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集成论文范例6篇

系统集成论文

系统集成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集成;模型;实践

1集成创新及运营模式

1.1集成与集成创新

集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已存在。社会组织是人的集成。机器设备是零部件的集成。生产线是机床、工具的集成。但是,集成作为一个科学概念被人们所认识和明确提出则是近年来的事。企业中的成组单元(GTC)、柔性制造系统(FMS)、制造资源计划(MRP)、准时生产制(JIT)、并行工程、技术创新小组等都是将各种不同部门的人才、技术等资源有机地集成起来的组织形式或方法。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集成是指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即在各要素的结合过程中,注人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要素仅仅是一般性地结合在一起。并不能成为集成.只有当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时,这样的过程才称之为集成。从技术集成的角度看,美国学者MacroIansi认为“通过组织过程把好的资源、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称为技术集成”。因此。从本质上讲.集成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单元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或行为结果。除了聚合之意。集成更值得重视的是其演进和创新的含义。集成强调人的主动行为和集成后的功能倍增性与适应进化性。这无疑是构造系统的一种理念。同时也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和提高系统整体功能的方法。

集成创新是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的融合,使各项创新要素之间互补匹配.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其体现几个方面的要点:第一,集成创新是指创新的融合.是技术融合的进一步延伸。这种融合通过把企业创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流程以及不同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创新实践、创新流程和竞争力集成在一起。从而形成能够产生新的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方式。第二。集成创新涉及技术、知识、战略、组织层面,区别于单一的技术集成、知识集成、战略集成和组织集成。即超越了传统的企业边界。要求考虑产品、生产流程、创新流程、技术和商业战略、产业网络结构和市场创新的集成。第三,集成创新和组织绩效有积极、直接的关系,是组织获取新财富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集成创新是创新主体将创新要素(技术、战略、知识、组织等)优化、整合,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功能倍增性和适应进化性的有机整体,组织通过学习为商业创新和竞争优势创建一个管理秩序。实践证明。任何层次的创新.都不应当仅仅是分配资源。更主要的是按照既定的目标。组织和集成资源.否则。许多技术和成果就无法实现它应有的价值。因此。要增强企业竞争力,必须利用集成创新,创建和吸收新知识。

1.2集成创新流程模型

集成创新流程模型演化都集中在如何改善创新项目的理解上。常规的模型认为创新是技术推动、市场拉动和交叉功能团队与供应商和客户集成的结果,这不能解释和预测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流程。而集成创新流程适应了公司经营环境变化的特点.比如研发的电子化、战略网络化流程,以及创新传播超越了公司的传统边界。此外,重要的环境变化,比如研发成本增加、技术趋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全球竞争增加以及快速的技术变革,在很多研究密集型企业导致从竞争性到协作性战略转移。而创新者,作为合作开发流程的一部分,与初级供应商、研发者甚至客户交换电子数据。这些都导致更快速和有效的变革流程,以及复杂的创新集成。

对于集成创新流程而言,主要包括3个方面。

1.2.1概念创新流程。这更多是针对产品创新流程通过在产品创新中的设计概念的体现,使得社会技术体系不断变革的目标得以实现。在这个流程开始一个具体市场需求就被定义。对这个需求的分析导致产品需求。在这个基础上,产品构想形成了。通过把产品需求转换成多样化产品功能,为产品设计和开发打下了基础。产品功能形成充分考虑与之呼应的技术和科学原则.并且通过技术来实现并理解。技术由具体的个体选择知识以显性和隐性的形式构成.以产品和流程导向发现自然、社会科学和工程的用途这个实现通过开发新技术或者先前存在的技术来实现。通过生产,形成适于销售的产品。其结果会推动市场形成、产品维护和分销流程的成熟。

1.2.2流程创新流程这个流程是对与技术相关的流程概念所进行的创新,它针对各种企业要素组合过程中的变革与创新。对于这个流程而言,自然和社会科学及工程现象,决定了技术创新的出发点。技术思想涌现于对现象的观察。如果这个思想是可行的实际的技术开发就形成了。从而形成具体的技术,最终得以利用。

1.2.3社会创新流程社会创新属于环境创新,是针对社会技术系统中的企业或者主体之间关系的可计划的变革。对于复杂创新系统而言,社会创新流程显得异常复杂,由于涉及到各种不可控因素,社会创新流程的成功和持续与否,取决于主体之间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可计划的程度。

2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及运营实践

2.1区域创新系统及其构成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是国家技术创新系统运行的前提和组成部分,是国家宏观技术创新发展与企业创新的桥梁.其决策目标的制定过程,是实现宏观创新目标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的过程。区域技术创新既是国家宏观创新发展决策的具体化,又要有利于推动企业创新的发展。区域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优势的提升。

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1)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2)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服务机构为创新主要单元;(3)不同创新单位之间通过关联,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4)创新单元通过创新(组织和空间)结构、自身组织及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产生影响:(5)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应该由下列子系统共同组成。

2.1.1区域教育子系统。教育是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之一。在教育协调中,教育投入与教学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区各类科技人员的合理比例应取决于发展科学技术和区域经济的需要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所提供的可能性。

2.1.2区域科技子系统。科技体系是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另一重要子系统。科技体系的要素主要有:科技队伍及其结构、科研投入和支出经费、R&D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研究和发展机构、研究和发展机构承担的科技课题和科技服务、科技交流、科技成果及其技术转让等。一个地区的科技系决定着本地的科技是否可以为当前的经济发展提供研究成果,以及从外部引进科技时,能否很快地加以使用、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区域发展的经验表明:一个地区如果没有研发队伍和研发工作,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就很困难,更不用说改造和创新了。因此,在科技体系中,必须要加大科技投入,重视研究发展队伍和研究发展机构的建设。

2.1.3区域资金子系统。区域技术创新资金的来源及其数量决定着创新能否顺利地进行,对欠发达地区来说.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融资手段.各个地区政府都有各种研究开发的税收优惠及各种风险投资银行以支持本地区的技术创新。就区域技术创新资金的来源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私人资金、风险投资资金、政府补助(包括拨款)、集体融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和境外投资等。

2.1.4区域政府子系统在当今社会,区域技术创新是一个在制度、组织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活动,市场在激励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加强的作用.但市场在激励技术创新方面,存在若干缺陷,如市场并不能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很难使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活动处于社会需求的最优水平。基于市场对激励区域技术创新的局限性,要求政府从整个区域的全局角度,在协调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政府对区域技术创新的调节主要通过政府制定创新政策实现,以政策干预来引导科技发展与创新。2.1.5区域文化子系统。技术的创新和进步过程,必然要涉及到地区的文化氛围。组织和地区的文化是否有利于技术创新,直接影响到区域技术创新的进程.尤其是重大的技术创新,必然是以相应的文化氛围为前提。甚至可以说,一个地区的文化特性,可能决定该地区的创新道路。

2.2云南省曲靖市区域创新集成体系运营模型

根据前述云南省曲靖市区域创新体系构架,构建起运营模型如图1所示。

该模型将曲靖市区域创新系统中的要素有机地整合和集成在一个模型中,政府通过创新规划引导和推动整个区域各行业、各类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同时,给教育、科研院所指明了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科技创新方向,促进教育、科研院所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科技创新服务。通过创新基础设施平台(开发区、孵化中心、中介服务体系、成果转化中心等),进入生产系统。经过农业科技进步集成体系、工业技术创新集成体系和民营科技创业集成体系对创新成果的验证和应用.成熟的创新成果进入市场.通过商业机制进一步扩散和推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而创新得到的工、农业产品价值的增值积累又反过来支持各产业创新过程。集成系统模型构建起良性循环的全社会技术创新运营体系。

2.2.1科技管理集成体系。科技管理集成体系由宏观指导层(科技规划)、中观管理层(一把手工程、成果管理、基金管理、项目管理等)、微观执行层(成果转化体系、示范基地、工程中心等)构成。

2.2.2农业科技进步集成体系。将产前、产中、产后科技创新实现纵向集成;同时,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实现横向集成,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2.2.3工业技术创新集成体系。由创新战略集成(企业家创新战略决策)、创新管理集成(文化、组织、人力、资金集成)、创新过程集成(工程中心、孵化中心联系政府、教育科研等集成)、创新成果集成(成果引进、消化、吸收、整合)构成。

2.2.4民营科技创业集成体系。官、产、学、研的有机整合与集成,民企之间、民企与行业龙头问等的整合与集成,以联合创新、整合创新、配套创新为主。

系统集成论文范文2

青海新闻网2010-08-26 10:49

青海新闻网讯 由省人口计生委负责组织实施的《统筹解决青海人口问题系列课题集》获第五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

由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口学会联合颁发的中国人口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每四年评审一次,是中国人口学界最高级别的科研成果奖项。第五届中国人口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今年3月启动,通过专家评审、公示,评出153项优秀成果,《统筹解决青海人口问题系列课题集》获得论文类三等奖。《统筹解决青海人口问题系列课题集》针对青海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并就继续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保持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作者:马海仙)

系统集成论文范文3

文档一体化,可以说是人们将关注的重心从阶段划分转向阶段联系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将生命周期各阶段管理业务诸环节相互衔接和照应,并适当归并和简化,统一标准,避免重复劳动,可以看作是对生命周期理论的一种完善和补充。1985年吴宝康先生在哈尔滨召开的中国档案学会组织的关于档案工作改革问题座谈会上,提出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一体化和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一体化“是当今信息时代中我国档案工作的两个可以预见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但是对于文档一体化确切含义的理解尚不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对于一体化的理解,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文件登记,立卷,著录一体化”“机关内部电子文件、档案信息一体化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文档管理系统”“联合档案室”“文档一体,馆室结合”“立卷和档案整理一体化”“档案局超前指导,档案室超前接收”等都是现行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体化模式,其实效性、易行性、灵活性说明了文档一体化优势的同时也表明文档一体化还只限于一种提法,并没有发展成为一种严格的理论,至少它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标准,缺乏一致的管理技术原则,缺乏系统的理论表述。可以说是因为在电子文件这一新事物的挑战下,不得不对周期理论做出一些改变,进而反思传统的纸质文件是否也适用同样的前端控制和一体化管理,因此才产生了一体化理论。

二、连续体理论

1如果说一体化思想是将分开的文件运动各个阶段连接起来的一条线,那么连续体理论则是将各个阶段融合起来,试图抹平因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在人们对文件认识上所造成的裂痕。事实上,广义的一体化,在很多人眼中就是连续体理论,这反映了二者具有某些共性,如否定文、档分割的传统工作方式,以连续统一的观点看待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实施前端控制思想等,但二者毕竟有根本的区别。

2连续体模型的理论基础是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吉登斯认为,结构是“循环反复地卷入社会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要素,包括各种规则和资源”,社会结构和个人的能动性之间不是哪一方占主导地位,而是二者相互交织在一起将社会整合和社会系统联结起来。在社会的结构化过程中,人具有其能动性的同时也受着客观存在场景的制约,亦即“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的世界”。文件的整体运动过程可以用结构化系统来描述。文件本身的各种属性可以视为结构,而人们对于文件的需求则是主观能动性,人们的利用需求推动着文件本身属性的变化,同时又受文件本身属性所制约。通过不断地衡量和鉴定,文件的需求属性也得以不断推进。人的反思性监管使得我们能够意识到文件的属性和预期目标的偏离,及时调整和完善。文件的属性作为被反复不断组织起来的一系列规则和资源,是需求的中介,又是需求的结果。从结构化理论的意义上说,文件属性和人的主动需求推动着文件的运动,正如何嘉荪、傅荣校认为的那样,“文件运动不是单纯的客体运动,实际上是一种人类的管理行为,是主客体双方都参与并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所以连续体模型不只是从单份文件本身,而是从更深层次的文件运动规律,从持久的发展运作角度,自觉地以一种整合、一致的观点看待全体文件的运动。这也是连续体理论与一体化思想最大的不同。

3连续体模型最早由加拿大档案专家阿瑟顿提出,他用生成或收到、分类、建立档案保管期限表及鉴定、保管利用这样4个阶段组成一个连续统一体,认为为文件形成者及利用者提供服务的职能是联系4个阶段的纽带,这4个阶段并非像生命周期那样是一个线形的过程,第2阶段和第3阶段可以在第1阶段之后的任何时间发生,第2阶段不一定在第3阶段之前,而且文件总是处于不止一个阶段,因为第4个阶段总是存在。这种阶段划分早已超出了周期理论的限制。后来澳大利亚档案学者厄普奥德进一步使文件连续体模式定型,更加明确地引入了“维”的概念,以表明与“阶段”的区别。第1维是文件的形成,包括文件形成者,文件形成者的行为,文件本身以及在文件中体现出来的事务处理的轨迹;第2维是文件的捕获,包括与文件形成者相联系的工作单元,导致一项事务发生的业务活动,文件与其背景信息共同构成一个文件,该文件具有凭证性;第3维是文件组织,一个机构及其职能,构成这些职能的活动紧密相连;第4维是社会集体记忆的聚合,反映文件与档案在社会中的地位。可以看出,这样的文件,已不仅仅是单独的文件实体,而是被放入了它所形成的真实的整体背景环境中。在连续体模式管理中,采用的是“后保管”模式,把产生的文件或产品转向它背后的创造活动或创造意图,将传统理论对实体保管对象———实态文件的关注转变为对文件、文件形成者及其形成过程、有机联系、目的、意图、相互联系、职能和可靠性的关注。

4在“后保管”模式中,更重视档案文件所包含的有效信息,更重视文件所体现的职能。对于文件管理活动的认识已不再是怎样更好地保管文件,而是怎样更好地利用文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在的各种价值。至此,对于文件管理模式的认识已经完全从分散走向了集中。文件的整个运动过程是一个整体;文件的提供利用和价值发挥亦是一个整体。生命周期理论所揭示的不同阶段文件价值的转化,文件保管需求的差异都可以视为是文件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不同的局部表现。但是,管理模式本身的集中趋势并未走到尽头,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管理方式,那就是集成管理。

三、集成管理理论

1集成的哲学基础是系统论。所谓集成,是指某一系统或某系统的核心把若干部分、要素联结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过程,集成的原动力是新的统一形成之前某种系统或系统的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集成管理,是在统一目标指导下,通过创造性思维,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手段、工具将不同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提供各种要素功能和优势之间的优化组合、匹配、协同作用,实现优势互补,效用共享,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放大系统功能,提高系统的整体功效,实现系统目标的一个过程、一种方法、一种思想。

2集成管理并不是文件管理的一种完整的理论或模式,只是一种管理的方法,不能融合到文件运动中。从本质上看,集成管理是各种要素通过优胜劣汰,实现竞争性的互补关系,以便更好地实现系统的目标。因此,实施集成管理是以追求高效高收益为目的,更多地被运用于企业管理中。实施集成管理的前提是这个原先分散的系统确实可以通过某种关系被整合在一起,成为可以独立行动的整体,否则就无法集成。整个文件运动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是各种类型文件运动的集合,是人们为了便于理解文件这一事物而对各种类型文件运动规律进行的概括,不是一种自然组合的整体。不同的文件是和不同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类型的文件之间缺少一种能使它们结合在一起的“统摄作用”,因而集成管理只是借鉴了管理学中的方法,而不是从文件运动本身出发。但很多专业性的在同一种科技活动中产生的文件整体却可以看成是围绕着活动的系统。完整的科技活动产生的必然是成套的、系统的文件,文件与科技活动本身密不可分,科技活动之间又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交叉,因而同一专业性质的文件可以看作完整的系统。在专业活动这个核心的作用下,文件被集成起来,通过产品质量控制、过程控制、服务控制以最优的方式实现文件的保管和提供利用。同一档案馆中的档案进行管理也可以运用集成的管理方式,充分考虑不同类型文件实体的价值和提供利用方式之间的结合,把握社会对于文件的各种需求及需求变化并及时做出反应和调整。由于集成管理在优化系统内部要素的同时,还注重将整个系统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对系统外部可用资源也进行有效的利用,因而自身的运行框架是呈动态性开放状的,外部条件在变,各要素依据最优化原则也在进行着调整,这样系统的灵活性大大加强。我国众多的档案馆一向是“冷宫”,要改善这种状况,就必须改变以往被动地等待用户上门的服务方式,积极主动地对馆藏档案进行系统化整理,从怎样保护好档案的同时提供更多信息的角度,进行管理方式的调整。数字档案馆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结合信息技术发展进行的一种集成。

3作为企业管理一部分的企业文件管理,因为处在企业管理这样一个全局性的大背景之下,文件作为信息资源整体的重头,不得不调整去顺应大背景的变化,此时小系统的核心流程要与企业整体的核心流程以及企业外部更大的核心流程相适应。虽然由于企业的利润价值取向可能在某些方面对文件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凭证价值造成损害,但是也可能因为文件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地位的上升,使得一些文件管理的理念能在更大程度上被企业管理层和其他工作人员所接受,这可能更有利于文件的规范管理。集成管理的最大优点在于促进了文件管理和其他活动之间的关系,使之不再被看做是其他活动的附属物,而是和业务活动一样重要并与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组织活动的一部分。作为历史、社会的记忆,文件所保存和记录下来的信息和知识要能够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找到合适的用户,避免出现辛辛苦苦保存下来的财富因人们不了解而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系统集成论文范文4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 集成管理理论 数字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4-0027-04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Theo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Commons

LuBaoyi (Library of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yi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Integrated managemen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modern management, in which integrated idea and method are creatively applied to management practice process. As a complex system with highly integrated characteristics, from planning, implementing to operation service, Information Commons uses integrated idea, method and technique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in many respects such as the setting of function and service, the equipp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 using of technique, the designing of system, and the deploying of human intelligence resources and so on. Integrated idea is the important guiding ide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Commons. The Connotation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Theory is included in every seg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Commons to different extent.

Key words: Information Commons; integrated management theory; digital library

CLC number: G258.2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4-0026-05

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其发展都会遵循一定的思想和理念。Information Commons(下文简称IC)作为一种全新的图书馆资源组织模式和一站式服务方式,其产生和发展同样受到有关学科理论的指导,在IC构建中或明或暗地蕴含着相关的科学理论与思想。有学者曾指出,IC“以战略联盟、功能集成、协同论和知识管理等理论为基础” [1 ],其产生的学科理念环境包括系统的协同与功能集成理论、信息与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共享理论、图书馆学的相关理论等,而且其中“系统的协同与功能集成理论”“是一种使系统的组成要素有机融合、最佳组合, 并使之整体功能最大化的理论”。[2 ]可见,集成管理理论在IC的产生和发展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实际上,IC本身就是一个把各种类型资源集合起来的“聚合体”/“集成体”[3 ],其实质就是一个和谐的物理空间、功能强大的虚拟空间和有着丰富人力资源的有机集成系统。集成管理理论对IC的意义非同一般。

1 集成管理理论的主要内涵

所谓“集成”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单元(要素、系统)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的过程。所集成的有机整体(集成体)不是集成要素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按照一定的集成方式和模式进行的构造和组合,其目的在于更大程度地提高集成体的整体功能,适应环境的要求,以更加有效地实现集成体(系统)的目标”。[4 ]它是“系统的整体性及其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5 ]集成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行为,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有选择的行为,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中,在科学研究领域和一些社会重大工程项目中,综合化、集成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人类面临的许多新的挑战和难题都越来越借助于集成的方法,将各方面力量和优势集成起来,以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集成的本质是一种竞争性的互补关系,即各种要素通过竞争冲突,不断寻找、选择自身的最优功能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互补匹配。集成是含有人的创造性思维内在的动态过程,它能够成倍地提升整体的效果、有利于优胜劣汰、有助于实现动态平衡,[6 ]具有整体功能倍增性、非线性动态性、全方位开放性、主体行为创造性、优胜劣汰竞争性等特点。[7 ] [8 ]而所谓“集成管理”,就是将集成思想和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管理实践的过程,即在管理思想上以集成思想及其基本原理为指导,在管理行为上以集成的行为机制(方式)为核心,在管理方式上以集成手段为基础,将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的各种资源要素纳入到管理的范围,综合运用各种可能的不同的手段、方法和工具,使各种资源要素高度融合,在功能与优势互补、匹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效用而达到最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整体优势放大的效果。它是在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下,充分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精华,以集成作为管理行为运作理念的基础而形成的一整套管理新模式,既“是一种具体的管理方法”,又是“一种全新的管理哲学”[9 ],其本质是要素的创造性融合,具有管理系统内部要素和外部边界不确定的模糊性、非线性相干性、动态开放性、和谐有序性、柔性化[10 ]以及管理思想的先进性、管理内容的知识性、管理方式的人本性、管理过程灵活性等特点。[11 ]

2 集成管理理论在IC构建中的实用分析

集成管理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应用,使图书情报界也逐渐认识到“集成是信息管理中的普遍现象,……应用集成的理论与方法也许是解决现代信息环境下信息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集成的理论与方法对于深化和发展信息管理理论体系,解决现代信息管理中出现的大量复杂性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2 ]有学者曾指出,随着图书馆所处的信息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集成管理作为现代图书馆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一个高效能、多元化的平台,无疑应成为现代图书馆适应信息环境、追求卓越管理的新方法”[13 ],这种“能对发展变化作出快速响应的新型管理方式,它的管理目标与图书馆的管理目标十分吻合,很值得图书馆引进”。[14 ]作为图书馆发展的新型存在形态和服务模式的IC,其规划和建设者也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在IC建设过程中,从规划到建设到运行服务,在多方面均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集成的思想、方法和技术,集成管理的思想是IC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其应用主要体现在功能与服务、信息资源、技术系统、人才智力等几个方面。

2.1 集成管理理论在IC功能与服务设置中的应用

在国外,大部分IC 采用Donald Beagle 提出的“功能集成”与“战略联盟”理论架构,“实践证明该架构是有效的”。[15 ]可见,功能集成是实现IC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有效途径,集成管理理论在IC建设中可以显著地作用于其功能的配置与发挥过程中。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功能与系统的结构密切相关,结构决定功能,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功能是系统结构的反映和体现”。[16 ]IC功能的集成,首先体现在空间结构的集成方面,在IC中集中了多种具有不同服务功能的空间或区域,虽然从整体来讲,IC可能是图书馆一个楼层中的某一片区域或是图书馆的一、二个楼层,也可能是独立的IC大楼,但是内部构成均包含有开放获取区、交流区、灵活可变的电子教室、促进小组研究的讨论室、指导用户学习和提高技能的指导室、帮助用户开发数字作品的多媒体制作室、体验技术和软件工具的实验室、网络咖啡吧和休闲区等。[17 ]在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中,这些空间区域往往是相对独立存在的,是互不相连、互不干扰的。而在IC中,这些类型的空间区域被有机地集聚在一起,共同为读者营造着一个“一站式”、全方位、无缝的集成化服务环境。

IC功能的集成,更大程度上也体现在IC服务的集成与整合上。服务整合与功能整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服务整合是面向用户、让用户直接感受到的;功能整合则是面向图书馆管理的,需要在组织层面进行调整。[18 ]“在数字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的环境中,信息服务必然由集中服务或分散服务转向集成服务”[19 ],“集成服务是当今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前沿阵地的‘制高点’”[20 ],这正是IC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追求的目标。IC不同于图书馆传统的一个空间区域基本上只提供一种主要服务项目的模式,而是同时提供多种服务内容。理论上来说,IC的服务功能一般包括为用户获取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提供指导和相关的软硬件上的技术支持、为其进行学术研究和创作提供适当的物理空间、配备充足而适当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以保证IC功能和服务项目的实现、提供一个鼓励、指导及支持不断改进的文化环境和机制[21 ] [22 ] 等几个方面。在实践中,每一个IC提供的服务都是丰富多样的,如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IC的主要服务内容就有小组学习预约服务、参考咨询服务、ResNet服务、技术顾问服务、写作中心服务、PEGASUS在线目录服务、电子资源利用服务、特藏文献利用服务、Teamspot合作软件提供服务、数字地图服务等;其公共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内容就包括赞助研究和发展奖学金、主办专业展览会、讨论会、系列演讲和工作会、出版时事通讯和定期刊物、主办公民教育和公众谈论话题方面的公众节目、帮助毕业生参与实习和制订职业生涯计划等。[23 ]有的还提供心理咨询、助残服务等特种服务[24 ],体现了服务的高度整合与集成。

2.2 集成管理理论在IC文献信息资源配备中的应用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对一个国家、企业的核心竞争起着决定性影响的战略性重要资源。因此,对信息资源进行集成管理与利用成为企业和组织提高决策水平与管理绩效的重要举措。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优势和效益倍增作用,包括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聚集经济性、网络经济性、速度经济性、知识经济性[25 ] 等方面。IC之所以能够吸引读者成为其最愿意去的场所,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因为其集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使得读者能够简便快捷地一站式地获得几乎所有的所需信息。信息资源的高度集成是IC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实现了信息资源集成环境,其所集成的资源既包括传统载体类型的文献资源,也包括现代电子虚拟型的信息资源。此外,它还把传统上图书馆基本不收藏和不提供借阅的信息资料纳入其中,如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的“SMILE”共享空间把包括英文能力课程、信息素养课程、图书资源利用教育课程、教学资源与教材制作课程等四大领域的支持与辅数字学习课程及语言学习类、计算机暨信息能力学习类、教学资源利用暨教材制作类、电子化图书信息资源类、古籍数字典藏类等五大类型数字化学习资源整合进来。[26 ]一些社区图书馆IC也把生活信息、知识信息、公共信息等纳入为市民提供的信息服务的范围。特别是IC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成不仅是简单地把大众化的信息资源集聚到一起,而是进一步根据读者的专业化、个性化需求进行学科化的整合。如东南大学图书馆结合本校工科较强的专业特色与学科建设特点构建学科IC,集成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搜集到的校内外工学专业数据库资源、工学学科资源导航、教学与学习帮助参考资源等。[27 ]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成功开展IC的基础,而信息资源的有机集成与整合则是IC成功的关键。实践表明,“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整合不充分”将导致“信息共享空间功能与服务的割裂和不完整”[28 ],IC的各项服务及功能的实现,均是建立在对各种相关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充分而有效的集成基础之上的。

2.3 集成管理理论在IC技术设备配置上的应用

根据集成管理理论,“集成体现了系统思想指导,但集成管理又不仅仅是系统思想的简单运用,它和技术发展的背景紧密相关”。[29 ]也就是说,集成管理理论的应用始终是和技术分不开的。在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阶段,计算机应用管理系统中已经拥有了集成化的特征。发展到IC阶段,技术系统的集成则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从软件到硬件均走向高度的集成化。无论哪种类型的IC,其建成运行都综合应用了多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设备设施,如大学IC不仅运用了传统图书馆及其电子阅览室建设中使用的局域网技术及计算机各种办公软件技术,为了支持对多来源、多类型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满足读者多样化的信息需要与服务需求,还大量采用了信息自动搜索、处理、存储检索与远程信息交流、传递技术,以及多种学习、研讨与用户培训所需要的各种应用软件。比如美国南加州大学Leavey图书馆IC的电脑上安装的软件有上百种,除操作系统外还包括教学用软件、生产性软件、网络软件和其他应用软件等[30 ];加拿大多伦多公共图书馆IC还在专门为残障人士配备的电脑上安装了Zoomtext、Kurzweil 1000等屏幕阅读软件。[31 ]在硬件方面,除了互联网络设施和各种用途的计算机外,IC一般还配备有打印机、扫描仪、投影仪、刻录机、照相机、录像机以及音响、麦克风等一些消遣娱乐性的仪器设备等,能够一站式满足读者学习、研究、交流、讨论、休闲等各种需要。

IC正是因为有了集成化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各种专业、专门性软件的应用以及多种具有不同功能和用途的仪器设备设施的配置,才具有了超越图书馆历史传统的强大功能和对读者/用户的强大吸引力。

2.4 集成管理理论在IC的智力支持方面的应用

智力集成也是集成管理理论在IC建设中应用的具体体现。智力集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集成和由人所组成的组织机构的集成两个方面。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人”的集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众多高新技术的出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影响技术系统发挥效益的因素绝大部分还是与“人”有关,“人的集成是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问题”。[32 ]“人”的集成,不仅表现在外在的个体单元之间的关系,还表现在人的内在素质的集成。高层次集成管理人才需具有驾御集成服务体系暨服务系统的能力、协同组织能力、信息反馈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实践能力、实施人脑与电脑的综合运作能力、把握科学与艺术关联度的能力、行为柔性化能力等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自觉提高的竞争意识和整体优化的惯性理念等素质。而组织集成则是提高组织决策水平、运行效率和管理绩效的重要手段。组织的集成不仅是构筑组织核心能力、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促进组织的分工与协调、实现组织高效运作的基础,更是促进组织结构优化、增强组织柔性的最佳途径。对组织实行集成,能够将不同组织的相关人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利用组织成员之间形成互补、竞争、和谐的相互关系与作用,实现能力的整合,构建相应的能力系统,从而促进组织核心能力的形成,同时,通过组员之间能力的共享与交流,促进能力的学习与创新,利用集成的整体效能倍增作用,从而实现组织能力水平的整体突破和提升,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33 ]因此,IC建设中表现出比图书馆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对“人”与“组织”等智力因素的集成与整合。

国外的IC建设经验表明,IC人力资源一般由三大类人员构成:负责宏观规划与设计、评估与监督的规划委员会;具体负责筹建、规划和设计方案的制定、筹集资金、制定相关制度政策的管理者;面对用户的各种服务人员等。按照IC三层结构来说,IC实体层主要包括图书管理员、建筑师、设施设计与建筑顾问、内部装潢设计者、设备挑选员、系统设计师、网络专家、IT支持助手等;虚拟层主要有参考咨询馆员、软件供应者、学院教师、同辈导师和教练、数字化处理与操作专家、多媒体专家等;支持层则由参考咨询馆员、学院教师、导师、知识产权专家、使用和授权组、访问学者、研究员等组成。[34 ]从来源来说,IC涉及的人员既有图书馆内部的,也有图书馆外部学校内部的院系、科研中心、IT中心、教学与设备管理等部门,还有学校外部、乃至网上专家等。可见,IC的人力/智力资源的配备,完全打破了图书馆传统上部门限界分明的用人原则,而跨部门灵活地组织和调集人才,集中了来自多个不同部门的各种类型和学科专业背景人才的聪明才智,从而形成了超强的智力优势。可以说,IC就是一个高效率的、人性化的人力资源集成环境。

在组织集成方面,对于高校IC来说,它存在着建在图书馆属图书馆管理、建在图书馆不属图书馆管理、建在图书馆由图书馆与别的部门共同管理、不建在图书馆也不属图书馆管理等四种管理模式[35 ] 及计算机室型、图书馆整合型和IC大楼型等三种建设类型。[36 ]无论是哪一种建设模式类型或哪一种管理机制,IC建设都不再只是图书馆或其内部某一个部门的事,而涉及图书馆内部各个业务部门和图书馆外许多机构、组织。这意味着IC不仅仅是简单的不同部门、机构之间的信息、技术、设备等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更是众多机构、单位与部门之间人才智力资源的整合与集成。

3 结语

“综合集成既是一门工程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是我们面临复杂工程系统挑战的工具,是方法论,也是实现工程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37 ]对于图书馆和IC来说,“集成意味着集成后的服务总效益大于集成前的服务分效益之算术和”。[38 ]在IC的未来建设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集成管理理论的价值研究和运用,对照“集成单元、集成模式、集成界面、集成条件、集成环境”等集成管理理论五要素,深入分析IC的要素构成及其变化情况,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协同作用,努力追求和实现资源优势的综合集成,突出组合效应,不仅要把IC建设与运行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分离部分物理地集合在一起,更要将这些分离部分在本质上、逻辑上融合到一起,使之彼此协调、互为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唯此,才能保证IC建设达到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15]任树怀,盛兴军.论信息共享空间体系结构与实施策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49-160.

[2]焦运立等.基于哲学分析的信息共享空间理念体系的建构[J].图书馆学研究,2010,(6):6-9,13.

[3][17][34]盛兴军,任树怀.论信息共享空间人力资源的组织与管理[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90-95.

[4]海峰等.集成论的基本范畴[J].中国软科学,2001,(1):114-117.

[5][7][9][10][29]李宝山,刘志伟.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4,34-38,10,76-79,13.

[6]霍国庆,杨英.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J].情报学报,2001,(2):2-9.

[8][15][33]黄杰.信息管理集成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25-26,57-66,129.

[11]王伟军,黄杰.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7-38.

[12]王伟军等.信息管理集成的研究与应用探讨[J].情报学报,2003,(5):526-531.

[13]钱刚,毕强.集成管理: 21世纪图书馆追求卓越管理的新方法[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11):33-37.

[14]吴怡青.试论现代图书馆的集成管理[J].情报资料工作,2000,(5):30-33.

[16]胡玉衡.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原理及其应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18.

[18]邹婉芬.北卡罗莱纳大学Charlotte分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解读[J].图书馆论坛,2009,(2):92-94.

[19]邓胜利.面向用户的文献信息服务集成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01,(6):109-111,143.

[20]史振立.基于用户的文献信息服务集成体系的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07,(2):90-93.

[21]Martin Halbert.Lessons from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Frontier[J].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1999,(25):90-91.

[22]Philip J.Tramdack.Reaction to Beagle[J].Journal of Academic Libmfianship,1999,(25):92-93.

[23]Richard J. Klarchek Information Commons,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 6501 N.Kenmore Ave, Chicago,IL 60626[EB/OL].[2008-03-04].http://luc.edu/ic/index.shtml.

[24]Indiana University.The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Information Commons[EB/OL].[2008-06-29].http://ic. indiana.edu.

[26]尚建翠等.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的“SMILE”共享空间解读[J].图书与情报,2008,(1):43-46,62.

[27]冯慧瑛,袁曦临.构建学科信息共享空间:以东南大学图书馆为例[J].情报探索,2009,(7):57-60.

[28][30]邹婉芬.国外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7-11,35.

[31]郝群.加拿大多伦多公共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J].图书馆学研究,2007,(5):81-84,65.

[32][37]刘晓强.集成论初探[J].中国软科学,1997,(10):103-106.

[35]章云兰.北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区的调研及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6):78-81.

[36]Susan Beatty,Peggy White.Information Commons:Models for eLiterac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White[J].Journal of Eliteracy,2005,(2):4-14.

系统集成论文范文5

【关 键 词】教师;集体成长;系统论;一般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066-03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成长关系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学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教师成长研究关注教师个体,在教师个体成长的阶段、促进教师个体成长的策略、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近些年,对教师的研究开始转入教师集体的视角。集体是由个体组成的,集体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单个个体所不拥有的优势。这种研究范式的转换,为教师集体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有助于学校整体的转型。

苏联心理学家A.B.彼得罗夫斯基认为,集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其成员由对于整个群体和每个个人有意义的共同价值、共同活动目的和任务而结合在一起,其中人际关系以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的共同活动内容为中介,[1]它是群体的最高发展形式。优良的教师集体应具有以下特征:①具有共同的教育信念;②具有共同的活动;③具有健全组织;④具有合理的制度;⑤人际关系和谐;⑥具有良好的舆论和作风;⑦精神丰富和较强创造力。[2]教师集体成长不仅要使个体得到发展,而且要实现上述教师集体质的要求。

一、教师集体成长的理论基础

教师集体成长有很多方面的理论支持,如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理论,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教师集体成长奠定了理论基础。

1. 系统论。系统是指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共同的基本特征。自组织理论作为系统论新的发展趋势,丰富和发展了系统论的内容。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3]系统论为本论文确定了研究的核心的概念,即“要素”、“结构”、“功能”、“环境”,并且揭示了教师集体成长的实质。组织过程的相关研究表明,教师集体的成长具有连续性的特征。在自组织理论中,协同学为教师集体成长的动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2. 群体动力论。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1993年,他将“场”理论用于研究群体行为,提出了“群体动力”的概念。“群体动力”是指群体活动的动向,群体行为的方向和强度是由其所处的环境与群体内部特征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群体的行为不等于群体中各个成员个体行为简单的算术和,它还包含着集体智慧,因而可能产生出新的行为形态。[4]这对教师集体成长的启示是:一方面,要了解教师群体的内部特征――需求、兴趣等;另一方面,创造良好的群体氛围,其中既包括物质和技术环境,还包括群体的精神环境,即群体的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师文化。

3. 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在学习型社会理论这个宏观背景下提出来的。彼得・圣洁是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创始人之一,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精心研究,提出学习型组织的蓝图――五项修炼的学习型组织模型。五项修炼的具体内容包括:⑴自我超越。⑵改善心智模式。⑶建立共同愿景。⑷团队学习。⑸系统思考。[5]教师集体成长,实际上就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五项修炼模型为教师集体成长的提供了操作上范式。教师只有不断理清个人的真正愿望,改善旧有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通过团队学习,系统思考教师整体的发展,才能实现教师集体的成长。

二、教师集体成长的一般路径

对教师集体成长的一般路径的研究,既是对教师集体成长的可操作性描述,也是对该系统发展的连续性研究。本节主要是以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为理论依托,结合要素分析的方法,站在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度进行分析。

1. 刺激需求。需求是教师成长动机的直接来源。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当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同样符合这一需求规律。新入职教师和教龄20年的老教师的需求一般来说是不一样的,如何根据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来准确把握他们的需求是困难的,也是很关键的一步。

教师L(女,教龄2年)在办公室里说:“‘***教育’的一些理论我也不理解,对基础知识抓得也不严,孩子总是写错字。(问:那你为什么还要参加‘***教育’呢?)全校的老师都在参加,我不能另类,再说,多参加一点对以后评职称总归有帮助”。

教师G(女,省特级教师)在华师大的一次研讨会上说:“我经历过一段迷茫期,那时候我职称评到特级了,能拿的奖项也基本都拿了,在学校里也成了学科带头人了,人家和我说,G老师啊,以后你可舒服了,就坐等着退休吧。其实,那时候我是很迷茫的,我想啊,我才40多点,以后的日子要怎么过呢?直到我加入了“***教育”,它给我指了一条路,原来我还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

L老师和G老师的需求明显是不同的,L老师说“不能另类”和“评职称”,说明她有很强烈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G老师考虑的是40岁之后要做什么,其实内含了一种对更高人生境界的追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抓住每个老师的需求,然后根据需求进行刺激,这是促进教师个体愿意加入集体中,而后促进教师集体成长的重要前提。

2. 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集体成员共同勾勒出大家为之奋斗的未来图景,确定工作原则和指导性规范,从而在集体中建立起一种承诺奉献精神。[6]建立共同愿景有以下策略:第一,陈述,向教师描述愿景是什么样的,以及这一共同愿景将与个体产生什么样的可能的物质和精神联系。第二,说服与反馈,教师个体很可能已经清楚共同愿景是什么,但是多大程度上能把共同的愿景内化成个人的信念,以及个人对愿景有什么样的意见和建议,这需要说服和反馈。第三,完善,结合教师个体的反馈以及实际的效果对愿景进行修改,使其完善。

3. 确定集体结构与成员角色。结构是系统论的关键概念。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的结构,系统的结构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根据集体成员的异质性,个体被赋予不同的角色,角色的获得除了任命式,还可以在过程中慢慢形成,在此过程中角色逐渐实现内化。角色内化可以让个体明确自己在集体中的职责和义务。教师集体中的领导者需要全面领导集体的行政管理、人事、教育、科研、思想政治等工作,保证集体的良好运行。在集体中角色冲突时常发生,这主要由于个体角色的多样性,当个体集多种角色与一身时,如何处理好各种角色带给自己的不同心理定位和职责尤为重要。

4. 制定具体的集体规范。共同愿景包含了集体的指导性规范,这是一种抽象程度很高的集体要求。在集体中我们还需要建立一套具体的可操作的规范。集体规范是教师集体行为乃至思想的准则,对教师有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的作用。这种集体的规范可以是明文规定,也可以是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集体规范能够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第一,具体科学,可操作性强;第二,对所有教师适用;第三,教师能够理解,而且能够从心理上接受。

5. 在集体活动中成长。集体活动是集体成长的载体,教师集体这一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动力来自系统内部的两种相互作用:竞争与协同。竞争是一种外部刺激, 在竞争的条件下大脑皮层神经过程处于最适宜的优势兴奋状态,从而使心理活动的各个成分保持着一定程度的紧张和高度的集中,这时候人们思维活动活跃,大大提高了活动的独立性与创造性。竞争结果使资源、能量在教师之间处于不平衡的分布,这正是在为组织过程提高必要的条件。教师在团队竞争条件下,如不同学科竞赛、不同学校评比等外界威胁和激烈竞争会提高成员对集体的亲和力和责任感,显著提高集体的效率。因此,我们提倡团队之间的适度竞争。

在非平衡状态下子体系之间的协同使其某些运动趋势联合起来并加以放大,从而使之占据优势地位,支配着系统整体的演化。狭义的协同表现为合作,合作不仅指向个体之间,也包括团体或组织间,它是组织成功的基础。教师之间的合作形式很多。根据空间范围角度划分,有校内合作、校际合作、院校合作、地域合作以及国际合作等;根据组织方式严密程度划分,有正式合作与非正式合作等;根据合作目的划分,有常规性合作、发展性合作等。多种多样的合作形式让教师的集体活动更加充分、深入。道奇认为,在合作性的社会情境下,群体内的个体目标表现为“促进性的相互依赖”,个体目标与他人目标紧密相关,个人目标的实现过程即集体目标的实现过程。[7]

6. 形成凝聚力。凝聚力是指集体成员发生作用的所有力量的汇合。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即认同感、归属感、力量感。凝聚力是教师集体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说没有凝聚力,就不能称之为教师集体,而只是群体,是松散的状态。在认知过程中,凝聚力强的集体中的成员能够比较顺利地经历“内化”、“顺化”和“平衡”的过程,使自己的认知向更高的阶段发展。这是因为,凝聚力强的集体更容易有表现出共同的认识和评价的倾向,而且这种认同感能在成员之间潜移默化。在这种集体中,教师能有强烈的情感依附,愿意做出集体所期望的行为,真实地将自己作为集体的一部分,视集体利益为个人利益,当集体取得荣誉时,个体会感到兴奋和满足感,当集体的发展遭遇挫折,个体团结起来克服困难。

参考文献:

[1]中华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社会学》编辑委员会.中华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华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00.

[2]杨荣浩.教师集体建设策略探析[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1:15.

[3]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06.

[4]张德.组织社会学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系统集成论文范文6

关键词:舰船动力装置设计;综合集成研讨厅;分布式PDM;虚拟样机技术

中图分类号:U664.1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舰船动力装置设备繁多、结构复杂,其设计论证涉及不同学科领域,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复杂因素。传统的设计方式,已日渐显示出它的种种局限性,如设计者的经验对设计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设计过程缺乏直观性、设计过程缺乏方法论支持等[1]。综合集成研讨厅(HWMSE)是一个集成专家群体、各种统计数据和信息、计算机仿真的高度智能化人-机结合系统,其理论基础是从定性到定量以及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论[2]。就当今及今后舰船动力装置设计的需求及手段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开发舰船动力装置设计综合集成研讨厅系统是实现设计现代化、提高设计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因而,本文分析了“舰船动力装置设计综合集成研讨厅系统”的功能需求,搭建了的基本框架,并对其中分布式PDM环境的建立和虚拟样机技术与系统的集成应用进行了研究。

2 舰船动力装置设计综合集成研讨厅系统

2.1 系统功能

首先,舰船动力装置设计综合集成研讨厅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因而研讨厅必须提供定量处理的模型体系和专家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把定量的模型计算与主要是由专家掌握的定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定性知识与定量数据之间的相互转化。第二,舰船动力装置设计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系统工程理论、振声控制理论、红外抑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高等传热学以及动力机械等很多领域,需要许多方面的专家的共同合作,协作和研讨将是系统所支持的基本工作方式。对于研讨厅来说,就要为之提供相应的通信、网络、人机接口等技术支持,为他们之间的交互以及他们与系统的交互提供方便。第三,仿真是舰船动力装置设计的重要手段,如利用仿真可以进行设计方案综合评估、动力装置稳态特性及过渡过程动态特性仿真、动力装置及其部件的结构特性、动态特性分析等。因而,研讨厅必须具有便于技术人员进行性能仿真以及专家便于访问这些仿真系统、分析仿真结果的功能。第四,在论证研讨过程中,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因此,研讨厅必须提供多种信息获取的能力,如提供多种资料检索手段、各种类型的资源库等[3]。

2.2 系统结构

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系统采用B/S模式,支持分布在各地的专家同时、异时进行研讨。其中的“研讨室”子系统包括主题浏览、研讨流程、研讨白板等模块;“应用资源管理及系统管理”子系统对分布的应用资源及应用系统进行管理,以实现“即插即用”的“软件总线”式的集成环境。“综合处理系统”子系统的作用包括:数据库和模型的管理、仿真和推理的分析、文档和专家研讨意见的整合等[4]。其中的数据库内容包括国内外舰船动力装置实例和机组元部件的性能参数、平面图以及立体图等;知识库内容包括各种标准规范、设计经验、专业基础、理论基础、常用工程计算工具以及专业计算工具等;模型库包括各种元部件的的数学模型等;方法库包括工程设计优化方法、综合评估方法等。MPMSPDM(Marine Power Machinery System Product Data Management)即舰船动力装置设计研讨厅的分布式PDM用来对所有信息和过程进行管理,如元部件信息、结构配置、文件、CAD数据文档、专家研讨意见信息、设计论证的进度等[5]。

系统的研讨论证部分按任务分为方案设计、性能仿真、技术设计三个模块。这三个模块都是在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方法库的支持下在研讨白板内进行讨论,然后将研讨结果传入性能仿真模块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反馈后再次研讨,形成最佳方案。

在研讨厅中基于性能仿真分析的动力装置设计系统如图2所示。

虚拟样机技术在机械设计系统中的应用,可以使设计过程更为形象直观,并可以使用其先进的仿真分析功能对虚拟样机进行虚拟装配、运动学以及动力学特性等分析。在性能仿真模块中,本文对虚拟样机技术与研讨厅系统的集成应用进行了尝试。下面分析本研讨厅的两大关键技术:MPMSPDM的开发和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

3 MPMSPDM的开发

实施PDM的主要方式是购买PDM软件,再利用二次开发进行客户化,使之与企业实际相适应[6]。这些商业PDM软件虽然具有运行稳定,功能强大的特点,但是这些软件存在采购费用高、专业针对性不强、专业软件难以实现紧密集成等缺点。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编程软件的使用变得更加方便简捷,行业软件(如舰船动力系统设计的一些辅助设计软件)也层出不穷,为了实现针对舰船动力装置设计的PDM技术并使其在较长时期内进行进一步增强和完善功能,本文采用了利用通用编程语言开发PDM软件的方式。

研讨厅系统中的MPMSPDM基于VS.省略)环境开发,其开发层次结构如图3所示。

中间层组件主要由.NET中的远程处理(Remoting)技术实现,并将其驻留在服务器的Windows服务内。COM+服务中包含了事务、排队组件(QC)、安全、松耦合事件(LCE)、JIT激活和对象缓冲池等服务。数据库采用了SQL Server,因为SQL Server和.NET开发环境同属一家,所以在.NET环境内针对SQL Server内置了经过优化的专用数据库组件(SQL 数据提供程序),这样能够实现更为简单的应用和更好的性能。这种架构还适用于将来把应用扩展到其它的系统平台或远程用户在研讨厅系统中,所有参与设计的软件模块产生的数据均通过PDM软件集中管理,或者软件本身与PDM集成,实现更深层次的数据交互。这些模块覆盖了动力系统方案设计和技术设计二个阶段的主要设计任务,并按阶段提供给用户不同的界面。在两个阶段中都要使用的一些软件工具(如专业计算软件、仿真软件、实体造型软件等)分布在不同的计算机上,而PDM软件的客户端程序也同时安装到这些计算机上,以提供给用户参与设计的人机界面。

4 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

系统中虚拟样机技术应用,主要通过VB调用三维造型软件CATIA的API函数,对CATIA进行二次开发来完成。用VB调用CATIA软件的过程,是VB将CATIA软件理解为一个服务器程序(Server),而二次开发出的应用程序是客户程序(Client),用户只要在客户程序上进行操作,客户程序将驱动CATIA软件完成相关的工作,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7]。

虚拟样机技术在系统中应用流程如图5所示,其首项工作是对舰船动力装置标准件(如柴油机、联轴器、齿轮箱、离合器等)进行三维造型,将其存储在三维图形数据库中,以备后期的装配、仿真使用。由于舰船动力装置推进轴系的轴段不是标准件,所以在三维图数据库的建库过程中,推进轴系的轴段不能象舰船动力装置中其它元件那样,在舰船动力装置设计前对其进行三维建模,所以需要对其进行参数化设计。在动力装置各元部件设计选型完成后,进行机舱布置和自动化装配,最后对虚拟样机进行机构运动仿真、有限元及动力学等仿真分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 结术语

5.1 从定性到定量以及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新方法,综合集成研讨厅是实现这种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舰船动力装置设计论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实现综合集成研讨厅理想的应用对象。

5.2 随着对综合集成研讨厅思想内涵和系统构成的进一步认识,对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研讨厅系统集成开发的深入研究,综合集成研讨厅系统在舰船动力装置设计论证中的体系结构将更加完善,功能将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 陈国钧,曾凡明.现代舰船轮机工程[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 CHEN G J, ZENG F M. Modern ship marine engineering[M]. Changsh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2001.

[3] 戴汝为,操龙兵.综合集成研讨厅的研制[J],管理科学学报,2002,5(3):10-16.

[4] DAI R W, CAO L B. Research of hall for workshop of metasynthetic engineering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in China, 2002, 5(3): 10-16.

[5] 韩祥兰,吴慧中,陈圣磊,等.武器装备论证综合集成研讨厅系统[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29(4):446-450.

[6] HAN X L, WU H Z, CHEN S L, WAN J L, etal. Hall for workshop of meta-synthetic engineering for demonstration of weapon and equipment[J],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29(4): 446-450.

[7] 胡晓惠.研讨厅系统实现方法及技术的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6:1-10.

[8] Hu X H. The research of methodology and technique for the system implementation of hall for workshop of metasynthetic engineering [J]. System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 2002, 6: 1-10.

[9] 丁东东,曾凡明,陈国钧.船舶动力系统协同设计支撑环境的实现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8,32(3):20-23.

[10] DING D D,ZENG F M,CHEN G J.Implementation of collaborative design environment of marine power system[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ransportation Science & Engineering),2008,32(3):20-23.

[11] Mervyn F, Senthil Kumar A, Bok S H, etal. Developing distributed applications for integrated product and process design [J]. Computer-Aided Design, 2004, 36: 679-689.

[12] 袁利国,王昌发,杨胜国,等.舰船动力装置可视化设计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005,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