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科研工作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职科研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职科研工作计划

高职科研工作计划范文1

摘要:本文对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了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对高等职业院校具有普遍适用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一是着眼于内容的选择,二是着眼于内容的排序,将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转变实际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进而影响了教授和接受知识方式的转变,最终带来了课程模式的革新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突破。

关键词 :工作过程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研究

一、相关基本概念概述

“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是国家制定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包含了三个

关键词 ,是一个递进界定的关系。“教育”是本质定位。教育要注重人的持续发展,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求,融入人文思想、融入灵魂,融入思想也是高职教育的基础。“职业”是特征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类型的教育,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也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它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同时又区别于传统的专科教育。“高等”是层次定位。层次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同属职业教育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

研究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探索和实践高职教育的新课题,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进行根本性的革新是先行先试之举,从教育理论研究到实践运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应用

1.认识“过程”

“过程”,即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阶段;“过程”,也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系统;“过程”(process)是一种手段,把人、规则、方法、设备以及工具进行集成,事先预定的目标要通过这种手段来实现。任何工作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施,才能实现。一般而言,一个过程的结束(输出)将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开始(输入)。学生的培养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入学是过程的始端和输入,在校内的管理教育则是过程的中间阶段,学生的毕业是培养过程的末端,同时也是学生个体开始下一过程的输入和开始。

2.认识“工作过程”

所谓工作过程,指的是某一个体或班组完成一项任务,或者完成生产服务的环节和流程,为达到预定目标或者获得一定的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时处于运动状态之中的,但结构相对稳定的系统。

一是工作过程的性质是综合的,从实施的具体过程来看,工作过程强调三个维度,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工作过程由技能、知识、态度集合而成。二是工作过程的实施处于运动变化的状态中,强调具有六个要素,即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产品、组织和环境,它们始终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三是工作过程相对稳定,在以“行动导向”为基本原则的职业的行动领域,都具有六个步骤,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

3.工作过程导向课程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理念和模式是20世纪后期在德国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摸索、改革,其中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近几年以来,我国在参照、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模式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开始了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研究、讨论和应用。

4.工作过程在课程中的应用

(1)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具有职业属性。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更多地突显出学术的属性,一个专业是因为具有特殊的知识系统而成为“专业”,其在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以及理论的历史发展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征。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更多地具有职业的属性。一个职业有其具体的工作对象、方式、内容、环境、组织及工具等因素,即有着自身的工作过程。

(2)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是高职教育普适性课程的开发范式。如果把课程定义为“跑道”,那么,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强调“道”,就是路径,而现代意义上的课程更多地强调“跑”,也就是过程。课程的设计包括两个决定性的因素:一是内容的选择,二是内容的排序。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教育理论和实践证明,思维特点、智力特点不同的人对知识的获取指向不同。一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人,他们善于接受符号系统,善于运用由符号组成的概念、定理和公式去推理。另一类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他们不善于逻辑思考和推理,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总要和一定的环境和背景相联系,而高职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非常突出,非常适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内容。从这个范畴看,高职教育要以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从强调“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转移到“怎么做、怎么做更好”的知识和技能。

从课程内容的程序化角度来看,以往的模式是“接受显性知识—工作过程应用—内化为自身知识”的过程,这是一个从静态学科体系出发,对显性知识进行复制和再次呈现的过程,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过程,即“工作过程应用—参照知识体系—构建为自身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动态行动体系出发,整合了实践操作知识与理论通识知识,生成、构建了工作过程的知识。

三、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分为四个步骤: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梳理、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

(1)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就是从工作岗位出发,通过案例分析、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2)行动领域梳理。梳理即归纳、集合,行动领域梳理是对典型工作加以归纳,形成的能力领域,也叫行动领域,体现了职业、社会和个人的需求。

(3)学习领域转换。作为职业分析结果的行动领域,必须融入教育因素转化为与之相对应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就是课程,课程包括学习的目标、任务、内容、时间等要素。同处一个领域的课程彼此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

(4)学习情境设计。学习领域需要学习情境来实现。学习情境是在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和内容转换成基于课程载体的多个主题学习单元。在形式上与学科体系中的课程的章节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学科体系的章节是按知识结构的所属关系或按由简单到复杂、由认识到运用的逻辑关系排列的;而课程载体是工作过程课程系统化提出的重要概念,将学习情境具体化就得到了课程载体。课程载体源于工作任务,且有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符合一定的教学原理,能传递、输送或承载有效信息。

2.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模式

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四个步骤中,第一步到第二步强调的是工作过程,实现分析、梳理、归纳;第三步强调的是内容架构,实现了课程的规划和设置;第四步强调的是载体选择,实现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总之,可以将这套设计模式转化为以下四个步骤或阶段。

(1)分析职业生涯,规划任务领域。可将职业生涯发展视为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分析筛选任务领域的实质是对个体职业生涯进行剖析。纵观个体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可以将其倒推为三个阶段:职业成长阶段、职业进入阶段、职业教育阶段。根据这一推理模式,可以得到以下领域(见表1)。

(2)重构职业生涯,规划情境。通过上述分析,重构排序指导情境的任务是将职业任务领域融入教育教学因素,转化为学习领域并进行排序。于是,可以得到下列指导情境(见表2)。

(3)选择职业生涯的规划载体。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载体分布在以下两个领域:一是专业教育领域,职业生涯规划载体分布在专业教育领域而并非教学环节,因为教学环节范围较窄,不能完全囊括专业教育领域;二是非专业教育领域,也可以理解为德育领域,例如,入学教育、社会实践、日常管理、文化活动等各方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的名称和内容均来自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是一种“动宾”组合,而不是指向学科的子区域。例如,在设计求职面试这项职业任务的载体时,可先将其分解成“准备面试、参加面试、跟进面试”三个环节和情境,再对“参加面试”这一情境设计指导载体,将其分化为“介绍自我、回答问题、提出问题”等环节。

(4)以求职面试为例分析控制阶段。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一个完整的求职面试过程由3组情境(控制阶段)和9个步骤组成。这3组情境是:准备面试、进行面试、跟进面试。9个步骤是:搜集信息、准备物资、设计形象、调节心理、介绍自己、认识考官、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跟进评估。在完成这些步骤之后,还应扩展了解面试的基本理论知识、面试的一般规律,从而在认识层面提高高职学生把握求职面试的水平。

四、小结

2011年年底以前,全国就有109所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了验收,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这些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当前,以“四年制高职教育”“应用技术性大学”等为契机,将引领高职院校再次开启新的历程,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研究也将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范唯.搞好示范院校建设引领高职教育发展[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

[2]马树超,郭扬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3).

[4]张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高职科研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工作过程;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目前数据库系统应用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石。因此数据库技术日益成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知识与技能。数据库应用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数据库技术的一门专业核心平台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数据库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数据管理的应用能力。但是数据库应用这门课程由于自身难度大,课程理论体系复杂、高深、发展快,其应用技术具有灵活性、多样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该课程的学习效果一直不明显。数据库应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生能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但如何灵活运用数据库知识解决后续课程中的数据管理、数据维护能力却相对薄弱,同时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观念。因此,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将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理念在数据库应用课程的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中进行的改革进行研究,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

二、课程来源与课程设计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职教理念,课程应经过社会调研和专家访谈,确定专业面向工作岗位群中的具体工作岗位;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以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以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能力为依据进行设计,开发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加工与教学设计处理,得到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并使之具体化。(1)多维度专业调研。按照职业教育改革的理念,课程必须为其专业服务,因此任何一门课程都与专业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进行服务区域、面向行业调研、人才需求调研、同类院校专业调研、毕业生调研等多维度的专业调研,得出结论:面向整个产业链,会计电算化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大,已从业人员的数量及质量远远未满足需求。但应拓展会计电算化人才知识结构,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会计电算化人才。(2)确定专业岗位群。根据多维度专业调研结论,专业应培养适应现代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掌握以会计信息化应用、系统管理与维护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熟练应用财务软件进行财务业务一体化处理能力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实施、维护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专业调研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确定了以下岗位群:会电核算岗、会电维护岗、会电实施岗等。并对岗位群进行分析,具体如表1。

表1 岗位群分析

(3)开发典型工作任务。通过专业调研与岗位群的分析,教学设计者应该基于工作过程来构建学习情境,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工作任务之中。工作任务设置的总原则为从工作需求出发,选择相关的工作任务并确定相应的知识和技术,其目标是在工作中学习和应用知识。(4)设计学习情境。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学习情景是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点,综合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为一体的思路进行设计。以形成数据库应用和数据管理能力为基本目标,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选取项目的基本依据是数据库应用课程涉及的工作任务范围,但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还以数据库系统应用流程与典型的项目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学生通过4个典型工作任务完成数据库应用课程的学习任务。以数据库认知、学籍管理数据库、网上购物系统数据库、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共4个项目为载体来组织教学,4个项目设计循序递进、循环上升,并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训练项目中。在每一个学习情境下,结合学习情境内容和能力要求的特点,设计若干学习子情境。子情境的设计上,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关任务由易到难、由基础到提高、简单到复杂贯穿于教学和实践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为后续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与维护以及今后的数据管理维护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学习迁移效果的显现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

在学生学习的初期,对数据库的认知非常有限,所以“数据库认知”作为第一个教学情境,完成认识数据库、SQL Server的安装和设置等知识目标与安装和正确使用及简单配置SQL Server数据库的能力目标,该阶段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在第二阶段,以“学籍管理数据库系统”为情境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初步管理、维护及备份恢复SQL Server数据库的能力为目标,该阶段以教师的引导、讲授为主。在学生对数据库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学习中期的“网上购物系统数据库”中,教师应让学生尝试完成一些任务。该阶段中应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在学生对数据库的知识有了整体认识后,教师引入“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数据库项目,这个阶段采用项目教学法为主;通过操作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前台应用软件与后台数据库的管理,让学生明白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的来龙去脉,为管理软件应用、ERP维护等后续课程中数据的管理与维护打好良好的基础。这一阶段,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质量意识与安全意识,基本的职业素养与严谨的工作作风等等。

四、改革效果与特色

(1)理论够用、注重实操。根据现在高职改革的理念,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不是研究型的人才。同时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知识,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相对薄弱的这一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按照理论够用的原则,针对所在具体岗位所需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摒弃了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等传统教学内容。(2)重点突出、贴近应用。教学内容基本来自于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籍管理系统、学生容易理解的网上购物系统以及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会计信息系统,贴近实际应用,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笔者所在学院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通过课程基于工程过程的教学改革,对学生从原来主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在培养操作能力的同时,加强作为一个职业人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密君英.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福建电脑.2010(1)

高职科研工作计划范文3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扩招和护理模式的转变,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基础技能、临床技能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实施整体护理,为临床服务。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高职院校中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高职护理生)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多。总体而言,学生入学时的基本素质较差,水平参差不齐,给未来的护理工作带来很多不利之处。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国内外整体护理的开展、21世纪护理人员工作领域的日益扩大,对护理人员素养、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整体护理,应加强对高职护理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提高护理人才的质量。

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牢固的理论知识是技能操作的重要前提,高职护理生在实习中,应该将书本上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临床护理中,以便更好地提高技术操作能力。

专业知识的巩固(1)加强各种护理知识。护理学基础是整个护理程序中的重中之重,内、外、妇、儿科的临床护理同等重要,高职护理生在实习中必须熟悉各门临床护理课的内容,将所有的相关问题弄清楚,才能胜任工作,否则就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错误。加强各种护理知识的具体方法有三种:第一,工作中碰到问题时或工作之余反复学习书本知识,大量阅读,“温故知新”;第二,将常用的技术操作重点做好记录,可以制成小卡片,随时学习,有利于记忆;第三,在闲暇时间进行思考,以便更牢固地掌握知识。(2)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现在的知识更新很快,1~2年前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临床上已经不够用了,因此,高职护理生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资源,通过网上查询、图书馆查看科技期刊、近期学术活动等方式获取新知识、新技能,使护理工作更加科学。

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人是整个护理过程中的核心,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人文社会知识、护理美学、礼仪等也不可缺少。不同的文化、种族、宗教信仰、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和不同的生活习惯,使得病人在护理过程中的反应也不尽相同。为了应对这种复杂多样的反应,高职护理生需要对经济、文化、美学、历史、生态环境等知识有充分了解,并应用到临床护理中。

自学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自我修养,应该对高职护理生提出坚持自学的要求。学生也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并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到临床护理中,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的结合。

技术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娴熟的技术操作是医院及社区卫生用人单位最为欣赏的能力。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基本技能是否过硬直接影响到护理实习工作。因此,高职护理生在学习和实习过程中应加强基本技能的操作训练,提高动手能力。

常用的护理基础技能操作培训包括:(1)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实验课做示范,让学生在模拟人身上进行肌肉注射、静脉输液、各种穿刺等各项技能操作练习,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技术的操作规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课下学生可以在教室或宿舍进行体温、脉搏、呼吸等一般测量的练习;(2)在临床见习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技能操作,加强无菌观念,在操作中做到动作轻柔、定位准确、应变力快、判断力强、数字精确、敏感度高,减少患者的痛苦。临床护理技能操作训练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护理技能的操作。学生除了课上练习外,还应该在临床各科的实习中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操作,做到胆大、心细,虚心学习,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评估能力的培养

健康评估是通过收集、分析、综合患者的资料对病人的健康状况作出的正确判断。收集资料是护理计划书写的前提,通过交谈、观察、体格检查获取资料,对病人的健康状况、病人的家庭、社会等方面进行评估,然后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对护理效果不断地进行评价。护理计划是实施护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件,高职护理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资料分析后进行书写,做到字迹清楚,语句通顺,数据准确;同时还要加强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和计算机文字录入能力,以便能更快、更合理、更准确地书写护理计划。

交际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与患者(成人、儿童)和家属进行沟通。人与人的沟通是一种技能,是将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为了能够在临床中很快进入角色,高职护理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与同学、周围人群进行交流,同时,在沟通中恰当地运用各种情感因素,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掌握这种技能。

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认识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叙事能力等都比成人差,因此,跟儿童沟通与成人沟通存在着很多差异。在与儿童患者沟通时,高职护理生可以通过通俗的语言、丰富多彩的表情、适当的动作、和谐的手势、亲切的抚摸、多样化的游戏等方式得以实现。

在与患者家属沟通时,高职护理生可以通过有意、无意的谈话、耐心地倾听等方式进行,以热情、理解、关心的态度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使患者家属更好地配合医护工作,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在成人患者中,除了昏迷、语言障碍等的病人之外,大多数人可以进行正常交流。因此,在护理成人患者时,高职护理生更要注重病人情绪、情感等心理变化,可以采用正面交流、通过病友、亲属侧面打听等方式了解情况,及时掌握病人的各种状态,为医生的治疗提供有利的依据。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和锻炼,护理生的交际和沟通能力才能逐渐得到提高。

护理生还要与同学和医护人员和睦相处。在医院病房和门诊中,最主要的关系就是医护关系、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有些学生在实习时存在不正确的想法,认为自己将来要当一名护士,实习就是学习专业知识,忽略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其实,每个护理生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身份的双重性。首先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分子,其次才是一名护士或护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有专业知识之外的东西需要学习。高职护理生在实习中应倡导合作精神,与同学及医护人员和睦相处,做到嘴勤、眼勤、手勤、腿勤、使用文明用语、虚心学习。

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重要性在于思考,思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在实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疑难病历,教师不应立即给出答案,学生也不要急于询问答案,应该先进行自我分析、认真全面地思考,查阅教科书、权威性的杂志及参考资料之后,找出答案并反复推敲、综合,再结合教师的意见,逐渐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从而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做为护理专业的学生,每天面对的是病人,遇到误解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心理上要有所准备。一方面要关爱病人,以病人之痛为己痛,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护理工作;另一方面,在患者及其家属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减少不必要的误解。一旦出现不愉快的事情,要勇敢地面对,认真做出分析,不要急于下结论,做到沉着、冷静、不焦、不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与患者及其家属发生口角。我们相信,通过教师的帮助及学生自己的不懈努力,并且用心去关爱病人,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很好地解决。

适应能力的培养

学生刚从学校进入医院,环境、人际关系、工作性质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情绪,进而影响工作。为尽快适应新环境,更快地投入到工作中,高职护理生首先要对医院的布局、病房的设置进行初步了解,然后走访一些医护人员,在对日常的工作程序、时间安排、注意事项等进行细致地了解后,对自己的工作计划作出合理安排,使工作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

处理急症能力及应变能力的培养

绝大多数护士在工作中最惧怕的就是第一次独立值夜班时遇到紧急状态不知如何处理。患者的病情往往变化很快,处理及时就能够挽救病人的生命,因此,在抢救时必须争分夺秒。高职护理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可以假设急症出现的种种情况,将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后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高职科研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职业学院;教学校长;绩效考评;主基二元结构;基础绩效;显性绩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050-04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亦具有教育内容的高层次性和教育管理的高复杂性。但在具体的办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组织上,高职学院都有其特别定位,相应管理工作和一般普通高等学校相比也会有所差异,甚至会更为复杂。因此,应该在充分考虑高等职业学校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与工作内容特点基础上,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考核管理体系,而不易简单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现行模式。

高职教育最大的特点即体现在其教育的职业导向性上。因此,高职学校的教育教学也要围绕其职业目标来设计、实施。这样,高职学校教学校长的工作特征与一般以学术教育为导向的普通高校教学校长比起来,差异会更为显著。

一、高职院校教学校长的岗位职责与工作特征

(一)高职院校职业导向的教育教学

高职院校的职业导向性主要体现在其教育目标具有清晰的职业方向,其教学内容选择要与职业要求相对应,其教育方法设计要与职业活动相衔接,其教学成果价值要为社会职业部门所评价等方面。这样,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安排上,真正发挥其职业服务功能价值的高职学校与一般高等学校比较会差别很大。

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学校不能够再按照传统模式,基于学科、专业、学校意识而进行教育系统的内生导向化设计,而要关注社会、关注实际的职业人才需求和目标职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知识结构的需要,这就使教学目标设定变成了社会外生导向。此时,就需要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带领学校教师一起研究社会需求,研究各种职业适应人才的能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条件,来设定各专业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职业导向教育应该重点关注学校要安排讲授哪些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何种能力才能使他们具备胜任特定工作岗位的能力,使他们具备足够的职业竞争力,成功就业并具有较强的职业发展潜力。这样,不仅要安排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更要让他们掌握职业技能、通用能力,理解职业意识。概括起来,职业导向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和胜任力为目标来进行内容选择,而不是学科知识完整性。

在教育方法设计上,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导向高职教育要采用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一线教学实践经验都表明,传统教师讲、学生听、课堂坐的授课模式是无法达到能力培养之功效的。只有遵循职业能力生成与发展规律,有效融合讲、读、看,训、练、议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一体化的教育方法体系设计,才可能使学生获得高效的职业能力成长。

在教学成果评价上,以学校为主体、考试为方式、教师为核心的教育系统内生评价模式在职业导向教育实践中显然是既不合理也不可能的。因为职业院校培养的职业适应人才只有得到实际用人部门的承认,其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才算得以实现,教学成果才能得到认可;反之,学生考试再好,教师认同再高,没有就业,没有实际工作成绩作为支撑,也是无法被称为职业导向化的教育成就的。

(二)职业导向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校长核心工作任务

鉴于如上所述职业导向化高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特征,其主管教学工作的教学校长,就必须要承担起统筹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组织全校一线教师做好教学目标设定、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和教学成果评估工作,并对全校的教学工作承担总体责任。

具体来讲,身为教学工作总负责人的教学校长并不一定会投入巨大精力深入到实际一线的授课教学工作中去,但他却能够有效调动学校师资资源和教学资源,做好各项教学相关工作的总体设计和过程管理,使每一项关系教学成果的工作,都能做到科学、规范,有章可循,同时在工作模式上也恰当符合职业导向教育的根本要求。

从现实情况来讲,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为导向,必须参考职业需要组织教育教学的理念早已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如何在高职学校实际教学工作中把理念落到实处,每个学校又如何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导向教育教学和管理机制,却是任重而道远的。因此,高职学校教学校长就必须承担起两类很重要、却又差异明显的工作任务。一方面,要基于传统模式,做好实际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保证学校教学顺畅进行,学生能学到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在充分理解职业导向教育理念和先进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和本地区职业人才市场情况,审时度势,精心设计,做好本校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工作。两者缺一不可,前者是使学校发挥其必要的教书育人功能,保证学校教学管理有序的基础工作;后者是支持学校发展,促进教育职业服务功能在院校得以真正落实,学生职业能力得以真实获得的必须改革之举,是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长远大计奠功业的重要之举。

二、高职教学校长现有绩效考核方式中的不足

前文我们分析了高职学校教学校长在这一职业教育全面改革、大力发展的特别历史时期下的工作特点和特定职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告诉我们:科学设计的绩效考核方式是促进从业者努力工作,保证岗位职责有效实现的关键;反之,若评价考核方式不当,既会打消工作积极性,也会使从业者失去努力方向,造成关键工作业绩的无法达成。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通常采用与普通高校类似的领导干部考核管理机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各高校教学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绩效考核,主要采用与高校中层干部绩效考核类似的通常做法,即从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对领导干部进行业绩评价,考核指标设计较为概括、笼统,缺乏具体量化标准。考核每年进行一次,被考核者撰写述职报告,从五个方面对所完成的工作进行陈述,再由群众按照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及总体业绩进行等级打分。考核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等四个等级。最后学校考核领导小组进行审核,确定最终的考核等级。传统考核方法在考核内容的完整性上还是较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难以反映教学校长的业务特点与管理实绩。从现实做法看,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各岗位高校领导干部的考核均采用共性的德、能、勤、

绩、廉等五个方面标准的定性描述,在指标上不能体现教学校长工作内容的特异性,且缺乏具体指标,难以反映工作实绩的具体内容和状况。

其次,难以获得客观的评估结果。德、能、勤绩、廉指标的笼统描述,使参与打分的人凭主观印象,常出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评议结果,或者出现带有个人恩怨色彩的负面结果,使绩效考评结果失真。

同时,难以从历年考核中反映出工作改进的递进性和系统性。绩效评估最终是以持续改进为目标,针对教学校长的绩效评估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教学单位工作的状况,且尤在现实高职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之际,通过考核指标清晰反映出学校教学工作与时俱进的业绩变化以及开展工作的递进性才是关键。

针对上述问题,有研究者借鉴企业绩效考核的理念和做法,提出了在高校管理干部绩效考核中引入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思路,但还没有落到实际可操作性的指标设计上。同时由于泛泛采用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指标内容过多,难以梳理出重点,给设计本身带来很大难度。

三、主基二元结构下的高职教学校长考核体系

笔者认为,基于当今时期高职教学校长工作本身具有的二重性特点,引入现代绩效考核管理中的主基二元法考核方式来优化设计考核体系,是针对现有考核问题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主基二元法模式下的绩效考核管理

主基二元考核方法的思想是,将工作绩效分为显性与隐性两部分,分别设计针对性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其中显性绩效是指对单位整体发展有非常重要影响的关键绩效。显性绩效是影响组织发展的“核心绩效管控点”,是从组织战略目标分解下来的关键绩效,体现了单位工作的重点。隐性绩效主要是指基础的业务和管理工作绩效,是支撑显性业绩产生的基础,这部分绩效也称作“基础绩效”。这部分绩效对于维持单位基本职能的日常运转有重要作用,一旦缺失,就会导致日常工作的失误。主基二元法的设计要点在于:重点工作,尽可能运用量化考核,将考核指标量化;对于非重点工作,可采取定性判断的非量化管理。这样,既可以突出重点工作,又不忽视日常工作。

(二)以主基二元结构重构高职教学校长考核体系

从前文分析可知,高职教学校长的工作可以按照主基二元法思想被清晰分为基础性工作与显性工作两部分。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对于基础性工作的考核,只需评价其“合格”与“不合格”,若基础性工作考核结果为“不合格”,则作为教学单位主要负责人,其总的考核结果应为不合格。即基础性工作绩效水平为“门槛”绩效,基础性工作做好了,是一个合格基点,直接决定考核结果。若基础性工作考核结果为合格,需进一步对其显性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其是否有资格获得优秀。只有在合格基础上,通过显性工作的完成,才能体现其业绩的水平,获得优秀和奖励。

在考核指标体系的框架构成上,针对高职学校教学校长的绩效评估指标可以由两大模块四部分构成。两大模块为:管理绩效模块和专业绩效模块。其中,管理绩效模块反映的是教学单位主要负责人履行领导职务的业绩状况;专业绩效模块反映的是其履行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等学术、专业职务的业绩状况,这里的专业即可以包括被评价者本人的专业领域,也应包括其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取得的专业成绩。在此之下,引入主基二元结构的分析思路,又可再将之分为四个部分:管理基础绩效、管理显性绩效、专业基础绩效、专业显性绩效。

(三)主基二元结构下的高职教学校长考核指标内容设计

在考核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设计上,高职教学校长的四部分绩效考核指标内容及其设计来源可如表1所示:

其中,管理基础绩效指标的设计,主要是评价教学校长领导学院一线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状况,以及作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道德水平、廉政状况。管理显性绩效指标的设计,主要是评价教学校长领导和带领教职员工创新教学管理、优化教育模式的状况。专业基础绩效指标的设计,主要评价教学校长自身承担的基本教学、科研工作的完成情况。专业显性绩效指标的设计,主要评价教学校长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教育研究人员,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突出业绩,如科研项目、奖项、高水平学术成果、职业教育模式创新、技术革新成果等。

以××职业学院为例,学院教学校长的绩效评估指标设计实例如下:

一、管理绩效

(一)管理基础绩效

1.带领教职工指导各专业院系,充分分析社会职业人才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各专业的教学目标;

2.指导并监督本院各系教学制订工作计划,制订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并组织各系、各专业实施;

3.带领教职工组织和管理本院各系日常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组织课程教材的选用、编写等工作;

4.带领教职工进行本院各系实验、实习、实训教学和基地建设、管理工作,负责编制实验、实习、实训教学设备的购置计划;

5.指导并监督本院各系做好教学成果评价、考试、测试、毕业设计等工作;

6.搞好领导班子建设,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建立并执行重大决策专家教授咨询制度;

7.具有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理论素养和思想水平,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端正,遵纪守法。正确行使权力,依法依纪办事,廉洁自律,勤政为民。

(二)管理显性绩效

1.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发展规划和职业教育改革建设之方向,围绕本学院实际,制定本学院符合职业导向教育的发展规划,优化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探索和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2.与社会用人部门建立紧密联系,及时、详细了解社会用人需求和人才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各专业院系的教学目标设定工作;

3.不断探索有利于职业化人才培养和职业能力发展的适应性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根据社会需要恰当选择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

4.根据各种实际需要,在持续优化教育方式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开发专门课程、系列课程、精品课程,满足职业教育发展之需要;

5.以教育的职业导向性为特点,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成果评价模式,并逐步尝试,试点实施,积累经验,渐进推广;

6.及时完成学院阶段性重点工作目标(如,示范校建设、课程包建设、技能大赛组织等)。

二、专业绩效

(一)专业基础绩效

1.完成每周×节学生教学工作量;

2.完成聘期内规定的、科研项目工作量。

(二)专业显性绩效

1.在高水平国际、国内刊物;

2.完成国家或省部级教学科研奖项;

3.在自身专业领域实现技术创新,获得专利或取得良好实用效果;

4.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发表有影响力的文章,获得同行认可。

在制定两大模块的绩效评估标准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明确和制定各个指标相应的关键绩效标准,注意绩效指标的可考核性以及标准内容描述的可操作性,明确绩效考核主体在各指标评估中的作用。同时,各个职业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构建具体的绩效指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绩效评估体系的实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博,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研究——以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为背景[D].天津大学,2011.

[2]张爱苗,高校绩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高校师资研究[J],2008,(2).

[3]董剑,张剑,基于主基二元法的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中国电力教育[J],2010,(18).

[4]张振坤等,高校中层领导干部现行考核评价体系的反思,东北财经大学学报[J],2008,(2).

[5]汪琼,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科技进步与对策[J],2003,(1).

[6]蒋明霞,许彤,浅议高职院校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高职科研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学前教育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69-02

在有关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相关资料的收集过程中,一些学者运用实证法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如庞云凤、张宗业在他们的研究中针对高职三年制的课程结构体系提出了在以实践为首的基础上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不同的学者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分成不同的模块,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实施措施。金建生将其分成五大领域:通识领域、学科专长领域、学科专业领域、教师教育领域、技能和实践领域。妍容则将其分成四大类: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技能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步社民将其划分为三大类:通识课程、师范性课程、专业课程,其中最重要的专业课程又可划分为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主干课程又可划分为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应用课程、专业实践课程。

Christopher pierce Brown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和课程设置进行了研究,他在2005年选取了9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在校生,让他们分别叙述在校教育经历以及对教师角色、课程设置的理解,以此研究得出学生的所学与实践之间脱节的结论,并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中的理论课程与实践安排提出了很多建议。

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必备知识,具备编制和实施具体教育方案的初步能力,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了解现代学前教育思想观念和发展趋势等专业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创新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幼儿园、各种早教机构、培训学校等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技术技能人才。

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热爱本行业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军事训练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对不断变化的技术与社会环境,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政治、经济、英语、计算机、地理、历史和生物等知识;社会生活知识:热爱生活,具有法律法规观念,掌握社会生活基本知识和人际交往常识;专业知识: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家和地方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动态,掌握学前教育的工作规范。

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具备综合利用各种手段查阅资料、获取所需信息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应合作与竞争;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沟通和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具有较高的各项综合

――――――――――――――――――――――――

*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院级教改课题研究成果(编号:WZJY201513),课题组其他成员:李永明、汪梅、王鸽子、高琴

能力素质,懂理论、精实践、强素质,专业化、技能化,能胜任各级各类幼儿园、早教机构以及培训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努力成为“能教、能管、能教研、能创新、能协调,会沟通”的“五能一会”的幼儿教师,具体包括“两种观念”(先进的幼儿教育观念、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三种能力”(保育能力、教育能力、保教反思能力),“六项技能”(弹、唱、跳、说、画、做)。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幼儿园、亲子园、早教机构、培训学校等婴幼儿教育单位从事保育、教育等工作。初始岗位为保育员、幼儿教师、班长等。发展岗位为教学园长、园长等。

保育员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严格按卫生消毒制度做好茶杯、毛巾、玩具等的清洁消毒工作;每天做好室内外包干地区的清洁工作;做好班级幼儿养护工作;熟悉业务,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加强安全操作,节约用水、用电;幼儿厕所保持无臭味;定点、定放工具,如有损坏及时修理,遗失要及时报损,专物专用;协助教师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和课后整理工作。

保育员岗位的典型职业能力是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家长服务的能力;讲文明、讲礼貌、以身示范的能力;精通业务操作的能力等。

幼儿教师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本班幼儿特点,制订工作计划,并做好期末总结;每天认真做好晨检工作,做到一摸、二看、三问、四查;观察、记录、评估每个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做好相应记录,以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热情接待家长,做好家园共育工作;主动参加教研活动,积极发表意见;主配班教师之间要相互尊重、关心、团结、合作,勤于沟通,育方式、方法等。

幼儿教师岗位的典型职业能力是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家长服务的能力;讲文明、讲礼貌、以身示范的能力;团队分享与合作能力;教研、科研能力;勤俭节约、废物利用能力;践行、执行能力;负责、担当能力;遵守、变通能力;安全掌控能力;善于学习的能力等。

班长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负责本班成员的工作安排;制订班务工作计划;带领本班教师做好家长工作;团结班级成员努力完成教养任务,协调班级工作,为班级创设宽松、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做好班级财产物品登记、保管、清理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经常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确保班级财产安全;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本班教育教学计划及活动安排,组织家访,做好家访及家园联系记录。

班长岗位的典型职业能力是全身心融入幼儿园工作的能力;分工与合作的领导能力;团队协调的工作能力;负责、担当能力;家园合作共建能力;安全、掌控能力;组织能力等。

教学园长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负责全园的教育教学工作;完成园长交办的各项任务;领导制订幼儿园的学期教学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检查和总结;协助园长组织领导德育工作;指导全园科研工作,组织课题组正常开展研究活动;组织和指导家长工作,办好家长学校;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为教师职称、晋升及各种奖励提供切实可靠的资料;领导、组织好教学人员的考勤、考绩工作。

教学园长岗位的典型职业能力是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安全教育领导能力;团队协调分工能力;教研、科研能力;总结、反思能力;计划、执行能力;负责、担当能力;承上启下协调领导能力;教师培训能力;家长工作能力等。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在对幼儿园、亲子园、早教机构、培训学校等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保育员、教师、班长、教学园长、园长的任职要求,从幼儿园一线保育员岗位任务分析和岗位能力分析入手,参照国家颁布的幼儿教师职业标准,与合作幼儿园、订单幼儿园合作构建的基于幼儿园保教工作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社会人”“职业人”的通用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设置课程,完成从学生到幼儿园合格员工的身份转化。

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

公共必修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军事课、大学语文。

专业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应用文写作、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文学、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写字。

专业技能课: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舞蹈、美工、声乐、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即兴伴奏。

高职科研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五年制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8-0063-02

【作者简介】杨建良,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苏州,215104)党委书记、校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

目前,我国的高职校教师绩效评价实施还处于摸索阶段,理论方法还不够完善。笔者通过对苏州市3所五年制高职校教师绩效考核现状的调查,发现了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现行绩效评价体系与学校总体战略脱节、学校评价体系制订缺乏系统性及科学性、现行评价体系忽视了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绩效评价指标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及教师服务社会的情况等。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将导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减弱,甚至消极怠工等负面现象的出现。因此,适时地将国外著名的平衡计分卡引进国内,对建设完善我国高职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有很大的帮助。

平衡计分卡是由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卡普兰(Robert・S.・Kaplan)与复兴方案公司总裁戴卫・诺顿(David・P.・Norton)于1992年开发的,它的主要特点是将企业的使命、愿景和战略与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来实现企业的使命、愿景和战略。本文笔者将以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谈谈将平衡计分卡引入五年制高职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制订可行性发展战略

把平衡计分卡理论引入教师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而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则取决于目标制定得是否切实可行。学校制订战略发展目标,既要充分体现学校使命,又要贴近本校实际情况。一般来说,高等教育主要有三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高等教育的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据此,学校制定了“三服务,三发展”的发展理念,具体来说就是学校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确立了以“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社会,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目标的发展理念,把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牢牢地落实在以内涵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上,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德育、创业教育”为三驾马车,驱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这一发展战略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的“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重点着力,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等要求不谋而合。

二、把教师职能发展转化为一系列衡量指标

高职校各项职能的实现,有赖于广大教师的实践活动,如何把学校宏观的发展目标转变为师生的微观活动,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绩效评价是学校宏观发展目标落地生根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评价可以很好地发挥引导、改进、激励作用,有利于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教师、学校同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校本身具有多重职能,所以高职教师的职能必然是多样而复杂的,加之教师之间的分工差异很大,因此进行教师绩效评价时有必要把高职教师各项职能转化为一系列的衡量指标,即把教师各门各类不同的工作,量化成可供比较和衡量的指标。基于教师在分工时的差异性,我们建立了业绩贡献、客户满意、履职活动和学习与成长四个不同的一级指标,分别配以不同的权重;业绩贡献指标又被分解成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社会服务和学校发展贡献四项二级指标,分别占有不同权重;接着把教学工作分解成课时工作量和毕业论文指导两个三级指标,根据劳动强度等实际情况配以不同权重;最后制定三级指标的考核细则。以“课时工作量”为例,我们把它分解成以下细则:

三、教师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反馈和中期调整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大胆设想,小心求证,逐步完善。首先,在制订学校发展战略时,召开了全校教职工大会,广泛听取广大教职工的建议,三易其稿,最终形成了一致的意见,这为后续确定具体的衡量指标奠定了基础。

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教师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并在小范围内试行,及时进行有效的检查监督,并根据内外部情况的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将近期工作情况向“客户”――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们看到相关的工作进程。对于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虚心采纳上下级和学生的意见并及时修改,共同修订战略计划,这也是制订下一轮工作计划的前提。

四、对考核结果的应用

教师绩效考核结果出来后,如何应用评价结果是关系到整个体系成败的关键。我们把考核结果与教师奖金待遇、职务晋升、教育培训等情况直接挂钩,强化应用结果,形成了有效的管理回路。在薪酬方面,建立浮动薪酬的绩效激励系统,将个人绩效与薪酬挂钩,表现对工作任务完成好、创新能力强的教师及时予以奖励,表现不佳的则进行适当惩罚,真正发挥了平衡计分卡评价教师业绩和能力、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潜力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业绩水平。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通过将平衡记分卡引入学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构建基于平衡记分卡的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学校克服了往年考核时遇到的诸多问题,如目标导向不清、指标覆盖面不足、指标间的因果互动关系不明确、定性与定量考核存在矛盾等,极大地调动了全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但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高职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研究,还有广阔的空间,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教师的职称、学历与教学能力的关系、兼职教师工作量的核算、科研成果的核算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庆乐,徐继开.平衡记分卡在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的应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戎杰.平衡计分卡在普通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D].河北农业大学,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