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范例6篇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范文1

摘要:作为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目的在于,提升其求职、规划好自身职业生涯以及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等方面的能力。但作为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由于其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上具有特殊性,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应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所差异。

关键词: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实际工作中,非人力资源经理往往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认知不到位,造成人员流失、考核失衡,极大影响了企业整体发展。管理往往是通过其他人的工作来达到组织目标的,所以,一个有效且成功的管理者必须是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若非人力资源经理具备一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那企业的综合效益将得到提升。

目前,在很多高校中,《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目的在于,参加工作之后,无论是作为管理者来管理部属、还是作为下属被管理,都会遇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培养经管类大学生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能力,在提升其求职能力、规划好自身职业生涯以及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与组织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都密切相关的边缘化、应用实践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要让学习者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工作流程;能够分析、处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常见的资料与问题;同时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及领导能力。但作为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由于其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上具有特殊性,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应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所差异。

二、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作为经济管理类的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相较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上具有其特殊性:

1.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人才就是一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可对于学生们来说,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修炼了二、三年的时间,对自己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及相关课程已经比较熟悉,在上《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时,接触到和自己的专业课程不相关或不完全相关的知识理论,就会产生学习疑惑:为什么要在本专业开设这门课呢?似乎和自己的专业没什么关系?一般在高校的商学院中,除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外,可能还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应该说,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培养各专业领域中高层次的各类管理人才。这些专业一般都会开设《人力资源管理》选修或必修课程,只有在课程教学内容上与学生专业培养目标达成一致,即该课程的学习是培养学生成为各专业领域中有效管理者的,不是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只有在课程培养内容上进行了很好的定位,才能在课程教学中有的放矢,选择性地进行教学,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才能在课程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2.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发展方向的匹配性

既然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旨在培养各专业领域中高层次的各类管理人才,那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也需要结合各个专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运用来进行。如果《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在各个专业间并无很大的区别,缺乏结合各个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的媒介,导致各个专业领域之间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没有明显的排他性,这是有悖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权变原则的。所以,课程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所在专业进行对接,特别是要匹配于专业发展方向。对于高校中的经济管理学院来说,各个专业的培养层次都定位于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比如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出来不仅仅是能够靠3000元建网店创业的,更重要的是能够进行电子商务平台的策划与建设的。应该说,课程教学内容要具有前瞻性,要注重学生工作实质的变化,即从体力向脑力劳动的高层次转变。

3.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契合性

由于专业不同,各专业学生在专业领域内选择的发展方向不同,再加上学生对就业后的职业上升通道的预期不同,那么各个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时,他的需求就会不同,在学习过程学生就会主观能动地选择他认为重要或是感兴趣的内容听课。若是这样,不仅班级上课的纪律无法维持,甚至于听课的效果也会较差。所以,在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高度契合,才能保证学生学之有物,也才能产生学习兴趣。但这些将对任课老师提出较高的要求与挑战,即要对所授课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比较熟悉。

三、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特殊性,那么在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时,在教学方法上需要进行改革。

1.树立学生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

如何把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核心的增值资源加以合理的管理与开发,如何有效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已成为包括非人力资源部门在内的各级企业管理者的核心任务和主要职责。对于经管类的学生来说,他们毕业后将有可能成为管理者,那么促使学生树立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熟练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工具,将是他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管理能力。特别是近年来,企业已逐步意识到只有在各级管理者和所有员工的积极参与配合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才能做到位,才能发挥出应有的系统效力。因此,要通过大量的管理案例以及教师们多年的咨询实践,将国外管理理论与国内企业实际相结合,突出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工作以及平时生活、学习中学以致用,更好地思考企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优化,探索企业的团队凝聚力和员工满意度的提升。

2.要结合我国国情与各专业内容进行教学实践探索

对于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全面且细致地讲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和所授课专业的专业内容结合起来,特别是要针对各专业发展及其当下专业领域中存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实践问题进行讨论与研究。如,有人说,今后的十年将是电子商务的十年,那么我国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紧缺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策划的高端人才紧缺等问题如何解决?这就可以在讲解人员培训与开发这一章中进行讨论,引发该专业学生的思考,带着问题进行这一章节的学习。也可以引导各专业学生针对企业中自己专业领域内的人力资源方面进行调研,利用各种统计结果和调查结果,对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及其成因,并作为案例在专业班级进行分享,由案例分析的各小组进行解决对策的讨论,再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与总结。

3.走出去,请进来,探索多元化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使用才能体会课程的魅力所在,也只有使用后才能知道怎样运用会更有效。所以,可以通过指导各专业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如“挑战杯”、“创新创业基金”、“科技文化竞赛”等实战比赛,模拟体验课程中所学知识理论的意义所在;也可以让各专业学生利用在自己专业的实习实践教育基地参加或实习的机会,挖掘与本课程相关的实际问题并指导其用所学课程知识进行解决,提升课程学习的有效性;还可以与企业建立直接联系,定期请对口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人员或是该专业对口部门的管理人员,到课程上进行讲座或是和学生交流该课程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的运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在学习中实践,也可以在实践中学结经验,让学生与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广泛交流与沟通,可以学习到在课程上学习不到的知识与理论,拓宽思维,开阔眼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无疑将提高各专业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兴趣。

总之,在进行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作能力为核心,以技能培养为原则。只有这样,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才能从思想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习,才能从能力上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这也对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也体现了在现代社会中,教师队伍建设要与时俱进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要推陈出新才能符合现代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巧云,李友德.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验式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4)

[2]瞿群臻,王明新.航运人才培养中的人力资原管理课程实战教学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2)

[3]瞿群臻,韩丽.航海类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创新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范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项目;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33-03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各层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导论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也很高。仅依靠课堂理论教学,很难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是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适当的案例分析和讨论,确实能培养学生一些工作能力、树立起一些工作流程和思路。但是案例教学毕竟是纸上谈兵,离实践和操作能力还是相差较远。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项目设置和实践环节的教学方法设计,是实现课程教学目的的关键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项目的设置

作为专业导论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主要功能在于对人力资源管理学科进行全面、概括性介绍,帮助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及实际操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专业兴趣,为以后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块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既能总体上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发展脉络及未来发展趋势,同时又能对各职能模块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有一定的认识。因此,本课程实践项目的设置,应该符合课程的功能定位,在内容上宜突出认识性、流程性、综合性等原则。

1.实践项目设置的原则。①实践项目的认识性。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介绍性、导入性的课程,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工作方法。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基本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因此,在实践项目设置时,可以考虑用直观的、体验式的实践项目让学生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内容,而非通过实践项目掌握具体的工作技能和方法。②实践项目的流程性。在实践项目的认识性基础上,重点要求学生了解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体系,以及体系中每一个具体业务工作的工作流程,如招聘流程、工作分析流程、培训流程等。在了解工作流程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具体的工作方法及对从事该项工作任务的任职人员的工作要求。因此,实践项目的设置,体现出从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到工作要求的内在逻辑。③实践项目的综合性。在具有基础性和认识性的同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概括性描述,各业务模块之间相互联系,体现出综合性的特点。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全面审视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管理其他职能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因此,课程应该设置相应的反映综合性思想的实践项目。

2.课程实践项目的设置建议。基于以上三个原则,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各知识单元内容及其逻辑关系,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业务设置,可设置的实践项目如下表所示。

表1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项目设置

作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导论课,一般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总课时在36课时至54课时之间。要完全体现基于以上原则的实践教学目的,课内实践课时非常有限,难度较大。因此,建议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设的同时,单独开设两周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认识实习,既解决课内实践学时不足的问题,又解决实践教学组织难的问题。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建议

为了充分体现本课程实践教学认识性、流程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实践教学应该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工作模拟、项目运作、实战演习、企业参观实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具体应用见表1),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工作流程、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能力。

1.企业参观认识实习——全面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开设之前,或在讲述过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之后还未涉及各业务模块知识和技能之前,建议开设两周的企业参观认识实习。通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参观和各具体业务岗位的介绍、参观和走访,感性地认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组织架构、业务范围、规章制度和具体工作职责,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形成直观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习目标,为后面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工作模拟——依托教学软件实现工作环境的真实模拟。实践教学对真实的工作环境要求较高。由于种种客观的条件限制,教学中无法创设或找到一个理想的真实的工作背景,这对实践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大。因此,依托教学软件实现工作环境的模拟,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方便。有代表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拟软件有金蝶公司开发的《用人之道》软件。这套软件模拟了一个公司8个月企业运营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活动,让学生熟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理解和树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从管理者的角度,全面审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在企业运营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让学生从各自承担的角色入手,融入具体的工作岗位,体验不同的工作内容、职责和具体的方法;最后,将一个小组承担不同角色的学生组织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和方案。类似的教学软件很多,它们从时间和空间上解决了实践教学的困境,弥补了因学时有限,缺乏真实工作环境的缺陷,让学生在短期内直观形象地体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全过程,避免因找不到实习和实践的真实企业而无法进行相关方面的实践和体验,因而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3.项目运作——以方案设计为载体进行小组教学。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其每一个具体环节,都涉及到工作流程、思路和制度。而工作流程和思路的最好的体现方式就是方案的设计过程,如招聘方案、培训方案、绩效考核方案等。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可以以教学软件模拟公司为背景,结合工作模拟的需要,在体验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对每一个工作环节加以方案设计的项目运作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完成模拟公司模拟岗位的各种方案设计。通过方案设计,可以更深入理解工作流程,训练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

4.实战演习——课堂外的实践延续。课堂内的实践教学以模拟为主要特征,不能解决真实工作环境的问题。任课教师可以将实践教学内容与课堂外活动融合,举办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大型活动,如社团校园招聘、协会新会员培训、模拟仲裁庭等实战演习活动。由专业学生承担活动策划、组织和实施工作,吸纳全校学生参与,对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是课堂内实践教学形式的一个有益补充。为了形成课堂外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任课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人力资源管理协会,承办专业学习、专业讲座、专业研究等方面的活动,在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间形成经验交流和“传帮带”的桥梁。低年级学生在开始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时候,教师引导他们介入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的各项组织活动,为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综合运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的意义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因实践项目的内容和性质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以上实践教学方法的主要意义在于以下三点。

1.课程实践教学实现了从动眼、动手到动脑的循序渐进。从企业参观实习、工作模拟到项目运作,学生依次经过了感官体验、动手模拟操作,方案设计的动眼、动手、动脑三个阶段,开展实战演习,体现了理论结合实际、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教学设计思想和目的。

2.课程实践教学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仅承担实践任务的、指导、监控和评估的职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践项目,形成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指导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善课程教学气氛,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成学习强化和学习效果迁移。

参考文献:

[1]金延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法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3).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范文3

关键词:1234混合式教学体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金课;教学改革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本科教育应合理对大学生有效“增负”,打造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有挑战度的“金课”[1]。在遵循“二性一度”标准下,各高校加快课程改革步伐,特别关注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高校人力资源专业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工商管理、文化管理、市场营销的专业基础性课程,目前仍存在教师理论教学“满堂灌”,学生实践能力弱,被动学习等“水课”痕迹。近年来信息技术驱动智慧教学的兴起,教育全域实现线上教学,在线开放免费课程和教学管理平台为教学创新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面对这一现状,传统人力资源课程应如何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教学效果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已经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探索的新课题。

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存在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课堂已超越“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的教学情境,而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主导的外输式理论教学,导致学生知识的浅层学习,课堂内容吸引力不足,教学氛围沉闷,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等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使课程建设常常陷于填鸭式教学、应付式教学。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痛点”,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资源匮乏与封闭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效果而运用的要素。传统的人力资源课程教学资源一般为教师选定教材,配套课件和案例等教学辅助材料。一方面,学生在单线教学中获取课程资源十分有限。教师主要围绕教材制订教学计划,开展面授教学和期终考核,对教材使用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在教学计划下,教师教学任务紧凑,不会过多介入其他课程资源;同时,网络信息检索技术影响课程资源配置深度与广度,能否引入优质的拓展性教学资源取决于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和专业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资源信息具有延迟性。教材的发行需要文字、印刷到出版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错综变化势必导致教材内容的滞后和实践应用技术的过时。虽然教材等教学资源涵盖了优质的教学成果,但缺乏合理的开发与利用,终究陷入浅层学习的困局,导致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弱,知识面单一和专业知识更新延迟等。06

(二)线下课堂教学空间吸引力不高目前主流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空间是以教室为中心开展师生对话或者教师演讲授课的物理空间。在这种教学场景下,单线教学空间割裂师生的有机关联。为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全力讲授新知,学生被动听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师生互动时间有限,教师下课即失联。每次课堂教学机械化运作,造成师生教学倦怠,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些学生综合素质较高,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在知识付费时代,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提前享受了虚拟线上空间带来的教学红利,传统教学课堂的封闭教学环境吸引力不强,线上学习、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已成为学生第二课堂的新潮流。

(三)课程内容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务实性、实用性和实操性。而实际教学中,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模块教学难以平衡,在目前的教学计划中,教师理论教学的课时布局偏重,而忽视技能的实训实践环节,具体表现为:首先,教师注重教材内容过多讲解理论知识,在实践实训环节课时留存时间较少。其次,大部分高校教师在企业工作履历短,校企合作机会少,无法真正传授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同时,高校由于资金问题缺少实践实训的平台,学生根据教师主导的情景模拟教学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后课程考核方式仍为期末闭卷,对知识点记忆力考核权重大,忽略对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精神的考查。

二、混合式教学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的重构

(一)混合式教学对传统人力资源教学模式改革的作用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上平台和线下课堂的优势有机结合,引领学习者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作为双线混合式教学的一种有效策略和方式,颠覆传统教学教师主导的统领地位,将教学主动权转让给学生,凸显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新教学范式。通过整合全网络平台优质课程资源,搭建双线教学管理平台和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打破线下单一的教学空间,有效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质量,弥补课程实践教学不足,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被动学习向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协助性学习转变。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1234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未来教学的新范式,应明确信息与教学的关系,不在于强化教学过程的“技术论”,而是要发挥应用技术对教学的支撑作用,提升教学质量。虽然合理运用混合式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但是混合式教学没有统一的模式,应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需求为出发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立足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困境,本文从混合式教学理念出发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路———打造1234的人力资源课程新教学模式(见上图)。具体表现为一个培养目标,两个主线,三种工具,四个环节。一个目标即“传授知识、注重实践、提升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两个主线是线上线下双重教学主线,三种工具为大规模免费开放线上课程、混合教学管理平台和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四个教学环节包括在课前、课中、课后和课终教学闭环。1234人力资源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与学,学与用,主体与主导、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课程目标与学生差异化的关系,促进“以学习为中心”教学范式的转变,减少教学成本,优化课程供给,满足个性需求[2]。

三、人力资源管理混合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与课前翻转一方面,在课程资源准备上,教师应肩负双线教学空间建构者的角色。比如,课前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新建课程门户,设置好章节布局,提前把PPT,案例资料,电子书等课程资料上传到线上平台;同时,通过集体备课,积极围绕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录播或者搜索优质线上课程资源,配套相关在线学习课程视频资源,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在线上课程资源选择上,可以参考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人力资源管理国家精品课程和超星学习通名师教学示范课等资源。经过前期的活动设计,教师完善线上资源的配置,搭建好多元化便捷性的教学资源平台后,便可邀请学生进入线上班级,放开资源权限,学生可以碎片化,自主化学习。同时,教师针对性提前指令,公布线上教学空间的使用指南。另一方面,在课前教学活动上,通过翻转课堂模式,设计以自主学习和社会交互为驱动的学习活动[3]。第一,教师在搭建好线上平台后,在超星学习通上视频预习通知,课前打卡,章节内容测试和课前讨论群,督促学生完成课程预习。由于线上视频成功地复制还原了教师授课的教学场景,对理论知识讲解于线下课堂有等质的效果,学生观看视频后,实现线下课堂与线上平台的翻转,完成课程内容的初步认知。第二,学生预习后自主完成课前测试,线上平台系统实时自动改分,师生即时收到反馈,调整线下课堂的教学重点。第三,课前打卡和讨论群发挥教学空间的交互功能,提高用户使用黏性。在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中,交互作用直接影响认知的形成[4]。线上打卡和讨论群有利于促进生生和师生的交互,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线上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中应用教学课中阶段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线上线下有效联结的教学枢纽,课中阶段应该尽量设计有趣生动和符合岗位实际需求的实践实训活动,积极运用先进的人力资源虚拟仿真实训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想学、乐学和好学。一方面,在线下课程导入方面,教师应在课堂上针对课前测评结果开展难点重点精讲,帮学生理清课程内容思路,提升知识内化。另一方面,在课程实践实训环节上,首先综合运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和人力资源虚拟仿真系统,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职业生涯管理和培训与开发六大模块,创设机构仿真,环境仿真和业务及工作流程仿真,还原真实工作场景;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设计案例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商业游戏等体验式项目实践训练活动。比如在职业生涯管理模块上,教师可以在超星学习通平台的真实案例视频,引发学生讨论,现场分组开展辩论赛;通过直播和线上投票的功能,吸引每个学生各抒己见,设身处地参与到案例场景中;通过学生评论区弹幕说出自己的想法,辩论实时投票,教师收获教学反馈;教师还可以对职业生涯管理涉及的心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进行延伸,启发学生对职业选择的思考。再如,在战略规划模块,让学生自主分组,进行无领导小组协作,在人力资源虚拟仿真系统上情景模拟完成组建公司、市场分析、战略制定等一系列指令,最后形成角色分工合作,履行职位职责,推选出“公司总经理”上台述职,接受师生的提问,在此实训模块中,不仅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而且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际等实践能力。

(三)课后探索阶段课后是学生巩固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成效,满足学生高阶性认知发展需求的阶段,虽然在课中阶段学生对课程理论的实践运用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单次的实训实操尚未形成扎实的专业技能。如果课前课中是自我理解和分享理解,那么课后则是对课前和课中知识的反思与升华,针对课前课中的内容提出新的挑战。具体操作方面:教师针对性地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布置兼顾个性化和拓展性的课后作业,促进学生浅层学习向高阶学习的转变,例如模块化课程论文、专题讲座心得、文献阅读笔记和专题调研报告等课后作业。由于此类课后作业注重学科前沿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生权衡自身情况选择相应任务,系统会根据学生选择的任务推送学习资源,例如名师在线讲座链接、知网文献和专题调研资料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探究学习。

(四)课终提升与考核混合式教学应该注重全程观,而课终是课程教学的最终一环。在传统的人力资源课程中,课终意味着闭卷考试,这种结课考核偏重理论知识,形式呆板,考核结果基本通过,大部分优良,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真实水平。要改变传统单线教学学业质量“低水平均衡陷阱”的现象,应废除统一答案的闭卷模式,回归到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终环节凸显知识、实践和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需求。在混合式双线教学中,课终考查了前三阶段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注重过程性考核,即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双线教学出勤率,任务完成度和互动积极度等。为保障双线教学的教学模式有序进行,过程性考核应占据较大的分值,决定课程的通过率;另一方面从“产学研”相结合出发,创新课程结果性考核方法,例如课终阶段,教师可以在教学管理系统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双百工程”或“挑战杯”创业大赛,要求学生规定时间以个人或团队方式线上提交与本课程相关的申报书,通过线上生生互评,师评和校评获得项目评分;或者,参加校企合作的人力资源实习项目,企业线上评分获得实习考核评价。最后把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结合,合理分析各部分内容的权重,得出课程分值。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范文4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该课程的学习领域是面向企业的中低级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如人事助理、行政助理等,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业务技能。

    传统的教学过分重视理论传授而忽略实践,学生参与程度低,缺乏主动性,且缺少具体项目实践的经验,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顶岗实习难度大,即便进入企业实习也大多分布在一线岗位,很难进入管理岗位顶岗,尤其是全班顶岗制实习,社会实践的形式和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传统教学不足及国家政策的驱使下,笔者积极地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使之既符合学生专业理论学习的需要,又增强学生的动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课程教学项目设计

    本课程的整体框架是按照如下思路设计的:首先进行团队建设,模拟创立公司,并以此为背景,分配岗位工作任务,同时参考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将课程内容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整合成三个大项目,即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配置和人力资源使用,然后再将三个大项目分解成十四个子项目,给各个子项目安排特定的工作任务。课程项目安排如图1所示。

    2 课程内容设计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整体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具体任务,本文以模拟公司为载体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具体做法是将教学内容分成十四个项目,每个项目都包含着特定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获得或提升自身某方面的职业能力。具体如表1。

    3 课程单元教学任务设计

    以项目六“现场招聘”中的第四个任务“现场模拟招聘(实训)”为例进行单元教学任务设计。

    4 项目教学法总结

    ①构建以模拟公司为载体,可以有效提高该课程该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效果,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撑。首先进行团队建设,模拟创立公司,以组建的模拟公司为背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线索,以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项目化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及顶岗实习的欠缺,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培养的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②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在教师带领工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在实习过程中除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学生接人待物、沟通表达、情绪管理、人际相处、冲突处理等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在项目化设计中新增内外形象管理、沟通技能开发训练、素质拓展等项目,增强了项目的实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

    5 项目化教学效果前后对比

    项目化教学效果对比如表4所示。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范文5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摘 要:本文综述了当今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归纳出我国现阶段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拟实训;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62-03

基金项目:2012年滁州学院科研重点项目“江淮分水岭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研究”(2012sk004Z);滁州学院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企业管理;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模式研究(JG12148)”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的、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突出特征的高校.应用型高校应将职业技能培养作为办学指导思想,注重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对理论界的实践教学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课程提供借鉴.

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1.1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的最优选择

我国高校分为研究性大学、应用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三个层级,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都是效仿老牌大学,重视理论培养,缺乏实践应用培养,使得毕业生处于夹心层,缺乏竞争优势.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走出一条区别于研究性大学的人才培养路径(林秀君,2011).因此如何培养出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李德勋,2011).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应用性强,采用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最优选择.

1.2 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数量增加、质量提高

相当一部分企业致力于选拔和培训具有创新思维、丰富知识和实战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的地位上升,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孙敬延,2010).

1.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具有职业化的特点

我国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需持证上岗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但各地纷纷出台了相关文件,如上海浦东劳动与社会保障局2006年的文件指出:凡浦东新区行政区域内各类企事业单位及个体经济组织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专、兼职人员,应当取得由国家认可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上岗证(或职业资格证书),不具有相应上岗证(或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者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前,应当参加职业培训,在取得人力资源管理上岗证(或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2 理论界提出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较多,诸如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演示法、社会调查、方案设计、专题讲座、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与实习等环节(刘铁明,2011).廖英(2006)将其概括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个方面,前者包括课程实践、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训;后者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王明琴(2008)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加以总括,认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是由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活动、实验室中的实验教学活动、实习中的实践活动,以及平时的科技小组、学术报告会、寒暑假期间的社会调查实践等活动组成的.现将有关实践模式内容梳理如下:

案例教学模式:刘绮莉(2013)提出了案例教学和师生合作式学习模式:案例要选择当前的热门实践,师生合作式学习是指将教师和学生角色互换,共同参与和设计教学环节;黄备荒指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案例教学应按照三个步骤:首先对学生分组,提前将案例下发让各组做好准备;其次教师做好准备,教师对案例要有充分认识,案例教学要注重层次性;还要做好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时做好案例的评价和总结.

互动教学模式:任淑敏(2013)提出了互动教学模式,包括问题引导互动,案例探讨互动,情境模拟互动和专项研究互动四个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

模拟实训教学模式:陈韩梅(2013)指出,通过KJ软件开展模拟实训教学,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并运用对抗竞争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成果能够立即体现.徐进(2012)指出情境模拟实验室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现实要求.应建成三个细分实验室:行为观察室、小组活动室和集体活动室.主要是通过音视频监控系统,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基于情境模拟的实验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实训.

校外实训模式:“产学研”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一般设置三个层次的实践性环节教学,即专业认识实习、企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个环节,占所有教学时间的40%左右(胡建平,2009).同时努力建设条件优良的校外实训基地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展实训教学的保障(冯伟明,2009).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培养模式:陈俊(2011)提出了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型主要由四大维度(基本素质、核心素质、沟通与团队素质、适应与发展素质),八大能力要素组成;张徽燕、邵明刚(2008)构建了由管理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学习创新能力组成的胜任力模型;张洪霞(2010)构建了由基本素质(个性特征和智力能力)、核心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和发展素质(创新能力和人际技能) 组成的胜任力模型.

3 现行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3.1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课程的校内外实训没有真正展开

高校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技能实训室只是近两年的事,各学校的专业实验室建设都比较滞后,甚至许多大学还是空白,大多数毕业生没有见过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到实际工作中一筹莫展(冯伟明,2009).校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基地存在着“三不到位”的现象,即观念不到位、体制不到位和师资不到位(贾钢涛,代芳,高生成,2007).

3.2 大部分高校人力资源实践教学刚建立实验室,应用还没有真正展开

徐进(2012)将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状况分为三种状况,实践教学低等水平的学校缺乏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仅局限于课堂上的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中等水平的学校虽然拥有校内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但只有软件,其目的也只是提高学生对人力资源软件的操作技能;实践教学高等水平的学校有软件实验室,也有情景模拟实验室,但只能实现部分情景模拟实验项目.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多属于第二种类型.

3.3 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和缺乏实践型的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师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也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高姝,2009;刘福成,2006;周元福,2008).刘铁明(2011)将上述问题与校内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相对滞后,校外实训基地匮乏合称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四大缺陷.

4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课程研究评述及对策建议

我国高校的实践课程大多数分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两大模块,教育部质量工程也在全国高校评选校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外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在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实践教学平台的硬件建设,并通过质量工程的示范效应,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软件建设.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的主要部门,其职能涉及到企业的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保密模块,企业对学生进入实训的积极性不高;同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用人需求也相对较少,大规模派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可能性并不大,因此开展校外实训并不是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最优选择.那么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课程该如何开展呢?

4.1 校内实训(也称为模拟实训)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的选择之一

在校内开展模拟实训教学,是应用型高校现阶段的最优选择,通过对市场的人力资源实验软件硬件的考察和研究,本文归纳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模拟实训教学体系.将其分为两大项:软件实验室和硬件实验室.所谓的软件实验室,是指学生主要通过对软件的操作来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和实际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软件和人力资源管理ERP沙盘模拟软件是高校人力资源软件的两大类别,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软件又可以分为综合实验软件和单项实验软件;所谓的硬件实验室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情景模拟实验室,主要是模拟实际管理情景的场地,配备相应的设备和文件,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下进行角色扮演和讨论等活动,当然硬件实验室也需要配备相关的软件.由于受到资金和学科发展规模的限制,很多高校不可能很快都配备齐全,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模块.

但从长远打算,要加强模拟实训教学体系的研究,将高校的实验室真正使用起来,并投入资金建立情境模拟实训室.制定出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课程计划、课程大纲和方案是高校需要努力的方向.

4.2 选派教师进企业挂职,培养实践型教学人才,并开展产学研合作

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没有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应注重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选派专业教师进企业挂职.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在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3 建立多途径的人力资源实践体系

校内实训虽然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现阶段的最优选择,但从长期来看,多途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实践能力是必然的选择.这其中也包括开展校外实训.校外实训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习和综合实习三部分.需要社会和企业对学生实习的认可和接受,也需要学校和学生转变观念,因此短期内不一定能实现,特别是综合实习部分,需要学生在毕业前到企业进行相关专业的实践,最终根据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完成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高林.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20-222.

(2)吴晓义.终身学习视野下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的沟通及衔接[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32-36.

(3)韩庆祥.建构能力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133-178.

(4)贾钢涛,代芳,高生成.对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立实践基地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7(6):115-116.

(5)高姝.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32-33.

(6)刘福成.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及途径[J].高教论坛,2006(3):135-137.

(7)周元福.高等学校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措施[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50-153.

(8)林秀君.地方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1(6):98-102.

(9)李德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型教学问题研究[J].经济观察,2011(7):323-324.

(10)孙敬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0(2):159.

(11)刘绮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设计及运用分析[J].学周刊,2013(12):15-16.

(12)任淑敏.浅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互动式教学[J].传奇,2013(2):119.

(13)黄备荒.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际案例的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2(4):52-53.

(14)张徽燕,邵明刚.从胜任力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214-216.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范文6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高校 反思

众所周知,人力资源管理是如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而且是最昂贵的资源,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所需的热门专业之一。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运用适宜的课程教学方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将是该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和教学经验,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进行反思,以提高课程质量。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至今,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广泛,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体制未能够及时地与之同步变化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1.教学观念跟进脚步慢

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影响,在如今的教学中,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表现为记忆型和被动重复型,学生仅限于记忆和重复老师给他们的东西,而且课堂呈现出灌输型的特点,整堂课几乎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

2.未能很好的将理论联系实际

现在社会需求的是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特别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来说,对实践能力要求更高。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老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理论的应用;缺乏实践锻炼的学生,虽然能够说出满口的专业术语,但却不能加以灵活运用。

3.想法“丰满”,实际“骨干”

在教学改革中,呼应教师充实教学方法,而且很多教师也在不断的思考教学方法的问题,身边也经常听到“应该改变”、“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我想这样会更好”的想法,但在实际中却应用甚少。很多时候,采用的仍然是比较单一的方式,对于渴望获取更多、更新知识的学生来说,无法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学习积极性低,甚至出现厌恶的情况。

4.课堂缺乏感情交流

人是感情丰富并且敏感的动物,他们渴望得到心灵的满足,渴望得到肯定,渴望被人关注,学生同样如此。但在实际教学中,讲台离学生很近,可是老师却离学生很远,呈现出“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的现象。导致如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缺乏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习惯于照本宣科,甚至是照答案宣科,很少询问学生的需求,也很少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好与差态度一样,没能给予鼓励、肯定和支持,让学生倍感人情味的缺失。

二、创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式的构想

通过分析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认为课程必须发挥出其实践性、应用性、趣味性、真实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因此提出一些几点构想。

1.应用案例,折射出知识的真实性

能够让学生感受所学与实际有密切关系,并能够在实际中分析和解决问题,方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案例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从课堂教学中的“一言堂”现象里解放出来,它着眼于师生、生生互动的合作性教学机制。 首先,教师要选择好案例,并设计好问题,案例要确保具有讨论性和实际性。一般选择教师自己能把握的、易为学生所接受的案例。在呈现给学生的同时,老师在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案例提供的情节内容和相关的背景资料,掌握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影响的,以调动学生用以往相关知识和经验进行独立思考。此时的教师可对各组讨论进行查视,对于讨论不够积极的组给予启示和提示;对于因某种意见桎梏了大家思想的要进行点拨,开阔其思维;对于讨论激励的,教师不打扰。讨论完后,全班进行交流,让学生发表对案例的看法,并回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问,最后老师对讨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对学生的热情进行表扬,对有切实意义的处理方案和分析意见进行肯定,对存在偏差的进行指点,让学生在自我认识中成长。

2.通过情景模拟,带动课程进入实践

情景模拟法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所设情景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预先设定好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亲身体验所需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课程自始自终有学生主导,充分调动其各自的能力,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比如招聘是人类资源管理最基础的工作,面试的问题、环节、所提问题应获取面试者什么信息、从简历中如何认识应聘者等都能够全方位的锻炼学生应用能力。在模拟中,让扮演招聘方的学生根据所招聘的职位撰写相应岗位的工作规范和岗位说明书,设计应聘申请表、招聘广告、设计有效面试的招聘测试的题目;而扮演应聘方的学生,要做好简历、做好应对面试时的心理准备、熟练相关专业知识等。无论是哪一方,均能够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锻炼,并能够让其提前感受社会。

3.通过体验,让趣味和实践注入课堂

有学者提出了素质的冰山模型,即素质存在于四个层次: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和动机。位于冰上上的知识与技能可塑性强,而冰上下的比较稳定,改变较难。体验式教学法不仅关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更加关注学生社会角色的扮演、自我形象的树立、良好个性的塑造以及积极动机的形成等深层次潜能的开发。比如讲完工作分析后,让学生自己编写相关岗位的工作说明书,有条件时,可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实践,从实际中获取相关信息后进行编写;讲完面试技巧之后,要求学生策划自己的模拟面试工作,学生自己布置面试场地、设计基本题目、开展面试、作出初步评价。人力资源管理中离不开沟通能力,也是最具艺术、最难把握的一项技能。因此,可让学生进入校方合作企业,观察不同人的说法方式和特点、对同一问题不同级别人的沟通技巧,在企业的同意下,让学生分担不同的角色进行体验,感受语言的魅力。

总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价值,教师应不断总结教学中的问题,创新教学方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相兼备的效果,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广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11):67-69.

【2】史宝玉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7,(3):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