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例6篇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1

纺织工程属于工科门类下的轻纺类,同其他工科类专业一样,纺织工程专业在大一、大二这两学年主要课程为公共课,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目的是为大三开设的专业课打基础。从大三上学期开始,会有一些纺织类专业课程,包括纺纱学、针织学、非织造学等,主要内容是介绍各种棉纺机械的运转原理,纺织材料生产的工艺流程,以及各种织物的织造和结构。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会有不同方向的课程供同学们选择:纺织材料与产品设计、针织与服装、纺织工程与计算机应用、纺织品与贸易、纺织现代技术应用。这五个方向各有特色,例如纺织材料与产品设计一般是打算继续深造同学的首选,因为其理论性较强;纺织现代技术应用等则适用于打算毕业后到纺织企业技术部门工作的同学。不同学校该专业设置的方向有所不同,如果提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专长做出选择,专攻某一领域,将为以后的就业铺平道路。

纺织工程专业是一个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设有纺织类相关专业的院校在全国就有近70所,包括各本科院校以及专科院校。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东华大学,其前身为中国纺织大学,求学纺织工程专业的学子可根据自己的就业倾向选择纺织技术设计方向、针织与服装方向、纺织品设计方向、纺织品检验与商务方向、纺织国际贸易方向、纺织产业管理与评估方向等6个专业方向;武汉纺织大学,其纺织工程是国家特色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青岛大学,其纺织工程专业有三方面的特点,分别是纺织新技术、新工艺与纺织质量控制、计算机在纺织上的应用、纺织品贸易与营销。此外,北京服装学院、江南大学、苏州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院校的纺织工程专业也较有特色。

从就业方向看,纺织工程专业就业的方向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第一是考取公务员。招收纺织工程专业的岗位大多是海关检验类,难度很大,考取人数只占少数;第二是到纺织厂技术部门工作,这类工作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要求较高,学生只有在校期间打下扎实基础,才能在工作上有所成就;第三类就是大多数人所选择的,到外贸公司从事与纺织相关的工作。这些工作一般要求英语水平较好,掌握日语、韩语等小语种者优先录用。让很多认为纺织工程是冷门专业的人大跌眼镜的是,纺织工程专业是一个就业率较高的专业,毕业生不一定非要通过考研来使自己脱颖而出,大多数纺织企业只要求大学生本科甚至是专科学历即可。但相应的,刚毕业时毕业生的薪资待遇并不高,在北方的话基本工资在1000-2000之间,例如青岛,能一毕业就拿到2000以上工资的纺织类毕业生只是很少一部分。而南方凭借它经济发展速度快、薪资待遇高的优势很快成为纺织类毕业生的热门之选。我的很多学姐学长毕业后到上海、深圳等地工作,实习期间工资就可达到4000以上。总的来说,纺织工程专业在南方的就业形势明显要比北方好,如果大家在毕业后想继续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南方为就业主场去闯荡一番,那里会有一片新的天地在等待着你。

虽然说从名字去认识专业,并不一定能读出所有专业真谛,但真正弄懂了专业名称关键词所指,对专业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从名字看,“非”,不、没有的意思,“织造”,就是纺织的意思。那么综合而得。可以看出来非织造既与传统纺织息息相关。同时又脱离于传统纺织。换个更简单的说法,纺织一般的原料是纱线,而非织造就是。没纱线。的意思。最开始的非织造主要是不织布、无纺布等,注意看都有个布字。而现在是非织造材料,材料的领域要远远大于布了,这个也是非织造飞速发展的结果。

可能如此解释还是会让一些人摸不着头脑,不如我们来看看非织造材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吧!首先是卫生用品,如婴幼儿所用的尿不湿、女生最喜欢的面膜纸、医疗中广泛运用的防护服、口罩等;其次是家居用品,最典型的红地毯、窗帘、桌布、擦拭布(擦车布、高级的镜头布);再次还有农用的塑料布、纺粘布、过滤材料、包装袋等。总而言之,非织造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工艺灵活多样、生产效率高、原材料范围广、产品品种多和应用领域广等特点。

说起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它具有多学科交叉、学科与工程紧密联系的特点,与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科技相结合,综合了纺织、塑料、造纸、化学、印刷等技术与装备。在大学期间。主要课程包括非织造学、纺织材料学、非织造产品与应用、非织造工程设计、非织造产品质量与检测、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功能纤维及其应用、复合材料、非织造布后整理、国际贸易与实务等。除了坐在教室里的理论学习外,社会实习、微机上机、工程训练、专业课基础实验、非织造产品的材料与结构分析、非织造材料设计与检测、非织造工程及项目实习、非织造生产与装备的认知实习、贸易与营销实习、生产实习等都必不可少。

与纺织工程相比,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显得小众一些,开设的院校并不多,较有特色的有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苏州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嘉兴学院等。其中,天津工业大学于1989年在国内率先设置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方向,并在2005年成为国家首批设立该专业的高等院校,根据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非织造工程与技术和非织造产品设计与应用;浙江理工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浙江省唯一一个培养非织造技术人才的专业,主要学习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现代非织造布生产技术,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应用能力。

纺织工程专业注重技术,非织造材料与工程则偏重于材料。作为轻纺类的另一分子——服装设计与工程就与设计更紧密相关。有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真人秀节目——《天桥骄子》,参赛者们以巧思妙想和缝纫技术让一块块原本普通的布料,在剪剪裁裁、缝缝补补之间就成为了一件又一件既时尚又新潮的衣服,让观看的人不得不感叹设计化普通为神奇的奇特之处。而这样的巧思与技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子也同样拥有。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具有工程技术与艺术设计相互渗透、服装学与其他工程学科相互交叉的办学特色。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的正是从事服装成衣款式设计、服装样板与工艺技术、服装数字化技术应用、服装材料与功能防护服装开发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与成衣设计人才。但现代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的,又不仅仅是拥有设计才能、躲在设计室工作的艺术家,还必须是了解服装产业经济、服装市场营销、商检和贸易、品牌管理与运作,成为服装行业贸易的实干家。正是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兼有艺术性和实干性,所以既招收艺术类专业的考生,也招收普通类的考生。招艺术类的侧重艺术设计,招普通类的偏向行业管理,无论是哪一类考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学起来要便利一些。

从主要课程来看,也是设计与实干的结合。成衣工艺学、服装材料学、服装人体工程学、立体裁剪、服装款式设计、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图案设计、工业纸型设计、女装结构设计、男装与童装结构设计等课程从整体到不同人群的服装设计入手,传授设计方面的相关知识;而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市场营销、服装厂设计、服装市场调查与预测、服装商品企划学等课程则着重培养该专业学子的经营、管理能力。待专业课程学习之后,材料性能与结构实验、款式设计实践与样板技术实习、成衣工艺实习等工程技术环节就将学生从象牙塔引向社会实践,使所学与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如此多方向的课程,有时直让本专业学子吐苦水。

提及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东华大学是不能被忽略的,它是全国最早建立的高等院校服装类学科之一,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体系。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为国家唯一的高校服装业重点建设学科和部级特色学科,服装设计与工程二级学科一直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排名第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排名第一。此外北京服装学院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也不错,该专业在北服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由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习的特点,就业也有明显的区分。一部分人会选择坚守设计师的梦,专注于画结构图或做设计。但由于我国目前服装行业的特点,需要设计人员的较少,因此,大部分人会从事服装贸易的工作,我所在学校该专业80%的同学从事了服装外贸跟单。

随着纺织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纺织机械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清梳联合机、精梳机和分部传动悬定粗纱机已经接近国际水平,机电一体化的剑杆织机、电脑横机、高速经编机等也实现了产业化。正是在纺织设备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的时代,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

新型纺织机电技术面向纺织及机电类企业,培养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从事机电一体化纺织设备及其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检修、管理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与大多数专科专业注重产学结合相似,该专业前期先进行工程制图与CAD、机械零件加工、电工电子基础与实践、纺织机械分析与维护、纺织设备电气安装与调试、维修电工实训、PLC与变频器技术应用、机电控制系统调试与检修、纺织设备分析与维护、机电设备管理等课程学习,再组织学生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实习。

因为该专业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特色,因此虽然是针对纺织设备,但在开设院校里,大多将其归于机电系或机械系。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该专业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是机电系成员之一;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的该专业属于机械工程系。

纺织品从设计到制作,再到出厂在市场上进行流通,必须要经过专业的检验,上个环节合格才能流入下一个环节。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将检验与贸易两个环节打通,培养具备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纺织品商品检验理论知识、具备纺织品检验技能和进出口谈判技能、掌握纺织品贸易及纺织品质量管理知识、外语水平较高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纺织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166-0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纺织作为一项古老的生产活动,人类很早便懂得将一些较短的纤维纺成纱,然后再将其织成布的技术。纺织工程专业课是纺织产业链上涉及纺纱、织造、针织、纺织品设计、印染、服装设计等的专业基础。大连工业大学纺织工程专业自1958年开始办学以来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沉积了雄厚的教育基础及办学经验。它是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纺织教育历史最悠久、办学门类最齐全、办学力量最强大、最具特色的纺织专业。2012年,在学校进行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的大背景下,纺织工程系“依照教育部卓越计划”修订纺织工程专业非卓越班培养方案,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

一、我校纺织专业的现状与问题

1.生源不足,质量不高。纺织专业的第一志愿录取率较低。众所周知,高校招生中的第一志愿录取率代表着该专业的社会认同程度,比率越高,优秀学生的招收人数越多,越有利于学生的培养水平及学校发展水平的提高。反之,无专业志愿、调剂的学生越多,学生的专业思想往往不稳定,学习不安心,学习积极性不高,极大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此外,从研究生的录取率来看,研究生的生源也存在严重不足,不利于纺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2.纺织专业毕业生流向分散而纺织企业又求贤若渴。我院除了考研究生或准备考研究生之外的大部分毕业生去了纺织企业,但98%的毕业生选择的都是大连、上海、深圳、广州及江浙、山东等一带沿海大城市,并且去了这些沿海大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后又有一定比例的毕业生跳出了纺织行业。而另一方面纺织企业对纺织人才又有较大需求纺织报上,不断登出这样的广告“年薪20万诚聘总经理”,“年薪20万聘请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10万年薪招聘车间主任”。我院过去纺织专业主要注重的是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纺织人才的培养,可近几年去这些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寥寥无几。

3.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21世纪的现代纺织,需要的是既精通纺织技术,又懂外语、懂计算机、懂贸易、懂法律、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我们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无法适应纺织人才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表现为知识面狭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不够,创新精神缺乏。由于人才培养的滞后,我国纺织行业几十年来相对于航空航天、信息技术、汽车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发展有些滞后。如纺织科技跟踪国外的多,原创性研究少;纺织产品仿制国外的多,自主开发的较少。

二、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

培养方案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为核心划分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实践环节四个模块。毕业要求182学分。

通识课程67学分,其中必修课程57学分、选修课程10学分。通识课程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修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概论、启航工程)、文字体育(大学外语、体育)、自然科学(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基础文化素质类任选课五个子模块。

学科基础必修课程37.5学分。其中包括化学基础(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纺织化学)、技术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数理基础(纺织应用统计学)、管理贸易基础(纺织企业管理、纺织国际贸易)、学科基础(织物结构学、纺织材料学)五个子模块。

专业课程34.5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1分,专业限选课程8学分,选修课程7.5学分。专业基础课有染整工艺、学纺纱学、织造学、针织学、非织造布五门课程。

实践教学33学分。实践教学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金工实习、制图测绘、电工电子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三、新培养方案的特点

1.在大纺织基础上加强专业方向的培养。新培养方案中,大纺织学科平台课包括纺纱学、织造学、针织学、染整工艺学和非织造布五门课程,为了在大纺织的基础上,突出对纺织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完成一、二年级的基础课学习之后,将学生在三、四年级分流成三个专业方向,分别是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品加工工艺设计和染整技术三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纺织专业方向的了解进行专业限选课的选择,在学习专业课后有的放矢地进行自主学习,为实现卓越计划人才的培养提供空间。

2.整合了我校现有纺织工程专业的实践环节体系和内容。为了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形成了一套比较先进合理的,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实际条件相适应的,包括实验环节、实习环节、课程设计环节、毕业环节等的实践体系、内容和方法,使学生由浅入深、步步递进的方式完成系统的实践教学。通过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论文)、实验技能(专业实验)、创新训练(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技创新)四个实践模块,使学生从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到初步具有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实践能力支撑。

3.实现本科生导师制、开展就业见习行动。学生从大二开始,学院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学业规划和指导。进人大三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教师的科研课题或方向,选择自己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所带的学生开展科研训练,组织学生开展工程学术问题交流、参加各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通过科研氛围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研究兴趣和科研探索精神。依托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生在每年的寒、暑假、实践教学周开展实施见习行动。目前,学院与10余家企业签订了就业见习协议。“见习行动”通过与专业对口单位对接,为在校生提供毕业前的岗位实践锻炼,提高见习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通过工作岗位的实践积累经验,为他们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尽快适应角色并顺利胜任相关工作搭建平台。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推进纺织专业内涵发展的重要契机,大连工业大学“卓越纺织工程师培养”教学团队以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将不断总结经验、以点带面,辐射推广,推动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中非贸易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中非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也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随之而来的是,中非之间的纺织服装贸易的摩擦。本文分析了中非纺织服装贸易的前景,并对纺织服装贸易摩擦的原因和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最后给出了政策建议。

一、中非纺织服装贸易现有水平

非洲纺织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工业化先导产业。增强纺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提升纺织工业的整体实力,非洲一些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

非洲市场占我国服装进出口市场的2.84%,而占我国纺织品进出口市场的6.09%,在我国纺织服装进出口市场中所占的比重都不是很高。中非间纺织贸易以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满足非洲消费市场的大量需求为主要方式。2000年中非间纺织贸易额仅有不N15亿美元, 2005年已接近50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3倍多,年均增幅达N28~/o。~12007年前4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非洲达到17 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76%,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市场有5个,分别是南非(26%)、埃及(11%)、摩洛哥(10%)、贝宁(9%)和多哥(9%),实现了平稳增长,但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比重并不高。:人口超过9.2亿,纺织服装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潜力巨大。

我国自2005年1月1日起,单方面对非洲最不发达的国家的部分输华产品实施特惠免关税政策,是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给予免关税待遇,也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据目前自身经济能力,以积极的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所做出的重要承诺。免税政策规定项下所涉及的190种受惠商品目录,是以同中国建交的25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实际进EI262个税目的商品清单为基础,并排除了2004年已享受特惠关税的商品、关税配额商品和部分其他商品制定的,这190种商品中就包括了棉、纱、龙舌兰纤维、麻等纺织品原料和多种服装制成品。免关税政策实施后非洲国家对我国的商品进出口持续增长。

二、中非纺织贸易存在的经济纠纷和贸易摩擦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国,出口额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7以上。近年来,中国纺织品进入非洲与这些非洲国家的纺织品形成竞争态势,与纺织服装业大国中国相比,非洲国家的纺织服装业毕竟还显得相当稚嫩,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难与中国产品竞争,这就给许多非洲的纺织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困境。导致非洲一些以纺织服装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和产业在全球的扩张充满戒备乃至敌意。特别是随着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及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大幅增长,中国与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众多纺织品出口国产生了摩擦与纠纷。为保护就业,“非洲民族会议”希望零售商同政府和制造商进行合作,限制从中国的进口,允许当地的服装和纺织供应重建,实现稳定的增长。近期,南非将本国纺织行业的萎缩归因于中国纺织品的大量涌入,对来自中国的日类纺织品服装实行单方面进口管理。

三、解决中非之间的纺织贸易摩擦的措施分析

非洲应该设法与中国达成合作而非设法拒绝中非间贸易合作,虽然非洲在纺织和家用纺织品领域无法与中国竞争,但中国已承诺将自动限制对非洲的纺织品出口,同时加大对非洲的贸易投资。非洲应主动寻求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努力吸引更多投资,增加非洲纺织业就业岗位。纺织品问题已引起双方高层的注意,中国一些纺织品加工企业也开始考虑在非洲投资,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提升当地生产水平,实行互利互惠的友好合作。而且,为解决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应积极扩大非洲商品对中国的出口,并采取鼓励措施为非洲推荐自己的商品创造条件应当承认,中非经贸合作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但这些矛盾和摩擦是正常的国际贸易摩擦,并不涉及政治因素,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本着“加深友谊、增进互信、拓展合作、共同发展”的方针,在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下,双方定能排除干扰,克服各种消极因素。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从努力扩大从非洲的进口,尤其是纺织原料的进口。棉花也是非洲向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有利于增强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还价能力。

2.扩‘大对纺织行业的投资来改变中非贸易不平衡逐步扩大的局面。增强产业内的合作。增加当地就业率,帮助当地发展经济。与非洲纺织服装行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3.提高我国出口非洲的纺织品服装的档次和质量,避免与非洲的纺织品服装在同一档次上形成竞争。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4

摘 要:本文对绍兴纺织印染产业背景和中职染整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现状进行了充分的分析调研,通过对中职染整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及岗位(群)能力进行调研,提出了“以工作领域(岗位)引领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的染整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改革思路,确定本专业所覆盖的工作领域(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染整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 :染整技术 典型工作任务 课程体系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1.绍兴纺织印染产业链优势

20世纪80年代后,绍兴中国轻纺城逐渐成为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市场内常驻纺织贸易公司达上万家,日客流量达到10万人次,销售网络遍布世界187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国际纺织品博览会一年春秋两季定期在绍兴举办,规模不断扩大。商务部授权的中国·柯桥纺织指数定期向全球,各类部级纺织专业展会、赛事活动,各类纺织媒体、研发机构、人才不断集聚绍兴,使绍兴中国轻纺城成为中国面料信息的集聚之地。绍兴市已基本形成了PTA、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经编、纺织机械以及纺织软件、纺织专业市场等较为完整、配套的产业链条。2013年,绍兴印染布产量占到了中国印染总量的30%。

2.环保倒逼机制下绍兴印染产业转型升级现状

绍兴纺织印染行业在建设国际纺织品研发中心、制造中心和贸易中心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染整技术工人。但由于中西部省份自身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技术工人出现回流,导致本地生产一线的染整技术工人空前紧缺,染整企业普遍面临“用工荒”困境。

在节能减排倒逼机制的推动下,绍兴印染企业纷纷引进气流缸、数码印花机,改进实施中水回用、余热回收、污水处理等多项技术,以节能减排力促产业升级。然而现有染整企业职工的素质偏低、知识陈旧、技术落后,企业用巨资引进的生产设备无法充分发挥其现代化的优势,导致纺织面料档次参差不齐,产品低档、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需要更多的掌握先进印染技能的技术工人。

3.现有课程体系的弊端

现有中职染整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沿袭了大学本科的教学体系,教材都是高等教育教材或是仿效高等教育教材的中职教材。用同样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来培养不同层次和岗位的人才,显然与中职染整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与中职学校学生毕业以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严重脱节。

4.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精神,经笔者所在学校申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组织专家复核,并经公示程序,学校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立项建设学校之一。作为我校三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为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新型染整技术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规范并细化示范校建设及课程体系建设,保证“示范校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中的各项目的建设进度和质量,绍兴市染整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课程改革的调研工作必须开展实施。

为培养符合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新型染整技术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规范课程体系建设,中职染整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实践势在必行。

二、中职染整技术专业人才行业需求现状分析

笔者与同仁对绍兴地区印染相关企业及工作人员,包括染色、印花、整理、检测、外贸、染料生产等共76家企业,绍兴中专染整技术专业148名毕业生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的主要目标是了解印染企业用人计划,特别是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掌握印染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具体工作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获取印染企业与毕业生对该专业教育教学的评价和建议,反思该专业教学方面的不足,提出课改对策和举措。

1.印染企业用工层次情况分析

随着印染企业大力引进先进的印染机械和环保的印染工艺,对于一些需要染整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岗位,外地民工一般不能胜任,中职染整技术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学到了很多技能,一般在1~2个月内就能上岗胜任。由于中职染整毕业生具备相应的染整专业知识和技能,拥有相对良好的职业素养,毕业生适应快,动手能力强,深受印染企业欢迎。

2.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分析

根据相关企业及人员调研数据显示:绍兴地区印染企业可提供就业岗位数最多的是印染车间操作员,比例为60%,其次是普通染整打样员岗位,比例为12%,中职染整技术专业学生就业首岗以印染车间操作员和普通染整打样员岗位为主,比例分别为20%和60%,可以看出,学生及家长比较喜欢染整打样员的岗位,在有自主选择余地的情况下,更多的学生会选择染整打样的岗位。同时,在学生首岗选择中,也出现了纺织品贸易等自主创业的岗位。3~5年后,印染车间操作员所占比例明显下降,部分学生转换为熟练的染整打样技术员和车间管理人员,或在纺织印染行业中自主创业,有更多的学生去从事纺织品贸易。

所以,学校确定中职染整技术专业就业岗位为:印染车间工艺操作员、熟练染整打样技术员、印花描稿员、染化料及纺织品性能检验员、染整印花跟单员、新型染整技术操作员、印染车间班组长、纺织品贸易。

三、课程体系建设

1.建设思路

染整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克服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分割的现象,使课程与课程之间能够互相影响、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绍兴中专于2006年加入绍兴县印染行业协会,作为绍兴县印染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拥有绍兴180多家印染企业会员单位的支持。学校利用已有的专业建设基础,以印染协会做纽带和支点,找到与行业深度合作的契合点,与绍兴县印染行业协会建立战略联盟,形成了互利互惠的双赢关系,积极搭建平台,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科研基地,创设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发挥协会、行业、企业专家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是此次课程改革建设的明显特点。根据染整技术专业的实际,学校提出来“以工作领域(岗位)引领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的染整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改革思路。

2.建设过程

(1)成立专业课程开发研究工作小组,明确工作任务。通过对绍兴印染行业就业岗位(群)及岗位(群)能力进行调研,在对染整行业的职业岗位和工作规范进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全校染整专业毕业生在染整企业所从事的岗位,对染整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工作领域进行划分,确定该专业所覆盖的工作领域(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

以印染车间工艺操作岗位为例,其典型工作任务有:前处理工艺制定、实施及调控;染色工艺制定、实施及调控;印花工艺制定、实施及调控;织物后整理工艺制定、实施及调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如下:能根据纤维制品的原料成分制定、优化印染产品生产工艺;能正确使用和保养常用仪器设备;能检测车间在制品质量,并能判定是否满足后续工艺要求;能分析生产过程中的瑕疵产生原因,解决常见质量问题;能根据跟班技术员、值班长按工艺要求控制工艺和质量;能对生产中的突发性事件采取应急措施;在工作中能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2)典型工作任务与课程的转化。按照典型工作任务的关联性,按照各自课程的基本特点,将典型工作任务形成专业课程。以印染车间工艺操作岗位为例,开发了《染整实验基本操作》《纺织材料基础》《染整助剂》《纺织品前处理工艺过程操作》《纺织品染色工艺过程操作》《纺织品印花工艺过程操作》《纺织品后整理工艺过程操作》7大课程。

(3)课程结构。以典型的印染产品加工任务为载体,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指向印染产品生产任务、产品加工过程的内在联系和加工过程知识要点,以“职业文化能力课程+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为主线,确定染整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结构,形成染整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并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对课程体系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构建染整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如下表。

(4)教学进程设计。授课时间安排原则:在整体安排上,本着由浅入深的原则,先单项后综合的原则,先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再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考虑到染整加工的流程性,在课程进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每门核心课程在染整加工中的顺序进行开设。

课时安排,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中染整实验基本操、染整助剂、印花图案设计34课时,纺织材料性能及识别68课时,专业英语51课时,合计221课时;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中印花分色102课时,染整前处理工艺过程操作与管理、纺织品后整理工艺过程操作与管理68课时,纺织品染色工艺过程操作与管理、纺织品印花工艺过程操作与管理102课时,染整打样204课时,合计646课时;专业拓展能力模块中印染企业管理、新型染整技术、染整印花跟单34课时,染整测试68课时,合计170课时。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5

本届海博会将承续“两岸、规模、专业、休闲、时尚”的主题,重点突出六个方面功能:一是突出不断壮大完善的产业链,展示产学研成就,发展石狮纺织服装创意文化产业;二是突出石狮服装产业特色,打造“东方米兰、创意石狮”,推进纺织服装产业往“个性化”、“时尚化”、“高端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三是突出两岸产业的对接与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相互之间实现技术上的交流、产品上的融合以及共同市场的开拓;四是突出丰富的配套专业活动,拓展两岸四地合作交流的空间和领域;五是突出项目对接创新形式,利用服装城商圈的聚集效应,推介国际轻纺城,搭起产业及市场对接的“桥梁”;六是突出展览专业性,从静态展示上升到动静结合,同期举办2013海西国际时装周。第十六届海博会展览及主要配套活动将突出以下关键内容:“东方米兰”计划、国家流行面料馆、服装市场开拓、时尚创新及趋势、设计研发、电子商务、“两城”“产业链”――永不落幕的主题

本届海博会规模庞大,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尤其将进一步凸显强大的面辅料实力。在今年的开馆仪式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向石狮授予“中国休闲面料之都”称号,与“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称号交相辉映。

主展区三大展馆面积4.5万平方米,3000多个展位,分面料市场、辅料市场和步行街区等六大分展区。在一号馆设立中国流行面料辅料展示馆,借助这一展示平台向国内外的优秀面料生产供应商推介国际轻纺城和石狮辅料城。

届时,主展区一层将继续展示从化纤、纺织、染整、成衣、精密机械及信息化等完整系列的纺织服装优势产业链,“闽派服饰名牌展廊”,集聚福州、厦门、石狮等地区知名品牌企业以及参加海西国际时装周品牌企业的概念性静态展示;二层为商业交易区,包括分品牌加盟、外贸加工接单以及贴牌展区;三层为创意设计、院校作品、设计师作品及资讯展区。二号馆为名品展区,参展面积为6800平方米,共有40个品牌名牌服饰入区展示。三号馆为机械馆,设在石狮纺织机械专业市场,展览面积为30000平方米,折合1700个展位。作为海博会规模最大的展区,其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品牌缝制设备、染整设备以及配件、服装CAD设备等,将会成为本届海博会的一大亮点。

此外,本届海博会还将继续在服装城七大交易区、鸳鸯池布料市场等多个区域设立展示区,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地展示石狮不断升级和优化的产业链。

“产学研”――深入对接的话题

经过16年的发展和积淀,海博会已经成为两岸经济、文化、贸易交流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每届海博会期间,“台湾展团”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前沿资讯共享、思想观点碰撞到落地实体成交、“产学研”一体化践行再到品牌交流、设计创意对话,“两岸”的纺织服装产业在深化融合。

每年“台湾展团”规模日渐趋大,“台湾馆”展示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除了台湾部分服装和面料经销商届时会赴会采购之外,本届海博会还会继续举办台湾功能性纺织品推介会、台湾时尚品牌联合等大型经贸活动,台湾方面还将提供高科技项目与内地企业对接,推动两岸在面料业、纺织机械业和市场建设方面合作共赢。

除此之外,已经连续成功举办12届的海博会的标志性活动――中国纺织服装流行趋势将继续举行,为石狮纺织服装业界提供最直接的产业导向服务。

已经成功举办两届两岸纺织产业论坛,今年将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和台湾纺拓会联合举办,通过两岸纺织产业技术、信息、交流、研发与市场的开拓合作,实现两岸产业对接,推动两岸实质性的项目合作。

今年还将继续举办“石狮杯”中国院校优秀毕业生设计作品大赛颁奖暨引进设计人才签约仪式、两岸青年辩论赛,以及举行海峡两岸新纤维与石狮面料企业对接会。

组织纺织科技成果奖产业化对接活动。中国纺织科技成果的获奖企业的产业化是中国纺织联合会的主题,科技成果产业化对接石狮企业将推动石狮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科技贡献力。

“创意流”――永葆激情的论题

欲圆“米兰梦”,必先“创意流”。长期以来,石狮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在技术、生产、营销模式等方面创新意识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扶持,从华奇公司的“冷转移印花”到海兴公司的“舒弹丝”再到石狮甲骨文的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云平台,而在“东方米兰”战略的宏观指导下,像卡宾、爱登堡、金苑、狼道、盖奇这样越来越多的石狮品牌企业争当“创意先锋”,以“差异化”手段实现“石狮智造”,勇立潮头。

“创意流”,同样需要载体。今年海博会期间,中国十大纺织服装专业市场颁奖典礼暨石狮国际轻纺城项目推介会也将隆重举行。中国服装协会全国商业地产石狮服饰名品拓展活动将同期举行,各商业地产的联合入驻,共同拓展国内市场。

纺织贸易毕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纺织品外贸;汇率;通货膨胀;技术壁垒;职业经理人

纺织品是中国的出口支柱产业之一,在穿衣消费、就业稳定、收入增长和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纺织品出口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的地位,据中国海关统计,2010年1—12月,中国纺织品出口总额达2 065.4亿美元,相比于2009年增长23.6%,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的13.1%(本信息来源:中国绸都http://www.168tex.com/newsview-157586.

html)。在过去的2010年里,中国纺织产品面临着复杂的出口形势。一方面国际市场需求较上年有一定好转,发达经济体的私人消费需求改善、企业库存回补动力较强;而另一方面全球复苏基础不稳,诸多新的风险冲击着全球经济的恢复秩序;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各国汇率摩擦矛盾,技术壁垒等问题将全球贸易也拉入了低热度“贸易战”旋涡。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通货膨胀的影响,中国2011年,中国纺织品出口形势将更为复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乏力、主权债务危机、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劳动力、原材料、燃料动力等要素成本上涨压力必将影响中国纺织品出口。面对众多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纺织品出口企业旧的经营战略模式急需转换。

一、目前中国纺织品外贸企业经营的形势分析

1.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使得出口的单价上升太快。棉花作为纺织品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占所有纺织原料的40%以上。始于2010年9月份后的棉价飙升,使得棉质布料的价格上升120%(见图1),其他化纤类的材料也有较大程度的上升。由于美国的宽松性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纺织品原材料的价格的上扬大大抑制了纺织品出口的发展。如果算上关税和运输费用,中国的纺织产品对比东欧国家已经没有任何优势。2010年棉花的价格波动史无前例,造成很多企业没法报价,因此也失去了很多商业机会。

2.人民币缓慢升值,抑制出口增长。2010年中国外汇储备已经突破28 000亿美元,纺织品贸易的顺差积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储备过多也反应中国进口总额过低,国内需求过弱。同时因为欧美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的禁售,更加剧了中国的贸易顺差。 就当前的形势来看,人民币缓慢升级的趋势还是难以改变的。这也就意味着纺织品外贸企业的外币报价将增加或者保持原价由此而造成外贸企业的利润空间将下降。从实际影响看,2005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单边升值是中国出口价值增速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根据统计,1990—2005年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会引致中国纺织品出口价值增速降低0.596个百分点。

3.人才流失及家族管理模式急需转变。纺织品外贸企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目前普通劳动力资源供求还处于相对平衡的阶段,只要企业能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支付合理的薪水,用工荒的问题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相比于此,我们大部分的纺织品外贸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更加严重。纺织企业很多都是家族式的管理,任人唯亲现象严重,因此很多高层次的人才都得不到机会,即使少数企业能为这些高层次的人才支付高薪,但由于管理理念及经营模式的落后还是留不住人才,所以纺织行业的高层次人才多数集中于欧美的纺织品采购及港台的技术类加工行业。在纺织企业的发展初期,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组织结构简单,责任明确,凝集力强,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这套体系已经不再适合大规模的企业发展。 有学识、有能力的亲属毕竟不多,其整体经营效率将随企业规模的增大反而下降。

4.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将加强。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其实技术性壁垒并不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歧视性的措施,而是欧美发达国家为维护国家安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纺织欺诈及滥用人权,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一些强制性或者非强制性的技术措施。其有合理性的一面,也有不合理性的一面。合理的方面是中国纺织企业为获得国际通行的认证标志必须通过多项工厂健康及环境评估、实验室测试、人权考核,例如iso9000,iso14000,oekotex standard 100,sa8000等认证,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不合理的方面是部分技术指标过高,不实际,使得部分纺织企业有点消极。比如北欧的印花类床单和被套都是60度水的洗涤,令国内的多数企业在很多方面达不到其技术要求。其实用60度水去洗涤床单是很大的能源浪费,而且也不能消毒,30~40度的水洗更合理。

二、新的国际形势下如何转换经营战略模式

1.改善原有的企业价值链。中国大多数纺织品外贸企业的价值链的主体活动包括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配送与分销、销售与服务。我们只有改善价值链中的某些环节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根据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麦尔(garyhamel)的理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它具有使一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是能够提供企业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但是目前纺织企业除了劳动力成本略有优势外,其他方面还需要做多方面的改进。首先,要坚持自主开发产品,目前大多数纺织企业都是oem代工,生产的都是外国设计师的作品。纺织品企业都是从这里第一步开始的,也是中国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如果有自己的设计和创新,毫无疑问产品的附加值将大大提高。从oem定牌加工,再到oem自行设计的定牌加工,最后到自主品牌,企业才能够获得高额的利润,然后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企业从成本领先战略到差异化战略的过渡。其次,企业要着手前后一体化的活动,就此才可以大大节约成本。例如并购原材料厂或后处理工厂。最明显的就是羊绒产品的企业,其原材料成本超过了80%,如果工厂自己控制羊绒纱线,其产品成本将下降10%。在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香港知名的制衣企业溢达集团,从事的是从种棉花到生产成衣的一条龙服务。最后,要注重质量管理。由于纺织品大多数由手工生产,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以放松质量管理的代价去节约成本是最不可取的。现在几乎所有的外商采购都要对中国的出口纺织产品进行品质检验,说明买家还是不放心。免检才是中国企业奋斗的目标,如果企业自身产品质量好,可以达到免检的要求,买卖双方的成本都会下降,所以采取有效和全面的质量管理尤其重要。总之,企业价值活动有可能产生两方面的战略优势,即差异优势和成本优势。差异优势强化企业与众不同的竞争地位,成本优势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利润。通过改善原有的价值链,企业可以确定不同价值活动的成本或差异特性,选择恰当的战略方案;同时这种分析又是针对具体活动展开的,因而有利于提出具体内容的战略活动,完善经营战略方案。

2.尝试国际化经营模式。在企业的价值链得到改善后,企业必然会产生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竞争力。对于有竞争优势的纺织品外贸企业,可以尝试国际化经营。其一,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必须“走出去”,企业可以海外办厂,寻找劳动力资源比中国更便宜的国家,例如越南,柬埔寨,泰国。香港纺织业发展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很多国际化的经验值得借鉴。现在大陆也有很多纺织品企业在海外办厂了,但是规模还不是很大。纺织企业海外办厂,必须注意产业链,当地法规,当地人才等问题。 企业“走出去”不是为了转移落后,而是要更好的开拓海外资源,从而使企业更有竞争力。其二,企业要开发海外企业的当地市场。中国的海外企业大多是欧美采购商的oem工厂,如果能积极的开发海外企业的当地市场,企业的市场无疑将得到扩大。从了解当地人民的文化和消费习惯入手,必须设计出当地消费者喜欢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有些市场是本来就存在的,企业只要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合理的价格就行,但是企业同时创新设计自己的产品从而获得新的市场将使企业的核心能力大大提高。其三,企业进行集团式国际化,也就是说集团在各个不同的国家都有自己的分公司和相应的市场,各分部之间有原材料供应、辅料供应、生产加工、销售、船运等多方面的业务往来。企业可以结合各个不同国家在某个方面的优势,从而在全球竞争方面产生优势。另外,集团式的国际化公司在税收方面也可以找到最优的缴纳模式。

3.培养人才,建立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式或国有终身制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于现代企业的运作。不论是私有还是国有,现代企业运作的最佳模式是企业股份制,职业经理人管理,而不是企业的所有者自己来管理。从美国企业的发展史来看,其已经为中国企业树立了成功的典范。比如世界最大零售商沃尔玛,其几大股东从来不直接参与管理,只负责管理者的任命和分红。建立规范的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要注意几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第一,要加强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现阶段,中国企业大多缺少技术和管理型的人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一般都不开发设计产品和技术创新,从而使国内纺织类高校毕业的高端人才不能发挥其才能,所以很多此类人才要么转行,要么到外资纺织品企业就业。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大批纺织专业人才的发展潜力。企业要想有全球的竞争能力,必须培养人才。只有有了好的人才,企业才能够保持持续性的发展。 第二,建立对职业经理人有效管理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现代股份企业采取年薪和股票期权,风险抵押金等对职业经理人进行激励与约束,只有在激励的同时约束机制也要跟上,才能有利于职业经理人的成长。关于约束机制。分为内、外两个方面:企业内部约束,一是当事人之间的约束,即企业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约束,二是激励机制中体现约束,因为没有约束,激励会把人惯坏的,期权是更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外部约束机制,首先是法律约束;其次是团队约束以及道德、社会舆论约束。由此可见,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对纺织企业尤其重要。有了相关的职业经理人机制,职业经理人和企业主之间才能建立信任,从而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

4.技术及经营理念更新。目前中国的纺织品外贸企业都还是处于低技术的阶段,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全球最先进的纺纱、织布、印染、后处理、车缝等机器都是欧美和日本垄断的。只有西方的机器进行技术换代了,才会把落后的机器卖到中国,所以一些先进机器或者特种的布料中国还只能从欧美或日本进口。由此看来,中国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才能够更好的克服西方国家的技术壁垒。首先,必须大力投资进行技术设备开发。中国外贸纺织企业发展二十多年了,但是技术设备还比较落后。绝大多数纺织设备企业都只热衷于仿造国外的设备。其实这并不是学习,中国企业要做的是主动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使纺织品向精加工方向发展。技术设备涉及到中国的全面发展问题,必须提到国家层面的战略性高度。其次,要加强对生态纺织品的技术开发和研究。中国纺织服装业尽管在禁用偶氮染料、重金属、致癌化工料和甲醛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一直是按西方国家的要求在做。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应该有自己的生态纺织品的标准。如果中国自行建立的要求都在欧美标准之上,技术壁垒也就不复存在。最后,中国企业必须学习国际先进的经营理念,转变经营理念才能找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企业并不只是简单地通过欧美采购商的评估和检测,而是要用创新的经营理念去管理企业和产品。

参考文献:

[1]李志敏,杨锁廷.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纺织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产业用纺织品,2002,(11).

[2]沈才胜.中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j].国际市场,2007,(2).

[3]栗战书.中国家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企业管理报,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