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范例6篇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范文1

一、国防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一致性

“国防教育是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预防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对整个社会全体公民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国防政治、思想品德、军事技术战术和体质等诸方面施以影响的一切活动”[1]。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国防教育已经成为一门面对全体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军事理论教育和国防军事训练相互穿插的教学特点使得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风纪律养成、心理品质培养以及身体素质锻炼四个方面起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国防教育具有促进大学生德 育、智 育、体 育、美 育 全 面 发 展 的 教 育 功能,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四有”新人的教学任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全面提高大学心理素质而开展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包括心理潜能开发、性格塑造、情绪调节、意志锻炼等。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个核心将德、智、体、美、四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国防教育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有相似性和相容性:从教育内容的角度上看,两者虽在知识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都涵盖了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两大方面;从教育目的上来说,两者在大方向上完全一致,均落脚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上。

二、“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

时代的高速发展、信息数字化的普及、家庭的教育方式等因素影响着“90后”大学生,因此,这群大学生在行为、认知、思维、情感等心理方面也具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针对这些特质,“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心理能力教育、心理动力教育以及心理潜能开发三个方面。

(一)心理能力教育心理能力教育,也即智力因素教育。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心理能力包括有算数、知觉速度、语言理解、空间视知觉、记忆力、归纳推理以及演绎推理,其总量被称之为智力。这七个维度反映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主要体现在独立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竞争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心理能力直接关系到知识内化的方式方法、过程以及实践效果。初入大学校门,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转变对于大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挑战。相较于高中的学习模式,大学生普遍反映大学老师上课进度快、内容多,难以跟上。若想要掌握好一门知识技术,这要求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总结归纳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在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理解和记忆。生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以及竞争能力的提高不仅表现在相关知识的贮存上,而且表现在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践上,这考验着学生的记忆、理解、推理能力。现代智育观提倡信息的贮存与提取并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2]。因此,为了学生智力教育的开发,学校教师应避免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启发性教育的途径,关注知识的内化、储存、提取以及应用的条件,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二)心理动力教育心理动力教育,也即非智力因素教育。心理动力系统由除一切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构成,对人们的认知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主要包括有动机、意志、情感等方面的教育。“90后”大学生在这几个方面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就动机方面而言,大学生在经过数年寒窗苦读顺利进入大学之后,家长和老师的管束不如初高中时期严厉,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加之就业动机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容易导致大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因此,近年来,大学生厌学、逃学甚至退学的事件屡见不鲜。就意志方面而言,“90后”大学生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特点:其一,自觉性的提高伴随惰性的存在;其二,理智感的提升但自制力仍显薄弱;其三,勇敢但毅力不足;其四,独立性大幅度提高伴随依赖性、逆反性的存在;其五,果断性增强但仍显冲动。就情感方面而言,少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国家的不关心,缺少爱国主义情感。另外,由于“90后”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集体观念淡薄,表现为不热爱集体,缺少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为了能够满足快节奏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非智力因素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学校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以及承受失败和挫折的顽强意志、迎接挑战的勇气等。

(三)心理潜能教育心理潜能教育主要包括创造力、观察力、发现力、思维力、记忆力等方面的教育。学生的心理弹性对于学生的性格发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较于“80后”而言,“90后”大学生感受到更多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多重价值观碰撞,面临更多的选择和挑战。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保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拥有独树一帜的生活、工作方式以及练就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都是现代心理素质教育应该关注的问题。

三、国防教育在“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影响

根据上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内容,军事理论教育以及国防军事训练都能对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心理潜能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通过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注重对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培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国防教育在心理能力教育中的作用国防教育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能力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一,在军事理论课中,通过老师的讲述、资料片段的播放等方式生动地将军事史、军队优良传统以及各革命时期先烈们顽强奋斗、努力拼搏的英勇事迹呈现给学生,能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追求真、善、美,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大学生们以这些优秀的历史人物为榜样更能做好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和评价自我三个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同时,学生可在闲暇时查阅老师提供的拓展阅读材料,这样不仅能使知识储备得到充实,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其二,全面的军事化管理,例如按时起床、整理床铺等,对于大部分不擅长做家务的“90后”来说,能够很好地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削弱依赖性。其三,多种多样的军事训练方式,例如团队竞技、小组竞赛等比拼项目也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体会竞争的涵义并学会合理竞争的方式、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竞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国防教育在心理动力教育中的作用军事训练活动是高校新生入学必须经历的一次重要的军事实践锻炼活动。集体的生活与活动、严格的训练、观看与战斗有关的影片以及唱军歌都是军事训练的组成部分。丰富的军事训练内容,能促进“90后”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多方面得到提升。同时,军事理论教育也在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上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因此,国防教育对心理动力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情感方面,爱国主义情感不仅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军事理论教育中的国家安全环境教育和国际战略形势课程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当前形势和面临的严峻挑战,切实地感受到自己身上背负的使命,这类教育可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另外,军事训练对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有着特殊的功效。军事训练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军事训练的团体性和军事对抗的竞争性。教官以团体为单位组织学生学唱革命歌曲、多个团之间的对唱联唱,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也能提高学生的士气。同时,军事活动中所设计的对抗环节能促进大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协作精神和集体意志,从而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因此,国防教育以其综合性的教育内容,成为提高心理动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意志方面,历史上伟人成长中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坚强的意志。对于大学生而言,只有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够勇敢地直面人生的挫折,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人生规划。国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优良意志品质方面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入校新生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亲身体验富有挑战性的艰辛的军事训练,通过跨越一个又一个障碍,能有效地促使大学生不断磨砺意志,提高在艰苦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养成沉着冷静、细心大胆的品质。同时,在军事训练期间,教官与大学生们朝夕相处,大学生能切切实实感受到来自现代军人身上的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面对失败和挫折永不退缩、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不少大学生也把教官当作自己的榜样,认可并学习他们优良的精神品质。因此,国防教育的实践性可保证意志品质培养的有效性。在动机方面,动机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国防教育强调的“军令如山倒”在很大程度上可强化大学生的正确行为动机。这种强化作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外部强化指的是教官用命令的方式施加在学生身上的强化;内部强化则是指学生的自我强化。军事训练作为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践环节,所训练的每一项内容都有其严格的标准和检查手段。部分学生由于心理素质薄弱出现怕苦、怕累、怕脏等畏难情绪,导致逃避军训的事件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官会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并且通过走正步、站军姿、军事越野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以此来不断强化正确的行为动机。

(三)国防教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潜能国防军事训练的团体性,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地促进身心潜能发展的平台。国防军事训练一般在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久便会开展,这不但是一个展现个人风貌的机会,也是显现个体差异的舞台。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地域环境、家庭环境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有的学生从小失去父母;有的学生性格张扬,外向活泼,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因此,在训练中的表现也会各不相同。将他们放在同一团体的情境下,成员们可以相互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例如,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可以学习家庭条件较差学生的坚韧不拔,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可以学习家庭条件优越学生的开朗、活泼。根据观察别人的行为模式,从多个角度了解自己,洞察自己,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发现力和洞察力。军事理论教育包含有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科技、高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而不断深化、更新的。通过学习前沿的、尖端的军事科学技术,启发大学生探索其中更为新奇的领域,可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军事理论教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要从多角度剖析各种各样复杂的战争现象,从中提炼出战争的性质和规律,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会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体会和发现战争的性质和规律,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力。由此可见,国防教育从多个角度正面影响着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发展。综上所述,国防教育的作用并不单单是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水平,它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能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以及心理潜能三个方面发挥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认识国防教育在心理素质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既能发挥其育人的综合效益,又能使学校国防教育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和鲜活的影响力。

四、加强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影响力的建议

(一)国防教育应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其记忆力已发展到以逻辑记忆为主的阶段,也就是说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容易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提出质疑。因此,在进行国防理论教育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记忆特点,多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授课 过 程 宜 循 序 渐 进,并 为 学 生 留 出“疑点”,避免过多的机械灌输。这样将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心理潜能教育更好地嵌入国防教育当中,不但能加大国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力,还能让学生们加深对国防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保障国防教育对“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在军事训练方面既要训练大学生体格,也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军事训练不宜只采用体育训练(包括体能拓展训练)的基本形式,更应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性。[3]通过形式多样的军事训练,例如军事技能对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军事理论课教育教学方面,要促进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军史、优良传统以及各时期建设者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事迹等作为讲述的重点,用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辉煌的历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身负历史使命,增强其接受国防教育的主动性,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其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国防教育理论课的重要意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国防教育理论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国防教育理论课对非智力因素影响的效果,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以及毕业后的学习、生活帮助较大。若要更好地发挥这一功效,国防教育改进需有针对性。“90后”大学生群体有自己的年龄、性格、认知结构等心理特征,只有将这些特征与国防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培养意志力方面的独特功效,例如,军事理论课程的授课要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为目标,以生动形象的战役战例为依托,深入浅出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范文2

自信心的提高是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改善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通过散打教学的学习,很多学生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进行学习和锻炼,能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另外,在散打教学当中,很多学生的毅力有所提升,在整体班级氛围的带动下,加之教师的适当鼓励,学生的自信心自然会有所提升。

2.散打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当前,大学生在面对外界的相应环境时,缺少一个最基本的竞争意识,而大学生与其他个体的竞争才是其心里锻炼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有很多学生在对抗之初,往往是信心比较强,过于乐观,一旦遭受挫折,往往缺少相应的主动竞争和提高自己的机会,而这种情绪的出现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是非常不利的。散打作为一项讲究机会平等的项目,任何一个锻炼者只要敢于竞争,勇于竞争,善于将所有的时机和机会把握住,就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在比赛中获得胜利。在散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客观的认识自我,教师要对这一情况进行有效的干预。另外,针对相应的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来充分的做好准备,抓住时机,锻炼学生勇于竞争的意识。

3.提高学生顽强的意志力

大学生顽强意志力的提升和培养是一个极其漫长、枯燥甚至是备受煎熬的复杂的过程。散打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学生在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相应的困难和挫折,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是无法真正的得到顽强的意志力的。在整个散打教学过程中,意志力锻炼的过程也是其心理不断调整的过程,更是其自身实践、意识和心理磨合的过程。当意志力锻炼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的时候,也是学生心理素质有提高提高的时候。

4.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提高对于大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为社会做贡献至关重要。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是衡量大学生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键所在。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目前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学生走出校门,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能快速的找到自身的位置。在散打教学中,分组练习和小组对抗练习都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人与人之间的以学习为纽带的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更好的提高心理素养。大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的交流经验,更好地为本组的胜利献计献策,增强团队的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更具有群众性、协作性和交往性,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快速发展。

5.结语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范文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素质教育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不是专门培养学生的某项技能和专业知识,而是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进行培养和引导。所以,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大学生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政治态度、法纪素养等符合时代特征的基本品质,是大学生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毫无疑问,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当今世界一体化进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征,尽管就主流和整体而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与此同时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淡化、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协作理念弱化、心理素质脆弱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以解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教育为重点,深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些任务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使命,正因如此,我们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发挥的是主渠道作用。

2.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灵魂和根基,对于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起着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传授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美学等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实现人的价值目标需要大学生不断完善自身、服务社会。自我完善除了知识和技能方面外,还需要良好的人文素质作底蕴。尤其是在理工农医等非文科高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技能、轻素质,忙考证、疏修养的现象。如今又不可能过多增开人文类课程,因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就显得尤为必要了。目前,在一些大学生心目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视为无关紧要,可开可不开的课,这种心理直接导致学习动力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熟意义重大,它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自身人格。学习的目的应该是学生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专家。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青年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人的发展,而不是单纯技能教育导致的“单面人”的发展。同专业课的学习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自己的特点,需要对其意义进行宣传倡导,以期引起人们对其价值的应有重视。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独立人格、道德理念、人生态度、社会关怀等方面。这些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相一致的。具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同时还进行革命传统、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民主法制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这些内容涉及到哲学、历史、经济、政治、伦理、法学、美学等诸多学科领域,这充分印证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3.方法论的培养功能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进行理性思维的工具,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的哲学原理部分就以提供方法论见长,其中蕴含着大量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哲学思维的学习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批判性思维方式和辩证思维方法,进而提高鉴别和主动吸取优秀文化的能力,与此同时,增强抵制落后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标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文、史、哲等知识的融入,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取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良好的人格、情操和人文精神。进一步而言,就是学会为人、做事和生存,包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以及处理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总之,从基本功能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于灌输思想、形成意识、塑造人格、指导行为。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正确的道德情感和理想信念,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素质教育功能的关键环节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已经全面展开,理论层面上的研讨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更为重要和艰难的环节在于如何把理论探索转化为教学实践,这是取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决定性环节。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理论任课教师的作用便突显出来,任课教师素质这个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总体状况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有待加强。

1.加强使命感,提升自我意识

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其中,除了专业技能培养外,其他诸多方面的素质,如思想政治、人文精神、身心健康、法律道德观念等等的培养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和使命。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认识到:我们的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重技能轻修养的单项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此责任重大。为此,

必须提高自我意识,不能仅仅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一门普通的知识性课程来传授,在自我意识中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素质教育的功能,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素质教育课程来对待。

2.增强责任感,提高业务素质

教师的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甚至是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尤其是在目前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方向,才能够在言谈举止间,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功底和深厚的人文素养。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积累各不相同,兴趣爱好各异。因此,同一个内容,对有的专业学生可能较有好感,而对另外专业的学生则可能味同嚼蜡。对此,任课教师必须做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面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授课中应该结合现代经济学内容。以有利于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面对理工科专业学生,就该尽量联系现代科技的相关信息以及使用自然科学的案例,以利于增强授课内容的说服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对此,任课教师唯有拓宽视野充实储备,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不可低估。任课教师在提升自身素养、不断积累知识的同时,还应该以自己言行中反映出来的思想倾向、理想追求、精神风貌、治学态度和气质修养等人格力量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树立起健康向上的做人典范。

3.提高技能,改进教学方法

为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还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其一,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灌输方法,充实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改善课堂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

其二,凝练教材内容和框架结构,补充专题讲座方法。结合国内外大事,就学生们关心的问题组织专题学习,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说服力。

其三,根据专业差别调整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的是不同专业学生,若忽视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自然会影响教学针对性。为此,有必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

其四,丰富教学手段,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本身只是手段,只有恰当针对某些内容合理使用教学课件,以及适当安排名师录像、专题片、专家学者讲座,才可以达到改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素质 经管类专业 措施

当今社会正处于21世纪科学技术文化高速发展时期,对高科技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经管类学生是文科专业的一大类学生代表,他们的知识体系和理、工、农等自然学科的专业有一定的差别。经济管理类专业要想发挥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的竞争力,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综合素质的涵义

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素质正是“德、智、体、美、劳”的简要概括,在这些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精髓,是各方面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文化素质是基础,是知识和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业务素质是发展的根本,是伴随着文化修养的提高而不断提升的;身体素质是必要条件,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失去了“革命的本钱”;心理素质是考验是适应高速发展社会的必备良好的基础,若心理素质不过硬,便减轻了立足于当今社会的砝码。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

综观大学校园发生的各类事件,都表明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容乐观,发人深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道德素质差。优良的传统中国文化被摒弃,不能在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文化背景下成长和成材;社会不良作风和习气也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并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带给思想的冲击波愈演愈烈;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被大学生视为精神的枷锁,流于形式。这些思想的冲击使大学生不懂得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高尚,所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随之偏颇,更不用谈及发扬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去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培养健全人格。

(二)心理素质差。当今大学生承受外来压力的影响,承受力越来越弱。不敢勇于面对现实,不能主动去承受压力,不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指正,不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超越,更不能接受自己失败的考验等。这样的挫折和打击下的大学生群体,不能靠自身克服心理障碍,结果导致心理抑郁,心理障碍,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终身错误,结果不可思议,触目惊心。

(三)文化素质差。大学生盲目以“专业为本”,忽略了复合知识对于文化知识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忙于重视知识积累,忽略人文修养提高和综合素质全面改进;盲从“个性发展”,遗弃传统而不重视平均发展,造成个性突出,难以被众人所钦赖。

(四)身体素质普遍差。目前,大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差而休学、退学、住院长期治疗的屡见不鲜。选修课程的增加也为一些身体素质差,不能承受高负荷运动的学生带来了新的生机,但这也使一些懒于锻炼的学生有了可趁之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身体素质不能得到应有的锻炼。

(五)能力素质较弱。这集中表现为实践操作性差和社会适应性差。动手能力不能在学校得到充分的锻炼,这在经管类专业学生中有更突出的表现。社会适应力表现为人际关系把握失分寸,适应新环境不知所措等。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孩子读大学是家长们最为关注的事情,所以“读好书、勤读书、只读书”成为家长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养成了所谓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偏激理论。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们一直在寒窗苦读阶段的思维定势模式,形成了只要学习好,一切都能迎刃而解的错误观念。尤其是进入80年代,大多数的独生子女也在这个环境下成长起来,家长对他们的关爱在原来教育观念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所以“只读书现象”越发严重,这导致孩子进入大学后交际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动手能力不强等等症状。

(二)学校教育因素影响

学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以及高中过早的文理分科,从而较早地使素质教育产生了发展的障碍,加之大学后的专业教育,造成了本来先天知识结构不足的学生们更削弱了对除专业知识外的一些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从而导致综合素质上欠缺。加之从以往“填鸭式”学习转变到理论素质和实践素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转型期,的确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无论是在教学体系、学科建设、专业和课程结构调整上都要下大力度,寻找一条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路。

(三)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才的定位和需求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对于新形势的把握对学校培养人才也提出了新的难题。所以学校培养的人才如何合乎社会的品位,也是伴随着不同时期、不同观念对学校层面和学生层次的考验,科研性人才还是实用性人才,务实性人才还是灵活性人才,对于不同时期,社会的满足属性也有着不同的区别,因而社会转型期对人才的考察和选拔也有了新的内容,从而导致学校培养怎么样的综合素质人才的问题重重地打了个问号?所谓综合,也就和社会需求需要重新整合而不断变化了。

四、提高经管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一)加强和改进道德素质教育,是确立学生素质提高前提。

道德素质教育是综合素质提高的前提,正所谓“会做事,先做人”,道德素质是大学生乃至每个社会人必备的一个根本素质,通过后天的道德教育而影响和改造着先天道德素质,因而道德素质的提高更为后天的培养的方式、方法,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般道德素质教育,学校都定位于道德品德课程和政治科目的学习上,而忽略了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更高要求。当今社会要求大学生的人格健全、思想积极、道德过硬、品质优良等。在这个层面上学校要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操,有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有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有着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美德;有着诚实守信的公德,中国传统的思想基础等。

有了社会的要求,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带动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学校教师要教授学生的基本政治理论课程,用前人总结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现实头脑,承担起历史使命;通过古书、古籍、古语来验证和体会人生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人的思想的启迪作用。这个过程是自我认知、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另外在学习基本的政治理论思想的同时,与专业老师共同完成培养人道德素质的作用。

有了理论的指导,辅助于实践,这样才能在道德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社会实践伴随着理论的深入学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比如进入社会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去感受道德氛围;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政治修养提升活动等。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真理,使他们对科学的学习这些道德教育课程有更为可信的认知。坚定老师在学校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方向、道德情怀等,使学生更为积极地采取实践活动去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以适应当今社会,来满足社会需求,来提高综合素质这一体系的灵魂所在。

(二)提高心理素质的潜藏危机的防患意识,增加心理帮扶工作力度。

学生面对的压力与日俱增,学习、生活、工作、就业、恋爱这五大重点问题已经成了制约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指针,在与过去简单的社会环境相比,学校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而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经管专业的学生应该在社会环境压力的充斥下,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为专业特点更要求他们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这也为他们面对各种提高素质的途径上增加了负担。针对大学生的这些情况,学校应把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课程首选为必修课,从而不会导致学生们无处求医、羞于求医,如果把这个课程推广普及到每个人,心理问题便不致于成为另类群体。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试也是随着心理方面知识的不断积累而不断完善的,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组织各种生动的心理选修课程、各种心理帮扶工作、心理测试等活动让学生们对心理情况本着科学的态度接受和认识,并去理解和寻求解决的办法。

(三)巩固文化素质培养模式地位,创造浓厚的人文及能力发展环境。

1.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以更好的专业课程设计为基础,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导向,培养学生爱专业的思想、切合实际地增加专业理论与专业实习的机会。教师改善教授课程的方式,能积极促进教与学的互动,转换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为主动学习,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努力激发学生的理论转化到实践内化过程,调动他们的主观意识去挖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来完成专业知识学习。

2.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强专业知识文化素质的培养。

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就来自于个人兴趣取向方面的知识,这些学习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读一些课外书籍,例如用文化素养很深厚的书来激发文学体会,也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来博览群书来提高对各方面知识的摄取。但兴趣所向会导致“缺什么、补什么”教育初衷的大大减弱,学校的教育给一般学生培养这方面知识总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所在来选取,但这样会导致越不感兴趣、越抵触的方面的知识了解越少,从而成为某一方面的“文盲”,结果导致面向社会需要这部分知识时而不知所措。学校要建议学生在培养自己兴趣所在的同时,缺什么补什么,要逆其思维而行之。

3.能力当先,势在必行,多样化手段提升大学生能力潜智。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范文5

【关键词】民办高校 人文社科素质 社会学 精品课程

一、相关概念探讨

民办院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其办学层次分专科和本科。我国民办高校已有二十来年的历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已有大约25 个省、市、自治区举办了约300 多所民办学院。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

在正视我国民办教育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民办教育存在的不足。民办院校无论从资金来源还是学生生源,无论从管理模式和教学方式上都有着自身特点。作为一股新兴的教育力量,各大民办高校、教育学者和社会有识之士均以积极的心态来正视存在不足,通过实践来解决这些问题。

人文社科素质的缺乏是众多民办高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人文素质是指一种内在的身心品质与精神,它是做人、做事、做学问最基本的态度和精神境界,包括基本的思想素质、文化心理素质和情感智慧素质,对学习的兴趣不高。同时,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实践、应用。有学者指出民办院校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自身的文化环境缺乏人文氛围;人文课程设置欠科学。再有,民办院校的师资主要由专职教师、母体学校的教师和社会上的教师资源组成。资源的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给教师队伍的管理带来难度。同时,民办学院教师报酬与教学数量相关,一定程度上也造成求数量略质量的问题。这些都是造成民办高校学生人文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

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一门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共通原理,是一种普通的社会科学。《社会学概论》是社会学、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社会科学基础,培养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认识社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美国、英国等高等教育来看,社会学均作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就我国而言,部分高校也把社会学课程向全校学生开放。因此,社会学是一门非常有利提高大学生人文社科素质的课程。

二、育才学院社会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成立于2000年5月,由西南大学与重庆利昂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创办,2003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为全日制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育才学院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内涵,努力打造富有深刻文化底蕴的育才校园文化,始终秉承“厚学养德, 树人育才”的校训。面对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的功利性的问题,学校领导从多角度来解决学生人文素质缺乏问题。社会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旨在从课堂上提高学生人文社科素养,先从管理学院开展试点,逐渐向全校推进。

社会学是一门对从业人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求都很高的综合性学科,作为一个理论性和实证性要求都十分突出的专业,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既能够牢固地掌握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知识,又能很好地运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本着理论够用,强化实践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原则,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与主动参与的教学手段,将社会学课程建设成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育才学院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建设有着如下几点特色:

课堂讲授。旨在向学生传授该课程的基本知识,突出重点,解答难点,帮助他们梳理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开阔、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讲授内容上,教师深入研究各种教材,最终选取郑杭生教授的《社会学概论新修》作为主体教材,同时参考其他社会学教材与社会学经典著作,将《社会学概率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为十三章,包括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增进学生专业认识和专业兴趣,打消三本学生对“理论”的刻板效应和恐惧感,让学生初步具有社会学专业视角。

课堂讨论(社会热点、时事分析法)。社会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社会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社会能力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社会热点分析每堂课都开展,先是让学生收集相关社会问题并进行课前思考,在课堂上学生共同讨论,教师加以点评和积极引导。这一方法接近了生活与社会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学的专业视野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刺激学生的学生热情。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和辩论,用以引导学生注重自学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比如,在讲授社会角色的时候,课堂讨论实现了师生良好互动,能较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理解‘社会角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读书会。本着提高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原则,本课程特设置了读书环节。由教师为学生列出社会学的经典读本书单,组织学生共同阅读、讨论,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用经典理论来认识、分析社会。读书会最直接的作用是影响了学生课余时间结构。课程小组前后进行两次调查显示,通过加入读书会,80%学生增加了课后读书时间,进入图书馆或阅览室的频率由人均2次/月提高到10次/月。读书时间的增加是以看电影、玩游戏、睡觉时间的相对减少来实现的。

课后辅导。一方面,配合《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开列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定期组织读书会交流心得。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耐心指导学生申报学校科研立项,以提高他们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题报告。专题报告有两个板块,一是校内专题报告,选取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课题,邀请重庆社会学界内专家、本校教师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这类专题报告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同时又能为学生解决自身问题时提供一定的经验。如“从中学生到大学生,你准备好了吗”、“由学校到社会,你准备好了吗”这一类主题报告,报告人均从社会学专业角度出发来解读现实问题,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颖深入。有学生听完报告后发出这样的感叹:原来理论这样指导实践的。二是校外板块,积极为学生创造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如参与2011年度重庆社会学界年会、社会工作年会、其他高校相关人文社科讲座等,以达到扩展学生视野的目标。

社会实践。通过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造、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研究方法得以在校园这个小社会实践。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建设依托学院社会学系的实践条件,让学生在心理咨询室、社会调查工作室、实训室进行练习,并在校园内就学生的自身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一系列研究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

培养师资。社会学概论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培养学生,还要培养师资,特别是青年教师。师资力量的培养着重于培养教师的素质和教师的知识体系。民办院校部分教师的素质受到学校和社会质疑,这与教师个体素质有关,同时与整个民办教育的大环境有关。通过对教师素质教育,让教师深刻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和使命。其次是教师社会学知识理论体系的培养。从整个重庆市社会学教学系统来看,社会学科班出身的师资并不多,在民办系统中这个问题更加严重。积极让教师走出去学习社会学相关理论知识是学校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如让教师参加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暑期课程班等。

三、加强与改进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素质教育的思路与建议

从课程小组调查来看,通过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学生的人文社会科素质有一定的提高。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加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和上学期相比,学生更加关心国家大事;更加肯定诚信的作用;更多的赞成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生用理性的态度来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二、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高。通过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从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来看待生活和人生。在面对人生挫折时,学会了用各种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面对社会的不公和人生困境时,多了一分理性,少了几分冲动,不再是愤世嫉俗,而是理性面对。三、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态度有所改变。学生由起初“政治课毫无作用”,到如今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能体现时代性、具有实效性,能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分析社会发展规律,这样的改变也证明了社会学概论课程建设在人文社科素质建设上起着一定作用。

社会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四个学期以来,我们看到了学生人文社科素质的提高,同时也看到了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素质建设中的重要性和艰难性。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要真正实现加强与改进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素质教育这一目标,单从一门课程的建设远远不够,应该做到:

一、将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素质教育贯穿整个学习。人文社科素质教育不仅是公共课程的任务,也是专业课程要达到的目标;不是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也是高年级学生的重要课程。

二、营造良好的人文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三、打造精品师资,提高教师素质。

四、加强实践教育,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

结语

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涉及教育的根本问题,引导大学生如何做人,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素质建设,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民办高校自身的发展,甚至可以提高到利国利民的政治高度。作为一名民办高校教师,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社科素质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隋文联.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健康成长[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2.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素质教育的实施为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蚋入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中加以研究,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时,应坚持四个原则,即:主体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全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由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的决定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同志在此次会议上特别强调,在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地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构建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理应在素质教育系统工程中找准自己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以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素质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转变观念是先导。它要求教育者摒弃传统教育中的不合理因素,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观念,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传统教育模式,构建素质教育模式,使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真正成为灵魂工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学生,培养其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为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施素质教育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教育原本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行为,但长期以来,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上,不少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认真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或“听众”。在部分老师的潜意识里还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具有不可置疑的正确性,“我讲你听”就是了,这种教育观念也容易使教师的教学陷入“注入式”或“填鸭式”的泥潭,从而使一些老师每节课从头讲到尾照本宣科。这种教学的“主体缺失”特征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破坏了他们学习的动力系统.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旦其学习需求不被了解、学习情绪不被关注、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受尊重,结果往往是,课堂上打瞌睡的多,看小说听随声听的多,迟到早退的多,从而彼此挫伤对方的热情,使教学效率低下。所以,作为教师必须首先实现教育主体观念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观念。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种,老师要帮助学生把这火种点燃。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学生获得和发展了什么,而不是看教师表演了什么。

在课堂教学这个素质教育的主要舞台上,学生是主角,教师只能是导演,这就要求老师在用理论的力量征服学生的基础上,紧贴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给学生创造愉悦宽松的环境、民主和谐的氛围,努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给他们留下独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变“要我学”的消极被动参与为“我要学”的积极主动参与,让他们始终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自由、探究、合作地学习,不仅学有所获而且学有所乐。宋朝学者张载说过这样的话:学习达到快乐的地步,就会轻松、以至不能自已,因此定会长进。

二、全面性原则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内在要求。我们讲素质教育,是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健康的身·t,-素质、实践和创新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其中,思想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体心理素质是本钱。青年大学生要想成为政治坚定、知识丰富、技术精湛、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就必须按照同志提出的要求: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关键是将人文社科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那种把人才理解为单一智育型,把素质教育片面理解为人文知识的教育,都是严重偏离素质教育的方向、忽视社会主义人才目标的表现。当然,“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语)青年大学生只有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三观”,才能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社会和人生,并自觉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锻炼自己,健康成长,全面成才。

对此,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应把教育的使命感落实到素质教育的探索中,落实到教育观念的更新中,树立以理想信念价值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的育人思想,重德能、促智能,着力于学生身心和潜能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在教学中应把握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把握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德育目标。在授课时要扭转单纯传授知识,空洞讲解理论的倾向,不仅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还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只有知识传授没有情感陶冶、意志磨练和行为引导,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素质教育。同时,应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努力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增强他们抵御错误思潮、腐朽思想的能力,建立起防御和平演变的免疫工程。

三、全体性原则

对我国教育改革有着特殊贡献的校长张锦斋对素质教育的诠释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他以“面向全体”替代“选拔英才”,他确信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他认为要把学生作为“生命的整体”来看待,而不仅仅是“认知的主体”。

由于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现在不少高校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还不受学生欢迎,个别学生甚至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对学习理论相当淡漠。大学生是生动活泼的人,他们从一个认知环节到另一个认知环节,头脑中总会交织着各种矛盾和斗争。我们教师对这类学生不能简单地抱怨,更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一个都不能少”地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乐学是学习的教育境界。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素质教育,首先应让全体学生感到上理论课的快乐,老师应把创造乐学情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快乐,让学生喜欢。现在,素质教育已越来越重视情感因素和人文关怀,也就是对受教育者心灵、精神的高度尊重和小心呵护。老师要做的,无非是尊重理解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对每位学生的未来从心底里充满期望,保证与学生沟通渠道的畅通,真正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的良师益友。学生最大的渴望是被肯定,在教育活动中,赏识是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满足其内在需要和情感需求的不可忽视的有效手段。学生的成长道路犹如赛场,他们尤其是问题学生更渴望老师能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为其呐喊加油。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的长处,充分肯定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并坚持因势利导以激励和表扬为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强意识,最大程度地发挥和实现其个性价值。对于一些问题特别严重的学生,老师要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不放弃任何希望,也许在你教育他的时候,并没有看到他显著的改变,但并不能否定你教育的效果,只要有一天他开窍了,他一定会铭记您的这份良苦用心。所以在整个过程中老师需要做的,只不过是多留些心和一点小小的主动而已,教师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是课堂教学的快乐之道,都足以让学生产生一份温暖感和安全感,从而转化为他们的进取心。

四、针对性原则

对当前一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同学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的授课内容和方法,有的学生认为那是“老教条”、“千古不变,一听就烦”,有的缺少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认为学不学无所谓;有的对理论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有的死记硬背,照本宣科,不会解决实际问题;有的断章取义,各取所需;有的只学不用,知行不一,学用两张皮,总之,“老师不愿讲,学生不愿学”的情形普遍存在。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离开本国实际和时展来谈论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当代大学生是伴随改革开放的历程长大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内改革开放日益深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的新形势下,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他们感兴趣或者更多关注的是现实问题,即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难点和热点问题。大学校园是社会上各种文化的集散地,“信仰危机”也不可避免地影响青年学子,有些人缺乏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信仰真空”使得各种不健康的东西乘虚而人。针对这种情况,现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就必须把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加强对学生现实思想状况的调查研究和把握,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有的放矢,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充分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