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物流管理范例

专科物流管理

专科物流管理范文1

本文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发现多数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无特色,课程内容重复度大,引人设课现象严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优化

近年来,随着物流业的飞速发展,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纷纷设置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这类院校基本上是由一些地方性专科院校合并组建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多数定位为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由于该类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往往习惯性的照搬照抄其它一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导致了其在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计上具有较大趋同性,无法培养出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因此无法服务于地方经济。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问题,各院校应结合地方的实际需求,对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导致课程体系设置无特色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地域特征明显,因此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中往往会涉及到服务地方经济,所以,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但到底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人才具有哪些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结果是是几乎把物流的所有领域都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因而它们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十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而没有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课程体系。结果,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知识结构趋同,无法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课程内容重复度大

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课程名称不规范,课程体系缺乏系统规划,有些课程覆盖面较宽泛,没有合理设置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导致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还有些课程之间内容上的交叉重复非常严重,课程体系混乱。

(三)因人设课现象严重

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是在缺乏专业师资或专业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开设的,很多专业教师没有从事过物流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了使专业教师能够胜任授课任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针对不同教师所能讲授的课程来安排课程,而忽略了学生应该学什么样的课程。这种因人设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四)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既然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那么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目前,许多高校教学普遍偏重于理论传授,缺乏实践教学。有些高校虽设置了较多的诸如认识实习、学年论文等环节,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处于无人管、无事做的状态,难以真正的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同时,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设在文科院系的较多,实验室建设经费短缺是常见的问题,很多普通高校物流实验室建设滞后,导致实践课程设置上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同时,部分高校不能建立物流实习基地,导致物流专业学生没有到企业实践训练的机会,校外实践课程的安排也就成了泡影。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议

(一)根据培养目标定位设置有各自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应当将课程的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热点、焦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在课程的设置上有所侧重,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从而突出自己的物流管理专业的特色,而且可以形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差异化,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热门行业往往急需大量的人才,因此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拓展就业渠道。一些知名院校,如北京交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其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有所侧重,如北京交通大学突出交通运输与规划、海事大学突出航海运输和港口物流等,特色较为明显,因此学生的未来发展前景十分明朗。

(二)强化课程导入的时间顺序,确立相关课程的内容边界

尽管所有高校开设的课程都是按一定时间顺序开出,但开课顺序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某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所处的位置能否与其作用相适应值得重点关注,需建立起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依赖联系,如建立起先开课程、并行课程和后开课程之间的网络图。其次要确立课程的内容边界。作为教材,编者通常强调课程内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作为课程,它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因此,即便教材名称与课程名称相同,授课内容也不能按教材照搬。否则,会出现同一授课内容在多门课程中重复出现,或者应当讲授的教学内容在所有课程中均未提及。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有必要进行系统化的教材体系建设和教学大纲的统一修订。只有这样,才能完善高校培养目标与教材知识体系相匹配,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重复现象。

(三)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师资队伍

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否真正得到落实,关键还在于是否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加强内部员工的培训。以充分利用已有专业的师资力量,从而有效地满足课程的讲授工作。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更多地考虑了培养学生的实战性,这就要求教师们除了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战经验,要求教师属于“双师型”的教师,教师要到企业去学习、考察,了解社会物流实践,了解企业对物流人才的真实要求,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准备教学内容。因此,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否真正得到落实,关键还在于是否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很强的物流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学校要真正从改善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度出发聘任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适应物流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2.聘请校外老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师资队伍元素单一导致物流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为了培养多技能的学生,无妨从校外引进师资队伍,聘请企业专业人才担当相应课程的老师,或者从其他学校邀请领域专家授课。

(四)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力度

高校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时,要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理论知识丰富、操作能力强的物流专门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一方面要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实践教学内容能反映理论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要利用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数量分析技术等,采用实验室模拟、现场调研、企业实际岗位实习等方式,尽量使学生置身于实际运作环境当中,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一些院校往往侧重于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物流软件操作和物流情景模拟,而忽视学生在企业现场的操作实习。仅仅在实验实训室里进行实践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现场教学,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业务现场过程和一些物流设施设备有直观的认识。

总之,物流专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以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为基础,所以,课程体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新建地方本科院在课程体系的优化过程中,应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办学基础和地方特色,在此基础上设置专业课程,这样既可以保证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拥有科学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又可以塑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同时也为本校毕业生在就业时拓宽了空间,为社会培养了高层次的应用型物流人才。

作者:李兴旺 金友良 单位:中南大学 湖南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海涛.我国中高级物流经理技能需求现状分析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5):127-128.

[2]刘浩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T”型技能结构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市场,2008(12):147-148.

[3]邹龙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市场,2007(36):126-127.

[4]荆浩等.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物流科技,2010(1):138-140.

[5]李万青.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物流技术,2009(5):95-98.

专科物流管理范文2

【关键词】铁路物流管理专业;企业调研;市场需求;课程体系优化

1引言

近几年,铁路企业从生产到市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理方式也开始转变为多渠道受理,服务效率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铁路货运与物流业的融合发展,主要目标是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将铁路与物流有机结合,让客户能享受到全程物流服务,并且实行全程管控。铁路物流管理专业应紧跟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发展的步伐,在跟进铁路物流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服务行业改革发展上进一步发挥作用。

2市场对铁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铁路货运与物流业的融合发展促使铁路企业人才引进速度的加快,人才需求的层次、结构、数量和质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急需动手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全国各大铁路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成为目前铁路企业青睐的对象,同时也是人才引进的主要后备力量和来源之一。经过现场调研,我们了解到铁路企业对铁路物流管理技能人才的学历、能力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

2.1学历需求情况

根据铁路企业对毕业生学历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学历不再是铁路企业在招聘人员时的主要侧重点,铁路企业更看重应聘者是否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

2.2岗位需求情况

根据企业调研的情况,铁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以在铁路运输企业、物流企业工作,铁路运输企业可以提供包括货运值班员、货运安全员、货运核算员等众多岗位,具体面向的职业岗位如表1所示。

2.3人才素质、能力要求情况

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的转型,意味着企业需要学生具备现代物流企业管理理念,熟悉规范服务标准。物流行业的竞争形势日益激烈,在人才素质和能力方面,要求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要具备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服务项目的能力。

3铁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铁路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以培养企业急需的铁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为目标,并且结合企业需求情况,共同完成课程评价考核。课程的设置主要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素质拓展课四部分构成。公共课包括专科层次毕业生所必需的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英语阅读、计算机操作、政治思想、法律、体育、职业发展等基础知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所设的课程包括铁路运输专业的基础课和铁路货运方向的核心课(包括铁路普通货物运输、铁路特殊货物运输、铁路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铁路线路及站场、铁路信号及通信、铁路机车车辆、仓储与配送等)。素质拓展课主要以选修课为主,目的是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学习专业课以外的知识。

4基于企业调研的铁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建设

结合企业调研的情况,铁路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学生能力、就业岗位等几个方面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紧跟铁路货运和物流企业岗位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变化的新形势。

4.1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结构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实地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情况,铁路物流管理专业旨在面向铁路运输企业、大中型物流企业及相关企业的物流部门,培养出能从事理货员、货运员、物流营销员等生产、管理、服务岗位一线的人才。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专业技能更是人才培养的重点,除此以外,更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与责任担当,力争培养出具备快速适应一线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4.2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优化课程建设

不断开发并且利用现有教学方面的网络资源,讲课过程中将课本知识与网络资源库相结合,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加大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力度,按照精品开放课要求,建设课程资源库,打造省级和校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积极实施微课、慕课、虚拟仿真等教学手段,逐步推进信息化教学。铁路物流管理专业作为高职类专业,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其课程要突出职业技术与技能的先进性,确保学生具备快速适应一线工作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比例上,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比例要均衡,尽量确保学生进入社会后能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重视实践类教学,适当提高实训课在铁路物流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铁路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课程中,公共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的职业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英语能力;专业基础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知识的基本认知能力。专业核心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铁路物流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备的工作能力包括胜任物流企业各岗位和铁路货运岗位工作的能力。素质拓展课的开设重在引导学生形成不断创新的意识。

4.3扎实推行工学结合模式,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推行工学结合模式,旨在分析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标准,以工作过程作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内容,推行“职场体验———实境锻炼———顶岗实习”的模式,做到教、学、做、评一体化,确保办学质量和效果。职场体验阶段,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企业专家讲座、假期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找准职业定位。实境锻炼阶段,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实境训练。顶岗实习阶段,安排学生毕业前在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初步的了解,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4.4紧跟行业形势,以市场为导向

铁路物流专业应紧跟行业形势,加强校企合作,在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的同时,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师资源、场地及设备资源、专业群的智力资源,推进考证培训以及新技术培训,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与企业共同开展项目开发、技术革新,进一步扩大社会服务范围。铁路物流管理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市场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市场发展形势是人才培养的大方向。同时,市场需求和企业的用人要求也给铁路物流专业管理课程体系的优化提供了主要依据。

5结论

通过实地调研,结合调研数据并将其作为课程体系优化的重要依据,不仅有助于丰富专业的课程设置,而且为课程优化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一个参考,在缩小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的差距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铁路行业推出的一系列铁路货运和物流发展的新举措,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对铁路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对教育教学进行不断改革和调整,力争培养出更专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苗苗.优化课程体系促进人才培养[J].文学教育,2017(06).

[2]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加快推进铁路现代物流发展的意见(铁总运〔2015〕132号)[Z].2015(04).

专科物流管理范文3

1.基于IEET国际认证下的核心课程体系构建背景

由于我国大陆地区没有参加《悉尼协议》,但我国台湾地区中华工程教育学会(简称IEET)于2007年加入华盛顿协议,于2014年加入悉尼协议[1]。IEET认证范围涵盖工程教育认证EAC、信息教育认证CAC和技术教育认证TAC等,从专科一直到研究生教育的各学历、学位层次[2]。IEET成为目前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四大工程教育认证协议正式或准成员[3]。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2019年该专业在黑龙江省和本校率先开展IEET认证,本着“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三大理念,通过多种途径开展了物流管理专业的成果导向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追求“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scentered)和“以成果导向”(OutcomeBasedEducation,OBE)[4],主张以教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为中心,主张从知识教授为中心转移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而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表现和评价上,主要通过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实现培养过程中的全程跟踪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本文主要结合笔者所在院校IEET国际认证过程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对如何构建成果导向的核心课程体系进行了探讨。

2.以“成果导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立

深入理解工程教育本质和专业认证精神,落实国际工程技术教育认证TAC-AD规范3内涵规定[5],结合物流产业特色和校、院、专业的教育目标,经专业咨询委员会充分讨论、质询,课程建设委员会确定了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这些核心能力符合学校发展愿景,切合企业界需求,得到教师、学生及家长等各方认同,能够支撑专业教育目标。依据IEET国际认证的要求,通过对用人单位、毕业3-5年的校友、应届毕业生的调研以及顶点课程考核等方式,掌握毕业生的核心能力的达成度,并通过这些方式确定哪些课程对核心能力的培养起到强力的支撑作用,进而确定核心课程。本专业围绕教育目标及核心能力,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做出了严谨、合理的规划,确定了《物流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快递运营》、《物流客户开发与管理》为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同时新增核心能力考核课程《智慧物流方案设计与实施》。

3.以“成果导向”进行核心课程建设

3.1核心能力与核心课程关联建设

围绕IEET国际认证,将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核心课程设立及建设相结合,完成核心能力与课程的关联建设[6],用表来展示课程与核心能力的关联(见表1),让师生明白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便于培养目标的达成评估。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能力为:(1)熟练运用从事物流专业活动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和工具的能力;(2)掌握物流管理专业领域实践操作标准,并能熟练运用;(3)具备有效沟通与团队合作的能力;(4)具备物流作业流程优化与管理能力,综合运用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解决物流领域问题和突发异常情况处理的能力;(5)具有关心时事、终身学习、持续自省改进和获取物流行业动态信息的能力;(6)具备良好的身心素养、职业伦理、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

3.2开展以“成果导向”为核心的课程改革

物流管理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毕业生核心能力达成度进行分析,对核心课程进行成果导向教学改革。首先,对全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修订、整理改进Capstone课程构建的相关材料[7],课程建设的标准要以学生学习成果目标达成为导向;其次,选取核心课程《物流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和《配送管理》开发成果导向课程实施手册并进行使用,课程实施手册的内容选取应符合专业岗位分析后的企业工作实际需要,通过三门课程的试点开展由点带面逐步推广至全部核心课程;第三,每学期所有核心课程要完成课程分析及反思表的填写,及时总结经验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第四,通过设立的Capstone课程,对在校学生进行核心能力考核,并关联反馈核心能力课程培养中的问题及改进方向,为核心课程的建设提供支撑和依据。

4.开展“成果导向”为核心课程的具体实施及效果分析

4.1开展“成果导向”核心课程教学过程具体实施

在教学模式设计中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实施过程中将智慧课堂教学平台运用到课程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时刻关注学生的教学过程及全程评价。课前,教师会将教学任务以及各种辅助资源通过智慧课堂下发给学生,学生根据任务自我判断我应该学什么,利用成果导向课程实施手册,通过主动的探究和实践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课中,运用各类虚拟教学软件,帮助学生掌握各项物流经营活动的开展过程,学生团队合作完成各类单项任务执行的技能训练,以及综合方案设计训练,通过各项任务训练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团队管理能力。授课过程中还可以借助信息化的虚拟现实角色扮演游戏来克服教学重难点。同时,在即时问答、课堂讨论和头脑风暴等环节,运用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可快速收集同学们的观点和看法,及时进行点评,并开展互动学习。学生所参与的每项活动都有积分,这样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课后,运用智慧课堂向学生发送任务测评题目,学生根据教师的测评任务在相应的专业软件中或者在成果导向实施手册的任务测评中完成相应操作或者方案设计,完成后提交作业内容,教师开展评价,智慧课堂会记录学生成绩,用于课程评价。

4.2开展“成果导向”核心课程教学实施的效果

专科物流管理范文4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思政;仓储管理;实践;评价

1引言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2014年,上海市的高校率先探索实施“课程思政”。2016年,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稳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与内容逐渐清晰,形成了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各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系统性的指导。

2物流管理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思政育人机制不完善、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等问题[2],仍然存在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如所选取的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结合不够紧密,甚至出现思政案例与课程不相关,导致思政教育痕迹明显,未能起到“隐性教育”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仓储管理》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2-6],将思政教育目标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梳理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设计合适的思政案例,采用“双线并行”翻转教学模式、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共同育人、体验式与探究式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3]。已有研究能为《仓储管理》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案例的积累、融合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然而,关于物流管理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及质量评价的研究尚少[4-7],仅有几位学者对《仓储管理》相关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达成效果、教学改革实施效果、教学效果及反馈进行了主观评价[4-6],尚未出现采用定量的方法客观评价《仓储管理》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研究。因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指导要求,对《仓储管理》课程思政进行系统的设计,并提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方法。

3《仓储管理》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践

按照“挖元素-定目标-想办法-做评估”4个步骤进行《仓储管理》“课程思政”设计,首先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然后围绕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制定课程目标,根据所挖掘的思政元素和课程的特点,确定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最后设计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方法,对育人效果进行评价。

3.1思政元素的挖掘

《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涵盖仓储收货、存货与发货管理、仓储商务管理与成本控制、现代化的仓储管理、储存规划、保管养护、装卸搬运、库存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涉及仓库收存发管理实务、仓储设备的选择、仓储合同与仓单的运用、仓库的规划与设计等实际操作技能,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经过深入挖掘,梳理出以下思政元素:①我国古代的仓库与仓储活动(中华传统文化与智慧教育);②我国仓储管理的历史演进(爱国主义教育);③仓储管理的规章制度(职业道德与修养教育);④危险品仓库的管理(安全和责任意识教育);⑤仓储合同与仓单(法治教育);⑥智能仓配技术(创新精神、爱国主义教育);⑦绿色仓配技术(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教育);⑧仓库规划与设计(工匠精神、吃苦耐劳)。

3.2课程目标的制定

《仓储管理》的课程目标由价值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三部分组成(见表1),其中价值目标对该课程的人才培养类型进行了准确刻画,也是《仓储管理》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通过课程内容的教授,不仅要让学生认知、领会、应用、综合和评价课程的知识点,增长与课程相关的技能,而且要通过课程思政达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业观的目的。

3.3思政融合的设计

围绕思政元素,紧密结合课程内容,选择相应的思政案例,采用历史讲述、榜样人物事迹学习、仓库现场参观与交流、新闻报道分享、法律条例学习、法律案例分析、国家战略及规划的讲解、观看行业会议、参观物流展会、企业案例讨论、课堂展示、实例演练等形式多样的思政融合方法,在完成课堂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目标。《仓储管理》课程思政总体设计如表2所示。“共情法”和“做中学”是提高课程思政效果的有效手段,由于该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因此,《仓储管理》课程内容与思政融合大多采用了“做中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参观仓库、逛物流展会、案例分析、实例演练、课堂展示、绘图制作等课堂和课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深刻领悟活动中蕴含的道理。在讲解“我国古代仓库遗址”、学生分享“我国抗战时期的仓储管理”、观看《榜样5》中顺丰快递小哥汪勇“感动中国”事迹、观看天津港危险品仓库爆炸案新闻报道、观看全球智慧物流峰会和全球智能物流峰会、学习京东亚洲一号和菜鸟网络等我国成功企业经验时采用“共情法”,让学生从情感上加深认识。此外,在学期初对学生进行分组,每4-5位同学为一组,共安排3-4次小组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资料收集、报告撰写、汇报展示,让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贯穿整个课程。

3.4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环节,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对思政培养的目标结合课程目标进行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结合,评价指标可测量,评价应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7]。《仓储管理》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包含对课程目标达成效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三个方面的评价。其中,对课程目标达成效果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价采用定性评价、教师评价的方式,而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见表2)。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考察《仓储管理》中8个思政元素育人目标的完成情况,结合每个思政元素所对应的融合方式来选择评价方法。当融合方法为“共情法”时,可进行过程评价,即教师对实施课程思政前后学生的情绪、态度、反馈等方面的变化进行细致观察,并进行定性评价;当融合方法为“做中学”时,可进行结果评价,教师统计学生在随堂测试、课堂展示、实例演练、课后作业、期末考试中的完成情况,进行定量评价。另外,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学生自评,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对于部分既需要进行过程评价又需要进行结果评价的思政元素,可设置权重,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结合育人目标查找差距,进一步完善各思政元素的融合方法和思政案例,不断提高育人效果。

4结论

专科物流管理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翻转课堂;应用策略

随着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而且也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机构,需要在开展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特别是要深刻认识到翻转课堂的应用价值,并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解决翻转课堂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积极探索翻转课堂科学应用和有效应用的策略。

一、翻转课堂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翻转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在课堂外要进行自学、在课堂内则要进行讨论等实践性活动,进而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得到提升。在现代物流体系日益完善的新形势下,特别是物流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将翻转课堂应用于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当中,对于推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就是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也能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因而可以说翻转课堂属于“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将翻转课堂应用于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当中,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发展能力的提升,由于翻转课堂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相关教学工作,特别是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同时也能够使学生通过个性化和特色化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应用翻转课堂的制约因素

从高职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翻转课堂的应用价值,而且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导致翻转课堂的应用缺乏有效性。有的教师在应用翻转课堂的过程中存在应用理念缺乏创新的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在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方面不够到位,特别是缺乏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特别是很多辅导工作不够到位,而且在物流管理课程“学案”设计方面也比较薄弱等等;有的教师在应用翻转课堂的过程中存在应用方法缺乏创新的问题,多媒体技术、“微课”、网络等的应用不够到位,同时也没有建立利用网络的远程指导模式,导致学生自学效果不佳,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有的教师在应用翻转课堂的过程中存在管理体系缺乏创新的问题,特别是没有从促进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开展管理工作,比如有的教师不注重将课前、课上、课后进行科学设计和系统融合,在教学管理方面不够到位,也没有构建更具有创新性的“线上”与“线下”协同管理模式,导致整体教学质量不高,甚至很多学生出现了应付差事以及自主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的问题等等。

三、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应用翻转课堂的优化策略

(一)创新翻转课堂应用理念

要想在高职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更有效的应用翻转课堂,至关重要的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创新应用理念,进而为更有效的应用翻转课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这就需要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新发展能力作为应用翻转课堂的重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创新翻转课堂应用模式。比如教师要更加重视电子书、播客、视频等多媒体平台的应用,同时还要在构建更具有多元化、系统性、完善性“大数据”资源方面下功夫,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使翻转课堂模式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由于现代物流体系具有很强的融会性、创新性和渗透性,并且现代物流的发展也呈现专业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因而在应用翻转课堂的中,应当大力推动“互联网+教育”与翻转课堂的有效融合,特别是要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激发和调动,既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要通过有效的网络学习平台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二)优化翻转课堂应用方法

对于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来说,只有不断创新翻转课堂应用方法,才能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因而,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应当切实加大对翻转课堂科学应用、有效应用、拓展应用的研究力度,努力形成更多元化的方法。要高度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特别是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着眼于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进一步强化“学案”的实践特色,使学生通过“学案”能够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要更加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比如可以将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应用于翻转课堂当中,教师在对物流管理相关理论进行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在课上和课后进行合作探究,进而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要将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于翻转课堂当中,特别是要运用大数据强化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特色化,比如教师应当建立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微课数据库”,将更多的微课上传到网络上,引导学生有选择的进行自主学习,这对于促进翻转课堂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完善翻转课堂管理体系

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一定要高度重视管理工作,特别是通过构建科学、系统、完备、高效的翻转课堂管理体系,促进翻转课堂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更具有成效。这就需要教师在应用翻转课堂方面要以有效性和针对性为重点,加强相关管理工作的深入实施,特别是要着眼于更有效的促进课前、课上、课后的综合管理,建立相关的管理平台,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微信、QQ平台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学会收集资料和自主分析,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持续得到提升。要大力加强翻转课堂应用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建设,教师应当强化翻转课堂应用过程中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监督考核、总结评价等管理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对应用翻转课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找出存在的制约因素,制定更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应用模式。在开展翻转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正确处理好“管”与“理”的关系,将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进行有效结合,更加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综上所述,在我国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对于高职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来说,一定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特别是要着眼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促进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创新,从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入手,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需要应用科学的教学模式,由于翻转课堂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灵活性,因而可以广泛应用于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当中。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破解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应用翻转课堂的制约因素,重点在创新翻转课堂应用理念、优化翻转课堂应用方法、完善翻转课堂管理体系等方面下功夫,使翻转课堂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慧娟.翻转课堂在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8(02):29-31.

[2]戴英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运用探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4):190+192.

专科物流管理范文6

【关键词】采购管理;教学方法;物流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企业分工的细致化和外包的流行,采购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重要。许多企业用于采购的资金占总运营资金的一半以上[1]。采购管理跃升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采购管理》是众多高等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必修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引导学生熟悉、了解和掌握采购管理的理论、方法与工具,学会根据采购目标对采购活动(包括物品、技术以及服务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掌握采购计划与预算、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采购谈判与合同、采购物品的验收结算与库存控制、采购方式选择等流程,熟悉招标采购、政府采购、国际采购和电子采购等操作方法以及理解把握供应商管理、采购成本控制、战略采购、采购绩效评价等重要内容[2]。在海南大学该课程为48学时,由于讲授内容较多,如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将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影响授课效果。而且,《采购管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的习惯,结合案例教学与仿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设计新的教学方式。

1让学生进行模拟采购谈判

模拟教学能够使得学生有亲历感,最大程度上接近采购实践。采购模拟教学包括情境模拟和过程模拟,除了采购谈判模拟,还有招投标模拟、采购物品验收与入库等。其中,采购谈判最适合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将班上学生分为谈判小组(人数视班级人数而定,建议6人左右为宜),例如,海南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有60人/班,将其分为10组,让两两组配对,将采购谈判情境的相关案例(包括采购内容、采购冲突与采购谈判目标等)分发给配对的两组,让两组分别扮演谈判的甲乙方,就采购的产品与服务关于费用、质量、库存管理等诸多内容进行谈判。如此,既可锻炼学生遇到实际采购问题时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锻炼他们随机应变、团队合作的能力。通过模拟采购谈判,让学生了解采购中的商业谈判是什么样子,反思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是否能够应用,开拓他们的思维,转变他们对《采购管理》这门课程的刻板看法,提高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付诸实践———从身边的案例到企业的案例

采购管理强调实践,但很多高等院校都缺乏相应的校内实训设施。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以推动实践教学,但这需要一定的资金与时间才能实现。与此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付诸实践,先从发现身边的采购管理案例做起,再尝试去了解企业的采购管理实践。例如,每个学生都会进行个人采购,并且往往是电子采购(即网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采购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去重新审视自己的采购行为。例如,在网购时,学生会根据许多信息来甄选卖家,这其实就是采购管理中的供应商选择,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运用供应商选择的相关理论知识去审视自己的网购行为并体会。又比如,有些学生会进行某种校园兼职工作,这也会涉及到采购问题(如饮料小商铺的原材料与包装材料采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上台分享其工作中遇到的采购管理问题。有的学生家里还有作坊式的箱包制造小工厂,其亦能反馈许多在真实的采购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都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的身边的采购管理案例。除了身边的案例,还可以将学生分组(与采购模拟谈判中的分组保持一致),让其去学校周边的企业调研,并在课堂上汇报企业的采购管理实践。有些学生去学校周边的大超市调研,也有的去水果连锁店调研,有的去快递企业调研等等,然后将调研结果总结成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一来,能够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了解各行各业的采购实践,并锻炼其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学术前沿,锻炼分析能力

当前的《采购管理》本科教学主要强调采购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采购业务操作方法,笔者认为教师也有必要引导学生适当地了解采购管理学术研究的前沿理论,以强化其学习与分析能力。事实上,《采购管理》本科教材中只告诉学生“是什么”,而较少涉及“为什么”。例如,在采购策略章节,本科教材会从宏观层面阐述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的适用性,而在学术研究中,有许多文献从微观层面来分析不同情境下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策略的优劣。同样地,关于多源采购与单源采购,本科教材的解析角度与学术文献中的亦有较大不同。给学生呈献不同的解析角度,对其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会有更大的强化作用。但是,要注意选取较适合本科层次的学术文献,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4调整考核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在采购管理课程考核中,应该兼顾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具体而言,过程考核包括出勤、案例作业、模拟谈判和平时课堂表现等。在案例作业与模拟谈判的考核中,要注意团队成绩与个人成绩的平衡,既要考虑到团队协作的整体表现,也要考虑团队中个人的优秀表现,以尽量消除搭便车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中,除了考核学生将采购管理理论知识在案例分析与模拟谈判中的运用,也要考核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素质。结果考核即是期末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对重要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5积极邀请企业采购管理者进入课堂分享实践经验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教学和案例分析来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校或学院甚至是自己的社会资源,积极邀请企业采购管理者进入课堂,跟学生分享采购管理的实践经验。这主要有几个好处:一是让学生了解采购理论学习的必要性与实用性;二是让学生了解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与区别;三是促使学生将采购管理方向与供应链管理方向纳入其职业规划,以学有所用。

6将《采购管理》与其它课程联系起来

采购管理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环,为了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全面地把握供应链管理,教师有必要将《采购管理》与其它课程如《库存管理》、《运筹学》等联系起来。例如,库存管理的核心就是补货策略,而补货实质上就是采购;采购管理中的一些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是运筹学课程中教授的一种决策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将采购管理与其它的课程的关系剖析清楚,给学生提供一个供应链管理的全景图,理解其专业课程设计的目的,也有助于深入理解采购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以上是笔者在《采购管理》教学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与思考。这些教学理念、方法与手段需要根据专业特色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周跃进.采购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肯尼斯•莱桑斯,布莱恩•法林顿.采购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专科物流管理范文7

由于各学科知识的离散独立存在将使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出现“全而泛”的趋势,导致学生毕业后在从事物流信息管理工作时不如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精通,从事生产物流管理工作时不如生产运作管理专业的学生适应的被动局面。加上各学校只能针对现代物流理论中的某一环节进行物流教育,所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程体系不完整、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在课程设置上,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基本上没有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更没有考虑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只不过是各相关学科课程的简单拼凑。

(2)教学内容陈旧、过时,难以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现代物流是传统物流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现代物流装备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是促进物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的根本动力和保证。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现代物流装备技术的教学内容,学习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

(3)缺乏战略眼光。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宽泛,侧重点不突出,特色课程不明显,缺乏战略性课程和对整个物流环节的控制与管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相结合。尽管好多高校开出了一些实践类课程,但目标过低、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处于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状态之中,并没有成为理论与实践密切配合的有机整体。(5)课程设置存在“全而泛”、“浮而浅”。只能使学生知道一些表层的知识,难以使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球化物流管理人才。

2构建高、中级物流管理人才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来看,高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承担着为社会输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能够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物流进行规划和管理,并能根据物质资本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和监督)和中级物流管理人才(能够负责企业具体事宜的计划与指挥,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与管理能力,具备一定的战略决策能力,能够全程掌控项目的开发和运作,能够参与项目的谈判、成本的控制和服务质量的监督等工作)的重任。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有不同的课程体系来支撑。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课程体系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且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只有建立高、中级物流管理人才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才能构成对高、中级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强有力的支撑,实现对教学实践活动有力的指导。高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能否办出特色,能否适应社会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开发的水平和实施的效果。因此,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依托于现代物流装备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融合物流相关学科知识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十分紧迫。

3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现代物流是传统采购、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再造、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既不是传统采购、运输、仓储、包装等专业课程的简单拼凑与组合,也不是一个静态不变的封闭的课程体系,而是经过整合、再造、重组构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课程体系。即在每一门课程之中,为最新科学技术的融入留有余地,允许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同步发展步。因此,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架构,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人才培养的规律和具体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技术结构的动态要求重新解构课程内容,架构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复合人才,人才的服务层次为部门的高、中层次的管理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按照高、中级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从整个物流供应链环节上,从加强物流的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和监督等方面,构建、重组、整合现行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材体系。即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强化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加强各种理论在物流业中的应用,提升各种理论在物流业中的综合分析运用,特别要注重物流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上,不能只局限于眼前的就业需要,局限于对物流具体业务环节的掌握,还要着眼于持久的发展潜力,从毕业生长远的职业生涯考虑,要有超前意识,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纳入课程体系之中。

在课程内容的建设上,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系统整合的原则,确保教材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实用性;要彻底改变目前课程体系“全而泛”、“浮而浅”的现状,确保使其课程体系具有“宽而实”、“精而深”的特质。要强化各学科知识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突出对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的综合定量分析,并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再造与重组;要增设专门的指导撰写研究报告的课程,特别是在课程中一些综合分析练习。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不能仅局限于“物流管理”,还应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方向延伸;不能只重视“物流”,还要向“物流+采购”方面拓展;不能停留在“物流管理与工程”上,还应向“供应链管理与工程”方向倾进;不能只“重视物流的经济指标”,还要重视“物流的经济性指标+社会性指标”。具体地讲,就是要注重战略性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具有用系统的思想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还要注重商业通信类、信息管理类课程,注重高新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对运筹学、统计学等核心课程的学习与应用,提高学生对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物流系统设计与布局优化、物流资源配置与协调的能力与水平。使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应用软件(如ERP、WMS、TMS、SPSS、Flexsim、Matlab、供应链软件等),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系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动态、最新物流概念、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工作;既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4课程体系构建的策略与措施

事实上,物流课程体系的建设(或重构),离不开从事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参与。物流管理专业人员才是其课程体系建设(或重构)的主力军。因此,要以物流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促进其课程体系的建设。可针对现有教师物流实践能力不强的现实,制定科学的规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邀请国际知名学者短期讲学,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讨论班,参与国际网络课程的实时听课等;组织现有潜在的物流师资到国外考察、培训、进修。建立健全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实践、学习交流的机制。改变过分学术化的评价倾向,进一步完善、调整、优化专业教师教学、科研、产业实践能力水平的评价体系。借鉴国外“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一支数量、质量稳定、来自生产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队伍,健全专兼结合、校外专家兼职授课机制。要提倡、鼓励、促进教师进一步密切与产业办的联系,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积极参与产业界的考试认证、承担企事业单位的项目规划设计、检测、鉴定、咨询等技术服务项目等。通过完善教学的组织机制、管理机制,将教学活动过程转变成为一种师资队伍的建设机制。

5探索与实践

2003年,我校从开设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试点开始,采取集体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每次上课的主讲,都是抽调对该内容最熟悉的成员,其他成员起协助作用,并一同进行辅导。2005年,组建了ERP虚拟教研室,并以集体授课的方式着手其实验教材的建设。2007年创立了ERP实验教学中心,组建了横跨5个学院的实验教学团队,先后编写了实验指导教学材料,著作10部。其中,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省级课题10余项,发表文章30余篇。2005~2007年连续三年获得“用友全国大学生沙盘对抗赛”团体一等奖;2007年获得“用友全国大学生沙盘对抗赛”团体冠军;2007年获“金蝶全国大学生ERP大赛”北方区第一名;2007年4月,ERP综合实验室教改课题“ERP仿真课程建设跨学科教学方法研究”获山西省教育厅二等奖;2009年获得“用友全国大学生沙盘对抗赛”团体冠军;2010年获得“‘用友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团体一等奖。通过团队的建设,使各学科的教学人员、实验人员、现代化教学人员教学管理人员集聚到一起,不仅改善了教学方式,活跃了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还促进了各种学科知识的融合与整合,加速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体化教材建设的进程。实践证明,集体授课的方式,既是一种很好的教师队伍建设方式,也是一种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课程建设的好方法。只要把这种教学组织方式加以推广,就一定能够促进各项教学工作有一个新的质的变化。

6结束语

专科物流管理范文8

本文所说的企业课程是完全以企业作为课程主体,授课教师、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等完全以企业为主,课程的地点也主要在企业进行,学校方面仅仅以协助形式参与其中的一种校企合作课程模式。因其作为校方设计(计划)的课程形式存在于企业中,故本文将其定义为“企业课程”。在这一企业课程中,学生将带有更明显和明确的企业身份参与到课程中,不同订单企业的企业特征也将在课程中得以充分展现。之所以将企业课程作为校企合作一个比较特殊的、单独的部分提出,是因为在校企合作的概念下,各类课程操作起来各自进行,缺乏彼此之间的渐进性、联系性和组织的系统性。所以,非常有必要对校企合作的各类课程进行整合,将实践性更强、企业特征更为显著的以企业为绝对主体的课程归结为企业课程进行系统开发。而与企业课程相对应的是学校课程。学校课程除了校方开设的一般课程、校内实训课程之外,也包括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其他课程形式,如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开设讲座、上课等等。

“企业课程”这一概念的产生源于校企合作,但是同其他校企合作课程相比,更倾向于企业性,更能够贴近企业实践甚至是完全加入企业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帮助订单班级的学生理解企业文化,融入企业实践氛围有着不可替代的强大作用。同其他的校企合作课程相比,企业课程有如下几个特点:

1实战性

企业课程虽由学院设立,但是来源于企业,与企业当前正在进行的工作任务或即将上马的工作项目息息相关,它不同于高职院校老师为完成教学目标而设计、选定的课程,也不同于实习实训基地训练时的课程,如供应链实验实训室有的技术在学校教学大纲、实训基地是必备的基本技能,而在企业是已被淘汰的,不需要掌握的;实训场所的设备和企业实际使用的设备也是有差别的。因此,企业课程完全是以现实的工作任务为导向,具有极强的实战性。

2特定性

具体的企业课程只与特定的学校、特定的专业、甚至特定的学生相关系,并且只与特定的企业,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特定的时间段相联系。企业课程是存在于特定的企业内部的,而不是学校内外部、企业外部、企业周边环境,这是与其他校企合作课程最大的区别所在。

3课程资源的丰富性

企业物质和非物质资源都能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用以支持课程活动进行。企业课程资源内容丰富多彩,从狭义的定义来讲,有物质资源,如:企业工作岗位、企业仪器设备等;有人力资源,如企业管理层、企业技术人员等;有技术资源:如企业课本、企业技术标准、操作手册、企业技术等。从广义的定义来讲,还包括企业的财力资源,如企业投给职业院校办订单班的费用、奖学金、助学金、科研经费等;企业的精神资源,如企业文化等。

二、定岗双元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企业课程设计

1企业课程的设计思路

1.1企业课程应当符合“校企滚动、定岗双元”的培养理念。“校企滚动、定岗双元”的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不断的在企业和学校之间循环学习,因此,不管是在学习的初期、中期还是末期都应该有和企业之间的互动,这决定了现有高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认识实习(初期阶段)和定岗实习(末期阶段)还不足以满足“校企滚动,循环学习”的思想和理念,因此,在学习的中期还必须有相应的企业课程。

1.2企业课程应当适应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当代许多高职教育理论都非常强调定岗实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本作者认为,定岗实习是学生学习达到一定深度之后一个非常重要的企业课程内容,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但是,在定岗实习之前,还应当有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实践环节。比如,学生在刚入校之后学习初期的企业课程,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的企业课程。

1.3物流管理专业的企业课程设置应当符合物流岗位的实践过程。企业课程是完全根据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需求情况开设,因此课程的设置也必须遵循企业物流管理岗位的适应过程,由浅入深的开展。经过调研发现,新员工在融入企业物流岗位的过程中,通常要经历岗位认知、岗位跟学和自己操作三个阶段,企业课程就需要根据这样的不同阶段分别设立不同的课程环节。

2“渐进式”的企业课程环节设置

依据以上的思路,再结合我院“校企滚动,定岗双元”的要求,我们相应的把企业课程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由分到合,渐进式的设计为认识实习、协岗实习和定岗实习三个环节,认识实习适应学生刚入校后初期的学习阶段,实践中基本上属于新员工的岗位认知;协岗实习针对学生中期的学习,属于岗位跟学;定岗实习针对学生学习已经到达一定深度之后所需要的实践环节,主要在于学生的自主操作。具体设计如下:①认识实习。认识实习旨在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作业环节、业务流程、管理方法等,让学生了解未来就业岗位的现状,感知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此阶段学生属于“岗位认知”阶段。对于订单班的学生,这种认知也包括对订单企业的了解和熟悉,包括订单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相关规章制度,相关物流设施设备和业务流程等。②协岗实习。协岗实习是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独创的一种实习方式,目的在于衔接认识实习和定岗实习两个阶段,作为初步实习和深入实习之间的过渡。主要依据本专业的核心岗位,安排学生去相关岗位进行企业现场协岗。在这一阶段,必须强调“协岗”的内涵,即不同于认识实习的主要依靠“看”和“听”的以“了解”和“理解”为目的的实习模式,也不同于定岗实习的“独立”操作模式,而是在企业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实际操作,但非独立操作的完成相关核心岗位的相关工作。③定岗实习。定岗实习培养学生岗位综合技能。“定岗实习”是让学生进入物流行业的具体岗位独立工作,自主自立完成核心岗位的相关工作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物流行业实际工作中,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轨。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为就业和自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三个环节层层推进,渐进式开展,构成了真实化、多元化、现代化的企业课程体系,保证了企业实践教学的质量,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3企业课程与学校课程的相互融合

企业课程作为学生三年高职学习生涯的组成部分,必须与学校课程紧密结合,穿插进行。使学校课程(包括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践)与企业课程互相促进,互为基础,这样才能发挥企业课程的最大作用。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经过实践探索,将企业课程与学校课程的结合安排如下:第1个环节———培养学生岗位基本技能,教学时间设在第1个学期。此阶段学生在学校在校内学习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然后在最后一周安排学生到订单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实现专业认知的“工学交替”。此阶段完成岗位任务的“点”实习。第2个环节———培养学生岗位核心技能,教学时间设在第2~4个学期。此阶段依据本专业的核心岗位,前14周分别在校内、教室和实训中心采用“教、学、做”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两周安排学生去订单企业相关岗位进行现场协岗实习。此阶段完成岗位任务的“线”实习。第3个环节———培养学生岗位综合技能,教学时间设在第4~6个学期。第4期最后一周在校内教室和实训中心对学生进行物流企业计划、组织、控制与评估等基层管理能力的培养。第5~6学期到订单企业参加定岗实习,使专业综合技能与实际工作融为一体,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轨。此阶段完成岗位任务的“面”实习。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