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教育管理范例6篇

大学生教育管理

大学生教育管理范文1

首先,大学是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的园地,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堡垒。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学校树立良好的校风与学风,真正尽快地把学生培养成“四有”人才,需要全校各项工作互相配合与“综合治理”,需要全体教职员工都围绕学校综合治理的目标,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是同龄青年中选的佼佼者,但如何把他们这种优势保持下去,要依靠大学管理教育的系统性、严密的计划性、学校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生活规律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符合培养目标的程序状态下进行。人才的培养是依靠教育去实现的,但是教育有它的局限性,它并不是万能的,环境或其它因素对于人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教育只有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而这种环境条件的造成,在大学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育实现的。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属于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可以也应当通过教育的方式解决,而属于纪律行为表现和集体生活准则方面的间题,则应当以教育与管理的结合即管理教育的方式去解决。“管而不教则死,教而不管则散”这已为多年的实践所充分证明。其次,加强管理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大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和智力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性发育的成熟时期,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心理因素具有不稳定性,具体表现为知识不足,缺乏生活经验,识别能力差,意志薄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思想多变等特点。所以,大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亚文化的特点,加强行为管理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最后,加强管理教育有利于学校和社百的安定加强管理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和校风。良好的校风可以净化学生的思想,激励勤奋好学的精神,使学生的心理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反之,不好的校风则是一种腐蚀剂、离心力、破坏力。所以说加强管理教育,不仅对学生自身有利,而且有利于良好的校风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发展。而学校又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学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地方,因此,校风的好坏也将渗透到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经济、文化等领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就是一句空话。所以,高等学校要把抓好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提高到保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以保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

2实施管理教育的措施

大学学生管理与其他一般管理不同,它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在于管理目标与教育目标的重合,即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使被管理者—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的科学管理,必然是与思想教育结合的管理,即管理教育。大学学生管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生活管理、集体管理、德育管理等等。几年来,笔者在管理教育的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体会到加强管理,树立良好的校风与学风,既能搞活教育,又能保证学生健康发展,有效的管理教育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意义上的管理教育,不只是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大学里,对学生的各种教育必须依靠对学生的科学管理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对学生的一切管理必须依靠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落实与提高。在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管理教育工作中,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其科学意义并进行实践的。

(一)加强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实现由为德育而德育,向为创新而德育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在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牢牢把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灵魂,必须把政治合格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一标准。但是,仅仅巩固和加强已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是不够的,高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高校的一切工作,包括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目标,必须实现由为德育而德育,向为创新而德育的转变。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要鼓励和启发大学生探索未知世界,不断追求新知,包括对科学理论的理解,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其次,建立新的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认为思想好、学习好、表现好、听老师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的观念,将是否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作为评价优秀大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再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式、途径都要不断创新,紧跟人类社会进步的潮流,紧跟世界新技术发展的趋势,积极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经济背景下、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

(二)加强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在规章制度上,必须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完善校规校纪。规章制度,是一个集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的,要求它的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矩和准则,也是该集体按一定程序办事的章程。学校也是一个集体,许多学生聚集在一起,要想管理好,必须借助规章制度的约束力量,才能使学校秩序井然。这种制度约束的方式是在学校为学生制定的一些具体的规则中体现出来的。其中包括学生守则,学生行为规范,课堂规则,请假规则,课外活动规则,宿舍规则及学生生活、作息制度,扫除卫生检查制度,公物管理制度等。这些规章制度,极大地约束了那些组织纪律观念差,自由散漫的学生,防止了这些学生违纪行为的发生。所以,规章制度的约束能够使学生在统一管理中,适应环境,完善自己,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就会形成统一的作风,使那些有违纪想法的学生不敢轻举妄动,为建立一个学风正、校风好的社会主义大学打下稳固的基础。

大学生教育管理范文2

高校“学生管理”属于“学生工作”的范畴,是学生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理解“学生管理”应先理解“学生工作”。高校“学生工作”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用语,它是指“课外对学生进行非学术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等有关的概念、事项、活动的集合和总称”。目前,高校“学生工作”正逐步成为集教育、管理、就业、资助、社团建设、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于一体的工作体系,并呈现拓展的趋势。对于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学术界下了各种定义,但不约而同地把“教育”、“管理”、“服务”定义为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三大职能”。例如,有学者认为“高校学生工作是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品德经验为目的,对大学生组织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高校学生工作拥有教育、管理、服务三方面的职能,它主要通过教育对学生产生影响,通过管理与服务控制、调节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使各方面因素对学生的教育活动更加有效”。还有学者认为“学生工作是高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与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宗旨与规划,结合学生成长的规律与特点,精心设计、组织实施的影响与促进学生在价值观形成、智力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培养等方面成长的各种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活动或项目”。而高校“学生管理”作为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不但具备教育、管理和服务三大职能,而且是这三大职能的具体执行者。但从实效性来看,教育、管理、服务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三大职能,虽然各有侧重,但在执行过程中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种关系可以从各自的角度来描述,“从管理学的角度讲,教育只是管理的一种方法;从教育学的角度讲,管理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教育”是前提和基础,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管理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学生自觉接受约束与规范,只管不教就会管而不服;“管理”是保障。管理带有强制性,能够巩固教育的成果,学生自我约束力不强,如果只靠说教,教育的效果是不能得到长久实现的;“服务”是起点也是终点,体现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三个一切”的理念中,带着服务的理念去教育、去管理就会使教育和管理更有效果,同样脱离了教育和管理,服务就失去了“学生管理”的意义,变成了纯粹的服务行业。教育、管理、服务三者统一于“学生管理”,成为其区别于其他工作的特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第一,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思想内容与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深入发展,互联网技术加速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不断涌入我国,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正不断地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某些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不高、缺少政治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对公益事业漠不关心,缺少同情心、正义感;功利心明显,自己基本功不够扎实,缺乏内涵,没有远大理想,只是注重眼前利益,比较地浅、浮、粗等。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主要解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由谁来负责,由谁来进行管理的问题。这需要同时发挥行政领导和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共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在事实上,特别是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似乎成了各个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部或者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利”了,而其他的部门只是遥遥观望,与己无关。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只看到自己的分内事,而没有一种顾全大局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第三,高校、家庭、社会与学生管理工作之间的统一性问题。在高校,不少教师自定义为“研究者”,对学生专业课以外的事情不闻不问,更有人认为学生管理工作仅仅是学校专职的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事情,未能把“育人”看成是自己的根本任务,没有真正形成“全员育人”的观念。当某些学生成绩下降时,首先想到的是学生智力或学习方法方面的原因,而不考虑家庭因素或者社会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造成影响。比如有的学生在中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但进入大学之后,面对独立生活的开始,独自承担各方面的压力,缺少学校、老师的关怀,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变得自卑、自闭,甚至萌发退学的念头。而辍学后因过早的步入社会,工作不理想,则会出现在社会上放任自流的现象。同时,社会和家庭又对其监管不力,结果可想而知,其对社会造成危害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这也正说明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之间缺乏沟通,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统一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大学生教育管理范文3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学校是进行系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想道教育不能单纯停留在通过课堂讲知识的层面,还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手段,通过感化、熏陶等各种途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是非观念和行为习惯。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一)三感恩和三热爱

我校贯彻国家教育部和自治区教委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提出了三感恩(即,感谢党和国家培养之恩\感谢学校教育之恩\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和三热爱(即,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的教育思想。通过在学生中深入扎实地开展三热爱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对党、对祖国、对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围。

(二)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定期培训制度

教育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也不是简单得到的说教。教育要抛砖引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通过班主任辅导员的认识,才能帮助学生型城市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我校对于班主任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指导主要集中在班主任辅导员例会中、学生处领导及时、准确的传达学校最新思想动态;定期召开一线班主任辅导员的管理经验交流会。在会上,班主任辅导员互相交流心得,吸取经验,正确看待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分岐,提高了班主任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班主任辅导员是班级的引路人,学生干部是班级的核心群,抓好这个核心群,学生工作就会事半功倍。我校学生会干部及班级干部约占学校学生总数的20%,针对学生干部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我校组织创建了学生干部例会制度。在会上,进行日常学生工作总结,及时反映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听取学生呼声,组织学生干部学习学校指导思想、规章制度,夯实学生干部的理论基础,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学生干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三)一会一课制度

一会一课制度,即定期开展主题班会与道德教育课,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制订了道德教育课的基本内容,强调从法制教育入手,深入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贯穿三感恩和三热爱教育方式。此外还通过征文,演讲,主题班会,院报等形式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此外,还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地养成自律自省的意识和知耻改过的观念,以及用于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明确辨别是非荣辱,自觉加强自我约束,使培养优良的思想道德观念成为大学生的主动追求。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在本质上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相互统一的。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与他们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正确的选择人生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以人为本,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管理机制

(一)创新管理机制

从管理主体的角度去创新学生管理机制。这里包括组织领导管理机制、齐抓共管机制以及学生自我管理机制等。其中,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管理机制,是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中共中央对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导管理机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高校党委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校长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负责,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学生管理机制。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切实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针对学生自我管理方面,我校学生自发成立了“大学生自律委员会”,为学生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形成了良好的基础。从管理方法的角度去创新学生管理机制。这里主要包括学生管理疏导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自制制约机制。“四个机制”是我校根据学生实际状况而创立的。实际告诉我们,这些学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人才群体,很多人讲义气、头脑灵活、适应性强、比较擅于交际,有些人在某一方面还具有很突出的才能。只要我们正确引导,发挥他们的特长,他们不但不是包袱,而且将会是巨大的财富。因此,我们教育管理遵循的基本思想和工作原则是:以人为本原则、爱心原则、对一切学生负责原则、规范管理原则和服务原则。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落实到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着眼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从学生需要出发,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与学生处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对立格局,适应高校发展要求,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通过转变角色,来应对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二)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的作用

对班主任辅导员队伍考核使他们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校制订了《班主任辅导员职责》和《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条例》,进一步规范了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明确了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等内容,为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如:加强班主任辅导员的培训和管理,定期召开班主任辅导员会议,实行班主任辅导员例会制度;重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要求班主任辅导员每日深入宿舍,深入班级,进入学生视野。同时,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严格把关,使我校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在动态中不断优化,形成良性循环。注重学生工作研究,本年度,大胆地实施“班主任辅导员管理百分竞赛奖”,提高了待遇,稳定了队伍,极大地调动了辅导员的积极性,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学生干部队伍,充分发挥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延长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手臂。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学生党员干部队伍,就抓住了学生的主流。建设好这支队伍是增强我院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性、实效性的重要保证。为此,我校制订了《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生干部考核条例》,实行各类学生干部例会制度,主要抓好学生干部队伍、班长队伍、团支书队伍的建设;我们还提出,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平时,我校经常性地开展学生干部经验交流、学生干部培训等,努力创建一支学习性、服务性、创新性的学生干部队伍。还规定,凡是学生干部在校表现优秀、成绩突出,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都要进入档案,以资鼓励。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人际关系适应不良、自我认知失调、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在学校的全力支持下,成立了“心理健康工作室”,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三、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对于大学生管理工作有重要辅助作用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课外活动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和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是实现高效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途径。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知道,如果大学生没有健全的人格,诸如道德教育、心理辅导之类也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此我校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当下教育热点,以月为单位,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三感恩、三热爱”文明活动月系列活动;结合我国60周年大庆,开展“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但展示了我校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更在评比活动中强化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广大学生遵守校规校纪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进一步优化了校风。

(二)成立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组织、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不仅要完善知识结构,更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全面提升自我。而社团本身也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校十分重视社团的教育工作。一个优秀的社团,其成员能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参与社团管理等多种途径紧密地与社团联系在一起。刚入学的大学新生,虽然面对从中学到大学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但通过参加社团的形式可以使他们由归属感到认同感,由认同感到荣誉感,找到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大学生教育管理范文4

【关键词】法治理念 大学生教育管理 创新

教育管理的创新既是方式的创新,更是管理理念的创新。教育管理理念是理念与教育管理结合的产物,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素质,使之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从而为国家培养人才。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是人,所涉及的主体都应该不断更新和创新管理理念,并借助特定的教育管理载体,运用恰当的教育管理方法来提高教育管理的效果。

一、大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缺乏自治,受行政权力影响较大

我国高校相对于西方高校,发展历程较短,在组建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别。西方的传统高校都是由一些自由学者自发组建或者是社会团体所创建的;而我国基本都是政府设立的,在建立之初便是由“政府主导”,尽管经过百年的改革与发展,也受到西方高校自治理念的影响。例如: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曾经力推高校自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术力量有机会参与高校的改革,推动了我国高校自治的进程,但是受到当时国情和学校因素的影响,这些改革没有坚持下去。建国之后国家大力发展教育,大量的高等院校在政府的帮助下得以建立,因此,政府对高校有着实际的控制权。如果高校没有足够的自治权,失去了自身的特性,沦为政治的附庸,那么在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学术等方面都不能够进行更加人性化、自由化、科学化的管理。

(二)学术失范现象严重

大学不仅是学生向老师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和老师进行学术研究的地方。一些重大的科研成就都是一些高校的科研成果。所以高校针对学生以及老师共同的公共权力,要体现出学术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但是在现实中,学术权力的主体往往从属于某个单位或个人,在对学术事务管理和学术资源分配中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对于一些较有成就的教授或者职位较高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对一些普通教师则是置之不理,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更是如此了。学术失范现象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来说也会造成众多的问题,限制了高校教师学术水平的发展,教师无法教授更加先进、科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就是影响了大学生的学术品行。我国高校的论文抄袭率极高,大多数大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都在充当着“搬运工”这个角色,根本没有创造性的成果,缺乏实事求是和创新精神,离高校所要培养的人才以及国家所需的人才目标相差甚远。

二、法治理念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的建议

(一)确立学生权利本位意识

在过去,我国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导向主要是着眼于有效规范和维护高校的教育管理正常秩序,对于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重视不够。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以及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越来越突出。权利本位意识是指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制定一些校规校纪,对大学生设定一些义务时,首先要保障他们应享有的权利,例如:学生的考试成绩能否公开,大学生的知情权、隐私权等。高校需要不断提高自治能力,不通过行政权力来对学生进行管理。高校在行使大学生教育管理权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权力的结果与设置这些权力的目的和初衷是否一致,将大学生放在学校的主置,合法地行使对学生的管理权,做到不缺位、不越位。

(二)高校要加强对法治理念的学习

我国受到传统思想和传统的政治制度影响较深,经常出现一些“人治”压过“法治”的现象。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和辅导员教师自身对法律的了解不足,法治思想不高,很容易做出一些不合法的管理行为。所以,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依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这也符合我国的“依法治国”方略。

(三)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行为能力

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行为能力,提高民主参与高校教育管理的层次。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层次分为:不参与、知情、提供建议、参与监督和参与决定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与大学生自身的民主法治意识以及行为能力息息相关。所以,高校以及学生自身都要注重培养民主素质,民主素质越高,民主参与能力就越强,参与效果自然越好。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民主参与的过程中容易采取一些偏激的手段,例如非法集会、游行等,所以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法律知识和思想的教育,加强对依法治国思想的宣传。学生也要通过参与民主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水平,不要总是停留在“想”的阶段,还可以通过组建一些社团、协会来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

三、结束语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创新对大学生的教学管理至关重要,这样能够促进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促进法治理念的普及,满足时代要求。创新教学管理方式和思想才能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满足国家需要的时代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丽.基于法治理念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7).

大学生教育管理范文5

论文摘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学知识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同时,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当代社会瞬息万变,大学生要应对现实以及未来的挑战,需要实现自身全面发展,需要心理的健康与成熟,有心理健康奠基,人们就能够学习正确认识自己、接纳和管理自己,就能够努力认识了解周围环境并与之保持适应,就能够积极地应对危机并增强能力与勇气,就能够做出成熟的、负责任的决定并付诸行动,就能够有愿望通过探索去追寻积极的人生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大学生承受的压力较大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定的未来就业带来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以及对于自身经济贫困等状况的不正确的看法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等,让大学生处于迷茫困惑中成为主要压力源,其中,学业困难、经济贫困、心理困扰尤为突出。

2.大学生承载着过高的期望

期望一是来自于学生家庭,家庭的过高期望和进人大学之后的现实常常会有强烈反差;二是来自于社会,社会对人才的全面的高要求和现实中优秀人才需求的紧迫性,使得原本满怀壮志的学子在面对社会的完满期望前感觉压抑;三是来自于学生自身,成才、成就的强烈愿望和大学生活现实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失衡。

3.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的过度承载与心理素质形成强烈反差,极易在熟悉的生活发生改变、心理需求受挫、遭遇生活变故等情形之下产生心理问题。

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1.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中,详细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工作落到实处;通过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常设机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2.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撑。

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合适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高校学生辅导员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队伍,学生辅导员应该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并在上岗之前接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的与学生沟通、疏导学生心理问题以及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认知和行为状态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

3.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心理健康教育只靠专家和一部分老师远不能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研讨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 转贴于

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式初探

1.实施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形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虽有纪律与制度的约束,但这种约束的作用是有限的,学校管理必须将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转变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动机,进而形成有利于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目标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

作为学校管理者,在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同时,还要建立能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机制,满足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要促使教师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各种个体心理行为就能和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和潜一致,也就形成了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2.制定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本身带有强制性,但这种强制性要体现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性化,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在制定各种学生管理制度时,要遵循学校组织下学生个体心理行为的规律,不要以破坏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寻求维持、就范、整齐、划一的状态。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总之,学校的各种学生管理制度要服从于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将显性的制度约束转变为隐性的学生心理行为。

3.整体规划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指利用学生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各种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包括由学生自己主导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等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这类活动的管理,须有整体规划,指定专人负责,在遵守心理教育的有关原则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参加。

4、科学布局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是指校园内写有心理教育格言的各类标语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黑板报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校内刊物等。这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它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对学生的心灵有一种特殊的感召作用,使其全方位多角度的发挥它的独特作用,和学生的心理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相互生辉。

大学生教育管理范文6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尤其是以90后为代表的大学生,其思维模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通过传统的管理方法对其进行管束,限制其行为,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传统“听话式教育”模式,实施一管到底的方法,只会刺激学生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甚至走向叛逆的道路,培养出一些“口是心非”的双面人。

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而当前教育培养的却是一些中规中矩和生搬硬套的“听话人才”。传统“听话式教育”模式就是让学生听话、遵从的模式,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化特点和个性化发展需求,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容易使其产生思维定势,当其走出学校后,更无法参与和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三、传统“听话式教育”模式的创新

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主,突出“新”的特点,这部分群体绝不是简单的又一代人的成长,这是真正一代与互联网全面接触的群体。这也是对社会进行全面“接管”的一代,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基于这一特点,必须对传统的“听话式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1.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受“快餐”文化的影响,乐于接受新事物,知识面较广,但是掌握的信息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需要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90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们思想独立,多从自我角度出发,以个人价值作为对事物的主要衡量标准。大学生有创新意识,但自控能力不强,合作意识单淡薄,需对其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难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易受到功利思想的影响,加之其内心脆弱敏感,更需要采取新的管理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2.新“听话式教育”模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