情”——对健康的情感与情绪;“意”——对健康的价值认可程度和执著程度。健康意识从主体角度可分为个人健康意识和群体健康意识;从客体角度可分为自我健康意识和他人健康意识;依据自觉程度可分为潜健康意识和显健康意识。健康意识是健康素质的基础层次,健康意识的增强和提高有助于个体健康观念、健康知识、健康能力的更新、充实、提高;健康意识的淡薄,则会制约健康素质的提高,并最终决定个体的健康水平。健康意识决定于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具有社会性和能动性特征,遵循“感性、理性、科学”的递进发展历程。

2.1.2 健康观念 健康观念是主体反映健康现实,在意识中创造理想化健康模型的思维活动的成果,同实际的健康活动相对应,表现为健康理念、健康箴言。如“生命在于运动”,“养生胜于治病”。健康观念依存于社会实践,“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3]。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健康观念,健康观念的升华加上人生阅历的练达,就形成了健康智慧,即一种对人生的基本态度。

2.1.3 健康知识 健康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是在健康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健康实践检验的对健康规律的反映。依据人们反映健康规律的深刻性和系统性程度,健康知识可分为健康常识和健康科学。健康常识是对某些健康事实的判断和描述,健康科学是通过一定科学概念体系来理解和说明健康的知识系统。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多元到一元,由谬误到真理,由相对到绝对,是人类健康知识运动发展的真实写照,这一过程也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过程。

2.1.4 健康能力 健康能力是社会和个体基于主观意识和观念,综合运用医学、运动学、保健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健康知识,利用客观物质条件和资源,针对特定环境,实现健康状态,达到健康目标的现实力量。健康能力是健康由可能变为现实的基本途径,“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左传·昭公十年》),是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智慧、健康观念转变为现实行为的表现,是实现健康的桥梁与手段。

上述4个层次依次递进,共同构成健康素质木桶,共同决定个体健康素质的高下。从知行关系来讲,健康意识最接近于“知”,健康能力最接近于“行”(见图2),正如孙中山所说:“以行而求知,因知而进行” [4]。

2.2 健商:健康素质的量化表达

在智商(IQ)、情商(EQ)等概念传入中国并获得普遍接受之后,“健商”(HQ)悄然登陆中国。我们认为,健商是健康素质的量化体系,代表着一个人的健康能力和对健康的认识水平。健商不是先天就有的,它与一个人所受教育、知识水平、个人品格有密切关系。健商理念的核心是心理养生,健商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2.2.1 狭义健商 狭义健商主要指“具体健康”或“健康硬件”,内容包括 :①体商(BQ),即“身体成本”的状况,如身体的灵活性、柔韧性、适应性、耐久力、暴发力、抗逆性等。若测试不及格、刚及格的便要有针对性地锻炼和补救了。②心灵商(MQ),即心理状态的数字化。以α脑电波和脑啡肽为基本指标,定级为4级。一般人可达1级,注意心理养生者可达2级,善养心者可达3级;那些心理障碍、心理不正常或有心理疾患者则不够1级,而为0级,心灵商是心理养生的核心。③心缘商(RQ),即人际关系的数字化。有四种情况:我行,你不行(自负);你行,我不行(自卑);我不行,你也不行(嫉妒);你行,我也行(尊重别人和自信)。以末一种的RQ值为高。④性商(SQ),难以启齿的性问题大量存在,且对健康的影响举足轻重,性问题的定量使人们对自己健康的了解更加全面。这四个方面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影响,交织成网,其中一个不正常便会牵动全局。

2.2.2 广义健商 广义健商是健康素质的具体化,内容包括:①健康意识,即自己对健康重视程度的量化;②健康知识,知识可带来健康,为增进健康,每个人都要积累和丰富健康知识;③健康智慧,成功需要智慧,而增进健康就是最大的成功,许多智慧已可数字化为商数(Quotient),如智商(IQ)、情商(EQ)、逆境商(AQ)、发育商(DQ)、成熟商(OQ)、职业商(JQ)、财商(FQ),加上健商(HQ)共同构成健康智慧;④健康能力,即由“知”转化为“行”的能力,是实现健康的关键一步。

3 健康概念的表达体系

我们平常所说的健康问题需要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案的核心就是大健康观。大健康观包括健康的定义、健康的构成要素、健康素质、健商等内容,关键是要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这构成了研究健康问题的理论前提(见图3)。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纵坐标为个体,横坐标为社会。健康意识是健康素质的核心,健康意识的强与弱决定着健康智慧的完整性,它是健康知识的原动力。没有健康意识就不可能有健康智慧的完善、健康知识的求知欲和较高的健康能力。与健康意识相对应的是健康资源和健康环境,它们是激发健康意识的基础条件,无论这些条件是否充足或良好都会对健康意识产生刺激作用 [5]。如果健康资源短缺或者健康环境恶劣最终将会削弱健康意识,而影响健康素质的完善;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都会激发和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使人们的健康素养和智慧得到完善,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望去获得健康知识和增强提高健康能力的信心。对于健康有着两个相对应的因素:一个是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个体);另一个是个体的集合——社会。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健康有着不同的要求。个人的健康意识是通过社会的健康意识作用于人而产生的,在社会的影响下,他的心理趋于社会化、理智化。人的这种社会化和理智化的心理也就是他的健康意识。换言之,只有社会的健康意识得到了加强,个人的健康意识才会随之得以强化。同样,健康智慧、健康知识也是如此,社会的行为规范得不到健康的发展,个人的健康智慧也就无法形成;社会的健康资源短缺,就无法满足个人对健康知识的求知欲望,健康能力的提高必将会受到影响。健康要素之和从个人的视角可以被称为健商,从社会的视角可以被称为健康素质,它们是同一内容的两个方面,与健康的四个层次共同组成了健康谱系。

综上所述,当我们对某一群体进行健康考察时,应当对健康谱系中各因素都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既不能仅仅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以及道德健康来评价健康的水平,也不能单单地考察个体的健康水平,而忽略了社会健康素质的状况,同时还应对健康资源和环境状况对健康素质的影响程度进行考察。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制约健康素质发展的各因素,建立提高健康素质的战略发展规划,使得人口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Lalonde M.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canadians[M].Ottawa:Government of Canada,1974.

[2]田中恒男.健康学概论[M].东京:大修馆书店,1983:18.

[3]马克思.资本论[M].东京:人民出版社,1975:24.

心理健康知识范文6

【关键词】飞行人员;健康教育;探讨

健康素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群健康状况的综合反映,而健康教育正是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观念养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让全民拥有健康身心的有效途径。飞行人员由于其特殊的工作环境,长期以来一直被纳入部队健康教育的重点,随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的深入,对飞行人员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为了解飞行人员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和卫生知识现状,寻求最佳的教育方式,我们对784名飞行人员进行了健康教育情况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查784名2005年在我院进行疗养保健的男性飞行人员。

1.2 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一般情况,健康教育形式、知识及行为等内容,所有问卷中的数据输入数据库,并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飞行人员卫生知识掌握情况 784名飞行人员健康教育及卫生知识知晓率(表1)。

表1 飞行人员健康教育理论及卫生知识的知晓率

2.2健康卫生行为形成情况 被调查的人员中不吸烟,少饮酒的占16.7%,每日能保证6~8小时以上睡眠且睡眠质量良好的占52.6%,长期坚持锻炼30分钟/天的人占53.4%(表2)。

表2 飞行人员卫生保健行为情况

2.3飞行人员的健康需求情况有69%的人注重自己的健康状况,76%的人希望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识(表3)。

表3 飞行人员健康教育需求情况

2.4飞行人员获取健康教育知识的渠道 飞行人员获取健康教育知识的主要渠道以医院、电视广播为主,分别为80.9%,75.5%。只有37.1%和26.0%的飞行人员是从书刊杂志及网络获得信息(表4)。

表4 飞行人员获取健康教育知识的渠道

3讨论

飞行人员在健康教育、掌握自我保健知识与行为水平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无论是从观念还是从实践上,距离新的健康教育观仍有较大差距。①飞行人员健康教育知―信―行的分离。飞行人员的现代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尚未完成形成,调查显示:一方面飞行人员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都明显偏低,了解健康概念及内容的飞行人员不足50%;在卫生行为上不吸烟,少饮酒的仅占16.7%。另一方面飞行人员对健康的重视与对健康知识的需求非常迫切,有69%的人注重自己的健康状况,76%的人希望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识,81%的人想了解更多的心理与精神卫生知识。②现行健康教育的内容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目前社会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使飞行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严重影响飞行人员的身心健康。有资料表明[1],近几年部队精神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部队的正常工作和训练。部队健康教育已不仅仅侧重于传染病、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开展军人心理卫生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