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2-03 03:30:56
关键词:Ⅱ型糖尿病中医证型
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由胰岛素分泌缺乏或功能障碍导致糖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与日俱增,在糖尿患者口绝对数上一直以来都是全球之冠,2010年3月《新英格兰杂志》公布糖尿病患病率9.7%。宁光教授2010年统计结果: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约1.139亿人,糖尿病前期(IGT)患病率为50.1%。我国2型糖尿病占93.7%[1],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有效治疗[1],知晓率仅有1/3。
1 糖尿病中医证型概况
1.1糖尿病"消渴"病机认识
1.1.1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消渴"的病机有了明确的论述,《景岳全书》也做了进一步说明:"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明确提出了肥胖、饮食高热量食品过度的病因,这是现代糖尿病最大的一个致病因素之一。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
1.1.2消渴病历代被医家认为是阴液亏损、燥热内生所致,治疗主用养阴生津润燥为主法。历代医家对消渴的基本病机共识是阴虚内热。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传统的"三消理论"受到挑战,尤其对糖尿病患者的初期阶段,患者无任何体征多由体检发现, "湿热致消"学说愈来愈受到重视。李明哲[2]等认为,糖尿病患者常见症状如神疲乏力、口干欲饮、大便秘结或不爽、脘闷腹胀、苔腻等均可因湿热蕴结所致。张晓阳[3]等有调查显示湿热证型已成为当今糖尿病最常见的临床基本证型。肾虚学者常壮其等研究认为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归为肾虚,继而出现气虚、血虚、气滞血瘀,随病情迁延进而累及各脏腑。又有"脾虚失健乃糖尿病发病之本"理论。刘仁昌教授认为消渴病虽与肺燥、胃热、肾虚有关,但关键在脾虚。肝郁学说者倪海祥等认为:肝属木为厥阴之脏,肝主疏泄,调情志,在临床上除了治脾、治肾、治肺,也不可忽视疏肝。彭欣[4]等研究显示血瘀可发生于消渴病早期甚至前期,并贯穿消渴病始终,在糖尿病发生和并发症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谭倩[5]等研究认为临床上血瘀证除作为主证出现外,常作为兼夹证,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这些证候分布数据印证了许多强调"血瘀"病机学者的学术观点。仝小林教授[6]对比今古糖尿病的异同,提出:阴虚燥热是古代糖尿病的主要病机,由于降糖西药的出现,阴虚燥热已不是现代糖尿病初发阶段的主要病机,因此,治疗要突破三消辨证,按现代糖尿病的实际证型去辨证治疗。
1.2糖尿病各家中医辨证分型
1.2.1林兰[7]教授遵循中医四诊八纲理论,以八纲辨证为纲,脏腑气血辨证为目,对糖尿病进行系统宏观辨证,微观监测,显示糖尿病患者具有热盛、阴虚、气虚、阳虚四大基本证侯,"痰湿""血瘀"两大兼证,组合而成三大证型即阴虚热盛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
1.2.2[8]《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002年版的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症候诊断标准:阴虚热盛、湿热困脾、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脉络五型。
2 糖尿病中西医诊治情况
2.1西医治疗糖尿病 ①降低葡萄糖在肠内的吸收速度并加快肝糖原的合成速度;②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并增加其生物活性;③直接注射外源性胰岛素等。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大多数患者接受了西药降糖治疗,然而多数血糖控制不佳,且临床症状改善并不理想,而中医治疗糖尿病通过辨证施治能明显改善症状,疗效肯定,作用持久,且能减少西药用量,提高临床疗效[9]。观察胰岛素释放水平与证型之间的关系也是证型临床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2.2中医治疗糖尿病 中医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调整人体内环境,改善患者代谢状况,以益气养阴、清热活血为主;虽然效果较西药弱,但作用缓和而持久,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中药在改善症状和治疗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且无明显副作用。运用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已成为医学上的研究热点。在天然药物中筛选降糖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有效成份或化合物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2.3中西医结合糖尿病 在临床上,对中型患者多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给患者尽可能采用中药治疗(汤剂或丸、散剂),以减少不良反应。对病程较长、血糖较高的中、重型患者,多以中药辅助西药控制血糖,可减少西药用量及并发症,采用中西医联合分阶段治疗方案具有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治疗费用等优点。糖尿病不同证型的血糖水平是否有差别是共同关注的问题。"证"标准的规范化是一切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础,辩证与辨病有机结合,辩证,辨病与专方、专药相结合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必须重视中医证型实质的研究。
3 糖尿病防治现状
3.1西医糖尿病发病机制 1型糖尿病基于B细胞受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所致。我国以2型糖尿病为主,而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较复杂,目前将引起2型糖尿病的病因归结为遗传缺陷、生活习惯和后天的器官功能障碍三大因素,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引发2型糖尿病的始发因素,生活习惯的改变,导致或加重了胰岛素的抵抗。所以2型糖尿病的防治需要综合多因素考虑。
3.2糖尿病防治任务的艰巨性 据统计仅2011年全球糖尿病费用高达465亿美元,相当全球总医疗费用的11%。上海某社区开展的老年2型糖尿病现状调查[10]显示全面达标率仅为3.89%。某省做的糖尿病基层现状调查[11]显示:全省糖尿病疾病负担加重,经济发达或不发达都面临着同一问题。近年,上海探讨建立有街道办事处(政府机构)、二级医院(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预防机构)、居民委员会(社区基层组织)组成一体的社区糖尿病防治网管理。糖尿病基层社区已开展有慢性病监测管理系统,也开展全科医疗工作慢性病规范管理防治,糖尿病防治原则一般按IDF推荐的"五架马车"原则即糖尿病教育、血糖监测、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准则,但始终没有达到满意的、理想的防治效果。
4 讨论
纵向分布证型是病程发展的产物,而横向分布证型则是由人群中不同的体质类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疾病的不同脏腑属性、不同疾病的亚型等所决定。区分了证型的纵、横向分布,则证的研究显得脉络清楚,对纵向的证的特异性指标可以用代表病程不同的机体状态来表示,而横向者可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来确定诊断标准的判别式,这无疑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对糖尿病的中医证型特点及其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关系进行总结和研究,对发挥中医药在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和防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方面的优势有较为重要的意义[12]。
糖尿病的发病率、患病率不断上升,单纯的西医治疗是远远不足以有效防治糖尿病的需求。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内外医学界越来越把注意力转向中医药[13]。美国的全科医师也早有认识到并有研究认可祖国传统医学在糖尿病防治中的重大作用。中医诊治的关键在于辩证论治,历代医家依据糖尿病的证候进行三消辨证,认为口渴引饮为上消、易饥多食为中消、小便频数,尿如脂膏为下消。随着大量临床证型的研究显示,目前的糖尿病中医症候已发生变化,开展社区中医证型调查研究,了解证型分布情况及流行现状,结合西医生化指标,综合评价,可以更有效的采取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为发展糖尿病的全面规范防治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序.
[2]张晓阳,郭赛珊,张孟仁,等.308例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证型调查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6):420.
[3]彭欣,银浩强,徐蓉娟.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股动脉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10):930-933.
[4]谭倩,景录先,王文霞.2型糖尿病常见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6):1389-1391.
[5]仝小林,胡洁,赵昱.突破"三消",大胆创新,中医药发展与人类健康[J].庆祝中国中医研究研究院成立50周年论文集(上册),2005年.
[6]林兰.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糖尿病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1-5.
[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3.
[8]徐佩英,陆灏,姚政.丁学屏治疗糖尿病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4):5.
[9]纪立农.大力开展转化医学研究,促进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落实,努力实现国际糖尿病联盟全球糖尿病防治10年规划[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1):3.
[10]樊爱青,曾艺鹏,付丽云,等.上海远郊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血糖达标现状调查[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2,18(4):221.
[11]陈先献,苏军英,刘海燕,等.山东省基层糖尿病防治工作现状及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1):83.
参考文献从字面上的意思来说就是引用参考他人的学术研究,我们参考了他人的作品就应该列出参考文献,这是每一个作者应有的基本品德和素养。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糖尿病饮食护理论文的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做个借鉴。
糖尿病饮食护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1]陈文彬.诊断学第五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
[2]叶任高.内科学第五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
[3]向红丁.糖尿病患者饮食指南[M].知识出版社,1999.1
[4]叶任高,内科学第五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
[5]胡鹏,陶静,徐蓉.饮食体验卡在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2,19(9):233-234.
[6]刘桂英,杨桂云,李琦.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和健康教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1(5):186-187.
[7]袁丽,杜军艳,吴伯鹏,等.糖尿病患者应用简明饮食处方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1(1):199-201.
糖尿病饮食护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1]张灵秀,阿依努尔·买买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12,10(7):163-164
[2]吴莉莉.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12,12(9):382-383
[3]杨黎,乔玉环,刘伟靓.血糖控制对妊娠糖尿病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1,16(7):101-102.
[4]吴凤会,钱雷,孙长虹,等.综合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12):1939-1941.
[5]万金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江西医药,2011,46(11):1034-1036.
[6]刘晰岚.人性化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2,23(6):48-50.
[7]文笑.饮食指导对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巨大儿出生率的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6):78.
糖尿病饮食护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1]关玲.饮食控制对妊娠糖尿病的治疗作用[J].辽宁医学杂志,2011,25(2):102-103.
[2]范岩峰,王宏,蔡李倩,等.糖耐量试验结果对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饮食调理效果的预测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6):5380-5383.
[3]景小凡,乔蓉,李鸣,等.妊娠期糖尿病与孕妇饮食及生活方式的病例-对照研究[J].卫生研究,2010,39(2):209-211.
[4]董蔷,崔丹,李秋洁,等.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的循证护理[J].护理学报,2010,18(1B):31-33.
[5]宋伶.老年糖尿病病人的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2007,22(5C):1334—1335
[6]富爱.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4C):1058
【关键词】村镇;糖尿病;医疗保健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断发生改变,村镇居民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简称DM)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糖尿病疾病常累及肾、足、眼等多个部位和器官,加上村镇糖尿病患者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的差异,村镇糖尿病医疗保健质量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我们于2011年7月到10月对广西自治区江西镇296例糖尿病患者展开调查,探讨村镇糖尿病患者医疗保健质量存在的缺限,从而为决策者制定村镇糖尿病患者医疗保健政策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广西自治区江西镇296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年龄≥20岁,均为江西镇居民;糖尿病发病时间在1年以上;均为江西镇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神志正常,能够自觉接受问卷调查并能独立表达自己的意见。
1.2方法参见Fleming等[1]、Kelly等[2]糖尿病保健质量评价作质量改进指标体系,结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3]及Suwattee等糖尿病保健质量标准,采用调查问卷或调查询问的方式,对江西镇糖尿病患者人口学特征、糖尿病患者病程及并发症情况、一年来接受医疗保健服务(包括每年因糖尿病就诊次数、每年检测HbA1c、血脂、血压、测量体重、足部检查、眼底检查、尿白蛋白检查次数)开展调查。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各国政府对于糖尿病患者医疗保健质量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国外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且大都以HbA1c、血脂、尿白蛋白、眼底、足部五项预防性保健服务检查作为评价依据。基本上都是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美国2007年一项调查研究发现,美国糖尿病患者参加HbA1c、血脂、尿白蛋白、眼底、足部检查比例分别为50%、52%、11.6%、75%、75%。
本文以每年因糖尿病就诊至少4次、HbA1c、血脂、血压、测量体重、足部、眼底、尿白蛋白检查1次以上等8项预防性医疗保健指标为依据,对江西镇296例糖尿病患者展开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参加8项预防性医疗保健服务的比例分别为32.09%、7.77%、2.36%、54.05%、3.72%、2.03%、1.35%、8.45%。不同人口学特征患者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比例差异有显著性。农村患者、小学文化程度、丧偶接受预防性医疗保健服务的比例明显低于城镇户口、大专以上文化、已婚患者。黄加庆通过对闽中南地区1052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与影响因素的调查,也证实了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以及婚姻状况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从另一个侧面支持本文的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表明,江西镇村镇糖尿病患者医疗保健质量不容乐观,尤其是农村人群糖尿病患者接受医疗保健服务更是与《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相距甚远,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糖尿病前期;从脾论治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16-01
糖尿病前期是指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高血糖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减低(IGT)[1],由遗传、情绪波动、饮食不节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致,进一步可发展为糖尿病(DM)。中医谓之“脾瘅”,多由中焦失调,或虚、或滞后,湿热内生所致。我校门诊部从脾论治糖尿病前期患者35例,治愈8例,好转23例,无效4例,总效率约88.57%。笔者将其总结后报道如下,与同道共研。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中糖调节受损指南标准。6个月内2次以上进行OGTT检查符合:6.1mmol/L≤FPG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消渴拟定。
1.2 一般资料
自2010年10月―2012年3月,在甘肃中医学校内科门诊就诊的初发 IGT 和 IGF以及二者并存患者,排除已患糖尿病,冠心病,中风,慢阻肺,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已进行药物治疗者。入组者35例,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44岁;IFG 14例,IGT 21例;BMI≥25kg/者14例,占40.00%,19≤BMI
2 治疗方法
按照中医辨证,脾虚痰湿证采用香砂六君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证采用三仁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证采用逍遥散加减治疗;脾胃虚寒证采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兼瘀血着加用桃红四物汤。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空腹血糖
3.2 治疗结果 疗程最长者90天,最短者15天,平均疗程48天。治愈8例,好转23例,无效4例,总效率约88.57%。无效4例中有3例因患者个人原因中断治疗,1例发展为2型糖尿病。
4 讨论
糖尿病前期现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必经阶段,如不进行干预,则大部分患者可逐渐发展为糖尿病,并伴有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因此寻求便捷有效的干预方式成为临床医生当务之急。
《素问・奇病论》谓 :“有病口甘者,次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唐・孙思邈《千金方・消渴》认为嗜酒之人“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无度……积年长夜……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 由此可见过,食肥甘厚味或大量饮酒,导致脾胃功能受损,痰湿内生,津液散布失调是导致脾瘅、消渴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本回顾性研究提示我们:(1)早期采取中医药防治措施能够有效阻断或减少糖尿病前期患者向糖尿病阶段发展;(2)糖尿病前期患者中以体型中等或偏胖者为主;(3)从脾辨证论治糖尿病前期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进一步研究前景:(1)扩大研究样本,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体质学研究;(2)建立糖尿病前期患者个人档案,进行长期回访,探讨中医药对其长期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0.DiabetesCare,2010Jan;33Suppl1:S11-61.
[2] 周丽程,郑杨.空腹血糖受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0):1468-14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7x(2000)01-0054-02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其一般病理解释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继发性维生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常可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微血管病变、神经系统病变,从而导致多个" 系统、多个脏器的损害。近些年来,在中医药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将糖尿病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产生了一批颇具价值的科研成果。现综述如下。
1 糖尿病的中医理论诠释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论述颇详。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提出三消症状及治疗方药。本病发病原因主要是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而发为消渴。另外,还与情志失调、素体阴虚、劳伤过度有关。据最近北京一项" 调查结果表明了饮食不节与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性。报道近些年来富裕起来的农民脂肪摄入过多,致使农村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区[1]。本病的基本病机主要责之于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病变的脏腑主要在于肺、胃、肾三脏,表现为肺燥、胃热、肾虚证候[2]。消渴病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之候,且并发胸痹、中风、水肿,脱疽、痿证、雀盲等病症。消渴病的治疗以养阴清热为大法,阴损及阳者宜阴阳双补。
2 糖尿病中医治疗方法的新发展
近些年来对糖尿病治疗方法的研究成为中医药研究的主要方向,并取得了很大进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和见解。祝谌予[3]治疗糖尿病从肺脾肾三脏入手,尤以脾肾为主,滋养培本论治,以增液汤、生脉散合玉锁丹,加两对药方(苍术配元参、黄芪配山药)为基本方,具有滋阴清热、益气生津、敛气固精之功效,用于临床而屡见效验。郭子光[4]提出分证论治:(1)三消分证论治:适用于三消症状突出者。上消:治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用麦门冬汤方:麦门冬15g,太子参30g,花粉、知母各12g,葛根20g,五味子、竹叶、茯神各10g,生地黄24g,甘草6g;中消:治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用加味白虎人参汤:生石膏30g,麦门冬、知母、粳米、党参各15g,黄连10g,玄参18g。大便秘结者,用调味承气汤加味;下消:治宜培补真元、滋阴固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黄24g,山药10g,山茱萸12g,牡丹皮10g,菟丝子、覆盆子各15g。偏于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减;(2)阴阳气血分证论治:燥热证:治以养阴润肺、清胃泻火,方用玉泉散合白虎汤加减:天花粉、麦门冬各12g,生地黄24g,葛根20g,太子参18g,知母15g,石膏30g,甘草5g;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生津、滋阴补肾,方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党参、麦门冬各15g,五味子、牡丹皮各10g,熟地黄20g,山药10g,山茱萸、天花粉、天门冬各12g,黄芪24g;阴阳俱虚:治以温阳滋肾,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熟附子12g,肉桂1g,熟地黄20g,山药、杜仲各15g,龙骨、牡蛎各30g,山萸肉10g;瘀血内阻证:治以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方用四物汤加味:当归10g,赤芍12g,生地黄、熟地黄、丹参各15g,益母草、黄芪各30g,山药18g。上述分证论治,不仅完善了传统的按三消论治的方法,而且对三消症状不明显或病情较为复杂的,也提出了治疗方案,尤其是设立了瘀血内阻证型,这" 对指导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3 糖尿病主要并发症的中医治疗
如何在控制血糖,治疗糖尿病的同时,延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消除并发症,是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以下介绍几种主要并发症的中医治疗。
3.1 糖尿病性肾病
它是指与糖代谢异常有关的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 过早死亡的重要原因,发病率约占糖尿病人的35—40%[5]。病理改变为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早期表现为蛋白尿,继之为高血压、浮肿、多尿、低蛋白血症,晚期则出现氮质血症,恶化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通过测定尿白蛋白排泄量可以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6]。中医认为,本病的病机为气阴两伤,瘀血阻络,肾失封藏,日久则脾肾俱损,阴阳两虚夹有瘀血和水湿潴留,泛溢肌肤,若进一步发展,可成为肾阳衰败、浊毒内停,耗伤气血,或寒饮不化、上凌心肺之危象。董振华报道[7]祝湛予治疗本病的早期病变均以降糖对药方为主(生黄芪、生地、丹参、玄参各30g,苍术、葛根各15g)。有蛋白尿者,重用生黄芪50g,加山药、益母草、白茅根、白花蛇舌草。晚期病变,浮肿明显用防己黄芪汤合六味地黄汤;尿素氮增高,浊毒上逆而呕恶不能食,口臭,苔厚腻者用香砂六君子汤加石菖蒲、佩兰、竹茹、旋覆花、代赭石等和胃降逆、芳香化浊。高彦彬[5]等用糖肾宁治疗糖尿病肾病,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 中药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治疗方法是控制饮食、血糖和血压。中药治疗组是在西药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糖肾宁口服液(黄芪、太子参、芡实、生地、金樱子、山茱萸、川芎、丹参、水蛭、泽泻、大黄等)。治疗结果:中药糖肾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7%。无论从总疗效比较,还是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比较,中药治疗组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说明中药糖肾宁在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2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目前" 引起人们重视的是蛋白非酶糖基化,它形成不可逆的糖基化代谢终产物,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重要生化基础之一。实验研究发现,某些中药的有效成分有类似氨基胍的抑制蛋白非酶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8]。中医认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因气阴两伤兼血瘀之体,复感寒湿或郁久化热而成,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散寒除湿。董振华报道[7]祝湛予用降糖对药方合四藤一仙汤(鸡血藤,络石藤,海风藤,钩藤、威灵仙)治疗,郁久化热者加银花藤、黄柏、丹皮、赤芍,取得良好效果。任慧雅[9]用糖肢敏胶囊(生地、知母、花粉、当归、红花、川芎、鸡血藤、木瓜、水蛭、黄芪、党参、枸杞子、桑寄生),治疗周围神经病变,连续用药两个月,神经传导速度加快,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5%。
3.3 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血管病变,表现为大中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引起的中、小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周围动脉硬化多以下肢动脉硬化为主,表现下肢疼痛,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严重者发生肢端坏疽。范冠杰报道[10]吕仁和用内服外洗法治疗1例糖尿病小趾坏疽(ⅰ期),辨证为阴伤化热,瘀阻受寒。治法内服以养阴清热,化瘀通络。外用以温通散寒。内服方:细生地、元参、牛膝、木瓜、丹参各30g,黄柏、莪术各10g,三七粉3g(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外洗方:川乌、草乌、伸筋草、芒硝、苏木各30g,水煎外洗,每日1剂。经治疗,小趾皮肤完全恢复正常,间歇性跛行消失,双足背动脉搏动增强。施赛珠等报告的76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中,52%有血瘀证(血管病变)应用益气活血法能有效治疗ⅱ型糖尿病并高脂血症,和预防糖尿病血管病变。周涛等应用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整体疗法治疗51例糖尿病动脉硬化患者,可有效控制血糖和坏疽感染,降低截肢率,临床总有效率为84.32%[11]。
4 糖尿病中医药研究的趋势
糖尿病中医药研究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运用高新科学技术,在理论和方法上强调与现论的结合。如用血液流变学方法对中医证型的现代研究,就为中医辨证施治糖尿病提供了更" 为科学的理论依据。这种研究认为,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大多" 存在高凝滞状态,其中阴虚热盛型较轻,阴阳两虚型较重,气阴两虚型介于两者之间,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与中医证型关系密切,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较阴虚热盛型为高[12]。又如用现代医学方法研究中药降糖复方制剂,阐明不同组方的降糖作用机制,它们的作用分别为促β细胞分泌功能,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作用于受体或受体后水平,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和提高其亲和力;抑制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促进周围组织及靶器官对糖的利用;清除自由基及抗脂质过氧化过程作用[13]。随着医学的深入发展,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不能仅以症状的好转和血糖的降低作为疗效标准来衡量,而应借鉴现代医学有关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最新成果,从多方面、多层次上开展研究,藉以提高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合并症的水平。
苗春明,女,1960年4月生.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主办.农村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区[n].中国医学论坛报,1998,24(9)
2 上海中医学院主编.内科学[m].(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48~150
3 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生班整理.中医专题讲座选[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23~130
4 郭子光、熊曼琪、徐木林等.现代中医治疗学[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51~252
5 高彦彬,吕仁和,王秀琴等.糖肾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1997,(2):96~98
6 卫生部主办.97我国部分临床医学学科进展——糖尿病学[n].中国医学论坛报,1998,24(8)
7 董振华,季元. 祝湛予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经验[j].中医杂志,1997,(1):12~14
8 张克俭、梁晓春. 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与糖尿病神经病变及中西医治疗概况[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2):125~126
9 任慧雅. 糖肢敏胶囊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1997,(12):735
10 范冠杰. 吕仁和治疗糖尿病坏疽1例[j].中医杂志,1997,(4):206
11 陈柏楠,尚德俊. 中西医结合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研究概述[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2):123
IDF统计结果[1]显示2013年全球2型糖尿病患病率8.3%,而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7%, 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癌症之后的第三大疾病,是人类的一大隐形杀手。近年来研究发现糖尿病增加多种癌症发生的风险,也逐渐引发医学界的关注。现代医学对其机制尚未明确。传统医学历来就有对“消渴病”的相关论述,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创立了消渴病“瘀热致消”学说[2]。本文试图从“瘀热”角度阐释糖尿病合并肿瘤的病机,为其研究及治疗提供思路。
1.糖尿病合并肿瘤的现状
2009年12月,美国糖尿病学会和美国癌症协会联合了一项公告,提出糖尿病和癌症之间存在着联系。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糖尿病使肝癌、胰腺癌、结直肠癌、肾癌、膀胱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风险增加,但却会使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下降。一项对46 575 例非糖尿病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呼吸道肿瘤及子宫内膜癌, HbA1c大于6%较 HbA1c 小于 6%组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3]。目前认为糖尿病增加肿瘤风险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1) 高血糖的影响;(2) 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抵抗;(3)免疫功能受损;(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素的作用;(5) 微量元素的作用。但迄今为止,仍未完全明确具体的机制。
2.“瘀热致消”理论
瘀热属中医学的病机概念,是指瘀和热两种病理因素互相搏结、胶结合和,所形成的具有新特质的病理因素。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根据其60多年的临床总结,创立了消渴病“瘀热致消”学说[2]。周仲瑛教授认为,消渴虽以“热”为主,但究其本源,尚有“燥热”、“湿热”、“瘀热”之别[4]。消渴之初始,燥热在肺胃;湿热在脾胃;火热在肝肾。湿热、燥热和火热郁结日久, 煎熬津血,血液粘滞,运行不畅,瘀郁化热,久病入络,而致络热血瘀。“热附血而愈觉缠绵,血得热而愈形胶固”,消渴病中“瘀热”是重要的病理因素,瘀热贯穿在糖尿病全过程,周老提出“瘀热阻络”是糖尿病及其多种慢性并发症共同的病机特征。
3 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研究
肿瘤属传统医学“Y瘕”“积聚”的范畴。其发生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内伤、外感等多种因素相关。正气亏虚、脏腑虚弱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痰凝、湿着、血瘀等蕴结脏腑,内生肿结。故肿瘤属于慢性病,符合久痛入络、久病入络的发病机制。正气亏虚与邪气壅聚是肿瘤发生的两大要素,且“瘀滞”是其形成及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治疗上中医提倡应根据肿瘤患者不同时期的机体状态,辨证地应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等不同的治疗法则,达到“扶正抗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
4 糖尿病合并肿瘤的病机探讨
4.1 正虚为本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传统理论认为消渴以肾虚为本,燥热为标,久病可致阴伤气耗,阴损及阳,重症可以出现阴虚阳浮,进而发生阴竭阳亡的危象。消渴本以肾虚为本,久病正虚更甚。《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壮人无积,虚人有之”,“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等。机体发病与否,体内正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正气充足、脏腑功能正常,抵御病邪的能力增强,则人体不易发病,反之就易遭受病邪的侵犯,用中医理论解读肿瘤的发生与发展,其实是正与邪相争的过程,正气不足,则易感受他邪,体内的邪气也可因正气的不足而发展。因此,消渴患者的正虚体质为癌瘤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4.2 瘀滞为标
糖尿病起病缓慢, 病程日久,符合中医久病必瘀、久病入络的观点,且糖尿病病机复杂多变,多种原因均可导致瘀血的产生。消渴以燥热为标,消渴之初始,燥热在肺胃;湿热在脾胃;火热在肝肾。湿热、燥热和火热郁结日久,煎熬津血,血液粘滞,运行不畅,瘀郁化热,久病入络,而致络热血瘀。现代医学发现糖尿病可引起各种微血管及大血管的并发症更是其佐证。古代文献中即有很多瘀滞与积病相关的论述。如《灵枢・百病始生》:“黄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灵枢・百病始生》载:“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博,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上述观点均表明积病与瘀滞病机密切相关。而现代中医肿瘤学亦认为癌邪具有易滞易瘀的特点,肿瘤的病机与气滞、血瘀、痰凝、毒结有关。“瘀滞”是消渴与肿瘤共同的病理因素,消渴病人在“瘀滞”病理因素的基础上则更易变生癌瘤。
4.3 以“热”为病理基础的肿瘤微环境
消渴病的发生、发展离不开“燥热”。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根据其60多年的临床总结,提出消渴不只肾虚燥热,还有湿热、瘀热、瘀毒。周仲瑛教授认为,消渴虽以“热”为主,但究其本源,尚有“燥热”、“湿热”、“瘀热”之别[3]。现代研究普遍认为传统医学所讲的“热”与炎症反应相关。近年来有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可能是由细胞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是一种先天的免疫性疾病,炎症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媒介作用。此观点被称之为糖尿病“炎症学说”。2005年在美国糖尿病协会会议上,此学说得到了国内外内分泌学者的广泛认可,“炎症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已成为全球内分泌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状态的假说。李尧等[5]认为炎症微环境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另外有研究发现促炎症刺激了一种小RNA分子(miR-155)水平的升高,导致参与基因修复的蛋白水平下降,推动了炎症向癌症的转化[6]。
综上所述,消渴患者具有“正虚”的体质特点,则为感邪提供机会,而“瘀热”作为消渴病程中的重要病理因素,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基于周仲瑛教授“瘀热论”思想,结合现代研究理论,推测了糖尿病并发肿瘤的病因、病机,也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法治疗肿瘤、阻止其进展提供依据。但此理论仍需进一步理论支持,以及深入的科学探索,以期为糖尿病合并肿瘤的研究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Guariguata L.whiting DR. Hambleton I. ct al. Global estimates of diabetes prevalence for 2013 and projections for 2035.Diabetes Resclin Pract.2014.103:137-149.
[2] 周仲瑛.糖尿病杂谈[J].江西中医药2001,32(2)15-16.
[3] Travier N, Jeffreys M, Brewer N,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nd can - cer risk: a New Zealand linkage study[J]. Ann Oncol, 2007,18(8):1414-1419.
[4] 周仲瑛.论瘀热[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22:27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