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习个人小结范例6篇

大学生实习个人小结

大学生实习个人小结范文1

[关键词] 特殊专业;大学英语;小组教学;合作

[基金项目] 该论文为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二本类院校音乐专业大学英语小组合作教学实证研究》(项目编号:JXJG-11-13-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74-3

一、引言

随着1999年高校招生的扩招,高校的学生的班级人数日益增多,出现了人数在35-60 的大班教学。目前国内教育界有关应对大班教学的研究大致有三类:一类是从整体上研究了大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一类是从不同侧面谈论大班教学,如:如何提高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力;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与发挥创造力等。还有的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教学模式,如劳诚烈提出了以语篇重建任务为依托的小组学习法(Task-based Text-Reconstruction Team-work);马继滨认为Coleman教授的折衷教学模式较适合我国大学大班英语教学的实际。

音体美特殊专业的学生不仅班级人数多,还存在着有别其他普通专业的特殊心理诉求。该课题组认为,小组小组合作学习能较好地解决当前音体美特殊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小组合作学习得到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政策支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指出:“鼓励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20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倡导体验、时间、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二、理论依据小组学习法

理论依据小组学习法(Teamwork System)又叫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体系,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与优势得到了广大外语教师与学习者的认可。在外语教学的领域中,G.D.Long把小组学习的好处归纳为:(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英语学习者使用目的语的总量增加;(2)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质量提高;(3)学习者得到个别指导的机会更多;(4)使用语言的环境更轻松;(5)学习者学习积极性提高。

Piaget(1928)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中产生的认知不平衡(disequilibrium),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手段,积极建构了新知识(认知平衡),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L.S.Vygotsky的社会认知理论指出,学习就是一个合作的过程,是一个社会产物。Rogers的人文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没有心理威胁的安全的环境和“责任“的重要性。约翰逊兄弟(D.W.Johnson&R.T,Johnson)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大家通过共同工作来促进自己和他人学习效果的最大化,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美国教育学者Vermette(1994)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三、研究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的影响,同时分析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和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方法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

(二)实验对象。实验对象来自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两个音乐专业班级,随机指定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参照班。实验班有55名学生,参照班有56名学生。实验使用的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教材,实验为期1个学年,包含2个学期,每学期17周教学,1周期末测试,每周2次英语课,每次教学80分钟。

(三)实验方法。本实验通过使用教学应用、测试、问卷、访谈和课堂观察的实验工具来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

(四)实验过程。实验过程分为实验前期准备过程、实验进行过程和实验验收过程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将两个班级前一学期的英语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前测成绩,检测两个班不存在显著差异。

并且通过邀请教师进行课堂观察,记录这两个班学生以下课堂语言行为:(1)能否积极地用英语与老师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能否用英语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3)是否经常在语法、选词和搭配方面犯错?(4)能否在互动中话轮保持较长时间?(5)当理解和表达有难度时,能否借助于一些交际策略?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实验前两个班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相当。在英语使用上都存着着一个明显的问题,即自信心不足,都对自己的口语能力缺乏自信,不敢开口讲,表达声音小,含糊不清,主要是因为害怕犯错,被别人笑话,或是锻炼机会缺乏,一说英语就觉得很可笑,心态不够端正。实验开展阶段,全面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实验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强调教师指导小组活动,学生生生互动。参照班主要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知识和信息的整班教学模式,课堂互动建立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主要采取提问的方式完成。实验班和参照班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测试,题型有听力选择题、听力填空题、阅读理解题、翻译题、选词填空题和写作题,同时对两个班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测试。口语测试题型是一分钟的个人自我介绍和十分钟的小组专题讨论。口语测试评分由两位老师完成,学生的口试成绩为两位老师的评分成绩的平均数。期末测试旨在评估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实验验收阶段,将通过SPSS软件对实验收集到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两个班的在英语知识成绩和能力成绩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同时在这一阶段,课题组设计问卷调查一份,在实验结束之前进行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为学生对小组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和在新方法下出现的问题。

(五)小组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分组。老师按照异质组组原则将班级被分成8组,其中7组每组7人,另外一组6人。成员如图1所示担任不同的角色。组长轮流担任,任期为4周,是否连任由成员决定,连任不得超过3次;组员角色的确定遵循自主原则,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协商决定。教师应制定小组规范(group norm)并确定小组评估方式和标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定期开展学生自评和互评及教师的对小组整体和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估,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制定完善的评估表和自评表以规范学生表现。

2.实践阶段:由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外小组合作学习组成。课堂内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主要以课堂小组主题活动的形式展开。活动形式为:(1)小组主题圆桌会议;(2)小组内共同学习和共同检查;(3)循环虚构故事(round robin story make-up)。(4)同伴校订合作写作练习(peer editing in cooperative writing)。(5)互补式阅读(jigsaw reading)。

课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是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借助运用多媒介平台,进一步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主要活动有:(1)QQ英语角;(2)英文话剧表演;(3)英文报纸制作;(4)英文电影赏析;(5)英文歌曲比赛。

3.评估阶段:教师应在每次课,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以做到及时反馈。评价形式可以学生自评,组员互评,组组互评,也可以教师评价。评价手段可以是口头方式,也可以是书面方式。评价的内容应包含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积极性、参与度、小组合作精神、领导组织能力和创造性。

四、结果和分析

在实验的开始阶段、实验进行过程中间和实验验收阶段,课题组对实验班和参照班分别进行了相同内容和相同方式的测试。测试由综合笔试和口语测试两部分组成。对测试结果进行记录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数据,以图表的形式汇总如下。

(一)实验前成绩。综合测试成绩的独立样本T检验

(表1)

在实验之前,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相差1.05分,学习成绩没有显着差异: Sig.=0.392。

口语成绩的独立样本T检验

(表2)

两个班的口语成绩差异不显着:Sig=0.031。

(二)实验中测试成绩(学期末成绩)

1.综合书面成绩的独立样本T检验

(表3)

在实验进行一个学期之后,对实验班和参照班进行了相同内容和形式的测试。实验班和参照班之间的平均成绩相差:1.39分。两个班的成绩没有显着差异:Sig.=0.157。

2.口语成绩的独立样本T检验

(表4)

实验班比参照班的口语成绩高:3.43。两个班的口语成绩存在显着差异:Sig.=0.013。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在英语口语方面的能力提高,只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常练常说,学生的口语表达表现出极大的自信心。

(三)试验后测试成绩(学年末成绩)

1.综合书面成绩的独立样本T检验

(表5)

在为期一学年的实验结束后,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测试。实验班和参照班之间的平均成绩差为:3.18。两个班的成绩存在显着差异:Sig.=0.027。结果表明,通过相对较长时间的实验开展,学生的书面成绩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口语成绩的独立样本T检验

(表6)

实验班比参照班的口语成绩高:4.28。两个班的口语成绩存在显着差异:Sig.=0.002。因此,实验班的学生口语成绩得到良性的持续提高。

(四)问卷调查结果

在学年末实验结束前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55份。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比较赞成小组合作教学方式,认为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较好地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对促进同学间的关系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大部分学生(80%以上)支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

五、结束语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把学生分成完成相同任务的小组,不仅充分利用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能够极大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信任。把小组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外辅助环境。从本次试验的结果得出结论:小组合作学习在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在大班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特殊专业学生的综合英语使用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大部分学生赞成和欢迎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使用,他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他们相信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他们英语能力的提高,并且能够培养他们积极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Johnson,D. W. and R. T. Johnson. What makes cooperative learning work[A].In D. Kluge,S.McGutre,D.Johnson and R. Johnson (eds.).JALT Applied Materials:Cooperative Learning[C]. Tokyo: Japan Association for Language Teaching,1999.

[2]劳诚烈.3T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的设想[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4).

[3]何广铿.英语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许利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谈音体美特殊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怀化学院学报,2006,(9).

[5]李智云.实施分组教学优化教学效果[J].新西部(下半月),2007,(2):87.

[6]秦伊楠,杨国燕,靳惠玲.合作学习在外语教学中的反思与启示[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11):22-24.

[7]孟利魁.小组合作学习理论指导下大学英语改革研究[J].教育产业与创新,2013,(09).

作者简介:余志科(1977-),男,汉族,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学法和英美文学。

大学生实习个人小结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合作 推进方法 注意问题

在历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中,很多方法具有推广价值,尤其是合作学习模式,它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打破了其限制,强调了在实际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更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在当下人才需求环境中,要求求职人员具备较出色的团队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团结意识与合作技能。本文将具体分析在推进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一、合作学习简述

合作学习的方式很多,比如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整体,让学生增强集体的意识与责任。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也已开展了合作学习的模式,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可以按座位分布来划分,也可以按照兴趣爱好来划分,或者让学生自己选择结合方式。教学单位把学生按照成绩划分成小组,把学生按照某次考试成绩划分成若干档次,将每个档次的学生穿插并且平均分到小组中。所以,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差距不大,所有学生均可以互相帮助。

二、推进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性

当前较多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有较强的独立性,由于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自由支配自己的想法和意识较强,合作意识差,集体荣誉感微乎其微。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方式和结果上差别也巨大,有的学生学习速度较快并且效果也较好,但有些学生只能算是马马虎虎。有的学生根本就不适应一个人学习,一个人学习效率极低,从而效果也很差。

但应用合作学习模式后,小组之间的成员开始互相帮助,遇到难题时,可以随时询问,还可以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彼此乐于分享、善于分享的目的。合作学习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团队精神,这对学生日后进一步学习和职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让他们以更好的姿态融入社会之中。进行合作学习也能培养学生自发的探索追寻意识,帮学生培养自我思考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更好成长。

很多教学单位推进合作学习的模式后,班级的学习氛围甚至成绩均有所改善,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增强,无论在课堂学习中还是在课下做课外习题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都会在所归属的小组中讨论,小组的气氛甚是活跃,进而带动了班级的集体学习氛围,有时候甚至能听到学生激烈的争辩声音。一些原来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合作学习的方式给了他们向别人学习的机会,从而使自己在整个过程中收获巨大。

三、进一步推进语文合作学习的思考

1.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让学生充分自主发挥

合作的基础是自主,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一位欧洲的思想家曾经说过:“假如人不能自己思考做自己的主人,人成为人的本质就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尊重。”而自主就等同于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认同的价值,从而也意味着要自我选择和判断,并且要自我负责,使人生真正变为在自由驱使下缔造的成果。教学工作里的让学生充分自由,充分自主,赋予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权力。从某种角度来讲,学习者对知识的获得是一种自我能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从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之中的承担者和参与者。架构理论者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的成果,而学习的整个过程便可看作吸收顺应的过程,学生是运行过程中经验和结构的主体。

2.合作学习的启程:在合作探究前提下,追求高效

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行为大大增强了交换信息的准确性,也更易被同学支持和接收,从而情绪饱满地进行学习,同时也增强了义务和责任感、思维能力,学生间互相启发,减少因为失败产生的恐惧。另外,组织、收集信息、倾听、表达、欣赏、辩论、宽容、总结和评价都离不开合作学习。

3.合作学习的内容:以立足文本为前提,充分拓展资源

合作学习是以好的文本为依据,优秀文本的传播是以深刻的思想性、牢固的基础性、先进的科学性、谆厚的人文性为目的,从而达至Ⅱ既定的教学目标。但是文本本身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个例子,对学生思维的空间有很大限制,所以必须坚定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把所获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再创造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多维度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查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从而把教学活动真正的从课内带向课外。

4.合作学习的目标:以人为本为前提,促进和谐发展

大学生实习个人小结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组合作学习;实证分析

合作学习的教育学观念是苏联著名教育革新家阿莫纳什维利和雷先科娃最先提出的,目的是让学生乐意学习,乐意参与到师生共同构建的教学过程中。小组学习,又称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授课的背景下,在按照某一标准将学生班级划分为若干合作学习小组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方式。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普遍采取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个人独立完成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多年的思政课教学中,笔者对小组学习的意义、划分原则、效果测评及过程调控等问题,有一些初步思索,且在2014年提交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设计与实践的研究申请获得学校教学改革立项。以此为契机,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多的探索与思考。

1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1.1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课程吸引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有效参与度除了与自己的兴趣有关外,还与自己被群体其他成员的重视程度紧密相关。高校思政课教学一般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近百人的大班授课,教师和学生间直接沟通和交流不多,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位学生,很难给每位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情况就大不同了———学生处在一个比课堂更小的集体内,每位学生都在群体成员的关注之下,都有自己的发言机会,都须为集体做点什么。为了出色完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任务,而不至于因自己的原因给所在小组丢分,进一步赢得小组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认可与称赞,每个人都要认真收集、整理资料,积极参加到小组的各项活动中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加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1]。

1.2锻炼学生多种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关注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处理信息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等均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同伴的个性,学会交流、协作,彼此尊重、理解和宽容,在倾听和说服他人的过程中,和睦相处地开展研究学习,这也是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依靠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共同探讨研究,成员之间互教互学、相互合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增强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提高合作共事的能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在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可以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合作,体现团队的力量。

1.3符合思政课性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目前的大学生大多属于90后,他们主体意识强,思维活跃且参与意识强。高校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的主渠道之一,做的是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为了上好思政课,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体,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增加了自我表现和动手实践的机会,激发了发展动力,敢于质疑问难、大胆创新,从而培养了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特别是在目前大班授课、教学内容丰富而课内学时又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将课堂内外教学结合起来,既发挥了学生个性,又实现小组成员的全面进步,更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2小组合作学习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模式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考评,使之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1学习小组的划分按照一定原则,对授课班级进行科学合理的小组划分,是有效开展小组学习的前提之一。目前高校的思政课除个别课堂由1个自然班,四五十人组成外,一般由2~3个自然班甚至更多班组成,大多为一百人左右的大课堂,在划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自然班为单位划分学习小组,每组5~8人。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小组划分,是因为这部分学生无论是在平常上课方面,还是在食宿生活方面,都相对集中,彼此了解得更多一些,开展小组学习活动也更方便一些。5~8人的小组不至于小组数量过多,方便教师对小组活动的指导;小组人数也不要太多,避免有些学生的“搭便车”行为,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不公平的问题。

2)小组成员的男女性别比例大致相等。一般情况下,应尽可能地使不同小组间男女生人数相等或相近,具体情况可根据活动内容等因素来处理。

3)通过抓阄等方式来决定学生的小组归属。分组建议由班长牵头,每个自然班内学生的小组归属可以通过抓阄等随机的方式来确定,这样做比较公平,学生也比较认可,或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和爱好来自由组合,或由教师根据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和思维活跃程度等综合考虑来分配。以上三种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任选一种,考虑到男女生比例,抓阄时可以男女生分开抓,如果是自由组合或由教师来分组,也要考虑每组男女生人数,采用哪种方法最好能征得多数学生的同意。

4)民主推荐组长,明确组员责任和分工。小组成员通过民主方式推荐一名学生担任本组组长,组长既是小组活动的具体组织者,也是教师的助手和联络员,组织和管理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同时还选出记录员、资料员和发言人。此外,小组成员的分工要有变化,可采取轮换制,以便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4]。

2.2小组学习内容的确定根据课程内容、时政热点和学生专业特点来确定小组学习的内容、方式和要求,是有效开展小组学习的重要前提之一。确定小组学习的内容,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重构教学内容。为了使小组学习行之有效,需要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搞清楚哪些内容是需要教师直接在课内精讲的,哪些内容是需要学生首先在课外自学,然后由教师选择在课堂内略讲或精讲的,哪些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交给学习小组独立完成的,等等。

2)结合时事热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思政课之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要搞好课堂教学,需搞清楚学生关注的问题,或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小组学习内容的组织,除了教材内容外,需把握近年来的一系列时事热点,使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3)把握学生专业特点。对综合性学校来说,不同专业的学生,既有共同点,也存在差异。学习小组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重构和小组学习内容的安排,既要考虑课程需要和不同专业学生的共同点,也应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差异。在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时,结合学生的专业,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上三点,需综合考虑,不能彼此割裂开来。在此基础上,制订出每堂课的教学计划和学生活动方案。学习小组活动的设计一方面要考虑活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必须考虑活动的可行性。

2.3小组学习的调整和考评学习小组的划分、活动内容的安排,最好在开学后两周内完成。对学习小组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必要的监控和调整,采取合理有效的考核方式,是保证小组学习活动顺利和有效开展的又一重要条件。

1)对小组学习活动的调整。教学计划与活动方案在学期开始前制订,在学期开始初向学生公布,因而难免有不合理之处;在学习小组的划分、组长人选的确定方面,也难免存在需要调整的地方。各小组活动的开展情况如何,也需要及时关注,加强引导。在整个学期的小组活动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及其变化对小组学习进行一定监控或调整是不可缺少的。

2)对小组学习情况的考评。考评方式与考评要求对学生学习来说,是一根重要的指挥棒。考评过程中要在关注学生团队展示效果的同时,兼顾每个学生在团队中的奉献精神与工作强度,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采用小组整体的评价指标和对组员个人的评价指标相结合的办法[5]。除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占一定的比重外,采用适当的考核方式对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3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举例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组学习模式设计与实践为题的教学改革的第一个学期。该学期笔者承担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个大班的授课任务,由化学工程与工艺121班、土木工程121班、土木工程122班3个自然班的99名学生组成,每次3学时,每周1次课,共48学时。课程的第一堂课即提出学习小组的组建要求,组建的原则是以自由组合为主,自行推选组长,根据组员的不同能力进行分工,于第二次课报上学习小组的名单和分工,对组成的17个学习小组的学习任务作布置,并就考评方式作原则要求。该学期小组学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人物认知。2014年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50周年。小组学习的主要内容围绕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50周年设计,给学生提供甲午战争历史人物名单,供各学习小组抓阄选择。各小组的准备时间为4周,要求各组制作出PPT,自第5周开始,每次课安排2个小组讲解,每组的讲解时间为5分钟,使学生每周都会有所期待,同时也避免了课堂的单调性。讲解阶段,每组推出一名评委,对本组以外的其他各组打分;各组满分为20分,16位评委的平均分为该小组成员个人得分。各组每次活动由组长负责考勤,考勤表在该组发言时提交;对缺勤学生扣除相应的分数,每次扣分=小组成员个人得分/活动次数。

2)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开展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等为主要特征的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培养正确的政治思想及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体验社会生活,达到使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6]。具体形式可灵活多样,如带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或到具有典型意义的企业、社区等进行实地考察,撰写心得体会或调研报告,或在清明节前,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或周末时间瞻仰云居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各组活动结束后提交一份300字左右的总结,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应到人员、实到人员,实到人员的合影和心得等,该项活动满分10分,没有参加活动的学生不得分,以照片为证。

3)经典文献阅读。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研读与所学课程相关经典文献,每人写出不少于1500字的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并且应集中观看2部及以上的红。以上任务统一布置,各小组自行安排,要求各组活动结束时,提供能够充分证明活动情况的照片和书面总结,满分10分;并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完成“党的基础知识竞赛”试卷,满分10分。两项得分之和为该组个人该项活动得分。小组组织的每次活动,由组长负责考勤;对缺勤的学生扣除相应的分数,每次扣分=小组成员个人得分/活动次数。除上述50分外,对小组学习情况的考核还增加了小组学习个人贡献分。增设这10分,主要是因为在以上三项活动中,对学生个人而言,仅对出勤率作了要求,而未把其他表现列入其中,这也是捆绑式成绩评价的弊端。为避免有些学生“搭便车”,小组学习个人贡献成绩由组长及小组推出的2名学生“背对背”划出。其中,资料收集整理情况4分,小组活动发言情况4分,组织活动或代表发言等其他方面2分。综上所述,该学期学生小组学习考核总成绩为60分,课堂考勤20分,随堂作业20分,合计100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按学生平时所得成绩的40%计入总分。其中课堂考勤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抽点过程中,如有小组成员迟到或未到,都将扣掉小组所有成员的考勤分。此办法一出,大大加强了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在该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小组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除了在课间了解相关情况并及时予以整体调控以外,还先后召开过两次组长会议,对各组活动的具体开展情况进行交流和指导。

4结语

课堂教学目前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育的主要途径,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内外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有其必要性。通过小组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笔者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小组教学实践,探索了在实践中结合教学设计的原理提高该课的课堂参与度,实现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加深课堂知识,增进学生对党的感情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识,深化对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教师对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对教学有效性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唯愿通过不断努力,提高思政课课堂参与度,使教学效果越来越好,变成真正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周向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168.

[2]姚小玲教学技能与方法工作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北京:航天工业出版社,2014:93.

[3]李文杰.发挥学习小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63.

[4]赵安民,牛艳娜.学习型研究生学习小组的学习与研究: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学研活动为例[J].社科纵横,2011,26(6):157.

[5]赵小瑾,朱.小组学习在《邓论》课程实践中的探索[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3(2):89.

大学生实习个人小结范文4

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一抓到底,事无巨细,其执行力和影响力,直接下达到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管理体系,班主任的精力消耗巨大,是他力所不及的。“班主任职责‘无疆界’与精力有限发生矛盾怎么办?”――这个问题体现了班主任的普遍困惑。有效的管理,需要在班主任与班级学生之间以“组织体”形式联系起来,可构建两个组织体:班委会与管理小组。

管理小组,无疑是班集体内的一个层级单位。小组分担了班级管理中的重要职责,涉及班级事务管理以及班级教育教学活动,而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目的。本文侧重谈谈小组合作微型组织体,怎样发挥自主教育功能。 一、小组合作微组织体的构建

小组合作微组织体,是班级建设中,最微型的组织单位。

以微型为显著标志,微组织体的构建客观存在于现实教育活动中。班集体内建立小组,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需要考虑小组建制的功能预设。即你希望所构建的小组,在班级活动中承担什么样的管理或教育功能。

分组与功能相关。如有的班级有值日小组,负责班级卫生管理;有学习小组,学优生和学差生组合为学习对子,主要目的是督促和支持学差生获得学业成绩的提高;有竞赛小组,为了班级参与学校活动,而集结起来的协作小组;有实验小组,即在实验课里,根据学习学业而组合起来的协作组。等等。

这样看来,小组合作微组织体,广泛存在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 2.需要考虑构成人员的互。即,小组的人员结合要反复权衡把哪些人包容起来,构建怎样的合作关系。

小组的规模不大,可是把哪些人组合在一起,却是小组实现功能的重要条件。小组建制需要最大可能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学生结组时,他们的个体意愿是希望做到强强联合,可是强强组合未必是实现教育功能的最佳的小组结构。

小组内差异化的结合,可以形成互助机制。因为,班集体内小组的建制,不仅仅是为了有效完成任务,更在于创设一个小环境,以优势互补的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需要考虑领导力的实现。即小组活动,应该体现积极价值观。

小组预设组长,不管是以推举的方式来确定组长,或是以轮岗制来实施组长管理,这些方法都应该体现积极价值观。

因为小组为实现班集体学生自治的基础单位,所以确定小组领导者,并不能以体现班主任目的为前提,组内协商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班级管理中,出现了学生角色“官僚化”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学生热衷于‘当官’的现象逐渐见诸报端。如今20多年过去,这一现象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些班级甚至做到了人人都‘当官’。”这与现代教育强调公民意识、服务意识,是背道而驰的。

班级小组在学生角色的体现上,无论组长还是组员,都应该是平等关系中的一员。 4.需要考虑学生角色的多样化体验。

小组合作微组织体,与成年人社会活动组织体不同,即班级活动包容学生,实现教育功能是其目的。

因此,小组合作微组织体的构建,并不是着意让每一个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组织中的一个固定角色。如,我是一个组长,我就永远在这个组织体里,认定于这个角色。长期习惯于发号施令,而不能体尝做一个普通学生,这未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

小组建制的制度化建设以及行为与效能评估,固然重要,可是一定不能让“小组”固定化,并且组织管理繁琐化。

学生在小组生活里,一定不能被琐碎的管理占用太多精力,也不可以被默认角色固化。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5.需要考虑组际之间的联通。即不能只是在组际之间建立竞争关系,还要考虑组际之间活动的联通性。

现实班级中小组评价比较看重竞争关系的建立,而忽视组际之间的合作。服务于教育的共同体的建立,可以包容竞争,可是主流是合作关系。我们在班级活动中,也需要根据需要,而打通组际的屏障。

日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课程活动也变得丰富起来,走班制与各样的自组织活动方兴未艾。在这个教育形势下,“学校可以让学生自组各类文学、艺术、科技、体育等各种社团,并安排相应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需要加以选择参加;也可以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党团建设、综合指导、文体健身、生存训练、劳动服务活动,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实践与讨论,锻造各自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探究性课题,组织人员进行探究活动,在合作学习中成长。”在现实教育环境里,一个学生往往在不同的场合,会被纳入不同的小组合作微组织体,以适应不同的角色需要,这有利于学生扩展交往圈子,获得丰富信息。 二、小组合作微组织体的特点

小组建制,也可以独立成为体系。它具有独特性,是一个微型组织体。这个微组织体,具有几个特点: 1.结体人数少,容易聚齐,快速形成团队凝聚力。

班级小组,作为微组织体,其人数一般在七八人,或以下。通常作为学习任务结体的小组,人数在3~5人。一人倡议,其他人迅速响应,小组活动比较便利,效益也很高。人数超过5人,一般就要考虑组内分组,形成更小的微组织体。如某校的“127”结组方式,即是一个组长带领两位副组长,每一位副组长各带领两位组员,这样组合起来一个7人小组。这个小组的组合比较有效,就在于在组内重新分组,形成有效的微型组织体:一个负责人,带领两人,形成三人活动体。 2.微组织体,人数少,结构体系不复杂,管理者不需要有太多组织压力。

这个优势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体系的结构而言,是很大的一个优势,若赋予小组活动的责任与涉及面很大,超出学生领导的能力,或者牵扯到他太多精力,这个组织体就无法正常运行。

微组织体,在班集体活动中,其组成人员在接受具体任务后,可以便利集合,达成共识并采取行动。 3.微组织体是一个班级细胞,具有活力,灵活性比较突出,即:这个组织体的解构或形成新的结构比较容易。

小组结体,发挥骨干同学或领袖同学的影响力,带动其他同学,共同完成学习或班级活动任务。这个组织体,也是一个教育共同体或学习共同体。即他们在小组内,面对当前任务,各自要担当适宜角色,学会与人合作。这个微组织体,就是促进一个人社会化,学会尊重,包容别人,倾听别人意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仿真社会生态。

本于如此考虑,班级体内的小组管理,作为微组织体,应该体现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即一个教学班级,要客观存在多样的小组结体形式,主要包括:班级管理小组,主要负责班集体内的事务性工作,以及进行自我教育,如检查班级卫生、同学礼仪、纪律等;学科学习小组,或前后随时结组,或有稳定的结构形态,只要意图是构建学习的互助机制;班级活动或各类实践活动中的自愿结组,这一类小组,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学生根据兴趣与彼此联系的紧密程度结合在一起,有效实现学习或教育目的。 三、小组合作微组织体的效能发挥

小组结体成为班集体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最直接的效能体现在,班集体意志或班级任务的落实,可以直达并覆盖全体同学。所以,班集体内良好的小组建制在做事的效能发挥上最为直接而显著。

然而,班集体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础单位,其教育的导向价值是最为重要的。怎样发挥小组活动的效能,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机制,应该是小组建制上优先考量的目标。

小组的教育效能是如何发挥的呢?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看: 1.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看,小组建制,可以让差异化的同学,在集体活动中发挥各自优势。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教育需要承认个体差异,主张因材施教。在集体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少得到关注,即教师主导的教育影响力,一旦落实在学生个体,关注与支持也是有差异的。而小组建制,以微组织体形式,可以兼顾到学生个体,由此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小组合作,无疑以小组分工为前提,即需要按照做事的要求,在规划进程和分解任务的基础上,由组员分担活动职责。这个分工的原则自然采取优势选择的原则。担负较多责任的学生领袖,在这个过程中,从同伴的肯定和信任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也激励每一个学生走特长发展的道路。

同时,在差异化协作的环境里,每一个具有优势的同学,实际上做了其他人的老师,与同伴互助发展。 2.从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看,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独立学习、教师指导下的班级讨论两种学习形式的重要补充。

学生的学业发展,依赖三种基本形式的学习: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下的集体学习。

过去的学习,较多表现为独立学习和教师讲授,即漠视了小组合作学习,扭曲了教师指导下的集体学习。

现代教学,倡导转变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其实,也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补偿,而提出的教学理念。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

当前,各样的学习组织体,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实践活动小组、专题学习小组等,在学科教学中不断建立起来,具有多样化特点。教育工作者的意图便是,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之后,可以最为便利地进行微型组织体内的互助交流。在全员参与的经验分享中,各人均得到来自同伴的信息,丰富了思考空间。

当三种学习方式应用后,形成了学习流程的一般形态:

按照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提供助读的基础上,学生独立学习;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交流学习经验,完善知识体系;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就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做集体探讨。这最后一个环节,因为教师具有先学先知的特点,所以可以引导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 3.从学生的思想品德与价值观形成看,小组活动无疑让学生在较多与人的合作与竞争中,充分预演了未来社会生活,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微组织体,也是一个最小化的简单人际联系体。三五个人,以教育教学发展为目的,被组合在一起。这是一个最小的人际圈子。在这个微组织体里,每一个学生或自觉或不自觉,履行小组内的不同角色。

小组内不希望有边缘人,而最小化的微型组织体设计,本质上也为的是让每一个人都能融入组织体。而在现实教育中,我国家庭的独子化问题最为突出,不少逐步富裕起来的家庭,在为孩子提供一种近乎溺爱的教育,如此使得很多孩子缺乏对于友爱、理解、包容等的认识和体验。而现实班集体中也普遍存在一种“离群”现象,即有一些学生被排斥在群体之外。这部分学生“要么表现出一种与集体公然对抗的情绪,要么表现为与集体疏离,孤立消极,沉默寡言,对班集体建设和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常常游离于班集体的整体之外”。我们强调小组合作微组织体的构建,就是要最大可能把这些“离群”的学生,包容进来。

大学生实习个人小结范文5

在现代社会进行人际之间、组织之间和国际间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在诸多领域,都不能缺乏合作,否则会产生诸多问题。所以,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拥有合作技能,这些都是基本素质之一。而学生的合作学习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变得越来越重要和备受关注。

1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是指为了完成共同任务,学生在小组或者团体中进行明确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属于社会型学习模式。小组合作一种合作学习的应用形式,是一种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开展小学课堂小组学习的研究工作,有助于补充和完善合作学习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基础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和校本课程的实施。

2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2.1划分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是成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学习在成员组成上是较为随意的,通常情况下是依据座位顺序进行的临时组合,这就不能够对学习成员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等因素进行充分全面的考虑,小组的安排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而且我国的小学中,学生座位通常是根据学习成绩来确定的,学习成绩好的集中在一起,成绩较差的集中在一起,而基于这种座位顺序的学习合作小组,自然就产生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使得各个小组之间的缺乏可比性和公平性。而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就需要从全体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以及家庭背景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考虑,以组成最优化的学习小组,使得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能够是实现异质互补,各组之间水平均和。这样一来能够使得小组成员间合作共赢,也会使得各个小组之间的公平性和可比性增强。

2.2教师应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促进者这一角色

当前在进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通常情况下教师是最终的决定者,缺乏对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有效管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方面,教师没有能够进行理性的设计,多数情况下是在教学问题出现的时候,进行临时性的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只会使得课堂场面看似热闹,但不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而且对于合作意识的养成和合作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要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就需要教师总体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并提前将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告知学生,给学生搜集资料、提前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以很好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此外,教师应当使所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问题要难度适中,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也不能过于简单,使学生丧失兴趣,一旦如此小组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要在最近发展区域内,既不能脱离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也不能超出学生认知范围,问题必须是经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解决的。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学生产生合作的兴趣,激发学生潜力,达到合作的意义。

2.3要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一种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小组合作成员的共同努力,每个人都要发挥出最大潜力,这样才能够获得成功,而这里的成功既包括整体目标的实现,也包括个人目标的达成。小组合作成员共同组成的学习团体,如果在任何一个环节上出现问题,都会对小组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建立起一种个人努力并积极同他人合作的良性机制。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要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构的评价结合起来,将对小组集体和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并对过程评价和小组集体评价有所侧重。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构的评价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对学习过程加以更多的关注,让其意识到合作学习过程才是最为有意义的,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一过程中使其对合作学习方式和合作学习精神有充分的认识。而将对小组集体和小组成员的评价结合起来,并对集体评价有所侧重,能够让小组成员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共同性行为有充分认识,让其明确实现个人目标必须建立在集体目标实现的基础上,避免个人英雄主义、小组歧视现象的出现,让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目标即成员共同参与有足够认识。

大学生实习个人小结范文6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组分工;大学英语教学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等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都共同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人们发现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效率低下,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得到广泛重视。但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则是值得研究者深入研究的关键。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约翰逊兄弟(the Johnsons)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提出“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的概念,并很快得到发展,现在已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合作学习理论其实就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下发展出来的,旨在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一、合作学习理论

1.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与实践,它基于“人多智广”这一哲学思想。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

2.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合作学习的主要理论依据为社会互赖理论(social interdependence theory),该理论认为,积极互赖(合作)产生促进性互动,群体成员会彼此鼓励和促进学习上的努力;消极互赖(竞争)产生对抗性互动,群体成员会彼此不鼓励学业上的努力,而且会相互阻碍;在缺乏互赖的情况下,个人之间彼此便不会有互动,个人都是独立工作而不受干扰。从社会互赖理论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用很简单的话来表述;当所有的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a互勉,愿意做任何促使小组成功的事;b互助,力求使小组成功;c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日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

3.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性活动,强调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性互动,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选定课题,即确定要学习的内容或任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任务应具有一定的难度,有合作学习的价值。第二,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明确组员责任。合作小组以2―6名学生为宜。划分小组时,通常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即每个小组的整体成员特质构成相差不大,但小组内各成员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相互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问同质又为班内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为便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应有分工,每位学生都要担任一个角色,如组长、记录员、监督员、汇报员。小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应相对稳定,各种角色也应轮流担任,以实现小组角色的互相依赖。第三,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小组成员面对面靠拢在一起。学生根据分工首先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然后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各自的学习结果,最后把各自的学习成果整合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监督与指导,对每组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第四,提交学习结果、给予成绩评价。每个小组的汇报员要把本组的学习结果呈现给全班。汇报结束后,教师总结评价各组的学习;也可在教师评价前先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

二、合作学习策略在英语课堂的运用

阅读课以培养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对文章的理解实行合作学习。在词汇学习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可以由某个小组对词汇进行研究和讲解;篇章结构分析方面,老师可以将文章分段交给每个小组讨论, 由小组选出发言人对本小组任务在全班汇报讲解。

听力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大意提出问题,把每个问题分给每个小组,在小组成员听完整篇文章后,在组内讨论本组问题,最后达成一致意见。

在口语练习中,老师根据话题把全班分成不同的小组, 由每个小组合作对本话题进行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表演或者口头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多种新式的合作口语任务,包括戏剧表演、辩论等多种形式。

在英语写作中,主要的合作方式是小组互相审阅各自完成的半成品作文,用老师指定的批改符号为对方修改文章结构,语句,词汇等方面的错误,从相互所犯的错误中集体积极地更正作品,比起老师一一指出错误,学生更能高效率地学会语言。另外团队合作写作与口语任务可以有效结合,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在按规定做自己的文章同时,通过一次结构会话考试,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研究通过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实现合作学习的精髓。也通过交流使得他们各自的研究更加深入而不流于形式。通过口语和写作之间的桥梁既学生学会知识间的互通,也让独立写作任务赋予合作的意义

三、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放宽课堂秩序和氛围

合作学习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它取代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也脱离了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局面。因此在进行合作学习尝试的时候,必须将课堂秩序和气氛放宽,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度来参与活动。如果教师在之前能够大胆放开课堂管理习惯和思维定势,多做事前讲解和心理疏导,学生应该能较快进入合作学习状态。

2.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选择性

合作学习是多个学生分组进行的一种学习形式,它要求讨论的话题、进行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参与意义和价值。教师们在分配活动任务的时候要把握一定的选择标准,找到那些适合学生之间交流、探讨的话题。

3.合作学习的成果巩固措施

分组合作学习的好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互动沟通的兴趣进行比较和交流。这个过程强化了体验,却忽略了课堂成果的总结和强化。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容易出现两个偏差:第一是发现问题就做笔记,导致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一直在做笔记,记录问题,没有参与到讨论互动中去;第二是在一些讨论比较热烈的组,学生无暇做笔记,课堂成果容易遗忘丢失。对此,除了鼓励大家做好互动学习中的时间分配和学习内容分配之外,教师可以总结学生们普遍反应和遇到的一些问题在课堂上加以强调,给学生回味和记录的时间。也可以采用邀请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的方式,让学生们充分回忆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收获,总结成果,强化效果。

合作学习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学的过程由单一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变为多边的互动,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质量。同时,建立了民主、宽容、合作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交流知识的同时,也交流了情感,进而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Harding-Smith, T 1993, Learning Together: an Introduction to Collaborative Learning. New York, NY: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cations.

[2]王坦.合作学习简论[J].中国教育学刊,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