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理论范例

知识经济理论

知识经济理论范文1

“计算机和现代通信为图书馆提供了技术支撑,电子资源脱颖而出,带来革命性变化。科学引导着知识管理系统,为管理、传递和使用知识提供路径和方法。”Yadagiri,S.强调,在迅速出现的数字纪元和知识社会,知识管理能够加速知识的传播,改善图书信息中心的业务程序,增强其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升其业界地位。美国学者Baker,ShirleyK.认为,在高校,在一些学科,高等教育和图书馆在巨大的机遇面前,要肩负起数字信息和知识管理的重任。盛小平教授基于文献计量法论证了知识管理不是一种管理时尚,利用库恩的学科定义标准验证知识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KarlWiig在《知识管理:一门渊源久远的新兴学科》等文中强调,知识管理成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包括管理科学、认知科学、经济学、教育方法、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技术科学在内的支撑性学科。伊朗学者Hazeri和澳大利亚学者Mar-tin及Sarrafzadeh认为,知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隶属于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并强调其多维度,即涉及组织、企业、管理和实践等多个领域。据调查,全球排名前500强的企业都不同程度实施了知识管理项目,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机构也在积极引入知识管理,促进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知识管理实践活动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图书情报界参与知识管理的研究是大势所趋,吴慰慈教授指出:“开展知识管理问题的研究,将推动图书馆学研究超越传统图书馆机构的局限,去面向更广阔的实践基础。”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前图书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在知识管理的研究方面,图书情报学具有先天优势,如果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图书情报学的学科地位、应用范围和社会影响都将产生大的飞跃。学科的理论体系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处于起步阶段的知识管理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知识管理不断从相关学科吸收营养,在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方面颇有起色,逐渐确立了一定的学科地位,形成了独有的理论体系。但实践超前、理论滞后是目前知识管理学研究的基本现状。

2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柯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学是关于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有:①理论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发展研究和知识管理学科体系);②应用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方法论、技术和系统研究);③专门知识管理学(包括企业、政府和公共知识管理学等)。人类迈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化加速发展,图书情报学终于从以文献、信息为中心走向以知识为中心,呈现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趋势。知识管理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它需要凭借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实现其功能,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大规模的知识存储、快速的知识传输成为可能。图书馆正是在技术取得突破进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才使文献信息知识资源的建设过程与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应用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水平,也为图书馆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

3知识管理学科来源研究

3.1哲学上关于知识的认知

在西方哲学中,对知识的追求充满了怀疑主义,这使得很多哲学家寻求有助于他们建立不容怀疑知识的终极真理方法。柏拉图把知识定义为经过实证的正确的知识。从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开始,认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包括主观感受和理性推导两个方面,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和适应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从社会实践中来,正确可靠的知识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3.2经济学关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讨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每个经济主体都拥有独特的知识并强调组合显性知识的重要性,比如新出现的产品、生产方法、材料、市场和组织等都是源于知识新的“组合”,他关注的是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变化过程。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退到第二位,信息作为经济资源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发现,世界经济的竞争、经济全球化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理念重放光芒;在后工业社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直接放到生产体系中考虑”。1995年,美国许多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已经高达50%~60%,体现于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力量”,知识积累导致技术变革,构成经济增长的原动力。20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将知识视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3.3经济管理学的知识解释

管理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自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20世纪20~6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80年代的“管理丛林”,到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阶段,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管理革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力量,这凝结了无数管理实践者与理论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需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PeterF.Drucker首次提出知识管理这一重大概念,8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大量相关论文,对知识管理做出了开拓性工作。1988年,他发表《新型组织的出现》,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1999年,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家T.H.Davenport出版《营运知识》,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末,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知识经济理论日益成熟,并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使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现了第五代管理思想,即知识管理。因此,知识管理是时代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从思想角度看,当代知识管理有许多渊源,比如抽象性的哲学思考,以及特定工作场所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引发的某些具体思考。总之,人们在试图揭示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20世纪管理界种种提高效率的努力,都构成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渊源。

4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4.1学科定位

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以“知识管理学”为题名,“概念”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学术论文140篇,外文文献48篇;通过EBSCO数据库,以“knowledgemanagementscience”为题名,“concept”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国外研究文献39篇。这些论文涉及图书情报、管理、制造业、工程、医学、数学、计算机等众多领域。可见,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调查发现,大量的知识管理教育研究项目首先源于图书情报学或信息管理,其次是计算机或工程,商业和管理。集合的课程、宽泛的知识管理技巧和资产清楚地表明了知识管理教育的多学科性。这也与邱均平教授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知识管理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对信息管理及其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续以图书馆和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4.2研究对象

从一门独立学科的视角来看待知识管理,整合各个学科优秀学者各有特色的理论和技术,柯平教授提出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个人和社会的知识过程的学科,在此,知识过程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知识的产生、组织、传播、共享、创新以及知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文化、制度等手段同样重要;同时他还提出了由知识治理、战略知识管理和一般知识管理组成的三层次知识管理学学科体系框架。

5案例分析

众多企业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如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等,它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知识管理项目必须取得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甚至由他们直接主持推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较为成功地实施了知识管理,其主要措施如下。(1)选拔人员。中国海油以年轻化、知识化为宗旨规范干部选拔标准,1999年以来,共提拔近100名较年轻、本科以上学历干部,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交流,每年选拔5~10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外攻读MBA。(2)学习型文化。长期以来,企业内部形成了学习型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其敢于承担风险又善于驾驭风险,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勇于超越现状。(3)科学管理。在管理上,制度成为企业运行的根本法则,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制度、科学严格的决策制度、经济有效的用工制度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点。2001年,在财政部对中直系统资产总额超百亿的62家企业的绩效评价中,中国海油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均为第一,被亚洲权威金融及投资管理杂志Asiamoney评为“2001年度亚洲最佳管理公司”。可见,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决定因素在于:以知识为核心,以人为本;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具体解决方案;与特定业务流程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处于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的过渡阶段,实际案例不多。

6知识管理学的研究趋势和现实覆盖力

知识经济理论范文2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他心中,所想象的社会主义是一种经历了资本主义最发达的阶段之后的社会形态,并且所想象的社会主义也是建立在生产力具有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但是却脱离了我国的实际情况。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期间,提出以及改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是凭借着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这种科学态度,并结合了其社会实践规律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所拥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完善以及发展所需。

二、经济体制、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

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我们在理论上对于社会主义和市场、商品的经济之间的结合存在问题的认识上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在我国十四大会上明确的指出了:“对于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认识深化上,明确的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总要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确保能够对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解放取得进一步的成功。”而这一结论的提出也表明了其理论的正式确立。也标志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完全进入到了现代化制度的轨道之上,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创新、需要提供了新的理论前提以及创新方法。

三、实践的方法论意义

从我们所了解的其理论形成的过程以及包含的丰富内容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没有为我们提供现成的条例,只是一个指南,作为一个未来研究的出发点,也就是说它给我们展示的只是实践的方法论意义。

四、科学指南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其哲学与经济理论学的基础上建立出来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科学社会主义凭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走出了新的方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当中,主要包含了其职能的转型、转变我国党的工作方式,扩大人民民主权利,人民当家作主等等,全都离不开其理论的指导,政府的职能也不是万能的,其能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市场出现了失调的状态,政府才能够发挥其有效作用。

知识经济理论范文3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它之所以能在国际上处于不败的地位,恰恰就是因为美国对人才的重视。美国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汇聚地,不仅吸纳了世界各地的人才,而且也非常注重本土对人才的培养,正是因为拥有了优质的人力资源,美国的经济实力才能不断地向前迈进。以1975年创立的微软公司为例,自其成立以来,每年以超高的速度向前发展,这个公司的成功正是由于有以比尔•盖茨为首的高技术人才作支撑。高素质人才不仅善于创新和改革,更加善于经营管理,他们使企业富有竞争力和爆发力。

2知识经济时代下对人力资源的新要求

2.1良好的心理素质

当前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但对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却是一个发展的契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非常严峻,而每天又有许多新的人口诞生,这就意味着竞争的压力也随之增加。现在正是讲究效率和优胜劣汰的社会,对人力资源来说不但是机遇也是挑战,不仅具有高竞争,而且存在着高压力。这就要求当前的人力资源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强大的压力仍然能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人力资源应用坚强的意志来面对这些压力,用乐观自信的积极态度为企业创造利益。

2.2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人们要有不断向前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只有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技术、新的理论才能推动企业的进步。在现今的社会中,一个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要经过一个必要的循环周期,在这个缓慢的循环周期中,可能就有新的产品生产出来,慢慢地就会取代之前的旧产品。也就是说,没有一样产品能够永远占领市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才能更长久地占领市场从而获得收益。由此可见,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力资源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不仅有助于企业的进步,而且能够使企业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2.3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每天都有很多新的事物产生。这些新的技术不断地取代了旧的技术,人们只有不断去学习,才能不被这个不断进步的社会所淘汰,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新知识的掌握不仅能提高自身的素养,而且能够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一个国家要想进步,就必须接受外来的新事物、新技术,在封建社会中,清朝政府就是由于固守陈旧,不接受新技术,固步自封,最终只能任由西方国家的欺凌。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具备学习的能力,不断接受新鲜知识和事物,才能发掘出自己的潜能,成为有助于企业和社会的优质的人力资源。

2.4面对突发状况的应变力

现在知识经济时代日新月异,市场环境也越发复杂,优质的人力资源需要有应变的能力。应变能力不仅表现在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上,还表现在面对大量工作压力时,自己对压力的排遣能力上。其实,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的发展,都会面临突发状况,例如一个国家在面对突发的金融危机时,或一个企业在面对竞争对手突然的竞争营销手段时,这都要求有专业的人力资源来化解这些突发的危机。因此,应变能力也是人力资源应该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如果企业中的员工都只会在生产线上重复单一的工作,而完全没有应变能力,那么这个企业始终也只能是做生产加工,完全没有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的实力。

3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应该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企业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同时,要注重每个人的培训,因为人是科学和知识的最终载体,而每个人具备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因此,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时候,就应该注意观察每个人的特点,根据个人优势进行培训,然后使其充分发挥特长,这样不仅能够调动起个人的工作积极性,还能让他们变成整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这种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不仅能够留住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也有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从而对整个社会进步起到带动和推进的作用。

4结语

知识经济理论范文4

1.公路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公路运输对促进经济的发展、货物的流通和劳动力的流动提供极大地便捷,特别是在内陆欠发达地区,公路运输是核心交通运输方式,对促进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路运输作为基础产业能够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起来了又会促进公路运输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2.公路运输会促进板块区域的发展

历史实践表明,要想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先铺设道路,道路打通了,交通方便了,能够促进劳力的流动和货物的流通。公路交通网络一旦建立起来,可以增强对投资商的吸引力度,对周边地区的各类经济发展具有辐射促进作用,经济的发展和公路交通的发达程度是正比例关系的,落后的公路交通则会制约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公路建设需要适当的保持超前速度。

3.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良好协调有利于社会发展

公路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对创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和谐稳定的社会能够增强人们安居乐业的信心,提高生产的活力,促进经济的增长。公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公共交通设施,是解决人们出行的主要运输方式,满足了人们的基本生活要求,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进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对公路运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为实现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

1.整合运算并控制好公路运输经济成本

加强对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力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拉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也不能盲目过度、不计较效益的膨胀化地发展公路运输经济。发展公路运输经济往往是要以一定的牺牲为代价成本的,比如修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对农田耕地占用、对周边居民的迁移成本等等,这些都是发展公路运输经济的成本,增加可持续发展的负担。所以,在发展公路运输经济的时候要整合运算公路建设和维护的成本,每一项工程的施工都会涉及到相关的利益体,这些利益都可以折算为成本,不管是工程前期还是勘验阶段都要做出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市场经济风险,并落实好工程职责,以合理、稳健推进公路运输经济规模的发展。

2.提高电子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了促使公路运输经济进一步迈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就有必要采用电子信息管理手段来实现对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的实践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应用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将现代化的技术应用到经济的信息管理中来。电子信息化技术能够将相关的参数用数学模型模拟出来,并随着参数的变化自动得出相关的交通信息,可以更好的合理引导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正在向规模化发展,现有传统的管理手段效率低,已经无法适应管理的需求了,提高电子信息化管理水平,有利于实现公路运输经济的信息化和数字化,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益。

3.管理以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

公路运输经济是在市场经济这个基础条件上进行运作的,我们不能离开这个前提条件而套用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思维模式来进行管理。但公路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公路运输经济具有一定公共事业性质,具有公共服务特性和非营利性质。所以,在面临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公路运输经济项目时,需要调动政府的行政力量对其加以适度的管控,以确保国民经济的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但不能让行政管理手段作为主要的管理管理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以市场经济发挥主要的调控作用,行政手段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负责公路交通运输的政府管理部门要协调运输经济的发展,承担其相关的责任,并将责任落实到位,保证公路运输经济在合理的市场调控范围内可持续的发挥作用,并配合适度的行政调控,使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不会偏离轨道。

三、结束语

知识经济理论范文5

良好的管理能激发员工发挥自身潜能,让每一位员工遵守企业流程与规章制度,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管理执行开展的基础是企业的经济管理的制定与运作,这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与价值,企业管理者要在企业管理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来不断的创新,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总结经验来实施对企业的管理。企业的经济管理能使企业在正常运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增长经理利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助于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能促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

二、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管理问题

企业在通过改革和创新之后获取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更多的企业学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积累经验,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企业在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诸多的问题。

1.企业的经济管理不够深刻。

企业的经济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管理者的思想意识是否先进,多数的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问题,部分企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只注重通过不断的生产进而创造更多的效益,很少有企业能把企业的经济管理放在首要位置。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如若忽略了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经济管理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正常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不到应有的提升。企业想得到良好的发展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视,通过科学的方法管理企业各部门,充分落实管理职责,通过企业经济管理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创造企业价值。

2.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企业中相关部门无法履行部门职责,员工未尝履行工作义务,这是企业管理中的漏洞,企业管理者未能高效执行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各部门执行力不足,使企业管理制度未履行到实处。

(2)企业的发展模式与企业所指定的经济管理模式不符,无法落实。由于企业没有先进的水平,导致最初建立的较为先进的经济管理制度无法实施,这样既无法实现企业在经济管理制度下应有的发展,还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运行。(3)缺乏执行力。企业在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之后,各部门应充分理解实施管理制度中的内容。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让企业员工遵守制度合理高效的工作而为企业带来价值,公司消耗资源而制定出的企业管理制度如得不到有效的实施则严重浪费了企业的资源。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企业的管理取决于企业各部门管理者的工作力度,目前存在很多企业部门管理者无法履行工作内容的情况,管理人员不落实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的员工只能盲目工作,出现问题之后管理者无法承担责任,给企业造成损失。

(2)企业管理者忽略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指导,部分员工在工作生产中水平不足,无法完成工作任务,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浪费了企业资源。管理者忽略对员工进行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致使员工因工作积极性不高而离职,损失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3)企业没有相应的绩效机理政策,企业考核机制不严谨,无法公正员工的工作业绩,导致员工丧失工作激情而开始“混日子”,破坏了企业积极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对企业造成恶劣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4.传统的管理部门无法履行职责。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资金成本的控制工作来自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使用传统的财务理念会造成资金的浪费。企业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管理,通过经济管理模式指定有效的措施,合理的利用企业资金,有效带动企业经济效益。

三、企业经济管理思想创新与合理的实践方式

企业的经济管理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对于企业本身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意义。企业管理模式如何创新,怎样通过实践来指定合理的管理制度,这是企业管理者应当担负起的责任。

1.管理思想的创新与实践。

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创造企业价值,前提是公司要具备良好的管理理念且按照管理制度来实践。企业管理者应具备创新意识,在当今经济环境下与时俱进,具备良好的管理思想,推动企业的经济管理,加强各部门对企业经济管理的认知度,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合理的实践,促进企业的发展。

2.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

企业的正常运作来源于正确的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可以良好的约束引导着企业员工按照企业发展模式不断的创造价值,企业管理者应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不断更新实践企业管理制度,让企业与时俱进,让企业管理制度逐渐完善,及时发现并解决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保障公司的正常发展。让企业管理制度合理并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明确各部门人员的岗位职责,落实并开展一系列规范管理的活动,让企业管理达到合理化的效果,在履行管理的同时挖掘人才,提高员工整体水平,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领导员工掌握更高的工作技能,培养员工的管理理念,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让企业健康的发展。

四、结语

知识经济理论范文6

1.1知识经济的含义

知识经济的首要基础是经济,换而言之,就是说真正的生产资料不再是传统的设备资金和生产原材料,取而代之的是人的知识。以往的学者曾经对于知识经济有着这样的定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知识将扮演重要角色。在概念上,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在这里,知识要素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在于知识和信息、高素质人才以及高智能化的机器。

1.2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以高科技产业为发展基础,符合当代社会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知识和信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资本。

知识经济依靠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使用和分配,在经济活动中,知识和信息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知识和信息在加快经济增长中起到主导和核心作用。

(2)科学和技术的研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基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当人类知识,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使得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使得科学技术在知识经济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3)无形资产比例不断增加。

知识经济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包括专利、商标等在内的无形资产比例在大大增加。

(4)科技人员占据生产主体。

知识经济注重科技人员的主体地位,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将会占据较大比例。

(5)知识经济是"低耗高效"型经济。

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经济,其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资源来取代已经耗尽的稀缺自然资源。

(6)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化。

知识经济重视发展高新技术,集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将高新技术的研究成果落实到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上。

2我国企业管理所面临的现状和挑战

2.1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企业管理正处于从传统的管理阶段向知识经济下企业现代化管理转变的阶段,距离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管理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所面临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体制改革力度普遍不够。

(2)企业管理手段普遍落后,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差距较大。

(3)管理规范程度普遍不够。

(4)专业管理人才比较缺乏。

2.2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带来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挑战。

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下,经济的增长主要依赖于经济资源,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取而代之的是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在传统企业管理中,人的主动性受到压制。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新技术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使得管理理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注重强调人性化管理,企业管理的重点是知识,以人为本,才能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竞争。

(2)对企业经营方式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下,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应用的广泛性和信息传送快捷性,给企业经营带来了深刻变化。在互联网平台上如何开展强企业经营活动,是企业亟需解决的课题。互联网打破了原有市场界限,企业营销方式变得更加互动。顾客的角色不仅仅是消费者,而是参与者、企业合作者。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只有改变传统企业经营方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

(3)对企业生产方式的挑战。

在以往的工业经济时代下,企业追求大批量、相同化产品生产或服务方案,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不再一味追求产品的生产速度、生产数量,而是注重考虑人的独立性、创造性,追求产品差异化和个性化。

(4)对企业组织和运行形式的挑战。

传统企业组织形式主要以金字塔结构为主,这种组织形式造成信息的封闭、传播的滞后,无法让全体管理者充分了解企业状况,必然影响企业的决策管理和经营。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组织形式以扁平化网络式为主,这有利于企业加快信息传递,降低管理费用,提高竞争力。同时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和劣势,借助外部力量,将企业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整合在一起进行虚拟运行,突破了传统企业运行模式。

3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应对措施

企业在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时,如果只是一味地固守陈规,那么必将对企业今后的持续性发展带来极大甚至是毁灭性的的打击。因此,企业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革新:

(1)转变企业管理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创新。创新是企业的灵魂和动力,创新型企业的建立必须依靠员工的创新能力。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必须做到革新。首先是树立服务型管理理念,将企业员工看作企业真正的主人,为员工提供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提供工作所需的资源,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其次是树立学习型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同时管理者自身也要加强学习新的管理知识和理念,以便自身能够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

(2)掌握现代企业管理方式。

知识经济的主要标志就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虚拟企业、网上经营等经营方式已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掌握计算机、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知识,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3)创新企业经营方式。

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给企业的经营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企业依托互联网的电子商务这一平台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可以大大节约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构建,建立顾客和企业的信息通道,将顾客的需求和建议及时充分反映到企业的生产管理上;一方面,建立全球化的经营战略,企业的市场经营战略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来经营管理企业;再一方面,开展虚拟经营如人员虚拟、企业虚拟等,借助外部优势和自身资源结合,同外部企业竞争合作,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竞争力。

(4)创新现代企业组织结构。

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应搭建扁平网络化式组织结构,加快纵向和横向信息传递,使得各管理部门和员工能够快速便捷获取信息,从而制定出相应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以及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满足用户的能力。

4结束语

知识经济理论范文7

在当前网络时代的发展阶段,数据库建设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数据库是依照某种数据模型组织起来并存放二级存储器中的数据集合。这种数据集合具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以尽可能优质的方式为某个特定组织和人提供信息服务,其数据结构独立于使用它的应用程序,对数据的增、删、改和检索由统一软件进行管理和控制。从发展的历史看,数据库是数据管理的高级阶段,它是由文件管理系统发展起来的。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大多数信息管理者都通过借鉴文件管理系统中的管理机制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人们通过对大量的网络信息运用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对其进行高效的管理,然后建成一个个庞大的数据库对其进行资源的整合,许多的信息资源通过整合之后成为能够为人们所利用的知识资源,服务于人们各项的信息需求。

二、影响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因素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服务应运而生,网络中的信息已爆发式的增长速度充斥在整个网络空间,一些无用的信息频繁映入人们的眼帘,而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由于严重的信息过载问题很难被人们所利用。在扩大对传统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看到,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大量信息的无序化使得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难度更大。笔者认为当前影响我国网络信息资源效率的因素有三点:

1.信息无序化和碎片化引发的信息过载问题

网络的自由化使得人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随心所欲地各种信息,很多信息并没有太多实际的含义并以零散碎片的方式充斥在整个网络空间中,大量无用的冗余信息严重干扰了信息管理者对有用信息的准确选择,这些信息的急剧扩展容易造成网络的无序化,造成信息泛滥,引发严重的信息过载问题。

2.信息管理者的信息素养

要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就要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体现在管理者的信息素养水平上。网络平台的众多,使得众多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者的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在对信息的组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在现实中一些优质的网络平台脱颖而出,主要是基于较好地解决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管理,有效开发和利用的问题。

3.检索技术不够智能

目前我国大部分网络平台采用的检索技术都采用基于关键词匹配的方式,由于许多无用信息的干扰,以及信息智能标签属性的缺失,使得这种检索方法存在查全率和查准率较低,检索的质量也不高等一些列问题,特别是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下,利用关键词匹配很难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

三、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建议

1.知识经济时代下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致力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经济的增长。因此,实现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相关领域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已经不满足于知识增长的需要,这就要求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者要具备知识管理的视野,实现信息资源向知识资源转化。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取得一席之地,要将信息技术和创新式的管理方法有机结合,将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变成创造经济价值的源泉。知识管理除管理信息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将知识管理和人的管理融为一体,注重开发人的智力。以电商企业为例,经营者在做决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信息资讯,而对这些大量资讯的整理工作就是信息资源管理过程。实际上经营者这时最需要的往往不是这些经过整理的信息资源,而是通过这些信息资源形成能够决定其正确决策的合理依据,这一过程就是有信息资源向知识资源的转化过程。针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不同信息需求,实现知识资源的个性化推送和信息资源的即时共享,使企业内的所有成员获得精确的信息。并且要注重培养企业所有成员的信息素养水平,实现信息资源和知识的补充完善。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及时对信息进行处理,使跨部门的知识分享和合作成为工作的一环,形成团队合力,这样才能使企业运转模式快速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2.发展建议

(1)调整信息组织机构,培养信息管理者的信息素养。首先要调整传统的信息组织机构,加强对信息资源和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视。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者的行业地位,培养信息管理者的信息素养,建立一个知识型的信息人才体系,实现“信息———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的转化。

(2)应用智能的信息处理技术。网络信息组织是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核心环节,通过智能标签的功能实现网络信息的初始序化,通过智能技术对网络平台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标引。这样大大方便了信息管理人员获取有价值信息的工作。

知识经济理论范文8

(一)恩施州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

当前,恩施州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三大机遇。一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猛,产业升级和梯度转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分工的新机遇;我们要在发展县域经济层次和质量的同时,做好这篇大文章。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县域既是“三农”问题集中区域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载体,县域经济也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恩施州提出产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给县域经济带来新机遇。三是国家及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支持带来的发展机遇。自2001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不少国家给予的政策倾斜以及资金、技术、项目支持;湖北省也对恩施州予以“616”对口帮扶和扶贫开发等大力支持,给恩施州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尤其“全国综合扶贫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恩施州以“三州”战略为指导,坚持走特色开发、绿色繁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县域经济呈现出总量扩大、结构趋优、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加快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步伐。

(二)恩施州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

从资源角度来看,恩施州有“六大”特色资源。分别是旅游资源、生态农业资源、水力资源、风力发电资源、富硒矿产资源和绿色药物资源。全州有2448座山峰、304个山洞、44条峡谷、252条溪河、8处气势磅礴的瀑布、49种国家保护的珍惜古树、800万亩天然连篇草场、以及丰富的原始森林与绿色生态景观,拥有8个大类、21个亚类旅游资源。就产业发展而言,恩施州各县(市)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基地。如茶叶基地:巴东、鹤峰、宣恩、咸丰、恩施市、利川市的规模化高标准茶园,已打造出恩施玉露和恩施富硒、鹤峰翠泉、宣恩皇恩宠赐和五家台贡茶、巴东金果茶叶、咸丰乌龙茶等茶叶品牌;烟叶基地:以烟叶基地单元项目建设为牵引,建设高标准烟叶基地65万亩;养殖基地:大力发展恩施山地黑猪、山羊、黄牛、家禽的规模化养殖,宣恩、咸丰、鹤峰积极发展大鲵、兔、蜂等特色养殖业,以及建设清江生态健康水产养殖示范基地等。在人文基础方面,恩施州有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

(三)恩施州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恩施州县域经济发展在取得很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整体竞争力较弱。2013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0亿元、同比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6.46亿元、增长10.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0.1亿元、增长23.8%。根据《湖北省县域经济工作考核办法(试行)》(鄂办发〔2014〕21号)的要求,恩施州全部属于第三类县(市),即限制开发区域的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在2013年的全省排名中,恩施州8个县(市),除恩施市排名第三以外,其余县(市)的排名均靠后。其次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难度大。恩施州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6∶34∶40,很明显农业占比较大。再次是经济自主发展乏力,生产要素大量外流。恩施州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带有较强政府政策指向的投资项目拉动,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资金、人才流失严重,国有企业发展有限,民营、私营、个体企业发展严重不足,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不断激活并创新恩施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打造开放型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新机制

发展不够是恩施州面临的最大实际。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大开放,才能实现大发展。恩施州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有开放兴业、开放兴州的意识。破除怕担风险的旧观念,树立敢闯、敢试、敢创的新思想,坚持以发展论英雄;要换头脑、变思路、闯路子,善借外力,更多地利用外来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自己,构建开放型的动力机制,做好开放发展这篇大文章。其次要大力推进支柱性产业项目的引进新机制。要抓住东南沿海企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机遇和广大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机遇,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引进急需的项目、资金和人才,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来一批”的联动效应。再次要优化软硬环境搭建县域经济开放平台。在开放领域、开放层次、开放主体各方面都要有新的突破,加快形成以政府为桥梁、各行各业主动出击、部门协调服务、全州上下全面参与的开放局面。

(二)以“双轮驱动”着力打造特色型县域经济新机制

恩施州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产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的部署,要求推进现代烟草、茶叶、畜牧、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信息等六大产业链建设。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是突出抓好产业链建设。一方面,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运用市场机制依靠市场主体的利益链接、竞争和合作求得互利共赢;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推进资源、项目的整合。二是打造特色新型城镇。要因地制宜地把生态移民、扶贫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把产业、就业和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把绿色生态、民族文化和彰显城镇特色结合起来,做强“一主两副”、做优县域城区、做特中心乡镇、做美农村社区。三是构建产城融合平台。坚持把打基础、利长远作为持久任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全力增项目、扩投资,打牢发展“大底盘”。四是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是恩施的本色,绿色发展考验着我们的本领。要牢固树立“绿色决定生死”理念,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目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大恩施州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使恩施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发展环境更优。

(三)以民营、小微企业为主打造县域经济经营体系新机制

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生力军,应该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创业,充分发挥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培养壮大一批本土小微企业集团,使一批本土企业家脱颖而出。要建立小微企业培育扶持平台,建立小微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完善小微企业税费征管机制,由财政、国税、地税负责帮助小微企业、特别是本土的小微企业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税费征管机制;税务部门应提高服务水平、降低运行成本、加强有效监管,建立小微企业信用制度;金融部门要逐步开展小微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通过信用环境建设,为小微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环境。二是鼓励有条件的个体经济、农户经济向私营企业转轨。三是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引入民营机制,用民营办法盘活国有企业资产。

三、不断构建和完善恩施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外生动力机制

(一)建立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管理机制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特定地理空间—即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屯为腹地,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因此,县域经济必须把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一是要稳妥地推进相关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政策、就业政策、公共财政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等,逐步消除导致城乡分割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二是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所有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带来的好处。三是建立政府支农的政策机制。首先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元参与的新投入体系,不断完善“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管理方式,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划分县、乡、村事权和财权;其次是进一步完善宏观财政政策体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渠道,实现县域财力稳定增长。

(二)打造县域金融平台为县域经济提供金融支撑

为县域经济提供金融支撑的关键,是商业银行应为支援农村建设提供积极服务。一是建议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内保留县级分支机构,并在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建立相应的办事机构;二是建议国有银行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县级银行的贷款权限。其重点在于:要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要立足“三农”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目前是服务“三农”的主要机构,构成了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部分,这不仅要在机构职能上予以明确规定,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农村金融政策方面做足文章。此外,要通过发展民营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来建立和完善县域信用担保体系;同时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健全企业和个人诚信体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信用意识,为银行信贷支持和开展多样化金融服务创造良好条件,实现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的目的。

(三)完善外向型县域经济环境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