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协会工作计划范例6篇

贸易协会工作计划

贸易协会工作计划范文1

绿色海关计划的目的在于,针对那些与环境相关的商品,为打击此方面非法贸易的海关官员提供信息和培训资料,帮助各国海关官员提高能力,以应对危害环境的非法贸易,阻止臭氧耗损物质、有毒化学品、有害废弃物和濒危物种等非法贸易货物、动植物进出境。

起因

绿色海关计划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根据美国政府2000年12月的报告,通过倾销有害废弃物、走私禁止交易的有害物质以及开发、非法买卖受保护的自然资源等活动,世界各地的犯罪财团和跨国联合企业每年可赚取220亿-310亿美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克劳斯・特普费尔认为,象牙、虎骨和珍稀兰花走私直接威胁着这些物种的生存。非法买卖有毒废弃物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以及数以千计的人员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此外,犯罪团伙还走私危害环境的产品,如耗损臭氧的氟氯化碳,而在国际上,即便是此类产品的合法贸易也会受到严格限制。而且,臭氧耗损物质、有毒化学品、危险废物和濒危物种的非法贸易都会严重破坏多边环境协议(MEAs)的效力。

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管理委员会“关于遵守和实施多边环境协议”的21/27决议表示,委员会已经意识到非法贸易所引起的环境破坏正在持续增长,相关机构应继续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关于遵守和实施多边环境协议”的第VII/4号决议则要求执行委员会采取措施,通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作计划,并与其他国际组织密切合作,为实施相应指南提供方便,同时依据指南采取措施,提高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能力建设水平。委员会关于“国际环境管理”的决议还鼓励发起者就共同关心的非法贸易等问题加强合作。

海关公约是由海关官员确保实施和统一应用的,因此,提高各国一线海关官员应对非法贸易的能力至关重要,世界海关为此组织、提供了广泛的培训。尽管培训是能力建设的关键要素,但其耗时较多且支出昂贵。一体化培训则以提高海关官员同时执行多项多边环境协议的能力为目的,与按照单独协议进行的分开培训相比,其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一些包含贸易条款的多边环境协议,如《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其秘书处已与世界海关组织合作,在国家、地区两个层面上为海关官员制定了培训计划。而且,《国际贸易中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的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和《关于持久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一经生效,对海关关员的培训也有望成为推动二者在各国实施的重要因素。

2001年7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协议部为多边环境协议秘书处、海关当局、非政府组织和专家成立了“规则、非法贸易和合作:同海关当局共同合作来实施环境协议”工作组。其工作意向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承担国家和地区一体化培训,在适当的情况下准备一体化培训的材料,与多边环境协议秘书处网站加强联系。

同年10月绿色海关计划正式提出,接受了此前的一体化培训理念,同意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技术工业经济部的臭氧层计划来筹备联合实施海关培训,同时成立国际秘书处任务工作组,以监督所有活动。

2003年6月2日,绿色海关计划正式启动。

动力

除牵头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外,绿色海关计划的联合发起方还包括:世界海关组织、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巴塞尔协议、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CW)、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保护臭氧层计划、臭氧层计划秘书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法律和公约司(UNEP DELC)、鹿特丹公约(PIC)以及斯德哥尔摩公约(POPs)。

所有参与方都会在绿色海关计划中受益,也都采取了相应措施。

世界海关组织是海关事务方面唯一的专业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一直致力于提供技术支持、海关授权联系、海关编码协调制度改进、信息交换、对环境犯罪跟踪调查等便利,同时还成立了关于保护野生物种、打击有组织跨国犯罪的工作组。

国际刑警组织的任务是协调、促进各国执法机构之间的国际合作。该组织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在打击环境犯罪方面推进执法联系、开展调查,例如,着力阻止非法危险废物的跨境运输、非法倾倒,阻止臭氧耗损物质的非法运输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非法贸易。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确立了阻止濒危物种国际贸易的法律框架。该公约秘书处帮助成员方实施培训,并负责协调筹款事宜。

《巴塞尔公约》的目的是,确保危险废物及其他废物的管理、处置能以有效的环保方式进行,以此来降低、控制废物的越境行为,使之与环保管理方向一致,实现废物生成最小化。基于书面通知等程序,该公约已就此类越境行为建立起一套规范的体系。巴塞尔协议秘书处可与其他地区中心展开合作,针对侦查、预防、控制危险废物及其他废物的非法运输,为受援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培训。在绿色海关计划框架下,它可以授权其他组织开展此类活动,以加强合作。

《蒙特利尔议定书》旨在减少臭氧耗损物质的消耗,通过与臭氧层保护计划秘书处适当合作,海关培训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其在该议定书中的承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协议部的任务是就相关环境协议加强各方联系和合作,以此推动各国政府部门实现其在协议中的承诺,并增强其实施公约的能力。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环境政策执行司(UNEP DEPI)负责制定战略措施来改进环境协议的执行和实施,制定关于预防、打击国际环境犯罪的政策和措施,同时提供建议,支持各国政府在国家层面改进执行状况,并承担相关的能力建设活动。

作为一项多边环境协议,《鹿特丹公约》旨在促进参与方在某些危险化学品国际贸易中共同承担责任、努力合作,尤其是在农药、工业化学品等方面。该公约通过加强有关化学品特性的信息交换,致力于使用具备环保特性的化学品。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环境规划署联合执行《鹿特丹公约》的秘书处职能。

培训和援助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臭氧行动计划秘书处与世界海关组织共同发起了海关官员培训计划,其目标是使海关官员更好地控制和监管进出口含氯氟烃制冷剂以及其他臭氧耗损物质,并帮助各国遵守《蒙特利尔公约》项下关于逐步消除、淘汰臭氧耗损物质的时间表。其中包括培训者培训计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东欧、非洲、拉美和其他地区设有地区工作办公室,主要针对臭氧耗损物质的监管、许可证制度、协调编码制度展开工作。

世界海关组织的培训和技术援助活动还包括:确保海关公约的实施,如货物分类协调制度、对外贸易统计编制方法、GATT/WTO估价制度、原产地规则以及其他管理标准程序;提高海关管理部门在实施过程的效率;尽最大努力实现通关过程透明化;提高管理能力。

国际刑警组织也推出了培训计划,主要识别与水域及空气污染、危险废物、野生物种相关的环境犯罪调查技术。1999-2002年,该组织已在东欧、中欧和南非开展了培训。

巴塞尔协议秘书处及其地区培训和技术转让中心,也凭借助志愿者为海关和公安人员、环境工作官员、港口代表提供培训,主要针对非法运输的预防和侦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也为管理、科技、海关、执法等部门组织了相关培训,通常有多国人士参与,主要关注该公约的遵守和实施情况。公约秘书处还与加拿大海关和税务局等部门合作,为海关开发了一套可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的计算机辅助培训项目,已于2003年底投入使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政策执行司则在地区实施协议(针对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进行执法合作的卢萨卡协议)框架下,为实施国内法的官员(包括海关官员)提供培训和预警项目支持。

合作

绿色海关计划的许多参与方已在培训和信息交换方面进行了合作,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或类似协议。其中一部分是:

由《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其他组织联合举办研讨会。

2002年4月,巴塞尔公约执行秘书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臭氧层秘书处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联合采取措施来应对非法贸易。世界海关组织、国际刑警组织关于野生动植物犯罪的工作组也参与了此项活动。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技术工业经济司同世界海关组织合作开展培训。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政策执行司与国际刑警组织、世界海关组织在《卢萨卡协议》框架下,就野生动植物种非法贸易相关问题进行合作。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世界海关组织加强交流,应对野生动植物非法运输。

臭氧层秘书处、世界海关组织针对臭氧耗损物质非法贸易举行培训。

世界海关组织和国际刑警组织加强联系,以应对环境犯罪为国际执法、海关当局带来的挑战。

未来的计划

一体化培训力图让所有受训者接受相同的培训。该计划将遴选资深培训者负责执行培训任务,同时,通过参与世界海关组织的伙伴培训计划,他们的技能也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贸易协会工作计划范文2

155年前,美国有60%的工作人口为农民,而今天,美国务农总人数只占全美总人口不到5%。但是美国农场每年生产总值超过了900亿美元。农产品出口外汇收入每年达450亿美元,是美国外汇来源的最大一个项目。

从目前的世界市场份额上看,美国农产品占有很高的比例:美国小麦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45%,玉米占70%,大豆占85%,棉花占32%。目前,农产品出口占美国农业总销售的比例高达25%。

美国农业出口战略“与时俱进”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的同时,产量不断增加。但由于国内市场需求饱和,农产品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瞄准国际市场,千方百计推动农产品的出口:

一是调整农产品出口方向,把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美国把一些经济发展快的发展中国家视为市场潜力巨大的“中产阶级”国家,把对这些国家,其中包括中国的出口作为调整的重点。

二是大力增加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出口比例。近10多年来,世界粮食价格呈逐年走低趋势。因此,美国十分注重将粮食转化成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工作,既提高了出口价值,又增加了国内就业,一举两得。目前,美国已经成为牛肉、猪肉、禽产品的纯出口国。

三是努力打破出口障碍,迫使别国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并减少农业补贴。目前美国已经同不少国家就农产品出口问题达成了协议,迫使一些国家降低进口关税,从而推动了美国农产品的出口。

美国农产品出口四大支柱

美国能成为全球农产品出口超级大国,是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根本原因:

强大,完整的出口促销体系

美国有着庞大的农产品促销体系,农业部、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等政府部门都对农产品的出口促销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农业协会在农产品出口促销过程中也担当相当重要的角色。

农业部:由各类国家股份公司,如农产品信贷公司、联邦机构和其他机构组成,是直接负责农产品出口促销的政府机构,它集农业生产、农村生态、生活管理,以及农产品的国内外贸易于一身,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实行一体化管理。

农产品信贷公司:隶属于美国农业部的国营企业。负责多项农产品出口市场开拓计划的实施,同时还肩负着支持农民所得和稳定农产品价格的重任,并与农业协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促进农产品出口。

海外农业服务局:依靠世界上最发达的全球性农业信息通报体系,直接制定并组织执行出口促进计划。一方面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国际天气周报、国际农产品生产和贸易行情等信息,指导出口农产品生产;一方面为出口商提供美国农产品分类表、外国买主采购意向、贸易展览会信息、海外农业服务局驻外办公室联系方式等等。

商务部:负责外国农产品贸易壁垒和贸易障碍的申诉和投诉,并帮助农产品出口商解决问题。

贸易谈判代表:下设农业问题助理谈判代表,负责与外国政府进行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谈判和协议的管理。

农业协会:美国农产品出口促销体系中的半官方机构,在农产品出口促销体系中起着直接的作用。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有: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展示会、派遣海外贸易代表团、接待国外贸易代表团、开展农产品出口教育和培训、开展国内调查研究、在外国进行针对性的定点推销活动等等。

农产品贸易协会:美国一共有70多家代表美国各州以及不同类别农产品的贸易协会。这些协会也提供各项技术和贸易服务,并经常举办各种促销活动。他们是美国的生产商,加工商和出口商的代表。

除此之外,还有100多个各类农业团体、协会与政府合作,具体承担农产品出口支持计划。它们负责提供全球市场信息,制定生产计划,督促会员使用统一的商标,建立和利用出口价格协调机制,培养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等。

周密、完善、长期的国际市场战略计划

美国政府为本国农产品出口境外市场,赢得拓展与竞争的主动权,已经制定了长期周密的国际市场战略发展计划:

国际市场拓展计划:主要资助海外的营销和促销活动,如消费者推销、市场调研、贸易展销和出口服务等。该计划的实施方式是,农业部农产品信贷公司将资金拨给经海外农业服务局审定可参与计划执行的农产品协会,主要用于广告费用和额外费用。

国外市场开发合作者计划:全面支持在产业或全国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非盈利性农产品协会或商会,借以开拓新市场,重点扶持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出口。国外市场开发合作者计划的实施已有40多年历史。

优质样品计划:始于1999年,主要用于支持美国贸易机构向新兴海外市场的进口商提供少量农产品样品,让潜在客户发现美国农产品的优良品质。

新兴市场计划:通过对美国农业和农业综合企业组织的资金支持,开发、保持或扩大美国农产品对国外新兴市场的出口。

特定农作物技术支持计划:主要支持政府和企业针对限制或威胁美国农作物出口的卫生、植物检疫和技术壁垒提出项目建议,为出口商提供援助,冲破限制壁垒。

金融服务措施

商业出口信贷担保计划:根据美国2002年《农场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 2002至2007年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55亿美元,用于农产品短期和中期出口信贷担保。

卖方信用担保计划:该项计划通过鼓励美国出口商为那些得不到普通商品贷款公司的外国进口商付款担保,使美国出口商更容易出口美国农产品。

设施担保计划:设施担保计划1997年12月开始实施,对改善新兴市场农产品贮藏、加工、处理等农业设施的美国资本和服务的出口提供信贷担保。

完整的农业服务体系

食品安全体系:以强有力的、灵活的、以科学为依据的法律及明确行业的法律责任来生产加工食品,在整个国家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有效的、健全的、完善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服务体系。

农业研发体系:美国农业研究项目大部分是由政府资助的。近几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一直在20亿美元左右,约占联邦政府研发总投入的2%。

贸易协会工作计划范文3

内贸规划是转变政府职能应当重点加强的工作,也是内贸工作的重要基础。发展规划以促进国内贸易总体发展为主要目标,主要阐明国内贸易发展战略,是内贸规划工作的统领。专项规划依据发展规划制订,突出一定时期工作重点,是内贸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点规划依据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订,是内贸规划工作的基础。按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要求,通过科学规划引领国内贸易又好又快发展,对扩大消费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导生产发展、加强宏观调控、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快推进规划制订,商务部要求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精选规划编制单位,广泛征求意见,科学组织论证,增强各类规划的前瞻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协调性,尽快形成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为重点、网点规划为基础的内贸规划框架体系。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尽快完成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要在2013年9月底前完成内贸发展规划制订工作。省级和中心城市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各地要按照《规划》和相关区域发展规划,协助商务部制订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和11个主要商业功能区建设实施方案,积极配合做好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设计工作。有关城市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快推进网点规划制订工作。到2015年底,基本完成县级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工作。

下一步,要切实抓好规划实施。各地要制订本地贯彻落实《规划》工作方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要逐条分解《规划》目标任务,逐项细化工作措施,明确时间进度和质量要求并给予工作保障。各地要按照商务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继续做好专项规划贯彻落实工作。要加强不同区域、不同层级和相关领域规划的衔接,特别是要指导城市商务主管部门认真做好网点规划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衔接,建立网点规划建设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会商机制等,适时商业网点建设指导目录。要重点推进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地方立法,加强本地与内贸规划相关的统计和标准制订等基础工作。

落实规划,各级商务部门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大力加强部门协作,抓紧完善流通网络规划、加大流通业用地支持力度等政策;协调落实财政支持政策,保障内贸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积极争取科技政策,促进内贸规划工作和内贸行业创新发展;努力改善融资环境,促进中小商业网点发展。同时,按照《商务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通知》要求,抓紧落实现行的财税、金融等配套扶持政策,促进内贸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贸易协会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自由贸易协定 战略调整 制度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贸易政策随着国际趋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着调整,通过改革对双边及区域自由贸易的漠视,积极推动多边贸易、区域及双边贸易并重政策。由此以美国为中心遍布全球的双边及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简称 FTA(Free Trade Agreement),此 网络正在计划和形成之中。

    全球自由贸易协定战略调整建设进程

    在美国战略计划的FTA伙伴名单中,经济总量多数不排在世界前10位,但美国已经缔结的FTA及正在谈判的22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成为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经济购买力达到2.5万亿美元。美国积极追求WTO多边体制之外的FTA,利用杠杆作用分化WTO 成员。美国FTA伙伴(例如英、加、韩、澳等国)是其WTO及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谈判中的联盟,同时美国对于有战略考虑的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泰国、巴西等国),通过给予单边优惠,然后谈判“贸易投资框架协定”,在此基础将单边优惠转变为互惠性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最终维护美国持久战略利益。

    任何国家都无法漠视和抵制双边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双边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球的发展表明,其内在深刻的发展动因即使像美国这样实力强大的国家也无法轻视和抵制。高效的贸易谈判机构及决策机制是美国FTA谈判的国内基础,美国近年来在双边及区域贸易谈判方面的迅速进展与美国贸易促进授权关系密切。该授权程序包括:总统谈判一般权限、国会协商、及时签署协定、提交国会批准及向国会报告等贸易谈判决策程序。授权的高效性保证了在美国贸易政策调整略显迟缓的情况下,同样取得自由贸易区建设在世界市场占领中的优势地位(见表1)。

    本文通过表1分析认为,作为世界经济风向标的发达成员国,美国双边及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不仅涉及发达国家与组织,同时也强调发展中国家或区域;不仅重视世界高端市场与资本密集国家建设,同时关注资源及劳动力密集国家的渗透。更重要的是,美国多层次自由贸易区建设并未忽视以色列、新加坡优先战略国家政治安全对整体建设进程的积极影响,同时建设互相促进,一定程度是为了实现维系世界经济政治主导国地位的国际认可。

    全球自由贸易协定战略措施选择

    美国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战略是通过地区发展战略工具逐步实现的。通过与重点国家签定双边FTA,再将双边FTA融合为区域性自由贸易区,最终通过区域自由贸易区内国家联盟实现多边贸易体制的领导地位。目前,美国自由贸易区建设主要分为三种层次逐步推进,其实践效果已经对世界竞争伙伴加快FTA谈判产生一定“抢滩”效应。

    优先谈判对象的选择

    美国选择FTA的谈判对象,要求谈判对象具有高度战略地位及良好的外交关系。美国中东战略即是这一选择的有力证明,同时也体现了美国FTA战略中广泛培养及循序渐进的原则。美国通过以色列积极支持中东地区利益国家加入WTO,与条件成熟的国家达成贸易投资框架协定,简称TIFAs(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s);及双边投资协定,简称BITs(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通过次区域协定的双边安排,计划在10年内融合成为美国中东自由贸易区。同时通过新加坡、韩国实现亚太遏制及贸易控制,为其在亚太区域经贸合作奠定了一定基础。

    西半球战略的协同计划

    由于与南美最大经济体巴西对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 的基本结构存在巨大分歧,美洲各国FTAA 对农业补贴的意见并不比多哈回合谈判简单。美国通过积极推进与巴西以外的2/3西半球其他国家签署次区域或双边FTA,建立美洲34个国家共同的权利和义务,鼓励FTAA内部进一步自由化改革,参与更高水平市场开放承诺,从而实现以美国为代表的美洲经济一体化。

    选择发展中国家竞争活力与海外出口重点国家培育

    为使FTA利益最大化,美国选择能够对其国内市场注入竞争活力和海外出口机会的发展中国家。例如美国与泰国的FTA谈判,是美国东盟谈判计划的重要步骤,希望以泰国为东盟国家建立一个有吸引力的示范;与约旦及摩洛哥自由贸易协定则是中东自由贸易区框架的组成部分。美国在各地区确定不同的重点国家,对于推进美国的地区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美国双边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预警机制是贸易谈判过程的重要环节

    美国在决定对外谈判或签署FTA前,应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征询建议,经过对FTA谈判准备评估及调查,举行听证会,综合建议迅速决策。从双边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规划,到具体谈判及协议的签署,以及最终协议的实施对企业产生影响,整个过程政府始终不断地对产业部门及社会发出政策预警,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协议带来的机遇,并尽可能地规避协议带来的风险。美国自由贸易协定建设取得的各项成就,值得我国及国际社会其他国家密切关注。

    调整自由贸易协定战略的制度分析

    进攻性自由贸易推动美国政治经济安全目标的战略地位

    自由贸易协定是服务于国家安全及整体贸易战略的工具,美国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地区经济一体化战略体系的重要环节和步骤,是与多边、区域及其他双边协定谈判相协调和相促进的,并服务于地区战略和经济安全等整体利益。美国自由贸易协定安排,希望通过一系列贸易议题和谈判计划,创造一个“竞争性自由化”环境,从而为以美国为主导的自由贸易注入新的经济攻势及政治动机,从而实现美国远期战略目标。FTA安排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国实现其广泛的经济及政治安全目标的途径和战略。

    以FTA战略安排谋求国际贸易多边谈判规则主导权的诉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区域贸易协定安排迅速发展。以欧盟扩展为代表,亚太区域贸易安排紧随其后,而拉美及中美洲共同市场也要求发展,南非共同市场、安第斯集团等区域贸易合作也在积极推进的过程中。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美国构成竞争压力,越来越多WTO成员介入FTA谈判。至2002年底,全球生效的FTA国已达到146个,其中美国仅有4个。为了强化美国在世界贸易体系及规则制定中的领导权,协调其他国家区域贸易安排规则与美国惯例的冲突,减少他国区域贸易规则对多边规则的影响,节约美国国际贸易交易成本,美国希望通过综合高标准的FTA 谈判,为国际范围内的 FTA规范发展提供可供模仿的美国模式,从而达到强化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导向作用以及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的主导权。

    通过FTA谈判的突破补偿WTO体制日益衰减的强国格局

    美国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控制力日益减弱,这不符合美国的安全利益。随着WTO成员数量的增加和多样化,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为谋求自身利益逐渐改变着WTO发达国家独断贸易的现实,WTO达成协议难度加大。自1967年肯尼迪回合以来,GATT/WTO 仅达成了两个综合性贸易协定,即1979年东京回合协定和1994 年乌拉圭回合协定。从WTO目前决策机制来看,美国并没有比其他成员具有更大的决策权。作为剌激竞争和激发更广泛的多边谈判工具,美国需要利用FTA对多边谈判构成机制性的竞争。WTO重要决策需要在148个成员间达成共识,加之WTO争端解决机制使得美国在争端解决中屡屡败诉,美国转而从双边及区域寻找突破口,谋求即使WTO多边谈判失败,而在FTA谈判中取得的成功可以补偿其日益衰减的强国地位。

    他国FTA贸易转移效应削弱美国产业世界市场竞争优势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持续发展,不包括美国在内的FTA协定,会使美国出口商在这些国家市场上处于竞争劣势,而其他贸易伙伴FTA实施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使得美国产业国外投资增加,国内就业机会减少并伤害厂商和工人利益。即使美国厂商是在世界上特定地区生产效率最高,但必须克服享受零关税或其他优惠措施的外国厂商的竞争优势。在美国与中美洲国家签定FTA前,包括墨西哥、加拿大、智利和一些南美国家的优惠安排,使美国出口商在这一地区处于一定劣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同样增加了美国在亚太区域的竞争压力,消除他国FTA影响的最佳选择,就是更有效地进行双边、区域及多边贸易谈判,建立相互支持和稳定的贸易协定网络。

贸易协会工作计划范文5

达累斯萨拉姆 坦桑尼亚 2007年10月1日―2日

一、背景

2001年11月启动的多哈回合谈判将促进发展作为一个主要目标。

实现这个目标有两个步骤:

1.达成的协议和所做的承诺要体现出发展的进度,以保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能获得必要的灵活性。

2.给予最不发达国家技术支持和财政援助,帮助他们发展国内贸易,并将此转变成发展的内在动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2005年12月WTO香港部长会议在其最后宣言的第57段中将促贸援助的目的规定为“帮助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建设他们为实施WTO各协定并从中获益,及更广泛而言扩大其贸易所需要的供应能力和与贸易有关的基础设施”。

二、促贸援助的实施要求

2006年2月,WTO总干事创建了一个特别工作小组以确保上述目标得以实现。

WTO非洲集团在这个小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为工作小组做出了实质性贡献,包括递交了三份建议报告。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工作小组拟定了建议草案,WTO总理事会于2006年6月通过了草案。

为了实施工作小组针对促贸援助提出的建议,WTO成员作了有效的后续工作,包括建立适当的监督机制和组织年度审议大会,第一项工作将于2007年11月20日至21日在日内瓦展开。

贸易与发展委员会围绕促贸援助的不同议题也在开展下一步工作。

在WTO理事会召开促贸援助的年度审议会议之前,已经举行了三次促贸援助的区域审议会:2007年9月13日至14日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的拉美、加勒比海区域审议会;2007年9月19日至20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的亚洲区域审议会;2007年10月1日至2日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举行的非洲区域审议会。

达累斯萨拉姆会议的目的是为了明确在促贸援助中,非洲国家和区域最不发达国家的需求、优先顺序和缺陷所在。这次大会结束时将确立一个合适的监督评价机制。

三、促贸援助的原则

WTO非洲集团认为促贸援助应该在下列原则的基础上开展:额外的;实质性的;有效的;无条件的;以赠款的形式提供援助;基于需求的。

同时,促贸援助不能代替正在进行的贸易谈判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促贸援助也不是一揽子承诺的一部分,也就是说,WTO成员针对促贸援助所做的承诺不能以接受其他谈判所达成的一揽子承诺为条件。

四、促贸援助的范围

非洲国家和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目前的贸易情况表明他们有一系列实质需求仍然得不到满足。

非洲代表团在正式会议期间的相互讨论中,以及在与达累斯萨拉姆会议的双边、区域的、多边的参会者的双边协商中,都清晰有力地表明,非洲国家需要真正的帮助来解决已被明确的需要、优先领域和贸易赤字等问题。

促贸援助涵盖了一系列不同的要素,在这些组成要素中非洲的需要和优先领域如下:

1、贸易政策、规则和贸易发展

具有实施价值的行动包括:进行贸易培训以熟悉规范国际贸易的各种协议;培养研究和管理能力,发展私营部门;贸易便利化措施(促贸援助应和贸易便利化所要求的技术援助有实质性区别:附件D,附件E;明确了贸易便利化合作和基金机制的角色);增进投资(建立合法规则的商业框架);提高分析能力,从制度上支持服务贸易;提高谈判能力,加强与区域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支持贸易网络的扩展;促进私营部门的发展;发展中小型企业和培育女性的企业家意识;传播成功的商业经验;自然人移动方面的安排。

2、提高生产和供应能力

通过发展设备和技术来提高生产和贸易供应能力(工厂,保存产品的冷藏链,货仓,分析实验室),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对产品质量控制(SPS标准和措施);

提高产品的生产能力、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控制家畜流行病。

3、与贸易有关的基础设施

发展硬件设施,尤其是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打开连接内陆国家、沿海国家和国内偏远地区的通道;发展能源设施(建立或扩大核电站),包括新建或更新设施;农业灌溉设施;渔业和林业设施和装备;发展通信网络;发展旅馆业和旅游业;与其他国家和区域合作生产药品;发展制造业和采掘业。

4、调整成本

必须对调整成本加以考虑,这样才能帮助非洲国家解决其因履行协议而给经济和人口带来的影响。这些协议包括:参加WTO所要履行的WTO协议,非洲国家与其伙伴(欧盟、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国家)之间达成经济合作协议。

为了解决上述困难,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调控全球贸易自由化给非洲国家的经济造成的影响,比如失业、其他一些社会支出和由优惠侵蚀造成的赤字;建立农民就业风险管理制度;构建一个保障体系处理由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所造成的财政损失,这个体系一定要考虑到棉花这一具体产品的价格波动这种特殊情况。

五、需要一个区域性的方法

因为这些国家和区域之间的经济和社会情况没有实质性差别,所以已经被确定的问题和优先领域对他们而言实际上是一样的。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一个区域性方法来审视这一问题,作为国内政策和行动的备选方案。因此,要以以往的成功经验为依据,在促贸援助的框架下执行一些区域性的计划和项目。

在非洲新合作伙伴框架下开展的区域性计划和项目,有些还没有获得资金支持,因此就需要更新并递交给合作伙伴已获得技术和财政援助。

开发并提交新的国内的、次区域的和区域性的计划和项目以获得财政援助。要让非洲次区域和区域性机构充分理解这些计划和项目的概念并完全参与到其管理和评估中去,以此来确保不同行动之间的一致性。

包括铺设输气管道、建设公路铁路在内的区域性计划,以及为了发展能源供应能力而在非洲主要河流湖泊上修建水坝的联合投资项目计划,都需要用同一个区域内的国家的共有财产来进行。

六、合作

以国家的、次区域的和区域的促贸援助委员会的形式在相应层面上引进合作机制。

这些机构需要建立在由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降低贫穷策略文件、《对于最不发达国家给予与贸易有关的技术援助的一体化》协议的第三段、综合框架、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欧盟协定、非洲增长和经济法案、世纪挑战账户(the Millennium Challenge Account),以及其他一些援助计划介绍的合作经验的基础上。

公共和私营领域以及双边和多边伙伴的代表都应参加这一合作机制。这些委员会要定期召开会议。

七、监督和评价机制

建立有效的促贸援助监督机制非常重要。援助者和受援者一定要让WTO 秘书处知道促贸援助的援助和受援情况。

鼓励非洲国家建立一个长久有效的促贸援助活动的监督机制,并确保按照上述目的组建机构。而这需要次区域和区域机构紧密合作,为此要建立一个数据库(非洲国家联盟,非洲经济委员会,非洲开发银行等)。

八、促贸援助:非洲的优先领域

除了国内行动之外,下面有三个关于区域和次区域贸易发展的优先顺序:

1、私营部门的发展,提高供应能力和制度化的发展;

2、发展硬件设施(公路,港口,铁路,机场,能源,通信);

3、解决调整成本问题,包括同意成员优惠侵蚀,商品价格下跌,考虑棉花的特殊情况。

九、结果和展望

参加达累斯萨拉姆会议的非洲代表团需要明确地表明促贸援助的主要原则:额外的,无条件,以捐赠的形式提供资源。需要重申这些原则是因为有些援助者还不同意无条件地提供援助。

关于额外性原则,受援国可以通过有效的促贸援助监督机制来衡量捐赠国提供援助的额外性及确保他们遵守所作的承诺。

这就是国家、区域和成员的评价牌需要保持更新的原因。事实上,这会让我们知道自2005年12月第六届香港部长会议提出促贸援助以来新资源是如何分配的,以及避免将优先使用的资源重新分配。

促贸援助另一个讨论热点是在国家或区域内发展硬件设施的行动是否为促贸援助。也就是说,在促贸援助中,有些捐赠者不愿提供赠款和修建公路、机场、港口、水坝等基础设施。

事实是,发展基础设施是为了发展贸易、提高竞争力和效率以及促进发展。

最后,非洲国家和区域及次区域性组织必须开发新促贸援助不同领域的计划和项目并将其递交给双边和多边的援助伙伴以获得财政援助。为此,应在国家和区域的层面上建立计划和项目银行。

贸易协会工作计划范文6

今年世贸组织的优先工作是巴厘一揽子协议的实施和“后巴厘”谈判工作计划制定,尤其是《贸易便利化协定》(以下简称“《协定》”)的实施,因为这是世贸组织成立近二十年以来达成的第一项多边协定,也是多哈回合十二年谈判取得的为数不多的成果。各方均希望借助达成巴厘一揽子协议的有利势头推动多哈谈判,但事与愿违,协定文本的法律审议、议定书起草和相关措施通报工作一直是磕磕绊绊、艰难前行。

5月底以来,非洲集团等发展中成员提出《协定》实施与一揽子结束多哈回合挂钩,之后经阿泽维多及美国、欧盟等主要各方积极斡旋,非洲集团不再坚持挂钩的概念。原以为7月25日总理事会将顺利通过《协定》议定书,但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印度在会上提出《协定》实施与粮食安全问题永久解决方案挂钩,要求总理事会建立机制框架和具体工作计划讨论粮食安全永久解决方案,并在今年10月总理事会上进行讨论,年底前就此达成一致。印度观点一出,立即招致了美国、欧盟等发达成员及墨西哥、哥伦比亚等部分发展中成员的集体反对,美国、欧盟等发达成员甚至威胁称“没有《贸易便利化协定》,就没有巴厘一揽子协议,后巴厘工作计划也就无从谈起”。之后,阿泽维多总干事一直与美国、印度密切沟通,各方也寄望7月底美印战略经济对话能够推动打破僵局,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积极斡旋和美好愿望都没有转化为成功果实。

各方分析,印度之所以在《协定》实施上持强硬立场,既有政治需要,也有经济考虑。印度总理莫迪所在的人民党在野时就抨击国大党政府在粮食安全问题上牺牲弱小农民利益,现在执政后立场只能更加强硬,而且印度重要的几个农业邦将很快面临选举,对外强硬态度有利于人民党维护本党执政。从实际利益来看,粮食安全的临时方案无法有效解决印度关切,特别是其中的补贴透明度等方面要求。同时,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在即,既不愿意放弃已经达成的《协定》,又不想为协定实施浪费太多政治资本,特别是不希望牺牲美国农业界的出口利益,所以既故作强硬,又不想“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