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范例6篇

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

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生群体消费观念财商培养

[中图分类号] F713.55 [文献标识码] B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消费主体之一,他们有着这个群体特有的消费意识和特点。大学生作为走在社会前沿的一代人,他们新型的消费观也必将备受瞩目,新型消费观可能从中衍生,并引导未来社会的消费主流。与此同时,他们一些超前的理财观念也渐渐引起人们的审视。理财作为一种技能也越来越被人们所了解,在以后的社会中,理财将作为一种作用不容小觑的能力,体现在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一、大学生消费的总体情况

在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社会全体的消费水平也在日益提高。目前,大学生已经成为消费群体中的一支“主力军”,其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从一定角度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将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未来经济的发展。

(一)大学生月生活费情况的结果反映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与以往相比,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逐年增加。这就意味着,大学生的消费基数在不断增大,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正在大学生消费领域中,我们发现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攀比消费、奢侈消费、炫富消费等。消费观念正确与否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从月生活费的相关情况能从一个方面体现大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大学生月生活费总额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生活费水平集中在800~1500元这个区间内,生活费水平在800元以下的占样本总体的8%,1500~2500元的占14%,2500元以上的仅占2%。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大致位于800~1500元这个水平上。大学生生活费水平分布相对较为集中。

当今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独立自主,也更加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实践能力,正因如此,大学生生活费来源的渠道也越来越广。比如一些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会去做兼职,一方面可以赚取学费,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身的实践能力。还有一些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一定金额的奖学金或助学金,或者采取勤工俭学的方式来赚取生活费用并且锻炼自己。

大学生生活费来源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生活费来源还是以父母供给为主,但相比历年情形,大学生通过做兼职方式来赚取生活费也成为了一种趋势,其中22%的大学生表示曾有过兼职经历。4%的大学生通过奖学金助学金或得了一定资助,2%的人以勤工俭学的方式作为获取生活费的主要来源。

(二)大学生消费支出结构的调查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改变。总体来说,大学生消费的去向主要分布在食宿、购物、交际等方面。但相比较以往,大学生消费更加多元化,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分不开。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主要消费还是用于餐饮食宿方面,这一比例占到总消费额的59%,总消费额的18%用于交际娱乐,在近年来,这一比重正有所增长。通讯网络费用占到大学生总消费额的13%,这一比例也正在逐年增长。此外,总消费额的10%用于教育学习。

(三)大学生的“预付消费”

当今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发生着改变,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不再囿于时间的框架,超前消费的形式也开始为大学生所接受,一些大学生也已经开始尝试“预付消费”。“预付消费”和超前消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超前消费具有很强的享乐色彩,是一种不值得推崇的消费方式。而预付方式是一种健康的新型消费方式,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对预付消费的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6%的大学生坚决反对预付消费,有33%的人对预付消费持无所谓的态度,26%的大学生认为预付消费要视家庭经济情况而论。所占比例最多的大学生认为,预付消费可以接受,但要引导其理性消费。

二、大学生理财的总体情况

大学是了解理财的起步时期,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阶段。大学阶段的财商培养和演练尤为重要,它将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理财习惯。理财对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完成财富累积、实现自身价值和投资目的是可以通过学习理财而实现的。没有科学、适当的理财,我们的生活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理财投资,对于精神财富相对富有,而物质财富相对匮乏的大学生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生活技能,也是一种锻炼自身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的途径。

(一)大学生对理财的认识情况

如何更好的理财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在大学生中也不例外。走在社会前沿的大学生已经开始对理财有一定的认知。甚至有些大学生己经开始尝试自己理财,接触一些简单的理财产品,通过自身实践来进行理财训练。

大学生理财目的的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最主要的理财目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将来做准备。有23%的同学理财目的是盈利。17%的大学生理财是为了今后消费更合理。由此可见,大学生理财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高有效管理金钱的能力,为以后的理财道路打下基础。另外,由于大学生可利用资金较少因此也有部分大学生希望通过理财获得盈利,改善生活。

大学生对理财产品的认识情况

图6反映了大学生对理财产品的认识情况,由图可知,有71%的大学生只知道有哪几类理财产品,具体不了解。15%的大学生一点也不了解,9%的大学生比较了解,而只有5%的大学生很了解,并且掌握一些投资理财方面的技术。以上表明,大学生对理财产品缺乏了解,理财知识欠缺,理财能力薄弱。若要提高大学生理财能力,应该提高大学生对理财产品的认知程度。

(二)大学生理财能力的现状

大学生理财已经不是新生事物,大学生理财的现状也将关系到大学生理财观的形成。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理财能力的培养也是尤为重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财观,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更有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理财进程顺利运行,社会经济蓬勃发展。

大学生理财能力自评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对自身理财能力的评价中,仅有8%的人认为自己已经具备很好的理财能力,73%的人认为自身理财能力一般,19%的人认为自己的理财能力仅仅是一般。认为自身理财能力一般的还是大多数,说明从大学生自身角度看,大学生群体的理财能力一般。

(三)大学生的理财需求

理财在近些年来形成了一股热潮,不知不觉间,理财已经成为了一个话题、一种趋势甚至成为了一项事业。大学生已经接触到了理财这个概念,然而要培养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就要清楚地掌握大学生的理财需求。

大学生对理财能力的重视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对理财能力的需求较大。有15%的人认为理财是一种生活必需的技能,73%的人认为理财的作用很大,仅有6%的人认为作用不大,6%的人认为无所谓。

另外,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一些大学生已经有了相对明确的未来理财规划,他们的理财需求较为明朗。他们表示,建立家庭账户体系,实现家庭现金管理是理财能力的一种体验。而对外投资理财要考虑到理财产品的风险度和自身的承受程度,合理规划资产配置,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和投资方法。

三、对大学生消费和理财中出现的问题的综合分析

经调查分析,从整体上看,大学生消费比较理性,但也易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攀比心理、冲动消费、他人引导等。

(一)大学生的消费观念的问题反映

1.消费差异性的体现。在此次社会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群体中不同学生的消费观念也不尽相同。在大学生月总消费量的统计中我们发现,76%的学生消费水平在800~1500元,仅有2%的学生每月消费在2500元以上,由此可见,大学生普遍能够理性消费,消费观念也比较正常,盲目攀比,追求奢华的现象只是个别存在。另外,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农村和城镇群体中。这一现象也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平衡。

2.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也比较大。大学生普遍能理智消费,其在消费中各项支出分配为59%用于食品开支,13%用于通讯网络,18%用于休闲文娱,10%教育学习。由此可见,大学生消费分配比较合理,大部分的消费用于食品支出。同时,相对于近几年来的消费结构,大学生在休闲文娱方面的支出正逐年增加,这也体现出大学生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消费。由此体现出大学生消费心理较为积极,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存在较少。

(二)大学生的理财观念的问题反映

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特殊,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大学生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和理财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我们首先对大学生可支配费用进行调查并整理如下数据:91%的大学生表示对可支配费用的结余不满意,一般大学生的可支配收入只占全部生活费的6%左右。

其中,我们也对大学生如何理财进行了问卷调查,有93%的同学基本局限于将生活费活期存入银行,只有6%同学进行了理财投资。由此我们发现大学生理财存在如下问题:

1.理财观念薄弱。家庭或者是奖学金、助学金的资助是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生活费得来源,生活费的用途也普遍局限于把将钱存入银行,支付生活费的开销。不但花钱没有计划,甚至有的大学生奢侈浪费,缺乏创造财富和运用财富的观念,不能够深刻了解理财产品。因此,他们的理财意识相当匮乏,甚至可以说并不具备应有的理财观念。还有同学认为理财就是炒股,基金,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风险过大,这些都是对理财的误区。

2.资金结构安排不合理。大部分学生在新学期开始时,或者把生活费全部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入银行,不考虑其他的投资渠道;或者把钱大量投资于风险较高的金融产品,不能很好地规避风险,行情不好时往往会带来较大损失,导致以后的生活费也没有着落。由此可见,大学生理财还存在着较强的主观随意性、极端性。

针对大学生理财问题我们认为大学生应该合理制定投资计划,加强理财知识的学习,了解更多适合的理财产品。虽然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局限较多,而投资理财产品收效又较低。但是大学生仍旧可以通过深入学习理财投资,合理规划个人可支配收入,掌握理财技巧,不盲目追求过高的收益,最终获得投资理财的益处。

[参 考 文 献]

[1]丁妍华,杜玮璐,李晓伟,李莹莹.当代大学生消费理财现状调查与分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16)

[2]荣海平,武伟强.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J].商业经济,2014(22)

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范文2

【论文摘 要】 本文梳理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探索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地域以及家庭收入水平的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特点,认为只有根据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个体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的教育对策,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实现发展与成长。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及特点分析 

消费心理与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与外在表现,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日益受到关注。 

在校大学生作为同一群体,身心发展处于同一阶段,消费心理有很多共同点。首先,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为80后、90后,他们成长在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具有较高的抱负与追求,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其消费观呈现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其次,尽管大学生的消费观主流是理性、科学的,然而由于大学生处于人生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的压力,自我探索中的迷失、人格发展的不成熟性、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均可能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盲目攀比、冲动消费、过分追求时尚、享乐、虚荣等种种问题也时有出现。最后,作为一类特殊的消费者,大学生无固定收入来源,其消费来源主要为家庭,大学生消费者具有心理独立但经济未完全独立的特点,其消费行为在具有自主性的同时,又对家庭具有依存性。 

然而,仅从共性的角度去探索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是不够的,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因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特征等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将大学生看做无差别群体将不利于消费心理教育的深入开展,关注大学生消费个体差异有利于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 

1、性别差异 

性别是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它会影响大学生消费的总水平、消费结构以及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 

关于消费总水平的性别差异,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男生的总体消费水平高于女生,具体表现为男生的伙食、通讯和交通费较多(周丽,2007;王宝状等,2007)。而另一些更多的研究表明总消费并不存在性别差异,男女大学生在具体消费结构上有所不同。例如,陈玉珍(2007)发现男生上网,尤其是网络游戏消费支出较多,女生日用品、服装支出较多,交往支出男女生无差异;余文盛(2005)对西部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校外聚餐、假日游玩、参加函授、自考等方面,男生花费高于女生;女生在上网聊天、个人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花销高于男生;王嘉毅等人(2008)也发现男女生的生活费没有差异,服装、手机等消费上女生多于男生;童玉英(2006)研究同样未发现男女生月消费额的差异,但男生在伙食消费、烟酒消费较多,而女生在衣服鞋帽消费和化妆品消费方面高于男生。 

在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方面,大多数研究都证实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吴琪(2009)发现男生在消费计划性方面明显不如女生,男生网购、超前消费行为的比例也高于女生,而在选择名牌、追求时尚方面,女生比例则高于男生。苏创等(2010)发现在喜新厌旧的心理上,女生对某一种物品更容易喜新厌旧。余文盛(2005)发现在西部大学生中,女生独立意识和希望打工挣钱、减轻父母负担的愿望比男生强。王嘉毅等人(2008)研究表明男生的炫耀度显著高于女生。 

2、年级差异 

随着年级增高,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社会化程度等逐渐提高,就业与升学的压力日渐突出,综合先前研究的结果,年级与消费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如下。 

首先,各个年级大学生消费总水平差异不大,但由于各年级面临任务与挑战不同,具体消费结构存在差异。大多数研究表明各年级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不存在明显差距(如陈玉珍,2007),但低年级学生的通讯费高于高年级学生(周丽,2007),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和交际方面的消费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王宝状等,2007)。 

其次,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消费心理总体更加理性成熟,消费心理有向健康理性发展的趋势。随着年级的增长,喜新厌旧心理在学生中的表现越少(苏创,2010),低年级学生消费不理智,易冲动,攀比心理更为严重(余文盛,2005)。然而也有研究表明高年级学生有超前消费行为的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吴琪,2009),这可能主要与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与求职的挑战有关。 

3、地域差异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地域差异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乡差异的研究。首先,总体看来,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整体消费水平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农村学生消费更为谨慎(陈玉珍,2007;周丽,2007;王宝状2007;王嘉毅等,2008),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大学生群体而言,这种差异其实反映出当前城乡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其次,在消费结构方面城乡大学生也存在差异。城镇学生在手机、恋爱、聚餐、假日旅游、上网、个人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费用较高,而用于函授、自考、抽烟等方面的费用则比农村学生低(余文盛,2005)。最后,在消费特征方面,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农村籍大学生在消费计划性方面明显好于城镇籍大学生,城镇籍大学生选择名牌、追求时尚、超前消费等的比例更高吴琪(2009)。农村学生的打工愿望和替父母分忧愿望强于城镇学生(余文盛,2005)。 

除了城乡差异外,学生来源地的发达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苏创等人(2010)发现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在消费时更注重时尚新鲜、更加盲目从众、攀比炫耀、冲动发泄、喜新厌旧,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更看重价廉实用。 

4、专业差异 

与性别、地域等其他方面的差异相比,文科生与理科生消费水平差异较小(周丽,2007;王嘉毅,2008),但其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仍然表现出不同的模式。相比较而言,文科生在社会交往、游玩、注重外在形象等消费高于理科生(余文盛,2005);文科生攀比炫耀心理也更突出,更容易非理性消费(苏创,2010)。 

5、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 

月消费水平也与消费模式存在关联,不同消费能力学生的消费特征存在差异。发现月消费能力高的学生的时尚新鲜、攀比炫耀、冲动发泄、喜新厌旧等心理更加明显(苏创,2010);家庭收入越高,用于交际、生活等方面的支出就越多(王宝状,2007)。总体看来,来自中高收入水平家庭的大学生消费总水平也相应较高(王嘉毅,2008),但学习等刚性消费差异较小,差异主要表现在交际消费以及非理性消费等方面。 

此外,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不仅与家庭收入总水平有关,也与大学生对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认识和判断有关。认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较低的学生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学生。可见,相当多的大学生的消费是比较理智的,会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合理确定消费水平(童玉英,2006)。 

三、基于个体差异的教育思路 

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表现出个体差异性的特点。由于家庭环境、学校类型、专业、年级、性别等的不同,其消费心理与行为,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习惯、消费价值观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不同群体大学生消费水平及结构出现了分化。 

对大学生开展消费心理教育,在看到大学生总体共同点的同时,更需看到不同群体的差异性,不能完全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在细分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例如,对于女生要避免其过度追求时尚、盲目消费,对于男生要关注其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消费,帮助他们做到有节有度;将教育重点放在低年级尤其是刚入学的大学生群体上,做到及时引导,防患于未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其升学、求职、就业消费加以辅导;对于文科生、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学生及来自于城市或发达地区的学生要警惕其非理性消费的倾向,加大家庭“感恩”教育的力度,等等。 

总之,只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个体差异,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的教育对策,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实现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玉珍.大学生消费调查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11). 

[2] 吴琪.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 

[3] 苏创,张吉刚.湖北大学生消费心理成因及分布趋势研究[j].科技创业, 2010(10). 

[4] 余文盛.西部边远地区高校大学生个人消费问题调查研究[j].渝西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5] 周丽.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22). 

[6] 王宝状等.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现状及其消费观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范文3

一、前言

纵观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从时间纬度上来看历史并不久远,高等职业教育自19世纪80年代初兴起,此为其发展的初期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和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高职教育进入了不可逆转的持续蓬勃发展时期,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数量还是在校学生的人数,皆与普通高校旗鼓相当,由此便诞生了一个庞大的带有明显高职特色的大学生体育消费群体。在此形势下,调查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探讨*市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各种外显及内隐的体育消费特质,势必将对高职院校的学校体育改革,以及对未来*市体育消费市场发展趋势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市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在实际调研过程中,采用随机非概率抽样抽取了*第二工业大学、*金融学院、*立信会计学院以及*思博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发表的有关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论文和出版的著作,归纳总结相关经验。

(2)问卷调查法。本文依据研究目的设计了*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调查问卷,根据不同场所,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范围包括*第二工业大学、*金融学院、*立信会计学院,以及*思博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共随机现场发放调查文卷610份,回收有效问卷590份,回收有效率96.7%,发得到随机样本。

(3)数理统计法。运用计算机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录入。

三、*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1.高校院校学生体育消费性别特征

性别不仅是人的基本生理特征,同时也是人的基本社会特征之一。不同性别的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也迥然各异,具体到体育消费领域,性别对男性与女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显然亦存在诸多差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付诸体育消费行为时,男生有402人,占样本总数的68.1%;女生有188人,占样本总数的31.9%。这些统计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人数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对比女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更加积极活跃。

2.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观念及体育消费动机

通俗来说,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消费观念一经形成,会显著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而消费动机则是消费者为了实现消费的目的而进行行动的原因,消费者的行为是受动机支配的,动机是消费者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因此,在对目标群体体育消费行为调研时,消费观念和消费动机是应用最广的两项指数,几乎无一例外,调研者推测某群体的体育消费行为时总是要了解其消费观念和动机。根据数据统计结果,被调查的4所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消费呈积极肯定的态度,所占比例高达79.3%,仅有9.2%的学生不赞同体育消费,另有11.5%的学生表示中立态度。同时,在调查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时发现,大学生对此项问题的回答虽然较为分散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主要消费动机依次为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生活和增加人际交往,三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1.5%、15.3%和11.2%。这充分说明高职院校大多数学生在进行体育消费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强身健体,在这一点上他们达成了共识。究其原因可能与高职院校特殊教育培养目标有关,1998年2月16日,国家教委印发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则意见》:“职业教育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此种教育培养模式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需更注重体能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大学生在选择体育消费项目过程中会较多的考虑其是否具备强身健体的功能。

3.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结构一般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和娱乐型体育消费。据统计资料显示,*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物型的体育消费主要包括体育服装、运动鞋袜、体育音像产品,以及体育报刊等产品,实物型体育支出占据了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绝大部分,构成了目前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主流”。同时在被调查的4所高职院校中,通过对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进行比较发现,性别差异对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未呈现显著性差异(P=0.369),表明在进行实物型体育消费时,男女生体育消费结构的差异程度不大。从访谈情况看,大多数高职大学生表示假如他们选择某项自己喜欢的收费体育项目进行体育消费时,为保证更好地掌握所授体育技能,将会相应的购买所需体育设备。比如*第二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在报名参加跆拳道社之前,会以个别购买或团购的形式预购跆拳道服和相关的训练器具。显而易见,为保障参与体育活动,一些实物型的体育消费品已经自然而然的成为高职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实物型体育支出占据其体育消费主体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过进一步的追踪调查与统计分析,发现*市高职大学生的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偏低,对娱乐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大多局限于现场观赏各类体育比赛的门票和业余时间参加各种体育项目培训费用等,并且男女生的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P=0.0*),男生在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上大大优于女生。这些数据说明娱乐型体育消费在*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较低,需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娱乐型体育消费水平。

4.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劳务产品的数量,它从量的方面反映个人体育消费在某一时间的水平。从调查结果看,*市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年均体育消费金额在600元~1000元之间的占总人数的19.5%,10*元~2000元之间的占消费总人数的32.3%,20*元~3000元之间的占消费总人数的11.2%,而600元以下、40*元~5000元之间,以及5000元以上的仅占消费总人数的3.7%,从数据中得知,高职大学生的年均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600元~2000元之间,其中居于10*元~2000元之间的最多。这说明*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年均体育消费水平较高,对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的商家而言,充满了巨大的商机。

5.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项目

根据访问调查,*市高职院校大学生选择体育活动的项目中,多数青睐球类和健美类项目的体育健身活动。其中男生参与的体育项目按选择人数的多寡依次为:足球、篮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等,女生分别是:瑜珈、体育舞蹈、羽毛球、游泳、网球等。在选择这些项目进行体育活动时,由于身在学校的学生可以免费使用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加之学生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也能学到较多体育技术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发生体育消费行为时,主要体现利用业余或假期时间在校外的诸多社会经营场所的体育消费行为,例如,在收费场所打羽毛球、篮球,以及跆拳道训练等等,而在学校进行体育项目消费亦仅限于不满足体育课获得的体育信息量,或者本校不开设此项体育课程,学生转而借助学校体育设施并聘请体育人才以实施收费的形式进行体育健身。此种体育消费方式构成了校内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部分。这有力佐证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虽然体育消费项目种类繁多,但校内体育消费意识薄弱的事实。

四、结论

第一,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人数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对比女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更加积极活跃,这一结果与现场访问调查相吻合。

第二,根据数据统计结果,被调查的4所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体育消费呈积极肯定的态度,所占比例高达79.3%,仅有9.2%的学生不赞同体育消费,另有11.5%的学生表示中立态度。同时,在调查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时发现,大学生对此项问题的回答虽然较为分散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主要消费动机依次为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生活和增加人际交往,三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1.5%、15.3%和11.2%。

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范文4

关键词:人口结构;消费结构;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39-02

1 我国人口总量与结构变动状况

中国人口变动包括人口总量变动和人口结构变动,二者都是影响消费及其结构变动的基本参数。

(1)人口总量及增长率。根据2005年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资料,2005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30756万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多增人口401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02.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0.63%。主要原因是同期人口出生率下降1.6个千分点,在人口死亡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1.8个千分点,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由过去的“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转变。

(2)人口结构变动。人口年龄结构是人口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反映人口的基本构成,对消费有较大的影响。根据2005年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绘制的我国2005年人口金字塔(图1),可看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几个特征。(1)55岁以上各年龄组分布均匀,基本上反映了解放前人口低增长的状况。(2)50~54岁年龄组出现了一个较小的驼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小幅增长状况。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形成的结果,其后因受三年困难时期的影响,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45~49年龄组人口的相对减少。(3)30~44岁年龄组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驼峰,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这是“”时期人口失控导致的第二次人口增长高峰。(4)10-19岁年龄组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驼峰,这是人口惯性作用造成的第三次人口增长高峰。其后,由于人口控制比较好,各年龄组人口呈递减之势。

2 人口消费结构分析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组合的比例关系。随着消费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消费结构中不通过交易关系或通过不完全的交易关系取得的消费资料(包括服务)在全部消费资料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低,从而消费支出结构会越来越接近消费结构。同时,由于消费支出结构是通过货币支出反映消费结构,从而便于进行统计分析,因此在后面的消费结构研究就是指消费支出结构的分析。

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居民消费质量、档次的变化。消费结构是衡量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居民消费观念、消费文化、消费模式的集中体现。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有了明显改善。

第一,城镇居民食品、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逐年下降。恩格尔系数由1995年的0.51降到2005年的0.37;农村居民该类支出呈现同样的变化趋势,恩格尔系数由1995年的0.59降至2005年的0.46。说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

第二,城镇居民居住消费支出比重增幅较大。由1995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0.18%,10年间增加了3.10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受住房改革和房价上涨的影响。与城镇不同,农村居民从未享受过福利分房待遇,住房消费一直是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仅次于食品消费支出,同时随着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口迁入城市定居,使得农村居民该项支出还有着下降趋势。1995~2005年的10年间,农村居民住房消费支出比重在17%左右波动,而在2005年降至16%

第三,在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方面,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比重都出现了下降,均下降了2.7%,这反映了近年来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二者出现变化的原因又不完全相同。城市耐用消费品市场基本饱和使其该项支出比重下降,而农村主要是因为较差的消费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项消费支出。

第四,其他各项消费支出比重逐年提高。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交通通讯费都保持着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与近年来我国居民的流动性越来越大,以及我国通讯市场的快速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城镇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也提高较快,由1995年的3.11升到2005年的7.56,反映了医疗体制改革和健康消费观念变化对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另外,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重明显提高,由1995年的8.84%增至2005年的13.82%,列消费支出各项的第二位。说明近年来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使得居民该项支出大大增加,而助学贷款制度的普及,使其对城镇居民的影响要大于贫困生较多的农村。

3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

人口的总量变动对消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上,而人口结构变化对消费的影响则更多体现在微观层面上。中国2005年人口金字塔直观、形象地反映了人口年龄结构。其对消费产生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0~14岁组人口,即少年儿童数量的减少,将促使儿童教育消费市场的结构性调整。由于我国的人口控制政策,20~29岁间的我国第一批独生子女开始进入繁衍下一代的阶段,这就使得我国儿童数量的骤减,已经导致了幼儿园、小学生源急剧萎缩的现象。这会限制我国儿童教育消费市场规模的发展,从而促使其进行结构性调整,朝着高端发展。

(2)15~29岁组人口,即青年人数将骤增,推动了高等教育消费市场的发展。15~19岁年龄组的驼峰作用对当前消费有着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高等教育消费需求扩大。就学人数增加,对高等教育招生能力和未来就业形成压力。同时,在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情况下,势必会大大增加家庭的教育支出,从上面分析的数据中已经反映出来。二是学生用品市场活跃。学生人数的增加,推动了电脑、复读机、文具、体育用品、书籍、音像制品等学生用品市场的发展。

20~29岁组的人口数虽然不多,但其独特的时代特点也对我国消费结构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这部分人口是我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完全成长在改革开放时期,其性格独立,消费观念开放,消费欲望旺盛。即使他们刚走上社会,开始工作,经济能力不强,但其较宽裕的家庭背景为其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首先,他们是各种电子产品的主力消费人群,如电脑、mp3、mp4等,其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促进了电子产品的迅速更新换代。其次,这部分人群更注重生活的质量,愿意为更美好的体验而付费,从而拉动了旅游、健身、电子商务等新兴市场的发展,对服装、食品等传统市场的升级也有拉动作用。再次,这部分人口已经或即将进入婚嫁阶段,这对房产、耐用品市场也会有一个很大的刺激作用。

(3)30~44岁年龄组的人口,即中年消费主力形成,将拉动消费的快速增长。他们大部分已经成家立业,是劳动力的主力军,一般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他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对整个社会消费有着比较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使他们的思想观念、受教育程度、行为方式都与过去的中年人有所不同。从消费来看,一方面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比较重视,由此可以促进学生用品市场的扩大,提高教育消费的支出;另一方面,由于有一定的收入能力和新的消费观念,他们更乐于为提高生活质量而进行消费,比如住房投资、社交支出、交通通讯工具的购买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同时,这部分人有更强烈的投资意愿,对拉动我国的投资和金融市场有着巨大的作用。我国近几年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火爆,就明显的反映了这点。

(4)人口老龄化逼近,预示老年消费市场的潜力巨大。关于人口群年龄结构基本类型的划分,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三种:年轻人口型、成年人口型、老年人口型。当少年儿童人口比(0~14岁的少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40%以下,同时老年人口比(65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5%~10%,年龄中位数在20~30岁时属成年型人口。按这个标准进行衡量,目前我国人口结构属典型的成年人口型,但已经逐渐向老年人口型过渡。特别是50~54岁年龄组形成的驼峰,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这种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将会对有关老年人口的消费品和消费服务提出较强的需求,尤其是在医疗保健上的支出会增加,并进而引起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和复杂化,迫切需要社会服务系统、社会保障系统进一步完善以适应老龄社会的到来。

4 总结与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

(1)少年儿童人口的减少,主要影响儿童用品市场和初级教育市场的消费,抑制了相关产业的规模的同时促使其结构升级;

(2)青年人口的增加主要扩大了高等教育消费,同时也该人口开放的消费观念会促进电子、电子商务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新型服务行业的兴起;

(3)巨大数量的中年人口,是社会消费的主力,他们稳定的经济实力会促进中高端消费市场的扩张,同时,他们强烈的投资欲望,会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4)我国人口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这必定会促进老年人消费市场的开发和发展。

从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的特点及其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笔者提出以下市场和产业调整策略:

①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根据我国青年的消费特征,我国服务业应该朝着个性化、多元化、时代感强的方向发展,以满足其对个性、新奇的偏好;在服务方式上,也多运用科技手段,一方面可以减少成本,另一方面,符合现代青年的生活方式。根据中年人的需求,服务业可以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档次为己任,最大限度的满足中年人对舒适体验及彰显身份的需求。

②发展农村商品市场。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了,但其相对闭塞的消费环境抑制了消费。因此,在城镇商品市场已经基本饱和的情况下,农村市场则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

③大力开发老年人市场。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进步、文明、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但也必须正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及其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但仅仅从消费的角度来说,在我国,老年人市场还是一个较大的空缺,很多传统行业都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商品和服务。因此,开拓老年人市场不仅是很必要的,而且是很急迫的。

参考文献

[1]谭耀武.南宁市人口结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及对策[J].桂海论丛,2003,(4).

[2]谭耀武.广西人口结构变动的消费结构的影响与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03,(7).

[3]伊志宏主编.消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

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范文5

[关键词] 城乡大学生消费方式保定

大学校园尤如一个大舞台,交替上演着一幕幕流行热,“求知热”、“经商热”、“恋爱热”、“考研热”等等,形成了一个多彩的画卷,而近十年来,有一种热可以说是长盛不衰,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就是大学生的“消费热”。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比如:陆汉文、桂永1999年对上海市55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认为独生子女大学生比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消费水平,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独生子女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与较高的消费欲望。李永华2000年通过对武汉高校大学生的一次调查,认为大学生消费来源主要还是依靠家庭,但大学生消费则主要以远超出其基本需求追求享受与发展的小康为主。张志祥认为当代大学生消费正朝着追求现实,重视自我、要求个人和社会并重、以自我为中心的大道迈进。从总体而言,自本世纪以来,有关大学生的消费的研究更加侧重于宏观的总体上的研究,而对于群体内部的差别群体,如城市子女与农村子女大学生等,缺乏足够和全面的关注。本文利用“保定高校大学生日常消费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通过对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的实证分析,揭示两种大学生消费群体之间存在的异同,并试图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一、调查资料和分析方法

1.调查资料。本文采用的数据是2006年4月份我们课题组,在华北电力学院、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的抽样调查。每所大学发放问卷10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873份,其中城镇大学生631份,占样本总数的21.96%,农村大学生2242份,占样本总数的78.04%,因为本次调查样本较大,因而本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分析方法。采用线性支出系统(Extende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以下简称ELES)对城乡大学生消费进行比较。该模型是建立在经典消费理论分析基础上,由效用函数导出。模型各部分的经济学概念明确,符合定性分析的习惯。ELES的具体模型为(1)

式中vi为消费者对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支出额,分别为第类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消费者对它的基本需求,为消费者对第i类商品或服务的基本需求支出额,为消费者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消费者的收入用于各类商品或服务基本需求支出以后的余额中追加购买第类商品或服务的比例,称为边际消费倾向,为各类商品或服务基本需求支出总额。对于截面数据,模型(1)中的和是常数,令 (2)

代入(1)式,有:(3)

在已知某一时间截面不同收入水平组的消费者的平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不同收入水平组的消费者着对各类商品或服务的平均支出额的情况下,便可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出(3)式的参数的值,比较两个群体间的的值,可以得到他们消费水平的差异。

二、结果调查

1.消费水平的比较。“消费水平”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涵盖的内容丰富。考虑到学费、住宿费并非由学生自主决定,往返(学校―家乡)的交通费用与本人的籍贯有关,因此,我们没有把这些费用纳入比较之列,而是根据城乡大学生的平均月消费量(除去学费、住宿费、交通费)以及他们的自我评价得出的结果。调查显示,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平均月消费分别为456.45元与355.54元,前者比后者高出22.10%,调查同时还表明,有29.4%的城市大学生对自身消费水平的评价很高或较高,而只有22.0%的农村大学生有相同的评价。有7.5%的城市大学生对自身消费水平的评价较低或很低的水平,而农村大学生的比例却远远高于此,达到18.0%。

表1 除学费、住宿费和往返(学校―家庭)交通费外的月消费比较

表2城市子女与农村子女对自身消费水平的评价

2.消费结构的比较

消费结构研究是消费方式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结合保定高校大学生消费的实际情况,重点考察了以下六个方面:食品支出(包括吃饭、买零食等,但不包括请客吃饭等)、穿着支出、学习用品支出(包括购买教材―这类费用学生有自己的选择权,如购买二手书和其它书籍、文具用品,但不包括电脑等大件的学习工具)、娱乐休闲支出(包括旅游、看电影、听音乐会、参加各种演出、运动健身等)、恋爱支出、通讯支出。如(表3)所示,两个群体在饮食、娱乐休闲、娱乐休闲支出、通讯支出、学习用品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前四项是城市子女明显高于农村子女,而在学习用品支出上农村子女反而高于城市子女。

表3 运用线性支出系统计算出的食品支出等六个方面的的值

3.消费习惯的比较

消费习惯是消费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针对保定高校大学生消费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从计划消费、慎重消费、人情消费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计划性消费。计划性消费即理性消费,与即时消费、冲动消费、感性消费等概念是相对立的。调查表明,在问及“您是否有计划地花钱?”时,分别有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表示他们的消费是有计划的或者是比较有计划,另外在回答“你是否将手头的钱存入银行”时,城市子女和非城市子女作肯定回答的分别占61.3%和61.9%,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表4 城市大学生与农村大学生消费的计划性

慎重消费。在消费商品或服务方式时保持慎重、经济的态度,我们把这种消费成为慎重消费。由于服装的质量和价格一般被认为直接同使用价值相联系,因此我们将购买服装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调查表明,在购买服装时,希望有同伴作参谋的城市大学生占城市大学生总数的61.2%,农村子女占其总数的65.2%,但是在选购如鞋帽、日用品、化装品考虑的因素排名确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城市大学生对价格的考虑没有农村大学生那样的强烈;城市大学生对价格、质量考虑的明显的较多,显示出品质消费的特征。

表5 城乡大学生选购商品时考虑的因素

人情消费。人情消费包括请客吃饭、赠送礼品等,是交际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人的“挣面子”角度来说,这种消费是“挣面子”必不可少的途径。“面子”在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里,不论城市大学生还是农村大学生都会意识到“面子”的重要性,请客吃饭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我们对两个不同的群体大学生请客吃饭的经常性进行考察,两个消费的群体在类似请客吃饭人情消费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换言之,农村大学生的相对较低的家庭经济地位并没有减少请客吃饭这类的人情消费。

表6 城乡大学生请客吃饭情况

4.三个现象

手机潮现象:在校园里,手机成为学生的时尚选择,拥有高档手机(指价钱在1600元以上)的占大多数,调查表明,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的手机拥有量分别为98%和96%,高档手机拥有量分别为80%和60%,比我们预料的要高很多。

偏颇现象:大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当前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存在很大偏颇。

消费层次两极分化。据调查目前大学生月消费最高达到1200元以上,最低的只有250元左右。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

消费结构不合理。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主要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据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350元左右。然而部分学生饮食费用在2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不顾营养需要一味节约支出。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表7 城乡大学生拥有手机情况

三、讨论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大学生和农村大学生的消费在其结构、水平和习惯上存在许多异同。这种消费行为特征,是和大学生特定的社会地位及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的。我们试图从以下方面加以探讨。

家庭社会地位与大学生消费方式 大学生已经步入成人行列,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但是,大学生并非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他们的经济来源归根到底还是依附于家庭,长久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文化和教育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差异没有明显减少。而这种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城市大学生的家庭社会地位普遍高于农村大学生,这就导致前者家庭对其消费对其消费的支持力强于后者,两个大学生群体的家庭社会地位的差异是他们个体消费差异的主要原因。

表8 城乡大学生家庭生活水平的比较

当然,在消费结构的分析当中,我们也发现城乡城乡大学生在学习用品的支出上的显著差异,而且农村城乡大学生的消费要高于城市城乡大学生。之所以出现与他们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并不相一致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可能与农村城乡大学生学习的成功意愿密切相关,也可能与城乡文化差异有关。比较而言,农村城乡大学生的家庭条件要差一些,这种差距是否成为他们加大学业投入以求得更大回报的主要动因之一,这些解释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大学生手机拥有量之高超出我们的预料,这可能确实在生活、学习、联系工作等方面更加方便,也反映出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大学生消费日益向“中产阶级”消费方式看齐,通过对城乡大学生在消费习惯的比较,发现二者并无显著性差异,而是存在许多共同点。由于城乡大学生家庭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二者在消费能力、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上的差异,城乡大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其价值观和消费观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两个大学生群体的消费习惯都不断地朝着更加理性、科学和智慧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

大学生个人消费总结范文6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迁;成因

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在逐渐壮大起来。随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断融合,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和人均GDP水平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当恩格尔系数低于百分之五十的时候,居民的生活可以被评定为进入了小康型,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时候,被认定为是消费型的消费模式。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在不断地升级,而生产和消费两者互为基础,消费结构在受到产业结构的约束的作用的同时,也会影响产业结构,所以消费结构的良性运行对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来说非常重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迁基本上和消费总量的变化有关系。

一、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的变迁史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将从1978年至今分为六个阶段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行阐述,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1978年至1984年的消费结构变动情况

改革开放开始阶段,居民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食品和衣着之上,这些消费在总的消费支出中占得比重也在逐渐上升。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我国对食品等有了严格的供应制度,基本上是凭票领取等,改革开放后,放松了对这方面的价格管理并进行了一些制度改革,这直接导致居民在食品和衣着上的消费支出比例增大。与此同时,1981年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经济体制开始发生改变,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农业食品的供应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促进了城镇居民在食品和衣物的消费上的支出增加。

2.1985年至1988年的消费结构变动情况

从上一个阶段过渡过来,居民在基本的衣食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消费的目标开始指向耐用消费品,家庭设备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在不断呢增高。所以在这一阶段,城镇居民消费情况呈现出来了集中、超前、和趋同的三个性质,在这个阶段城镇居民对耐用品的耐用品的消费达到了最高峰。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情况中,电风扇、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等已经高百分率的普及。同时,居民在医疗保健和居住的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比较小,这反映的现象就是当时在医疗和住房方面的改革比较少。

3.1989年至1996年的消费结构变动情况

在这一阶段,衣物和食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占得比重持续下降,基本上低于了50%。由此看出,中国城镇居民已经结束了温饱阶段的消费,同时迈进了小康水平的消费。在上一阶段家用机电的普及率已经非常高,使得家电等一系列的家庭设备的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占得比重逐渐下降,居民的消费目标逐渐转向了医疗、交通和居住等方面。

4.1997年至2003年的消费结构变动情况

在这一阶段,衣物和食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占得比重持续下降,而随着医疗、交通、居住等消费支出在总支出的比重增加,娱乐消费、文化消费的支出也在不断的增加着,城镇居民居民收入在不断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消费结构开始出现升级现象,同时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升级,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开始不断的改革,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

5.2004年至2010年的消费结构变动情况

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在交通和通讯方面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着,衣物的消费支出在总支出的比重由稍微的上升,其余的消费种类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没有较为明显的变动。我国人均GDP在2003年的时候首次超过了1000美元,具体表现在居民的收入明显增加,享受型模式的消费模式开始在大众中风靡,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不断的在扩展,开始对旅游、汽车等种类的消费需求增加。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通讯、交通等工具的消费需求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持续增加。居民对衣物的需求目的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遮丑保暖,开始向着时尚的角度消费,这样导致了衣物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出现了增加。

6.2011年至今的消费结构变动情况

在这一阶段,人们的新消费观念逐渐呈现多元化的状态,对食品的消费支出在出现小的增加后边逐渐稳定,享受型模式的消费模式开始成熟,人们逐渐开始关注服务的质量,对服务类产业的需求更大一些,导致居民在消费支出中多了一笔,同时居民更加注重在生活中的享受,导致高科技产品的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例逐渐变大。娱乐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在这一个阶段陡然上升,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的城镇居民过上的是衣食无忧的生活,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求他们注重娱乐消费,对欢乐谷、KTV等等这些放松性的产业要求更高更多,往往在这方面的支出开始变得多了起来。

二、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成因

消费结构是根据消费对象而定的,主要分为精神消费和物质消费;消费者自身的消费能力属于消费水平,根据收入水平分为高、中、低三等;消费习性收到地域、文化等因素限制;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的变化收到很多方面的影响。

1.经济方面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也随之增加,经济方面实现了长期的平稳发展,在国际上更是有了质的飞跃,着就导致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升级。同时,在共同富裕这一共同目标的指导下,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民在经济上对于经济落后的人民的帮扶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的经济市场,使得中国近些年来GDP得到了快速增长,也为消费结构的升级提供了动力。

2.居民收入的因素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呈现着上升的趋势,这就给居民的消费支出提供了原始的资金基础,没有最基本的资金收入,就没有消费观念的多元化,也促进不了消费结构的升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不再需要为温饱问题而担忧的时候就开始了更高要求的需求,由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变化,无形之中也给中国消费结构的转型提供了方向。

3.人口方面的因素

中国人口的变化是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经过一系列的调整,中国人口得到了基本的稳定,众多的人口在就业方面也得到了历史性的突破,之前存在的庞大的失业大军,在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解决了大量的失业问题,增加了居民的收入,人们开始关注消费,产生先进的消费观念,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落后的生产力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这一方面,国家做出计划生育的政策及时控制了人口结构,为中国消费结构的转型解决了后顾之忧。

4.文化方面的因素

中国文化处在一个不断革新的状态,在保留发展本民族优秀的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汲取着新的先进的外来文化,除过本民族以外的优秀文化或者外国优秀文化等,都在不断的熏陶着人们认知事物的态度,对事物会有新的想法,新的观念,在消费观念革新的时候也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引导下,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进程使得国民在观念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观念带动老观念,国民不再以温饱作为生活的基本需求,这就为中国消费结构的转型提供了保障。

5.国际方面的因素

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以后,居民的消费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消费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消费结构的升级比起我们国家来更快一些,随着经济文化在不断的国际化,更多的外国人在我国进行商品购买或进行一系列其他的商业活动,无形中带给我们的是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所以我国城镇居民在消费观念方面也越来越向国际靠拢,促进了消费结构面向国际化升级。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变迁升级具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总的来说,是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的合理控制和国际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这几个方面。

三、结束语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处在不断发展的状态,随着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和消费支出的增加,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会长期处于升级状态,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会逐渐变得多元化。

参考文献:

[1]袁志刚等.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迁及其成因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9,04:13-22.

[2]岳田浩.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消费需求变迁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7.

[3]苏鹏.城镇居民收入分布变迁的消费市场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4.

[4]张鑫.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成因的演化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