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博士论文范例6篇

生物学博士论文

生物学博士论文范文1

1.从伊壁鸠鲁的愤怒到普罗米修斯的誓言——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宗教批判背景分析

2.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探源 

3.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拯救与宗教批判  

4.对新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类引用及其注释的讨论 

5.伊壁鸠鲁哲学的现实指向与马克思自由观的奠基——重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6.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与超越 

7.哲学“软着陆”的初体验: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革命逻辑与创新精神 

8.国内学者研究马克思“博士论文”成果综述 

9.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本体论问题

10.“自我意识”的意义论内蕴: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视野 

11.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独特理论贡献——对黑格尔的超越及自我意识哲学的新突破 

12.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正义思想探析

13.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综述

14.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马克思博士论文述评

15.自我意识旗帜背后的辩证法光辉——重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16.原子与自由——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学解读

17.从“自由的反面”到“自由这个对立面”——从马克思博士论文两个版本的翻译差异看对偏斜概念的理解差异

18.市民社会: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本体论诠释

19.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文本解读方法论探析 

20.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伦理向度——兼论其与近代契约论的关联

21.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立场论析 

22.主体性“自我意识”逻辑的初步建构——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思想导读

23.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探析  

24.马克思《博士论文》与恩格斯《谢林和启示》之比较

25.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的政治诉求

26.论“自我意识”的政治学况味——马克思《博士论文》续探

27.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政治哲学思想探析 

28.自我意识:从封闭走向开放——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思维方式的批判 

29.黑格尔辩证法在马克思博士论文理论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析 

30.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立场及其与鲍威尔的潜在差异——兼与罗燕明同志商榷

31.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本体论思想初探

32.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三重向度——兼论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基本差异

33.读马克思博士论文所得 

34.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人的解放维度 

35.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启蒙意识初探

36.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实践哲学理念 

37.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综述  

38.马克思博士论文写作背景研究  

39.谈当前马克思主义学科博士培养的几个问题  

40.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伊壁鸠鲁哲学

41.马克思博士论文之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旨趣 

42.浅论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哲学立场 

43.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马克思博士论文伦理思想探析

44.自由的追寻与自我意识哲学的局限——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展开逻辑与思想史定位

45.自由的张力——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理论诉求

46.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时间性视域 

47.自我意识是一个伦理原则——马克思博士论文伦理思想探析 

48.马克思《博士论文》自由思想探微 

49.马克思早期政治哲学中的主体性维度——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思考

50.是地道的唯心主义哲学还是唯物史观的秘密诞生地——马克思《博士论文》与唯物史观的创立  

51.自我意识哲学的界限与哲学的出路——简论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动因及体系原则

52.马克思对哲学信念与共同体的反思——对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53.试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观  

54.从理想性到现实性——论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向度 

55.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观初探 

56.自我意识自由向现实自由的转变——马克思博士论文自由思想的解读 

57.试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伦理思想

58.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原子论批判思想 

59.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人学思想解读

60.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现实实践性探析

61.青年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德国浪漫主义思想 

62.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批判逻辑演进——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63.普罗米修斯意象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实践吁求

64.被异化的“自我意识”与被照亮的思想未来——马克思《博士论文》辩证思想解读

65.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旨趣 

66.隐蔽的谢林批判——马克思《博士论文》旨趣新探 

67.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观初探

68.理想与现实的双重变奏——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 

69.马克思《博士论文》的自我意识哲学观探析 

70.马克思早期正义思想的萌芽与发展——从《博士论文》到《莱茵报》

71.对马克思青年时期著作意义和价值的再思考——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例

72.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关于伊壁鸠鲁的原子偏离运动学说

73.原子世界的哲学原则和结构——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74.青年马克思政治思想分析——以博士论文和《莱茵报》论文为例 

75.从马克思博士论文窥新闻契约思想 

76.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哲学观探析  

77.走出浪漫主义的端倪:重新解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78.哲学的出路——读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笔记 

79.马克思对自由概念的本体论证明——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一得 

80.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比较

81.现代自然科学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论偶然性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与作用

82.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探微

83.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黑格尔哲学立场论析 

84.哲学作为一种救赎方式——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哲学思想解读

85.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观探析 

86.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意蕴探析

87.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新唯物主义”萌芽

88.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继承与超越——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例

89.“Idealismus不是幻想,而是真理”——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90.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政治、哲学思想初探

91.青年马克思的物质观——以“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例

92.作为实践的哲学与世界的哲学化——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哲学思想研究 

93.学生时代马克思人学思想溯源——对《中学作文》和《博士论文》的探究

94.马克思《博士论文》关于哲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论述

95.主体性、客体性与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

96.试论马克思对黑格尔逻辑学的创造性转化——以马克思《博士论文》为例 

97.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构境论历史思维研究  

98.感性是时间的家——从马克思《博士论文》谈起 

99.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契约思想研究 

100.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关于哲学本质的思想  

101.马克思人权思想的起点——《博士论文》所蕴含的人权思想研究

102.《博士论文》:马克思空间思考的重要起点

103.从感性遮蔽理性到理性解构感性——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启迪

1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定量分析

105.为新时代觅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马克思《博士论文》探微

106.马克思《博士论文》原子概念的辩证法解读 

107.《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的实践观

108.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历史主体理论的创造性研究

109.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运用的实证分析

110.自我意识哲学探源——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点思考

111.马克思《博士论文》辩证法思想初探 

112.马克思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眼中的市民与市民社会——从《博士论文》至《莱茵报》时期

113.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看他的异化观 

114.青年马克思的人学思考之变迁——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时期的文本解读

115.马克思的自由宣言──《博士论文》解读

116.一部充满辩证法理论光辉的杰作——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117.哲学在与现实相互作用中深化发展——读马克思《博士论文》

118.自我意识的能动原则──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一点思考

119.具体的自我意识与定在的自由——论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超越

120.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经典、当代与中国化——兼评何志钧博士等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从经典到当代》

121.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的反思——鉴传今博士访谈录 

122.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逻辑进程——从《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123.卡尔·马克思:自由之子——大卫·利奥波德博士访谈(之一) 

124.自由何以可能——马克思《博士论文》解读 

125.如何定位赫森科学史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兼与唐文佩博士商榷

126.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自由的诉求 

127.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初步形成——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28.《博士论文》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生物学博士论文范文2

前不久落马的南京市市长季建业在仕途上曾一帆风顺,在学术上同样顺利——党校干部班学员出身却拿到法学博士学位。季建业在2006年拿到苏州大学在职博士的学位证,还有另外一个说法:论文博士。

在职博士因为诸多腐败官员而名声受累,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论文博士更是受到牵累,一直难以正式推广,被业内研究者视为因噎废食。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是否需要论文博士?

隐形于“绝不手软”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对于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的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者,经有关专家推荐,学位授予单位同意,可以免除考试,直接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对于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博士学位。”

教育主管部门为何没有推广论文博士这一培养模式呢?

2012年5月1日,曾因老家房屋被强拆而给山东省潍坊市市长写公开信的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王进文在微博上发文爆料: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正在清华大学法学院读博士,是他的同班同学,但同学们从未见过徐景颜。清华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廖莹随后证实,徐景颜是清华大学法学院论文博士生。然而,早在2008年10月9日,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就在回答记者提问“怎么看目前有不少官员只要递交论文就可以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的说法”时称,我国目前并不存在论文硕士或论文博士,并称,如果发现这类情况,教育部将“决不手软”。

另有声音质疑,廖莹在回应中称,“论文博士入学后会明确论文写作方向和指导老师,一旦正常毕业则是双证齐全(毕业证和学位证)”。廖莹称,徐景颜是清华大学法学院论文博士生,每月集中两天学习,清华大学对论文博士有严格招生规定,每次上课均有考勤记录。论文博士相当于以研究为主,他们的课时安排跟全日制博士生课时安排是不一样的:论文博士生都是在职学习,他们在第一年做课程学习,之后专门做论文研究,不需要上课,且第一年上课均是在周末。廖莹还称,法学院论文博士并不止徐景颜一人,据了解,仅徐景颜所在的班就有十来人是论文博士。他们中有政府机关或一线工作人员,也有国企人士。

论文博士在中国一直受到质疑。1999年,时任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管理处处长的王子成、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蒋慧和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竺曼莉曾联合署名在《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关于论文博士的招生、培养及教育》的文章称,教育部可能考虑,为保证博士生的入学质量,不宜大面积地开展这项工作。因为“少数研究生招生单位,不顾及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把论文博士变成为人情博士、权力博士和金钱博士,把招收论文博士工作变成降低要求的代名词”。

在职博士是前车之鉴

对论文博士引发腐败的上述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各高校大量招生的在职博士,因为管理不严而出现了大量学术腐败案例(见下表)。这些贪官获得博士学位的过程显示,在职博士已经成为权力入侵学术领域不容忽视的现象。诸多案例表明,一些高校存在着对官员滥发博士学位的潜规则。

2003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宣布不再招收在职博士。在职人员如果想在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读博士,必须辞去工作,参加全日制学习。这是因为公职人员以及高级经管人员利用“充电热”,投机取巧,使得一些文凭含金量下降,也破坏了学术氛围,可谓影响巨大。

正是由于中国大学给一批贪官滥发博士学位,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公信力的下降,真正的论文博士受到池鱼之殃,至今难以大范围推出。与在职博士相比,论文博士管理更松弛,可以想象腐败将更难以避免。

国际通行在国内变形

论文博士管理到底有多松?在国际上,论文博士本是一种通行的学位授予方法,英国、日本、德国等国都有论文博士制度。这些国家的论文博士不必到校上课,学习内容主要是和教授交流论文,只要提交达到博士毕业生学术水平的论文,答辩合格后就可获得和全日制课程博士生同样的学位。

历史上曾有中国学人获得过国际上的论文博士学位。马廷英是民国时享有国际声誉的地质学家,是中国海洋地质科学的重要先驱者之一。他早年从事珊瑚生长节律之研究,是“古生物钟”的最早发明者,后致力于“古气候与大陆漂移”的研究。上世纪30年代,马廷英在日本帝国大学留学时已是日本颇有建树的学者。因他拒绝加入日本国籍,日本政府一直阻挠他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导师一怒之下,把他的博士论文寄到德国柏林大学,柏林大学立刻颁给他一个论文博士。日本随后也给他颁发了博士学位。他成了日本的4位华人理科博士之一,也是首位华人地质学博士。但他获得的第一个博士学位,是来自柏林大学的论文博士,虽然在柏林大学他一天课都没有上过。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别敦荣表示,在国外,论文博士的要求非常高,申请论文博士的人往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获得了出色的学术成果,于是再向授权学校提交论文申请相应学位。国外的论文博士多是知名学者,学术水平普遍高于普通博士生。但在国内,论文博士生多是官员或者国企人士,并不从事学术工作,这与国外的论文博士是有区别的。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春时认为,中国一些高校为避免滥发学位的质疑,搞出了变相的论文博士:说是学历教育,又可以脱产;说不是学历教育,又有课程和考试。最奇怪的是,清华大学的论文博士可以既拿到学位证,又拿到毕业证。一般来说,双证博士必须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要全脱产学习,只有专业博士才可以在职学习,而论文博士应该只授予博士学位,俗称单证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光礼也认为,论文博士应该只有博士学位证,没有学历毕业证。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认为,论文博士既然能不脱产学习,怎么能有毕业证?显然是因为论文博士的招生和培养质量下降,导致论文博士学位贬值,招生单位和论文博士本人都不愿用这个名称,干脆多发个证向全日制学生看齐。此外,由于教育部并未推广,论文博士的招生没有得到教育部批准,因此在上报教育部录取名单时,不能名正言顺地以论文博士名称上报,而在毕业时,更不便以论文博士的名义申请学位和填写毕业证书,这就形成了按论文博士的方式招进,而按一般博士生的培养方式培养这种状态。

“招生”“毕业”成关键环节

在终身教育时代,论文博士本身并无错误,反而是教育的进步,公众质疑论文博士,并非否定这种培养方式,是反对扭曲的混文凭现象。现实中,确实存在大量实践中的高级人才达到甚至超过了博士水平,却因为没有博士学位而不能担任教授、博导等工作,限制了知识的传播。这样的人往往肩负重任,不便离岗,而论文博士既能很好地考察他们的水平,又能要求他们出成果并取得学位。

在国外申请论文博士的人大多在教学科研领域成绩显赫,其科研学术水平已超过普通博士生。日本的论文博士专门为在职人员设立,要求极其严格。由于渠道正当,论文博士在日本比比皆是。在日本大学任教多年的段冀康介绍说,申请论文博士的人多在公司或研究所工作,有学术成果,但其所在单位并无办法博士学位的资格,所以要向大学交论文申请博士学位。

在日本很多理工科大学里,一半以上的教授是出身于公司和研究所的论文博士。他们在工作中先做出了成果,拥有较高声望,已被研究所聘请去作研究员,或者被大学聘请去作教授、助理教授,此时再交学费去读课程博士是浪费人力物力,也与大学气氛不协调。在中国,很多研究所本身就有博士学位的授予资格,这些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博士研究生名义入职后学习并开展研究,获得成果后不需要向大学申请博士学位,在客观上减少了中国论文博士的需求。但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在企业和政府中从事专业工作的人,这些单位是没有博士授予资格的,所以关上论文博士的大门,对这些人和这些单位并不公平。

中国首个论文博士就是一位在企业工作的总工程师。清华大学论文博士徐大懋是中国首位论文博士称号的获得者。1986年,清华大学热能系的蒋滋康老师找到他,希望他能来清华读博士,被徐大懋以工作太忙拒绝了。让1983年就升任哈尔滨汽轮机场总工程师、技术副厂长的他放下手头工作再回头去学校读书不太可能。于是清华大学答复:不用来上课。随后徐大懋参加了包括数学、英语等科目在内的考核,“主要以口试为主,”徐大懋回忆道,“考官是清华的几个导师。”

生物学博士论文范文3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时间汇总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新东方网络课程】2017考博英语通用全程班!!点击免费试听<<<

一、单位简介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由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于1929年,2003年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易现名。目前主要围绕全球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环境退化与生态恢复、系统进化生物学、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可持续利用、农业及食品质量安全与植物化学资源、植物种质创新与基因发掘利用以及园林园艺等方面,进行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我园拥有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实力雄厚、梯队合理、爱岗敬业的导师队伍。近年主持国家863、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以及中科院、广东省重大、重点项目近百项;研究成果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刊物发表;1978年以来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285项,其中省部级以上206项;2009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年荣获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2012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各1项;2013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各1项;2014年荣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2015年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科技贡献二等奖1项。我园多名导师还担任国际知名期刊编委,如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Global Change Biology、Plant Foods for Human Nutrition等。

华南植物园园区环境幽雅,交通便利,既具有潜心读书、专心研究的学术氛围,亦具备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所独有的多种优势。

二、科研支撑条件

1、华南植物园有完善的科研条件与基础设施。标本馆收藏标本100多万号;图书馆收藏专业书刊21万册;参加科学院集团购买使用权的数据库:Nature, Science, Elsevier, Wiley, ACS, OUP, BioOne, JSTOR, Annual Reviews等9个,有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为全院开通的SpringerLink,ISI web of knowledge, CNKI, 维普等数据库,以及中国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为全国科研院所开通的各种国内外数据库资源可供浏览下载。拥有中科院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华南农业植物分子分析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应用植物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数字植物园重点实验室,以及分子生物学、生理生化、植物化学等专业实验室及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等大型仪器和支撑系统设备。

2、拥有占地1133公顷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和占地300公顷的中国亚热带的植物园,园内种植保存有热带亚热带植物10000多种,是我国的植物基因库之一;拥有建站30多年的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建站近30年的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以及建站50多年的小良人工林生态系统定位站。

三、研究生培养特色

1、以质量为核心。通过实施包括研究生科研实验平台、学位论文培育、研究生社会实践、研究生访学交流与学术论坛等的建设,充分发挥我园承担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的人才培养作用,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重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采取导师负责制或导师负责下研究生指导小组分工协助的培养方式。在学科组的督导下,充分利用学术梯队人才的群体优势,发挥集体培养的辅助作用。

3、积极推行硕博连读择优考核录取。为研究生迅速成长创造更灵活的机制和更广阔的空间。

4、关注研究生身心健康。园区内设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和网球球场,研究生公寓多功能厅内设卡啦OK、影视和娱乐活动场地;同时根据年青人的特点,每年组织春秋郊游以及各种文体活动与比赛,既丰富了研究生的文化生活,又培养了集体观念,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5、建有研究生奖励制度。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创新进取。

6、鼓励并支持研究生会积极发挥“三自”作用。

近年来,华南植物园研究生有百余人次获得国家、中科院及地方各类奖励。其中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人获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4人获中科院院长优秀奖,近60人获中科院地奥奖;有81名研究生获国家、中科院留学基金资助,以联合培养博士生身份赴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瑞典、瑞士等对口院校、研究机构从事研究学习;多名研究生出席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展现了年轻一代求实创新的风采。

四、有关学位点及招生情况

1、华南植物园拥有博士学位培养点4个,硕士学位培养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现有博士生导师53人,硕士生导师50人(详情请登陆中国科学院大招生网:admission.gucas.ac.cn/Home/TeacherList/1005查阅)。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级科技人才。目前,在学研究生有382人(博士152人,硕士230人)。

2、2017年博士招生专业有植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态学。预计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35名。

五、报考条件及要求

(一)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普通招考的博士学位研究生,需满足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3、考生的学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已获得国家承认的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2)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能在博士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3)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

其中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是指:

①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士学位满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达到与硕士学位同等学力;

②国家承认学历的硕士研究生结业生(报名时已取得结业证书);

③报名时已取得国家承认学历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但尚未取得硕士学位的人员。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体检要求。

5、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6、境外留学人员应获得硕士学位,并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进行硕士学位认证后方可报名。

(二)同等学力人员报考,除符合上述有关要求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1、已取得报考专业6门以上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的合格成绩(由教务部门出具成绩证明或成绩通知单)。

2、已在公开出版的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术论文2篇(第一作者);或获得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为主要完成人);或主持过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

3、符合所报考的研究所或学院规定的其它条件。

(三)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博士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必须取得硕士学位后方可报考。

(四)我园可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该专项计划实行“与普通招考生统一考试、单独划线录取、定向少数民族地区培养”的政策,主要面向少数民族考生。报考该专项计划的考生,除了需具备上述第(一)款中各项条件外,还须符合下列条件:

1、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立志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发展服务。

2、考生原籍在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海南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4省民族自治地方和边境县市,湖南湘西自治州、张家界(享受西部政策的一县两区)、湖北恩施自治州等地区,或者是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民族院校、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培养基地和民族硕士基础培训基地等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3、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审核同意报考。

4、保证毕业后按定向协议到定向单位或地区就业。

5、我园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不得以硕博连读方式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含普通博士计划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但在征得定向单位所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书面同意后可以在毕业时作为应届硕士毕业生参加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招考,经初试和复试考核合格拟录取后须重新签订三方协议方可发放录取通知书,博士毕业后须按协议规定回定向省份就业。

(五)在学的硕博连读生转博,须符合硕博连读转博条件的具体要求报考。

(六)在高校取得学术型推荐免试外推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可以按直接攻博方式录取为博士研究生(简称为直博生),具体录取条件由园各研究中心与申报导师协商,报园招生领导小组审批。已被确定录取的直博生,必须参加全国推荐免试研究生网上报名。

(七)下列情况的考生报考时须征得定向培养单位的同意:

1、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硕士生。

2、原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硕士生,现正在履行合同服务期的在职人员考生。

3、拟报考定向培养的考生。

(八)我园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全部为国家计划内全日制脱产学习博士生。有特殊原因不能保证全脱产学习的考生,应在报考和复试时向报考单位和导师说明。

(九)现役军人考生,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报考手续。

六、报名时间、方式及报名手续

我园博士只在秋季一次招生,请考生报考前主动与我园研究生部研招办联系或与导师取得联系。所有考生必须参加中国科学院大学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时间:

秋季入学博士生网报时间:2016年12月12日-2017年1月12日。网报包括硕博连读转博考生和普通招考考生(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

2、网上报名方式:

请考生登陆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admission.ucas.ac.cn),点击“博士报名”,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选择“普通招考”、“硕转博”两种类别之一进入相应的报名系统中,进行考生注册。其中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考生在“普通招考”类别中报名,进入系统后在考试方式栏中选择“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应届生应按“普通招考”类别报考。网上报名时请务必仔细阅读系统中的“网报公告”,凡未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网上报名成功后,报考“普通招考”类别的考生应于2017年1月底(以邮戳为凭)前向我园研究生部研招办,邮寄或送达以下报考材料:

(1)网上报名系统生成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打印件,本人签字;

(2)硕士课程成绩单原件和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生提供学生证复印件);

(3)两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专家推荐书(推荐书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资料下载”区下载,由推荐专家填写后寄至我园研究生部研招办,也可密封后由考生转交);

(4)有效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5)境外留学人员学位认证复印件;

报考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考生除了提交上述材料外,还须提交由原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民族教育处(未设民族教育处的由高等教育处等相关处室)审核盖章的《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空表可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资料下载”区下载)。

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除了提交上述材料外,还应按本简章第五条第(二)款的规定提交其它有关材料。

(6)报名信息确认与缴费:交纳报考费200元(可以通过银行转帐:户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账号:3602002709001618670;开户行:广东广州工行沙河支行;税号:440106455862459;或直接交我园研招办。不接收邮政汇款),通过银行转帐的考生,请提交“银行转帐”收据或电子账单。对已缴费确认的考生,其报考信息中“报考单位名称”项不得再修改。

硕博连读转博的考生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园研究生部研招办提交网上报名系统生成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打印件,以及其它材料。

直博生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园研究生部研招办提交各种材料。

4、报考确认,领取准考证

考生应于2017年2月底向我园研招办咨询报考确认信息,我园不邮寄准考证,请考生于考试3天前到园研招办领取准考证。

5、园研究生部研招办对考生的报名材料进行审查后,向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发放准考证。在复试阶段将对报考资格进行复查,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6、网上报名时,考生应务必认真填写并仔细核对本人的姓名、性别、民族、身份证号和报考类别等重要信息。报考信息和录取信息上报北京教育考试院和教育部后一律不得更改相关信息,学校也不再受理修改信息的申请。

七、普通招考考试科目及考试方式

1、考试分初试、复试两个阶段。

2、初试的笔试科目为:政治理论课(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以免试)、外国语(英语一,听力测试在复试中进行)和两门的业务课,每门科目的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政治理论课、外国语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统一命题,业务课由我园自行命题。

3、初试时间

秋季入学招生考试:外国语:2017年3月11日上午8:30-11:30;政治理论:3月12日下午2:00-5:00。专业课考试时间安排在3月10日全天,具体以准考证为准。

4、复试和体检另行通知。

初试、复试地点: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723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科研区。

5、同等学力考生除了必须参加政治理论课笔试外(在初试时进行),还必须加试所报考专业的两门硕士主干课程。加试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加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每门加试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加试的科目在复试期间考试。

八、体格检查

体检在复试阶段组织进行。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的要求、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2号)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要求进行,由园医疗室结合我园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体检要求。新生入学后需进行体检复查。

九、录取和入学注册

1、根据国科大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的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含面试成绩,以及对考生硕士或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专家推荐书等材料的综合考评结果)、思想政治表现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择优确定录取名单。初试成绩达不到规定的分数线或复试不及格的考生,不予录取。政审或体检不合格的考生也不予录取。

2、录取类别为“定向”的考生,在录取前须签署三方定向培养协议。录取数据上报后不得变更录取类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全部属于定向培养。

3、被录取的考生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到注册。任何考生均不得以保留入学资格等方式延期入学。如确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时报到者,须提供有关证明,且应以书面形式向我园请假,经批准后请假方为有效。未经请假或请假未获批准逾期两周不报到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4、被录取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应在入学报到时出具硕士学位证书原件。未获得硕士学位者或不能提供硕士学位证书原件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5、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录取为直博生的,应在入学报到时出具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原件。未获得本科毕业证书或学士学位者,或者不能提供本科毕业证书或学士学位证书原件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十、收费及待遇

国家计划内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为10000元/年•生,按学年收取。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的收费标准同上。

硕博连读转博考生经考核录取为博士入学时,按博士身份缴纳学费。

直博生入学时即按照博士研究生身份缴纳学费并享受相关待遇。

学习期间待遇:中国科学院大学华南植物园将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提高优秀在学研究生的奖助力度。学习科研表现优秀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国家、中科院、园设立的各类奖学金。目前,我园招收的国家计划学历研究生奖助学金的设置为六个类别,包括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中科院奖学金、国科大学业奖学金、园奖学金、“助研/助教/助管”岗位津贴等。在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可获奖金。在学期间,享受广州市大学生医疗保险及园相关医疗、保健等福利待遇。

十一、学习年限

中国科学院大学招收的博士学位研究生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1、博士生基本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6年;

2、通过硕博连读方式招收的博士生,包括硕士阶段在内修读年限一般为5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

3、通过直接攻博方式招收的博士生即直博生,基本学制一般为5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

十二、违纪处罚

对于考生申报虚假材料、考试作弊及其他违反招生规定的行为,将按教育部修订后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及相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十三、就业

非定向博士生毕业后在国家的就业政策指导下“双向选择”就业;定向培养的博士生毕业时按定向协议到定向地区或单位就业。

十四、其它

1、考生因报考研究生与原所在单位或定向及服务合同单位产生的纠纷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导致招生单位无法调取考生档案,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的后果,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

2、硕博连读生、直博生的考核和录取,由华南植物园按照有关规定进行。

3、考生可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admission.ucas.ac.cn)查阅全校博士研究生招生/直博生专业目录及相关招生信息,或直接同我园研究生部研招办联系咨询报考事宜。

4、本简章如有与国家新出台的招生政策(含相关时间节点)不符的事项,以上级单位新政策为准。

十五、联系方式

单位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723号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行政办公楼

邮政编码:510650

单位代码:80107 联系部门:研究生部研招办

负责人:赖志敏 联系人:宋丽英

生物学博士论文范文4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时间汇总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2017医学考博英语统考签约全程班【直播+录播】!!点击免费试听<<<

遗传发育所申请-考核制

接收2017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为创新博士研究生选拔方式,加大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力度,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招考改革申请-考核制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结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实际情况,保证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录取工作公平、公正、公开、有序开展,具体实施如下:

一、我所普通招考的博士学位研究生全部为国家计划内全日制脱产学习博士生;报考考生需满足下列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三)考生的学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已获得国家承认的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2、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能在博士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3、硕士学位同等学力人员报考按照《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要求进行。

(四)身体健康状况符合研究所的体检要求。

(五)有三名以上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专家(至少两名为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六)境外留学人员应获得硕士学位,并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进行硕士学位认证后方可报名。

注意: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硕博连读转博考生和直博生不适用此简章的方案,具体报考事宜请直接咨询研招办。

二、报名

时间:即日起——2017年1月12日

网上报名:所有考生同时需在2016年12月12日—2017年1月12日登陆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admission.ucas.ac.cn)进行博士生网上报名。(可以先提交纸质材料报名,待网报系统开放后再网上报名)

注意事项:

(一)报名前请查询《申请-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中的招生导师情况后再进行报名。

(二)报名时考试科目请选择①申请-考核制外国语②申请-考核制业务课一③申请-考核制业务课;具体业务课考试科目①生物化学②遗传学③生物信息学④计算机编程(4选2 ),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中选择。

三、提交申请材料

报名材料作为考核和录取环节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为保障初审工作的按时开展。请各位考生务必在2017年1月13日前请务必将以下材料提交或邮寄到研招办(已寄出邮戳为准),报考材料不予退还。

(一)电子版材料

1、《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

填表要求:

①个人陈述:字数1000字左右,介绍你的学术背景、曾参与过的科研工作、科研学术兴趣、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计划、其它特长以及你认为对于申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②硕士期间科研工作总结:中文字数2000字左右,汇报硕士期间完成的学位论文工作内容。中英文各一份,并由其硕士指导教师签名确认。

2、成绩单扫描件

3、毕业论文摘要(应届生可以不提供)

4、发表文章首页(没发表的可以不提供)

将以上材料发送到yzb@genetics.ac.cn,邮件命名为:申请者姓名+硕士院校+申请导师。

(二)纸质版材料

1、三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同行专家书面推荐书(推荐人不应全是同一实验室人员)。其中至少两名应为教授职称专家(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人中必须含有申请者硕士阶段的指导教师。推荐专家需将推荐书密封,并在信封封口处签名,交由申请人与其它材料一起提交。

2、《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

3、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提交攻读学位期间的课程成绩单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学位论文全文、论文评议书和学位答辩决议书复印件。境外留学人员需提交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硕士学位证书材料。

4、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硕士在学期间的课程成绩单、学生证复印件,在读证明(含攻读类型、专业、学制以及预计毕业年份),并在入学前补交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5、能证明考生学术水平的其它材料,如发表的学术论文、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报告、专利、获奖情况等。

6、能表明其它相关能力的证明。如:计算机、外语、获奖等成绩单或证书。

7、考生组织关系或人事关系所在单位签名、盖章的思想品德鉴定表。

8、有效身份证件的复印件(如身份证或护照等复印件)。

9、在职考生提交单位人事部门盖章的《同意报考证明》。

四、审核

在研究所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对考生网上报名信息和提交的书面材料进行审核,审核分为形式审核和学术审核两部分。

形式审核:由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指定的招生工作人员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包括材料真实性、完备性、规范性等方面的审核。

学术审核:由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学科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申请者的报考材料集中进行学术审核,重点审查其专家推荐书、学习成绩单、学位论文、论文评议书和学位答辩决议书、发表的学术论文、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报告、专利、获奖情况,以及科研经历、研究兴趣、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等,全面衡量申请者的能力和培养潜力,确定参加考核人员名单。

五、考核

(时间预计为2017年2月中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请提前做好准备)

研究所对通过审核的申请者进行考核,考核分为笔试和面试考核两个环节,具体内容和形式如下:

(一)笔试(专业基础知识)

由研究所统一组织命题考试,申请者从以下考试科目中任意选择两门(英语为必考科目)。

业务课可选考试科目①生物化学②遗传学③生物信息学④计算机编程(4选2),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中选择。

(二)面试

面试考核主要包括业务能力和现实表现两部分:

1、业务能力:

A.专业素质: ①先由申请者介绍本人自然情况、硕士期间学习和科研情况、已取得的科研成果、对报考专业前沿研究的理解,以及博士期间拟开展的研究计划等(报告时间不超过 20分钟);②专家组就其硕士阶段的研究工作和拟读博士期间将开展的研究计划等进行提问;③专业技能考察;④其它(与发展潜质相关的问题等考察)。

B.科技英语测试:全面考核申请者英语文献阅读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

2、现实表现:通过对申请者的现实表现,针对其学习(工作)态度、遵纪守法情况、举止和礼仪、以及心理状况等方面的素质给予评价。

六、体检

体检由我所统一组织申请者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进行。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 3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执行。

体检费用申请者自理。

七、拟录取

汇总申请者的审核成绩、笔试成绩、面试成绩和导师评价成绩,得到申请者综合成绩。由研究所根据综合成绩,并结合政审和体检结果,按招生人数由高至低的顺序确定拟录取名单。

八、公示与监督

拟录取申请者名单须在研究所网站上公示,公示期不少于10天。公示期结束后报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办公室审核并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进行二次网上公 示。公示期结束无异议后,经中国科学院大学审核确定录取,发放录取批件,研究所收到录取批件后,即可向考生发放中国科学院大学统一印制的博士录取通知书。

研究所设立监督举报电话:010-64806507。

中国科学院大学接受考生投诉电话:010-88256714,邮箱为ao@ucas.ac.cn。

经查属实的招生违规违纪行为,属于申请者的问题(如提供虚假材料、考场作弊等),将取消其录取资格并计入考生诚信档案,三年之内不得报考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属于导师的问题,将视情节轻重,取消该导师相应年度的招生资格。

九、其它

(一)在申请-考核制博士招生工作(即:自主招生)的试点过程中,本方案将不断改进与完善。在实际操作中,如遇争议或其它情况,由研究所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裁决。

(二)需要了解相关信息的考生请浏览我所网页的研究生教育-博士生招生-考研答疑,或联系我所研招办。

(三)本方案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生部负责解释。

(四)如教育部和国科大有最新政策,以最新政策为准。

研招办联系方式

电话:010-64806523

联系人:郑老师,官老师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2号,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2号楼B402

邮编:100101

生物学博士论文范文5

博士论文是博士生学习生涯的一个总结。英国大学对博士论文的要求一般都有明文规定,核心的内容是对博士论文创新性的要求。博士论文必须是博士生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必须具有相当程度的学术价值。论文正式提交前主要是导师把关。多数学生是逐章地将论文交给导师,由导师认真负责地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后,再由学生修改,一般要经过数次修改,直到导师满意后论文才能正式提交。

答辩委员会的组成比较简单,通常由两个评委和一个主席组成,但必须有一个校外评委。校外评委由系主任推荐,学校决定。校外评委在英国是一种通行制度,同一专业的硕士论文通常由校外评委统一评分。当校外评委在英国是荣耀的,他在本学科领域有较高的造诣。主席是中立的,在答辩过程中不偏向任何一方,他可能不是本学科的专家,但熟知规则、程序和政策,他的作用是确保答辩过程严格、公正、可信和一致。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博士生论文答辩会,但仅评委和学位申请人参加辩论。答辩会没有固定的议程,一般在论文提交后1—3个月答辩会才能举行。学生不用宣讲论文内容,因为评委已仔细研读,并准备了大量问题。答辩会一开始就是提问,有的评委可能按论文顺序提问,另外一些评委则按主题来提问,也有个别按页进行提问。论文答辩时间则视评委的感觉和博士生的表现而定,通常3—4小时,也有进行1整天的。导师一般不参加论文答辩,如果需要他提供一些事实,在被邀请的情况下才能参加。

可见,博士生要掌握有关专门技能,对研究领域有较宽知识面,了解研究方法,对学术有原创性的贡献,论文答辩就是要证实博士生是否符合这个标准。因此,论文答辩对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严峻的考验,但答辩也给博士生提供就论文与专家交流、解释和辩论的机会。论文答辩主要考查三个方面:是不是你自己的工作;你所做的工作有什么价值;是否应该授予博士学位。虽然不同评委将采用不同方法检查论文,但有一些常规评价标准,如论文各章节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完整性;论文工作量至少要相当于核心刊物上全文发表的两篇论文;论文版面要符合专著出版的要求,等等。但是,最核心的内容是创新点和学术贡献,以及论文必须是自己的工作。

论文答辩实际上是面试,主要是测试博士生的知识面,考查博士生对论文的理解,确定选题的深度和学术价值。一般答辩都要提几十个问题,一些常规答辩问题可分以下几类:

(1)对文献和研究现状的了解。对论文第一章的文献综述要求非常高,博士生必须对本领域的理论、方法和研究现状有详细的了解,对本领域的关键文献要进行综述。这方面的问题如:你的工作与学科有什么联系?你的发现与文献报道有何联系?该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有哪些?能否列举出本领域三篇最重要文章?你对本学科发展史有哪些了解?本领域最新进展是什么?

(2)方法的合理性。恰当的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工作和取得创新成果的关键。评委对此非常关注,提出的问题有:本学科的常用研究方法是什么?你如何描述你的方法,为什么你决定采用这种方法?你为什么没有用别人常用的方法?为什么别的方法不能成功?你如何知道你的方法是正确的?如果你能重做你的工作,你会采用哪些不同的做法?

(3)论文创新点和学术贡献。这方面的内容是评委考查的核心,所提出问题包括:你如何评价自己的工作?你为什么认为这个问题值得你研究?你凭什么去获得博士学位(要求学生总结自己的新发现)?你的工作创新点是什么?你的论文对学术有什么贡献?你将在哪里发展你的工作?你论文的,哪个部分可能发表(鼓励学生上学期间发表文章,但不强调数量)?

(4)应用价值。常见问题有:你研究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是什么?谁是你想像中的用户?谁是你最直接的竞争对手?你的工作在什么情形适用?你的工作如何推广到更大范围?

(5)工作展望。常见问题有:通过做博士论文你学到了什么?什么是你工作的薄弱环节?你将如何改善你的工作?你预计本学科今后五年会有哪些发展?你如何对本学科的长期发展做出你的贡献?

(6)具体业务问题,这里不一一列举。

学生必须对提出的所有问题给出满意的回答,最后由评委决定学位授予的情况。这里有6种可能的决定:①立刻授予博士学位;②小的修改后授予博士学位(3个月内完成);③修改补充后授予博士学位〔6个月内完成);、④在12个月以内重新提交博士论文;⑤立刻授予硕士学位;⑥在12个月以内重新提交论文,授予硕士学位。如果你的论文需要修改,你会被告知如何修改,何时提交。在有些情况下需要重新面试。

(二)衡量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成功与否,核心就是学位论文的质量。对照英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尤其是论文答辩过程中评委对论文质量的严格把关,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1)导师招生时必须有具体研究课题及足够的经费,因需而招,并不是因为有资格就招,因此学生一人学就有比较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主攻目标。

(2)导师应对论文质量严格把关,指导学生认真修改,不符合要求者不能送审。

(3)导师可以建议论文送审的专家,但具体评审专家由系或学校学术委员会确定,甚至采用类似于自然科学基金的通讯评审办法进行匿名评审,杜绝论文评审中的人情风。

(4)改变论文答辩程式化模式,把论文答辩会开成对学生知识面和创新点的全面考核会,请本领域学术造诣高的专家在详细阅读论文后对学生进行面试式论文答辩。

(5)切实实行论文修改制度,除一些创新成果突出的论文可立即授予博士学位外,多数论文应按答辩中提出的问题分别给予3个月到1年的修改时间,并对修改情况进行严格检査。

生物学博士论文范文6

关键词: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22-03

On Some Questions of Cultivating Sport Discipline Doctor Postgraduates

LI Jing, XUE Cuixia

(Graduate School,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cultivating sport discipline doctor postgraduates is still in primary stage in China and some questions are worth researching, such as how to select excellent students and make scientific procedure, be strict with the quality of mentor and increase the quantity,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doctor postgraduates through many ways, and monitor the process of making doctor dissertation for improving quality.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many strategies should be researched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octor postgraduates.

Key words: sport discipline; doctor postgraduates; cultivate; questions

1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简况

1986年,我国批准设立了首批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北京体育大学的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专业和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理论专业成为3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标志着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初步建立。到1996年底,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由原来的3个学科专业发展到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学、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力学、武术教学理论与方法、运动生物化学等7个学科专业,累计招收了64名博士生,培养博士学位获得者17名。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设置了体育学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从原来的11个学科专业压缩到4个学科专业,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在4个二级学科下设置若干个研究方向。

目前,我国体育学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四所院校,此外,还有13所院校拥有体育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9个、体育人文社会学6个、运动人体科学3个、民族传统体育学2个。同时还有三所体育院校联合招收博士生,也有一些体育院系本校其它一级学科下也招收体育学博士生(表1)。其中,近三分之二的学位授予点是近几年新增的,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由体育院校为主,综合性大学为辅的体育学博士生培养格局,改变了过去由体育院校为主的单一局面,形成了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开放性培养体系。

表1我国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点的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从招生规模就可以窥见一斑(图1)。特别是2000年以来,体育学博士点的增多,招生规模的扩大,使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

图1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收情况

(引自卢亮球等,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

2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关于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曾有学者进行过相关的调查(表2),基本反映了目前的实际情况,但与次相关的一些问题我们同样也不能忽视。

表2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注:引自卢亮球等,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

2.1规范入学考试,招收优质生源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衡量考生知识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学博士研究生考试一般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是筛选的第一步,如何把握好初试的难易度?是依据考生的数量来确定,还是依据体育博士学位的要求来确定呢?如何在初试中使有实践经验、科研能力较强但知识记忆却一般的考生和那些只善于死记硬背的考生区别开来。这些问题都是在入学考试时要考虑的因素。因此,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并不是普通意义的测验,而是一种多因素影响下的平衡、综合、复杂的对考生能力的检测,甚至有时是针对考生个体的一种判别。

在初试的笔试中有两个重要环节值得注意,一是出题,一是评卷。科学合理的试题是筛选优秀考生的第一步,除注意避免漏题外,更多的还是要对试题的难度、质量进行把关。其次是评卷过程中的客观性,避免人情因素的影响,要做到公正、可信。在初试的基础上做好复试更为重要,因为录取博士研究生的总原则是把那些科研能力较强、理论基础扎实,有一定创新能力,并能在经过博士期间的学习后成为本学科的高精端专业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考生挑选出来。但是如何在初试的基础上能把真正的人才甄别出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识别?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初试分数高低不是唯一的依据,还要注意考察考生的培养潜能,要对考生以往的科研能力进行初步评估,对考生的德行要有所了解。另外,正确把握考试成绩与导师自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导师的意见。

面对博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越来越多的形势,面对一些体育学博士点都是新增的局面,面对如何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疾呼。规范博士生入学考试,探讨适应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招生规律的一套相对稳定、程序公开、公平公正的命题、阅卷、复试、录取制度,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2严格导师资格条件,扩大导师队伍

在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导师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从1981年创立学位制度,制定并实行了由国家评审博士研究生导师的办法,制定了在教授中挑选学术造诣较深、科研成果显著、对国家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专家、学者担任博士生导师的原则,聘任了一批博士生导师,对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对建立博士生培养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博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以及高校办学自的下放,博士生导师的资格确认基本上由所在高校自己聘用。

随着近年来体育学博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博士导师数量明显不足的问题。为了满足招生的需要,一些院校不得不让导师超限带博士生,从而出现了一个导师一届带3~4名,甚至更多名博士生的现象,这其实是非正常的,远远超越了导师的能力。另一方面,还有通过降低导师资格条件,使那些实际上并无导师资格的教授也混入导师队伍。特别是一些新增博士点的综合院校,由于这些院校在申报博士一级学科授予权或点时,其借助的是综合实力,而实际上体育学科能力可能并没有达到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条件,也就是说,其博士研究生导师的资格是值得质疑的,有些导师甚至自己本人都没有经过博士、硕士研究生的经历。

在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收规模较大,博士导师短缺的这种状况下,如何既能严把导师资格关口,又能充实扩展导师队伍是值得探索的问题。北京体育大学近年来主要采取了整合社会资源,聘请社会上实践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体育学者或政府官员担任博士导师,或从兄弟院校聘用有资格的教授担任博士导师,虽然通过这两种途径缓解了博士导师的暂时短缺,但是从根本上是不能解决此问题的。因此,在体育学博士导师队伍建设中,要从远景考虑,改革当前的导师遴选制,建立“导师组(室)制”。对某一学科或某一方向的导师进行整合,组建一个导师组或导师室,并配具有博士学位、拥有科研项目、学术思想活跃、有培养前途的副教授参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这样培养1~2届研究生下来,那些副教授也升格为教授了,同时也具有了博导的经验,这样可尽快的扩充博士导师队伍,真正解决体育学博士导师紧缺,水平有限的问题了。

2.3创造条件,多种途径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就是培养其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反映则主要通过其博士论文的价值折射。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也不仅是导师个人的影响,而是学校全面的培育。鉴于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时间短,学科较弱,而且大部分博士点都是新近增加的,所以在培养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更显“心有余,力不足”。现在大多数学校主要把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的重心放在“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等方面,这是当务之急的,的确在博士研究生课程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有计划无实施、有课程无教材、有教学无评价,等等。但是,从体育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来看,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仅凭在教学中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博士生走到体育实践中去了解现实,获取需求,追踪热点,聚焦难点。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中寻找创新,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因为大多数博士研究生在本科和硕士期间接触群众体育、运动训练、学校体育就比较少。怎么样让博士生走向体育实践,就成为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学校、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共同开辟途径,创造条件,把博士生推向体育实践一线,在实践中培养博士生的创新能力。

北京体育大学是招收博士研究生较早的学校,在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积累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北体研究生院在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走过了由主干到边缘,由重点到全面的过程。所谓由主干到边缘的做法是,由抓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前沿性、规范性;抓课程建设的先进性;抓教学质量的高规格;抓导师的责任和评估;走向了开辟新的途径,抓学生在学校的第二课堂,聘请专家定期讲学,建立“博士论坛”,加强博士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2.4监控学位论文研究过程,提升论文质量

1) 把好选题关。有了好的选题才能做出高水平的论文,体育学博士生论文的选题应主要属于体育学科前沿具有创新性的问题或学科发展中一些关键性的问题,选题的质量是保证论文创新性的前提条件。博士论文的选题应尽可能与导师的科研任务挂钩,成为导师科研课题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或者是导师科研课题的延伸,博士生的论文选题如果能围绕部级重大课题,则比较容易取得新的突破。

2) 确保导师全程指导,这是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严格把好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撰写等全过程,才能保证论文的创新水平和质量。

3) 加强论文质量管理制度建设,这是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根本。应围绕学位论文的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制度,以加强规范化的管理。具体可从论文的开题、论文中期检查、论文评审三个大的环节制定规章制度(表3),比如,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开题,开题要走一定程序,而且应建立负责人制度,这样可与最终论文完成时的评审与答辩结合起来。

表3提高体育学博士论文质量建立制度参考

论文开题相关制度论文中期检查制度论文评审制度定期开题制度是否按计划进展盲审制度开题申请制度质量监控末位淘汰制度开题负责人制度导师指导情况奖励制度在论文研究期间要对其是否按照旧开题设想进行,论文质量是否有所“注水”,导师指导是否到位与充分。在论文完成后,要对论文进行盲审以确保质量,并可采取末位淘汰与奖励制度。这样基本上对论文的由选题到最终的评审整个过程进行了有效的监控,较为充分的发挥了研究生管理部门的职能,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提高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策略

3.1明确形势,确定博士研究生全国发展战略

虽然现在有17所院校(包括联合培养)具有招收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资格,但是从整体数量上来说并不多;从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发展来看,也仅有近20年的历程,而且其2/3的学校却只有7 a左右的发展时间。所以,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无论从时间,还是从规模上来说都是个“新生物”。在这种状况下,应该由一些部门出面组织研究一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全国发展战略规划,逐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教育质量服务。

3.2整合社会资源,优势互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具有招收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学校在导师资源、课程资源、科学研究实验条件、优秀生源等方面,存在着分配上的不均。怎么样充分利用、整合配置这些学校的资源,对培养高质量的、有创新能力的博士研究生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如何发挥各地体育科研机构为培养博士研究生服务也是要思考的课题。为了提高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质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人才和资源的综合优势,应该打破高等体育院校之间,高等体育院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相互封闭的局面,鼓励高等学校之间、与科研机构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建立开放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3.3完善规章制度,实施博士研究生授予点评估机制

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总体来说发展较晚,整个培养体系还不健全,还需要不断完善。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最好的办法是用科学合理的制度去管理,这样就需要完善和建立一系列的有关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规章制度。如招生制度、导师聘任制度、社会实践制度、论文科研制度等等。国家要针对体育学科比较薄弱的特性,制定宏观的政策引导其发展,对新增的博士授予点要跟踪评估,不能只管授予,不管建设,不能只管结果评估,不管过程建设。因此,要加强对各体育学博士授予点的评估,形成一定的良性机制,促进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4结论

1) 目前,我国体育学共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全国14所大学拥有2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另外,还有三所体育院校联合招收博士生,有一些体育院系本校其它一级学科下也招收博士研究生。其中近三分之二的学位授予点是近几年新增的,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2) 随着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如规范入学考试,招收优质生源,把招生纳入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全程中;严格导师资格,扩大导师队伍;创设条件,多种途径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监控学位论文研究过程,提升论文质量等问题。

3) 鉴于当前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要着重研究提高培养质量的策略。可以从确定博士研究生全国发展战略;整合社会资源,优势互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完善规章制度,实施博士研究生授予点评估机制三个方面考虑。

参考文献:

[1] 卢亮球,高鸿辉,麻雪田,等.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5):118-123.

[2] 钟秉枢,蒋家珍.以规范为基础以创新求发展――体育博士生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2): 7-12.

[3]新华社.政协委员疾呼必须重视博士生教育质量[N].黑龙江日报,2005-03-03.

[4] 杨贵仁,黄汉升,方千华.新时期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审视[J].体育科学,2005, 25(6):3-12.

[5] 牛智有,廖庆喜.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措施[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66-168.

[6] 何方.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1):98-104.第30卷

投稿日期:2007-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