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化学;解题方法;知识要点

每年的11月份,学业水平测试便进入复习阶段。如何把握复习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获得A级水平,笔者认为,应着重在“三轮”上下功夫。

第一轮:对照考试说明,梳理知识要点

每年的考试说明,一般在年底(即12月份)才能分发到复习教师手中,而进入总复习一般又常在11月份。为了针对性地组织有效复习,此时可先参照去年的考试说明,对必修课本先行梳理。一轮复习一般安排在11月份至第一学期结束。

对必修1内容,主要从分类的角度去总结相关内容,其中包括:化学反应分类(包含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物质分类(包含Na、Al、Fe、Si、Cl、N、S的单质与化合物及分散系等);化学实验分类(包含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物质的制取装置、物质的验证装置);化学计算分类(包含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化学方程式等方面的计算)。对必修2内容,主要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去总结,其中包括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化学键的类型;物质的结构与能量变化、电子的转移与原电池、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单质的结构及活泼性与金属与非金属冶炼方法的选择。当复习选修内容时,新的考试说明一般已到学校。此时,则要求结合当年的考试说明及近三年的考试知识点,针对性地强化选修内容中的必考知识点,而不能像必修内容那样面面俱到。一是分值不高,二是时间有限,三是考题知识点明显。

第二轮:对照历年试卷,把握解题方法

第二轮复习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开始的前三周,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考试题型,归纳出解题方法。如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技巧为三看:即一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是否正确或拆分是否正确;二看方程式两边电荷是否守恒;三看方程式两边原子个数是否守恒;再如离子共存题分析技巧,先看共存条件,如,无色、强酸性、强碱性,后逐项分析。

一般来说,学业水平测试的题型具有连续性,复习迎考不在于猜题押宝,而在于把握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有部分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如,考查选修1(化学与生活)内容的第24(A)题、考查物质用途的选择题等。此类试题在复习时,教师必须将相关的知识总结出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第三轮:对照学生弱点,加强针对训练

第三轮复习一般为考前2~3周,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出薄弱环节,并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此时训练试题主要来自于一、二轮中的常见错误题型。为了让学生准确认清易错点,教师还应将相关知识归类列出,逐点使学生弄清。

有关22.4 L方面的试题是学业水平测试的热点题型,此时要

让学生明确,当题中出现22.4 L时,其一要注意温度、压强(即是否为标准状况);其二要注意物质的状态,对标准状况下,22.4 L非气体(如水、苯、SiO2、SO3等),其物质的量不是1 mol。又如,化学能与热能,既要让学生知道常见的吸热反应:CO2+C 2CO(化合反应);

CaCO3 CaO+O2(分解反应);C+H2O(g) CO+H2(置换反应);2NH4Cl+Ba(OH)2・8H2O=BaCl2+2NH3+10H2O(复分解反应),也要知道任何化学反应均有能量变化。对于有机化合物,则要知道:(1)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2)乙醇的性质(与钠反应生成乙醇钠和氢气;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和水;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3)CH2=CH2能使酸性KMnO4溶液及Br2水褪色,苯不能;(4)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均为混合物。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2

2010年是天津高中课程改革以来的第二届高考,通过天津卷2009年与2010年对比,发现无论是试题容量设置、命题的立意、所考查内容的结构布局,还是试题总体难度的把握、命题的方向和角度等,都反映了较强的一致性,保持了命题的连贯性,体现了课程改革稳扎稳打、步步推进的特点。深入对2010年天津历史卷的量化分析、有助于教师把握课程改革的脉搏,落实课改精神,增强高三历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一、关注细节

无论是2009年试题还是2010年试题,选择题部分都持续传达着关注细节的信号,这在2010年试题中表现更为明显。一般而言,对于某一主干知识,其考察的角度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角度大而全、概而括,虽可能略显空洞却有极强的整合迁移性;而微观角度细而微、小而精,虽覆盖面不足却有“洞若观火”之效,在区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上立竿见影。天津卷选择题命题较青睐后者,有表为证:

表一:2010年天津高考历史选择题中考察细节题目统计表

考察对象

可供选择的角度

试题采用的角度

宏观

微观

中国古代农业

(第1题)

古代农业的发展演变及特点、地位、作用等、小农经济

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灌溉工程及工具等

铁犁(属生产工具)(微观)

罗斯福新政

(第6题)

罗斯福新政背景、措施、作用及其影响等

每项措施的具体做法及其职能、作用等

整顿财政金融的作用(微观)

运动

(第9题)

运动的背景及其影响

的特点(以鲜明的漫画、经济统计数据等作为表达方式)

“单位GDP能耗”图表(微观)

思想

(第10题)

思想的核心内容、地位及其作用等

思想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代表作品等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所发表的着作(微观)

爱因斯坦贡献

(第11题)

相对论、为人类和平而进行的努力等

《论物体的电动力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光量子假说、《原子科学家公报》等

光量子假说(微观)

通过上表不难发现细节知识在选择题中所占比重之大,那么高三历史教学应在落实细节知识方面下功夫便不言而喻了。必修与选修内容加一块,使得复习时间短却容量大,但并不能因此而漠视细节知识,对教材内容(如相应图片、图表、文字表述等)更不能粗枝大叶,因为教师退一步则学生有可能退十步。所以在针对选择题的备考教学必须抓落实、讲效率。只有落实到位,方能保证所复习内容掌握的精准;只有讲效率,才能确保众多细节知识无遗漏。

二、突出重点

所谓讲效率,还指有限复习时间利用效能最大化。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及高考真题等资料详细研究教材。不仅要对重点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要对相应内容的考查角度、迁移范围及能力要求等了如指掌,这是时间利用效能最大化的前提和基础。高考试题是命题组成员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编制而成,所以探究高考试题结构是把握教学重点的有效途径之一。以下将从选修与必修、古代与近现代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表二:2010年高考试卷中必修与选修内容统计

内容

题目

必修

选修

综合

必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第Ⅰ卷

题号

第3、11题

第1、5、6、7、9题

第2、4、10题

第11题

·······

分值

4×2=8分

4×5=20分

4×3=12分

4×1=4分

·······

第Ⅱ卷

题号

12题第(1)、(3)、(4)、(6)小题

12题第(2)、(5)小题

··········

第13题

12题第(7)小题

分值

4+6+6+8

=24分

8+6

=14分

··········

6+4+6

=16分

2分

分值统计

8+24

=32分

20+14=34分

12分

4+16

=20分

2分

百分比

32%

34%

12%

20%

2%

该表统计显示:必修内容占80%,选修内容占20%,符合考试说明要求。但从必修角度看,必修一(政治史)与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所占比重分别为32%和34%,平分秋色且比重较大,而必修三(思想文化与科技)占总分值12%,所占比重较小[1]。这意味就必修内容而言,复习中应当加强对必修一和必修二相应内容的落实和强化。有意思的是,无论是2009年试题还是2010年试题,对必修三的考查都采用了选择题形式(2009年为2个选择题,2010年为3个选择题),所以在复习必修三时,教师应当考虑结合选择题的特点及其应试策略等进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从选修角度看,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占总分值4%(一个选择题),选修三(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占总分值的16%[2]。之所以选修三所占比重大,可能与天津卷在非选择题“主题式” 命题有关系[3],而中外历史人物各有千秋,即便确定了一个主题也未必形神兼备。因此对于选修部分的复习区别对待或许更好,中外历史人物要与必修内容进行整合,即在复习必修内容时若涉及到了选修中的人物,则整合进行复习,使学生理清历史人物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尤其要结合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经验教训、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以及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立场和作用等进行复习。

表三:试卷中古代史与近现代史内容分布统计

内容

题目

古代史

近现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第Ⅰ卷

题号

第1、2题

第3题

第7、8、9、10题

第4、5、6、11题

分值

4×2=8分

4×1=4分

4×4=16分

4×4=16分

第Ⅱ卷

题号

12题第(1)、(2)小题

········

········

········

12题第(5)、(6)小题;13题第(3)小题部分

12题第(3)、(4)小题;13题第(1)、(2)小题及第(3)小题部分

  分值

4+8=12分

········

6+8+4=18分

6+6+6+4+2=24分

分值合计

8+12=20分

4分

16+18=34分

16+24=40分

百分比

20%

4%

34%

40%

该表统计显示:从古今角度看,古代史占总分值的24%,其中世界古代史只占4%(一个选择题);近现代史占74%,中国近现代史占总分值的34%略少于世界近现代史的40%,差距不大[4]。从中外角度看,中国史占总分值的54%,世界史占总分值的44%,中国史占优。这便说明在高三历史教学中,要在中外近现代史相关内容上投入更多精力。两年的高考卷中对于世界古代史都只考了一个选择题,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梳理应从应对选择题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角度入手。

总之,天津历史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形式不同,职能各异。相比较而言,选择题部分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关注细节;而非选择题将心思放在对史观、态度、思维等方面,更倾向于考查能力。无论是关注细节还是考查能力,都以课程主干知识为依托。所以,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归纳主干内容,不仅要形成宏观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也要以问题为中心,细化知识的层次与结构。

三、培养能力

天津卷2010年历史考试说明中关于学科能力概括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若干具体要求。2010年天津高考试题选择题对于上述前三个能力要求均有所体现。比如第1题体现了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第2、5、7、8等题体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第3、4、6、9、10、11等题体现了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这也从能力要求的角度再一次表达了选择题更注重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精确掌握程度。

非选择题部分则更突出地强调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但都必须以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为依托。比如“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那些基本原则”、“归纳材料四反映的明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材料五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等题体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以英、法、美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结合材料一、二全面评价国际联盟的作用”等题体现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天津卷清晰地表达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则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应加强不同类型试题对于能力要求差异性等问题的探究,深入挖掘内在的规律性、技巧性,以增强对不同类型试题的敏感度,提高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的类型,不同类型选择题题干、选项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不同类型选择题应对技巧及策略等;非选择题中所提供材料的共性与个性,材料后面问题设置的指向性(指向材料或指向教材或兼而有之)、核心词以及限定词等等。同时,对于学生也要分阶段、周期性地进行实战训练和辅导。

综上所述,天津高考历史试卷充分体现了渗透课改精神、立足基础知识、贴近教材、突出学科能力素养等特点。面对高三复习任务重而时间相对有限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当站好第一班岗,思想上牢固树立注重细节、突出重点、培养能力的理念并踏踏实实地付诸行动,唯有如此,方能成为学子们复习路上的良师益友,真正为学生们成功起飞保驾护航。

--------------------------------------------------------------------------------

[1] 这与2009年天津卷结构基本相同,2009年试卷中必修二所占比重将近40%,必修一所占比重不足30%,而必修三所占比重仅有8%.

[2] 2009年天津卷中将中外历史人物整合到必修内容中进行考查,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所占比重20%左右。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考生物试题;新课标卷;大纲卷;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26-04

一、试题结构

新课标理综卷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必考部分由第I卷的选择题和第Ⅱ卷的非选择题组成,其中第1~6题为生物学科选择题(全为单选),每题6分,共36分,第29、30、31、32为生物学科非选择题,共39分。选考部分全为非选择题;第39题为生物选修Ⅰ《生物技术实践》内容,共15分;第40题为生物选修Ⅲ《现代生物技术专题》内容,也是15分。生物部分共有12个题,分值为90分,其中必考内容约占 83%,选考内容约占17%。生物部分(90分)占理综卷总分(300分)的30%,比大纲卷的比值24%提高了6个百分点。

大纲卷没有选考部分,所有题都是必做,选修部分内容穿插在选择题或非选择题中,分值也不固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如2009年12分,占总分72分的17%;2010年18分,占总分72分的25%;2011年6分,占总分72分的8%。第I卷选择题部分有5道题,每道题6分,共30分;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有4道题(31、32、33、34),共42分;理综卷生物部分共有9道题,分值为72分。生物部分(72分)占理综卷总分(300分)的24%。

二、试题内容

从近三年高考生物试题内容来看,主要考查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新陈代谢、生命的调节、遗传与变异、生态与环境以及选修部分内容。从大纲卷来看,2009年重点考查了“新陈代谢”和“遗传与变异”内容;2010年重点考查了“生命的调节”和“遗传与变异”内容;2011年重点考查了“新陈代谢”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内容,见表2~4。从新课程卷来看,2009年和2010年重点考查了“生命的调节”和“遗传与变异”内容;2011年重点考查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和“新陈代谢”内容,详见表6~8。

从表2~4可以看出,近三年高考中,共涉及必修部分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等六章内容。没有涉及到的有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九章人与生物圈共三章内容。选修部分考查了免疫、C3和C4 植物光合作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植物细胞质遗传、微生物培养和发酵工程等知识点。

具体分析如下:

(1)生物的进化一章三年只考过一次(2010年),6分,在整个考查内容中占分最少,排序倒一。

(2)细胞一章内容逐年增加,2009年0分,2010年6分,2011年9分,分值占总分的12.5%。三年共计15分,平均占总分(72×3=216分)的6.9%,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倒二。

(3)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2011年没考,三年共计29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13.4%,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倒三。

(4)生物与环境一章年年考,三年共计33分,2011年17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15.3%,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第四。

(5)遗传和变异一章年年考,2011年分值最少为10分,三年共计34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15.7%,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第三。

(6)选修部分内容,2011年6分,占总分的8%,2009年12分,2010年18分,分别占总分的16.7%和25%。三年共计36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16.7%。

(7)生物的新陈代谢一章,2011年分值最高达到30分,占总分的41.7%,是历年最高的;2009年是27分,也是当年最高分,占总分的37.5%,三年创造了两个第一。三年共计66分,平均占总分(216分)的29.2%,在整个考查内容中排序第一。

为了便于研究比较,将新课标教材内容,按大纲教材对应内容编排顺序章节名称列表比较,如新课标教材的《组成细胞的分子》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生命的物质基础》;《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和《细胞的生命历程》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细胞》;《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生物的新陈代谢》;《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植物的激素调节》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与进化》模块的1~6章对应大纲版教材的《遗传和变异》;《种群与群落》和《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对应大纲版教材的《生物与环境》。从新课程卷来看,2009年和2010年重点考查了“生命的调节”和“遗传和变异”内容;2011年重点考查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和“新陈代谢”内容,见表6~8。

新课标卷与大纲卷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分数,由72分增加到90分,遗憾的是还是老九(在九个学科中排位第九);其次是选修部分常态化,一是分数固定,15分,二是选作,从选修1和选修3中任选一题,三是题型固定,为非选择题,不像大纲卷,一年一变,有时分数多,有时分数少,有时是选择题,有时是非选择题,随意性很大,以命题者的喜好,漂浮不定。

从表6~9可以看出,生命的物质基础只考过一次(2010年),考查的是血红蛋白的功能,选择题6分,占三年总分(90×3=270分)的2.2%,在必考部分排序第六,倒第一;生物与环境部分,2009年11分、2010年8分、2011年12分,三年共31分,占三年总分(270分)的11.5%,在必考部分排序第二,倒第二;生物的新陈代谢部分,2011年分值达到21分,是三年来最高分值(2009年13分、2010年6分),也是2011年仅次于细胞(23分)部分,属于第二高分内容,似乎有加强细胞部分的意思,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这部分三年共有40分,占三年总分(270分)的14.8%;遗传和变异部分2011年只有8分,是历年来最低分,也2011今年所有考试内容中最低分,是否今后要弱化这部分内容,值得关注,三年共计45分,占三年总分(270分)的16.7%;细胞部分2011年分数最高,为23分,也是历年最高分,2009年12分,2010年12分,三年共有47分,占三年总分(270分)的17.4%;生命活动的调节部分2011年为11分,是历年最低分,也是2011年所考部分第二低分,三年共计56分,在三年中考试占分最高,占三年总分(270分)的20.7%。

比较表5、9、10可以看出,新课程卷突出考查了“生命活动调节”,占百分比为20.7%,其次是“细胞”占百分比为17.4%,再次是“遗传和变异”与“选修”都占百分比为16.7%;大纲卷突出考查了“新陈代谢”,占百分比为29.2%,其次是“选修”占百分比为16.7%,再次是“遗传和变异”占百分比为15.7%。新课程卷把“生命活动调节”放在第一,大纲卷把“新陈代谢”放在第一,新课程卷和大纲卷都把“遗传和变异”排在第三,这与我们印象中的“遗传和变异”的重要地位有点不符。

三、近三年新课程卷特点

河北省2012年高考改用新课程卷,所以,大纲版生物试题特点不再赘述。下面只把近三年高考新课程卷生物试题特点简述如下,供参考。

(一)紧扣教材,注重双基

从近三年试题来看,总体来说是紧扣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充分体现了回归教材的命题趋势。如2009年第1题考查细胞凋亡的概念;2009年31题检测基因中是否有内含子的DNA与RNA的杂交实验,与《遗传与进化》P.60思维拓展题DNA分子杂交相关。2011年第1题考查红细胞的结构特点,是《分子与细胞》模块P.40“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的变式,2011年第4题考查渗透作用及物质运输方式的相关知识,是《分子与细胞》模块P.61“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变式,2011年第6题是《分子与细胞》模块P.18“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P.26“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P.115“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组合,2011年第30题是对《分子与细胞》模块P.48资料分析中“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和《稳态与环境》模块P.37 “体液免疫”内容的考查,第39题是对《生物技术实践》模块P.15-19“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内容的考查,第40题(3)是对《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P.109-113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内容的考查。

(二)注重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每年都涉及到实验题目,并且所占分值较高。2011年尤为突出,在12个题中,有5道试题是实验题。第6题考查了考试大纲规定的必修部分19个实验中的3个实验,此试题立足于教材,但又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突出对教材内容的加工与提升,强化考生在实验全过程的体验。第1题、第4题和第39题是教材探究实验的变式,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题通过设计新情景考查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学生对坐标曲线的分析能力和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渗透了对生物科学史的考查,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史上的重要事件。2009年第31题以“检测某基因中是否存在内含子”对DNA分子杂交原理的考查,突出考查了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2009年第32题“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实验题,以教材实验(《稳态与环境》P.75~76)为蓝本考查考生对教材实验的理解与掌握情况。2010年第3、30题也都是实验题,第30题素材来自潘瑞炽、董愚得著《植物生理学》(下册)P.216生长素发现史所列举的经典实验――豌豆劈茎法(将黄化的豌豆茎用刀劈成对称的两半后,放置水中,劈茎的两臂向外弯曲,而浸在生长素溶液里的劈茎则向内弯曲。生长素的溶液和劈茎两臂向内弯曲的程度成正比)。重视实验考查,很好的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三)突出考查主干知识,突出学科内综合

从近三年试题来看,知识点考查紧扣考纲,难易适中,全卷无偏题和怪题,试题围绕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主干知识展开,题意明确、层次清晰、立意鲜明、设计新颖、表述较严谨、简洁流畅,能力要求与题型有机统一,关注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注重核心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要求,重点知识重点考、连续考,如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生物与环境等,见表6~10。

由于综合卷试题数量少(共12个),为了提高考查知识覆盖面,加强学科内综合就成为必然。如2009年第3题;2010年第3题;2011年第6题、30题等。

(四)注重基础,突出能力

从近几年试卷来看,无不在考查基础知识之上考查能力。如2009年1、2、6、31题,2010年1、2、5,2011年2、4、6、29、30、31等考查教材中的基本概念;2009年29、30、32题,2010年30、31、32,2011年29、31、32都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加大难度,需要学生经过分析后得出结论,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保证考生在拿到基本分的前提下获得一定的能力分。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4

今年的重庆高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与往年相比保持了 相对稳定性,从题型、分值、试题结构、各章分值分布、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的分布、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所占比例等都与近3年保持基本一致。今年的生物试题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为考查重点,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特别是体现了高中新课程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和联系现实生活的理念,对中学生物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一、试题考点分布

2012年重庆理综生物试题为5个选择题,2个非选择题,共72分。非选择题的分值与2009年、2011年分值相同,即30题26分,分为2个小题,31题16分。

分析试题考点可看出,必修本内容54分,占总分值的75%;选修本内容18分,占总分值的25%。必修本考查的主要内容是物质基础、细胞、新陈代谢、生命活动调节、遗传、生物与环境等;选修本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免疫、基因工程、微生物代谢等。

二、试题主要特点

(一)难度适中

覆盖面广

今年的生物试题从“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出发,保持了与近几年试题难度的稳定。

今年的生物试题除必修第五章生殖发育,选修第二章光合作用与生物固氮、选修第四章细胞工程外,其他必修本和选修本各章都有试题分布,说明今年试题覆盖面较广。

(二)注重基础

回归教材

试题突出了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如选择题第1题,突出了细胞结构的考查,此题选项所涉及到的图形,基本上是教材中的原图;选择题第5题,考查的膝跳反射中突触化学信息的传递,也是教材中叙述的基础知识;31题中考查的有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也是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

(三)突出主干

体现综合

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虽然题量有限,但仍然突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考查的主干知识有新陈代谢占14分(30ⅰ(1)(2),30ⅱ(1)第二步)、遗传和变异占12分(31(1)(2)(3)①)、生命活动调节占6分(选择题5)、生态占6分(选择题4)。同时,试题也体现了对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主要表现在题干内容与答题落脚点涉及同一部分的多个知识点,形成了较大的知识覆盖面,这样将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内容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出生物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如第5题,第31题。

(四)实验探究

考查能力

试题坚持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全面考查了《考试说明》规定的4项基本能力: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整卷以能力考查为着眼点,实现了能力考查与题型功能的有机统一。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是科学素养最根本的核心要素,这种能力的考查在试卷中有突出体现。如选择题的第1、4、5题,非选择题30题ⅰ。实验与探究能力是生物学科的最基本能力,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一道实验题,今年的30题ⅱ是一道探究纤维素酶能否耐受80℃高温的实验题(10分),主要考查了实验设计能力,此题是对教材还原糖鉴定实验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是今年实验考题的一大特点。

(五)联系实际

综合运用

试题注重与生活、生产、医药的联系,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概念,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如选择题3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接种免疫;选择题5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生理现象(寒冷刺激、产生感觉、膝跳反射);30ⅰ热带植物长叶刺葵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31题通过育种和现代技术培育青蒿素含量高的植株。

三、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分析

今年的选择题15题,分别考查了细胞、微生物、免疫、生态、生命活动调节的内容,与前几年的考查点非常相似。

选择题1:以4个细胞结构图的形式,考查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比较,考查了叶绿体、线粒体、中心体等细胞器在细菌细胞、蓝藻细胞、高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中的有无情况,以此来判断哪一个图是正确的。主要考查了识图能力。

选择题2:考查了病毒的结构,噬菌体的增殖过程。主要考查了理解能力。

选择题3:以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接种)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免疫的相关知识,即抗原的特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主要考查了理解能力。

选择题4:以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示意图为材料,考查了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应用、种群的性别比例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考查了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选择题5: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考查了激素分泌量的反馈调节、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类型判定、反射的概念、膝跳反射中当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进行传递时,突触释放神经递质传递化学信号。主要考查了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非选择题分析

30题ⅰ:此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试题,主要考查了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的主干知识。此题以观测热带植物长叶刺葵在白天8:00~18:00(每间隔2小时观测)得到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绘成的3条变化趋势曲线图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了光合速率越大光合作用暗反应消耗atp也就越快,蒸腾作用越强根吸水能力越强,气孔导度的大小直接引起蒸腾速率大小的变化,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co2浓度升高使生成c3增多会消耗更多的[h]用于暗反应对c3的还原,矿质元素(钙)吸收进入植物细胞的利用,物种形成过程和生殖隔离概念。此题主要考查了从曲线图中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30题ⅱ:此题是一道探究实验的试题,探究80℃高温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利用教材上的还原糖鉴定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最关毽的是要知道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遇还原糖要产生砖红色沉淀。在设计实验步骤时要考虑到实验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在预测实验结果时要考虑到试管1和试管2的颜色变化,不要只考虑一支试管的颜色变化。此题主要考查了实验与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用语言描述实验结果的能力。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三生物;复习课;有效;"回归"课本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49-02

当前,有不少高中毕业班老师"迷信"课辅资料,生物复习课以课辅为蓝本,学生抛开课本,陷入题海,重练习,少看课本,形成多耗能低回报的复习现状。还有的老师也知道课本重要,但由于时间关系,课堂对学生如何回归课本缺乏必要的指导,使"回归"成为一句空话。如何才能有效"回归"课本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重树师生课本意识,是有效"回归"的根本保证

只有师生双方意识到课本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树立起课本意识。为此,我在平时章节的复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把近五年的相关高考题作为典例或者试题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高考题的特点后,再对自己的复习做出相应的调整。

例如,在群落演替的复习中,让学生完成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30题。学生会发现群落演替问题(2),分析次生演替所需时间短的主要原因直接来自课本必修三P80页最后一段,问题(3)也是在课本的基础上稍作变动。虽然简单,如果没有看课本,得分率还是不高。通过体验让每个学生自己体会到了只要看了课本记住关键词,就能拿分,何乐不为!只有师生重视课本了,学生回归课本的内驱力才能被激发,也才能有效。

2.重视课本内容分类,是有效"回归"的基本途径

高中生物课本有三本必修,一本选修,在高三短短几个月内如何能将这么多内容回归清楚呢?如果还是象上新课逐个章节按顺序来,时间不允许,学生也没有什么新意,容易产生厌烦,效果不佳。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把课本内容分成以下几类,要求学生逐个回归。

2.1主干核心知识回归,夯实学生的基础。对于一轮复习,最突出的特点是全面夯实基础。全面夯实基础不仅是要熟练记住主干核心知识(主要指课本中的专有名词、核心概念、概念要素、原理要点、理论观点的主题词、短语或短句以及一些结论性的语言)。还要能挖掘出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达到"记得牢,能理解,会应用"的水平。如,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段,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要素:有遗传效应、呈线性排列。再如,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要点: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2课本图解回归,提升学生的能力。新课程教材中有大量形象生动的图解,可以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知识信息,更是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良好素材。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课本中的插图,并在分析插图的过程中提高各种综合能力。例如必修二P67中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多肽链的图解。

2.3课本小字回归,拓展学生的视野。回归课本不仅要重视主干知识和图解,同时也不能忽略小字部分。新课程教材设置的小资料,知识链接,与生活中的联系,方法归纳,相关信息等栏目,都是用小字来表达的。这些小字补充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理解主干知识,同时也拓展了知识面,所以不能忽略。在高考中也常常作为背景资料,考查学生的知识面。例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第2题选择题。其中NADPH和NADP+就出现在必修一p103光合作用过程图解旁的相关信息中。另外,有关细胞衰老原因的两种学说,自由基学说及端粒学说都是课本小字部分说明的。

2.4课本实验回归,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新教材》加大了实验、探究、技能训练、模型构建等各种活动性课程的分量,为培养学生的基础科学能力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通过实验,学生能够掌握实验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技能和手段,能够提高对生物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同时生物实验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它可以选拔出能力强,生物科学素养高的学生。因此课本实验回归,尤为重要。课本实验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家探究的经典实验;一类是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类。对于第一类回归时要求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科学家使用的材料,应用的先进方法技术,有关原理及得出的结论。例如,必修二p44-45,赫尔希和蔡斯应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学生较难掌握,必须经过多次回归课本分析原理,操作步骤,结论比较等,才能掌握好。对于第二类学生操作类实验,回归课本时,要注意材料选择是否合适,试剂的使用方法,浓度,原理,操作步骤顺序等。同时,为了加强理解记忆可以横向比较。例如,应用洋葱作为材料可以做哪些实验?部位一样吗?哪些实验要用酒精,浓度一样吗?关于探究类实验,要注意变量分析及结果预测和结论的分析。

2.5课本章节小结回归,形成知识网络。在一轮较全面细致的复习后,进行二轮复习时,可以回归课本每一章后面的本章小结,在小结中归纳了本章重要的知识点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回归可以指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这样能理清知识脉络,克服知识遗忘,同时还可以在联结处多提不同角度的思考题加以练习,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知识。

综上所述,课本内容分类回归作用各不相同,侧重点和时间也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同阶段指导他们回归不同的内容,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3.增加"回归"的频率,选准"回归"的时机,是有效"回归"的注意事项

生物的知识点多而细,容易遗忘,因此在复习教学时要提醒学生增加回归课本的频率,才能加深印象,记牢有关知识点。另外就要选对回归相应内容的时机,才能事半功倍。

什么时候是有效回归的良机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试卷讲评课时以错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能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掌握好相关知识点。

例如:在讲评一份质检卷的D29题有关光合作用题目时,发现(1)第一空,及(2)D、E选项搞不清楚。针对此情况,抓住契机要求学生回归课本必修一P98页和P103页,复习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原理,试剂作用,结果各色素带的顺序,颜色,含量等。同时预留一些r间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然后师生再共同归纳总结。通过这样多次有针对性的回归课本,学生对课本知识较熟练,又能培养其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只有抓好恰当时机,有针对性回归课本相应内容,才能达到有效回归。而有效的回归,才能让学习融会贯通,才能使学生知识系统化,并温故而知新,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黄敏.高三生物复习课有效教学策略例举[J].中学生物教学.2013(07):45-48;

[2]王丽国.高三生物总复习的教学策略与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3、04、10;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 高中物理 牛顿运动定律 “跳出课本看课本”

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在教学之余听到最多的对高中物理的评价是“高中物理太难了,尤其是力学”。为什么物理学给人的感觉总是一个“难”字?高中生应该如何应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物理教师应该如何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高中物理知识,提高对物理的兴趣,让他们爱上物理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物理教学体系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真正称得上学习物理学应该从初中二年级开始算起。在初中阶段学生就已经接触到了物理学中绝大部分的分支学科,但是只是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和结论,定性地研究一些物理现象,不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到了高中阶段,物理学的体系基本展现出来,在初中的基础上再次加深研究,除了理解一些物理知识和规律,还要求学生能够分析物理过程,熟练地利用初等数学知识定量地解决物理问题,掌握物理的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利用高等数学的思维(例如:微分、积分的思想)研究某些简单的问题。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在为学学物理打好基础,做好过渡。而大学物理更是在高中物理基础上,将物理学的各个分支再次升华,将知识体系整理得更为系统,物理规律研究得更为透彻,物理现象的分析更为精确,但是最基本的切入点和思维方法还是与高中物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高中物理将是学生今后终身学习的基础。

学生感到物理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对物理学的真谛和知识体系理解不深。

我在课后给学生辅导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眼光太短浅,考完试成绩不好,在分析时只盯着一小块知识点。例如:一个学生在高一期末考试以后找到我,因为期末考试考得太差,向我咨询如何复习一下必修2。而我看到试卷的错题,显然不仅仅是必修2的问题,受力分析和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都有问题。我问他必修1学习得怎么样,感觉如何?他是这样分析的:必修1的第一章、第二章当时提前预习过,考试成绩都在八九十分,还很不错,到了后来有点沾沾自喜,所以第三章力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成绩稍微差一点,但是高一期末考得还凑合,所以他认为必修1整体说来还是过得去,不需要复习。到了必修2突然完全没有头绪,一学期下来不知学了什么,也不知该怎么解题,所以他认为应当复习或者叫做重新学习必修2的知识,因为将来选科时他想选择物理。

我想这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很有代表性,我们就这个实例来分析一下。

我想问这个学生或者我们教师一个问题:什么是物理学?

物理(Physics),拼音:wù lǐ,全称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最普遍形式的规律以及物质基本结构的科学。[1]在高中物理尤其是力学部分最突出的是研究物质运动的最普遍形式的规律。

二、高中物理教材(新人教版)必修1、必修2的知识体系

整个高一两本教材让学生认识了物质运动中最为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包括天体运动),而这些运动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运动的物体受到了相应的合外力的作用,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合外力就可以决定物体作什么样的运动,而物体作什么样的运动也反映了物体受什么样的合外力,这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是由牛顿第二定律决定的。所以高一阶段学好力学的关键就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必修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牛顿运动定律,在前三章作了铺垫:第一章、第二章通过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让学生了解了用哪些物理量,如何描述运动,以及加速度α的含义和求解方法,为F =ma中的a作了铺垫。第三章相互作用让学生通过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研究,对力的性质和特点有所了解,进而知道如何求解合外力,即为F =ma中的F 作了铺垫。一切就绪以后就给出了牛顿的三个定律,以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包括已知运动求受力和已知受力求运动的两大类问题,以及超重、失重的生活现象。所以必修1的体系是很清楚的。

必修2除了机械能看似孤立以外依然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固然有不同之处,但是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可以将曲线运动分解成直线运动来解决。而圆周运动更是由于合外力时刻指向圆心,与速度垂直,才使得物体的速率不变化,但是速度方向时刻变化,最终导致匀速圆周运动,所以依然有F =ma,只不过此时F 被叫作向心力,a叫作向心加速度。了解了这一点,只要找到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 =ma=m =mω r=m ,其中a= =ω r= ,就可以解决圆周运动的问题。而天体运动则是在圆周运动基础上的进一步应用:F 是万有引力,a依然是向心加速度,即F =G =ma=m =mω r=m ,其中R为两物体间的距离,r为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因此必修2中七章有六章实际上都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问题,所以学好这个定律是掌握力学的关键,乃至对以后的学习都很有用。

而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真的是抛开了牛顿运动定律而孤立存在的吗?

我们知道当力的作用引起物置变化时,力就要做功。由牛顿运动定律可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因此,力对物体做功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所做的功应与某种描述物体运动状态量的改变有关。这种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量称为动能。动能的变化与作用力所做的功之间的关系,称为动能定理。下面我们推证一下:

设质量为m的质点,在变化的合力 作用下,沿某曲线,由A点运动到B点,质点在A点和B点的速度分别为v 和v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 ,质点在力 的作用下发生了元位移d , 在d 内做的元功为dA= •d =m •d ,将d = dt代入上式得dA=m •d =m • dt=md • = md(v•v)=d( mv )变力 由A点运动到B点对质点所做的功

A=?蘩d( mv )= mv- mv(1)

这一结果表明,合力所做的功的确能够用一个运动状态量的变化来表示,这个运动状态量的形式是 mv ,我们把它叫动能,用E 表示,即E = mv 。

用E = mv表示质点在起点位置是的动能,用E = mv表示质点在终点位置时的动能,则(1)式可以写成A=E -E ,这就是质点的动能定理,可表述为合力对质点所做的功等于质点对动能的增量。

而对于质点系我们有

A +A =E -E (2)

在一般情况下,质点系的内力包括保守内力和非保守内力。因此我们可以把所做的功A 分成保守内力所做的功A 和非保守内力所做的功A 两部分,将A =A +A 代入(2)式,得A +A +A =E -E ,而保守力做的总功等于质点系势能增量的负值,即A =-(E -E ),代入上式得A +A =E -E +E -E ,即A +A =(E +E )-(E +E )。

上式等号右边第一项是质点系在B状态的机械能,第二项是质点系在A状态的机械能即

A +A =E -E (3)

上式表明:作用在质点系上的一切外力和一切非保守内力所做的功的代数和等于质点系机械能的增量。这就是质点系的功能原理。

由(3)式看出,当外力和非保守内力不做功,或所做的功的代数和为零,即A +A =E -E =0,则E =E ,或写成E +E =E +E 。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这个结果表明:若外力和非保守内力不做功或做功代数和为零,则质点系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但它们的总和(即机械能)保持不变。这个结论称为机械能守恒定律。[2]

所以作为第五章的机械能部分也是源于牛顿运动定律的。

综上所述,其实高中整个力学都是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得到的,学生掌握好牛顿运动定律,理解知识和考试成绩都可以获得质的提高。

这个学生恰恰是没有学好最关键的牛顿运动定律部分,但是当时的考试没有引起他足够的重视。按照以上的思路我建议该生重新审视必修1、必修2这两本书,从必修1复习起,结果效果极好,做必修2的题目几乎不费力气。可见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这不仅仅是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在授课中也容易忽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将牛顿运动定律的思想贯穿始终,我想学生就能够“跳出课本看课本”,原来两本书就是一个牛顿运动定律,一点儿也不难。

这一点,日本的教材处理得很好,我有一本《川教授的中学物理教案》,目录为[3]:第一章《力是什么》,作为铺垫;第二章《力和运动》,建立运动与力的关系;第三章《各种各样的曲线运动》,将运动的范围再次扩大,使学生自主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到此基本上将我们两本书的内容都囊括在内,我认为这对学生认识力学,认识牛顿,认识物理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学生的兴趣一方面来自个人的爱好,另一方面是信心的建立。很多学生一开始对物理都非常感兴趣,因为物理学涉猎范围广,实验多,和生活结合紧密。但一些学生因为题目难,考不好,而丧失了对物理学的兴趣,见到物理就怕,就躲,就不想学。因此在目前的高考形势下,更多的学生选择了文科,因为他们觉得花同样的时间文科更容易出成绩,更容易考上大学。目前许多学校文科9个班理科3个班这种不合理的文理选科失衡将会对高中教学和大学教育带来困难。

所以,我们的担子很重,要解决学生畏惧物理的问题,一方面需要学生的努力,另一方面作为物理教师的我们更要给学生指好路,铺好台阶,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前行,也只有这样才更加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刘筱莉,仲扣庄.物理学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彭长德.大学物理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3][日]川博著.吴宗汉,彭双朝译.川教授的中学物理教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