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0-05 06:33:11
历史如同波涛澎湃的大海,可吞没在海面上的船只,而我们的祖国,曾经就是这大海上的小船,在左摇右晃中有过几次翻船的危险。后来呢?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历史的选择》,它讲述了“后来”发生的事:在祖国这只小船饱受风吹雨打时,神州大地上出现了一线曙光——中国共产党诞生!他带领着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打倒了卖国贼,创建了新中国,最终带领着中国走向了富强,也将祖国——原来的小船变为了坚硬无比的军舰。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还有那些为创造祖国美好未来而努力‘含辛茹苦’甚至鞠躬精粹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的人是多么高洁伟岸,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事多么感人。么当读到这些英雄事迹,有谁会不被他么所感动呢?
在这本书描绘的英雄中,我最喜爱的是钱学森。他生于1911年,以是祖国的老将了。钱老先生可谓是功勋卓著,他为祖国发明了导弹·火箭·卫星……使得中国不再被看不起。钱老先生的才华与智慧不得不令人感到赞叹,而他这种一生为祖国不辞劳苦的奉献,为探求富强的道路而努力奋斗,最终毕其一生精力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是祖国的功臣,人民的公仆,也是科学的奇才。
书中不仅有科学上的英雄,还有见义勇为、为人民服务的战士,那就是家喻户晓的雷锋同志。他处处为别人着想,从来不顾自己的利益。不管在何处,只要有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雷锋的精神是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而这个世外桃源,是用雷锋那高洁伟岸的精神与在生活中他人点点滴滴的赞扬与感动搭建而成的。他的精神与行为确实是可贵的,所以至今为止,还一直有雷锋精神的传播,这种精神感染着世人,也深深感染了我。其实,雷锋精神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或在点滴小事中,他不会离开岁月的史书,不会消失在神州大地上,也不会消失在人们的心中与记忆中……
作为祖国的未来、中国共产党的接班人和新时代的开拓者,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面对着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面对着革命先烈的期望,面对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我们应该努力完成党交给我们的任务,最终成为一个光荣的、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思想上,我们应该不违背党的中心思想。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地传播这种思想,让祖国的人民都能有这积极向上的“红色精神”。
在学习与工作上,我们应该有坚持不懈、知难而进的精神与百倍的信心来面对学习与工作。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学会独立思考,如果自己无法解决,就要立即请教他人;在工作上遇到难题,应想尽一切可行的办法来解决,要相信自己,更要以团队的利益为中心。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日子,这90周年来,共产党经历了多少困难,才有了我们的新中国!
《历史的选择》这本书讲了从1921年到我们2011年,共产党经历的无数坎坷,正因为经历了这无数坎坷,才会有成功;正因为有了成功,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中国!
在这本书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是《霹雳一声震天响》—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个故事讲的是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上海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来自各个地方的12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途有密探闯入,只好转到浙江举行会议。在会议上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基本政策等。最后,会议圆满结束,代表们齐呼万岁,中国共产党便正式成立了!
鸟儿选择了天空,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骏马选择了驰聘千里,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因为它的民族有团结的力量。中国,一个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磨万韧还坚劲”,选择了“粉身碎骨全不怕”。 正是这种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狮。
气势雄伟,被称为历史长龙的万里长城;古朴典雅,优美如画的苏州园林;银装素裹,云气缭绕的巍峨泰山。它们让我知道,它们能成为世界历史文化的遗产,却绝不仅仅是因为我所能看到的美景,更多的却应该是岁月流逝后,历史在那里留下的颇有独特韵味的沉淀,因为我知道是历史选择了中国。
中国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夜深人静,长明灯旁,一个虚弱的身影正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他,司马迁,饱含心酸用自己的丹青妙笔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臣著——《史记》,史学的天空因为有了你这颗星而更加煜煜闪光,文学的园地也因为有你这颗星而更加灿烂辉煌,我想这些是伟大人物积累而成的文化。
汩罗江上的一圈涟漪,让我不得不想到屈原,一个愤世嫉俗,报国无门的臣子,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用楚辞《离骚》洗去了历史的铅华,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豪情壮语成为后人追求理想的动力,铮铮铁骨的他被后人所景仰。
一、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1.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资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重难点、核心知识进行分析、理解。
一是读每个单元前的知识概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在每个单元前,都有单元知识概述。授课前,教师要求全班学生齐声诵读,初步从整体上了解单元知识构成;授课完毕后,教师再次指导学生齐声阅读,并在学习的基础上对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二是读教材中的重点段落。主要借鉴语文学科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对教材中的重点段落进行逐字逐句地解读,对历史史实进行剖析。在读这些重要段落的时候,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最终解决问题。同时,教师也要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解读历史概念、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或运动的基本方法。
如在讲“分封制”这一历史概念的时候,教师首先给每位学生一张“资料卡片”,然后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完成资料卡片上需要填充的内容(目的、内容、对象、作用等),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填写资料卡片,对分封制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交流、研讨彼此提出的问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点拨,同时补充一些资料,提供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概念并进行应用。最后,为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理解程度,教师还可要求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什么是分封制”,这样做能够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当然,历史教材需要阅读的内容还有很多,如阅读“历史纵横”可以拓展、丰富知识内涵;阅读“本课要旨”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本课的核心、主干知识;阅读“学思之窗”不仅可以延展、关联学科知识,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读史料
一是历史资料。在讲课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这样的模式:提供史料―设置问题―指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勾画包含有效信息的字句―结合所学,对勾画的原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析、概括,回答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但是学生参与面不够宽,仅是个别学生积极参与。
还有另外一种读史料的模式,这种做法可以覆盖全体学生,但选择的史料不宜过难,要让学生诵读一两遍之后就可以理解并概括出材料的中心意思。如在讲“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教师提供了七则史料,要求全体学生出声诵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概括史料中蕴含的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谁最先读出来谁表达。史料的选择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前六则分别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影响,第七则材料是综合的、包含多角度的影响,是对前六则材料的总结。这些材料蕴含的影响,有的是教材中提到的结论,有的则是对教材知识的延伸。这种阅读史料的方式能够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二是文学史料。教育改革强调建立广义的教育资源供给,那么教师的课程资源理念就应该是这样的:任何与学生生命成长有关的校内外资源都可以被视为课程资源。所以,教师必须擅长“穿越”教材边界、W科边界、学校边界、学区(区域)边界、社会(生活)边界来拓展学习资源,使学生能够接触、消化更多的广义课程资源。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程资源,会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文学资料作为“史料”指导学生阅读、获取历史信息,实现“文史结合”。
二、以历史课外活动和校本课程为主要途径
课外阅读有关历史的读物,是学生学习历史、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可供学生课外阅读的历史读物有很多,如各种专门性的和通俗性的历史读物、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有关的历史文献等。
为开拓学生学习视野、拓展学生知识宽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可利用寒暑假安排历史阅读任务,还可以围绕学习的主题或研究的课题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著作,使阅读活动成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另外,学校也可将历史阅读活动开发为校本课程。根据学生认知情况,选择适合的历史读物,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通过多种形式输出阅读成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并提高其阅读能力。
三、开展历史阅读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开展历史阅读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养成阅读习惯、培养阅读和表达能力,而且也是传承文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教学要确保阅读的有效性,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阅读资源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
补充文史资料或者课外阅读历史读物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实际选择贴近学生学习需求、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资料或书目。选择的资料或读物过难、过长,则不易激发、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提高历史阅读活动有效性的前提就是选好资料或者读物。
2.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输出或评价
教师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指导学生阅读,都需要进行评价,考查学生的阅读所得。如结合阅读内容,设置有效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思,从材料或书目中获取信息、回答问题;指导学生编写阅读提纲,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并在小组或班级内展示、交流等。总之,教师要善于创设历史阅读环境,采用“读”“写”“说”“思”等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实际获得和情感体验,不断提高历史阅读活动的实效性。
关键词:教材内容;理性读图;图片设问
一、历史图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意义
1.实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历史课本虽然有图片,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在初中历史课本编排过程中,文字的学习一直是重点,教师较为忽视图片的解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对文字进行解读,能将历史证据真实地还原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历史。总的来说,历史图片并不单纯是辅助教学,它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要将图片和文字进行有机的结合,将历史真实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就另一方面而言,图片教学开创了历史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选择历史图片,让历史学习充满乐趣。
2.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文字的教学是重点,教师片面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能从文字中接受真实历史。学生要经历漫长的学习阶段,要保证后续学习的顺利完成,教师就要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图片教育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它能显著激发学生的潜能,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图片能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历史画面,从而更好地进行思考。在学习中,学生能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主动纠正和解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历史图片资料
1.从教材内容出发,科学选择图片资料
要保证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图片资料的辅助作用,就要求教师从教材内容出发,科学选择图片。所选择的图片要具备以下功效:第一,与教材内容保持一致;第二,能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第三,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教师选择有效的图片,能让学生在观察图片资料的过程中明确教学重点和方向,从而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关键。比如,在讲解“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教师可以就标题进行提问,询问学生的感受。在预习课本以后,学生会首先联想到蒸汽机、资本家、童工、工厂以及火车等,教师要对学生提问进行简单讲解和点评。之后,教师可以适时出示蒸汽机的图片,让学生自由解读图片内容: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产生并成为主要标志。瓦特作为蒸汽机的发明者,先后三次改良了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接着,教师可以将图片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教材内容和实质。
2.引导学生理性读图
要保证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帮助学生读懂图片内容。一般情况下,教师所选择的图片有一定的代表性,学生可以从图片中获取相关信息,但是有的图片涵盖了较多内容,学生无法全面地进行识别,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让学生充分挖掘图片信息,掌握历史发展方向。比如,在讲解“文艺复兴”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选择“圣母子”“蒙娜丽莎”以及“最后的晚餐”等有代表性的图片,假如学生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就会误解画面内容,但是学生的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他们很难全面读懂画面内容。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内容,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读懂画面中人物的表情,窥见其内心世界。教师引导以后,学生会集中注意力,更加细致地观察画面内容,挖掘画面中所包含的深沉内涵,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成效,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科学应用图片设问的方法
要充分发挥历史图片的辅助教学作用,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灵活选择图片设问方法。教学实践表明,科学的图片设问方法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教师在选择历史图片时,往往以教材内容为基本出发点,以设问的形式展开,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深度,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学生可能会面临无从下手的尴尬,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作用,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第一,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建构起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桥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第二,思考和分析图片内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内容,透过图片挖掘出深层次的内涵,重点理解历史知识;第三,使用比较法,有效解决历史问题。在历史学习中,比较法是比较常见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比较法,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有效比较,深刻揭示历史本质和规律,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片是一种有效的辅教学工具。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图片资源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在解读历史图片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进步。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物传记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7-0054-02
作者简介:陈友廷(1986―),广东汕头人,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广东省惠州市南坛小学实验学校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作文教学。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课文不仅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而且涉及面也广泛。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为一个专题,有些单元还安排了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使得学习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在这些专题当中,“人物传记”没有被独立为一个单元,而是散见于诸多专题当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詹天佑》《在花山》《将相和》《晏子使楚》等几篇课文,此外,根据人物传记的特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西门豹》也可以归入其中。
近代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曾旗帜鲜明地提倡读传记,他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一文中指出:“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正因为人物传记对学生成长有莫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人物传记是非常常见的。其实,同样的道理,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通过阅读名人传记,他们可以把自己与传主对比联想,名人所走过的人生道路,不论是成功的或失败的,都有可能引起他们的思考,给他们以启示。那么,哪些策略有助于优化人物传记类课文的教学呢?
一、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并抓住人物的精神本质
人物传记中的“人物”都是历史、文化领域的名人,很多都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历史是绚丽多彩的万花筒,历史人物有其复杂性。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大量的历史人物有的功大于过,有的过大于功。因此,在教学当中,立足文本,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并抓住人物的精神本质就显得特别重要。
以《詹天佑》一文为例,“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所选择的材料都是表现詹天佑的“杰出”及“爱国”的。三则材料在表现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时各有侧重,但值得注意的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偏正结构。“杰出”就在于詹天佑不但有强烈的爱国心,而且有出众的才能,杰出中也包含着强烈的爱国心。在修路的过程中,詹天佑创造性地开凿隧道、学以致用地设计“人”字形线路,都是他爱国精神与科学态度、创造才能相结合的产物。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更说明了詹天佑杰出的成就,他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者的威风。所以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在文章中始终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学生只有紧紧抓住詹天佑“杰出”与“爱国”的本质,才能通畅地理解全文。
二、合理补充必要的历史背景知识
小学课文的选用受制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常常选用一些篇幅较短的文章,有时为了需要,还会对文章进行删改。而人物总是处于一定的历史环境当中,有时候由于时代久远,如果不补充说明具体的历史条件,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很可能会产生偏差。如在教授《詹天佑》一文时,首先必须点明当时的历史背景。由于课文的第二段就有详细的说明,学生理解詹天佑处于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历史时期没有困难。然而,在“勘测铁路”一段中,詹天佑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对学生来讲,“困难”一词很抽象,如果不根据历史事实在这里补充必要的材料,学生对詹天佑那种修筑铁路的决心就不会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因此笔者查找资料作了补充,把詹天佑当时所遇到的困难罗列了出来:
1.京张铁路经费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
正当工程进入第二段时,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
2.帝国主义趁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筑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
3.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
4.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入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被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
通过以上材料的补充,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詹天佑面临的挑战是多么艰巨,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其“爱国”“杰出”的本质。
三、善用题材资源进行写作拓展训练
人物传记里的人物往往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因其经历和贡献而有很大的影响。传记的编写者在概括人物全貌的同时,往往选择重大的、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件详细记述。如果教师在教授人物传记类课文后善于抓住机会,就是进行写作拓展训练的好机会。
(一)改编体裁,锤炼语言
《晏子使楚》一文在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感受语言艺术”专题中,这个专题比较特别,除了相声还安排了剧本这种对小学生来说很陌生的文学体裁。为了加强学生对剧本的把握,笔者引导学生把《晏子使楚》改编为剧本。学生通过改编,不仅对剧本这种体裁有了更深刻的把握,还在改编的过程当中通过设计人物的对话锤炼了语言,对通过语言来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写读后感,沉淀思想
典型的人物事例,鲜明的人物性格,往往能触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写人物传记的读后感,一方面可以积累素材,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舞动思想的双翼,生发出具有个性色彩的感叹和议论,从而沉淀自己的思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教师可抓住时机,通过写读后感来激发学生对自己读书目的的思考,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前途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此外,《在花山》一文也非常适合学生写读后感,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这样的道理:关心人民,关心他人,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赢得他人的拥护。
(三)活学活用,编写人物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