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学习计划范例

专科学习计划

专科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以赛促教;信息化教学;英语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学模式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肺炎疫情期间,为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高校全面开展在线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而远程或线上的教学模式,缺乏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导致信息化教学设计工作中还是存在一定的短板,如学生参与度不高等[1],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因此,如何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1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平台为教学的组织、呈现以及学习过程的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和信息化教学环境。目前,关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运用一套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习为目的的方式转变,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2];陈懿分析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师生角色、学习模式、教学内容上的转变,指出真正的信息化教学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都实现信息化[3]。通过不同学者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信息化教学主要指的是,在高等职业英语教学中,以培养创新实用型、综合技能型、市场导向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专业素养为重点,通过融入信息技术手段来开展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的方法。

2将“以赛促教”理念融入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2.1强化师生交流。学生在参加英语竞赛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经过准备、训练、选拔、比赛等环节,同时要不断与学校师生进行频繁而深入的交流。因此,英语竞赛能够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师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4]。英语竞赛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提供了展示英语口语能力的平台,也为不同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创造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发展机遇。

2.2创新教学模式。“以赛促教”与传统教育教学的方式有所不同,其将英语竞赛项目引入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职业技能竞赛,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英语竞赛中暴露的问题,能够促使高职高专院校进行教学改革,修订适应目前青年学生特点的培养方案,最终达到“以赛促教”、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2.3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支柱力量[5]。英语竞赛促使教师更加注重自身的教学基本功,而对学生竞赛技能的指导,有利于教师调动自身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必然会不断强化理论知识学习,关注行业内外的最新发展趋势,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此外,教师还能够在此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进行反思和改进。与此同时,组织各类教师技能竞赛也是促进教师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以英语竞赛为依托而开展的教育,重点考查学生对英语知识和听说相关技能的运用和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表达能力、清晰的逻辑思维、自信的舞台魅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参加英语竞赛后,学生会有更加明确的技能提升需求,在课堂上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此外,作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测试,英语竞赛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技巧与能力,同时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3教学基本情况分析

信息化视角下,高职高专院校在进行“以赛促教”的英语教学设计时,应以实际课堂为基础,将竞赛的理念融入课堂及课外。为了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的探讨,高职高专院校相关部门应当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学重难点进行分析,同时坚持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来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而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

3.1教学目标分析。“以赛促教”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自我组织和自主讨论,自主发现、提出和探索问题。而英语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最基本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并掌握英语词汇,掌握扫读、跳读等阅读策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和数字资源,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2教学对象分析。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本身就较差,且其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除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外,学生几乎没有英语自主学习计划,一些学生甚至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6]。但他们活泼好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动手,愿意表现自己。这些正是参加英语竞赛所需要的优良品质,因此,“以赛促教”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来说,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

3.3教学环境分析。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多已经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硬件设备也较为完善,并使用多媒体显示系统、多媒体音频扩音系统、多功能教室系统、多媒体演播系统等,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针对线上教学,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院校开始建设、完善信息化教学平台,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口语练习作业上传至平台,教师再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线上批改。另外,越来越多的APP给英语信息化教学提供了便利,如“学习通”APP、在线微课、“随行课堂”APP、“词达人”APP等,都可以辅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总体来看,信息化教学渠道较多、教学资源丰富。

3.4教学重难点分析。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且往往更加热衷于学习以外的事情,如何能吸引他们主动参与英语学习及英语竞赛,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是最大的难题。此外,如何让学生通过竞赛了解英语学习的方法及提升自身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4信息化课堂建设策略分析

4.1构建“以赛促教”参与平台。为了让“以赛促教”这一教学模式得到落实,教师须精心设计与竞赛相关的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竞赛内容、竞赛形式、评选标准等内容等。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下发任务,而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权限,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英语基础,选择不同话题进行学习,并测试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从而根据测试情况决定是否参与能力竞赛。

4.2完善“以赛促教”信息化教学机制体制。高职高专院校应当成立由学院教师牵头的英语竞赛领导小组,并建立英语竞赛信息化管理平台。该平台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学生信息管理,其中包括学生竞赛活动数据等信息;另一部分为教师专业指导,其中包括竞赛知识与技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表现和教师的专业素养,学院应制订切实可行的竞赛教学计划、方案和激励机制,调动师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并将竞赛、考核成绩等与学习成绩或教师职称评选联系起来,规定师生必须获得相应的奖项。

4.3形成课堂动态评估。动态评估在英语信息化教学中较为适用,基于动态评估的教学流程按照“准备—训练—竞赛”的顺序进行。对竞赛准备的评估主要针对学生对英语资料的查找、筛选、准备以及对话题的选择,师生积极性、重视程度等;对竞赛训练的评估主要针对学生训练的时长、与教师的沟通情况等;对竞赛过程的评估主要针对学生英语知识与口语技能的掌握程度、比赛结果等。动态评估可以帮助学生切实提升各项技能:准备期间掌握信息检索等技能,训练期间提升沟通交流能力与学习自主性、巩固专业知识,竞赛期间提高专业综合素养等。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教师就要针对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训练,直到学生达到理想水平。

5总结

专科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教学;翻转课堂;精细化设计

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环境的建立,促进了学生自学力的提高,思维力的发展和学习力的提升。但在化学与科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则在于优化教学设计和落实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它在于教师教学理念的精益求精、课堂态度的精心认真、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精心细心,从而实现教学策略更优化,学生学习热情更浓厚、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化学与科学翻转课堂融合多感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化学与科学课堂是集学科知识与实验操作于一体的课堂,教学中融多种感观互动于一体,有利于教学生成。化学与科学课堂多感观一体模式的构建,可设计为课前和课中两个平台。课前主要是指在上课前以学生自学为主,重在学生基本知识、基础实验及学习任务的自我认知,搜寻实验视频等学习资源、初步互动等,让学生在自学中明确学习任务和内容,生成初步的学习成果。课中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多感观互动生成的问题进行归纳,师生集中研讨交流与训练,把化学基本知识或科学基础原理、实验步骤与现象等以个人总结、小组交流、同伴互助、实验展示等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可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与平台,促进学生学习互动,解决问题,形成能力。

二、化学与科学教学准备精细化

(一)建设化学与科学课程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化学与科学翻转课堂的准备工作。教师需在全面了解学生基础知识、年龄特点和经验差异的基础上,选择优质的网络视频内容或编录符合学生学情的视频资源,辅助学生自主完成初学,从教师提供的内容丰富的网络视频资源中获得国内外名师的启迪。但也难免有些内容与学生水平或教学目标不吻合,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差异录制不同层次的视频,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控制视频的进度。化学与科学课堂资源建设通常采用时长为5-15分钟微视频的形式展现科学符号、音频解读、演示实验的规范性操作等,通过多感观教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同时匹配与视频内容相关的教学设计与课件,让学生在线训练、交流研讨、达标自测等。这些教学资源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层次分明的课时、章节、单元的资源库,教师在教学中可依据教学需要选择性地应用,并更新与优化。

(二)化学与科学学习任务单的优化设计

化学与科学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单[1],其内容应包括科学概念与基本知识、目标任务、问题设计、实验教学、学习资源、自学模块、达标测评和学习反思等[2],使学生明确本单元或本课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并根据指导建议开展自主学习,从而在实验探索中掌握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任务单包含单元任务设计和课时任务设计。单元任务设计是从整体上把握任务结构,综合梳理单元或章节的学习内容,课时任务设计是针对具体课时或某个化学、科学知识或现象进行重点把握。通过学习任务单的整体设计和具体设计,能为学生有效学习奠定基础。化学与科学都是实验性学科,问题设计是其任务单设计的核心内容。以实验教学为例,其问题设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实验准备,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实验过程需注意哪些事项,需理解的基础概念、科学知识是什么;二是实验假设,设计实验结果预测的问题,让学生大胆思维与想象,小组交流预测结果;三是验证假设,即设计实验操作的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实验步骤与方法、注意事项、重难点及现象与结论等方面有任务的引领和指导。由此可见,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就是将学习内容变成学习问题,变传统的灌输为自主学习。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

化学与科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最突出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建设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机制,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组合作学习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合作探究中既要创设学生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又要提出教师指导性提示或小组合作常规性规则;二是学习小组通常4-6人为一组,组内分工合作,设立小组长或学科组长;三是要建立学生学习激励机制,发挥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功效,创设学习氛围并激发学生成功欲和荣誉感,从而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建构;四是要及时梳理小组提出的问题,抓住核心问题开展讨论与汇报;五是要对小组合作未能解决或解决不清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与讲解,并适时调节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强化互动,让课堂更具实效性。

三、化学与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精细化

(一)优化选择研讨主题,内容设计逐层深入

学生讨论的主题主要是经过自主学习或在线学习之后提出的困惑,这些困惑问题需经过教师的梳理加工,筛选出与教学目标相关且有探究价值的共性问题作为课堂教学探究的主题。学生依据学习任务单或实验探究单和教师提示开展科学探究。如有多个探究内容,教师要由浅至深、逐层深入地设计探究活动,达到内容学习融会贯通。

(二)激发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带来活力

无论中学化学还是小学科学课堂,都易于在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对比探究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为学生创设个性化快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构建知识体系。同时,教师还可为学生创设表现自己的平台,让其体验探究性学习的成就感,实现激励性评价促进学习成果的生成。

(三)协同合作学习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中的分组学习实质上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组内、组间的互动、讨论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倾听能力、沟通能力和反思能力。学生在创新与批判性思维的建构中能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生成丰硕的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捕捉学生的动态并加以指导,适时展示学生优秀学习成果,分享所学。

四、化学与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精细化

(一)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方法、小组合作能力、独立自主学习程度、学习成果的展示等过程性表现都要纳入翻转课堂学生的评价中。基于学生知识储备和智力差异,在评价中要在充分了解不同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进行量化。在过程性评价中,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组间评、教师评都要占有合理的权重。终结性评价一般采用达标测评和实践操作的形式,达标测评在总体评价中占有一定比重,但化学和科学作为实验性学科,更注重动手操作和科学探索能力的评价。落实学生评价需要注意:一是在一个完整实验后要及时进行评价总结;二是完成一个合作学习任务后要及时进行反馈;三是完成一个单元主题或一个重点内容学习后要及时进行评价。这样及时的评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发挥出过程性评价的育人功能。

(二)对教师的评价

翻转课堂的评价本身也涵盖了对教师的评价,其评价的主体是学生,也是课堂本身,重在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探究、如何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深度思维中学有所获。

五、结语

总之,教师可通过落实翻转课堂的教学准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精细化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发展其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师生知识与能力的双效成长。

参考文献:

[1]柳桂媛.翻转课堂课前学习任务单设计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6(3):109.

专科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翻转课堂也称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实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信息化网络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必不可缺的教学要素。2016年6月7日,教育部作出《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基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利用网络平台+电脑终端很难达到“处处能学、时时能学”的要求,更别说高校教学中的“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但是利用网络平台+移动终端却很容易达到这样的要求。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1],因此基于移动信息化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

二、国内外现状分析

“翻转课堂”最早起源于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2006年11月,他制作的第一个教学视频通过YouTube网站,并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07年春,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让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把课堂的时间节省出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作业,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真正实现了对传统课堂进行“翻转”的尝试。2009年,“可汗学院”提供翻转课堂教学视频被授予“微软技术奖”中的教育奖。2011年,《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都对翻转课堂给予热烈的关注和积极的报导,加拿大的“环球邮报”更是将“翻转课堂”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

(一)课堂实践

2011年,萨尔曼•罕和他创立的可汗学院将翻转课堂推向了世界,近几年诸多学校纷纷投入到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及方法的改革之中。[2]在迈阿密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包括经济学、市场营销和计算机科学;在波多黎哥大学马亚圭斯校区,“工程静力学”课程中实施了翻转课堂模式。2014年秋,美国国家教育非营利组织明日计划与翻转课堂教育网(FlippedLearningNetwork,简称FLN)开展的在线调查显示,28%的学校管理人员认为翻转课堂已经在改变地区的教学与学习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39%的教师已经从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不错效果。我国自2012年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来,人们对其的研究关注度持续升高,至2015年,国内已经有近千所学校(包括中小学及高等院校)进行了翻转课堂的爆发式实验。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高司组织有关企业支持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支持多项翻转课堂建设项目。2016年12月3-5日,全国翻转课堂学术研讨暨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以“翻转课堂•深度学习•核心素养”为主题,交流了各学段翻转课堂不同实验学校的实施经验,以及各地在翻转课堂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践中取得的成果,有关专家、学者及中小学校长、教师共计1100余人参加。

(二)学术探讨

学术界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首先是从理论分析和实现方法入手。2011年,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罗伯特•塔尔伯特(RobertTalbert)绘制了翻转课堂结构图,分析了翻转课堂对技术支持的需求。2012年,ZaidAliAlsagoff教授表示,翻转式教学的最大挑战并不在于如何制作视频,如何进行有效的“线上”活动,而是如何创造鼓舞人心、面对面的课堂学习。2013年,张金磊[3]等从翻转课堂内涵和游戏化学习理念及设计策略出发,通过对游戏化学习理念应用到翻转课堂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游戏化学习理念的翻转式教学模式。随后,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学者们发现了翻转课堂目前所面临的问题。2015年,Al-Zahrani,Abdulrah-manM.表示翻转课堂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力,特别是关于流畅,灵活性和新奇方面。2016年,Hotle,SL;Garrow,LA研究发现翻转课堂虽然具有积极的方面,但是也存在许多未能控制的影响因素。准实验研究包含学生的网络行为、课堂表现、学习小时考勤,和反馈态度及行为等方面来评估学生的意见和学习成果,结果发现学生在翻转课堂下的最终表现与传统教学没有明显不同,关键的问题在于翻转课堂的学生不能在课堂上问问题。我国学术界对翻转课堂的关注度自2012年以来快速膨胀。2014年,宋艳玲[4]等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质上是降低了认知负荷,使学习者的认知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2015年,容梅等提出了翻转课堂的模式适用范围、学习动机保持、教师基本素养、技术应用及课程体制等实践策略,以推动翻转课堂有效应用。国内外研究结果均表明,目前的翻转课堂继续破除原有的将微课视频置于公共网络之中的做法,而需要一个在课上课下均能即时使用、便于携带、随时互动、方便小班教学管理的平台。

三、三维魔方教学体系的构建

利用蓝墨云班课软件平台所建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正好能够解决上述问题。蓝墨移动云教学管理平台是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提供的移动云教学大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的平台,以激发学生在移动设备上自主学习为目的,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即时互动、资源推送和作业任务,通过云服务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游戏化的经验值激励学生学习。

(一)构建体系

利用蓝墨云班课软件平台,我们建立了三维魔方教学体系。建立三维魔方教学体系就是要重组教学资源、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构造综合教学评价框架。

1.重组教学资源:基于蓝墨云班课平台,将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内容、形式多元化重组,给学生呈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为翻转课堂提供资源保障。

2.设定教学目标:针对蓝墨云班课平台操作规律,分别设定魔方教学体系中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交互对象维度的教学目标,使教师在后续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以保证教学工作有序进行,为翻转课堂提供进度保障。

3.选择教学方法:每一模块都选择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于一个教学资源整体,结合蓝墨云班课软件功能,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为翻转课堂提供方法保障。

4.构造综合教学评价框架:利用蓝墨云班课软件功能,根据教学资源内容,针对教学目标,结合教学方法,构造综合教学评价框架,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为翻转课堂提供质量保障。

(二)体系构成分析

1.维度分析

三维魔方教学体系包括三个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交互对象维度。其中时间维度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分区;空间维度包括课内(面对面)、课外(面对面)和课外(非面对面)三个分区;交互对象维度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内)和学生与学生(小组间)三个分区。三维魔方教学体系分区图具体如图1所示:

2.子系统分析

三维魔方教学体系包括四个子系统,资源体系、目标体系、方法体系及评价体系。每个魔方对应一个单元的教学资源,每个维度都有教学目标,每个模块都有教学方法,针对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评价。具体关系如图2所示。

(三)实施方案

制定三维魔方教学体系实施方案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兼容:课程学习内容与教学资源平台是否兼容;课程学习目标与维度教学目标是否兼容;课程学习方法与模块教学方法是否兼容。利用蓝墨云班课的移动信息化平台,将传统课程拆分细化至每个模块,最终达到与魔方体系整体兼容的效果。要保证三维魔方教学体系的实施,必须详细规划体系实施路径,教师按照步骤依次操作,最终实现三维魔方教学体系整体目标。实施路径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首先,将教学内容重组,运用多种形式在蓝墨云班课平台进行展现,保证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资源充足,使课程学习内容与教学资源平台兼容;其次,分别设定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交互对象维度的教学目标,将蓝墨云班课软件作为教学工具融入教学目标体系,保证翻转课堂教学进度按计划顺利进行,使课程学习目标与维度教学目标兼容;再次,针对所学模块内容,选择多样化教学方法,将蓝墨云班课作为展示与沟通平台,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使课程学习方法与模块教学方法兼容;最后,根据所学模块内容,针对教学目标,结合教学方法,利用蓝墨云班课软件功能,构造综合教学评价框架,保证翻转课堂教学质量。

四、三维魔方教学体系实施展望

以蓝墨云班课教学软件为平台的三维魔方教学体系将移动信息化与翻转课堂相结合,不限教学专业,能够推动学院所有专业的核心课程群翻转课堂移动信息化建设,预期能够取得具有指导性作用的课堂教学改革成果。首先,有助于改变教学传统模式。学习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课堂上完成两个阶段的绝大部分内容。三维魔方教学体系所提出的网络平台+移动终端模式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外完成,知识内化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其次,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翻转课堂的课程视频成为内容传递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将课程内容的微视频及相关学习资料上传至教学资源中供学生随时下载学习。对于专业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的专业课的任课教师来说,保证视频资料更新的及时性是解决知识更新问题的关键。基于移动信息化的三维魔方教学体系方便教师实时进行教学管理和评价工作,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最后,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传统学习过程在翻转课堂上受到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外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课外自学过程不仅让学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使每个学生能够针对自身情况定制并实施自己的学习计划,增强了自信。课堂活动环节的游戏化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以游戏化的方式完成学习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协作性。

参考文献:

[1]付桂芳,李歆瑶,徐柱,等.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调查研究[J].高教学刊,2016(1):65.

[2]杨斌,王以宁,任建四,等.美国大学IPSP课程混合式翻转课堂分析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5(2):118-119.

[3]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59-60.

[4]宋艳玲,孟昭鹏,闫雅娟.从认知负荷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兼及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4(1):105-106.

[5]罗金玲.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J].高教学刊,2016(05):148-149.

[6]杨燕.信息化环境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6(05):34-36.

专科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专业;课堂教学;创新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传统的教育已经开始变革,迈向信息化领域。教育信息化意味着教育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并深入到各科教学之中,要求广大教师具有创新意识,还要提高综合素质,进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引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充分响应近期教育部提出的教育信息化要求,还可以使教师充分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实现会计教学创新。

一、会计专业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如今,信息技术早已席卷各个领域。在会计行业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频繁,而且可以有效促进会计行业改革,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当行业面临变革时,与之相关的教学也会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实现会计信息化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创新教学理念。目前,我国高校的会计课程体系虽然日益完善,但对于培养实用型人才而言可谓任重道远。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缔造全新的课堂环境,实现与学生的充分互动。对于学生而言,融入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信息化的思维和专业的逻辑分析能力,掌握专业的信息技能,还可以使学生在未来的求职路上更上一层楼。由此可见,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是时代的需要,还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二、明确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专业课堂教学目标

(一)实现创新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环境下,加强会计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改变会计专业课堂的现状,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理论与实践不脱钩,才能培养出高质量专业人才。采用信息技术,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会面临全新的局面。首先,学生和教师面临的环境不再单一,而是更加多元化。并且,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抽象的教学知识会变得更加直观,不难被理解。第二,教学更加开放。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带动之下,可以使彼此沟通更加密切。学习和教育也不会仅限于课堂,学生可以利用网络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资源,咨询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习更加主动。教师则可以借助网络更加方便地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布置作业,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总之,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会计专业的教学将会不同以往,教师也会具备更加强烈的创新意识,学生同样可以在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模式下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二)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将信息技术作为会计专业课堂的辅助教学方式,可以转变教学理念,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育。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教学的方式不再单一,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不限于某种形式,还可以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呈现,比如视频、图片与图表等。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有效激发,开始主动学习和探究知识。通过信息技术缔造恰当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智能化分析技术,使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有效评价,根据存在的不足采取针对性改进措施,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三)打造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

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专业教学面临的资源会更加丰富,这样就可以构建完善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实现优秀资源共享。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到优秀的资源,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微课、慕课等方式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第二,学生可以随时查询、选择需要的资源和学习形式,随时随地开展学习,真正做到查缺补漏。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体系除了可以使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还能够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专业课堂教学的创新途径

(一)打造多元化教育云平台

为了全面实现信息化环境,凸显出信息技术的优势,真正实现会计教学的创新,可通过充分打造多元化教育云平台,将多个功能集合与汇总,使该平台以全面、立体的方式运行,最大程度协助会计教学实现改革。要引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与网络有机结合,使该平台支持教学、考试、资源分享、互动等功能。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该平台开启智能化教学,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均可实现在该平台上的操作,在线咨询、资源上传与查找等功能均可顺利实现。学生也可利用手机等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操作。利用该云平台可以模拟会计工作流程,为学生打造虚拟仿真环境,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接触到所学的内容,按照要求进行操作,了解会计工作的程序,熟悉相应的操作内容,提前进行实习,为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对大数据管理的应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教学质量,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大数据管理的应用。大数据管理系统汇总了会计课堂教学所有数据、智能分析信息等功能,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帮助教师了解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大数据管理系统可以提供精确的分析报告,使会计课程体系得到优化,使教学有所针对,有所改进。

(三)通过信息化设计优化教学过程

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学过程,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改进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计专业课程通常以理论知识多、专业性强而著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打退堂鼓,因为许多知识单凭讲解并不容易真正理解和掌握,这样就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缔造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微课、慕课;制作多种多样的课件,将枯燥的知识变成丰富多彩的直观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在线问答等方式,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探索欲望。了解教学过程优化的分类后,就需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信息化教学。首先,在备课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所需要的资源,充分考虑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第二,在课堂设计中,要设置精彩的课堂导入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开展分层次教学,制定每一节课的测试练习,利用网络中优秀的资源优化教学过程,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四)实现师生互动

为了打破传统教学中的单向灌输模式,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造融洽的教学环境,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只有充分实现互动,才能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充满热情。会计教学的难点之一就是其中专业复杂的知识点,基于信息化环境,教师可巧妙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使课前预习、课中学习与课后讨论均实现在线操作。比如,教师可通过在线监测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教师与学生进行在线沟通,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教师可通过在线安排作业的方式使学生明确练习的内容和重点,完成测验后再通过在线自评的方式查看答案的正确程度;教师可将学生的测评成绩录入到管理系统中,再通过系统对数据进行自动、智能分析,从而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科学的评价。总之,为了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必须要注意改善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恰当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有问题可以随之得到解答。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自觉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并且,遇到问题可以及时探讨和咨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围绕专业需求构建教学资源平台

会计专业的实用性和专业性很强,许多知识都很重要,在知识中还有许多难点,因此,学生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通过构建一个完善统一的教学资源平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一,要明确重难点,积极开发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第二,建立专业的信息化平台,使各项信息都可以得到专业的处理,比如,素材处理、课程开发、职业考试等等。对课程按照教学目的进行分类,使每一类别的课程展现出强大的针对性。比如,有些课程是实训类,有些课程是职业资格考试类。根据课程的制作精良程度进行划分,可分为精品课程和普通课程,这样就可以实现分层次教学,学生也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在构建教学资源平台的时候,还需时刻遵循教师与学生的需求,不断完善平台功能,实现资源共享。为了实现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要细化课程分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讲解外,还要有具体应用的内容和测验题,实验演示等,旨在提高课程质量,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引导性。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搜索、查找相应的资源,使资源平台得到最大程度利用。综上所述,为了实现会计专业教学的改革,就需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融入创新理念,明确教学目标,使会计专业课堂充满生命力,缔造恰当、和谐、友好的教学氛围,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会计学习的热衷之情,从而培养出专业、优秀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文莹.信息化背景下中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J].当代职业教育,2014.

[2]王盛.基于会计信息化的《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探讨[J].财会通讯,2013.

专科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新工科;环境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改革与探索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的发展战略需求,国际环境竞争态势日新月异,国家对工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1]。因此,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高等教育应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高校新工科建设应运而生。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2-3]。为了实现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目标,我们必须加强工科基础教育。环境工程专业同样必须要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大力开展新工科建设,以应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新工科建设就是要使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掌握了基础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学以致用,适应专业的社会职业发展需求,才能成为符合行业发展和需求的卓越应用型工程人才[4]。这一建设目标就意味着新工科-环境工程专业建设将更加依赖于有机化学等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有机化学作为环境工程一门重要必修专业基础课,实用性操作性很强,可为环境有机化合物污染处理提供解锁工具,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高效的学习掌握有机化学呢?关键在于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能否学以致用。本文主要开展结合有机废水案例库等辅助工具和“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5-6],努力培养符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环境类应用型专业人才。

1有机化学在环境工程专业面临新的挑战

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有机化学在环境工程专业面临新的挑战[7-9],主要问题集中在学生普遍反映有机化学难学,记忆点多而繁,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厌学情绪加大,直接导致学生对环境专业迷茫,不明白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为什么学习有机化学,怎么学习有机化学,对专业发展有什么帮助?这和所处环境有关:(1)有机化学课程特点,内容多而复杂:有机物种类多且机理复杂,反应条件多,理论抽象枯燥,囿于课时有限,未能结合环境专业讲授,导致学生盲目被动接受知识,学生普遍反映难度大;(2)不同层次背景学生发展变化大,目前00后大学生已经进入大学,他们有自身明显的特点,强调相互尊重、平等交往等,需要教师认真探索,只有掌握了现在大学生学习的特点,教学改革才有针对性;(3)不同省市高考教改,由于有机化学知识点繁杂,很多高中没有把有机化学教学放到主要位置,导致学生有机化学基础薄弱,进入大学学习有机化学课程很吃力,并且大学知识传授除了课堂以外,需要学生课下自学、多阅读和做题练习,很多同学并不适应。(4)有机化学课时减少,如我校经过几次专业修订,有机化学从过去56理论课时减至48理论学时,到目前仅为32理论学时,然而有机化学知识点讲授并没有减少,因此仅仅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教师精简内容,协同环境工程专业知识,以微课、课外讨论等形式补充其他知识点。(5)缺少环境工程有机化合物污染处理(废气、水和土壤等污染)案例分析,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来说,并没有与之配套有机化学教材,缺少每一章节内容与废水处理之间关系,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导致学生迷茫和厌学情绪蔓延,挂科率相对较高,对教师同样也是一个难题。

2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思路

2.1强化基础,侧重应用,紧密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知识

不同省市大学生化学知识基础不一,高考时一部分选择结构化学,一部分侧重有机化学,其他还有省市高考学生不选化学,因此不同省市生源化学基础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基础,对学生分类指导,鼓励课下多学多问,利用微信、QQ等新工具为学生解惑。基于不同层次学生,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特点,合理挑选有机化学授课内容。课堂讲授是教学实施重要环节,无法替代,且有机化学知识点多而繁,在课时逐年压缩的情况下,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所侧重。基于典型化、实用化和先进性选择有机化学内容,理解强化典型性基础内容如不同物质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亲电、亲核反应等);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能力,内容上加大应用有机废水案例分析,为其他课程水分析,水污控等提供有力帮助,与专业知识更加紧密,学生也从低年级更理解专业发展和前景,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改变授课模式,引入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受制于目前高校班级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内容、上课地点、人数和学校管理等因素的限制,一般情况下采用灌输的课堂讲授法授课模式,满堂灌教学模式降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缺乏师生交流,同样学生也缺乏课堂表现和参与机会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尽管有机化学具有多繁杂等特点,需要教师根据专业取舍内容,有所侧重,如何在有限学时下让学生对有机化学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必须要加强小班讨论、大班启发和探究式等多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10];

2.3探索大学生学习特点,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

00后大学生有自己非常鲜明的特征,虽然有一定冒险和创新精神,但普遍缺乏吃苦耐劳品质,合作精神不足,同时又十分关注尊重、交往、自主等。了解掌握大学生的,尊重大学生个人特点,适当增加知识传授中的团结协作精神,如对于一个完整水处理系统,独立个人无法完成,通过协作才能使水处理系统良好运行,提高他们对环境工程专业高度认同感。强烈的质疑意识作为思维的内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术创新的突破口。众所周知,质疑意识决定学生创新能力高低。然而“质疑意识”需要老师的培养和激发。我国大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善于表达和质疑,作为授课教师,在讨论课时要想方设法激发其显在的、动态的质疑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素质[11]。

2.4确定课堂探讨的问题和成绩评定

基于理论联系实际确定讨论问题(1)选择既符合教学要求、具有工程应用背景和具有一定理论思考性题目;(2)选择有利于教师有课程教学,而且大部分学生能有机会提出新的答案的问题;(3)讨论题针对教材中的重要难点、不容易理解问题;(4)学生自己关心和理论有关问题。学生关心自己成绩,如果课堂探讨的问题进行中不能合理的进行成绩划定,学生就会敷衍了事,不深入参与,基于课堂讨论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很有难度,特别有必要对有机化学课程讨论成绩进行全面分析制定合理规定。

3新工科背景下基于环境工程专业有机化学课程应用探索

3.1研究对象与分组

以2016级73名和2017级128名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4个研究组,传统教学和讨论两种方式穿插进行,并把2015级环境工程69名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作为对照组。

3.2取舍讲授内容,加强讨论环节

首先进行传统教学授课,使同学初步认识有机化学课程整个知识脉络,理解每个体系(烷烃、不饱和烃、共轭体系、芳香烃、卤代烃、醇和酚等)命名、物理性质和典型化学性质(取代、氧化、加成、自由基等);掌握典型反应机理:亲核反应、亲电和消除反应机理;了解规则:亲电反应、定位规则和休克尔规则等;利用典型反应鉴定物质:炔烃鉴定等;这些典型知识链条就如同导火索般点燃和激发了学生的记忆链,不仅有利于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也有利于知识点的记忆,努力培养一种不断扩展学生思维空间的“学习即思考,思考即学习”情景[12-13]。其次抽出一定时间以课堂讨论教学为主,第一步为了对已学理论知识进一步的理解、巩固和掌握,侧重应用,将其作为基础,假设每一章讲授有机化合物均能造成水体污染,讨论采用什么技术如何消除?过程怎么样?然后四个小组课下查阅资料,课堂发言5分钟讨论。例如芳香族衍生物-苯酚污染水体,如何消除?根据文献资料选择何种技术处理,高级氧化或生物处理等,如何降解,产物为什么?最后讨论反应机理,总结消除有机物污染即为合成反应的逆过程。通过一系列问题讨论,教师结合经典的工业苯酚废水处理实例,讲授如何在实际生产中构建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与不同条件下反应机理等知识框架。又如碳氢化合物的燃烧,充分燃烧或不充分燃烧,最后产物是什么,导致什么危害?燃料燃烧不完全排放碳氢化合物,汽车尾气中有10%碳氢化合物,它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有机化学课程兴趣。再次鼓励学生自己思索并提交相应应用实例,提供可能解决方案;如讲到苯环化合物的时候,可以提问大家:同学们都喜欢吃烧烤,经高温处理后烤制品含有一种产物?引导大家积极参与讨论,提出可能存在产物,再引入稠环芳烃看其性质,有一定致癌性,结合社会现象提醒大家少吃烧制食品,尽管味道鲜美,但不可长期食用。从课堂讨论来看,学生参与度很高,借助于小组深入探讨,学生理解并掌握大班授课中所讲授的基础知识点之间联系,培养了学生之间协作精神和表达能力,注重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效果良好。

3.3工业有机废水水处理案例库的建设

依据环境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标准,结合环保工程师等资格考试知识要点,搜集具备典型工业有机废水处理指标的案例。尽可能包含环境工程绝大多数常规有机废水处理项目、最新的处理方法及技术的反应机理问题案例。同时也搜集设计一些典型有机废水处理案例,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知识面。

3.4选择典型专业背景研究问题,利用问题和质疑意识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基于科研和相关企业课题,选择典型专业背景研究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学生收集文献、归纳整理、分析与解决能力问题。氨基苯酚废水具有致癌性,难处理。根据课题组多年科研研究,从氨基苯酚结构入手,让学生了解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基于理论讲授臭氧等氧化剂作用,设置氨基苯酚中苯环怎么才能断裂这一问题,会涉及到那一部分内容,可能会怎么样?根据问题学生课题进行补充;再比如近几年,大蒜制造业蓬勃发展,各种大蒜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加工废水,近三年引入课堂,大蒜废水很难用生化法进行处理,为什么难?了解大蒜成分:大蒜废水主要含有大蒜素,化学名称为二烯丙基三硫化物,具有强烈的刺激味和特有的辛辣味,对许多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及真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怎么解决呢?需要对大蒜废水进行前处理,把二烯丙基三硫化物分子进行破坏,使其失去抗菌性,后续可以进行生物处理。这样一步一步设置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课下查阅资料课上交答案,通过这样问题引导法,学生查阅资料能力,问题能力和解决能力提高很快,超出预期。

3.5教学效果评价

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学生必须体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制定合理评价体系对提高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至关重要。改革考核方式:(1)期末考试占70%,试题增加要贴近专业和社会现象,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2)讨论课程占20%,此项分数由两部分不同组学生匿名和教师共同打分,汇总后提交教师;(3)突出奖励加分,若讨论课中表现突出,解决问题能力优异,可给予不超过5分的加分奖励。(4)作业和考勤占10%,通过课后作业和日常考勤共同确定。通过近三年实施,对参加学生严格考核,并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和针对教学效果的学生信息反馈调查。结果发现,多数同学都积极参与讨论课发言,每位同学都参与打分,说明有机化学改革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关注和认可。按总成绩90~100分、80~89分、60~79分、60分以下。2015级以传统授课模式,课堂中发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情况严重,在成绩上同样表现,不及格率高达38.24%。从2016级开始改革教学模式,根据环境工程专业需求,大胆精简课程内容,取舍讲授内容,加强讨论环节,强基础,重应用,引入科研和社会环境现象,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兴趣。学生学习态度端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以后,效果良好。2016级和2017级学生降至16.44%,15.63%。同时针对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调查采用问卷形式,调查研究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90%以上学生喜欢授课+讨论模拟+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模式。

4结束语

专科学习计划范文6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动力,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教学的开展模式,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属于职工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方向。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因材施教属于实施课程培养目标的核心。

关键词:

汽修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设计

现阶段,较多的技工学校汽修专业均采用一体化、模块化等教学模式,然而只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毕业后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较为单一,缺乏从事汽修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和工作过程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就业之后难以短时间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一、构建系统化的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汽车维修专业需要以汽车的检测、维修以及管理岗位实际要求为依据,以服务本地区汽车及交通产业为宗旨,以汽车的养护、拆装调整和检测诊断为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可以胜任任何汽车售后服务岗位的全才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构建具有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体系,建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逐渐掌握职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针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构建系统化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按照以下指导思想开展工作:即以能力培养为目的,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保证工作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任务为载体、实训作为保障。

(一)归纳出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

首先以汽车售后市场作为方向,凭借汽车维修行业与企业,按照专业领域及职业岗位开展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然后再根据能力的复杂程度整合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同时结合有关国家职业标准,最后形成八个职业综合能力领域。

(二)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按照已定的职业岗位行动领域,参照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重构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其中以汽车养护、拆装调整和检测诊断为主要内容的核心能力培养确定五门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

(三)学习情境的正确设计

按照标准化思维和职业特点,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基础,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及学习内容转换成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一门课程能够设置多个学习情境,而每一个学习情境又能按照具体情况设计多个不同的学习任务,通过让学生完成有关汽车养护、拆装调整和检查诊断等任务,实施理论联系实践的一体化教学,使学生以一个实际任务承担着的身份实现课程的学习。同时规定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取得中级和高级工考证,然后再借助专业培训、顶岗实习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并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加强培养。在进行学习情境学习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为了保证六步法的有效实施,需要有完整的工作过程;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的形式进行设计;三是,为了突出发展能力的培养,需要尽量的系统化设计;四是,设计内容应包含企业行业具有的代表性工作任务;五是,做好教学保障工作。

二、构建和课程系统相对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学习工作相结合属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其充分反映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以及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的同步培养,这一理念不但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提升了社会对技工学校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发展能力的认同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学习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构建与之具有对应关系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汽修专业教育需根据企业行业的实际情况,以汽车的保养、拆装调整和检查诊断技术为主要内容,尽量构建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学习工作相结合的人才教学模式相适应的,具有数字化信息手段和仿真生产实际环境的,融合了教学、培训和职业技术鉴定与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社会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企业中具有行业最真实的环境、生产设备、企业文化和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在企业中开展生产实训及顶岗实习,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岗位实际操作技能,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所以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可有效保证学生在校理论学习的生产实习与顶岗实习,从而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及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打下基础。工作过程指的是,在企业中为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得到一个工作成果中较为完整的工作程序。由于学校所培养的学生需要能够胜任生产一线的生产任务,所以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考核等方面一定要与企业接轨,而工作过程系统化则能够很好的将企业实践和教学融为一体。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工作工程系统化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所选择的工作岗位应与所学专业对口,如汽修专业的学生就应找机修工作岗位或汽车维修电工工作岗位等;二是,在工作岗位确定之后再确定学习的领域,如机修工作岗位所对应的学习领域有发动机构造和维修、底盘构造和维修等;三是,当确定了学习领域之后还应确定学习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所确定的工作任务应不低于三个,在确定工作任务时不能随意选择,而是要通过去汽车企业进行调查,并与企业工程师进行商讨确定;四是,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工作。

三、结语

工作过程系统化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前传统的完整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了具有完整工作流程的行动课程体系,此属于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次更新,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所谓综合职业能力也就是各种专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学习,由此使得学生的脑、心和手全部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动力,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与人交际合作的能力,并很好的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体,实现了与工作岗位的对接。

参考文献:

[1]曾燕华.汽修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与实践[A].中国职协2014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4:19.

专科学习计划范文7

关键词:变构学习;数据;概念类型;概念转化

0引言

国家教育部于2017年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1],明确了普通高中的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数据贯穿了课程的始终,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基础。虽然学生身处于大数据时代,却不能科学的认识数据,陷入一种“当局者迷”的状态。关注概念本身一直是学习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探查学生有关数据的概念并且促进学生关于数据的概念转化成为亟需。

1文献回顾

1.1促进概念转化的变构学习模型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安德烈•焦尔当为代表的欧洲学者们提出了“变构学习理论”。变构学习理论利用“变构蛋白质”特定功能由氨基酸序列上起决定作用的活性位点之间的关联决定的且“变构蛋白质”的功能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一理论,形象地解释了复杂的学习过程[2]。这一隐喻给予教育研究者两个启示:第一,学习者概念体(Conceptions)的生成与更新取决于所记录观念建立关联并使之活化;第二,学生复杂的学习是发生在内部概念系统,教师及教育工作者不能直接进入这个系统,只能通过建构相应的教学环境从而干预学生的学习[3]。吴涛[4]详细的论述了“变构学习模型”作用机制:变构学习理论中将学习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知识炼制”就是用来描述学习的机制,指学习者把新信息同所调用的知识进行对质,以此调动概念系统,并生产出对解答他们的问题更为适当的新意义,从而实现概念系统转换的手段。

1.2概念转化的探查方法

学生的概念属于心理认知结构系统,无法通过“话语”、“动作”等外显行为直接表现出来。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种基础科学的启示下,国内外学者探查学生的概念转化最常用的是访谈法、概念图和多选项选择题测试(Multiple-choiceTest)[5]。多选项选择题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大量的测试,其中Treagust[6]在多选项选择题的基础上增加了选择理由从而制成了“二阶诊断性试题”。二阶测试题由两部分组成,学生需要同时作答一阶问题和二阶理由才能被认为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1.3高中生“数据”概念的相关研究

在2017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前,学界就开始关注信息技术学科中学生概念的转化。王婧与董玉琦[7]在研究中使用改进的二阶诊断方法,将高中生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前概念分为:基本科学、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由表及里、性质使然、和生活推理六种。林炜婷[8]基于王婧等人对前概念的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删改,将初中生的前概念分为了五种类型。综上所述,变构学习理论有着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在数学和生物都有相应的教学实践和应用成果,但是在信息技术学科中,相关文献较为缺乏。

2研究设计

2.1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讨论以下两个问题:①信息技术学科中,高中生关于数据存在哪几种原概念体?②信息技术学科中,高中生关于数据的概念体转化过程是怎样的?

2.2研究工具

试题依据不同知识点,设计了单选题和多选题两种题型,要求学生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并在选择相应选项后给出对应的理由。开放式测试题用来收集学生的概念体,半开放式测试用来对比和验证教学前后学生概念体的变化。

2.3研究过程

⑴整理“声音数字化”涉及的概念,收集学习者原概念体。⑵对学习者有关数据概念进行分类。本研究以概念的来源作为划分的依据,得到了高中生数据模块概念分类表,如表1所示。⑶创设变构学习环境进行教学,对学习者概念体的再收集和分析。

3数据分析结果

3.1高中生关于数据的原概念

体调查与分析结果实践型例如判断什么是数据?是否含有数字成为他们判断该选项是数据的主要依据。学生观察到题目中所给的车票包含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有对应的信息,认定这些数字就是数据。经验总结型题目为学生模拟了一个打电话的场景,目的是测量学生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间的相互转换。学生通过回忆日常生活中打电话的经验和技能,判断数据是怎样进行传输的。跨学科型如测量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概念,学生会联系物理学科中声波的概念来演绎模拟信号;测量是学生关于数据的采样与量化,学生利用数学学科中直角坐标系来描述数据的采样与量化。具体科学型由于学生只认识部分科学概念并且缺乏整体的认识,导致在解释新的概念而出现偏移。比如测量学生不同存储单位的概念,有学生知道“KB<MB<GB”,却不清楚字节是计算机中最小的存储单位。根据半开放式测验的数据绘制图1,从图1可以看出实践型和跨学科型所占面积最大,经验总结型所占面积相对较小,具体科学型所占面积最少。首先要明确的是,经验总结型虽然所占面积较少,但是在具体实际情况中,拥有经验总结型的概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实践型的经验和知识,这种概念类型是将实践型概念和从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文化、态度、知识、技能、价值和行为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概念类型,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存在概念系统中,通常与实践型一起出现。例如系统中一些题分别对应考查了学生关于数据类型、bit、二进制,属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这种知识中的具体科学型概念存在最多,存在具体科学型概念的学生回答完成正确,而存在其他类型概念的学生回答都是错误。学生有关数据的概念体主要是由四种不同类型的概念构成,其中实践型与经验总结型占比最多,是构成概念体的基础。当具体的知识点中出现其他学科的概念时,学生关于这一特定知识点的概念体中跨学科型的概念就占比越多。当具体知识点中出现的概念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所独有的,学生关于这一知识点的概念会呈现两种极端状态,一种是已经存在具体科学概念,另一种是很少或完全没有。

3.2高中生关于数据概念转化的过程

基于变构学习理论进行了教学设计,经过具体教学实践,最后对学生所掌握的数据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第二次测试。根据第二次测验的数据绘制图2。图2中,具体科学型的概念占比明显增多,实践型、经验总结型和跨学科型的占比显著减少。可以明确的是,在变构学习理论指导下构建的变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进行了概念的转化。在具体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概念转化分为了六个步骤,本研究构建了拼图模型,详细的解释了学生概念转化的过程,如图3所示。在进行教学前,学生的概念体中存在大量四种关于数据的概念,每个学生所拥有的概念类型、数量都不相同。当学生接受外部环境的刺激,如看到长方体,便会利用现有的概念主动构建出和调用一个“长方体”。这种“长方体”区别“科学的长方体”,首先构成“长方体”每个概念间的联结是松散的,其中有些概念可能会发生偏移,与“科学的长方体”内部构成不同。在接受外部环境刺激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中,会有两种情况产生,大部分学生构成的概念体无法解释新的知识,这种概念体是缺失或联结松散的与新知识产生了对抗;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所构成的概念体能直接解释新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没有发生对抗。面对大部分学生会出现概念体与新知识产生对抗的情形,要求教师提供合适的变构学习环境以诱发学生原概念系统的失衡。学生再次接受到外部新信息的刺激,打破原概念体平衡的状态,一方面在教师提供帮助下,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创新构建出新的概念来适配原概念体,在学生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后,原概念体逐渐与科学概念体趋同。但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结还处于松散状态,需要通过不断的强化训练才能加强每个概念间的联结,这时就需要教师不断提供帮助实现知识的“再投资”,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的且科学的概念体。

4促进高中生数据概念的转化的策略

4.1确定学习者的概念体

在教师呈现教学内容前,学习者的思维中已经存在了有关数据的概念体。收集、了解学生关于数据这一具体知识点的概念是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概念转化的前提。教师可以通过访谈、观察法、问卷调查、试题测试等多种手段对学生的已有概念体进行检测,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

4.2分析学生对于学习的障碍,诱发概念体失衡

学生在概念转化过程中除了情感因素引发的障碍外,还有两类障碍。①缺乏概念信息导致的障碍。②先在参考框架引起的障碍。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教师自身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理解,结合具体的知识点创设对抗的情境,诱发学生概念系统的失衡。

4.3提供教学支持

在关注学习者的同时,要注重合理运用思维助手。思维助手是指教师为了帮助学习者实现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的各种信息媒介和方法。可以是实践活动、小组学习、游戏、建模等等,让学生亲自体会知识本身的内涵。只有不断地重复强化这一过程,实现知识的再投资,才能使得学习者的概念体逐渐向科学概念体靠近并稳定下来,最终完成概念的转化。

5结束语

专科学习计划范文8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创新优化

1引言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实现创新,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符合是非常必要的。从大的层面上来讲,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创新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符合的过程;而从小的层面上来讲,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创新是为了提升人才的专业化水平、职业化教育水平,从而能够为环境专业人才参与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奠定有效基础,提升人才就业顺利性,为学校实现创新发展,提升学校发展水平等发挥有效促进作用。

2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优化必要性分析

随着社会发展对环境保护要求在不断提升,各大高校对环境设计专业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对人才培养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环境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应用设置相比较而言,环境设计专业起步较晚、设置时间较短,现今总体发展不成熟。面对市场需求,高校作为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之一,需要不断提升这一专业人才培养重视程度,将环境设计专业人才与经济发展有效结合在一起,优化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创新完善教学内容。

3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优化策略分析

3.1与地域特色积极融合,重视地区性特色案例的使用

在我国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经济结构存在差异,各地环境保护工作不同,那么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存在差异。如,某些地区在绿色建筑工作落实中,力图与地区性环境保护特色相结合,这样不单单是完成建筑需求,而且希望能够塑造成为地区性的特色文化标志。基于以上而言,这就要求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中,教师一方面,能够从学校所在地区环境状况、环境现状和环境保护和规划设计目标等方面分析,强化校本开发,注重在国家统一标准引导下,突出地域特色。而在作业布置的时候,能够通过教学案例的设置引导学生加强环境实地勘察,以此引导学生能够深入实际,从直观化的感受和经验中获得关于环境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及思路,激发自身的创新设计理念;另一方面,环境专业课程内容创新中,能够加强与当地专门的环境保护公司和环境项目规划开发建设企业的合作,将经验和项目案例积极融入课程内容中,并且能够引进某些典型人员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完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内容创新中,引入案例教学方法与实际勘察相结合,能够引导学生在感受环境专业设计中涉及的内容体系,如,建筑知识、地域风俗人情和地域文化等方面。

3.2注重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提升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在现今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优化中,注重信息化技术的使用,通过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内容丰富性、知识广泛性和信息量巨大的特点,促使环境专业教学内容创新提升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信息化技术在环境专业教学内容中的完善,一方面,通过手段方式展现。学校应该根据环境专业开设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属于校内专用的环境专业设计网站,在网站上提供信息资料链接、设计模型模拟以及在线沟通交流平台,以此能够引导学生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获取能够为自身环境设计所用的信息,提升学生的信息存储量、开拓环境设计眼界,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以信息化环境设计模型为目的实现学习。现今,环境设计需要囊括伦理学、建筑学以及美学等方面,这一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学校能够引导学生加强对信息化模型的使用。针对已经形成的设计方案通过信息技术模拟展现出来,直观化发现问题,实现改进,提升设计水平。整体上而言,信息化技术在环境专业设计优化中的使用具有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

3.3教学体系优化以服务区域建设为目标,提升设计责任感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优化工作进行中,能够以服务区域建设为主要目标。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本来就是为地区性社会经济发展所服务,那么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要与实际发展需求紧紧贴合,要将学生的理论掌握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效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为了有效达成这一项工作,日常专业教学中,注重以小组或者个人的方式分配设计任务,同时能够与社会和市场实现对接,通过项目的实习操作,从中提升自己的责任感,同时积累经验。在学习工作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与生活相贴近,促使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收集学习素材、从案例中提升可用经验,同时通过专题设计和综合设计相结合,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实际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专业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奠定基础。

4小结

综上所述,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创新优化中,能够在认识到该专业创新优化必要性基础上,从突出地域性特色、注重信息化技术使用和突出服务责任感等方面改善,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蔡河山,黎晓霞,徐颂等.环境工程类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9):33~34.

[2]罗佳.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设计课程体系研究——以展陈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7(3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