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范例6篇

语文新课标

语文新课标范文1

一、教学目标由关注“知识技能”转为全面关注“发展目标”

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关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恰恰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因素的培养。新课标使我们跳出了传统英语教学的封闭状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全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新课标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比如学习“ shopping ”时,引导学生参加购物实践,引导学生学会使用“ Excuse me , can I help you ?”“Thanks for coming …”这一设计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更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由“抽象空洞”的书本知识变为“具体生动”的生活内容

1.关注学生的“情商”开发。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创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是打破教学内容注重“认知领域”单一局面的有效途径。通过这条途径,“知识本位”的固有观念得以改变,并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还保护了学困生的自信心。

2.改变以往教材中 “繁、难、偏、旧”,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新课标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语言知识和生活内容的结合。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更活泼、生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在内容的选择上,尽量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个体性,贴进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可供选择的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生的需要,给予学生提供选择材料的权利等等。

三、师生关系,变“师道尊严”为“民主和谐”

朱小蔓曾说:“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团结合作可以促使“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确立。“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理念的确立,使教师能够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和学业成绩不佳的学生,以及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等。教师以高尚的人格修养、永恒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打动学生,维护学生的真诚、自尊。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会投以欣赏的眼光,努力发现他们的可爱、可敬之处,以最真诚的微笑迎接每一颗渴望阳光的眼睛,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长此下去,一种新型的民主和谐的师生链条就建立了。多维度、多途径、开放式教学氛围的形成,使我们的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学生收获的不单是知识与能力,更是一种幸福的人生体验。“亲其师,信其道”,道出的不也是这样的道理吗!

四、教学过程,变“被动接受”为“探究生成”

传统的英语教学“重结论、轻过程” ,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认知,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智慧,摧残了学生的个性。而教学过程原本应是一个全程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学生的课堂表现、需求才是课堂活动过程的基本依据。新课标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形成语感;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环境的开放,变“课内封闭”为“课内外放开”

传统的英语教学却不许学生插话、提问、争论等,教学氛围沉闷,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只有师生之间的“直线”交往,缺乏生生互动的合作机会,而且忽视课外的延伸。造成学生心理的压抑、负担承重。正像英国哲学家约翰 . 密尔所说:“在压抑的思维环境中,在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如今我们的英语教学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我们积极的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在这样的空间里保持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的气息。同时,丰富的课外英语活动的开展也为学生创造了全新的语言环境,比如让学生参加角色扮演、唱英文歌曲、看图问答、自由会话、答记者问等,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他们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六、评价方式的开放。变注重结果的“单一化评价”为“多元化评价”

语文新课标范文2

一、对“自主”的误解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使其根据各自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由此可见,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都是新课改所提倡的。但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却错误地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当主角,把话语权交给学生,从而淡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使教师成为旁观者和组织者,造成课堂混乱。有的学生在课堂中胡言乱语,例如,某个教师在教授“祝福” 时,学生在谈到祥林嫂命运时说:“祥林嫂为什么不去鲁四家闹,一闹鲁四就会收留她,因为鲁四是个要面子的人。”这时学生中出现了很多种假设,都是围绕着“闹”来说。当时老师为了体现自主原则,竟大加赞扬,说学生有见解,结果使课堂教学陷入了无法控制的局面,弄得听课教师啼笑皆非。这种“自主”学习的结果,学生不仅没有学到知识,反而连最起码的认知能力都受到了限制。

二、对“合作”的误解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合作思想为灵魂,以小组学习为主要模式。教师有计划地向学习小组提出共同的学习任务,指导各小组学生在独立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合作简单地理解成小组讨论,而且不分青红皂白,任何问题都拿来讨论,久而久之,总用一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课堂上气氛活跃,其乐融融,可课后反馈,学生却常常不知所云,连课文重点都没掌握。例如:有位老师在教“过秦论”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孝公’称‘公’,‘惠文’称‘王’?”学生说出了多种意见,大约用去多半课堂时间,结果偏离了教学。我想这个问题完全没有必要讨论,教师只要简要介绍一下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与周天子的关系即可,何必费此周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否该想一想如何用“合作”的方法来学习呢?

三、对“探究”的误解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探究能力。即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和现实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来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来解决问题;通过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激发兴趣,掌握程序和方法。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把“探究”理解成了“任意拓展延伸”,具体表现为很多教师把课文以外的大量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探究。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劝学”时,把荀子和孟子的思想进行对比,又拿韩非与李斯的命运进行对比,最后讲到人的重情与薄义,又引申到孙子、庞涓。弄得课堂成了政治教育课,忽略了文本,脱离了教学轨道。教师博学杂收是应该的,但如何把一桶水中的一杯水教给学生,则是教师的大智慧。

语文新课标范文3

[关键词]:语文,学生,素养。

素养,根据《新华词典》的解释是:“平时的锻炼和教养。”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个性品质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繁荣积累和提高。2001年实施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笔者通读了整个新课标,关于语文素养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一、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有些宽泛

大家知道,素养是一个人平时的锻炼和教养,它所涵盖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既包括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品性特征,也包括个人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价值体验。比如,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掌握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以及能力,都称为语文素养。这样一来,语文素养的内容到底包括多少,真的很难给予界定,这其中还不包括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如选修课所获得的语文素养。再说它的内涵,新课标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时间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语文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这一要求比较全面,但是各个要求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体现出来,层次感不强,造成目标众多,有关于学生的人生态度,有关于学生的认知态度,有关于学生的道德品质,那么这些目标要素间如何平衡和衔接,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语文素养的限定

宽泛的语文素养需要从两个方面来限定。首先是其对象的限定。我们这里谈的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其对象是广大的学生,特别是广大的初、高中学生,因此它有别于一般的素养,它指的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习得的语文素养。比如一个作家的,他的语文素养可能是多方面的,较强的写作能力、较大的阅读量、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而且随着时间的积累,其容量会越来越大;而我们讲的语文素养,对学生只是规定了一个最低标准,只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相应的最低要求,就算已经达到了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各个阶段不同的心理发展特性,制定出相应的培养目标。语文素养的培养,它有一个“变通域”,即它有一个很大的层次空间和范围,这样势必导致其内涵丰富,概念宽泛以至模糊化,为此,必须对语文素养从量上进行规定,即“量化”。所谓“量化”,就是用客观、具体的数字来规定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实现语文素养所要求达到的最低标准。比如,在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至少2800个单字,高中阶段应该会背50篇古诗文等等,只有规定了这样一个最低标准,语文素养的实现才更加容易和现实。

三、学生原有素养、现有素养和将来素养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原有的素养也是呈现千差万别的姿态。学生原有的语文素养与其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兴趣爱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调研,具体了解学生的不同秉性,以此作为原始的教学资料,努力创设教学赖以进行的良好环境。对于学生原有的素养,教师要予以正视,不能存有任何的偏见。在实施差异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因“生”而异:对于一个缺乏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应从多鼓励其发言、多用语言表扬开始,逐渐让其认识自己并相信自己,从而发挥出他的前能,进行有效的创造性学习;对于一个粗心大意、丢三拉四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从锻炼其耐性和沉稳性开始,逐渐培养其稳重心细的个性品质。另外,还应该注意一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激发、充实、丰富和调整学生的原有素养,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即儿童现有的和借助他人启发达到的水平,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原有素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最后,学生的未来素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关系到人的发展,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教育家说“是教育挫伤了孩子的求知欲”,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者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各种积极要求,并给予适宜懂得引导,充分发展学生的可能性,当然,这有别于“自然主义”的放任发展观,是发展学生的潜能,是有步骤、有指导的发展。

四、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融合在新课标所讲的“三维目标”中的,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三个目标的实现,即意味着语文素养的实现,二者是息息相关的。

1、语文素养,强调的是养成,因此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即循序渐进,尊重学生心理的发展。

2、语文素养的培养,必须融入到各学龄段和各个学期的教程中来,只有实现了前一阶段的“前素质”,才有后面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语文素养必须和教材的传授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文本材料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素养。

3、语文素养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一个人的心智发展,也就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的语文能力,如写作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等。

语文新课标范文4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除了知识的传授,还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既定的目标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及主动求知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实施教学过程时,教师应注意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揭示目标,生动有趣

所谓“展标”,就是要把教学目标明确无误地展现给学生,这是课堂目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展示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突出一个“趣”字。因为兴趣是一个情感性质的因素,它是能力发生的最早先兆。布鲁姆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如果不是一种情感力量的激发,他们的学习是不会有所收获的,更谈不上对学习成功的体验。因此,在课堂目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导趣,采用启发式的谈话、图片展示、小游戏等,通过这样一些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日月明》一课时,课前我用卡片分别写了两个“月”,上课开始时,我拿出其中一个“月”字,问:“这个字念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说:“月。”“对!那么,这一个呢?”接着我又拿出另一个“月”,“还是月。”我趁势导趣:“今天,这两个月亮呀碰到了一起,它们变成了一对......”一些孩子接着说:“好朋友!”于是,我抓住时机揭示目标:类似这样的字,我们叫它“会意字”,在这节课里,我们要学会生字,掌握会意字,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会意字。这样的展标不但简单有趣,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能明确地揭示基础性目标以及延展性目标,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不同的课文呈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确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运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来展示目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可能还会更好。

二、实施目标,加强学法指导

实施目标,是目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目标意义化教学材料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各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完成教学内容的目的。就语文教学而言,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活动中,我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采用了“导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利用提问、感悟朗读等手段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如《小松鼠找花生》一文的教学中,在目标展示之后,我对孩子们提出了具体要求:(1)读一读,在文中勾画出生字;(2)想一想:课文讲了谁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内容是怎样的?(3)说一说:花生究竟去了哪儿?通过这些提纲式的问题,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任务,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学生经过反复朗读,勾画,讨论,很快抓住了课文的重点,有效地解决了问题,课堂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这样的学法指导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起到了比较好的指导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一个重点,不仅因为这些诗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还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对历史久远的古代文明缺乏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想让学生能更加透彻地理解诗意,除了要弄懂字词,还要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深邃的意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会用语音资料、范读来让学生模仿其中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通过用符号“/”表示顿开拖韵,经过这些训练,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明显提高,读起古诗来居然也有模有样,饶有韵味了。

三、强化目标,指导学生小结

强化教学目标,大体上说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小结来达到强化、深化、内化教学目标的过程。小结是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使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概括化,也是促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进一步升华的过程,并使其内化为自身的意识。通常,教学中我会使学生在通过不同层次朗读的基础上诱导学生进行自我小结。

语文新课标范文5

(一)分组合作――各司其责

新课程对综合性学习要求强调合作精神。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被教师普遍接纳。美国当代着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在《教育改革研究》一书中断言:“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比如我在讲授《黄河,母亲河》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分组搜集、查找有关黄河的资料,分析研究及汇报成果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组内合作、组外协作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各司其职,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资料有选择性地摘录。分组进行,既能有的放矢,又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团体合作的优势,共享了资源,提高了效率,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策划组织和实施的能力均得到了培养。

(二)个别教学――张扬个性,放飞心灵

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着。语文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区别对待,要因材施教,要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语文课程标准》中点明个性化阅读的主旨所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在教授《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时,我设计的个性化感悟,为展示学生对文本原生态的理解提供了平台。个性化教学是学生自由表达、畅所欲言、思维碰撞的平台,是个性化感悟的具体展开。在这里,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在这里,听与说双方互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在这里,有个性的张扬,情感的流露,形成了学生个人独特的价值判断。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同时,也要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新时代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新课程给予了语文教师自由的翅膀,也给了生命个性飞扬的天空。

(三)课堂――评价关注发展,以学论教

“关注发展,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与之密切相联的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是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的简明概括。因此,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状态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评价理念。

二、积极关注每一位学生

我们要把赏识的眼光投向“被遗忘的角落”。在大容量的班级里,最容易被教师忽略的是一些“角落”,而从教育的平等性而言,每个学生都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当教师能赏识每一个孩子,不遗忘任何一个角落时,教师就会建立反思意识:我对他足够关注了吗?在因材施教上我想办法了吗?

语文新课标范文6

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总的看来仍属于传统教学的范畴,有相对统一的教材,有相对一致的教学任务。在这个大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不重视个人学习,以分数为终极目标,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从而造成学生学习动机的缺失与学习兴趣的锐减,学生只能在教师的管束和分数的逼迫下被动地、痛苦地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学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的能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这是课程体系改革的第一突破点”。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师加大了对课堂教学研究的力度,经过集中研究、实践,探讨了学案导学模式,初步形成了学案、教案与练案三案合一的编制与应用模式。根据学校本学年的工作要点,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大力推行“211三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取得了初步成效。“211”是指课堂时间分配,40分钟的课堂总体上切分为三部分,20分钟老师创设问题情景精讲点拨,10分钟师生互动交流探究,10分钟课堂练习、反馈与点评,三部分独立进行或交互式进行,促使课堂结构的最优化;“三案导学”指教学方法上以集“学案、教案、练案”为一体的三案为载体,师生按“三案”互动教与学,使主导、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促进教与学过程的最优化。在利用“三案”进行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做到设计的趣味性、内容的新颖性、引入的吸引性、过程的启发性、评价的鼓励性、方法的多样性、手段的直观性、语言的艺术性,从而达到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移。“三案”是指在教学之前,由教师执笔编写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用的书面的文字材料,它实际上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副本,为学生自学提供导学作用,为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提供助学作用。

以往的语文课前预习,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而我们编写的“三案”尤其强调预习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课前预了基础知识的准备外,往往是比较宽泛意义上的学生的自我准备,教师会指出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在这个范围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自我选择。这个选择的过程是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的,只有坚持了这一点,才能真正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并对课堂学习产生一种渴望,形成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态势。这样的预习过程,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够动起来。例如,比较了解鲁迅其人其事的同学可以带动周围的同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奋程度;不太熟悉作家作品的同学可以借此机会取长补短,形成主动接受的意愿。同时,这样的学习方式还推动学生们利用教师之外的多种渠道主动获得知识,正式的课堂教学就在这个基础上展开。

传统语文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往往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现在的“211三案导学”则突出学生的“思”,变为“读、思、写、说、听”。即预习中学生先读课文,根据导学预习要求独立思考相关问题或自主提出问题,并动笔写下。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交流,分组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观点,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思维过程,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分享学习的过程,在主动建构中提高课堂效率。当然,限制老师讲的时间并不是不讲,而是要精讲,教师的讲授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师要更新讲的理念:变先讲后练为先学后讲,让学生体验从确实如此到原来如此的心理转变;找准四个讲的时间:导学引入时、诱导点拨时、提炼升华时、效果回授时;明确三大讲的内容:学生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二”要讲、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所以然”要讲、学生能举一但不知如何反三的“三”要讲。例如,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学习、善于学习。“三案”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乐于探索;潜心研读,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上一篇企业标准化

下一篇药用植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