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行政工作计划范例6篇

国企行政工作计划

国企行政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企业;纳税筹划;风险防控

一、企业纳税筹划相关概念及重要性

(一)企业纳税筹划基本概念所谓纳税筹划,是指企业对自身涉税方面业务进行整合管理,制定一套科学有效能降低企业税务负担的计划及管理办法。本质上来说,企业纳税筹划主要目的是降低企业经营中所承担的负担,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综合竞争实力。当前,我国企业主要的纳税筹划方式是根据国家颁发的有关文件、政策来进行税收优惠减免,如高科技园区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等,根据国家、省市等政府的大量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中,选择最有利于企业的税收方案,为企业经营成本做出最低成本的计划。企业纳税筹划行为是合理合法,并不是指企业去偷税漏税,该行为的发生是在遵守相关税法的前提之下,是企业自主行为,因此,一些纳税筹划风险也由企业自行承担。作为目前企业风险管理重要内容,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直接决定的纳税筹划工作质量,所以,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纳税筹划工作管理。

(二)企业开展纳税筹划工作的必要性首先,积极开展纳税筹划工作有利于降低企业税负,提高经营效益,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其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现行的企业财务法律和税收政策也越来越多,同时,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和体系也越加多元化,这便给企业纳税筹划奠定了基础。最后,纳税筹划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加强财务管理能力,提高会计核算效率,企业管理者也会愈加重视效益问题,而由于纳税是国家的强制性行为,企业纳税会受到税务部门的监管,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税收政策的完善,国家对纳税的监管也愈发严格,所以,纳税筹划成为了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相关人员必须加强对新的税收政策及法律学习,才能提高纳税筹划工作质量。

二、目前我国企业纳税筹划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纳税筹划还存在较多风险及问题,本文主要从政策风险、执行风险和经营风险三个方面来谈谈企业纳税筹划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风险众所周知,企业纳税筹划工作是基于税收政策而开展的,对政策的理解程度直接关系着企业纳税筹划工作质量。当前,我国纳税政策风险主要是指政策变动给企业纳税筹划工作带来的风险,该风险主要指两大部分,首先是国家、地方政策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其次是企业自身在选择纳税政策时所产生的风险。前者较好理解,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主要是指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实行新的税收政策而导致企业在适应新政策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尤其是地方政府在颁布一项新的税收政策时,企业必须改变过去原有的核算方式,选择新的会计核算方式来计算税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企业财务人员面对新的政策,可能短时间内无法快速接受,既降低了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企业纳税筹划工作风险。至于后者企业选择产生的风险则主要是指,企业在纳税筹划时,由于缺乏对政策的理解,或自身理解与税务部门存在差异,从而使纳税决策时,选择了不合适的纳税方案,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益,面临更大的税收压力,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纳税筹划行为违反了我国相关税收法律,给企业带来严重后果。但不管是政策变动风险还是企业政策选择风险,一旦发生,都会给企业纳税筹划造成极大的工作困扰,影响企业发展。

(二)企业纳税筹划执行风险所谓企业纳税筹划执行风险实质上是针对税务机构而言,由于我国各地方发展情况不一,经济情况不同,税务机构在执行税收法律过程中,其执行标准往往达不到一个统一化的数据,而目前我国大型企业大多在不同区域设置了分公司、子公司,企业集团内部包含着各种类型的企业,因此,在各个区域、不同类型企业所面临的税务数额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便给企业纳税筹划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尽管在我国目前已出台的税收法律文件中,对于一些行业企业的纳税范围进行了有效的统筹规范,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各地的税务机构只能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来决定纳税比例。而当地税务机构纳税比例的确定便直接决定了企业纳税筹划行为,而企业纳税筹划一旦与纳税比例出现了偏差,可能导致企业纳税风险的出现。此外,由于我国国情复杂,税务行政人员素质高低不齐,这些因素都给税收政策执行偏差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三)企业纳税筹划经营风险一般来说,企业在开展纳税筹划工作时,会制定科学合理的筹划方案,保证企业纳税筹划工作能按照方案所制定的目标开展,降低纳税负担。具体而言,企业纳税筹划方案又与企业经营息息相关,因此,为了满足纳税筹划的目标,企业需要在经营上花功夫,有些企业为了降低税负,虚开发票,或者降低或升高经营额,这种漠视税法的行为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其次,要想保证企业经营结果满足纳税筹划的目标,必须支付一定的管理成本,而这个成本无法百分百收回,从而在一定成本上增加了企业负担,造成了一定的经营风险。最后,外部的经济环境也是企业纳税筹划风险防控的一个重要因素,某些行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如高新技术产业,但由于我国高新技术行业投资环境不完善,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也更高。所以,企业在考虑纳税筹划工作时,也要考虑到外部风险。

三、加强企业纳税筹划防范意识及提高纳税筹划工作质量的建议

(一)加强企业纳税筹划风险防范意识,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实际上,纳税风险无时不在,贯穿着企业整个经营过程,因此,企业要加强对纳税筹划的重视,提高纳税筹划风险防控意识。首先,企业纳税筹划工作人员要加强对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为纳税筹划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保障;其次,企业内部应建立一套纳税筹划法律管理库,对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税收法律进行整理,对一些税收文件及时更新,从而为纳税筹划方案的选择及制定提供良好的税法服务;第三,企业应提高财务会计核算质量,为纳税筹划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保障。此外,企业还需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对企业纳税筹划事前、事中和事后等阶段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一旦发生,便可以及时遏制,降低企业损失。

(二)强化企业纳税筹划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明确内部纳税筹划责任及流程与其他财务业务相比,纳税筹划无疑是属于一种较高水平的财务活动,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不仅需要拥有较强的财务知识,还需要具备深厚的税务法律水平,它涉及到税务、财务、会计等,因此,企业要加强纳税筹划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如企业内部定期举办纳税筹划学习培训课,提高纳税筹划人员专业素质,不定期邀请学者专家对最新税收政策及法律进行讲解,加强企业纳税筹划人员对税收政策的了解,降低政策风险,同时,企业还可以聘请一些高素质综合水平高的纳税筹划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纳税筹划队伍,从而增强企业纳税筹划工作质量。企业要明确纳税筹划主体责任,健全纳税筹划相应程序。为了提高纳税筹划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压力,企业应明确纳税筹划责任部门及责任人,由相关责任部门对纳税筹划工作进行统一协调。同时,要规范纳税筹划流程,无论是企业纳税筹划人员还是其他普通人员,都应当树立纳税筹划理念,企业通过开展相关讲解课程让企业内部员工明白纳税筹划操作流程,从而使企业更好的开展纳税筹划工作。

(三)营造企业纳税筹划环境,优化纳税筹划方案制定当前,我国企业纳税筹划环境主要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是指我国国内经济环境及国家法律环境,这个大环境企业是无力改变的,只能不断调整战略去适应。而内部环境则是企业内部管理现状,因此,营造良好的纳税筹划环境,即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尤其是财务管理机制,通过良好的环境氛围来促进工作的开展。具体而言,企业对纳税筹划工作环境优化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企业管理者对纳税筹划工作表示重视,为纳税筹划的开展排忧解难,给予支持;二是纳税筹划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增值税缴纳和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为纳税筹划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其次,优化纳税筹划方案的制定,从本质上来说,纳税筹划工作属于企业财务管理范围,因此,纳税筹划的工作目标实际是由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所决定的,即实现企业经营价值最大化。因此,企业在开展纳税筹划工作时,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纳税筹划工作人员在制定纳税方案时,不能把目光仅限于个别税种,也不能着眼于眼前的节税利益,而是从长远出发,选择一个整体利益最大的纳税筹划方案,全面考虑,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四)坚决执行企业成本收益最优原则,降低经营风险一般来说,纳税人在开展纳税筹划工作是通过降低税务成本来取得部分税务收益,但同时,也会为该部分筹划方案的执行付出一定的成本代价,以及选择该方案放弃另一方案的机会收益。所以,企业在开展纳税筹划工作时,要贯彻成本收益原则,在考虑纳税筹划直接成本的同时,也要考虑到选择该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的机会成本,只有一项纳税筹划方案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之和小于筹划收益时,该方案才算较为合理。

国企行政工作计划范文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我国人民的法制观念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在我国逐渐建立发展起来,并认识到税收筹划对降低税负有着重要作用,希望在合理税收筹划的作用下使企业经营行为更加规范,促进企业向前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税收筹划在税法规定中只属于边缘化操作,其中隐藏的风险较大。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与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减轻税收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中小企业想尽各种办法来减少纳税,税收筹划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税收筹划也叫纳税筹划、税务筹划。税收筹划主要是指在企业纳税之前,确保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以法人、自然人等作为纳税主体的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先对税收的事项作出安排,以便降低赋税。税收筹划主要拥有合法性、筹划性与目的性等特点。其中合法性主要是指税收筹划行为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一旦出现违背法律法规的偷税漏税行为要严肃处理,坚决反对;筹划性主要是指在纳税工作以前要事先做好税收筹划安排与设计;目的性主要是指税收筹划工作要具有明确目的,也就是说获得“节税”[1]。税收筹划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法人在纳税时并未按照相关税法做出相对应的正确纳税行为,从而给企业未来发展与企业经济利益带来一定损失。纳税是每个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都避免不了的,纳税行为与企业共同存在,并贯穿于企业发展始终,因此,税收筹划风险也因此成为了企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事情。税收筹划是纳税人通过对投资决策、经营管理和会计核算方法的合理安排达到合法享受税收优惠降低公司税负减少税收支出增加自身利益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理财行为。税收筹划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同时它也具有很高的风险如果控制不好无疑会大大增加其成本。因此必须加强对税收筹划的风险管理才能保证其效用的最大化。

二、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特点

税收筹划通常就是在不违背税法规定与立法精神的情况下,根据税收法规所提供的税收优惠政策或机会,事先完成企业投资、经营与理财等活动的安排与筹划工作,以此来减轻税负,促进税负最优化,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总的来看,税收筹划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合法性

税收筹划在遵守税收法规的同时也体现了税收政策导向。从税收筹划的形式上来看,它将明确的法律法规条文作为实施依据;从税收筹划的实施上来看,它又是遵照立法意图而进行的。正是在这两种情况的作用下,税收筹划得到了国家的许可与鼓励,从而也使节税动机具有合理性,节税手段也具备了合法性。

(二)择优性

在税制要素中,税赋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财务制度中,会计核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使得企业可以根据负债以及所有者的相应权益,实现投资结构的优化,根据纳税义务的相关规定,设置相关机构,同时,企业还可以根据纳税程度的高低来选择经营方式,这些都决定着企业应缴纳税款与税后所得利润[2]。税收筹划主要是在两种或多种方案中,选择最轻的税负或最适宜企业使用的方案,以实现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利润最大化。企业在选择纳税方案时注重并不是税负是否达到最小化,而是要关注企业价值是否实现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是否实现最大化。

(三)整体性

对于税收筹划的整体性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就是在税收筹划过程中不能只侧重某一纳税环节中的个别税种的税负高低,而是要从整体上看税负的轻重。其次,在选择纳税方案时不能将总体税负轻重作为最重要依据,而是要将节税与增税的综合效果作为衡量标准,尤其是企业要从多种纳税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时,应当将总体收益最多的方案作为最佳方案,尽量不要选择纳税最少的方案[3]。由此可见,要通过减少税负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并不是最主要的方式,减少税负只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众多方法中的一种手段。

三、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必要性

企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中小企业在投资、经营以及理财方面开展税收筹划已经成为其不可缺少的工作。但在税收筹划实施的前提是要具备一定的经济环境和与之相匹配的措施。从目前来看,企业实施税收筹划工作已经具备一定可行性,通常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是我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

国家应向企业征收什么赋税,每项赋税应征收多少,在征税时应采取哪些方式,都能体现出政府在税负方面的政策意图。税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通常都是根据行业、部门、产品等方面的不同区分对待的,对于那些需要在税收上得到支持的企业要尽量减少征税比例或实行免征税政策,对于需要限制发展的企业,通常政府都会对该企业多征税。因此,中小企业在如何纳税问题上通常都会设计多种方案。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要想避开税收政策中所限制的条件,就要调整自身行为,使企业达到国家所规定、能够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条件,这样一来既达到了降低税负的目的,又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税法法律法规

尽管近年来我国政府正在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但从现阶段发展来看,在税法的建立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与其他法律法规的衔接上还存在空白点,在掌握尺度上还存在界限模糊的情况,这就需要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税法进行完善,弥补法律上的空白。

(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财务处理办法

从现阶段实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中可以得知,财务会计制度中部分规定中具有一定的弹性,部分财务在处理上可以自由确定。如对于存货计价方法就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后进先出法等;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法可以通过直线法或加速折旧法进行。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企业环境和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用于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处理办法,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四)税收筹划是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所提倡的办法

从目前发展来看,税收筹划能够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但却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尽管国家财政收入与之前相比有大幅度缩减,但这也是出于国家本意,是国家希望看到的结果,表面上看国家损失了不少财政收入,但从实质上来看,国家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落实经济政策,优化及调整国家产业结构[4]。从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来看,中小企业在国家政策鼓励下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很大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该政策已经为国家培养了税源,对于国家长期财政税收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国家对合乎规定的税收筹划行为是表示支持与肯定的,正是由于国家的肯定才使企业税收筹划行为能够顺利进行。由此可见,税收筹划行为是国家赋予企业的权利,也正是基于此,才使企业一定要依法纳税,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四、中小企业税收筹划所面临的风险

(一)自身因素的影响

对政策与税收筹划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是制约中小企业税收筹划开展的重要因素。很多中小企业认为税收筹划只是财务人员的工作,其他人员无权干涉,并认为只有与税务局处理好关系就能将问题解决,这种认识与盲目操作最容易出现税收筹划风险。部分企业还将税收筹划认定为是少纳税,经常采用违规手段开展“税收筹划”[5]。此外,部分从事筹划工作的人员缺乏财务知识了解,不清晰我国税收政策,不按照法律法规办事,特别是统筹谋划能力不强,严重制约税收筹划开展。

(二)外部环境的影响

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税收政策的变化和税务行政执法不规范。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及时对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做出调整,税收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但每次对税收筹划做出调整都需要一定时间,从最初实施到最终成功需要一定过程,如果此时税收政策出现变化,企业还是执行原有税收筹划方案,就会使出现企业税收筹划风险。此外,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活动时经常会遇到由于税务行政执法人员对税收筹划观念出现偏差,致使企业税收筹划成为一张白纸,严重的还会被认定税收筹划行为是偷税漏税行为,从而埋下税收筹划风险隐患。

五、中小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学习认识税收筹划,规范会计核算过程与方法

中小企业要顺利开展税收筹划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管理层人员要形成正确的依法纳税意识。虽然税收筹划能够提升企业经营业绩,但它只是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其中的一个小环节,因此,不能将其作为提升企业利润的终极办法,在企业发展中有诸多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因素,如市场、商品价格与质量、企业经营方式等都会影响到企业发展[6]。企业要顺利开展税收筹划的重要前提是依照法律设立企业财务会计账册,正确处理好财务管理工作。要了解税收筹划工作是否合法,首先就要接受纳税检查,将企业会计凭证与记录作为纳税检查的依据。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做好企业会计凭证与记录工作,以此来提升税收筹划效果及可靠依据。

(二)及时了解税收政策,把握政策内涵

为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彰显国家产业结构,税收政策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从一定程度上讲,税收筹划就是在税收政策影响下不断调整以适应经济实际的变化,根据纳税人的税收利益增长点,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7]。因此,在开展税收筹划时一定要了解经济发展特点,关注税收政策变化情况,全面了解税收政策。由此可见,详细了解税收政策是降低税收筹划风险的关键。中小企业在开展税收筹划中要建立健全适用于自身发展的税收筹划体系,并经常组织税法学习,了解最新税收政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税收筹划方案,保证企业税收筹划行为不会违背国家法律[8]。

(三)提升企业税收筹划人员素质

从某种角度上将,税收筹划行为是一种高级的理财活动,在税收筹划中涵盖多种专业知识,如金融、税法、投资等,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执业人员,在具备法律常识,了解税收政策以外,还要了解工商、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企业情况,清晰涉税主要事项,明确筹划意图[9]。如果企业现有人员不能胜任工作,企业可以应聘请专业人士指导税收筹划操作,以将税收筹划风险降到最低。

(四)创设良好的税企关系

国企行政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 企业年金;税收;公平;效率

随着多支柱体系取代单一制度成为国际养老保障改革的大趋势,企业年金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各国关注,而它对于我国政府、企业、个人乃至金融投资市更是有非比寻常的意义。2004年5月1日《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颁布实施前后,各界均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关注与期待。但预期的快速发展并未出现,企业表现出明显的观望态度。截至2008 年底,全国企业年金缴费职工人数为1038 万人,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比例仅为4.27%,而且仍然集中在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及电力、石油石化、铁路、金融等国有垄断行业。

从国际经验来看,企业年金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与之相配合的税收制度,由于企业年金大多为企业自愿举办,因此可以说只有税收优惠政策的诱导才是推动企业年金蓬勃发展的“启动引擎”。所以,要突破当前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瓶颈,当务之急是先要建立合理的税收政策。而兼顾公平与效率,应成为我国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最终目标。

一、企业年金税收政策中公平与效率的内涵

企业年金制,在宏观上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组成部分,在微观上,是企业的薪酬福利计划、人力资源计划和延税计划,所以它既有社会性,也兼具经济性。税收政策不但是政府发展企业年金的经济激励措施,也是规范企业行为,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必要手段,必须兼顾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一)企业年金税收政策中的公平

税收政策是国家对企业年金这一补充保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因此应把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作为一个内在要求。企业年金税收政策中的公平应该体现在:

1.计划内公平享受税收优惠。所有举办企业年金的企业及其职工都应有公平的参与权,平等的享有同等的优惠政策,尤其在企业内部,年金计划的要一视同仁,不能偏向高收入者,不应以参加者年龄、工龄和工作业绩为借口将职工排除在外。因此企业年金税惠应当是有条件的税惠。

2.兼顾计划内外的利益。在税收诱导下,高收入者和大企业会成为企业年金计划的积极推广者,这必然使得税收优惠为高收入者和大企业避税提供了方便,而高收入和行业纳税减少,同时也意味着低收入者和小企业的相对税负增加,这将使得中小企业和低收入者在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此,企业年金税惠必须是有限的的税惠,将其负面影响控制在适当范围内。

3.不同制度的税收优惠的协调统一。企业年金制度不是一个孤立的制度,它是养老体系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与基本养老保险、商业人寿保险等不但在制度内容上要相协调,相关税收安排也必须统筹考虑。

(二) 企业年金税收政策中效率

企业自愿性举办企业年金必然是以合理延税、避税为出发点,给予雇员所得税惠也将使他们对年金制持积极态度。因此,企业年金税收政策中的效率应该体现在:

1.促使企业从经济利益出发,积极举办企业年金。企业以经济利益为其活动的准则,决定了它不可能仅仅从提高职工福利的目的出发建立企业年金。税收政策必须给予企业确切的优惠待遇,使其有利可图,才能真正把年金制作为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2.促使职工自愿向企业年金缴费。在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累进税制,企业年金缴费免税或是延税,雇员就享受了当期应税收入和最高税率的双重优惠,可以通过企业年金制及其税惠政策使其终身收入最大化,并且实现了在职与退休后的合理分配。

3.保证投入较多者获得较高的退休所得。多提供资本者多回报,是不能违背的效率准则。企业年金的目的不是为了收入均等化,而应通过制度的健康发展,使更多的人能够获得更好的退休保障,实现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的增加。

二、美国的企业年金税收政策

美国是当前企业年金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它的企业年金制度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和规则,其中税收政策又是制度的核心和动力所在。美国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待遇鼓励雇主和雇员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战略和策略,以及灵活运用税收手段保证必要公平的措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享受优惠的条件

美国的企业年金计划种类繁多,只有符合《国家税收法》的相关规定,通过资质审查的适格年金才能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享受税惠应具备的主要条件有:(针对我国年金的性质,仅讨论缴费确定型计划)

1.对计划覆盖面的要求。根据美国税收法和保障法的要求,资助企业年金计划的雇主不能完全随意决定哪些雇员可以参加,哪些不能,只有覆盖一定数量员工的正规退休金计划才能从税收优惠政策中获利,雇主也不能随意在计划的参加者中提供不同的福利,对年龄和工作情况的要求有最低限度的规定,对员工工作业绩的考核也必须依据具体规定。

2.对雇员帐户资金增加和雇员税前缴费数量的限制。税法规定个人账户年度缴纳额不得超过40000美元(2002年,随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进行调整)或年金计划参加者年度报酬的100%,而税前缴费的年度限额定为计划参加者年薪的25%,并规定年薪以20万美元为上限(2002年,每年有5000美元增量)。

3.对既得受益权的规定。雇员在任何时候都对由自己缴费形成的退休金部分拥有完全既得权利。当雇员达到正常退休年龄时,在任何情况下都对雇主缴费形成的退休金部分拥有既得的权利。除此之外,他们可以按照两个标准实现对雇主缴费的既得受益权:一个是 5年后一次性获得100%的记得受益权;二是3年后获得20%的权利,然后每年增加20%,直到实现100%的权利。

(二)EET的征税模式

一般而言,在企业年金有三个征税环节:雇主和雇员缴费环节,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环节和退休雇员领取退休金环节。如果用T表示对其中的某一环节征税,E表示对其中的某一环节不征税,那么,美国以401(k)为代表的缴费确定型年金计划采用的就是EET的征税模式,即: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在规定的范围内可在税前扣除,年金计划资金的投资所获得任何投资收人全部免税,获得完全的既得受益权养老年金在该雇员参加计划过程中均不被包括在其当期应税收人之中,只有在该雇员提取养老金的时候才会有所得税。

(三)企业年金与工薪税制的结合

如果说雇员在年金税制中的优税好处,是通过所得税实现的,那么雇主在企业年金税惠中得到的好处则是通过工薪税(即社会保障税),由此第一支柱同第二支柱实现了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按照美国《国家税收法》规定,雇主以缴费形式为其雇员向税收优惠年金计划所存入的资金,以及雇员从计划中所提取的资金,一般都不按工薪对待,因此也就不产生联邦社会保险税和联邦失业保险税,这为雇主积极资助年金计划和雇员积极参加雇主资助的退休金计划,起到极大的推动和鼓励作用。比如,某雇主支付给一个雇员的年薪为5万美元,如果雇主在年底时另付给这位雇员1000美元奖金的话,雇主就必须要向政府为这1000美元纳76.5美元的工薪税,同时雇主还必须从雇员的1000美元中扣除同等金额的工薪税,雇员实际上只能拿到923.5美元的奖金;如果雇主将这1000美元奖金以缴费额的形式为这位雇员存入到其所资助的年金计划中,雇主和雇员都不用支付任何工薪税。这一税收政策鼓励雇主以向年金计划缴费的形式来支付雇员年终奖金,对雇主和雇员都有极大的吸引力,是美国年金税收效率性的又一体现。

三、我国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的设计

(一)EET税收优惠模式

税收模式的选择是整个收制度的核心,不同的模式代表国家对年金优惠的不同态度。考察当前各发达国家对企业年金计划的税惠模式可以看出,最为普遍采用的是EET的税惠模式。它有利于鼓励企业雇主和雇员进行缴费,容易推动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但是,EET征税模式也有缺陷,主要是它会使政府减少一部分眼前的税收收入,给政府带来即期的财政压力,因而这种征税模式在财政状况不佳的国家很难实行。权衡利弊,EET模式相对其他模式更能满足目前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财政有条件实现的税惠模式。

(二)税收优惠限额

2004年以来,我国已有多个部门对于企业年金缴费税惠额度有了多次调整,各地也依据不同规定制定各不相同的税惠额度, 4%到1/12不等,如此政出多门、反复无常加大了年金需求方对企业年金发展前景预期的不确定性。从深层意义上讲这是因为当前企业年金税收优惠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只能单纯依靠税惠比例高低来承担激励和约束两方面作用。

合理的税收优惠额度应该反应国家希望通过企业年金制度达到的保障程度,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享受税惠的条件限制来保障基本公平。根据我国养老体系设计,企业年金计划的目标替代率应达到20%,应以此测算能够享受税惠的缴费水平,其中还需要对工资增长率、投资收益率和缴费的年限做出预测,采用不同参数对缴费水平测算结果均会有很大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以4%税惠额度是很难达到20%的替代率的。国外一般将税惠限额规定为15%左右,但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可以先将税惠额度定到12%左右,这样如果缴费满25年,工资增长率4%,预期投资收益率8%即基本可以实现20%的替代率,既避免在目前企业年金发展不平衡情况下过高税惠限额带来的公平性问题,也为将来进一步调整留下了一定空间。

(三)优惠待遇与享受条件相结合

成功的税收政策,光有各种优惠待遇是不够的,只有同适当的享受条件相结合才能达到公平和效率兼顾的目的。可以说,有了待遇优惠政策只是为年金制度的发展增加了动力,但是政府决定它的发展方向往往是通过各项限制条件。

借鉴美国成功经验,我国税收政策中享受优惠的条件应包括:

1.计划基本审查要求。应包括:计划必须是专项资金,不得将缴费挪作他用;设立个人账户,计划必须是永久性的等。

2.参加计划的资格条件:年龄条件可参照《劳动法》中劳动年龄,工龄要求不应超过一年,而且应当充分考虑临时工参加计划的权利,可参照美国的做法为其设定一个年工作小时的标准,超过这一标准即可计算为工龄。同时还可引入美国最低参保率检测和非歧视性检测等指标体系,充分保证年金计划的覆盖面和公平性

3.缴费限额和缴费基数的限定。在确定了税惠限额百分比的条件下,为了保证税惠的公平性,还应对缴费做进一步条件限定。一是应规定年总缴费上限,防止企业年金成为逃税漏洞;二是应该规定缴费基数上下限,和社会保险类似的缴费安排可以实现向低收入者的适当倾斜。

4.规定既得受益权。对企业缴费部分的既得受益权可设定几种进度表供企业年级计划选择,避免因企业的过分要求损害员工的利益。

5.对提前提款的限制。企业年金是以满足老年需求为目的而建立的,提前提款都可看作是违背这一目标的行为,因此在制度中应有明确限制,否则将失去税惠资格,甚至可以施以税收惩罚,

(四)基本养老保险协调配合

企业年金的本质是一种补充养老保险,因此,我国在制定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时,不能与基本养老金的税收政策脱节。实际上,无论是基本养老金,还是企业年金,它们只是在举办的主体和方式上不同,都属于老年人的经济保障计划,所以,在税收待遇上二音不应有很大的区别。目前,在基本养老金和企业年金运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中,多数国家对两者课税的税负是大体相同。因此,我国在企业年金计划的税制设计中应充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既不宜过分强调给予企业年金优惠税收政策,使部分企业或个人利用企业年金计划来进行避税,导致企业职工收入分配的不公;也不宜过分依赖于基本养老金,忽视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刺激作用,阻碍我国企业年金正常、健康地发展。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应本着与基本养老金制度相协调的原则,减轻国家在老龄化问题上所承受的财政支出压力,促进收入公平分配。

除此之外,美国的经验还告诉我们,如果说所得税惠是激励雇员参加企业年金制的最大动力,那么对雇主的激励就更多的来自企业年金的社会保障税惠。基本保障和补充保障在此接轨,如果能够吸收美国的作法,合理安排企业年金和基本保障的税制,就可以实现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五)加强制度监管

税收优惠和税收漏洞就像一对孪生姊妹,它们往往相伴而来。在西方国家,人们把政府对企业年金计划提供的税收优惠形象地比喻为“避税所”(taxshelt),可以说正是这种“避税所”的功能才会刺激企业积极举办企业年金计划。但税收优惠在发挥激励作用的同时,还可能被人们滥用。从企业年金计划的税收优惠来看,如果政府对企业年金计划采取EET的征税模式,就可能给人们提供一些偷税的机会。为此我国也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在给予企业年金计划税收优惠的同时,也要加大监管的力度,制定一些反偷税的条款。同时还要改革监管的手段,使用恰当的指标体系,加强监督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使我国的企业年金制能够健康高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弈.美国的私有退休金体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埃弗里特.T.艾伦,约瑟夫.J.梅隆.退休金计划.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第8版

[3]殷俊.中国企业年金计划设计与制度创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277-312

[4]林义,彭雪梅,胡秋明灯.企业年金的理论与政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58-128

国企行政工作计划范文4

1企业集团税务筹划风险的原因分析

11税务政策缺乏稳定性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税务政策很有可能无法适应新的市场需要,因此,为了更好地顺应经济的发展形势,我国的税务政策也需要根据经济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企业在税务筹划过程中出现风险,主要是因为纳税政策时间存在延迟性以及纳税政策的时间限制不够明显,企业无法根据最新的税收政策而对税务筹划方案进行调整。

12企业集团投资失误

企业投资失误而导致的税务筹划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部门企业为了降低自身的税务负担、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会采取某些“特殊”手段来改变投资的方式,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这种行为一旦被有关部门发现,企业将面临额度较大的罚款。一个是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因为个人主观原因、掌握信息不足,从而导致决策失误,投资出现问题,企业在纳税筹划过程中面临风险。

13企业集团融资不当

企业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因此,其需要进行不断的融资,但我国在融资方面设置有较多的法律法规纳税条款,企业集团在融资时,一旦存在侥幸心理,以打擦边球的方式冒险进行融资,很有可能为企业后期的税务筹划埋下隐患,甚至触碰到法律的底线,给集团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14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

我国在会计政策方面具有可选择性等特征,其将会对企业的税务筹划造成一定的影响。就具体来说,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首先,企业集团纳税筹划之前,需要对我国相关的税务政策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和把握,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具体的税务筹划工作,但因为人员的主观性,不同的企业在纳税筹划中对会计政策的把握也存在一定的偏差,而一旦企业理解失误,企业税务筹划方案将无法真正实现减税这一目的,甚至增加企业的税务负担。其次,我国的税收法律与会计政策存在一致性这一特征,若企业在做相关处理时,故意曲解、随意更改相关政策,企业也有可能面临税务风险。

2企业集团纳税筹划风险的基本类别

21企业内部原因导致的风险

(1)财务处理导致的风险。集团企业在纳税筹划中,需要对自身的财务进行处理,一旦处理财务问题出现不当,便很有可能面临风险。财务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财务部门是企业在发展中重点关注的部门,企业在处理财务时,需要保证每年、每季度、每月的财务报表、账册都准确清晰。但就目前来说,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仍存在问题,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缺乏有效性、及时性,导致企业纳税筹划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因此,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应该对财务风险重点关注,在必要条件下,聘请外来专家有针对性地解决财务处理问题,提高税务筹划的水平及效率。

(2)企业经营风险。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因为企业发展策略不当而造成经营项目无法顺利运行,无法适应企业的未来发展,企业面临经营风险,就现有的市场经济条件来说,企业经营风险主要体现在决策风险。同时,因为国家税务政策的特殊作用,其在不同的省份地区,根据当地具体条件的不同,税务政策在具体制定、实施的过程中会有所不同,因此,企业在具体筹划时,除了参考国家大方向的税务政策之外,还需要重点考虑当地的税务政策,以此制定出科学的税务筹划方案。除此以外,企业在税务筹划过程中很有可能因为税务筹划的成本问题,而放弃其他利益,从而产生风险。

22企业外部原因导致的风险

企业外部原因导致的风险主要是指政策风险,简而言之,国家税务政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很有可能因为税务筹划方案的落后性无法适应最新的税务政策需要,与税务法律发生冲突。同时,企业在税后筹划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筹划方案与筹划人员的素质能力紧密相关,一旦相关人员对政策理解不当、专业知识不足,税务筹划方案便有可能出现问题,引发企业风险。

3加强企业集团风险防范的相关措施

31加强与相关税务机关的沟通、协调

在税务工作中,相关税务机关为征税主体单位,其对企业的税务筹划工作的具体执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关系着企业的纳税规划,更关系着企业的顺利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税收风险,相关的企业集团需要加强与当地税务机关的联系,及时了解最新的税务政策,从而确保企业税务筹划的科学性、准确性。在具体操作中,企业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全面把握当地税务机关的工作内容、了解其工作程序,并及时更新自身对税收政策、税收法律的认识,提高纳税筹划方案的合法性。其次,企业在了解税法的过程中,根据某些界限不明确、定义不清楚的法律条文,应该及时地咨询相关的税法机关,把握其具体的操作方式,从而保证纳税筹划方案的完整性,避免出现失误。最后,企业应该安排特定人员对当地税务机关网站进行定期关注,及时了解税务机关最新的工作情况,从而保证企业纳税筹划的顺利进行,尽可能降低突发风险的影响性。

32加??人员专业培训工作,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做好基础工作是企业集团可以有效降低税务风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企业集团需要重视其财务管理工作,并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以基础工作的科学开展来保证上层工作的顺利进行,以良好的财务管理来保证自身纳税筹划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来说,企业可以从科学设置会计科目、规范会计流程、提高会计核算这三个方面来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真正做到纳税及时、税款计算申报零失误。除此以外,纳税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能力也和纳税工作的正常开展息息相关。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为了保证企业内部财税人员的专业性,可以对其进行定期的例如头脑风暴、专家讲座等培训方式,从而提高企业涉水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聘请外来的税法专家,专业指导企业税法人员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企业在处理税务方面的问题。

33构建科学的风险防范机制

构架科学的风险防范机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帮助企业更好地预测和控制纳税筹划的风险。在具体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时,第一,企业需要充分了解各项有可能引发纳税筹划风险的原因,并全面了解企业集团自身发展的现状,完整把握现有的税法政策,并以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基础,从而进行工作。第二,企业需要与当地税务局保持紧密的联系,尽可能多地搜集自身相关的信息、资料,及时把握纳税政策变化的时效、趋向等,根据不同阶段的特征,对风险规避方案进行调整,提高企业纳税筹划的准确性、安全性。第三,风险机制在建立之后,应该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在企业内部形成科学循环的工作机制。

国企行政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企业年金;税收监管;税收优惠;EET税制

中图分类号:F810.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114-02

一、我国与西方国家企业年金计划征税模式比较研究

西方国家私人退休金制度之所以发展快,与政府的税惠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其对推动企业年金计划的蓬勃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企业年金发展到成熟阶段后――20世纪政府“介入”管理时期和当前与社会保障协调发展阶段,税收优惠政策更是企业年金计划发展的“主引擎”。税惠政策的激励作用从各国年金资产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大可见一斑。相关数据显示,美国企业年金资产占GDP的比重已达到了66%,英国为73%,瑞士为70%,荷兰为76%,丹麦为60%,澳大利亚为39% ,等等;相比较而言,2002年底我国企业年金的积累基金仅占GDP的0.25%,剖析其中制度层次的原因,税惠政策缺失是阻碍我国企业年金计划发展的一大掣肘。

目前,我国税法中专门针对企业年金计划的税收法规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国务院只在2000年底的《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通知的第二部分第10条批准个别试点地区企业年金计划缴费可在4%的限度内税前扣除),而目前颁布实施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针对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如《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纳税人按国家有关规定上缴的各类保险基金和统筹基金,包括职工养老基金、待业基金等,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在规定的比例内扣除。”这里的职工养老基金,属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范畴。实际操作中,税务部门也不允许纳税人将除基本保障以外为雇员投保的补充保险作为成本税前抵扣,这就意味着目前税法并不对举办年金计划的企业给予任何税收优惠。此外,《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退职费、退休工资可以免征个人所得税”。显然这里的退休养老金指的是社会保险计划发放的养老金,而企业年金计划发放的养老金在税收实践中均按工资、薪金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正是由于国家税惠政策的缺位,广大企业要么“持币待购”,要么就将资金挪作它用,导致当前“团险抑制”及年金市场无法有效启动,职工的养老保险保障不足,社保改革工作进展缓慢。2003年,在“中国企业年金财税政策与运行”课题成果会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所长何平曾算了一笔“全国著名”的账:假定从2004年起,我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普遍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积累在未来的2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9%,总积累就将达到4.75亿元;若国家在缴费和投资收益两个环节免税,累计减税总额在2020年将达到9 480亿元。可见,税收杠杆对年金市场的扩容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方国家实施企业年金计划的税收监管主要涉及到三个征税环节的六个主要税种:一是缴费环节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二是投资环节的资本利得税和利息税;三是领取阶段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对不同的环节征税共可演化出8种可能的征税模式。如表1所示(以T表示征税,E表示免税)。

目前,国外通行的一般是EET税制,即允许企业和职工将向企业年金计划的缴费作为成本税前列支;同时,对企业年金计划的投资收益予以免税或征收比较轻的课税,只对退休职工领取养老金的环节进行征税。这种征税模式与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综合所得税的课税原则(该原则要求实行TET模式或TTE模式)相比,无疑是一种税收优惠政策,因而被形象地称之为“避税所”,也正是这种避税功能才会刺激企业举办年金计划的积极性。如,英国规定,按标准向纳税认可的职业养老金计划缴纳的款项以及基金的投资收益均属于免税范畴,仅有发放的养老津贴被视为劳动所得予以征税;在奥地利,收入在700 000先令以下的雇员向养老基金的缴款中的25%可以免除纳税,但最高限额为10 000先令,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免税,领取养老金津贴总额的25%部分视同劳动所得课税;在爱尔兰,雇主和雇员缴纳的养老保险款可享受最高限额为年薪15%的免税待遇,养老基金的运营收入免税,养老津贴按一般劳动所得收入纳税等。除此之外,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也均实施EET征税模式,如表2。

二、不同征税模式对资金流量的影响

以下列举一个实例来说明不同征税模式对企业年金计划净税后收益的影响。(为了方便说明,省略EEE和TTT这两种特殊征税模式,并且假设税前供款均为1 000元,各税收征收环节税率均为10%,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率为20%)具体计算过程如表3。

这个实例表明,几种不同的征税模式中,ETE和EET两种模式下企业年金的净税后收益是最大的。征税环节越少,最终的资金流量越大;如果将货币的时间价值也考虑在内,则税款起征点越晚,企业年金资产的净现值越大。鉴于此,企业年金计划运行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征税模式对资金流量的影响,尽量选择最惠的税收安排。

三、我国企业年金的税收监管建议

针对我国企业年金财税制度还不完善、具体操作尚不明朗的现状,笔者建议税收监管应主要把控以下方面:其一,由于企业年金的税收体系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征税环节的许多税种,所以目前仅规定4%的优惠比例太过单一,“工资总额”的概念也过于笼统,缺乏实践操作的指导意义,这就需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相关的政府机构全力配合,从国家立法的高度尽快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法律规定和政策措施,以期在全国范围内执行标准统一的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真正将税惠政策落到实处。其二,应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对于政府来讲,税收优惠政策必然会造成税收收入的流失,给财政带来一定的压力。因此,国家在制定企业年金计划的税收政策时,既要考虑以税收优惠的方式鼓励企业和职工积极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以减少他们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依赖程度,同时也要考虑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其三,尽量避免造成税收漏洞。税收优惠和税收漏洞如影随形,它们往往相伴而来,税收优惠在发挥激励作用的同时,极有可能被滥用。从企业年金计划的税收优惠来看,如果政府对企业年金计划采取EET的征税模式,就可能给人们提供一些避税或偷税的机会。为此,我国应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给予企业年金计划税收优惠的同时,制定一些反偷税或避税的条款,增强税收监管的力度,防止合理的税源流失。

参考文献:

[1] 杨燕绥.企业年金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2] 陈华良,贾蓓,潭晓丹.论当前企业年金监管协调机制的建立[N].上海证券报,2004-06-04.

[3] 向运华,孙颖,胡良.企业年金发展分析[J].保险研究,2007,(9).

[4] 辜毅,林义.我国企业年金可携带性问题探索[J].保险研究,2009.

国企行政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商业企业 财务管理 财务指标

商业企业管理的成功很大程度都取决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成功。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财务管理在商业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资金的管理与分配工作都与财务管理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资金进、销、调、存等环节都由财务部门实时管控。因此,商业企业必须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中的内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以及预算管理工作,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一、商业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一)融资困境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出台了一系列商业企业融资扶持政策,但目前我国中小型商业企业数量居多,注册资本较低,用于贷款抵押的不动产甚少,即使在国家扶持的大环境下也很难实现融资需求,融资难逐渐成为了我国商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阻碍。

(二)未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很多商业企业为了实现经营利润,不惜在短期内进行企业转型,忽略国家调控政策,从而与发展机遇擦肩而过,导致这一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企业未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发展目标。虽然企业立足于市场的基本条件是创造利润,但这种不考虑长远发展而随意转型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企业要想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结合自身情况与国家政策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发展目标,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发展目标开展日常运营及管理工作。

二、财务管理对于商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商业企业中全面加强商业管理,无论是对商业企业自身发展还是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企业财务管理是我国财政信用体系建立的根本

财政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据计划对资金进行配置以及监督的组织系统,由国家财政、银行贷款以及企业财务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国家财政是国家政府依照经济建设与管理的需求,利用行政权力以及预算管理等方式强制性整合并配置社会资金的行为,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是决定我国资金配置方式的主要方针,同时也是主导财政信用体系的环节。银行信贷是政府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以借贷的方式筹集资金,对社会资金进行重新组合与分配,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且适用范围相对广泛,是我国银行体系中的关键调节手段。企业财务是财政信用体系运行的根本,首先我国财政资金大部分都来源于企业所创收的利益,国家财政配置资金通常使用在我国经济建设当中,包括对扶持企业发展。其次,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存款是银行发放信贷的来源之一,银行的信用贷款资金又主要是面向企业发放的。

(二)商业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综合性管理

商业企业的经营过程主要是通过商品购销的形式来实现的。企业要想实现有效的经营效果,就必须做好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储存管理、物流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这些管理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在这些体系当中,财务管理并不是对某一项经济活动进行直接管理,而是通过货币的方式,并利用自己配置、全面体现、决策参与等职能,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与协调,确保商业企业的经营目标顺利达成。

三、如何创新现有商业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一)建立财务管理计划

商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第一步是建立财务管理计划并按计划实施财务管理工作,这不仅是政府对商品流通计划的要求,同时也是组织实现计划经营并达成预期效益的手段。商业企业的财务管理计划由财务指标与落实举措两个部分构成。财务指标又由各种经营收支及利润指标组成,它是企业企业开展一切财务活动的最终目的。落实措施是在财务指标以及企业经营条件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企业经营活动中需重点实施的各种方案和计划。财务管理计划建立之后,需要进一步对计划中包含的各项指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甚至每一位员工身上,建立企业员工责任制,将分解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依据。

(二)落实财务控制工作

财务计划的落实仅仅是计划期商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端。商业企业为了能够确保财务管理计划的有效达成,必须利用控制手段及方法对日常财务管理活动进行控制,这一活动又被称为日常财务管理活动。在商业企业中实施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不仅是财务管理计划的延续,同时也是商业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首要步骤。财务控制系统的建立,能够充分确保财务管理计划指标的达成,并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评价分析企业财务计划达成情况

企业财务情况的评价与分析是商业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商业企业必须针对财务活动的运行情况、经济效益的获取情况等进行评价,以评价结果作为企业经营方式创新以及企业发展的导向。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定期检查及随机抽查两种方式对财务计划的达成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这是企业财务日常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化。财务考核工作是指通过相关财务指标对财务计划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例如财务指标实际达成值与计划值的对比、与企业上一季度或上一年度指标的对比、与同类企业指标的对比等。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实体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将会真正实现自主经营、盈亏自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实体经济形态,而财务管理在商业企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将会日益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刘伯凯.经济下行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2

[2]夏璐.关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探究[J].知识经济,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