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市场调研报告范例6篇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1

结构、品牌、库存等展开了调查。

一、卷烟销售分析

1、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渐渐改善了,消费者对卷烟的需求档次也逐渐提高了,因此,呈现出一、二类烟大幅增加,三、四类烟增加10%以上,只有五类烟销量下降的现象。

2、为了培育全国性卷烟重点骨干品牌,市局对各个品牌卷烟的投放量的差异,同样也造成了上述现象的产生。

从社会库存看,偏关县社会库存主要集中在三、四类烟上,占了总库存的75%以上,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客户对消费者对卷烟的需求档次了解不够。在“两节”期间,消费者与往年相比对卷烟的消费档次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年轻消费者,大多数选择“芙蓉王”、“云烟(福)”、“云烟(紫)”作为节日用烟,而那些烟龄较大,以前消费四类烟的消费者也在节日期间提高了档次,因此造成了上述现象。

社会库存较大的五个品牌分别是“芙蓉王”、“云烟”、“红旗渠”、“红金龙”、“庐山”。其原因主要是平时这五个品牌的卷烟都是市场上畅销的品牌,而又加上正逢“两节”期间,客户对这几类卷烟的需求预测太大,造成了大量库存的产生。而库存最大的业态客户主要是食杂店,这主要是由于偏关县业态类型主要以食杂店为主。从销售数据可以看出:辖区老营、水泉一带的客户卷烟销售波动明显,客户由原来的中、小型客户大都数变成了大、中型客户。波幅明显,卷烟购进明显加大。

二、客户满意度调查

通过调查,客户对烟草公司的服务大都很满意,主要包括货源供应满意度、对“四员”服务满意度、投诉处理结果满意度及客户盈利情况。

根据市局要求,客户经理每月对辖区客户进行满意度调查,辖区零售户满意度综合评价为98.41%。其中客户感到最满意的是偏远客户送货服务周到,送货人员能及时把货源送到客户手中;感到最不满意的是部分偏远农村客户对电子结算不满意。

三、当前销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笔者认为,当前工作中,销量完成和培育品牌均有一定程度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外出打工人数日渐增多和节前的需求两旺市场造成节后的惨淡经营。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2

可能大部分公司人都会觉得这个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他们的老板才更应该也更有兴趣看这样的报告。其实,这一类调研报告大多也对公众,作为公司人的你可以在机构的网站上或者媒体上找到这些报告的具体内容。

虽说报告的出发点面向的是企业雇主,但其内容同样与我们的工作相关。具体说来比如平时的敬业度指标考核、升职时的奖酬变动范围等。

与此同时,你也免不了化身成为一个数据的组成部分,进入一些报告之中,比如薪酬福利报告、雇主品牌报告、敬业度报告等。

这类和公司人职场有关的调研报告多出自人力资源行业中的第三方机构。

其中一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出售的是具体的人才派遣、招聘/猎头、人力资源外包等服务,他们的报告多以“数据+分析”的形式呈现,同时给企业和公司人提供参考,以增加自己对这两类客户的影响力,因此这一类报告多从具体的某一个角度解读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背后的原因。

与一般的市场调研机构仅仅针对调研的统计分析出具研究报告有所不同,这一类的报告一般都更侧重于将企业管理或者人才市场上的一些问题呈现出来,辅以数据分析作为该结论的支撑。

普通公司人可以从这些分析中得到和诸如职业发展之类的职场问题相关的一些参考信息。

另一种报告来自人力资源行业的管理咨询机构。由于他们出售的是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解决方案,面向的客户是公司HR或管理者,因此他们的调研报告多和自己所提供的解决方案相关。

比如报告中的数据统计或最佳实践案例,更主要是为了让管理者和HR在制定决策时得到更多的指导性。所以这一类报告更应该看作是一种对解决方案的增值服务。

从专业度来说,这类公司有专门的数据类服务业务,也有更为具体的操作类调研。但普通公司人在不需要具体操作的情况下,报告内容的参考价值就不是那么大。

从和我们的职业相关的角度去看待这类人力资源相关的报告,也可以发现大多数调研报告的内容都涵盖了这么几项信息,比如你的老板和HR在关注什么、你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以及人才市场的竞争态势是什么,等等。如果敏感一些就会发现,这些都是可以用来评估自己职业发展的状况及前景的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当然,各种主题的报告对每个人的触动点不一样。想要从调研报告中找到对自己职业发展有价值的信息,学会用对的方式去读报告才是王道。

提供数据分析和提供解决方案的报告要分清

以薪酬相关报告为例,服务机构的报告多为评价和分析市场现状,从薪资福利的角度来为企业吸引和保留人才提供建议,而管理咨询公司的报告更具操作层面的指导性,比如告诉负责薪资福利的管理者其它企业和市场上的调薪情况。

点评

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的调研对象往往多为公司/雇主,而服务机构调研的是数据库中的候选人,他们代表人才市场的流动情况,因此调研中的薪酬变化反映的是某类人才在市场的供求变化。自己对公司的价值越高。

从行业报告中还可以积累与合作伙伴的共同语言一个公司人的职场合作伙伴既有公司外部的客户、供应商,也可以包括公司内部的HR、直线经理、高级管理层等,在和他们往来的过程中,涉及行业、市场、产品、组织结构等各方面的内容都会成为很好的话题。

点评

如麦肯锡等战略咨询公司经常会针对某行业的年度调研报告,内容可以说是对一个行业的全角度的扫描,公司人不妨从中汲取感兴趣的信息。其实,对于想要增加职场竞争力的公司人而言,查阅一些行业报告也是自己学习提高的一种好途径。

从数据和文本内容的相关度判断报告的科学性

非专业人士没办法从方法论和逻辑化等角度来判断一份报告的科学性,并且人力资源类调研所采用的方法论和理论体系通常也不会出现在报告内容中。但对公司人来说,一定的职业经验可以帮助区别哪些是前沿的、最佳实践的,甚至是学术的;哪些又是灌水的、卖产品或服务的,甚至是卖排名赚钱的报告。

点评

其实,选取一部分内容留意查看其中数据和文本分析内容的相关度,可以很大程度判断其准确性。若是从数据来源和统计结果来看,则应和你所了解的行业总体情况相似或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从行业报告中还可以积累与合作伙伴的共同语言

一个公司人的职场合作伙伴既有公司外部的客户、供应商,也可以包括公司内部的HR、直线经理、高级管理层等,在和他们往来的过程中,涉及行业、市场、产品、组织结构等各方面的内容都会成为很好的话题。

点评

如麦肯锡等战略咨询公司经常会针对某行业的年度调研报告,内容可以说是对一个行业的全角度的扫描,公司人不妨从中汲取感兴趣的信息。其实,对于想要增加职场竞争力的公司人而言,查阅一些行业报告也是自己学习提高的一种好途径。

也可以参考旧报告去总结出变化趋势

时间点也是机构考量的重要维度之一。在计划的调研之外,服务机构还会根据社会与行业的热点一些特定主题的调研结果。如果从过去的各类主题报告中选取些信息,结合全面性程度较高的现状类调研进行纵向比较,也可以了解到相关的趋势变化。

点评

要注意即使是一些热点行业或职位一般两三年才会发生较大变化,所以有时候纵向看不会感觉有连贯性。反之,若几年内并无某特定主题报告持续推出,则说明该调研人群所处市场变化不大。

换工作时看薪酬报告不如看涉及目标公司的报告

调研报告也增加了我们了解一家公司的途径。在公司人考虑更换工作时,往往有一到两个主导因素,比如公司现状、薪酬、工作环境与上下级关系、职业向上空间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等。薪酬福利虽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依据,但绝不是作为是否选择一家公司作为自己未来雇主的唯一判断标准。

点评

换一种思路:想换工作时,列出一两家目标公司,在报告中以公司名为关键词检索。可能在不同种类的报告中,公司相关的情况会出现在调查对象、数据分析解读、案例实践等多个部分,可做参考。

从个人职业角度理解报告中老板对人才管理的想法

如果报告给出了一些管理者对现有人才结构的评价和期待,这也能供你对照看待自己是否处于优良的能力水平上。另外,一些提供给管理者解决方案的人力资源类报告中常常会有最佳实践的案例描述,可做参照。

点评

一些趋势类的报告会从企业的角度出发,针对市场供需情况来描述某一类人才的紧缺程度,而公司人则可以以此来评估自己在现在和未来的可替换性程度,判断自己在整个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可替换性越低,表明自己对公司的价值越高。

想知道公司/雇主关心的话题可以看摘要部分

由于大多数报告的对象是雇主,报告撰写者往往会把对他们最有吸引力的内容集中在报告的摘要部分。这部分内容可能以目录或模块式呈现,包括问题或现象的描述、调研的结果、观点的陈述以及原因分析的提炼。对于一些本来不感兴趣的报告,浏览一下摘要部分并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但对于你了解公司管理者关心的话题可能有所帮助。

点评

从另一个角度说,公司所关心的话题或问题,可能正包含了你未来的职业发展空间。不管哪一个主题的人力资源类报告,对公司人最大的意义其实体现在用来对照自己目前阶段的工作和职业发展情况,明确自己在人才市场中所处的位置和了解自己的竞争力。

不用懂方法论,但可以适当了解该调研项目的背景

不管哪一类调研报告都有一套方法论,这些通常不会出现在报告内容中,并且公司人没必要细究那些理论框架。不过,基本每一份报告都会在第一或最后一部分交代本次调研的背景,包括调研实施方、调查对象(性质和数量)、覆盖范围、起始和结束的时间等。将报告正文中的数据分析与这些信息结合起来看,可以让自己更明确它的参考价值。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3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两种观点:市场调节论和政府规范论。

(一)市场调节学说

市场调节学说认为,如果市场是完全有效的,那么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呈报应由市场调节来决定,没有必要做更多规范。支持这一学说的有理论、信号理论和私有合同理论。

1.理论

理论认为:公司的投资者与公司的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签定契约来实现的。在签定契约时,双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契约的实现就是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财务报告体现的是经营者管理公司的业绩,是投资者评价公司的经营者是否履行契约的最可靠的依据。因此,公司的财务报告呈报是经营者自愿履行契约的行为。如果有人怀疑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那么投资者可聘请审计师,通过审计鉴证来解决。

在公司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的利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前提下,对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公司的经营者就不会赞成市场对财务报告需要规范。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只要他们手中有衡量经营者业绩的依据,即契约中的各项规定很详实有效,他们也不希望对财务报告有更多的规范,因为规范越多,他们支付的监督费用也就会越大。

2.信号理论

信号理论源自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向供求双方发出产品供销的信号。公司定期向市场呈报财务报告,这也是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产物。如果公司自愿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越充分,公司的筹资成本就越低,公司就能赢得竞争,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个结论已被美国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报告证实。因此,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公司能够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的核心。公司自愿呈报财务报告信息有三种情况:经营好的公司,有动机公布公司好的财务信息,因此,这些公司会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经营中等的公司,因为怕被认为经营不好,所以也有自愿呈报财务报告的动机;经营不好的公司,如果不呈报财务报告,就可能被市场默认为是经营不好的公司,因此有压力去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业绩,也会自愿呈报公司的财务报告。

因此,信号理论认为,市场已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规范公司财务报告的呈报,就不需要再有更多的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

3.私有合同理论

对于上述的两种观点或许有人会提出:公司呈报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并不能满足个别使用者的需求。对此私有合同理论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设法得到它,即通过签订私有合同或出资去购买。

如果市场上存在职业的财务分析家,那么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就可以通过与职业财务分析家签订私有合同,来获得需要的信息。如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另外,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购买专业的报纸或杂志来获得所需的信息。购买时发生的支出,就是信息使用者为获得财务信息所支出的成本。这也可归结为是市场常常利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信息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从而达到对市场上的信息产品进行合理的配置。

私有合同理论进一步提出,公司的财务报告是一种信息产品,政府并不需要对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如何披露,进行强制性的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编制和呈报,完全可以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因此,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应采用放权(deregulation of disclosure)的政策。

(二)政府规范论

政府规范论认为,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政府必须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同时,这也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利益的。

1.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有效的,有时往往失灵。有以下三个具体理由:

(1)如果政府不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那么市场上就会出现生产信息产品的垄断 者。

如果市场是一个竞争的、但不规范的市场,那么生产的竞争就会带来垄断。其后果是,垄断产品的价格提高了,生产的数量减少了,最后导致市场上产品的短缺,使产品的使用者购买和消费这一产品的成本增加。公司的财务报告在市场上是一种信息产品,它同样符合其他产品在市场上进行竞争的一切规则。因此,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政府应该对财务报告这一信息产品进行规范,才能有效抑制信息产品生产垄断者的产生,降低全社会信息产品的购买和使用的成本。

(2)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失误,会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下降。

尽管公司有向市场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的动机,但是如果政府不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就可能会影响到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因为公司经营者对财务报告编制的方法的选择性一般较大,各公司间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可比性较差,如果没有统一的财务报告信息规范的标准,就市场的总体来看,财务报告信息就会失去可比性,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不高和有用性程度的下降。而如果审计师在审计时缺乏统一的审计依据,则可能导致审计的失误,即没有发现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问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要依靠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而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建立的信心来自于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使会计信息能够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3)公司财务报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公司的财务报告作为该公司会计的信息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最明显的有两个: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二是生产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表现为可以被所有与它相关的使用者免费使用,因此它的生产成本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如果在一个市场生产的产品是可以被消费者进行免费使用的,那么生产者就不愿意生产这种产品,导致这种产品在市场上的短缺,这就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的表现。显然,如果会计信息产品是短缺产品,这样的状况是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以防止和解决信息产品的短缺问题。

但是这样做也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规范所带来的成本应由谁来承担。如果由政府承担,就成为政府对财务报告信息呈报的公司的一种“补贴”,这会导致公共产品的生产过剩;如果由公司承担,就会增加公司的经营成本,公司则不会赞成政府这样的规范。对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讨论。

2.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要求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能够使全社会的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使社会获得最大的利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仅依靠市场的调节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规范和调整。因为在一个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各自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如果不纠正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那么市场的竞争就可能不公平。对此,政府规范学说认为,规范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使市场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对称的信息;法典理论解释:规范就是为了解决社会各个集团之间的利益的合理分配。规范具有公开性和民主性。因此,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是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利益的。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一)财务报告规范的性质

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看起来是一种经济行为,实质也是一种政治行为。规范本身具有政治行为的性质,它与政府行为具有密切的关系。如我国对财务报告规范机构主要是政府,财政部代表国家政府行使规范的职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尽管是一个民间组织,但得到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强有力的支持。sec是美国的一个准立法机构。1973年sec公布的第150号公告(asr150),阐述sec与fasb的关系。“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通过其公告和解释性文件所颁布的原则、标准和实务,将由本委员会作为具有重要的实质性的支持来加以考虑,而那些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告相对立的意见将被认为不具有这方面的支持。”

(二)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

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是指参与制订规范的主体的行为。规范的成功与否,规范的参与者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政府作为财务报告规范的主要参与者,对规范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以美国为例,fasb在制订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遵循的程序是,准则的起草、准则的讨论、举行听证会、投票表决。而最后准则是否能够在市场上由各公司采纳,取决于sec的认可程度。从美国的历史看,国会和sec都曾有否定fasb已制订的会计准则的先例。sec的官员曾这样认为,由民间组织fasb制订会计准则、然后由sec批准会计准则的实施,这是最好的模式,因为既能发挥专家在制订中的作用,又能体现准则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的政府的权威性。而我国的财务报告的规范主体是政府,这样的规范主体显然代表了我国国家和政府的利益。

(三)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

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是指财务报告规范实施的后果。财务报告规范的实施会影响到方方面面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涉及到他们各自的经济利益。

watts and zimmerman(1978)的实证研究表明,对于即将公布的规范财务报告的新准则,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的影响是不同的:1.对于政府来说,政府一般会支持新准则的制订与实施,以更好地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2.对于公司的经营者来说,如果新准则能够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那么公司的经营者会积极地应用新准则;反之,则会反对应用新准则。3.对于审计师来说,在一般的情况下,审计师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以减少审计师的审计风险。但是,如果新准则要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越多,那么审计的风险就会越大,审计师就可能反对新准则。4.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的免费使用者(free-riders)如财务分析家来说,他们一般都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并希望新准则越多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准则的制订者就应十分谨慎,因为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就意味着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大,这些成本应由谁来承担?这是准则制订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报告规范理论给我们的启迪

(一)在制订财务报告规范时,必须要考虑它所产生的经济后果

既然财务报告规范的主体是政府,它的行为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那么规范所产生的影响有多大、经济后果如何就应成为规范时最重要的问题。如美国把财务报告规范研究归为“会计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of accounting)。在美国会计学术界,如何规范财务报告、改进财务报告已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

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形成和财务报告的规范的探索阶段。1992年至今的8年中,我国颁布了十多个会计准则,但对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产生的经济后果、经济影响,会计学术界却研究得不多。如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就引进了西方国家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的思想,但至今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却应用得并不广泛;稳健性原则是西方会计中常采用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为什么在我国应用时有些企业愿意采纳,有些企业却不愿意采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采用会计准则来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可使公司会计人员有更多的选择公司会计政策判断机会,但我国会计准则实施后也会产生如此的影响吗?

笔者十分赞成刘峰、李少波(2000)的观点。他们撰文认为当前我国在制订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可归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不够而引起的知识存量不足,对会计准则制订产生不良影响;二是我国制订和公布的各项会计准则都体现了很强的英美取向,即会计准则无论在外表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借鉴了英美模式。他们认为:我国目前为止的会计研究总体水平不高,很多研究是对同一问题在低水平上的重复。

(二)重视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所产生的成本,解决好“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

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是由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具有强制性这一特征所带来的。如果规范财务报告的准则过多,就会带来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的增加和准则在应用上的困难。尽管人们认为美国是一个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比较完善的国家,但是美国也有许多会计学家批评fasb制订的准则过多,目前fasb制订的准则有130多个,每年的费用高达1500万美元,制订的成本过大。我国在制订准则的过程中必须引以为戒,不能认为制订的准则越多越好,也不能认为大、中、小公司都必须应用同一的准则,更不能认为所有的企业都应与国际接轨。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实施应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以减少不合理的成本的支出。另外,过去对于“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会计界研究的不多。sec曾设想:随着财务报告规范的增多,编报成本的增加部分应由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来承担。但究竟如何操作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松年,薜文君.(1999).《论财务报告的改进》.《会计研究》第7期

2.刘峰,李少波.(2000).《会计理论研究对我国会计准则制订的影响》.《当代财经》第6期

3.冯淑萍.(1999).《市场经济与会计准则》.《会计研究》第1期

4.葛家澍.(1999).《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会计研究》第5期

5.汤云为,钱逢胜. (1999).《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4

上市股权投资业务实施细则(试行)

1.总则

1.1为明确东方电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上市股权投资业务操作流程,有效控制风险,保障资金运作安全有效,根据《东方电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管理办法》、《东方电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项目前期立项及可行性研究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前期立项及可研管理办法》)等制度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细则。

1.2本细则所指上市股权投资主要包括:

(1)以获取控制权为目的的上市公司股权投资;

(2)以布局战略新兴产业或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的上市股权战略性投资;

(3)以获取良好投资收益为目的的上市股权财务性投资(包含投资底层资产为IPO 新股认购、增发和配股、二级市场股票的资管计划等通道类产品)。

1.3公司上市股权投资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产业引导原则:以战略新兴产业、新基建、清洁能源领域等国家重点培育产业以及集团相关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

(2)全面风险控制原则: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将全面风险控制贯穿上市股权投资业务全过程;

(3)研究先行原则:基于集团及公司发展战略,做好行业分析研究,并据以筛选、把握投资标的。

2.组织与职责

公司投资论证委员会(以下简称投委会)是上市股权投资的论证审查机构,党委会是上市股权投资的前置研究机构(如需),总经理办公会、董事会是公司上市股权投资的决策机构。

2.1 投资业务部是公司上市股权投资业务的归口管理部门,具体职责如下:

(1)拟订上市股权投资的投资策略、年度投资计划;

(2)上市股权投资标的的筛选及可行性研究;

(3)上市股权投资的实施;

2.2 投资管理部负责上市股权的投后管理,证券账户的开立与日常管理;

2.3 财务部负责上市股权投资项目的财务评审、资金安排和会计核算工作。

2.4 风控合规部负责上市股权投资相关法律事务,对投资活动提出风险管理意见,根据需要组织开展上市股权投资项目后评价。

2.5 纪检监察部负责上市股权投资过程中廉洁风险防控的监督工作。

3.投资管理程序

3.1项目立项

(1)投资业务部按行业进行研究分组,根据公司上市股权年度投资策略、投资计划及投资标准,在跟踪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市场、捕捉投资机会并选择投资标的。

(2)投资标的经投资业务部内部研究通过后指定项目负责人并编写立项材料。

(3)立项材料按照公司《前期立项及可研管理办法》要求准备。材料主要包括立项请示和投资项目立项建议书,具体内容以公司《前期立项及可研管理办法》要求为基础,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立项请示应由项目组成员、项目负责人签字,需发生前期费用的应在立项请示中明确具体的费用预算。

(4)立项材料编制完成后,根据项目投资决策权限履行相应的立项程序。属于公司决策范围内的立项项目,报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履行相应的立项决策程序。若投资项目前期费用预算超过200万,还应报集团投资管理部履行立项审批程序。

3.2项目可研[CW1]

(1)取得控股权的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应聘请财务顾问对标的公司开展尽职调查和标的估值,出具尽职调查报告和估值报告。对于上市公司定增项目[CW2]不强制要求执行本款前述操作,但项目团队应从市场、技术、财务、法律等方面对标的公司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若投资标的信息披露较为充分、投资价值被广泛认可,可基于公开信息开展研究工作。

(2)项目负责人应根据尽调情况、调研情况(如需)及公开信息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框架内容以公司《前期立项及可研管理办法》要求为基础,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公司决策立项的投资项目,在立项后、决策前发生终(中)止的,投资业务部应向投资管理部提交书面终(中)止说明,由投资管理部向原决策机构报告。

3.3 项目决策

(1)项目决策前需先经过公司投委会审查论证、公司党委会前置研究(如需),研究论证通过后方可进入投资决策程序。

(2)项目决策材料编制后,向综合管理部提交议案审批表,综合管理部履行签批手续后,将决策材料提报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审议,需提报的决策材料如下:

① 投资决策请示

② 可行性研究报告

③ 项目立项总经办会议纪要

④ 尽职调查报告或调研报告

⑤项目风控报告

⑥项目财务评审意见

⑦投资协议或意向合作协议

3.4 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审议通过后,修改和完善项目投资决策资料,提报综合管理部,申请公司董事会决策。超出集团对公司授权决策范围的项目,项目的投资决策还需报集团审批,按照集团投资管理制度要求执行。

3.5 经公司决策通过后发生终(中)止的项目,投资业务部应向投资管理部提交书面终(中)止说明,由投资管理部向原决策机构报告。

4. 投资项目投后管理

4.1投资管理部负责项目投后管理,及时收集投资项目信息,跟踪、分析所投项目的经营情况、重大事项等,并定期报告。

(1)逐日跟踪。投资管理部应每日跟踪上市股权投资品种的公告及舆情,项目基本面出现重大不利情况时,应及时向公司汇报,并提出应对建议。对日涨跌幅超过5%的股票,投资管理部应分析其涨跌幅原因,并向部门负责人及分管领导汇报。

(2)周度跟踪。每周应对所持标的数量、市值变动、盈亏变动,以及宏观、行业、政策信息、部门周调研事项等内容编制周报。

(3)月度及季度跟踪。每月及每季度应对投资决策意见执行情况、项目进展和投资控制情况、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问题等进行跟踪落实,拟订公司月度投资管理报告。

(4)投资管理部根据需要不定期对项目开展现场调研,及时了解掌握被投项目情况,形成投后管理报告;发生重大异常情况时,应拟定情况报告及应对方案,经风控合规部审签后,报公司业务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审批。必要时,还应报原决策机构审批。若个股因基本面出现重大不利变化或系统性风险导致股价大幅下跌,且预期未来股价将进一步下跌或较难涨回,投资管理部应提出处置方案并按照投资项目退出程序报公司决策机构审批。

5. 档案管理

5.1项目档案包括从前期立项开始到项目退出所涉及的所有资料,包括但不限于立项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决策文件、协议、投后跟踪报告、交易流水、项目大事记等;

5.2以上所有档案资料均需有PDF 电子版和纸质版,PDF 电子版和纸质版档案应保持一致;

5.3项目档案资料由项目负责人按年度整理齐全并由投资业务部负责人审核后移交综合管理部归档。

6. 投资项目退出

6.1投资项目退出程序参照《东方电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执行。

6.2浮盈的投资应根据市场行情适时获利退出,原则上年化投资收益率不低于集团规定的投资收益率评价指标。

7. 附则

7.1本细则未尽事宜,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公司其他制度及相关规定执行。

7.2本细则为公司三级管理制度,由投资业务部负责起草和修订,经总经理办公会审批后。

7.3本细则由投资业务部负责解释。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5

对于手上有现金希望尽快投入市场的投资者,在市场波动,机会不断的背景下,如何在投资之前做一次谨慎的判断、认真的调研?非专业人士的调研指南,希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在投资路上更多的建议,回避基本的风险。

巧阅招股说明

在证监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公告的网站,从招股说明书中可以获得该公司的基本信息,以及该公司的技术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相比的显著不同。还可以通过其它渠道来搜集信息,并阅读该公司连续三年的年报来获得基础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

对整个行业、新技术有大概的了解之后,就要看“财务报告”。通常阅读财务报表,可以得到一些指标。比如,如果是制造业,要看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负债比等。

了解这些指标以后,首先是自身对比,然后与同行业的几家大公司相比。比如,在研究中兴通讯的时候,会翻阅华为的年报来做比较,因为两者的业务领域比较接近。据此,笔者从对资产周转速度的巨大差异等财务细节分析,长期建议大家对中兴通讯保持谨慎的态度。

全面了解经营活动

财务报表是数字、行业概况,是可以用数字衡量的。那么,无法用数字比较,而又特别需要我们了解的是什么呢?

企业的经营活动。他们正在做什么?计划做什么?上年年报中计划做的项目进展如何?主营业务是否过多的变动?历史上试图涉及的领域现状如何?

中国机构的价值发现能力一直备受质疑,大的板块里面个股同涨同跌的现象经常发生。比如小市值的水泥类个股涨停以后,市值大的海螺水泥也会跟随涨一两个百分点等。这体现出多数市场参与者的不成熟与热衷炒作的习惯。但这些正给我们提供了价值发现的机会,特别是个人投资者。

团队的质素、团队过往的经营表现和持续性等,这些都是需要通过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各种领域需要了解的。

人的因素永远是第一位的。南航的董事长调到东航,实际上对两家公司的影响都比较大,当时刘绍勇去南航的时候,南航也是有巨大包袱,随后带领南航躲避了航油危机,现在能不能再带领困境中的东航,扭转乾坤,这些都是我们真正值得关注的。

券商研究报告阅读与参考

以往对某家公司的评价,特别是一些大市值的企业,券商会定期出跟踪的事件点评和大篇幅的深度研究报告,这些都值得借鉴。券商的研究员写的未必都是准确、有道理的,但通常在数据上,券商的研究员不能有假。2007年的时候,联合证券医药行业研究员宋华峰,一面以本人的名字开户参与广济药业的炒作,一面所谓广济药业价值被低估的研究报告。后来被处罚,市场永久禁入。

其次,所有研究员公开的报告,都必须备案,证监会随时检查。如研究报告中股价的预测等,都必须有对应的数据以及相关推理的支持,特别不靠谱的报告还是很少的,因为研究员这个饭碗,只要端上了,很少有人愿意放下来。况且,所有待的报告,都必须有研究所的主管领导签字以后才可以对外,这本身就有一个防火墙机制。当然,前几年在策略预测中,万点论等是针对指数而来的,对于甄别个体上市公司的价值,没有参考价值。

所以,对于研究报告,要把它当作一个工具,毕竟卖方(券商)报告乐观的情绪总是占多数,所以投资者在参考这些研究报告的时候,不要过多看评论性、描述性的词语和段落,更多的采信其引用的行业数据、公司经营数据、现场调研的记录,这些可以使得投资者少做一些投资之前的功课。

多种渠道指点迷津

从一些门户财经网站的社区中个股的专版、该股的几个股吧中,可以观察到市场情绪。还可以问问身边的经纪人,结合网络、报纸上看到这些关于该公司的信息、传闻,加以理性的分析与判断。因为,在前面已经阅读过招股说明书以及年报,对于传闻中一些显然不符合常理的消息,就可以排除,避免受骗。比如,现在铁路机车设备行业特别景气,同样处于深圳的老牌上市公司,如果传言万科近期打算上一个铁路机车生产线,那么这则消息基本可以被否认,因为万科作为一个专业的地产公司,不断做减法是其一贯风格;而如果传言中集集团开始做铁路机车,那么就值得斟酌一下,作为综合能源物流设备的集合生产企业,上一个这样的项目完全是其产业链上端的延伸,而且是传统的制造业,完全符合逻辑。

类似这样的消息,还可以直接打电话到上市公司证券事务办公室直接询问证券事务代表。从公司的证券事务代表和董秘那里,对一些传闻、消息得到最直接的认证,而无需四处打探。很多的时候,是投资者对于传闻的迷信,有的公司已经把一些项目进行了公告、并且澄清了传闻,但还有投资者在跟风炒作,结果吃了大亏,栽了大跟头。

行文至此,通过以上多种方式,投资者已经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了。最重要的是,多数的风险和常识性错误,可以通过前面的功课得到规避。

现场调研兼听则明

最后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现场调研。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与管理层面对面的交流、观察、质疑,这些都是重大投资过程中需要亲历亲为的功课。

管理层的气象,公司的前台、公司内部工作人员的状态,这些细节都值得我们用眼睛来看。笔者每次去上市公司调研,都会仔细的观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还要提前列好“调研提纲”,这是对对方的一个礼貌,不是漫无边际的聊上两个小时,或者听董秘吹了一个午饭的牛皮,就完成了任务。

每次组织联合调研之前,大家都要对报告进行讨论,提出各自的问题,便于在面谈的时候,分别提出疑问和建议。还可以提前要求安排到生产现场参观。至于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现货、存货的目测,对设备类公司大型设备的型号的记录等,这些都需要行业经验相对丰富以及有过生产经验。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范文6

一、引言 资本市场是一个信息流通的市场,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各种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充分的信息披露是保证资本市场有效运作的关键。年度报告是上市公司向证券市场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工具,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点,但是会计差错更正公告的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年报的质量,也影响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依赖。尽管会计差错更正公告的存在各种不同的原因,但就实质而言,都是对公司已的年度报告事项的重新表述,因此在本文中称其为财务重述公告。财务重述的原因有多种,美国APB对需要进行财务重述处理的差错归纳为:计算错误、会计原则应用错误、财务报告公布日已经存在事实的忽视或误用。观察我国上市公司2004年的2003年财务重述公告,可以发现,近半数的重述公告原因是对2003年的相关规定的误解,说明新制度和新准则的出台是重述公告的主要原因。而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实行,在实施的最初几年内,难免会出现理解不当以及可能存在的操纵行为,而且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在重述公告的及时性和规范性方面都欠佳。基于上述原因,重述公告市场效应的研究不仅对上市公司具有警示作用,而且为证券监管部门完善我国现行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提供数据支持,对迎接下一轮重述高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重述公告的市场效应主要体现在其经济效应上,主要表现在对投资者和股价的负面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下降。GAO(2002)研究表明不正当的会计行为对投资者乐观指数的负面影响位居首位股价下跌。GAO(2002)发现宣布重述的3个交易日内股票价格下降了约10%;市场负面效应。Palmrose等(2004)发现重述后市场对公司价值的反应降低了约9.2%。其中市场效应的研究受到更多的关注;Karen(2006)发现重述前后90天内非正常累计收益率不论是均值还是中位数都发生了明显的下降,特别是存在故意重述的上市公司降低趋势更为明显,此研究对支持故意与非故意重述对市场效应具有一定程度的解释力。Palmrose等(2004)发现在重述发生2天内CAR指标均值-9.5%,产生了负的市场效应。国外学者进一步的研究还体现在重述公告的市场效应应受到重述内容的影响上,第一,从重述对象看,Wu(2002)、Anderson和Yohn(2002)的研究表明,如果重述针对的是已归档的年报或季报,市场反应会更激烈。第二,市场对收入重述的反应更为激烈,Wu(2002)发现股市反应的激烈程度与更正数额的绝对值呈正向关系,如果重述承认了欺诈性会计行为,或是更正原因涉及收入确认问题,则将导致更加激烈的市场反应。Akhighe、Kudla和Madura(2005)也证实了收入相关性重述与成本相关性重述对超额收益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第三,市场对会计科目的反应较为强烈,Palmeose、Richardson和Schol(z2004)证实了收益率的下降趋势与涉及到的会计科目数量的多少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第四,虽然强制下的重述比自愿下的重述引发的市场反应更为缓和,市场对重述公告主体能够进行识别,但Wu(2002)发现在更正报告前的一段时间,强制下的重述将会引发更为强烈的负面反应。 (二)国内文献 我国学者对重述公告市场效应的研究有限,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少数学者。岳龙俤(2004)理论上认为重述公告损害了定期报告的权威性、可信度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潘琰、辛清泉(2004)通过问卷调查得出重述公告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会造成负面影响;陈璐(2007)对会计差错更正报告的股票市场反应的实证研究表明短期内公司股价的整体表明会受到明显的负面影响,股票市场不能对其更正调整程度进行识别,只能够识别部分更正原因。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重述公告的从其本质而言通告了投资者以下信息,即公司以往的财务报表存在错误。会计差错更正报告的预示着投资者作出以往判断的依据有误。假如投资者足够明智,将会对其以前的决策进行修正。因此,可以据此假定,财务报表重述公告的将会带来公司股价表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基本假设:假设1:财务报表重述公告的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重述公告作为证券市场信息传递的手段之一,表明已公布的年报存在差错或信息披露不完整,通常被视为比较重大的事件,所以重述公告后这种不利隐含信息证券市场可以识别出来,并进一步通过股价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国外学者如Wu(2002)的研究证明财务重述所涉及的都是对以往收益的高估,对投资者而言都将是坏消息。在我国目前的监管体系下,重述公告的可能会向市场传递两种信息:投资者按照原财务报表数据做出的投资决策是有偏差的;管理层在信息披露上不够尽责。不管出于何种考虑, 总体来说,财务重述公告的对投资者而言都是不利信息。由此假设:假设2:财务重述公告的会导致市场的负面效应,非正常累计收益在重述后均值下降随着证券市场的日趋成熟,市场对不同信息的甄别程度也逐步提高,因此,可以预测证券市场会对不同特征的重述公告做出不同的反应。国外相关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Wu(2002)的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反应的激烈程度与更正数额的绝对值正相关;Wu(2002)、Akhighe等(2005)发现如果报表重述更正原因涉及了收入确认或与成本相关的问题,将会导致更为激烈的市场反应。Palmrose等(2004)研究得出收益率的下降趋势与涉及的会计科目数量大小之间正相关。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特征发现,证券市场对企业盈利能力较为关注,因此,影响到企业盈利能力项目的重述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更大,如与利润相关的重述、重述事项数量等。为此提出假设:假设3:CAR与是否涉及会计科目重述负相关假设4:CAR与是否涉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重述负相关作为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募集配股资金使用情况是其必然关注的要点问题,因此,提出假设:假设5:CAR与是否涉及募集配股资金使用项目重述负相关Wu(2002)研究得出虽然强制报表重述比自愿情况所引起的市场反应更为平缓,但在更正报告之前的一段时间内,被迫重述将会引发市场更为激烈的负面反应,即被迫重述现象对市场产生负面效应,并且该效应产生在重述公告前。国内学者研究也表明证券市场能够对推动重述公告的主体进行识别(陈璐,2007)。但国内外研究都认为该识别效应出现在重述前期或当期,由于我国市场对信息的反映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因此本文认为重述公告后较短时间内可能不会做出明确的识别,因此假设:假设6:重述公告一段时间后,CAR与推动重述公告的主体显著相关信息具有时效性,财务报表重述的市场效应也不会无限期持续下去,尽管国外学者在研究重述公告市场效应时采用了不同的窗口期,但其研究结论都指出重述公告后的短期内存在市场效应。Karen等(2007)的研究采用了比较长的窗口期,即重述前90天到重述后90天,研究结果指出,重述负市场效应存在于观察期内。但与国外的财务重述相比,我国上市公司重述公告涉及利润指标的相对较少,重述的内容和范围与国外相比也比较广,因此,重述市场效应可能较短。另外,其他与上市公司相关的信息出现,也可能会影响到财务重述市场效应的持续性。基于此,建立如下两项假设:假设7:短期内重述公告的产生市场负效应假设8:长期重述公告的市场负效应减弱#p#分页标题#e# (二)样本选取 本文搜集了92份2009年年报重述公告,扣除二次重述样本后,共87家上市公司。按照证监会的行业分类,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占到了多数,如表(1)所示。由于数据缺失等原因,对上述样本进行筛选,最后样本容量为83家上市公司。 (三)变量定义 本文选择非正常累计收益(CumulativeAbnormalReturn,简称CAR)作为研究重述事件效应的指标。个股的超额收益等于个股收益减去正常收益后的差额,衡量正常收益的方法有市场调整法、市场模型法和均值调整法。理论上,市场模型法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考虑了股票的β系数,是衡量正常收益最为基础的方法。在实际计算时,由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在一系列严格假设条件下才成立的,β系数的计算过程中可能会有较大的偏差,所以市场模型法在实际中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沈艺峰、吴世农(1999)的分析认为,市场调整超常收益方法比较适合中国市场的情况。因此在本文中采用市场调整方法计算股票的超常收益,即假设所有股票的β=1.,t1至t2期间第i种股票的非正常累计收益为:CAR(t1,t2)=t2T=t1ΣARiT;ARiT=riiT-rmiT。其中:CARi(t1,t2)为第i种股票t1到t2时刻非正常累计收益;ARiT为第i种股票T时刻非正常收益;riiT为第i种股票T时刻收益;rmiT为第i种股票T时刻正常收益。采用市场调整超常收益的优点在于一方面有利于排除市场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较低的情况下市场调整法不仅简单,更有助于说明问题,能够反映个股收益率相对于证券市场整体的波动情况。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重述公告市场总体反应在重述事件后的5-6天左右开始出现,因此据此选择不同的时间跨度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16,-6)窗口期多元回归 在进行多元回归过程中将涉及到重述公告的内容变量、推动主体变量、原因变量、重述类型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逐步回归结果见表(2)。以上两个变量系数都没有通过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重述公告前的股票市场表现力与重述公告的可能内容无关。 (二)(-5,5)窗口期多元回归分析 重述公告前后市场反应情况与重述公告前期表现类似,没有发现具有解释力的变量,采用向后回归后只有是否涉及关联方交易和投资参股情况两个变量通过了系数5%的显著性检验,回归方程整体的AdjustedR只有7.7%,说明回归方程的已解释变差占总变差的7.7%,较低。 (三)(6,16)窗口期多元回归分析 重述事件后的6到16天的非正常累计收益率为因变量,多元线性回归后得到的方程,调整后的R为16.4%,解释力提高。多重共线性不存在,结果见表(3)。上述四项内容在重述后的市场表现都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分别通过了5%和1%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证券市场对涉及上述内容的重述公告比较敏感。CAR与是否涉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募集配股资金使用情况显著负相关,验证了假设4和假设5。 (四)(17,27)窗口期多元回归分析 重述事件后的17到27天的非正常累计收益率为因变量,多元线性回归后得到的方程,调整后的R为6.5%。多重共线性不存在,结果见表(4)。随着研究窗口期的推移,涉及会计科目事项的重述公告的影响力仍然存在,同时推动公告的主体也受到了市场关注,验证了假设6,明市场对重述主体作出了反应。CAR与会计科目重述负相关,验证了假设3。 (五)(30,60)窗口期多元回归分析 通过多元回归没有发现具有显著解释力的变量,说明长期来看重述公告的内容与市场表现之间的关系逐渐减弱了,验证了假设7和假设8,说明存在短期市场效应,长期市场效应消失。 五、结论 本文实证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年报重述公告的市场效应,结论如下: 第一,重述公告当期市场对重述公告没有做出相应反应。重述公告,不论是从内容还是重述事项的重要程度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公告短期市场可能还无法完全掌握公告信息的内容,在公告是否有利的判断上也存在处于学习阶段,对关联方交易和投资情况作出了反应,但不显著。 第二,重述公告短期内市场负效应逐渐显现。从回归分析的统计结论得出是否涉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是否涉及子公司相关信息、是否涉及募集、配股资金使用情况、是否涉及会计科目重述得到了识别。是否涉及会计科目重述的影响力仍旧很显著,并与假设一致呈现负相关,说明经过市场对信息的识别将会计科目重述最终视为负面消息,另外该阶段市场对推动重述的主体作出反应,尤其对外部主体推动下的重述反应更激烈。 第三,重述公告后长期市场效应降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没有发现CAR与重述公告相关特征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存在其他重要因素影响CAR,而不是重述公告相关的信息,由此判断,长期内重述公告的市场负效应在长期内逐渐消失。 第四,财务报表重述公告的市场识别效应。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重述公告的负效应阶段,即重述后的6到27个工作日之间,第一阶段是否涉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是否涉及子公司相关信息、是否涉及募集、配股资金使用情况、是否涉及会计科目重述得到了市场识别;第二阶段是否涉及会计科目重述的影响力仍旧很显著,另外市场对推动重述的主体得到了市场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