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发展文范例6篇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职业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作用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大学时期作为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时期,对学生形成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把握这段关键时期,通过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更加正确地理解人生价值,也能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创造人生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传承,形成了具有稳定特色的文化体系,其深层内涵十分注重对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培养,在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将会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进而形成健康的就业价值观。

2.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职场人生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扎根于国人心中的文化底蕴,对培养高校学生正确人生观的作用非常显著。中国传统文化对树立学生健康的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以此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在职场以健康的人生观应对遇到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这种例子不胜枚举,需要高校教师不断深入挖掘。

3.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职场世界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高校学生在就业时将会面对更加多元化、开放化的职业选择,这种开放化的工作范围在为学生提供更加轻松的工作选择机会的同时,也对学生正确世界观的树立造成了威胁。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渠道容易误导学生的思想和思维,特别是当涉及经济利益时,会极大干扰学生对世界的认知。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需要在大学阶段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学生熟知的文化体系,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教育做到有效融合,将会是未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点工作。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作用方面存在不足分析

1.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传统文化作用的重视不够

目前各高校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仍是以学生的求职技巧为主,注重传授技术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这种教学手段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实践极其不利。因此,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其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帮助学生培养职业素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在今后工作生活中的规划与引导有积极作用。

2.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理念的不明确

国内高校的职业规划课堂,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时不能做到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更多情况下将繁杂的文化思维生硬地加到教学内容中,教师未能将传统文化系统性地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在该门课程中不能做到深刻理解相关内容,更加不能实现对自身素质的塑造,丧失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3.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求未能实现对接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性质较强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多是对社会实践的高度总结和升华,因此在课堂上很难对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提供具体指导,而在思想教育课程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就可以有效规避这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可以有效连接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但目前高校教师在这方面的做法不尽如人意,虽做到对传统文化的引入,但仍以理论讲解为主,忽视与学生就业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认为该课程与学生工作实际不相符,未能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 大学生 企业 社会

论文摘要:在我国社会进步和高等教育迅猛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方式变革的大背景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探讨了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职业规划不明确,不系统;社会用人机制和配套用人机制不够完善。提出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策略,分别从高校、家庭、大学生自身、政府和企业五个方面来论证,明确了各自的角色和任务。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发展教育是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简称,它是就业指导工作与职业指导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全面的职业发展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工作世界与职业社会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意识,强化他们在就业中的主体意识,从而在求职择业中能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顺利进入职场或变换工作实现工作向职业、职业向事业的顺利转变。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目标不明确,不系统。毕业之前的大学生处于幻想之中,没有紧迫感,对未来职业发展缺乏设想规划。而毕业的大学生也体会到梦想和现实的落差。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大很多大学生在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判断上有前后矛盾的现象,表明大学生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往往只知道理论而缺少实践和操作。

(二)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就业指导和服务等方面不科学。高校逐步成立了有关的指导机构,但是,高校的就业机构不够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还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就业指导老师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缺乏对社会人才的需求和人才发展系统的全面掌握,服务意识和质量不到位等等。

观念和实施方式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效果。

(三)社会用人机制和配套用人机制不够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职业准入制度和合理的流动置换机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毕业生不协调,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毕业生跨地区就业的渠道不畅,限制了毕业生的流动。到西部就业、到基层就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我国人才流动呈现出不合理的状态。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策略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学生本身、家庭、学校和企业都有责任把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做好,不断完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

(一)从高校角度,要做好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全新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管理体系和大学生职业发展服务体系。把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贯穿到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高等学校必须从新生入手,给予全程化的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行业、认识企业,了解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并进行有效的自我探索,确定职业目标。第二,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化。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分别进行系统化的教育,按照职业探索、职业定向、职业准备和职业安置四个阶段的客观规律,把职业发展教育融入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同时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专业、兴趣等方面的不同,结合政府政策、社会需求、企业发展等,合理的进行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提升自己的职业核心竞争能力。第三,引入企业文化,构建新型的校园文化。在职业发展教育中要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学校要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来培养大学生,进行“需求管理”,并把管理延伸到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让优秀企业文化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很好的结合,这对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从家庭角度看,让家长参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直接因素之一,家庭教育和父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有直接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确立合理就业价值取向的重要条件,也决定着大学生是否能进行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学校应及时和家长联系和沟通,让家长了解大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和存在问题等,使家长可以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和职业能力发展状况。

(三)从大学生角度,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力。大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开始,就要主动的学习,了解自己,合理高效的完成自己的学业。追求兴趣并尝试新的知识领域,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把握机遇、创造机遇,认真制定、管理、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力是企业看重的重要品质,也是大学生成功进行职业规划的条件。

(四)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要给大学生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大学生的权益,同时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一个积极的合理的社会氛围。让大学生在一个稳定、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学校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向高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同时反馈大学生使用中的建议和意见。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学生综合评定法案等,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真正为社会所接受,学以致用。使学校教育与行业发展、市场需求相协调,实现高校人才与社会需求的相适应。

参考文献

[1]王荣发.职业发展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尚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徐晶.关于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5.

[4]贾慧.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本土化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5]于祥成.大学生生涯辅导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06,1.

[6]张竞乾,朱玉涛,谢帆.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2.

[7]赵北平,雷五民.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8]苏星海.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5.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文化建设;文化创新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毋庸置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必然之道。中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可能脱离各个社会子系统的文化发展,教育系统的文化发展更是不可或缺。而在教育系统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职业教育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当前中国日益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加大文化建设与创新无疑是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之道。

一、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基因”探寻

1.中国职业教育的“使命文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由此可见,我国职业教育所肩负的使命独特且重大。我国职业教育的“使命文化”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职业教育对个体的发展价值。从《纲要》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此外,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二是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职业教育是教育领域中与社会经济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从社会经济活动的角度来考察,职业教育则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必备条件,乃至是有机组成部分。黄炎培曾经说:“就吾最近几年间的经验,用吾最近几个月的思考,觉得职业教育最要紧的一点,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是什么东西呢?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1]这段话就深刻道出了职业教育的社会特质和社会使命。

2.中国职业教育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人类在从事物质文化基础生产上产生的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我国职业教育“精神文化”的实质凸显其交融性,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体现为“文化”与“技术”的交融。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具有文化性;职业教育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因此具有“技术性”。为此,职业教育是“文化”与“技术”的融合体。其次体现为专识与通识交融。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有一门过硬的实用技术,同时熟悉英语、电脑等通识知识,达到“一专多能”,这将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创业机遇。最后体现为传承与发展交融。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紧随时代步伐对教学内容不断调整。同时,新兴产业的壮大也带动着中国传统工业的发展,所以职业教育在社会转型时期还应兼顾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工业所需高级专门人才。

3.中国职业教育的“观念文化”。所谓职业教育观念就是人们对职业教育总的态度和看法。具有如下内涵:一是职业教育过程由单纯针对职前教育延展到贯穿整个职业生涯,职业教育要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二是职业能力内涵由单纯满足上岗要求扩展到适应社会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职业岗位变动非常频繁,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不能只适应于狭窄的职业领域,他们应该有较强的就业弹性,这种就业弹性就表现为个体职业素质的变通性和融通性。因而,在职业能力的内涵中应十分注重学生非技术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岗位转换的良好适应性。三是职业教育功能由单纯的学历教育拓展为复合教育。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学历教育,也要注重非学历教育与培训,即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和技术工人等级培训。在全球化趋势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必须与国际接轨,高等职业教育功能还将由培养本土化人才扩展为培养国际化人才。

二、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困境

1.职业教育使命的模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使命是既要满足社会的发展,也要促进教育和个体个性的发展。然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却模糊了这几大使命。首先,我国的职业教育过分注重服务社会的宗旨,忽视个性的发展。在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为个体进入劳动市场做准备的教育类型,过多强调与社会需求相吻合,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都以社会需求为中心,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没有根据个体特有的智力类型选择职业,不利于个体的成长与进步。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记得更多也只是存储知识的“仓库”,忽略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仓库”里的知识,更忽视了在应用知识基础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个体个性发展不全面。我国的职业教育不仅在宏观层面上忽视了个体个性的发展,在微观层面个体个性发展的均衡性上也存在缺陷。职业教育的学生不是劳动的工具,而是有思想的人,不能只注重对其劳动技能的培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也必须注重其德智体全方位的发展。

2.职业教育精神的缺失。职业教育的精神是对职业教育内涵的深刻剖析,职业教育精神的缺失则源于对其内涵外延理解有误,执行不到位。第一,重点不重面。重点即重视各个职业各自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核心,注重适度技能训练和一定文化培养,但又不能过多的强调学术和文化而使之缺乏实践的操作技能,因而出现了学术与技术的冲突。多数职业院校起点低,大多是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成,教育教学方式都存在问题,依然采用中职学校的教育方式,技能第一,学术第二,从而也造成学生的高技能低素质。第二,职业教育传承有余,发展不足。我国的高等教育内容以及课程设置多数依旧沿袭了传统的学科和职业类型设置,由于国家政策方针、教育经费以及社会观念等的影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职业类型设置都比较陈旧,并没有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注入新鲜血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更新课程设置,一些已经被社会所淘汰的职业类型依然存在,无益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

3.职业教育观念的偏颇。第一,价值观认识不到位。尽管政府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却依然阻止不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激认识。当前,相当一部分人都觉得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个人,“低人一等”,因此都不愿意自己的子女读职业院校。第二,教育条件不成熟。职业教育处于劣势地位除了传统思想的影响外,当前职业院校的软、硬件设施不过硬也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看法。第三,发展观认识不全面,终身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处于社会中的人从始自终都应该不断接受教育不断进步,才能不断适应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同理,职业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职业教育过于注重眼前利益,只根据现在社会的需要模式培养“速成人才”,而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没考虑中长期以内社会情况的发展变化对当前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实训技能做相应更改。

三、中国职业教育的文化建设与创新之道

1.正确理解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内涵,更新观念文化。观念层面的关键是职业教育价值观的重新确定。首先,职业教育不是单纯的职业训练或培训,而是完整地包括职业教育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早在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就提出建设教育的五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和学会学习,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人为中心,推广和使用新技术,培养创业能力和自立能力,促进继续和独立学习。其次,职业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职业教育并不是一学永逸的,而是要以终身教育的视野发展职业教育,开设各种职业教育在职培训,不仅对在校学生授教,而且还关注到已经进入职业岗位的人,形成终身职业教育的观念。最后,职业教育大有前途。职业教育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更能与市场需要接轨。因此,社会大众应该正视职业教育,不排斥职业教育。

2.加强职业教育法制建设,创新制度文化。创新制度文化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首先,我国职业教育要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举办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主要责任在政府。实践表明,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社会环境方面的责任,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重大问题和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优先政策与措施等。其次,我国职业教育要把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没有行业、企业的主体性参与,职业教育的本质和功能难以体现”。[2]国家应该通过法律明确、具体规定企业自培、支持职业学校等责任和义务,使企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为国家意志。最后,我国职业教育应该建立完善的就业准入机制。“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应成为用人单位录用人员的普遍法则。

3.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贯彻文化与技术的结合,专识与通识的交融,传承与发展的并举。第一,文化与技术的结合。职业教育固然是以技艺培养为核心,然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人才不仅需要过硬的技艺,还需要高水平的道德修养,包括职业道德修养和个人道德修养,不仅会做事,还得学会做人。第二,专识与通识的交融。职业院校应该注重点与面的结合,点即各个专业自身的课程,面即学生面向社会所需要的包括英语、心理学、计算机等在内的知识。第三,传承与发展的结合。所谓传统既是要继承传统优良的教育教学方式,又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将教育方式多元化,既要将传统的优势专业发展好,又要具有前瞻眼光,根据社会未来走向开辟新型的职业类型。[3]

参考文献:

[1] 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

育出版社,1985.

[2] 马庆发.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基于哲学的思考[J].中

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范文4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形势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首次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内涵、意义及培养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而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没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和就业机制的变革.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形成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新变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职业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1.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分析

价值观是指人们认识和评价周围客观事物、现象能否满足自身或社会需要所持有的内部标准。价值观在职业选择和职业评价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在校大学生在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于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的总体看法,反映了其对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学生的择业观,而适当的择业观对大学生首次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具体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选择、职业评价、职业价值取向。第一。职业价值取向:含价值目标、职业社会地位、职业收入、行业选择、地域倾向、工作条件选择等方面。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应强调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第二,职业理想:大学生在设定职业理想时,就要权衡各种条件,如社会需求、个人追求、个人能力素质、工作机会和待遇等等。在此基础上明确职业目标并制定科学具体的实施方案。第三,职业价值目标,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源于职业需要,而其职业需要是多方面的,包括福利待遇、事业成就、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等。第四,职业发展观。科学的职业发展观指大学生在职业定位、职业选择以及从事职业过程中,通过对自己和职业的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把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未来从事职业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稳定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择业动机,推动个人职业生涯的科学发展。

2.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意义

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择业行为、职业目标、择业手段以及将来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它能够引导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能引导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促进大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激励他们在任何职业领域都爱岗敬业。这需要我们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引导:(1)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定合理的职业期望值。(2)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3)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能力,确立正确职业价值目标。(4)促进大学生增强自主择业和竞争择业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5)培养大学生合理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提高社会适应能力。(6)促进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职业素养。(7)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只有引导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价值观才能使大学生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实现人职业理想,达到自我发展和职业发展的相互促进。

3.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途径

开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教育方法.更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以适应时展要求,保证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可以多种途径同时进行。

3.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

坚持就业为导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导向作用,根据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要求。体现学生为本,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促进其充分就业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教育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活。要强化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职业,确定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自主择业、竞争择业的思想意识。

3.2发挥校园文化的影响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学校建设的灵魂。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师生员工为主体,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中的方式和结果。校园文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师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构建大学生科学职业价值观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中去,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如通过专题讲座、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强化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职业道德教育,营造一个高尚精神风貌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文化环境。

3.3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培育作用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门.了解国情.认识职业社会,并正确引导正确认识社会需要,调整职业目标,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农村、工厂进行社会调查.可以组织学生到专业对口单位参加岗位见习、实习,让大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3.4发挥就业指导课的教育作用

就业指导课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就业指导课的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上要加大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和内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范文5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形势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首次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内涵、意义及培养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而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没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和就业机制的变革.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形成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新变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职业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1.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分析

价值观是指人们认识和评价周围客观事物、现象能否满足自身或社会需要所持有的内部标准。价值观在职业选择和职业评价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在校大学生在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于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的总体看法,反映了其对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直接影响学生的择业观,而适当的择业观对大学生首次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具体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选择、职业评价、职业价值取向。第一。职业价值取向:含价值目标、职业社会地位、职业收入、行业选择、地域倾向、工作条件选择等方面。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应强调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第二,职业理想:大学生在设定职业理想时,就要权衡各种条件,如社会需求、个人追求、个人能力素质、工作机会和待遇等等。在此基础上明确职业目标并制定科学具体的实施方案。第三,职业价值目标,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源于职业需要,而其职业需要是多方面的,包括福利待遇、事业成就、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等。第四,职业发展观。科学的职业发展观指大学生在职业定位、职业选择以及从事职业过程中,通过对自己和职业的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把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未来从事职业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稳定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择业动机,推动个人职业生涯的科学发展。

2.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意义

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择业行为、职业目标、择业手段以及将来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它能够引导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能引导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促进大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激励他们在任何职业领域都爱岗敬业。这需要我们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引导:(1)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定合理的职业期望值。(2)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3)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能力,确立正确职业价值目标。(4)促进大学生增强自主择业和竞争择业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5)培养大学生合理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提高社会适应能力。(6)促进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职业素养。(7)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

只有引导大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价值观才能使大学生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实现人职业理想,达到自我发展和职业发展的相互促进。

3.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途径

开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教育方法.更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以适应时展要求,保证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可以多种途径同时进行。

3.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

坚持就业为导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导向作用,根据国家、社会发展需要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要求。体现学生为本,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促进其充分就业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教育直接影响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活。要强化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职业,确定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自主择业、竞争择业的思想意识。

3.2发挥校园文化的影响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优良传统的结晶,是学校建设的灵魂。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师生员工为主体,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中的方式和结果。校园文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师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心理人格、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构建大学生科学职业价值观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中去,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如通过专题讲座、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强化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职业道德教育,营造一个高尚精神风貌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文化环境。

3.3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培育作用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门.了解国情.认识职业社会,并正确引导正确认识社会需要,调整职业目标,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农村、工厂进行社会调查.可以组织学生到专业对口单位参加岗位见习、实习,让大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认识社会、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3.4发挥就业指导课的教育作用

就业指导课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就业指导课的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上要加大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和内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大学生职业发展文范文6

(一)高职教育实践中忽视了人文教育发展观

伴随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逐步形成共识。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改革的相关文件中,便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长期以来“以就业为导向”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思路,凸显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无疑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具人”的人才培养目标长期以来处于统治地位,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走向边缘化。究其深层次原因是对职业教育价值的片面理解,职业教育的价值包括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和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观照职业教育对象的个性需求和个人发展,强调从个体谋生向自我价值实现的转化。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强调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关注职业教育是否满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需求。现阶段许多高职院校有意或无意将职业教育工具价值无限放大,人文教育日渐失去应有地位,偏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所指出的“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的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能力观的片面理解遮蔽了人文教育的应有之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国外职业教育理念经历了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向人格本位和素质本位的深化演变过程。我国在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经验时,职业教育理念也经历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嬗变。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确立了我国现阶段高职的人才培养理念是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人才,但是其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设计层面。纵观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不难发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被许多职业院校在教育实践中狭隘理解,未能将人文精神的养成融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片面地强调职业技能培养,忽视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人文素养,无疑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大短板。长期以来,由于人文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无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能力观,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应具有娴熟的实践能力、强劲的创造能力、较强的适应能力之意渐行渐远。

(三)人文教育的科学化忽视了人文精神的诉求

“知识就是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随着科学化时代的到来,科学在思维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各个层面成为强势语言,“科学至上”思潮也深深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观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现代大学的历史是两种文化不断分割的历史,即科技文化不断进取而人文精神逐渐式微的历史。”[1]“科学至上”思潮在我国职业教育实践中打上深深烙印,科学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压抑了人文精神的诉求,学科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束缚了高职学生的人文需求,仅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人文课程也被科学化了。其突出表现首先是不多的人文课程按本科院校课程建设思路设置,人文教育愈加形式化、知识化、政治化,职业化的人文精神塑造难觅踪影。其二是无视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巨大差异,忽略了人格养成、个性发展、心灵善化等方面的教育。长此以往,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所需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四)人文教育的实施离析了人才培养的职业性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面向未来职业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近年来,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深得职业教育者的认同,对职业分析、职业活动、职业能力的研究日渐深入,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的培养,毕业生市场认可度甚至超过了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当我们沉醉于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成就时,人文素质培养进一步远离了即将步入社会的“技能机器人”。虽然“工作过程学习化,学习过程工作化”期间,也强调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却未能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整合,只是将工作过程的技能训练与职业观教化简单叠加。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仅注重与具体生产、具体技术相关联,淡化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情感在完成工作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人们“更多关注个体生存所必须的劳动技能,而忽略了人类品质、内在精神的培养,忽略了对于作为社会中的人的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理解。”[2]当前的人文教育未能契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性,越来越有而无功,功而无效,职业教育弱化为职业培训的现象日趋明显。

二、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构对策

(一)秉承人文教育,明确全面发展的高职教育理念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改变人文教育的边缘化地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既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所致。职业教育的功利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视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适应性,也就失去了其本身存在价值,但是一味地追求其工具价值,背离教育的本体价值,那就是用职业的特殊性代替了教育的一般性。“大学的教育与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3]纵观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潮流,越发强调全面的职业人文素质的重要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既是满足社会需求的技能形成过程,也是满足个性需求的素质养成过程。缺乏人文教育的技能型人才的素质养成终将成为无本之源,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二)厘定能力本位,践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高技能的本质属性是一种特定的能力,“能力是胜任社会工作角色的要求所必须拥有的充分的技能、合适的态度和经验。”[4]20亦即高技能是由知识、技巧和创造力统一而成的高端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显著特征是掌握较高技能和拥有较高素质,即具备良好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人才。能力本位视角的“职业能力观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行为主义导向的任务技能观、整体主义导向的关键能力观和建构主义导向的整合能力观。”[5]由于当前高职院校普遍注重学生零距离就业的近期诉求,重视基于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的技能训练,强化专业能力提升,淡化甚至无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养成,以致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实践中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能力本位观,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流动能力,践行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提高学生面向将来职业发展的职业能力,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潮流。

(三)彰显人文精神,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自然回归

20世纪9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转变。传统的单一的技能人才已越来越不适应多工种复合的技能要求。在现代条件下,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知识性技能、多样性技能、协调性技能和创新性技能,而且需要养成自我反思、自我塑造的基本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良好品质、情感、意志等综合素质,形成高尚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理所当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全面发展的“职业人”离不开职业化的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塑造是促进“职业人”全面发展的不变主题。“天下以人文化成”,中国教育不乏造就理想人格和内化完美人性的人文思想,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彰显人文精神是高技能人才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同诉求。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职业技能的培养基地,更是未来职业人的心灵守望者和精神家园,唯有此才能促进学生实现从技能人向文化人的全面发展,超越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工具价值取向。

(四)契合职业属性,促进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深度融合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深受本科教育学科规制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学科体系的烙印,为了弥补高职人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虚化,职业化的人文教育是促进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深度融合的切入点。职业化的人文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教育必须体现其职业性,将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贯穿于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人文素养内化在人的精神中,对其职业生涯规划将会产生长期的、稳定的正面影响。结合各专业的职业方向,关注行业和岗位变化,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有的放失地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在专业教育和技能训练中不断融合人文教育内容和人文精神塑造,职业化的人文教育不再依靠单一的几本人文教材。面向职业需求,在专业教育中充分挖掘人文教育内容,培养爱岗敬业、诚信合作、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等职业品质。在技能训练中,通过实践活动体现人文素养,强化职业人文内涵的理解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

三、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实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