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例6篇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1

根据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计划要求,本人于2010年5月对农民工学习需求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问题,采用个人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了四名群众。调查对象均是随机找到的农民工,满足调查条件。

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底层,每个月只领到一些微薄的工资。而工资的花费除支付日常开支之外还存在着其它方面的费用。例如:邮寄回家乡的亲人生活费、子女的教育经费等。这样的状态下使农民工朋友更急切的想改变生存环境,那就是可以挣到更多的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改善生活并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需要靠劳动靠智慧去改变,这改变的契机在于学习社会上更有用、更实际的操作技能,或者是提高自身的学历从而改变只能从事体力劳动的现状,参加培训学习可以增加自己的能力,像操作技能、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学习后可以朝其它高薪行业迈进,以另一种生活态度来过生活。

我国的农民工问题一直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他们就业流动性强,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农;有的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已成为产业工人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尚未成为城市居民,但与农民也有很大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已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

因此,切实去了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扶植他们去就业,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创造学习的条件,是任重道远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一旦让广大农民工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提升了相关的素质,他们不但能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能为他们家乡的经济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要强人强市强省乃至强国,教育的重要性仍旧是不容置疑的。现在社会上同样是这样一个局面,很多农民工争相去竞争培训机会,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虽然这只是很多农民工中积极的一部分,但是,一旦我们的教育支持跟上去了,一部分农民工头脑“富”起来了,难道我们就不能再利用先富带动后富这个道理吗?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给这个方式下什么定论,但是,看看当今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二月失业返乡的农民工数量达2000万左右。如果不妥善处理好这么一大批的人的就业问题,后果可想而知。

我想就这些问题提出并重申自己的几个观点:

第一,教育资源重心下移延伸到农村基层。我国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县城,农村本土教育资源匮乏。只有把教育资源的重心延伸到了基层,从上向下贯彻,从下向上执行,才能将教育培训做到位。特别是在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中小学生源减少和校舍闲置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闲置的校舍资源,建立一些长效性的基层教育基地和培训网络。

第二,加大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农民工教育还有赖于自我教育,靠别人靠社会毕竟不能有长久的作用,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且辐射范围广的中心村规划布局学习网络。充分利用现有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等公共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并使新农村成为农村人口自我学习的基地,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

第三,重视教育权的保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工自身的受教育权的保障,农民工到城镇就业,虽然解决了生存问题,但还要学习技能、积累经验,以获得稳定就业的能力,适应城市生活。而农民工在进城时就在文化教育程度上与城市同龄人存在着先天差距,如上海2003 年对外来流动人口调查表明:84.05%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工进城后因本身经济条件较差,往往难以支付市场机制下的培训费用,城市庞大的继续教育体系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而政府和用人单位又因缺乏经费投入且无明确的政策保障,不可能有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等再教育的积极性。同时,用人单位过度延长农民工劳动时间,更不可能使农民工有其他再学习的机会。二是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目前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缺乏相关的规定,也没有专门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人地两生的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是他们最为棘手的问题。城市正规学校入学的户籍制度使很多农民工子女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也无法进入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就算能够进入也需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等。

总而言之,要把加强农民工教育这件事作为我国现行教育任务的一个重点,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来缓解或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长期失衡的现象。教育要面向农民工,为其创造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教育要面向新农村,使教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使新农村成为农民工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要面向未来,使其成为提高农民工技能和素质的主渠道,成为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无论是对于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公平配置,还是对于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农民工继续教育都将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三农问题也能在这个问题解决的同时得到解决或大大的改善,让农民工朋友真正学习到能提升自己的知识、开展以后丰富多彩的人生路。

调查者:####

调查日期:201年5月

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社会调查工作小组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2

调查的实施

1.问卷调查

(1)设计问卷调查表。

我们设计了立足职成学校、针对农民对职成教育的需求问卷调查表和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学习愿望、学习目的、学习时间、教育投资、培训内容,以及农民对于职成教育现有培训状况的意见和建议。

(2)实施调查。

2013年4月,我们以各职成学校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提纲。采用集中发放、集中回收的办法,共发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70份,回收率93.5%。

2.访谈调查

携带访谈提纲,对全区各职成学校从事短期培训的专业教师以及江宁区部分农民及其子女进行了访谈。

3.样本分析

在调查的样本中,18-25岁占28%,26-45岁占53%,两者之和占被调查总数的81%,这一年龄组是目前农村中文化程度较高、需求继续教育较高的人群,他们的回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他被调查的年龄结构为16-17岁占6%,45-55岁占13%。调查显示,小学文化程度占7%;初中文化程度占32%;高中文化程度占30%;中专、技校学历占21%;大专学历占9.2%;本科及以上占0.8%。

数据分析与结论

1.农民对职业培训有较强的需求

调查显示,85.1%的人都有学习需求,68.6%选择进培训班学习(表1)。这说明农民对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有较高的认可度,接受培训的愿望强烈。

此外,68.6%的被调查者认为,进培训班是最佳的学习方式。这说明,农民希望参加技能培训不影响自己的其他活动时间。然而,我们绝大多数职业教育机构开展的是全日制的学历教育,而非学历教育(培训)开展得还远远不够,不能满足农民短期培训的要求。

2.农民需求的培训内容和学习时间指向明确

调查表明,有42.3%和37.7% 的农民在学习内容上选择职业技术培训和科技农业知识培训,62.6%的农民希望将学习时间放在节假日,13.4%和24%的选择晚上和白天。(表2)这说明,农民需要大量的职业技能、科学技术培训,并且希望培训机构能够考虑农民实际,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满足农民的需要。

进一步调查显示,在职业技术培训中,选择工业技术的占29%;建筑业的占10%。这与当前江宁区的经济结构是比较一致的。而现实是,多数职业教育机构热衷于开设市场营销、会计、服务类等投资少、实验实训设施要求不高的专业培训。因此,我们认为,职成教育机构要真正树立市场观念,主动满足人才市场和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及时敏锐地根据人才市场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培训专业;要根据农村劳动力短期培训的特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员的技能水平,满足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3.传统观念影响农民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对收入不高的农民家庭来说,继续让子女读普通高中、考大学会带来很重的经济负担。但即使是这样,仍然有54%的人选择高中教育,而选择学制短、免交学费的中专、技校的只有39%。(表3)2012年江宁区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也与调查的结论相吻合,当年普通高中招生0.332万人,而中专、技校、职高招生总和为0.24万人,一些低分考生,宁可掏高价去民办高中也不愿选择职业学校。这项调查说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社会认识在农民中也有很大市场。在这种环境下,接受职业教育的个人将付出更多的“软成本”,从而影响农村居民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积极性。

4.培训质量影响农民的培训需求

对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开办的各类形式的培训情况,被调查者认可或基本认可的占53.4%,不认可占46.6%;对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教风、学风建设,认可或基本认可的占59.8%;对职业教育机构提供的场所设施,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占66.8%。以上三个数据说明,人们对职业教育机构提供的各类形式的培训及教风学风建设认可度不高。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机构要摸清农村居民的真正需求,根据居民需求的变化适时开设相应的培训专业;并且要加强职成教育的教风学风建设,提高居民对职成教育的认可度。近几年来,江宁区职成教育机构的硬件设施更新较快,但是仍然赶不上企业发展的需求,或者更新的设施设备没能得到合理的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江宁区共有12万多农民接受了免费职业技术培训。但是,对广大农村居民来说,国家采取的多种鼓励农民接受培训的政策宣传还很不到位,各职成学校开展的各种针对农民的培训工作,绝大多数只是短期技能培训,而且在时间、设备、师资等方面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培训效果不能得到彰显,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结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职成教育要进一步发挥教育功能和在“三农”中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

一是政府应加大对职成教育的宣传力度。各级党委、政府应当广泛宣传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特有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功能,以改变社会对不同教育类型的认识偏差,矫正对接受不同教育类型学生的态度;要大力宣传国家经济发展既需要高、精、尖的专家人才,更需要千千万万有良好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岗位能力的技术工人和现代服务业人员以及懂得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新型农民的理念,以此改变人们对职成教育的偏见;要引导居民对教育进行正确选择,使更多的居民在选择教育途径来改变身份时,能够更加理性。

二是充分发挥龙头学校的示范作用。江宁区应当充分发挥江宁中等专业学校和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在农民技能培训等各种培训中的示范作用;各职业教育机构必须主动适应当地农民的教育需求,增加培训投入,建好培训基地,扩大培训规模,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技术,提高培训质量。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3

关键词:农村居民;信息素养;素养教育

导言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是对信息的觉醒与渴求程度,信息能力是识别、查找、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是如何合法合规地使用信息设施和信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不仅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要加强对农村居民信息素养的培训。就研究者们已做过的对部分地区的调查结果来看,农村的信息需求非常旺盛[1,2],表明农村居民信息意识很强。但由于受自身知识水平、信息条件等的影响,农村居民的信息能力却整体比较低,从而使得他们大量的信息需求无法满足。针对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教育迫在眉睫。在开展“农村书屋”和建设农村通讯网络的同时,开展对农村居民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构成了农村信息化的全部含义。农村居民信息素养教育包括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使用网络的意识、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等。

1影响农村居民信息素养的因素

1.1自身原因

农村居民自身的文化素质与经济收入是影响其信息素养的重要因素。关于这两点,本世纪最初十年的情况可以通过一些研究者的调研得到印证。自身文化素质方面,《福建村民知识能力与图书馆需求调查报告》[3](下称文1)显示,51.1%的被访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内蒙古村民知识能力与图书馆需求调查报告》[4](下称文2)显示,38.7%的被访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素质较低都可能是没有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从而无阅读习惯的主要原因。关于经济原因,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不会用电脑或上网的原因中分别有近65%和67%的是因为“买不起”。同期,笔者参与的针对山西省农村居民信息需求的调查也显示,有13%被访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被访的有效人群60%为纯农业家庭,家庭年收入2万元以下的家庭占比较大,约为65%。在最想用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中有43%的被访者选择了电脑网络,但最常用的方式中他们选择了电视。当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还是很低,可用于信息消费的比例相应也低。经济原因是他们最想用和最常用的获取信息方式之间差异的根本原因。新生代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通提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到60%以上。但这部分人大部分在城镇务工,并未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因此,真正的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还是处在偏低的水平。2015年,我国农民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大关。但农民的消费重点放在住房改善上,用于信息消费的很少。智能手机消费也是集中在年轻一代外出务工人员身上,传统的纯农业家庭在信息消费上的开支比例依然很低。

1.2外在原因

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重心依信息条件而定。文1调查结果显示,35%的农村居民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文2调查结果更是显示,有近67%的人每天看电视时间在2小时以上。同期对山西省农民的调查结果显示,456名被访者中371人有手机,占到了80%强,电视和座机的拥有率几乎为100%,95.2%和50.88%的人分别选择电视和手机短信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说明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中通讯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最为发达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重心主要是电话和电视。而由于目前电脑在农村的普及率还不高,使用网络的农村居民更少,被访的456户农村居民电脑拥有量不足被访总量的1/5。其中上网用户数只占到被访总量的1/4,只有不到1/3的通过网络获取所需信息。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普及对于广大的农村居民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信息意识增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信息能力全面提高了,反而暴露出了更多的信息识别能力与信息道德方面的问题。农村居民由于内在的文化与经济条件所限,迫切需要农村图书馆作为外力来促进与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信息消费水平。但由于农村图书馆建设尚未纳入国家公共图书馆网体系中,所以,虽然农村书屋的建设填补了这一空白,但成果并不乐观。对山西省300余个行政村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足1/10的村子设有图书馆。其图书来源主要依靠各种不定期无规律的捐赠,表现为没有针对农村居民需求捐赠,而是由捐赠者意愿决定的。所捐赠图书大部分是捐赠者将他们不需要的图书捐赠至农村图书馆。另一个表现是捐赠的无计划性,甚至完全依捐赠者的兴之所致。农村书屋建设规划性差、随意性大以及样子工程特点的缺陷,使信息能力薄弱的农村居民虽有信息需求,却一直处于无助的状态。

2农村居民信息素教育内容

2.1培养信息能力、兴趣和习惯

信息素养基本的含义是信息能力、兴趣与习惯。能力是兴趣和习惯养成的基础。对于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农村居民,首先需要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具备一般的阅读能力基本之后,重点转移到培养他们的信息兴趣和习惯。培养兴趣首先要了解他们的需求,从他们最需要的内容入手,逐步带动,慢慢培养他们的信息习惯。对于农村居民的信息需求,不能想当然地界定。山西省农民信息需求调查中,在“你认为最重要的信息”中,“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与治疗”信息高居第一、二位,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粮食市场”和“国家和地方农村经济政策”却位居倒数第一、第二和第三;在对“想通过图书馆读到哪方面的书”的调查结果中,有农业经济方面的,但最多的还是文学类的,尤其是小说、军事类的。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在具备一定上的阅读能力、养成较为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基础上,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帮助农村居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必备条件。智能手机的普及对于信息兴趣与习惯的形成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对于信息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尤其是信息识别能力差,良好的信息道德的养成更谈不上。因此,信息能力的培养以及信息道德教育还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完成。

2.2学习网络使用基本技能

数字时代的信息素养必然包括使用网络。培训内容包括电脑的基本操作,使用浏览器,远程通信(电子邮件,QQ及微信等即时会话方式的使用,语音视频会议),应用多媒体(媒体简单制作与播放),查找网上信息,使用农业网站,手机银行与网上银行等等,而且依照一定的前后顺序来学习。

2.3养成良好的信息道德

良好的信息道德是数字环境下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是其核心内容。网络是一个开放、多元、自由的环境,决定了网络道德具有开放性、多元性、自主性和自律性特点[5]。因此,培养农村网络信息用户良好的网络道德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看待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如何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可帮助他们认识并避开网络中出现的信息欺骗、信息污染,并从一开始使用网络就成为维护网络道德的卫士。

3农村居民信息素养教育实现

3.1全面建设并发挥农村书屋作用

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培训工作,图书室、网络是基本的外部条件。图书室是培养和提高农村居民阅读能力的最好场所。集中的学习环境有助于读者之间的讨论交流,能较快地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农村书屋建设发展多年,但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甚至萎缩状态。农村书至的建设要实现突破,需要在资源建设多样性上有所改变。首先,在图书来源上要不局限于自上而下的发放,自外而内的捐赠这些被动方式。由村集体支出,自主购入适用图书,满足村民文化生活与农业经济需要。同时,要将网络引入书屋建设,提供网络资源服务。网络使用基本技能不仅是信息素养教育主要的组成内容,也是信息素养教育主要的工具。电话光缆的铺设和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农村居民已经具备了上网条件,但正如文1、文2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不会用电脑或上网的原因中分别有近65%和67%的是因为“买不起”。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像支持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一样在电器下乡中对电脑下乡和网络费用方面给予农村居民政策倾斜,另一方面,村集体可以将网络引入书屋,在数字资源建设上,有经济条件的可购置农业经济与娱乐类数字资源供村民使用;经济条件达不到的,可充分发挥村中大中专学生的作用,在网上选择合适的免费资源,并在假期对村民进行指导,教会他们使用免费资源。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有能力的村集体可以发挥智能手机作用,利用微信平台等免费推送服务到村民手机,作为农村书屋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延伸。

3.2借鉴图书馆总分馆制思想保障农村书屋长期发展

囿于资金与人员的不稳定,依靠分散的单一村集体经济,农村书屋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长期性可能会出现波动。如果能够至少以乡镇为牵头单位,做到一定范围内统一管理与规划,将有利于农村书屋的长期健康发展。在图书资源建设上实行统一采选加工,既能降低购置成本,又能统一加工标准,有利于图书在各书屋间的流动,让最少的钱发挥最大的功效。在数字资源建设上实现共建共享,更能体现出总分馆制的优越性。在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上,总分馆制模式在农村书屋健康发展中起着更明显的作用。对于各农村书屋来说,图书规范加工人员与网络资源服务指导人员尤其缺乏。借鉴总分馆制管理模式,乡镇一级配备图书资源专业人员,各书屋在业务上接受乡镇总馆指导。

3.3培训方式

由于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总体较低,信息意识较差,识别信息和阅读理解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对于网络信息的识别与网络的利用能力都较低,要求针对他们的信息素养教育要采取有组织的形式。农村居民日常居住与劳动生活的特点为分散分布,劳动作息时间有相对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农村居民信息素养教育培训时间要根据这些特点制定,即错开农时,集中培训[6]。在具体培训中,要考虑到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总体较低及参差的现实,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具体可采用孩子带动家长的方式。一来是因为孩子有较好的学习能力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二来是在家庭成员间开展学习对家长与孩子来说都是宽松的环境,避免家长怕被外人嘲笑的窘境,也有利于督促孩子学习。继之以后,可以采用带头人带动普通人的方式。带头人指在当地从事种养殖业、运输业等各业的佼佼者。他们一来比普通农村居民经济条件好,另外有信息需求,所以他们愿意也有能力投资电脑及网络,进行信息消费。而普通农村居民由于有了前期与孩子共同学习的基础,也不忌惮与别人的交流学习,最终达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在具体的培训方选择上,任务驱动法是值得推荐使用的好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从需要出发做一个案例,以完成一个任务为例,让学员学习电脑及网络使用技能。其中,制作适合的教案是这个方法的关键。在前期孩子与家长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可使用现有市面教材进行。在后期的普通农村居民与带头人共同培训学习中,选择与当地农村经济相结合的案例,选取与他们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案例,通过对此案例进行示范性解决,非常直接而又感性地激发他们对网络的兴趣和信任,让他们体会到网络对自己实际的用处。有研究者提出了农村居民信息素养教育的SPOC模式[7],也是针对农村居民的生活与劳动特点而设计的。这种小规模限制性在线学习模式,通过准入的限制,来保证接近水平的学员在一起学习,效果更佳。但是在线学习作为一项农村居民信息素养提升的内容,只有在基础培训完成后,学员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才有实施的可能。因此它在后期使用会有较好的效果。

3.4培训承担者

在目前我国的基层一级文化组织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志愿者组织服务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目前,国际上有一些志愿者组织从事信息援助工作。他们从国内招募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来自不同专业,研究和工作的重点不同,有的从事理论研究,有的从事技术工作,有的具有教学经验,组成为一支人才结构多元的团队。在援助活动中,他们多与被援助地的学校(或其他文化团体)合作,实现针对一地或一个领域的信息素养志愿服务。这种志愿者组织的工作系统性较强,从前期的调研到信息素养培训,再到项目结束的跟踪,从资金到技术、服务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链条。

4结束语

在农村信息环境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开展农村居民的信息素教育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要在针对农村居民信息需求和消费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这一信息社会的弱势群体给予最大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永健,赵艳涛.对山东农民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J].传播实务,2007(3):45-47.

[2]蒋子春,张振国,姬志刚,等.农民信息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河北省邯郸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34(28):5438,5440.

[3]方允璋,林敬,金美丽,等.福建村民知识能力与图书馆需求调查报告[J].图书与情报,2008(6):40-51.

[4]邬卫华,王龙,金美丽,等.内蒙古村民知识能力与图书馆需求调查报告[J].图书与情报,2008(6):52-63.

[5]明冬艳.网络道德教育浅论[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37-39.

[6]原小玲.农村公民信息素养教育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6):135-37.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4

一是要提高学习能力。当今时代,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每一个党员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不重视学习、不知道学什么的问题,认为工作太忙,很难挤出时间学习,或者认为已经拥有足够的工作经验,不用学习也能完成工作,坐吃山空。但随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加快“三农”的工作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和新政策,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步伐、深刻理解、准确把握;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基层和农民群众的要求日趋多样化,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提高学习能力,把学习当做一种神圣职责,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经历追求,更要作为自觉的、经常的、不间断的任务。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等党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学习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得分一系列方针政策,深入学习涉及农业农村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而当前要重点学习好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学以致用,注重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谋划农业发展,指导农村实践和服务农民群众的能力,努力成为内行型、专家型干部。

二是要提高调研能力。我们在工作中有时会感觉到看问题浅尝辄止,只看到表面,深入不到本质,缺少思想,没有观点,坐而论道,人云亦云,对待事物和问题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和判断。根本原因在于深入基层不够,对农村形势判断的不够准确,对农村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的不够透彻。闭门造车,按文件落实文件,按会议落实会议,这样势必要影响工作的标准和质量。要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必须要高度重视调研工作。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巷、成事之道和决策之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前农业农村工作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经历广泛而深入的变革,离开了调查研究我们的工作就缺乏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今后,农委各股、站、办,都要把开展调查研究作为一项基本功,积极创造条件,沉下身子、深入农村、深入群众,不断增强对农业的认识,增加对农村的了解,增进对农民的感情,努力把握“三农”的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服务“三农”的工作水平。通过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我们准备对调研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部署,要求全农委上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开展调研与贯彻县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相结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与指导工作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拓展视野、完善思路、促进工作,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三是要提高服务能力。虽然我们在服务“三农”工作方面作了一些工作,但和全县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自我加压不够,工作作风不实等问题。我们农委的党员干部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工作的大局观、责任感、服务意识,深入调查研究,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急农民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提高服务的主动性,狠抓落实,务求实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5

关键词:农村青年;学习需求;培训教育;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天津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研究报告

收录日期:2016年1月4日

一、引言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农村青年作为当前我国农民的主体,他们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状况对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农村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只有准确真实地掌握农村青年基本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青年工作,农村青年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建设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希望。然而,在农村青年的培养中,我们的教育制度,社会机制出了哪些问题?如何加强对农村青年的保障?如何去解决?为了更好地了解上述的问题,笔者以天津的郊区为例,运用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形式,结合统计局的最新数据,分析出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二、调查结果

(一)受教育程度。在接受随机调查的人群中,我们选取了4名代表进行了一对一访谈,男青年2人,占50%,女青年2人,占50%,均为大专(高职)学历。调查表明,现今农村青年学历层次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仍不理想,大多数只能从事体力型、收入较低的工作。知识和技能水平的限制,直接影响了农村青年的就业。

(二)对教育需求程度。在调查对象中都明确表示,有40%的农村青年不愿再接受进一步学习培训,想尽快进入工作轨道赚钱养家糊口,但还是有60%的青年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层次,并获得一技之长。其中,75%的农村青年希望通过业余学习方式攻读相应的学历,利用学校机构的载体,主要为:广播电视大学、其他成人高校。调查表明,农村青年大部分人都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学历层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学习意识和学习愿望比较强烈;另一部分青年思想封闭,眼光狭隘,缺乏科学的教育指导。

(三)获取自身技能途径。由前些年天津市举办的农村万名青年人才培训工程的资料可以看出(注:首届660名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顺利完成学业,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专学历文凭),大部分农村青年响应宣传号召积极参与政府联合培训机构开展的技术培训课程,并取得圆满结果。

(四)农村青年家庭收入情况。从农村青年家庭收入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年收入在1万到3万之间的占70%,家庭年收入高于3万元的占30%。另外,据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本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293元,比上年增长13.5%;人均消费性支出16,562元,比上年增长11.9%。由此说明,城乡差别的存在,农村青年家庭生活水平仍不算高,农业和农村工作仍是现在我们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五)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情况。在调查对象中最为关切的是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子女升学问题、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其次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家庭生计的其他问题。调查显示,农村青年比较关注民生问题,参与社会建设的意愿比较强烈。

(六)农村青年对未来发展及学习需求。在4名调查对象中,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希望进一步提升自身学历,通过相关培训,学习文化知识,掌握先进技能,学有所用,以技致富,对社会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充分体现了农村青年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加大,都能对自身发展进行定位,思路清,有逻辑的人生目标。

三、分析及建议

(一)影响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的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国家政策原因,导致偏远山区经济发展较慢、生产水平低,直接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村青年不能享受良好的教育环境,有才之士不能得到挖掘,导致农村人才的流失,这就是农村青年文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据统计,60%的有为青年被迫继承老一辈产业,能力无处发挥。

2、心理压力的增大。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使农村青年的压力不断增大。农村青年大都踏实肯干,一些情绪无法宣泄从而自我颓废。农村青年心理压力处理方式的选择多种多样,据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提出,由于怕受歧视,不被理解,80%的青年选择自我调整,13%的群体选择与朋友交谈、倾诉、运动或寻求他人精神物质支持,但仍有少数的7%人群选择逃避甚至发生惨案,令人看了十分遗憾。

3、农村传统思想禁锢。首先,农村社会封建思想依旧残留,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导致农村青年性别文化水平的失衡。2011年普查局公布:中国男女比例120∶100,可见不久的将来我国光棍比例将上涨13%,各大名校男女比例也一度失衡;其次,农村对教育的不重视也是一个瓶颈,只顾在家种田,愚昧思想蛊惑人心。

4、青年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突出。据调查,99%的农村青年表明对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能力普遍较弱,大多从事低收入的体力型职业。普遍缺少职业技能,法律意识淡薄,从而导致青年农民工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缺失和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

5、国家教育制度的限制。现如今成人高考看似公平合理,但是据历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显示:偏远地区的学生想考入名校,分数线往往高于城市学生近100分,这一现象导致农村人才的流失,在如今这个看重学历的年代,不是名校出来、没有人脉,找工作便难上加难,工作没有保证,生活便没有依靠。

(二)农村青年学习需求的建议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要通过政府行为调整教育政策,追求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支持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确保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增加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构建适应农业发展需求和青年务工需要的“农业现代化教育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为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2、鼓励自主创业学习。希望政府提供更多的政策、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经济资源并能够提供优惠的政策、容易获得的贷款、真实及时的市场信息、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和实用的科技知识。

3、强化职业教育。以培育高技术人才为目的,加大对职业院校的建设,让农村青年掌握一技之长,学有所用,以技致富。切实按照农村经济和个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发展职业教育,从而不断地增强农村青年科技种田的能力以及进城务工的能力。

4、加强农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农村青年的理想教育、现代文明意识教育、科技兴农教育、现代农业意识教育为重点,针对青少年群体各成长阶段的特点,进行分层教育,合理确定由低到高的阶段性目标、内容和方法,努力做到目标切实可行、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5、深化农村社会改革与建设。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加大对农村低收入户的支持力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农村青年选择影响他们一生的再学习、再教育,而不是为了家庭生活过早的从事一些体力劳动。

主要参考文献:

[1]侍建敏.农村成人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成人教育,2006.1.

[2]崔国富.学习型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社区化发展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1.6.

[3]冯广兰.当前中国农村教育的困境及解决对策――国际比较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07.1.

[4]薛亮.新时期开放教育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与应对[J].教育与职业,2012.2.

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范文6

[关键词] 苏州市;失地农民;职业培训;需求分析;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F620 [文献标识码] B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部分农民的农业用地被国家征收后成为失地农民,虽然失地农民获得了国家的经济补偿和合理安置,但是由于土地流转配套政策措施的不完善,以及失地农民对土地补偿款的非理性消费,大量农民在失去土地后未能再就业(陈丹等,2014),另外,由于较低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导致失地农民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潘光辉,2010),在城市中谋得一份工作。而职业培训是提高失地农民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提升失地农民的就业能力,促进失地农民工重新就业的重要手段(曾国平等,2011),因此加强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把握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培养和提升失地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帮助失地农民成功就业,是关系到失地农民生计、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二、数据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调查是在苏州新区人社局的协助下,在苏州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班上采用集体施测的办法获得统计数据,问卷施测时采用统一指导语,问卷回答完毕后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获得114份调查问卷,其中男性有51人(45.1%),女性63人(54.9%)人;年龄方面:20-30岁39人(36.8%),31-40岁48人(45.28%),41-50岁19人(17.92%),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44人(40.5%),高中30人(27.0%),大专学历23人(20.7%),本科12人(11.7%)。

(二)调查工具

采用自编的《苏州失地农民职业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对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情况进行调查,自编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包括培训满意度、培训效果、培训经历等职业培训总体状况,第三部分包括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地点等培训需求内容。

三、调查结果

(一)失地农民职业技能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61%的失地农民认为自己有一技之长,但也有39%的被调查失地农民表示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另外被调查的失地农民中,有57人持有劳动部门认证的职业技能证书,占总样本量的56%,同时也有44%的农民表示没有劳动部门认证的职业技能证书。

(二)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经历

在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前,有不少失地农民已经接受过有关的职业培训。调查结果表明,之前接受过类似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共有56人,占总样本量的52%,而之前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则占到了48%;农民之前参加职业培训的主办方主要是就业单位(38%),职业院校(27%)和政府相关部门(21%),社会其他培训机构相对较少;职业技能培训费用主要来源于自费(51%)和企业承担(42%),政府承担的职业技能培训费用只占7%;从培训内容来看,职业培训主要包括上岗技能培训(47%)和创业培训(23%);对于培训效果而言,76%的人认为之前的培训对找工作是有帮助的,而24%的失地农民认为之前所接受的职业培训“没用”和“不清楚”;在职业培训满意度方面,失地农民对之前的职业培训认为“比较满意”的有21人,占总样本量的32%,而选择“不太满意”和“一般”的共占总样本量的68%。说明苏州失地农民对培训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就参加职业培训的影响因素而言,影响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原因是培训费用太高和培训时间不合适,两者共占总样本量的65%。

(三)失地农民职业培训需求

从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培训意愿、培训费用等方面考察了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在培训时间上,最容易接受的培训时间是“10天以内”和“11-20天”,两者共占样本量的69%。说明失地农民不希望职业技能培训时间太长;在培训方式需求方面,失地农民最希望的培训模式是多种方式结合(48.2%),其次是老师讲授(47.4%)和现场实习(46.5%)。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学习也逐渐受到大家的欢迎;在学习方式来看,农民更倾向于的学习方式是面对面授课(74.6%)和现场实习(67.5%)。值得关注的是,有21人选择了网络培训,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培训方式需要与时代进步相结合。调查结果显示,愿意自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有66人,占总样本量的62%,说明大部分的失地农民想要参加培训提高自身文化和职业素质的意识强烈;而不愿自费参加培训的占总样本量的38%,说明相关部门应该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解决失地农民培训费用的问题。最后,调查结果显示,农民最愿意承担的培训费用是“500元以下”和“500-1000元”,二者占总样本量的80%。

四、对策与建议

(一)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提高职业培训的灵活性

失地农民工职业培训基本上都是关于传统的技能培训,涉及到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方面的培训很少,在互联网+时代,紧随时代步伐,增加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培训有利于帮助失地农民顺应时展要求,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从学习方式来看,除了面对面授课和现场实习,网络学习也渐渐获得失地农民的欢迎,这样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途径也随之增多,形式也更加灵活。所以,为了迎合失地农民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需求,培训方式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培训模式和讲授方式。

(二)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实现与失地农民培训需求的统一

调查结果表明:有超过一半的人之前接受过类似的职业技能培训,说明某些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具有一定的重复性,这样不仅浪费了学员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培训单位而言,这无疑也是时间和经费的重复浪费。由于培训经费的有限性,因此在进行培训前应当做好培训对象的选择,避免浪费。另外,对于培训机构而言,还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精心设计培训内容,精选培训讲师;注重教学环节,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教学质量;了解培训学员的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最后应该进一步要保证培训的效果,努力提高学员的培训满意度。

(三)建立培训就业一体化体系,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获得技能所通过的渠道主要是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主体主要包括就业单位、职业院校和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在失地农民培训方面还缺少足够的参与,这就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就业培训体系。另外,开展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的是使失地农民能够实现就业或创业。在农民参加的培训机构中,仅有37%的人选择培训机构提供就业服务,说明培训机构在提供就业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培训机构的服务功能比较单一,这就需要建立失地农民培训就业的一体化服务体系,把培训和就业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做好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失地农民就业指导服务,实现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服务的有效统一,这样才能提高失地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失地农民就业的成功性。

(四)进行长期跟踪指导,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质量

加强对失地农民培训后的跟踪指导,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失地农民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培训后的就业指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反馈数据来调整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首先,培训机构应该明确跟踪指导的内容,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了解培训后学员的反应和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可以采用面对面和在线指导的混合模式进行跟踪指导,依托网络优势,建立QQ学习群,加强学员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解答疑难问题,课堂教学问题咨询等活动。培训结束后,不能将培训期间的成绩作为评价培训效果的唯一标准,要特别关注学员的知识、技能和教育价值观等有没有得到新的提高和发展。对跟踪指导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对指导经验进行归纳,建立学员的跟踪指导档案,为以后的培训工作提供借鉴。

[参 考 文 献]

[1]陈丹,汪良,张藕香.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调研世界,2014(7):40-44

[2]潘光辉.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与供给:基于广东省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济,2010(10):108-112

[3]曾国平,侯海艳,刘春鑫.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影响因素探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6):29-35

[4]叶继红.失地农民职业发展状况、影响因素与支持体系建构[J].浙江社会科学,2014(8):7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