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例6篇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1

信息技术评价的依据: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变

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等文件规范着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是评价设计的重要依据。随着规范性文件的演变,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总体思路也相应发生着转变。

2000年颁布执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将课程的主要任务定位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在体现教学目标水平的行为动词使用上,只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用“掌握”,其余动词均为目标要求较低的“培养”和“了解”。即从目标层面分析,课程内容与难度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基于指导纲要的思想以及此前计算机课程评价中只涉及计算机且偏重知识技能的惯性,信息技术课程此后的评价中仍然以计算机知识与技能评价为主。

2003年,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被颁布执行。新课标中,定位本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以往教学以及评价中相对受到忽视的维度。随着新课标的执行,评价已开始尝试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处于尝试初期尚为粗浅,但对教学积极的方向性引导作用却是不可否认的。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全国性课程标准虽至今尚未出台,但江苏、上海等部分省或直辖市已出台区域性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并纷纷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作为课程主要目标,体现出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向的一致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样纳入义务教育的信息技术评价范围。

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完整的教学评价体系应由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共同完成,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一直以来对诊断性评价却少有研究。虽然信息技术课程中基于诊断性评价的分层教学长期受到关注,但遗憾的是就诊断性评价本身而言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分层教学往往基于教师个体的观察或经验性的测试。这不能不说是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中的一大遗憾。

相对而言,形成性评价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受到较多重视。甚至在CAI软件较为盛行的几年中,形成性评价成为了CAI软件课堂教学中默认环节之一。即时的评价、即时的反馈,使信息技术教学效果通过数据得以精确评判。但由于这种单纯依靠技术手段实现的评价较为机械,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展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此在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的出现后逐步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此后的信息技术形成性评价,更多从多元评价理论中吸取养分。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方式,强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其多元化体现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等多个维度,并体现出对开放性与个性化的尊重。美中不足的是目前多元评价研究虽多,但具体实验多基于较小的实验单位与较短的时间跨度,规模性与连贯性的欠缺使其对教学的反馈与调整作用无法得以充分体现。

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因其利害性而在各种评价中备受关注。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伊始的打字速度测试到列入高中学分体系再到进入高考方案、高校自主招生试卷,不仅显示学科本位的信息技术课程地位提高,更体现出对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多偏重于认知类的结构性挑战。

信息技术课程初设之时,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零起点状态,再加之对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两者概念的混淆不清,因此总结性评价中以消除学生计算机零起点状态的打字速度测试、WPS办公软件的应用技能为主。此时义务教育阶段尚未将信息技术列入必修课程,因此在省、市等大区域进行统一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的方式较少,多为校级考试及教师自行组织考试。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因已成为必修课,因此总结性评价的区域统一性更强,相关研究与改革更受关注。2002年左右,机考形式出现在北京海淀区、江苏省等地区的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中,笔试+机考的形式成为此后多年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的常用方式。笔试主要用于检验知识性目标的达成情况,机考则用于对过程与方法等操作技能的评价。

这种笔试+机考的评价方式,相对于此前单纯以笔试考查知识与技能的方式而言,更符合信息技术的学科特色。遗憾的是由于机考形式对考试系统的依赖性以及考试系统本身的不完善,导致评价中出现了一些与课程目标相违背的情况。模拟操作环境与真实操作环境的差异性、操作题答题途径设计的缺陷导致学生不得不在迁就考试系统的前提之下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及偏好,从而约束了个性化。

题库也成为影响机考科学性的一大因素。大规模的机考必然需要大量的试题以及合理的组卷策略作为支撑。由于对硬件设备的依赖导致无法实现大规模学生同时机考,由此带来了对机考不同场次学生之间的不公平。而用以保证题库良性循环的试题扩充及更新率的不足也成为机考形式的一大制约因素。

在经历了从笔试到机考的转变之后,近几年来,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又出现了回归笔试的趋势。尤其当信息技术先后纳入海南、山东等省高考方案时,大多以笔试的形式出现。笔试的回归,一方面是出于高考对公平公正、稳妥有序等要求的考虑,另一方面也与近年来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研究的进展有关。

相关研究证明,在笔试环境中,通过对试卷结构与试题的精心设计,在过程化、人性化、面向三维目标的原则指导之下,通过客观题、半客观题、微型主观题、主观题等试题类型,可以取代机考,实现对三维目标的全面覆盖。在海南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科基础会考试卷设计中,就率先通过客观题、半客观题和微型主观题三种题型体现出以上三大原则。虽然试卷中仍然存在过程化不够、阅读量偏大等问题,但是其成功尝试验证了信息技术评价中笔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笔试形式虽已回归,但无论从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到试卷及试题的设计都与十年前的笔试有天壤之别,确切地说,并非形式的恢复,而是体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中,笔试与机考两种方式依然共同存在并不断完善。随着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机考中的技术困扰有所好转,但短时间内完全摆脱技术障碍的可能性较小。题库的建设及组卷策略在机考中正越来越受重视,即就总结性评价而言,试题试卷本身科学性的关注度正越来越高,这是笔试及机考中所体现出的共性,显示出总结性评价良性发展的趋势。

但无论是笔试还是机试,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的实施中都存在一大缺陷,即反馈机制的缺失。除了海南、浙江等少部分高中会考提供较为详细的试卷分析以外,大多数地区及大多数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结性评价都缺少必要的统计分析。即使在数据统计分析极为便利的机考形式中,往往也只反馈个人分数等级等信息,统计分析缺失严重,更不用说如同香港资讯科技课程考试般详尽的考试报告,评价对教学的反馈与调整功能被忽视,试卷试题本身的分析与评价的改进无据可依。

通过对十年的回顾,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我国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正顺应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遵循着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最初的稚嫩状态一步步向前探索、推进。虽然其中有弯路、有反复、有争议、有不足,但总体趋势是越来越科学、规范,并带动信息技术课程向着科学、规范的方向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 肖焕之.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再思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4).

[3] 樊家伟.即时评价为信息技术课堂锦上添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0(5).

[4] 丁婧,李艺.信息技术新课程总结性评价试题设计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6(4).

[5] 段青.回归应用考查能力―海南省2007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科基础会考试卷分析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0).

[6] 段青.回归应用考查能力―海南省2007届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科基础会考试卷分析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1).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2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已被省教科院成功立项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2018年度规划课题,为了保证课题方案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之中,根据相关要求,我们课题组定于今天开题,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老师们指正、审议。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它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感测技术、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等。我们所要学习和运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予以支持的相关内容。包括教育教学资源的下载、办公系统的操作、PPT的制作和使用等等。

所谓“课堂教学优质化”,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在课堂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枯燥、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鲜明的电子信息,变单调为丰富,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从而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

国外信息技术与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起步较早,比如美国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对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研究。就课堂教学而言,他们通过整合打造轻松愉快、乐学善学、精彩灵动的教学新时空,“使学习变得更有趣、更容易、更广阔、更加丰富多彩。”。英国早在教育中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使用计算机,如名为“国家计算机辅助学习发展计划”(National Development Project for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NDPCAL)的研究。“把计算机整合到课程中的观念”(Integrated Computers Curriculum)就是这项研究所提出来的,主要强调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合理利用,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意识以及应用等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法国也十分重视。法国教育专家指出:“在动态环境下,空间图形性质和几何教学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强化。”早在1985年,法国就要求学生从小学第四学年开始接触信息技术,而且把“计算机入门”作为必修课设立到“科学技术”学科中,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软硬件环境的配备,为课程整合的良性开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正所谓“突破现状是发展的必然。”。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2000年4月6日,教育部长陈至立在新加坡召开的以“为了21世纪学习化社会的教育”为主题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次教育部长会议上作了题为《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的发言。她不仅明确提出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中国面向21世纪教育的目标,而且强调“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2012年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政策集中出台。根据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想适应的教育信息现代化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这对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和总体方向。2012年4月,刘延东关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了“三通两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即“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这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尽管信息技术平台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在全国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在农村小学课堂中的研究与实践还属于起步阶段。同时,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课堂深度融合方面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理念上的高接受度和低层次的实际运用的矛盾、信息技术的百花齐放与无统一标准之间的矛盾,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结构和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立足于听课老师和领导的信息技术的虚假热闹和立足于学生的学,不断优化学生的学法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如何让信息技术平台真正促进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提升,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 如何使整合达到最佳状态?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我们想从“课堂教学”这个点上做一些探索和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为推进新课改进行一些尝试。而这,恰恰是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所在。鉴于此,我们提出《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研究目标: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培养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

2.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有效途径、策略和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将“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研究内容:

1.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途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教师的教学向“以学定教”的学生主体方向发展。

2.研究如何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得课堂教学实现最优化,进而取得优质高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3.研究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变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为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怎样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成为所有学生发展的平台,最终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形成。

研究假设:在信息技术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小学生寻求探索之火的原动力大大增强,多媒体成其为聚精会神的心理动因,孩子们最大程度地身动、心动、神动、肯学、想学、会学的念头一再高涨,其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是事半功倍的。

拟创新点: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介入,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身心发展和创新发展;重要的是,现代化信息技术是否促进了每一个孩子们的成长,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发展、都能提高,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的难以忘怀的思维之光、自由之光、创造之光,以及思维的交锋、情感的交融、经验的积累、思想的领悟,才是我们更加需要的境界。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先对相关的理论资料进行学习和总结,如:国内的研究现象以及研究的理论依据等等。之后,通过相关调查对当前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明确情景的创设对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的作用,并通过寻找数学课堂情景创设的基本途径来有效的将数学情景有效的应用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并通过总结分析形成相应的报告。最后,通过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和总结,形成最终的结题报告。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借助网络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方法,关注与本课题相关的最新动态、最新理论以及已取得的相应成果并大胆吸取借鉴相关文献理论中的优秀成果,为展开研究做好理论铺垫。并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深入开展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通过开展公开教学、交流研讨、专题分析等一系列活动,探究如何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的分析,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应用与实践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兴趣爱好产生的影响。

4.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认真撰写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积极探索我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有效教学实际操作方案,通过撰写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分析,总结信息技术在学科课堂教学运用实践中的经验。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撰写研究报告、等。

5.成果分析法: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的操作方案,最终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策略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汇总资料,并选取有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推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三)技术路线:调查分析——>确定目标——>制定计划——>实践研究——>实验比较——>形成结论——>修正完善——>总结成果——>推广应用

(4)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2018年5月到2018年9月,成立《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小学课堂优质化》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初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发展动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育手段的重要性,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增长点和切入点;组织课题参与人员系统学习有关运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对全体实验人员进行运用信息技术培训;调查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发现问题,提出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的研究思路,撰写开题报告,制定研究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制定研究计划,具体实施研究,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参与学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与学,探索有效的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模式,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教与学的优化,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进而培养高素质现代人才的目的。实施期间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人准备一节公开课,在有效整合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收集优秀教案、优秀课件、优秀教学实录、教学叙事等。形成阶段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

(3)总结结题阶段:2020年3月至2020年5月,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收集优秀论文、教师研究案例等,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负责人张瑞清,一级教师,长期从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多次获得过辅导站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和县级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多次获得镇级和县级“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获得了县级“骨干教师”荣誉称号。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曾两次参与了省、市课题研究工作,2008年9月他参与研究的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改中提高学困生数学成绩研究》经专家评审,通过鉴定;2017年9月他作为第一参加人研究的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顺利结题。在课堂教学中他善于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撰写的论文《浅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在2004年5月荣获武威市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选小学组三等奖;撰写的论文《提高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做法》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看法》分别在《天祝教育》2010第3期和2014第1期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刘生俊,一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3年,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曾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教师”。撰写的论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初探》和《构建初中语文教学互动课堂刍议》分别在《中小学教育》和《语文天地》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马维兰,二级教师,市级农村骨干教师,曾多次荣获镇、县、市级优秀教师、少先队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具有很强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工作,2015年10月,撰写的论文《农村美术教育该走向何方》在省级期刊《教师》杂志第261期上发表。

课题组成员吴永珍,二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达13年,工作中善于钻研,曾多次获得辅导站各种奖励,现为学校数学教研组组长,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撰写的《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发挥错题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于2016年5月发表在《吉林教育》上,作为第一参加人参与研究的武威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易错题集的建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探究》于2017年9月通过鉴定,顺利结题。

围绕本课题,我们进行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18年3月,我们确定了课题,组织了课题研究小组,围绕课题进行一些相关的调研工作,查阅了相关资料和书籍,了解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水平,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等进行多次研讨,最终完成了课题申报报告。

学校现代化教学硬件设施较为先进。每个班级都有“班班通”一体机、视频展示台;学科任课教师人均配备电脑一台,且已接入互联网。这些为我校开展“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辅导站和学校领导注重教育科研工作,开学初提出了在我校开展“常态课优质化、优质课常态化”教学研究工作,我课题组选取其中一点研究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校积极筹措经费,准备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素质;建立健全了教科研制度,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五、课题成果预期和呈现方式: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3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风靡全球。围绕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许多新兴产业纷纷涌现,不断扩大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一信息技术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信息技术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一本学期在学校的领导下,本着学校提出的“构建书香校园,打造品牌学科,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内涵”的目标,现结合一学校以来高一年信息技术实际情况开展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本学期教学质量目标达成情况

期初的教学质量目标,力争A率70% ,AB率80以上。现在根据考试情况看:1-6班的考试成绩来看,平均分87。1分,及格率97。8%,优秀率达91。6%,总体上,这次考试还是达到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多数的学生平时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平时上课也还是比较认真的

二、个人教学教研方面

在教学中,我经常研究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我们从光盘上或到其它学校去找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小游戏,把这些游戏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给学生玩,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经本期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规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达到了规定的操作技能水平,而且还从游戏中学到了许多其它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了学生十分喜欢的课程之一。

在教学之余,我还努力 使学生学了一些课外的知识 , 学生既能玩得高兴,又能学到许多平时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有的学生学会制作小动画,有的学生学会了用计算机来解决一些其它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加强教学教研,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教师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在本学期,在教学之余,加强了对业务的钻研。并根据教研情况,撰写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管理》

四、研究性学习

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在高一年五、六班成立了《磁灶中学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并完成了开题报告及相关的材料。

五、第二课堂方面

为了促进我校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普及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他新精神,激发广大青少年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在高一年,我利用课余间,组织部分对电脑制作有兴趣的学生进行集中指导创作。举办“电脑作品“兴趣小组。并在高一年开展flash动画制作选修课,让学生初步了解电脑动画制作的原理与电脑制作的一般过程。

六、个人专业发展

本学期积极开展公开课教学,多听课,参加培训,本人在业余时间,认真阅读了《作一名聪明的老师》,在读书过程中作好笔记。并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给自己充电。在18周周六到晋江一中听取了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讲座,让我受益非浅。

信息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展望学校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我觉得还有许多知识要学,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高一信息技术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二不知不觉本学期已快要结束,回顾本学期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的。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以后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会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在这个阶段中,本人能在保持原有良好工作态度的基础上,不断进步,不断进取,不断学习,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为了保持优良的工作姿态,以使下一学期能以更优秀的面貌去继续工作,现将本人本阶段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总结反思如下:

一、思想方面

在这一个学期里,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各方面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自己的思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对自己思想上有了更加高的要求。我还积极参加各业务培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默默无声地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肯定。这些肯定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变得更有信心,更有动力去做好每一样工作。

二、工作方面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八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电脑室的日常维护工作。工作是繁忙的,但作为已进入教师行业多年的我,相对于课改前,无论是工作方法,工作经验,还是工作效率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虽然工作量比较大,但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业务水平,本人在大量收集别人优秀设计,优秀架构,在向有经验老师请教的基础上,利用本人有限的时间建成个人教学博客,这有利于同行同事间的交流和学习,方便学生与我的交流,这大大有利于我教学的提高和及时掌握学生的动向,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

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在学校设备管理方面,本学期,本人对自己负责的电教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检修,保养,力求它们能够正常的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教学方法方面

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自己探索一些工具及软件的使用方法,一般情况下采取"提出问题 —— 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学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时,一开始老师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要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教材,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最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会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勤方面

我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处理好学校工作与私人之间的关系,不迟到不早退,有时还会加班加点,这同时煅练了自己。对学校的工作尽职尽责,不论是学校分到的哪一项工作,我都配合同事尽自己的努力把工作做好。

五、更新知识体系

工作任务虽然非常重,但不管怎样,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应具有比别人更超前的目光,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资讯,明白到自身的责任,为此,我经常通过订阅《电脑报》,《网络安全》,《新潮电子》等书籍,上网浏览新课程教学网等形式,学习更加多的,好的,新的知识。同时还争取机会多出外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平时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

总括这阶段,本人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敬业爱岗,不断进取,不断进步,遵纪守法。展望以后,我会在保持原有优良作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我一定要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成绩。

高一信息技术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三本学期即将结束,回顾整个学期的工作,有好的也有不足之处,我作了一下总结,,希望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高一信息技术专任教师1人,高一共5个班级。所有的教学活动100%在机房开展。高中用教学机房1室(60台),操作系统为Windows98,教师机一台,专用PC服务器一台,操作系统为Windows服务器版,全部联入因特网。

教师情况:

早在上一学期,我们就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读活动,在教研活动展开讨论和心得交流;开学后我们在认真学习全省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培训资料的基础上,对新教材仔细推敲,认真阅读教学参考用书与新课程先行省份的经验总结,制定了真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精心备课,把握三大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教研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商量教学安排、进度、内容、方法,交流心得体会。

学生情况:

我校高一新生面向全县招生,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学期初我们制作了调查问卷,调查显示每个班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一点信息技术基础也没有(小学初中未开课),有一部分同学已学信息技术知识遗忘率甚高,连基本操作都不会,更谈不上简单的信息技术技能,特别是男女生差异大。于是,在课堂上我们将基础培养与新课程同行,让零起点学生逐步适应,非零起点学生巩固。大部分学生慢慢地能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了。

课程实施情况:

本学期配施的教材是沪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与以往的教材比较,本教材确实有很大的改进,它以信息活动为主线构建教材体系,注重经历信息活动的过程,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材每章的章导言将技术、生活、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应用实例。

该实例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对本章的知识做了概括和梳理,为教师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教材采用了“做中学”的编写风格,各环节中穿插了大量的活动,各节以任务体验为先导,配以一定的提示板,使学生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展开信息技术的学习,比较符合人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特点。但是本教材要求学生的起点较高,对于我校的校情学情来说是难以实施的。

例如文本信息、数据信息加工这些内容,教参上建议的只用两三课时完成教学,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却要花费半个学期甚至一个学期的时间。还有对于声音、视频等信息的加工的教学更因为硬件条件有限而难以实施等等,所以在本学期教学中,我们只好立足校情学情,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思路上依托教材,实现内容重组,先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的信息素养。因此刚开始可能要耗费部分时间,但是我想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必然会受益非浅。

结语: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4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实践性教学;学生主体;自主探究;课堂小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很多初中学校都加大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投入力度。然而,现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不考虑学生的认知差异,采用统一标准来要求学生;老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初中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等。这些问题都成为制约初中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具有实用性与理论性相统一的特点,初中生应该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实现探究性教学,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符合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要求。本文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信息技术、做好课堂小结三个方面,浅谈实现实践性教学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初中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讲,学生听”是教学的主要手段。在这种课堂之下,初中生是被动的学习者,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剥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初中生的主体地位,促使他们主动探索信息技术知

识,老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老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切不可“越俎代庖”。在初中生学习如何利用网路来搜索信息的时候,我先了解了学生平时常用的搜索引擎,学生说了百度、谷歌等。然后我提问:“最近的奥运会十分火爆,大家能利用网络收集一些关于奥运会的信息吗?”学生说:“可以。”然后我问学生:“大家说,我们在收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有位学生说:“张继科,你醒醒吧。”全班同学都笑了。我问大家:“为什么搜这句话,大家就能搜到张继科呢?”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门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十分积极主动。他们在这堂课中发现,如果输入的关键词不一样,搜出来的内容也就不尽相同,从而了解关键词对于网络搜索信息的重要性。

二、开展自主探究性活动

现在很多老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活动的时候,总是把所有的结果与技巧呈现给学生,学生只需机械地模仿老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就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成绩。这看起来似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但是不利于培养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初中生会习惯依赖老师的讲解与示范,在未来进入社会之后,无法真正应用信息技术。因此,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开展自主探究性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提高初中生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教学手段。老师要注意引导初中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要直接把教学结论呈现在课堂上,而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在《制作角色动画》一课中,我首先选一些同学,以他们为原型,给他们设计静态的动画形象。在课堂开始时,我就将这些动画形象展示给学生,并且让学生说出这些动画原型究竟是哪位同学。在观看完毕之后,有的学生提问:“老师,您是怎么做的?”“只有静态的,没有动图吗?”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之后,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习。学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开展了积极的自主探究活动,并且在课本中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为了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我让他们在班级中选择一位同学,分别为这位同学设计静态动画形象与动态动画形象。

三、做好课堂小结工作

在过去的信息技术课堂上,由于课时较少,很多老师会在45分钟的课堂上讲授大量的知识,并没有留出课堂总结的时间。我国素质教育起步较晚,老师在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出现经验不足的现象。因此,老师要在课堂上留出5分钟的时间,总结这堂课的优点与不足,并据此作出改进,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课堂小结不仅是一节课的结束,也是下一节课的开始。学生通过课堂小结环节,也能够更加了解自己所获得的进步与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便于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练习,从而切实提高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属于新兴科目,老师应该开展实践性教学,为提高初中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初中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主动探究信息技术知识;开展自主探究性教学活动,培养初中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课堂小结工作,明确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吸取经验,为下一轮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基本原则

随着西藏教学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要在教学中发挥最优效果,就必须与所授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根据学科教学和教学对象需求,恰当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才能优化教学效果。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学习活动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以更好地完成课程学习目标。我认为,在西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应立足西藏实际,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运用恰当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种理论都有其适合西藏特点的正确性,然而,当推及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时却没有一种理论显示出普遍的合理性。在西藏,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现代化教学条件有限。因此,必须运用恰当的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认知主义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上。行为主义能促进对需要机械地记忆知识或具有操练和训练教学目标的学习。建构主义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式地学习。WWw.133229.CoM因此,在西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中,应该兼顾各种理论的合理成分,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及西藏现有教学媒体等多种变量,灵活地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二、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建构起整合型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活动新形态。人类的思维类型可按抽象思维、具体思维、有序思维和随机思维进行组合,不同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的人学习成效与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有关。西藏的学生对主动将外来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欠缺,比较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并且需要教师明确的指导和讲授。在西藏特别是西藏农牧区,大部分学生不愿意独立学习,个人钻研,不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西藏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西藏学生的特点,实施针对性强、层次简单的整合策略。

三、根据学科的特点构建适合西藏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每个学科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西藏,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社会学科类科目的课程,而对于自然学科类科目的课程或由于学习基础较差或由于学习过程有困难等原因处于抵触状态。为此,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不同类别科目的特点,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社会科学类科目可以尽量模拟出最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给学生反复练习的机会。自然科学类科目则应通过信息技术尽最大可能将抽象的规律变具体,将枯燥的学科内容变生动,给学生创设认知环境,让他们经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再由抽象思维到具体思维的过程,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当然,对于不同的学科,既有相同的整合原则,也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整合策略。

四、结合西藏实际加强学生的动手活动

在西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喜欢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内容,而信息技术恰恰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实践领域。因此,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新观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恰当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动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足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学习活动结果具体化,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具体操作,反复练习,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事实上,在西藏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体性的舞台。

五、立足西藏实际应用各种媒体

不同的教学媒体特点不同,作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及影响也不尽相同。印刷媒体抽象性较强,价格低廉,携带方便,但不能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听觉媒体在教学中通过声音来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内容比较直观,但随意性较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且传播范围有限。视觉媒体和视听媒体能多角度、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开展教学活动,但造价较高,投资较大。信息技术是一种综合技术,是一个多层次、多专业的复杂体系,

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它的发展是由许多单元技术支撑的。在西藏,虽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较内地要落后一些,但常规媒体如摄象机、电视机、录音机、照相机等比较普遍。在进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各种媒体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利用多种媒体制作适合西藏教学的电子作品。

六、针对西藏教学特点进行学习结果作品化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总结习惯是提高其学习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总结学习结果能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结构,承上启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继续学习做好准备。在西藏,由于学生普遍良好学习习惯缺乏等原因,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往往忽略总结反馈环节。因此,在学生获得学习成果之后,应及时要求学生将学习成果总结、给其他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以及社会上的各种人员。这个学习环节在西藏教学过程中犹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总结能力,养学生的交流力、表现力、约束力,并使学生分享更多的学习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作用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作为西藏教育战线的工作者,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恰当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全面推进西藏教育教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信息技术总结范文6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即用总结性评价的方式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评价,着眼于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态度进行评价;对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的信息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在本研究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具体的实践形式表现为中考、期末检测等。

二、研究目标

建立一套系统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体系并加以验证;促进并引导信息技术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促进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健康发展。

三、研究过程及成果

1.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现有的初中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采取机考模式,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操作题两项。单选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题主要考查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虽然命题人员努力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尽可能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判断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但始终不能切实考察出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价值观、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对资源的整合与表达能力、创作灵感和创新能力,在评价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方面显得尤为不足,其智能化和人性化严重不足的弊端日渐显现。多元智能理论强调评价的多元化,倡导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体现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方面。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关注学生求知、探究和努力的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评价,开展自评、互评、师评活动。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加工模块涉及到设计应用文档、制作动画、设计多媒体作品、创建个人网站等电子作品创作,这既是技能积累的过程,又是运用技术进行创作的过程,是课程教学的重点。若能引入作品评价,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关注学生技术的掌握和运用,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智慧和灵感的迸发,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将成为目前评价方案的有效补充。因此,本研究对现有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方案提出了改进意见,经过反复研讨和总结,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即初一、初二期末测试进行作品设计,初三中考进行上机操作。

2.制定作品评价标准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学习信息加工和处理等模块的过程,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电子作品的创作过程,必须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模块总结性评价,其重点在于评价学生对电子作品的规划设计意识、对信息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能力、对构图、色彩、声音、动画等元素的审美表达能力以及通过作品张扬个性的创新能力。要科学地评价这些作品,就必须研制合理的评价标准。经反复研讨和实践,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评价作品:即规划意识、技术实现、审美表达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考察学生创作作品的意识,综合运用技术进行信息表达的能力。由于每种作品的行文规范不同、技术含量不同,针对不同模块的特点,需制定不同的评价细则,通过量规评价工具来充分反映学生在制作电脑作品、完成作业任务时的各种技能水平,比较科学地评价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的智慧和潜能。

3.设计作品评价平台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许多教师早有进行作品评价的自主意识,然而由于作品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或学生,所以常常会出现主观性和浅层性等问题,要使评价手段成为教学的诊断和促进工具,就必须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开展评价,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因此,本课题组结合学科特点和技术优势,认为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网络这一更加隐形的、没有畏惧心理的环境下,让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进行表达和人际交流。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更新等特点,构建网络作品评价平台,是开展作品评价的基本条件。该作品评价平台须具备以下功能:(1)具有收集作品并记录学习历程的功能;(2)具有多元评价功能;(3)具有教学管理功能;(4)具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双重功能。

4.有效实施作品评价

当相关单元作品创作完成后,开设作品评价课,使用作品评价平台进行作品评价。评价流程如下:(1)熟悉平台,上传作品使用作品评价平台开展作品评价,需要先注册用户,然后按学校、班级、姓名登录,再将电子作品上传到服务器中。界面设计采用网页模式,简洁而友好,操作非常方便。长期使用后,更能感受到使用评价平台进行评价的优势。(2)听取意见,修订标准评价标准由明确定义和描述的指标构成,每一项指标分为不同分值的能力水平,并清晰地描述满足不同水平和分值需达到的要求。教师在课前利用平台公开评价标准,一方面让学生尽早理解评价指标和要求,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合理吸纳他们的建议,使评价标准更加科学、有效。(3)当堂示范,指导评价由于评价经验和能力不足,学生面对作品时,对评价标准仍然难以把握,只有极少数同学能够具体指出他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大部分同学只能以“棒极了”、“太菜了”等简单词语加以概括。因此,教师要结合作品进行有效的示范指导,使学生尽量学会客观、公正地评价。(4)主体多元,实施评价在本环节中,教师针对作品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评价。作品中“典型”问题的发现,主要通过教师的观察或者学生推荐。每一位学生可查阅本人作品,实施自评;查阅同学作品,实施互评。通过欣赏和评价他人作品,明确个体在集体中的定位,了解自身作品的优点和不足。(5)评后反思,完善作品课堂上作品评价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阶段性学习的结束,所有学生必须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身不足,保留作品的特色,进一步完善作品。

四、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多元评价的理念很新,但深入实施阻力较大。目前,实验校大多是一些示范校,在实验过程中曾试图将实验校扩大到乡镇学校,发现大部分学校教师研究能力有限,参与热情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