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教学论文范例6篇

专科教学论文

专科教学论文范文1

通过结合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不同的教学技能的相关社团或联合会,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进一步活跃,也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能力。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社团或联合会,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相同的爱好和特长的基础上,为了保证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得以发挥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团体性的组织。它具备非常广泛的影响以及非常丰富的内容,与此同时,其组织活动的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它在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应该根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要求来科学合理地建立学生社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离不开活动的平台和空间,这样的平台和空间是“第一课堂”很难完全提供的,所以,必须设置各种各样、丰富多彩并且和教学技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的“第二课堂”的学生社团或联合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举例来说,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存在着非常密切联系的学生社团或联合会具体包括英语社、摄影协会、舞蹈队、书法社、文学社、合唱队、教育理论学社、系报、广播站等社团和组织。通过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类似的社团和组织,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地加入到各种各样的具备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利于陶冶学生的高尚的情操,让他们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也能够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大大提高,切实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大幅度提升。

二、高度重视教育实习,提高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1.延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时间。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的专业化是借助于“实践性知识”来进行保障的,而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为了应对当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时间不够长、实习效果不够好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延长学生的教学实习时间,从而保证其实习效果。具体来说,可以选择分散实习(每学期一个星期的实习)和集中实习(八周的实习)相统一的方法;也可以选择两次实习,也叫做小实习(集中实习)和大实习(集中实习)相统一的方法等。

2.安排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期。

考虑到实习自身的具体特征和其他的各个方面的因素,非常容易出现走马观花的问题,从而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安排学生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期。与此同时,可以采取“拜师制”,也就是说,科学合理地确定学生所进行实习的小学和小学指导教师,安排学生真正地深入到小学和指导教师进行见面,建立良好的“师徒关系”。在建立了良好的师徒关系的基础上,学生必须和指导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从而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

三、合理划分培养阶段,做好课程设置

只有合理划分培养阶段,做好课程设置,才能够保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取得良好的成效。

1.大一、大二期间。

大一、大二期间开展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理论学习,保证学生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在进行深入地调研的基础上,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团队有必要制订全新的版块化课程设计方案。在学分分配方面,在专业限定选修课、实践环节、实验课程等方面的学分较重。在选修版块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建立教育心理版块、小学数学版块、小学语文版块、小学科学版块、教师成长版块、课程改革版块、先进教学方法等版块,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教学与管理能力。

2.大三期间。

大三期间进行教育实践类课程学习与针对性训练,与此同时,进入一线学校进行教育实习、听课评课,模拟训练;也可以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教育实践,采用全景教学方法、现场诊断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等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大四期间(包括大三期间下学期)。

大四期间(包括大三期间下学期)进入小学当中参与教育实习或“顶岗实习”。以互惠互利的实习基地建设为龙头,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为小学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实现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的培养方法的多样化。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实施“校外导师制”,也就是说,从大三学年开始,就将学生安排到小学和骨干教师确立“师徒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和指导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

四、结语

专科教学论文范文2

[论文摘要]临床医学专业五官科教学应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整体观念。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仪器设备,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在短时间内掌握好本学科知识点。

一、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五官科教学应严格依据教学大纲、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临床将书本内容进行精简。以五官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为主要教学内容,做到精选、精讲,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把重要知识点学到手。眼科教学中,应以“三炎”——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二障”——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眼外伤与急救为重点。耳鼻咽喉科应重点突出“三炎”——鼻窦炎、扁桃体炎、中耳炎,“二癌”——喉癌、鼻咽癌,“一聋”——各类耳聋及喉梗阻。口腔科应将牙体和牙周组织疾病——龋齿、牙髓炎、牙周炎作重点讲解。确定好教学内容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诊疗原则。在此前提下组织教学是每位老师应该把握的尺度,也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前提。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内、外科等“大学科”感兴趣程度要远超过眼科、耳鼻咽喉科等“小学科”。五官科学属于小学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帮手辅助教学。在讲授绪论时,教师要力争在第一时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甚至产生愿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想法。课堂中可询问一些五官科常识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一把鼻涕一把泪”、“七窍流血”原因何在?人眼为什么能看物体?耳朵是怎样听声音的?吃饭时为什么不要说话?要强调五官是每个人生命质量的保证,让学生知道五官的重要性。另外可以介绍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近视、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突发性耳聋的治疗等技术,以能给患者恢复光明、听力、嗓音的成就感来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五官,从自身的生命质量出发,将学习五官科学看成自己的需要,形成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态度。

三、点线面相结合,教学手段多样化

1.点:利用模型、标本、挂图等传统的教学工具细化知识点

五官科学讲授的对象是人体特殊器官,体积小、解剖结构复杂,疾病的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均有别于其它临床学科,学生觉得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厌倦、抵触情绪。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模型和标本,将知识点形象具体化。眼、耳、鼻、咽、喉、口腔的解剖结构讲授时,要将学生带到解剖实验室,借助实体标本和模型详细讲解,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再结合复习相应的解剖学知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线:多媒体课件引入五官科教学将知识点间建立线状联系

教学中加入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在“教”的同时,更注重于“导”。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时,将各种病变图片做成幻灯展示给学生,如一张典型的视网膜脱离的眼底照片足以让学生理解“视网膜脱离区呈灰白色,波浪状隆起,其上有暗红色、迂曲起伏状血管”;可以将房水的流经途径做成Flash,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房水流经的途径,还可通过该动画讲解由解剖异常所致的生理性瞳孔阻滞,导致眼压增高,引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全过程。这样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认识更加形象,理解亦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面:引入临床病例,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教学中运用病例讨论法可以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的矛盾,还可以解决学习态度与教学效果的矛盾。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病例的关注程度远高于书本上的文字描述。病例具体详实,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病症、发病机理的掌握。病例讨论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过敏性鼻炎这一章节后,围绕“打喷嚏、流鼻涕、鼻痒1天”的主诉展开讨论,让学生考虑应该如何询问病史,完善哪些检查,初步诊断和给出治疗方案。相应的询问有无花粉、粉尘等过敏史;提醒学生要询问既往史及接触史;提出分泌物涂片、病原学检查等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也就水到渠成了。病例讨论的成功,学生有了成就感,反复强化后,学习亦有了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病例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四、重视实验课和临床见习,身临其境感受学科魅力

五官科学实验和临床见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二者组成了五官科教学的全部内容。五官疾病表现特殊,其检查、治疗、手术过程具有专业性强、精细操作多的特点,而这些内容在理论教学中无法表达透彻。因此,实验课要多利用教学模型、头颅标本、组织切片、专科检查和手术过程的VCD播放等教学手段将学生置于情景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五官科的眼压测量、眼底镜和裂隙灯的使用、间接喉镜和鼻咽镜检查、音叉试验等常规检查等。实验考核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下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临床见习是丰富理论知识,初步接触临床的过程。让学生观摩上颌窦穿刺术、鼓膜穿刺术、翼状胬肉切除术、开髓术、拔牙术等一些门诊小手术都能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实验和见习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

五、树立整体观念,注重五官科疾病和全身疾病的联系

五官疾病可以与全身疾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许多疾病可以引起五官病变,甚至会出现某些特征性的体征,正确检查可尽早发现疾病。在讲解眼底病时,要重点介绍高血压眼底病、糖尿病眼底病,注重眼底改变与原发病的联系及治疗原则;在介绍喉梗阻和气管切开术时注意与昏迷、颅脑外伤、呼吸道烧伤等内、外科疾病联系。临床学生应在打好内、外科基础的前提下,学好五官科学的专业知识,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联系,站在整体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良的服务。

五官科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和专业操作能力。作为教学工作者,仍需不断探索、拓展知识,多与学生沟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与学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星明,黎介寿.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成效[J].中华医学杂志,2005(14):944.

[2]孔维佳,乐建新,陈建军等.高等医学院校耳鼻咽喉科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与“通才型”医学人才培养[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9):571-573.

[3]孟祥珍.五官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7.

专科教学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方面的发展,以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师人才培养质量。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既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课程改革将促讲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更新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当今的教育教学在继续关注3T(teacher、text、test)的同时,已经把重点转到了对教师的关注上。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师这一行业从职业(vocation)向专业(profession)的层次跃变。这一跃变将教师教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校本科研、教师专业生涯发展、教学团队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并成为学校的立身根本。

从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角度考虑,我们可以形成以下的观点:我们不缺校长.缺能够对教育、教学和学校发展进行诊断的学校领袖(schoolleader)。新形式下的领导理念。对校长的要求已不再仪仅是学校事务的管理者,而应该成为一"对教育教学和学校发展进行诊断的.集课程专家、教学专家和评价专家为一身的学校领袖。

我们不缺教学能手,缺能够引领教学团队的教学导师(mentorteacher)。长期以来,教学被看作是个人化的独立试误的过程,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仍然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次上。这一状况既影响了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的传播,又限制了教师的专业生涯发展。如果能够对这些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并予以推广,那么,教学导师将不只是带动一个教学团队、一个学校的发展,而是会引领一个地区、一个城『苻,甚至于更大范围内的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提高。对教育教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是教学导师必备的素质,而确立以教学导师为核心,由教学导师引领学校教学团队的发展,将会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形象和地位。

我们不缺教书匠,缺的是教学专家。中国古代将教师称为舌耕者、教书匠,这些占老的称谓一直延续至今,影响了教师专业地位的提升,而教师自身的惰性也降低了教师的专业形象。一教师教书30年,只是把第一年的经验重复了29次而已。欧美各国将备课称为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课前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把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评价、教育测量、情境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进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设计。这样的备课,无疑会很大程度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并进而提升其社会地位。

我们不缺数据,缺对数据的量化分析。每一位教师手中都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数据。这些数据中,蕴涵着的可能就是新的教育观点,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量化数据,挖掘财富,将会使教育教学升到更加科学的层次。

我们不缺经验总结,缺带有科学态度、富含科学精神的教育科研论文。教学经验总结看似平淡,但是,一旦给以教育教学理论的充实、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合,并加以规范化的文献检索和引用,这些看似平淡的经验总结将会得到升华,并为教育教学的发展与提高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学校领袖、教学导师、教学专家与一般的校长、一般的教学能手、一般的教师的区别,在于他们能够有效地对教育教学进行评价,能够收集教育教学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并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这也是当今的教师教育和教研所关注的问题。圜明晰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破片面强调教师的定向和计划培养的框框,引进竞争机制,设霞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是突出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养方式,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前提条件。

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必要性及措施

1986年,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会(CarnegieForum)和霍尔姆斯协会(Holmesgroup)分别公布了《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ANationPrepared:Teachersforthe21stCentury)和《明天的教师》(Tomorrow’STeach—ers),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概念(professionalism),强调学校教育的提高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要建立与教师专业相适应的衡量标准;教师教育的责任是培养符合专业标准的教师。自此,在美国掀起了教师专业化运动,并波及其他国家,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教师专业化热潮。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1.大力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壤的高低,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如何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呢?

(1)依靠制度创新,注重为人师表。从客观上讲,要增加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师法》,使教师的切身利益得到应有的保障;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在整个社会中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和运行机制。从教育系统内部而言,应进一步落实教师“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的指示精神,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在中小学实行全员聘任制和教师聘任制,并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以及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以此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应把师德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一项指标,坚决抵制教师对学生的歧视行为和不平等对待行为.坚决取消品德不良、影响恶劣的教师的从业资格,而对于那些表现突出,成绩卓越的教师,则应给予表彰,并且要树立典型,在舆论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氛围。

(2)加强在职培训,提高教师道德判断能力。一方面,学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在职教师系统地学习《教师法》、《职业教育》等,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意识,使教师明确自身的使命、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首先鼓励教师参与研究活动.通过研究活动发展教师的批判思维,因为批判思维能力足教师进行道德判断的基础。

作为一种人格品质.批判思维主要包括好奇心、自信心、责任感、谨慎性、敏感性、灵活性、心胸开阔和善解人意等。因此,批判思维不仅是一种综合思维能力的表现,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在一线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可以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人员联合.共同组成科研小组,结合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合作意识,可以使教师掌握一整套科学的技术规范以及职业道德规范,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术研究活动,能够使教师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不唯书、不唯上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2.大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中小学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素质、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

(1)强化政策导向,寻求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支持。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教师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抓住机遇,围绕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制定一系列取向明确、调控力度较大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使广大教师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强化专业发展意识,努力营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优秀骨干教师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氛围。

(2)构建学习型组织,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共生机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离开社会的人是不能存在的。虽然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专业性的提高,但是教师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往往离不开教师群体组织的影响和推动。建设学习型组织,可以促使教师围绕学校共同目标,持续不断学习,体验生命的价值,焕发生命的活力,在相关学习、交流、合作与竞争中,共同进步与发展,形成教师与学校整体协调发展的共生机制。

(3)引导自主实践,实现每个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在于教师自身。教师自身的自主实践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活力,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力量,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激发内驱。“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智力、能力和创造力资源。”13l激发和提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这种内驱力来自教师对于自身职业价值的认识和追求,来自于面对教师改革、课程改革的挑战而产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来自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激发教师的驱动力,意味着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其核心是强调教师要真正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着重新“洗牌”,教师要想在这场“牌局”中赢得主动,唯一的选择就是主动投入课改,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变革行为,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更新、丰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自觉追求专业发展,直至达到理想的专业发展。

其次,实践体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很多都是过去的专业经验和理论所难以解释和应付的,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着眼于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和学校发展,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研究、解决问题。教师应以研究、体验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和学习培训融为一体.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以此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促进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作为教师教育主体力量的师范院校。在新的历史时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应在造就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和教育家队伍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必将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1.有利于充分认识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现实意义。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师人才培养质量。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既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教育体制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首先,教师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关注质量问题。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两大主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关注教师教育质量也是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对高师院校提出挑战所带来的反应。综合性大学及其他非师范类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对传统的以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来说,是一个可预见的严峻挑战。再次,关注教师教育质量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伴随着教育的普及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丰富与发展,教师职业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并在逐步强化其专业化特征。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最后.关注教师教育质量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因人才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深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和教育思维方式。这一切都要求树立教师教育新理念,构建教师教育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

专科教学论文范文4

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等国家在两年制的高等教育专科层次陆续设置了副学士,由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时期的高等专科教育还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因而这一阶段的学位只在美国等少数开展高等专科教育的国家发展起来。二次大战后至20世纪80—90年代,由于政治、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大改革时期,其标志之一是各类型高等专科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40—70年代先后跨入大众和普及高等教育的阶段。1995年,美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81.8%,英国则达49.5%,日本于1999年达到47.22%。一些发展中国家在60年代后也开始发展高等专科教育,相继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大众化或普及化阶段,如韩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50年的0.8%上升到1996年的60.3%。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应用,更促进了高等教育规模和对象的进一步扩展,促进了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类型的多样化,促进了高等教育从一次性教育走向终身学习的教育,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发展数量已成为各国对高等教育的普遍要求。

因此,20世纪末以来,各国继续放宽高等教育政策,不断降低入学门槛;采取以“社会需求”而非“学术导向”的发展策略,以职业教育为重点,发展各种形式的高等专科教育,同时大量接收成人大学生,极力扩大高等教育的对象和规模,以满足国内外生源的不同需求。鉴于高等专科教育在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和高等教育体系的自身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原来没有设置这一层次学位的国家(地区),如英国、日本、香港、澳大利亚等,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设置该学位。可见,增设这一层次学位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位的发展过程

高等教育专科层次所设置的学位,是一些国家设置的最初级学位,翻译的名称有“副学士学位/协士”(AssociateDegree)、“基础学位”(FoundationDegree)、“准学士学位”(Jun—Gakushi)等,目前国际比较通用的名称是“副学士学位”。它可作为终结性学位授予两年制高等学校(如美国的一些初级学院、社区学院和技术学院)或初中起点五年制高等专门学校的毕业生,亦可作为一种中间性学位授予在攻读学士学位过程中完成2—3年学业的学生。概而言之,它是授予完成各类型高等专科教育学习任务的毕业生的学位,此层次学位的设置与发展,实质是高等教育发展对社会需求的一种回应。

(一)第一阶段:19世纪末以来的发展概况——美国一枝独秀

在高等教育专科层次设立学位的做法始于1873年英国达勒姆大学成立的物理科学学院(SchoolofPhysicalScience)授予的自然科学协士,表示完成了两年的学业。但由于受到传统等方面的影响而没有作为学位制度确立下来,随之这一层次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而这一学位真正得到发展和完善却是在美国。

产生于19世纪末期的美国副学士学位,首先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紧密联系的。19世纪中叶美国的南北战争,政治上使黑人奴隶获得了解放,使美国走向民主平等和尊重人权的国家;经济上使美国工农业出现了大飞跃;同时,欧洲新移民大量迁入,美国人口几乎增加了一倍。随着其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和大批新技术的应用,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美国社会所产生的这一系列急剧变化引发了“一场教育大革命”。19世纪中后期,美国许多大学校长陆续为改革大学体制提出建议,他们认为,“应该把属于中学教育性质的大学前二年的任务交给中学来承担。”1892年,威廉·哈珀出任芝加哥大学校长,他把四年制的芝加哥大学分为两部分:一、二年级学生进入专科学院学习,三、四年级学生则进入大学学院学习。他指出:“那些天生不适合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在二年级结束时可以自然而不失脸面地终止学习。”1896年,专科学院和大学学院分别改称为初级学院(JuniorCollege)和高级学院(SeniorCollege),1899年把发给在初级学院完成两年学业的学生的证书改称为副学士学位(AssociateDegree),副学士学位这一称谓由此诞生。初级学院经过不断发展,至20世纪中叶逐渐发展成为以社区为中心的新型高等学校,即社区学院(CommunityCollege),它逐渐成为美国授予副学士学位的主体。根据美国社区学院协会2001年的统计,目前全美的社区学院共有1,132所,其学生人数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44%,这与副学士学位的设置、发展和完善有着重大关系。

(二)第二阶段:20世纪以来的设置状况——各个国家和地区方兴未艾

1.日本

二次大战后,由于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日本的高等专科教育迅速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开始进行高等教育多样化的改革,向开放型高等教育体系发展,以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化发展的需要。1984年实行短期大学与大学互换学分和转插读本科的制度。1991年修改的《学校教育法》,突出了学位体制改革,不但赋予原来只作称号的学士以学位的地位,而且还规定授予两年制短期大学和五年制初中起点的高等专门学校毕业生以准学士学位。目前,日本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学位有两种。两年或三年制的初级学院(JuniorColleges)、短期大学以及五年制的技术学院(CollegesofTechnology)、高等专门学校授予毕业生准学士学位(Jun—Gakushi),学生可以在所获学分的基础上继续攻读学士学位,但技术学院的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两年制的专门培训学院(SpecialTrainingColleges,SenmonGakko)授予学生技术副学士学位(TechnicalAssociateDegree),这一学位也有资格转到四年制大学中学习学士学位课程。

2.英国

由于英国长期坚持高标准的大学学位教育传统,20世纪70年代以前不存在可以与美国或欧洲大陆相比较的独立的高等专科教育。英国政府1963年颁布著名的《罗宾斯报告》,为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奠定了基础。1969年,开放大学成立,至今开放大学已拥有20多万学生,成为英国最大的大学。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改革大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劲,其规模扩充的速度引起世人关注。2000年2月15日,中央政府教育和就业部(the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Employment,DFEE)正式公布了政府实施新的高等教育资格计划,要求对现行的高等教育结构进行优化,建立两年制的新学位——基础学位(FoundationDegree)制度。在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征求意见之后,基础学位制度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基础学位的正式招生已从2001—2002学年开始,此学位的招生五年龄和学历限制,基础学位计划主要由大学或高等教育学院提供,并与各种进修教育学院建立联盟,开展合作。英国政府出于学术水准上的慎重考虑,规定只有具备学位授予权的大学或学院才能授予这一学位,但所有的联盟成员都可以教授此类课程。

3.我国香港特区

香港的高等教育在过去20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高等院校的数量和入学人数的不断增加。20世纪90年代,大学层次的入学人数已占17—20岁年龄组的18%。2000年10月,香港特首董建华宣布要在10年时间内将香港接受高等教育的相关年龄组的人数比率从当时的30%提高到60%。为响应政府号召,一些高等教育的继续教育部门,如香港大学(HKU)和香港浸会大学(HHBU)的继续教育学院等都在2000年秋季学期开办新型副学士学位课程计划。由于对副学士学位毕业生需求极大,所有由大学资助委员会(UGC)资助的院校都从2001年秋季学期起开设了副学士学位课程。副学土学位在新的质量框架提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等教育和第三级教育之间重要的桥梁。

4.我国台湾地区

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民主化、大众化的影响下,我国台湾地区自1974年起大力发展高等专科教育,增设大专院校,由1950年的7所增加到2002年的159所。1991年3月,台湾在“修订完成学位授予法修正草案”中提出了增设“专士学位”。1993年2月22日台湾通过了“学位授予法修正草案”。未来的台湾学位等级将增列“专士”一级,学位等级将成为专士、学士、硕士、博士4个等级。但“专士”这一级学位却迟迟未设立,因为许多学者认为,“虽然专科与本科的毕业学分差别不大,但两者的教育宗旨不同,大学是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科学校则以教授应用科学和技术培养实用专业人才为宗旨,不应授予学术学位。”此后又经过几年的争论,最后,台湾于2004年1月14日颁布授予副学士学位,自2004年1月16日执行。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自1990年统一大学学制后,一些大学也开设了相当于大专的高级文凭课程。进入21世纪以来,澳大利亚更加注重开展教育输出业务和学位与国际接轨的改革,从2004年4月1日起,澳大利亚学历资格框架(AQF)中新增加了两年制高等教育的副学士学位,它是与高级专科文凭并列的学历资格。学生通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直接入读本科课程,或者入读高级专科文凭课程学习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大学和其他有权颁发学历学位证书的院校以及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和注册的培训机构(RTO)都有权授予这一学位。

6.加拿大

二次大战以后,加拿大参照美国社区学院发展的模式,大力发展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并开设副学士学位的课程。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内,加拿大的社区学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加拿大社区学院协会(theAssociationofCanadianCommunityColleges,ACCC)已经有150个成员。但由于加拿大每个省的教育状况差异很大,就所掌握的资料看,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高等专科教育中采用副学士学位。2000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委员会(theBritishColumbiaCouncil)采用了“关于文科和理科副学士学位的要求”。另外,位于温哥华地区的道格拉斯学院也设置了副学士学位。

由于各国学位制度的传统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不同等方面的原因,迄今为止,正式设置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位的国家还不是很多。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尽管一些国家没有设置此类学位,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和终身化这一发展背景的影响下,很多国家,例如俄罗斯、法国都纷纷出台了大力发展各类型高等专科教育的政策,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规范设置高等教育两年制文凭或证书的学习制课程,使之更好与国际交流。可以预见,这一层次学位的设置必将成为国际共同趋势。

三、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位的设置规律

从学位的设置背景看,一是与本国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状况有关;二是与本科层次以下高等教育的大发展相关;三是与高等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国际化、终身化发展的需要相关。美国19世纪末出现的副学士学位,与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化直接相关。这些变化导致了广大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民主化开始得以体现,从而导致初级学院的诞生以及副学士学位的确立。20世纪末以来国际上又一次出现设置副学士学位的热潮,其背景首先是二次大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而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信息、网络技术的推动,都激发了各国对短学制、应用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大量需求,引发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一次又一次发展各类型高等专科教育的高潮,从而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进程。为更好实现国际交流和满足高等教育市场的需求,各国纷纷设置此类学位以适应时展的新需要。

此外,由于美国现代高等教育是世界最发达的,特别是二次大战以来,美国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举动往往被其他国家所效仿,所谓“二战以前学欧洲,二次大战以后学美国”。美国副学士学位是最早实施并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和完善,因此,第二阶段所设置的此层次学位可以说都是按美国的模式设置,这一学位的相互趋同,实质也就是向“美国”趋同。

从学位的功能来看,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位一般都有两种功能。(1)升学功能。此类学位是为学生在完成两年的课程之后转入高一级学校做准备的。获得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位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到四年制的大学(在香港,如果入读三年制大学则直接进入二年级)的三年级继续攻读学士学位。(2)就业功能。此类学位是为学生就业做准备的。由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所以此类学位的设置能很好满足广大学生的各种不同的需求。目前各国此层次学位的功能一方面进一步多元化,并不断开发更多的功能,另一方面这些功能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呈综合化趋势。

从学位开设的课程来看,内容丰富多样而且注重社会需求。(1)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一般的学校都根据入学学生的文化水平、入学后所选择的专业方向等具体情况,开设内容十分丰富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设计多种课程表,以供不同类型、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选择,以此来扩大招生的范围,保证生源的规模。(2)课程一般都注重社会需求,它们往往都是紧密联系当前或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开设的短期职业教育类课程。他们毕业后就可以直接上岗为社会服务。同时,学位课程的增减都是根据本地区的需求以及市场调查来确定的,因此,所开设的课程学位因能较大程度的满足社会需求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从学位的教学管理制度来看,几乎都实行学分制,要获得学位必须完成所规定的学分。例如美国的加州河滨学院规定要取得副学士学位的学生要修满至少60学分,相当于约20门课程;澳大利亚的南克罗斯法律大学要求学生修满16个专业学分及6个非专业学分,共22个学分才会授予其副学士学位;香港的岭南大学人文科学的副学士学位要修满21个学分;在日本,两年制和三年制的初级学院以及技术学院等都对获得副学士学位的学分有具体的规定。此类学位的学分制注重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设计合理和相对弹性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同时,也可以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自己要学的课程,满足各自不同的需求。

从学位设置的意义来看,此类学位进一步拓展了学位层次,完善了学位制度。此层次学位的设置使得由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所组成的高等教育层次,分别对应着副学士、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所组成的四级学位,使学位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相互匹配,使每一级学位的授予都代表着相应高等教育阶段的完结,以及实现它所对应的衔接与贯通其他层次学位的意义。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克拉克·克尔说过:“在某种意义上,学位就是红绿灯,使得学生的车流通过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从副学士到博士学位,各级学位都起着测量和奖励学习成绩的作用,它们影响着录取政策、课程内容和年轻人在大学中的学习期限。”高等教育专科层次学位的设置促进了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的完善,适应了社会和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推进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68,84,98,107.

[2]瞿葆奎.教育制度.教育学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03.

[3]美国社区学院模式.http://www.ceaie.org/whatsnew/c519bob.htm.2004—09—15.

[4]梁忠义,饶从满.日本学位制度历史与发展(续)[J].外国教育研究,1995,(2):37.

[5]http://www.unesco.org/iau/cd—data/jp.rtf,2004—08—23.

[6]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94.

[7]许明.从基础学位制度的建立看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J].教育评论,2000,(6):57—59.

[8]潘慧斌,张冠增.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纵览[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9.

[9]郑旦华,于超美.今日台湾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84.

[10]王忠烈.台湾、香港、澳门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71.

[11]澳大利亚新增副学士学位.http://www.hnby.com.cn/papers/dhb/200405/12/204875/204879.html,2004—09—16.

专科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独立学院 文科专业 实践教学 改革

本世纪初,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全国各地兴起了创办新型高校的热潮,即由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采用民办机制,合作建立办学模式相对独立、独立颁发本科毕业文凭的独立学院。经过十余年的筚路蓝缕、克难奋进,这类高校不仅为国家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而且充分显示了自身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的旺盛生命力。然而,在时下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它们普遍面临文科类学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滞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乏力的瓶颈问题。组织力量对此进行专项研究,不仅重要,而且急需。目的是以更新教育观念为重点,深入了解国家经济建设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攻坚阶段背景下的人才市场需求,深刻认识独立学院文科类专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培养与现有实践教育教学条件的矛盾,正确理解完善学生实践能力结构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可操作性;调整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运行体系、管理体制与机制;探讨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思路与举措,全面建设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文科类专业本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一、开展独立学院文科类学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背景

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思想中,有“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著名命题。孔子办学,始终强调读诗书、做学问与服务社会的实践紧密结合。他告诫弟子:如果出使他国不能完成使命,从政不能兴邦治国,背诵的诗篇再多也枉然。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带着学生周游列国,目的不全是兜售其政治主张,更多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学习。平心而论,他是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开拓者。作为文化遗产,孔子的教育思想得到中外教育大师虔诚的传承、丰富和发展。遗憾的是我国沿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所产生的负能量,使孔子教育思想的光辉曾经被“两耳不闻窗外事,关门只读圣贤书”的世俗所遮蔽,致使中国教育不时地犯“死读书,读死书”的“通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在拯救民族危亡的历史时期,义无反顾地探索着中国教育改造之路,寻找疗治传统教育“通病”的良药,拉开了现代中国振兴教育的序幕。他所创立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化的先进教育思想,与新中国建国之初的教育革命、新世纪的教育现代化改革血脉相连、使命相续。对于现今独立学院如何满足公民接受良好高等教育的强烈期盼,如何回应全社会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心声,“仍具有理论指导的普遍性和普适性”。因此,把陶行知教育思想作为独立学院文科类学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理论依据,应是明智而又切实的选择。

毋庸讳言,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实践育人薄弱的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2012年1月、教育部、中国人民总参谋部等七部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认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在培养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全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和改进高校实践教学,“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早已指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增加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供给。”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意志和愿望,深入开展独立院校文科类学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是顺应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应有举措。

曾几何时,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世界人文教育的老大,薄弱处只在科技育人、职业育人不足。实际上,聪明的西方教育家早就从我们老祖宗的人文教育传统里受到启发,经过消化、吸收,建树起比我们鲜活、实用得多的人文学科教育思想和理念,他们在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的同时,坚信“没有哲学的解放就没有科技的发明”。开展独立学院文科类学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至少可从三个方面去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功夫:

一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伯顿・克拉克所著《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集中描述了当代世界先进大学深化内部变革、优化学科专业建设的最新理念与思路,是我们必读的两本书。

二是美国大学人文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自杜威开始,即把组织学生结合专业学习,深入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考察调研,写出调研(考察)报告,视之为重要的专业成绩,记入规定学时学分;在毕业论文教育中,则引导学生在学术前沿或社会焦点问题中选题,重奖有创见者,使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得到硬落实。这最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三是我国已经涌现了一批潜心研究发达国家教育理论、教育经验的专家、学者,如上海交通大学高宣扬教授等,他们撰有专著,且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执教。我们应积极创造条件跟踪学习,不断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注入活力。

二、开展独立学院文科类学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现实和时代价值

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1999――2003年期间,我国社会科学相关学科门类开设了120个本科目录内专业,办学院校达到595所,其中授予学士学位的专业占学位总数的32.87%,硕士学位占37.23%,博士学位占22.90%。2008年全国有独立学院315所,2011年309所,2013年287所,占全部本科招生院校的24.6%。独立学院事实上已成为我国文科类学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独立学院办学规模基本稳定在高峰期,正处在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的关键期。独立学院文科类学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水平与育人质量,事关这类学校的转型升级与科学可持续发展。对此进行专项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时代价值。

其一是独立学院增强办学综合实力、赢得社会声誉的迫切需要。

独立学院建设初期,在把有限的资金、人力集中投入硬件建设的同时,运用新体制、新机制的优势,组合校内外资源,以开办文科类学科专业本科教育为契机,进行资本、资源积累,拉动学校综合实力建设,这在当时全球金融危机的条件下是无可厚非的选择。然而,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短,资源底子薄,加之受传统“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科轻专业”思想的影响,教育观念更新落后于价值诉求,文科类学科专业实践教学被自觉或不自觉地淡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或是母体高校的“原版复印”,或为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全盘照搬”,造成了“新瓶装旧酒”现象;面对社会需求的“盘问”,底气不足,说话不硬;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与社会价值的显现受到制约。独立学院开展文科类学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是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它从更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入手,准确定位“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第一线培养综合素质良好、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的办学目标,用战略眼光认识“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明确学校综合实力建设必须走“学科沟通、文理交融”之路,积极探索破解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难题的途径与方法。只有这样,独立学院才能步入以专业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以就业质量赢得社会认知度的良性循环。

其二是独立学院深化文科类学科专业改革、优化教学生态的应有之举。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我国时下大学生就业面最宽的十个专业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新闻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会计学、自动化、档案学、公共事业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就业率最高的十个专业是麻醉学、轮机工程、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石油工程、医学检验、工程造价、土木工程、建筑学。前者有八个文科类学科专业,两个属招生文理兼收专业。后者全是应用性工科、医科专业。基本上与当前我国人才市场需求相吻合,而前者多数是独立学院的常设专业。这说明独立学院开设的文科类学科专业有着良好的市场背景,深化学科专业改革、优化专业教学生态大有可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顺应时代潮流,在文科类学科专业建设中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传统纯文科专业现代改造。如哲学专业在派生出东方哲学、西方哲学专业之后,开创了经济哲学、生态哲学等专业;教育学专业派生了学前教育、对外汉语教育专业等。二是时尚文科类专业的精细构建。如由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细化出政府新闻学、网络新闻领域、新闻法学教育与研究领域、广播电视新闻学、国际新闻、财经新闻、法制新闻、农村新闻、体育新闻、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等专业;由第二外语课程衍生了法语、德语、俄语等专业;由英语专业细化出商务英语、财经英语、旅游英语专业等。三是新建应需稀缺类文科专业。如知识产权、家政学、特殊教育、言语听觉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农村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应现代社会管理、服务紧俏人才需求而生;外交学、公安学、侦查学、禁毒学、边防管理、小语种类等专业,是谓稀缺专业,回应了社会生活边缘领域急需。四是应用性文理交叉型专业创建。如经济学门类创建的金融学、会计学、投资学、保险学、金融工程专业,教育学门类创建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艺术门类创建的艺术设计学专业等。这类专业兼收文、理科考生,人才培养过程中文、理科课程有机搭配与交融,实施教学资源的按需整合。

这些工作贴近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阵地,跟进人才市场需求,促使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向高等教育生产力有效转化。独立学院积极参与了这些学科专业的建设,重点投入适合自己客观条件和利益诉求的专业,藉以提高学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能力,是学校教育创新之举。

但是,这类专业着重于受教育者专业综合素质、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教学;其“应用性”特质,与传统文科类专业的“认知性”、“研究性”有质的区别;这类专业一般脱胎于传统文科类学科专业,这种血缘关系客观上存有或先天遗传或后天滋生的缺陷,难以摆脱“文科专业就是多读书,就是搞好课堂教学”的认知定势。其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许多知名高校就是难点,在独立学院就更加难上难。我们的研究工作,以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为主要抓手在独立学院建立起优化专业教学生态的长效机制,功在当前,利在后代。

其三是独立学院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实施惠民工程的必选课题。

独立学院是国家社会建设成果的享受者,也是国家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其教育教学行为的质量、实效如何,直接影响着人民的满意度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提高独立学院教育满意度的要素有三:一是教育投入有较丰厚的回报;二是全体学生都成为合格的文化人;三是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能担当社会、家庭责任。决定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条件:一是具有全面发展的良好基础;二是职业综合素质良好;三是实践能力突出。这里,“满意度”与“就业质量”互为因果,是独立学院办学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独立学院在我国高校之林,左手牵着母体高校的右手,右手挽着高职院校的左臂,既与母体高校保持着教学资源配置的密切联系,又与高职院校构成了运行机制的亲近关系。她所兴办的教育事业,实际上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在尝试着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帮助毕业生以良好的实践能力实现较高质量就业,是其教育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独立学院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独立学院的生源有其特殊性:一是高考成绩中等偏下;二是中学阶段大多“偏科”,学习心理品质有伤痕;三是大部分学生来自或农村“打工族”或城乡“小业主群”或低薪阶层。以较高学费就学独立学院,于学生、家长都有几分无奈,求学的精神、经费投入易陷于超负荷困境。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就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本人及其家庭的脱贫致富与幸福指数。目前,企事业用人单位的第一线岗位,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三要素构成的考察恰成逆向关注:强调以“会做人、会做事、会做学问”为内质的适应性。因此,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在于促使这“三会”形成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良性循环中。独立学院着实发挥实践育人的固有优势,使文科类各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真正成为国家惠民工程的重要构成,既是她办学的重心所在,也是她必须直面攻关的重要课题。

三、开展独立学院文科类学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任务与目标设计

第一,陶行知教育思想与专业课程教学论研究。

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点,在于对他的“生活教育”、“创造教育”思想的研究,其中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独立学院专业办学关系的研究则是难点,主要是深入探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应有的先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这些研究,一方面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工作,增强抓好实践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提升项目研究的理论内涵。

第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着力点在于:围绕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结构研究;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分配与落实研究;专业的“应用性”构成研究;推行“产学研相结合”教学模式的难点与对策研究;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探讨;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与策略探讨。目的在于落实国家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基本要求,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多元参与、教学做合一、民主开放型教学模式。

第三,实践教学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这是项目研究的创新点,应集中学校管理队伍力量,以深入调查研究为基础,重点研究实践教学的校内外执行力建设、教学机构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目标责任制建设、教师岗位责任制建设与改革、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实践教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与改革等。针对过去实践教学安排随意、管理松散、考核评价失实等问题,全方位、多层面健全体制、完善机制、规范行为,推进实践教学正规化、常态化。

第四,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研究。

由学校各专业教学部门、实践教学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教学队伍展开以下研究内容: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校企、校社、联校合作共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研究;配套实务训练教材建设研究;实践教学与考证、赛事、培训相通相融研究。旨在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开发自成体系、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课程,全面提高实务训练质量。

第五,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研究。

这是项目研究的重点,强调可行性、可操作性要求。它包括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多功能建设、项目软件开发研究,校外实习基地布局、内涵建设研究,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实习教育与毕业论文教育相结合的机制研究等,形成配套措施,把完善实践教学条件、优化实践教学环境、丰富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实践育人质量的目标落在实处。

第六,实践教学环节运行、督导、管理改革研究。

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与运行规范化研究、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研究、实践教学现代化管理研究、实践教学督导有效性研究、毕业论文教育过程精细化管理研究等,建设好实践教学的制度文化,加速实践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进程。

第七,实践教学经费投入研究。

这是最具现实性、基础性的研究,必须直面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实践教学经费如何构成;二是如何建设实践教学筹资融资机制;三是制定怎样的经费使用标准与管理细则。目的是建立起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总之,我国独立学院的转型、升级早已不是夸夸其谈的坐以论道,而是切切实实的“牵牛鼻子”行为。希望本文能为独立学院的“牵牛鼻子”行为给力。

参考文献

[1]礼记・中庸 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11,1632。

[2]述而 论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1,55。

专科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交通工程;教学方法;科技论文写作;综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82-02

一、引言

交通工程设施作为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安全、管理、服务、收费、监控、停车、景观以及照明等众多方面,对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运输安全、改善服务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是交通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目前,国内各高校不断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倍受青睐”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式、启发式、研究式、互动式(讨论与指导相结合)、因材施教等。

然而,笔者发现,上述教学方式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收效甚微。如今学生学得知识很宽泛,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经常处于上课疲劳、倦怠状态,“左耳进右耳出”,课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独立思考能力差等。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将“科技论文写作”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融入本科教学中,提出此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和原则问题。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缓解上述现象。

二、现有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

(一)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

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与学关系的结合度,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充分调动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课堂教学尤为重要。而现有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学”的主体作用。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均有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体制,其评估的重点主要是教师授课水平、课件质量、师生互动情况及学生听课情况等,尽管体制中也包含了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但是这些主要取决于学生上课是否“专心”听讲、考试成绩是否“合格”层面,而学生对专业知识是否真正掌握、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真的提高难以判定。

(二)实践教学环节效果不尽如人意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纵观各高校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课程设计、各类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尽管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因其通常会放在大三第二学期和大四进行,而这个阶段通常是学生最繁忙、压力最大的阶段,考研、找工作、实习等事情接踵而至,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学生“无暇顾及”、“敷衍了事”、作业抄袭等现象,而某些代课教师因“充分理解学生难处”和“放学生一马”的“宽容”态度或多或少加剧了上述现象,这不仅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侥幸心里,抹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造成了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科技论文写作”结合传统教学手段

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教育模式,笔者提出了将“科技论文写作”与传统授课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结合课程内容,拓展知识,提出相关工程或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第二,给出题目,明确要求:给出相应的科技论文写作主题,要求学生查阅、研读资料,严格按照标准论文格式和写作规范完成作业;第三,不合要求,推倒重来:对作业中存在的大小问题要求学生一次次的修改完善,直到符合要求为止;第四,制作PPT,师生换位:要求学生将最终完成的科技论成PPT,以论文答辩的形式进行讲解,老师和学生均可在每小组讲解过程中进行提问或给出建议;第五,严慈相济,因材施教:对各小组及组员的表现和收获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再接再厉。

四、教学实践

笔者在本学院2010级交通工程专业的《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中进行了教学实践。整个实践环节和应该注意的细节如下:

(一)摸清基础,循序渐进

在讲述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时,引出课本中未涉及到的低噪声路面技术相关知识,并给出了本课程第一次科技论文写作作业――低噪声路面技术。这次作业要求较低,除了培养学生主动广泛地阅读专业文献、拓宽知识层面外,更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关于文献检索、论文写作、Word应用和PPT制作等基本功。为了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信心、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分配由各小组自行安排。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讲述完道路交通标线分类、功能、材料组成和施工工艺后,引出教材中未涉及到的标线清除技术的提问――为什么要清除旧标线?如何清除?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有,提问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实际生活,问题要循序渐进,不能太难、太抽象,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不能让学生觉得问题太难而放弃。

(二)要求明确,自主完成

第二次论文写作题目定为“标线的清除技术”。此次写作对文献检索数量做出明确要求,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写作内容自由发挥,创新性不做强制要求,可以整理、分析、总结文献,也可大胆设想,说明实现原理,但须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语言凝练;论文排版要求按照标准论文格式完成,促使学生熟练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对于论文写作和排版中遇到的问题,组员之间共同探索学习,也可向老师咨询。

第二环节要注意的问题是防止抄袭,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警告学生抄袭的后果,强迫学生不敢抄袭;其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主动、出色地完成任务,通过点名表扬和加分等方式鼓励学生。

(三)不厌其烦,多次修改

对于论文写作,笔者要求学生对其完成的作业做了三次大的修改。第一次提交上来的论文,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摘要内容不符合摘要写作要求,写成引言,且不完整;论文格式均不正确,有三组同学的论文没有摘要,论文大标题、小标题以及正文文字字号、段落行间距不符合要求;图、表不符合要求;参考文献数量不够且格式不对。对于上述问题笔者均在论文审阅时给予一一指出,并反馈给学生要求进行修改,并规定按照太原科技大学学报论文格式进行修改。

这一环节一定要坚持“认真批改论文”及“论文写作不合要求,推到重来”的原则。

首先,为什么要认真批改“作业”?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340名在校的和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部分大学生对待作业敷衍了事的原因,有51.7%的人认为“老师无暇认真批改作业,没能及时对作业进行反馈,加剧了学生应付和抵制作业的情况”,26.8%的人认为很多大学生不认真做作业,是因为各类作业太多,有抵触心理,还有部分人认为是“高教管理”等其他方面的原因。由此可见,老师对待作业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一些“重要的必须做的作业”,代课教师应该认真审批并予以反馈。

其次,之所以要坚持“论文写作不合要求,推到重来”的原则原因有三:(1)使学生掌握科技论文写作格式,熟练使用Word进行论文排版,为日后发表科技论文和完成毕业论文及工作打基础;(2)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能利用学校的资源(如网络、图书馆、老师等)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3)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其精益求精的作风。细节决定成败,万事从小事做起,从细小处着手,做到精益求精,不折不扣。而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及时的引导与指正。

(四)注重表达,师生换位

笔者要求学生把自己写的科技论文制作成10页左右的PPT,每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讲解,老师和学生均可提问。在这次实践当中,有两组学生做的PPT比较简单,其小组代表在讲解时因有些心慌、紧张,导致语无伦次、逻辑不清,但是另外两组做的PPT背景丰富,内容完整,而且还应用了一些简单的动画和视频,最主要的是学生代表的讲解出乎老师意料,逻辑清晰、绘声绘色,板书与PPT并用。

这一环节主要目标有两个:(1)锻炼学生制作PPT的能力;(2)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如今的实际工作中,PPT是现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如何对自己制作的PPT进行讲解说明,更能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口才往往比文采运用更直接,因此,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使之成为善于交际、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五)适时表扬,宽严相济

各小组作品展示结束,要适时点评。这一环节,一定要坚持以鼓励为主,对于表现比较好的同学一定要予以表扬,表现欠佳的同学,找出长处予以勉励。

坚持鼓励的原则是因为,在上一环节中,笔者对于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使某些学生产生自卑感,不敢或不愿站出来承担责任,或者造成学生抵触、逆反心理,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在这一环节,要坚持以鼓励为主,适当放松标准尺度,尽量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

五、结束语

在充分发挥老师引导、监督作用的前提下,重视学生“学”的主体作用,提出将“科技论文写作”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具体的综合教学方法,并指出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和坚持的细节和原则问题。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读、写、用、说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认真严谨的专业素养,为今后的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