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作文范例6篇

知识改变命运作文

知识改变命运作文范文1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知识改变着命运,历史长河中,哪些有大成就的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有一番成绩,如;三国时代,诸葛亮上至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决胜千里,这力量来源于知识。伟大的毛自动博览群书,领导全国人民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用知识写出了动人的诗篇······

人只有勤奋学习,再去实践,才能获取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获取上、知识必须通过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有美好的未来,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人才,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有知识的人。一个有知识的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有一大群有知识的人,就能改变我们祖国的命运。

知识不属于懒惰的人,只有学习才能成就梦想,只有学习,才能改变自己只有学习草能让别人改变对自己的看法。

闻喜县东镇镇集镇学校初二:赵磊

知识改变命运作文范文2

相关讨论是因许多农村子弟放弃高考引起的。近日,《人民日报》刊文称:读书改变命运,正遭受现实的挑战,许多农村子弟放弃高考,而其他的向上通道也越来越窄。报道发出感慨:寒门真的再难出贵子了吗?如果没理解错的话,这反映了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抬头。

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究竟出自何人?网上有资料称,这是李嘉诚先生说的。不管这句话最早是什么意思,如今很明显的是,这里的“读书”被当成了“上学”。所谓读书改变命运,就等于“上学”改变命运,也就是“学历”改变命运。在现实中,许多人就是这么认为:上学是为了高考,高考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是为了拿张文凭找个好工作,找到好工作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如今,考上大学也不等于能够找到工作,既然“读书”改变不了命运,不如放弃高考,早点出来闯荡社会。

从这个角度理解,读书确实未必可以改变命运。问题是,“读书”难道就等于上学,或者说就等于上大学吗?如果“读书”在这里的意思是“获取知识”,那么这句话对不对?这样的话,“读书改变命运”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知识改变命运”。因为,上学固然也可获取知识,可获取知识的办法却不止于上学一途。然而我们看到,“读书”首先被简化成了“上学”,然后“上学”又被庸俗化理解成是为了找个好工作,所以一旦愿望落空,人们难免对这句话产生动摇。

不仅读书(上学)未必能够改变命运,知识也一样如此。这是因为,知识更多改变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至于一个人的思想发生改变后,命运是否会随之发生变化,答案却是变化多端。有的人因为知识和思想的提高,因此有了更高的追求,进而有了动力去改变人生;但也有的人,空有一身本领却潦倒终生,郁郁不得志。就此而言,知识改变的是一个人的思想观念,而这只能说是改变命运的一个前提――当然,这个前提很重要。

古人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可能,而不是一种必然。如果“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是李嘉诚说的,他本人就是一个形象的例子。李嘉诚没上过什么学,后来却成了成功人士。这本身就说明,“读书(上学)改变命运”的论调是靠不住的。类似例子还有许多。这也表明,上学未必能够改变命运,拥有知识(包括上学获取知识)却真的可以让人获得改变命运的钥匙。

知识改变命运作文范文3

(东莞理工学院 文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摘 要:启蒙者与启蒙对象作为传播行为的一对主客体,其交互作用产生的效应为革命文本中的革命主体身份问题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答案,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建设,启蒙者与启蒙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此起彼伏、沉浮交错的。同时,“启蒙”活动主客体的每一次身份转换同时也是一次文学转型的完成。而在整个历史运行过程中,知识分子与工农的角色置换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复杂纠缠发人深思,需要进行梳理与探讨。

关键词 :“启蒙”;身份错位;“文艺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B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7-0146-03

收稿日期:2015-04-11

作者简介:姜辉(1971-),湖南双牌人,文学博士,东莞理工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艺思潮与文论研究。

在现代传播学意义上,“启蒙”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播行为,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尽管构成传播过程的因素复杂多样,传播模式也各自不一,但传播者与受传者构成传播的主客体和基本要素则是确定无疑的。在启蒙活动中,启蒙者以传播者的身份成为社会的舆论领袖,通过媒介向公众进行权威性的宣传;而公众作为受传者,在接收到启蒙者的宣传信息之后,以特定的方式将接受效应反馈给启蒙者。因此,从这个视角出发,启蒙者与启蒙对象作为传播行为的一对主客体,其交互作用产生的效应便为革命文本中的革命主体身份问题提供了富有启发意义的答案,即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到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和左翼文学,再到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文学,启蒙者与启蒙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此起彼伏、沉浮交错的,这种关系的动态发展意味着启蒙者(主体)与启蒙对象(客体)位置的变换和身份的错位:五四文学的思想启蒙、左翼文学的政治启蒙、解放区文学的思想改造以及十七年文学的政治教育,“启蒙”活动主客体的每一次身份转换同时也是一次文学转型的完成。而在整个历史运行过程中,知识分子与工农的角色置换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复杂纠缠发人深思。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知识分子就以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与创造者的身份掌握了话语权力,成为对国民进行思想引导和精神拯救的启蒙主体。这就意味着,在思想文化启蒙的预设语境中,知识者与大众的地位并不对等,掌握了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现代思想的知识者无疑居于主导地位,不仅肩负着教化大众、启蒙大众的历史使命,同时还要批判和改造落后的国民劣根性。但由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媒介导致相互隔膜而无法沟通,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精神障碍。在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故乡》等众多经典文本中,我们都不难触摸到一个终其一生致力于疗救民众精神病苦的启蒙者的孤独与绝望。在创作上,五四作家的这种精英立场不可避免遭到了大众的冷眼与拒绝。对此,茅盾的评价是:“六七年来的‘新文艺’运动虽然产生了若干作品,然而并未走进群众里去,还只是青年学生的读物;因为‘新文艺’没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为地盘。”[1]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工农大众作为革命赖以依托的主体力量为越来越多的革命知识分子所认识,以个性解放为主导的思想启蒙的失败使革命知识分子转而寻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旨在摧毁资本主义社会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治启蒙。在这一新的启蒙活动过程中,革命知识分子仍作为鼓动革命、宣传革命和组织革命的传播者,承担起以新锐的无产阶级意识去启发和引导工农群众的使命。这样的启蒙使命也使他们在文学上积极寻求新变,拥抱工农大众。郭沫若倡导文艺青年“到兵间去、到民间去、工厂去、革命的漩涡去”。[2]成仿吾则明确提出将“以工农大众作为对象”、“努力获得阶级意识”、“语言上接近工农大众的用语”作为“革命文学”的品格。[3]但在激进的左翼知识者那里,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知识分子个性主义和精英意识的张扬。无论革命知识分子如何苦心积虑地试图抹平与工农的阶级身份差异,但知识分子身上固有的贵族的高贵气息仍掩抑不住地流淌出来。郭沫若说:“你要去教导大众,老实不客气的是教导大众,教导他怎样去履行未来社会的主人的使命。”[4]冯乃超则直接以“导师”之名推动对大众的启蒙:“文学的任务如果是民众的导师,它不能不负起改革民众生活的任务,就是说民众该有提高民众意识的责任。” [5]这种政治启蒙的创作初衷,无论是在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弟兄夜话》《野祭》《菊芬》《冲出云围的月亮》,华汉的《两个女性》《复兴》,还是在洪灵菲的《前线》,以及丁玲的《一九三O年春上海》,都不难看到。小说中的知识分子都无一例外地怀着反对剥削制度、谋求无产阶级解放的理想,孤独地走向工农大众,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启蒙工作,其坚定的革命信念与火热的革命激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的确是配合了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艺术阐释了现实革命理论,发挥了无产阶级文学鼓舞斗志、唤起民众的启蒙作用。但文本中的年轻革命知识分子在遭受革命低潮和情感痛苦的撞击之后,其流露出幻灭虚无、自怜自叹的浪漫主义和感伤主义的情调,又与五四启蒙知识分子成为精神的孪生儿,也表明他们的政治启蒙仍旧停留在“五四”人道主义的意义层面。文本中的工农群众也大多是粗略的想象和观念的符号,缺乏个体人物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有研究者指出:“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迫使中国革命运动的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它的社会基础也从工人转移到农民。但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农村的认识大多十分有限,甚至是一无所知。” [6]鲁迅对此有过分析:“现在的左翼作家,能写出好的无产阶级文学来么?我想,也很难,这是因为现在的左翼作家还都是读书人——智识阶级,他们要写出革命的实际来,是很不容易的缘故”。[7]

这样看来,与五四文学的启蒙效应一样,力图“与工农相结合”的左翼文学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其政治启蒙的使命,他们只是将此前的五四精英意识主观地转换成革命精英意识,将五四的个性主义价值理念转换成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观念,启蒙的主体仍然是精英知识分子,启蒙的客体也仍然是工农大众,尽管这时的工农群众爆发出的革命能量已被启蒙者充分认识乃至展示,但在启蒙者俯视的目光下,民众在被发动前的驯服与保守以及发动后的粗暴与野蛮,仍然成为革命走向胜利的巨大障碍。而启蒙赖以进行的媒介仍然是知识分子唯一拥有的文化权力——文艺,这样的启蒙活动,它从受传者那里所能收到的反馈与五四的思想启蒙并无差别当然也就可想而知。瞿秋白从政治意识形态的角度对五四的思想启蒙做出了重新评估,他说:“普洛大众文艺的斗争任务,是要在思想上武装群众,意识上无产阶级化,要开始一个极广大的反对青天白日主义的斗争。五四时期的反对礼教斗争只限于智识分子,这是一个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启蒙主义的文艺运动。” [8]在他看来,知识者应向自己的阶级出身告别,努力获取无产阶级意识,以达到自身社会角色的无产阶级化。这不仅要求文学创作的对象主体大众化,即以工农无产者为主人公,表现和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和心声;而且创作主体也必须大众化,因为唯有大众出身的作家才具有大众的生活、大众的意识和大众的情感。同时也要求文学的阅读和消费的大众化,否则文学依旧是“小众”的文学。如此一来,语言文字和文学形式的大众化则是成为必然了。

不难发现,三十年代的政治启蒙与文艺大众化运动隐含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身份角色的深刻变异,作为知识者的作家由思想启蒙导师开始向被启蒙者过渡。1939年5月,毛泽东在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五四运动》中指出:“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9]如果说革命早期的李大钊呼吁“把知识阶级和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仅仅是一种思想结论和倡导,那么,到了革命形势已经发生巨变的延安时期,是否与工农结合成为衡量知识分子革命与否的最终标准。而在数月之后,“知识分子的工农化”首次以政治决策的形式被推行。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通过的政治决定《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中强调:“对于一切多少有用的比较忠实的知识分子……应该好好的教育他们,带领他们,在长期的斗争中克服他们的弱点,使他们革命化和群众化,使他们同老党员老干部融洽起来,使他们同工农党员融洽起来”,“使工农干部的知识分子化和知识分子的工农群众化,同时实现起来”。[9]如果说早期的延安政治话语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态度还是重用包容与教育改造兼具,那么,随着政治生态的变化,知识分子的话语地位进一步滑落。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对“人民大众”做了清晰而又权威的等级界定:“我们的文艺,第一是为了工人的,这是领导革命的阶级。第二是为了农民的,他们是革命中最广大最坚决的同盟军,第三是为武装起来了的工人农民即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队伍的,这是革命战争的主力。第四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10]在人民大众的人物序列里,知识分子敬陪末座。不仅如此,知识分子精神世界里的污浊、肮脏、自私与怯懦,在政治权威看来,“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 [10]因而也就更有必要接受工农群众的思想改造,以便在精神上和灵魂深处受到磨练、洗涤和净化。这不仅在政治上将知识分子与小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做了紧密的连接,将知识分子打入另册,而且从精神层面贬抑、批判了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从而彻底质疑和瓦解了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分子所拥有的精神优越地位和文化启蒙身份。在这种语境下,作为启蒙活动主客体的知识分子与工农之间的角色便产生了置换:知识分子由居高临下悲悯地俯视民众的启蒙者转变为接受工农分子思想改造的对象,曾经被视为愚昧落后、麻木不仁的国民劣根性象征或革命障碍的工农群众,则成为知识分子的认同对象和改造目标。启蒙与被启蒙的地位由此遭到逆转。在知识分子工农兵化的过程中,毛泽东强调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要勇于自我审查、自我剖析和自我否定,要有触及灵魂的洗心革面,要“经过长期的甚至的痛苦的磨练。”只有这样,才能使文艺创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真正的“大众化”。他说:“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10]

解放区的文学创作很快对此做出了直接的回应。一个明显的变化便是,不仅五四精英知识分子形象在解放区文本中销声匿迹,就连左翼文本中充满狂热革命激情但又感伤忧郁的革命知识分子形象也基本退场。即便是偶尔露面的知识分子,也是以被讽刺被丑化的反面形象出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文采,《暴风骤雨》的刘胜即为此类典型。其基本特点就是脱离生活实际,只知夸夸其谈,缺乏对革命的深刻理解,奉行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不但不不深入群众,不了解农民,反而在农民面前长篇大论,搬弄学术名词。而与之相对照的则是一系列有着崇高精神境界和榜样力量的农民形象应运而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张裕民、程仁,《暴风骤雨》的赵玉林、郭全海,就是心系集体,大公无私,忠心耿耿跟党走的先进农民。而《荷花淀》的水生与水生嫂,《小二黑结婚》的小二黑与小芹,《王贵与李香香》的王贵与李香香,《新英雄儿女传》的牛大水与王小梅则是解放区成长起来的集农民与战士于一身的农民“新人”。

如果说左翼文本还以一种精英意识俯瞰着蕴蓄巨大革命能量、等待宣召的工农群众,那么解放区作家则由对农民作为政治力量的认同转变为对其道德情感上的崇仰,农民成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尺度和标准。至此,工农分子不仅由被启蒙对象一跃而成为启蒙者,也由革命的主体真正跻升为文学的主体。

不难看出,《讲话》之后的解放区文学是对五四以来的文艺大众化理论的全面总结和升华,既有对五四“平民文学”和 “人的文学”的批判,也有对左翼大众化理论的创造继承和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顺应历史的拓展;不仅深刻反映了特定时期政治阶级关系的复杂变化,也制定、规定了未来国家的文学艺术的秩序、标准和原则。事实上,《讲话》确立的文艺方向,反映的是党对知识分子属性的认定随着革命形式的变化而出现的变化,并从阶级关系上对知识分子完成了人民大众的身份剥离。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放区文学的“去知识分子化”和“工农兵化”,其最终旨归不仅仅在于文艺的“大众化”,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文艺问题,而是关乎社会进步、思想启蒙与国家政治的重大社会问题。从此,随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作为“大众化”的方向被确立,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正式拉开帷幕,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不但得到延续,而且被进一步强化。此时,基于现代化进程的国家现实需要,分散的小农经济成为国家工业化的主要障碍,打破农民私有观念便成为当时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被解放区文学过滤掉的农民的保守与落后则再次浮出水面,于是农民再次以受传者的身份接受传播主体的“教育”。可问题是,此时的知识分子并没有成为当然的传播者。与解放区时期相比,不论是其政治地位还是文本地位,知识分子的命运并没有迎来根本的转机。启蒙的身份错位,承载的是文学形态的转型;而作为文学运动的大众化问题,其指向也并非想象的那样单一。从这个意义而言,不论知识分子与工农阶级二者的角色如何变幻,他们都别无选择,因为这是他们的宿命。

参考文献

[1] 茅盾.从牯岭到东京[J].小说月报,1928,(1).

[2] 郭沫若.革命与文学[J].创造月刊, 1926,(3).

[3]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J].创造月刊, 1928,(1).

[4] 郭沫若.新兴大众文艺的认识[J].大众文艺, 1930,(3).

[5] 冯乃超.大众化问题[J].大众文艺, 1930,(3).

[6] 黄宗智.认识中国——走向从实际出发的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5,(1).

[7] 鲁迅.鲁迅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00.

[8] 瞿秋白.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J].文学,1932,(1).

[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9;619-620.

知识改变命运作文范文4

改变别人是事倍功半,改变自己是事半功倍,一味地改变环境倒不如反躬自问。近当我们不再将眼睛盯着别人,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将尘埃打扫干净,你会发现自己愉快了,别人也会跟着愉快。共同阅读写改变自己演讲稿学生,请您阅读!

写改变自己演讲稿1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

劳累了一天,晚上还得耐着性子坐着冷板凳来听演讲,在此,来自临床12班的刘智芳先跟大家道个谢:谢各位捧场!今天我虽然空着手来,但却给大家带来一道精神大餐,叫做“知识真的能够改变命运吗”。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去年在网上热议的故事:杨元元自杀事件。

杨元元幼年丧父,家庭贫困,与母亲相依为命,同时还要承担自己和弟弟的生活重任。她始终笃信:人不可以被打败,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她不断读书以求改变命运,在中学时,某个当地领导的孩子通过关系夺走了原本属于她的“市三好学生”荣誉,她立志日后要念法律,“为穷人作主”;考入名牌大学却从未找到合适的工作;最后她又走向了读研的道路,再次希望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她哪知社会现实的残酷。这个社会是学得好不如生得好,生活的艰辛和屡屡挫折使她最后不得不感慨:知识为什么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一向坚强示人的杨元元最终屈服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叹息,更令人深思!

基于类似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一股名为“读书无用论”的强风迅速蔓延了中华大地,其破坏力之强令人震惊。我是坚决反对读书无用这一理论的,但是就“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我也并不赞同。

杨元元的悲剧是相当一部分底层社会家庭的缩影,他们希望通过读书去改变贫穷的命运,他们坚信“知识一定能够改变命运”,但是,思想单纯的他们并没有认清“背景”、“关系”、“人脉”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决定性作用,这就导致他们不能迎合社会,从而使他们的挣扎变成徒劳。

命运的好坏及其走向是多重因素合力的结果,命运的改变与否,知识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推力之一。在某个历史时期,如果知识型人才符合那个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并且其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机制也相对的公平公正烦人,那么,知识对于命运的改变就能起到关键性作用。反之,当人才供过于求的时候,或者如果社会缺乏起码的公平公正,知识对于改变命运的作用就会略显单薄。

譬如说——

十一届三中全会过后,国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而1978年恢复高考就满足了这种需要,并且在那个时期选拔和录用人才还是比较公平公正的,所以很多有志青年的确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

然而时过境迁,让我们来看看现在的国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以及对外贸易得到了大幅度增长,中国俨然成为了世界工厂。理论上这正是需要大量人才的时候啊!但事实是,中国的制造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只要简单劳动力就够了。同时,中国的经济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三产业又不发达,这些行业的特点就是劳动力密集、技术含量低,并不需要多高的知识和文化,绝大多数工作农民工就能胜任。这就导致了我们大学生就业困难。更严重的是,这样的经济结构就使得权力与资本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家庭背景成为就业过程中一道不断升高的“隐形门槛”。这就使得知识不再那么容易改变命运了。

就知识与命运这个问题,有人说“读书无用,我爸是李刚才是硬道理”。对此,我只能说,作为一个需要实现伟大复兴的民族的人民,一个热爱阳新这片热土的人,这种肤浅的看法真是谬天下之大论!也有人坚信“知识一定能够改变命运”。我也只能说,对于如今腐败势力仍然存在的这一残酷现实,这样单纯的豪言壮语,在下实在不敢恭维。所以,我的拙见是——以人为本。

知识,只是一种信息,而能否改变命运,关键是掌控这一信息的我们有没有能力去合理的利用这一信息。让我们以更加全面的去认识“知识改变命运”这句名言,让我们以人为本,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从而更好的利用手中的知识来改变命运!

圆滑处事并不代表狡诈,适应社会并不代表懦弱。适者生存。让我们用更成熟的目光去探索成功的道路!让我们用更沉稳的步伐改变命运、迈向辉煌!

写改变自己演讲稿2心是每个人的行动的主宰,也是每个人的喜怒哀乐的主宰,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行为变得更有意义,那请你从改变自己的心开始;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喜乐多一点,哀怒少一点,那也请你从改变自己的心开始。

下面我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也许在座的你们都听说过。

一个叫塞尔玛的年轻女子,陪伴丈夫驻扎在一个沙漠的陆军基地里。丈夫奉命到沙漠里演习,她一个人留在陆军的小铁皮房子里,不仅炎热难熬,而且没有人谈天。她太难过了,就写信给父母说要回家。她父亲的回信只有两行字:“两个人从牢房的铁窗望出去,一个人看到了泥土,一个人看到了星星。”塞尔玛把这封信读了许多遍,感到非常惭愧,决心在沙漠里寻找自己的星星。她开始和当地人交朋友,研究那些引人入迷的仙人掌和各种沙漠动植物知识。她观看沙漠的日出日落,还寻找海螺壳。这些都是几万年前这沙漠还是海床时留下来的。沙漠没有变,印第安人没有变,只是塞尔玛的念头和心态改变了。这一念之差使塞尔玛变成了另一个人,原先痛苦的生活变成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冒险。她为自己的新发现兴奋不已。两年后,塞尔玛的《快乐的城堡》出版了,她从自己的“牢房”看到了星星,那是满天的繁星,只有用心才能看到。可见生活大大的改变都是从心态小小的改变开始的。

下面我再想分享一个我成长的历程,虽然没有塞尔玛那样曲折动人,但是很真实。

我出生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区里面,小时候玩的是原始的游戏,没有电脑,甚至连小霸王都没有。父亲是个农民工,在外面打拼,也认识到这个社会要出人头地很难,他看到很多人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他相信了当时一句真理“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他不仅自己信了,而且还想办法让我也信,当时我是被相信了,虽然还不知道什么是命运,也不知道我的命运跟别人的有什么差别。后来我上初中、高中都很专心读书,专心得“一心只读教科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有时候看到同学在一起聊得不亦乐乎,特别有女孩子在的时候,心里很是羡慕,然后是嫉妒。当我又想到“读书改变命运”这句真理,觉得他们都可怜,心中的嫉妒瞬间化为得意一笑——其实他们根本不需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需要维持自己的命运就行了,他们的命运本来就很好了,幸好当时我不知道,否则我就会少去一份得意。我就怀着这种自大、排斥的心态,过完孤独但得意的初中和高中

上了大学,我还让想以这种方式生活,但是大学重重袭来的挫折,让我一次一次怀疑自己的生存之道,记得大学刚来的时候,班上每个人都要自我介绍,但是我就懵了,以前我连在一个人面前自我介绍的经验都没有,何况面对班上黑压压几十号人,感觉压力很大,像世界末日来临一样,满脸的恐惧。更悲催的是自我介绍还要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我搜肠刮肚实在找不到一点爱好和特长,后来我说我喜欢读书,突然有个人问我喜欢读什么书,看得出来他是一个韩寒或者郭敬明或者玄幻小说的的爱好者,希望找个一个志同道合者,然后我回答:“我喜欢读教科书”,他很无语,没有再问了。

在军训的时候,我也是很纠结的,休息的时候,教官经常会有叫我们上来表演节目,由于无才无能,每次我上去的时候,都紧张的的说不出一句话,最后低头的回去了。看到别人个个都能歌善舞的,心里很是羡慕,这次没有了嫉妒。

大一那段时间的我感觉非常自卑,毫无存在的意义,生活过的痛苦不堪。在痛苦不堪中也慢慢的意识到高中的那一套生存之道已经不适用了,走出困境的办法就是改变,于是开始打开自己的心扉去接纳一些人和事,尝试一些以前没做过或常人没做过的事,于是慢慢的我接触了很多有思想的人,也静下心读过了很多经典的古文,最重要的是我发展一项自己的兴趣爱好——散打。这些都对我人生有重大的意义。如今的我相对以前变得更自信、更成熟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今天能有这样的变化,我感到很庆幸,庆幸自己当初能做出这样的决定,走出封闭的自我,去实现真实的自我!

所以当我们抱怨自己的背景不好,社会不公,人心险恶的时候,何不去改变自己的心态,换个心情去生活,你会发现,其实世界很美!

写改变自己演讲稿3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人的幸福感不是源于你拥有多少,而是在于你懂得珍惜”。是的,人的幸福感和欲望是成反比的,欲望永无止境,而得到的却总是有限,无止境的欲望和有限的得到,就会让人产生不满,甚至痛苦。于是总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好,比自己强,比自己幸运。比较多了,就会产生抱怨,抱怨是一种不良的习惯和性格,会影响到周围人的心情,恶化你的人际关系。

在这次读书活动中,我读了美国作家威尔·鲍温写的一本心灵励志书《不抱怨的世界》,它的内容丰富精彩,语言优美幽默,简洁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人生哲学。

在读的过程中,我不断的联系自身的情况,发现书中很多情形在我身上就有体现。比如书中提到:要想改变一个人,首先你就要改变自己对他的看法——这是改变别人的唯一途径。书中有个例子,作者和一个电台同事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他俩一见面就会互相争论,每天弄得彼此都很不开心。突然有一次,这位同事要与他的另一个朋友去约会,他俩一见面互相问好、拥抱,然后非常开心地离开了。这一幕就触动了作者。为什么他们俩可以相处得这么融洽和谐?为什么我和他只能争吵呢?作者回去想了好多,第二天作者就尝试着去找这位同事友好的谈话,刚开始这位同事也觉得很奇怪,但是后来发现作者是抱着友好的态度,于是也开始畅所欲言,他们越聊越起劲,聊到了他们的工作,这次谈话非常愉快,从此以后两人的关系就发生了很大转变。

这个故事就告诉我,当你对某个人或某些人有偏见,并且你们的关系比较糟糕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你不喜欢的这个人或许就是别人的好朋友,为什么他们可以相处得这么好自己就不能?多思考思考,然后改变自己对他的意见,脑子里想着这个人的优点与其相处,这样会好很多。其实我们的郁闷与不开心大多来自于关系,由于这些问题,我们会去郁闷抱怨,我们要积极地想办法主动地去解决这个问题。能够让自己幸福的人只有自己,矛盾无处不在、无可避免,我们换个方式来解决,事情就有不一样的结果。

怎样做到不抱怨呢?唯有自我的改变。

如果不喜欢一件事,就改变那件事;如果无法改变,就改变自己的态度,不要抱怨。

写改变自己演讲稿4每个人的成长都伴随着改变,改变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好,改变也是为了让我们去迎接新的自己。

我们的改变,首先就从改变我们身上的缺点开始。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缺点,我们要善于去发现自己的缺点,然后去完善自己,并且学会发扬自己的优点。每当我们做出一次改变的时候,我们都要在心里下定决心,然后让自己做出改变。

我是在一次考试失败后,发现了自己的粗心大意。在解题的过程中,我总会因为遗漏,或者马虎从而错失了很多分数。而我这次之所以考试会如此的失败,也正是因为我的粗心。发现了我身上的这一缺点之后,我就决心要将我的粗心大意改正。

我给自己制定了一套奖罚制度,当我认认真真的做完一道题目后,如果我完全正确,那么去会给自己奖励一枚糖果,而如果我因为粗心导致了错误,那么我就罚自己将这道题目抄上十遍二十遍。我希望自己能够记住这些惩罚,更希望自己能够早点改正身上这一粗心的毛病。我期待着见到我成功的那一天。

值得高兴的是,这段时间以来,也因为我坚定的改变,我身上明显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让我看到很多的希望,不管是做事还是学习,我都细心了不少。我相信只要我继续坚持下来,我一定会改正粗心的毛病,会改变自己,会迎来新的自己。

我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做出改变的,并且我十分坚定的走在改变自己的道路上,我期待早点改变我身上的缺点,也期待我的学习成绩能够早日取得进步。

如果我们正在追求一个更好的自己,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会去不断的改变自己,朝着好的一面去改变自己,然后自己也会不断的朝着好的一面成长。

写改变自己演讲稿5出尘封很久的移动键盘,准备敲打点文字,才发现自己很久没有写过东西了。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一句话,说的是,聪明的男人看书,智慧的男人写文章。如此说来,我已经不聪明不智慧很久了,我今天突然灵光一闪,决定了开始聪明并智慧起来,否则即对不起自己寒窗苦读这么多年,也浪费了目前的青春,尽管流行的说法是青春就是用来挥霍的,但是并非所有的流行都是好东西,典型的如流行感冒。瞎扯了这么多,还没有进入正文,毕竟这不是凑字数,拿稿费,这些文字是记录自己的点点滴滴,是记录自己的心灵感悟,是记录自己的酸甜苦辣,是记录自己的牢骚和埋怨,是记录自己的感恩和道谢等等。

其实,改变的念头一直在自己脑海中徘徊,只是徘徊久了,他似乎忘记了回家了路,不知道徘徊到那里去了,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饿了,困了、冷了,却已经忘记了回家的路了,于是徘徊就成为了流浪。我也一直想写文章,其中最强烈的动机,就是重拾自己当年的爱好,因为在高中的时候,我经常写日记,文章也曾经作为范文,但是一直没有把这份爱好拾捡回来,追究原因还是懒惰占上风。

最终促使自己改变的是,上次跟一个朋友聊天,简单的一次QQ聊天,突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相信所谓的灵台打开,指的应该就是我现在坐在电脑面前的感觉,我突然想把自己心中所想都倾泄到这篇文章上,以作为我改变的纪念。

这个朋友,是在本科认识的一个很不错的家伙,比我高一届,可以说是一个风云人物,唯一不足的就是个子不高,但是俗话说,浓缩就是精华,确实不假,尽管在谈女朋友的时候,他一直缺乏信心,但是在其他方面,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也不管是为人处事还是组织协调等等,跟他一比,我觉得目前,除了身高和学历高之外,其他都差远了,当然学历他很快也要高过我了,他目前正在努力的攻读硕士,更打算申请海外的学校攻读博士,所以,我觉得为了捍卫我自己的非生理优势,我也应该考虑是不是要整个博士玩一玩。交代完了,他的情况,要回顾一下他跟我的对话内容,免得随着时间的流失,这些对话的内容将从我有限的大脑中隐藏起来,最终变成了遗忘。我们聊天时候,内容很杂,但是正是这些杂乱的内容,却让我一次次自叹弗如。他自己在移动上班,公司领导很是器重,因此应酬也多,所以比较忙。按理说,领导器重、能力很强、做人到位、工作得体,应该要提拔啊,但是人也许真的要靠那么一点运气来促成,他可能就是运气差了那么一点,所以他自己是说一直没有提拔。他在忙碌的工作中抽时间学习,通过了司法考试、考取了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证,而且小试牛筏定摧剐诋溉搓税掸粳刀,还过了两科注会,现在正在准备雅思考试,学英语。一个本科生,当然我不是说学历多重要,只是说,一个本科生能在一个三线城市一直的让自己不落伍,而且还是像移动这样的中字头国企。我很佩服他目标的明确性,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他懂得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他说,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他在努力的朝向自己的目标奋斗,我相信他终将会成功的,天底下,聪明的人很多,但是目标明确,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人却很少。我们先人告诉我们,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人之智,但必有超人之毅。所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一定会获得他生活的楚地,达到他事业的吴境。

知识改变命运作文范文5

知识,蕴含着深刻含义,如宝石般晶莹润泽,如黄金般金光璀璨。它是一把钥匙,打开学习的大门,学文化,懂道理,会做人;它是一座灯塔,在苍茫的海上为探险家指路,开辟一片新天地;它是一剂营养液,为人们灌输财富,充实人生。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着,读书上那些散着墨香的文字,全身心投入到情节之中;了解网络上的知识,用键盘敲击出动人的音符;听课堂上老师无微不至的讲解,贪婪的汲取着其中的趣味。是学习,是知识,让我们从一个幼稚无知的小孩逐渐变为现在这样听话懂事;让我们提高了自身的修养与气质,与书本结为好友,学习着,并快乐着。

贝多芬曾经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做到了!用一生的时间倾注到音乐中去。虽然失聪,却一直在用顽强的意志与命运作斗争,用心去感受音乐、创造音乐,无论多么艰苦,他都会挺过去,因为他那种对音乐的热爱,对艺术的狂热,对梦想的追求,对知识的献身。

还记得海伦凯勒吗?美国着名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却遭受了命运最悲惨的折磨,因一次高烧而导致失明与失聪。她屈服了吗?不!怎么会!她疯狂的汲取知识,哪怕自己眼中只是一个黯淡无光,一点生气也没有的世界。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教导师的训练,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来学习发音。这些我们看似简单的事她是怎样一步步坚持下来做到的?但她还是成功了,那种对知识的渴望,残而不废的精神,无不深深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激励着我们也要像她一样用梦想创造奇迹!

知识,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能够在不可能的情况下,用自己付出的艰辛与努力去追求成功,创造奇迹,而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呢?

我们每天都这样快乐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着,难道能少了知识的灌溉吗?每个人都渴望成为最好的,但不付出努力,能得到成功吗?知识,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少了它,我们都是没有主见的空壳。知识,改变命运,拥有了它便是拥有了享之不尽的财富,它可以让你在慌乱中变得沉稳,挫折中变得坚强,愈挫愈勇,还可以,改变你的一生。可以让你的地位养尊处优,身份令人刮目相看,但此付出的代价,便是努力,付出!

每个人一生中并不是那么美好,上天这样安排,无疑就是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勤劳、刻苦起来,共同建设美好的生活。知识,正是我们改变命运,改善生活的必需之物。是啊,学习,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学得深了,用心了,便会悟出其中无穷的乐趣!

知识改变命运作文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高考;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212-01

2013年甘肃省首次采用新课标Ⅱ卷。新课标Ⅱ卷的命制贯彻“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以重大时政为背景,以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为载体,在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考查中渗透着各种能力要求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对单纯知识记忆的考查显著弱化。为此对新课标卷的研究对今后的课堂教学改革和高考备考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2013年新课标Ⅱ卷政治命题的改革对教学和复习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启示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命题立意的转变启示我们,高中政治课教学要贯彻新课改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教室”为“学室”,变“灌输知识”为“合作探究”,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变“检查知识”为“合作交流”。

启示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力的培养

高中政治课课堂要重视以主干知识及其结构为重点,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科思想和方法为灵魂,突出思维过程和方法;要牢牢把握能力立意的命题方向,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着眼于学科素养的培养,把学生学科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Ⅱ卷15)支持价格是指一国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而对粮食等农产品所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我国某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如图4所示。该产品的支持价格和供给数量分别为

A、P0,Q0

B、P1,Q2

C、P1,Q4

D、P2,Q1

本题以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关系为背景,考查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有关知识,单纯依靠课本知识很难得出正确答案。要正确的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过题干读懂支持价格和均衡价格的涵义,即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其次运用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有关知识分析设问,即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启示三: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教师要创新备课思路,遵循创设情境——精心设问——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拓展人为情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研读课程标准与课本,优化重组课本知识,使学科体系更加完善。同时,指导学生通过自我梳理整合主干知识构架知识框架,把握住重点知识和知识的重点。对于重点知识和知识的重点,要引导学生认识透彻,理解准确和训练到位,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启示四: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于改革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着力落实因材施教,实施差异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方式的差异,教师的教要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高效课堂模式”,要把精讲少讲、材料剖析、反馈矫正与训练效果优化有机结合。精讲少讲,讲重点,突破难点,讲思路,讲误区;材料剖析,要训练剖析材料的基本方法与技巧,要突出思维的引导与点拨,关键在引导学生寻找材料与知识的最佳结合点:反馈矫正,要突出针对性,重在加强学法指导,落实矫正补偿环节;训练效果优化,要瞄准命题立意方向——精心选编试题和答案——定时分层训练——信息快速反馈——拓展思路——提升能力,以实现训练效果最大化的目标。

启示五: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时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的已知观点和结论。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根本转变学习方式,使其通过自主探究、发现、质疑和不断创新,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终身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