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雷论文范例6篇

建筑防雷论文

建筑防雷论文范文1

由此可见,对建筑物内各电气设备进行防感应雷保护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设计的合理与否,对电气设备的安全使用与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感应雷的防护当中,电涌保护器的使用已日趋频繁;它能根据各种线路中出现的过电压,过电流及时作出反应,泄放线路的过电流,从而达到保护电气设备的目的。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4条规定:电涌保护器必须能承受预期通过它们的雷电流,并应符合以下两个附加要求:通过电涌时的最大钳压,有能力熄灭在雷电流通过后产生的工频续流。即电涌保护器的最大钳压加上其两端的感应电压应与所属系统的基本绝缘水平和设备允许的最大电涌电压协调一致。

现在,我们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附录六规定的各类防雷建筑物的雷击电流值进行电涌保护器的最大放电电流的选择。

一、一类防雷建筑物

1、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附录六规定,其首次雷击电流幅值为200KA,波头10us;二次雷击电流幅值为50KA,波头0.25us;根据图1,全部雷电流i的50%按流入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接地装置计,另外50%按1/3分配于线缆计);首次雷击:总配电间第根供电线缆雷电流分流值为200*50%/3/3=11.11KA;后续雷击;总配电间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分流值为50*50%/3/3=2.78KA;如果进线电缆已经进行屏蔽处理,其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的分流值将减低到原来的30%,即11.11KA*30%=3.3KA及2.78KA*30%=0.8KA,而在电涌保护器承受10/350us的雷电波能量相当于8/20us的雷电波能量的5~8倍,所以选择能承受8/20us波形电涌保护器的最大放电电流为11.11*8=88.9KA;即设计应选用电涌保护器SPD的最大放电电流为100KA,以法国SOULE公司产品为例,选用PU100型。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7条规定,该级电涌保护器应在总配电间处安装,即在LPZOA,LPZOB与LPZ1区的交界处安装。

2、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8,第6.4.9条规定,在分配电箱处,即在LPZ1与LPZ2区的交界处安装电涌保护器,其额定放电电流不宜小于5KA(8/20us),故此处应选用电涌保护器SPD的最大放电电流为40KA,额定放电电流为10KA;以法国SOULE公司产品为例,选用PU40型。

二、二类防雷建筑物

1、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附录六规定,其首次雷击电流幅值为150KA,波头10us;二次雷击电流幅值为37.5KA,波头0.25us;根据图1,全部雷电流i的50%按流入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接地装置计,另外50%按1/3分配于线缆计;首次雷击:总配电间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分流值为150*50%/3/3=8.33KA;后续雷击:总配电间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的分流值为37.5*50%/3/3=2.08KA;如果进线电缆已经进行屏蔽处理,其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的分流值将减低到原来的30%,即8.33KA*30%=2.5KA及2.08KA*30%=0.6KA,而在电涌保护器承受10/350us的雷电波能量相当于8/20us的雷电波能量的5~8倍,所以选择能承受8/20us波形电涌保护器的最大放电电流为8.33*8=66.6KA;即设计应选用

电涌保护器SPD的最大放电电流为65KA,以法国SOULE公司产品为例,选用PU65型。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7条规定,该级电涌保护器应在总配电间处安装,即在LPZOA,LPZOB与LPZ1区的交界处安装。

2、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8,第6.4.9条规定,在分配电箱处,即在LPZ1与LPZ2区的交界处安装电涌保护器,其额定放电电流不宜小于5KA(8/20us),故此处应选用电涌保护器SPD的最大放电电流为40KA,额定放电电流为10KA;以法国SOULE公司产品为例,选用PU40型。

三、三类防雷建筑物

1、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附录六规定,其首次雷击电流幅值为100KA,波头10us;二次雷击电流幅值为25KA,波头0.25us;根据附图1,全部雷电流i的50%按流入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接地装置计,另外50%按1/3分配于线缆计;首次雷击:总配电间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分流值为100*50%/3/3=5.55KA;后续雷击:总配电间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分流值为25*50%/3/3=1.39KA;如果进线电缆已经进行屏蔽处理,其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的分流值将减低到原来的30%,即5.55KA*30%=1.7KA及1.39KA*30%=0.4KA,而在电涌保护器承受10/350us的雷电波能量相当于8/20us的雷电波能量的5~8倍,所以选择能承受8/20us波形电涌保护器的最大放电电流为5.55*8=44.4KA;即设计应选用电涌保护器SPD的最大放电电流为40KA,以法国SOULE公司产品为例,选用PU40型,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7条规定,该级电涌保护器应在总配电间处安装,即在LPZOA,LPZOB与LPZ1区的交界处安装。

2、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8,第6.4.9条规定,在分配电箱处,即在LPZ1与LPZ2区的交界处安装电涌保护器,其额定放电电流不宜小于5KA(8/20us),故此处应选用电涌保护器SPD的最大放电电流为40KA,额定放电电流为10KA;以法国SOULE公司产品为例,选用PU40型。

在供电线路中,电涌保护器的具体安装以较常用的TN-S系统,TN-C-S系统,TT系统为例,示意如下:

1)TN-S系统过电压保护方式

2)TN-C-S系统过电压保护方式

3)TT系统过电压保护方式

综上所述可见,在防雷保护设计中,总的防雷原则是采用三级保护:1、将绝大部分雷电流直接引入地下基础接地装置泄散;2、阻塞沿电源线或数据、信号线引入的过电压;3、限制被保护设备上浪涌过电压幅值(过电压保护)。这三道防线,缺一不可,相互配合,各行其责。目前通常作法是以下三点:

1)建立联合共用接地系统,形成等电位防雷体系

将建筑物的基础钢筋(包括桩基、承台、底板、地梁等),梁柱钢筋,金属框架,建筑物防雷引下线等连接起来,形成闭合良好的法拉第笼式接地,将建筑物各部分的接地(包括交流工作地,安全保护地,直流工作地,防雷接地)与建筑物法拉第笼良好连接,从而避免各接地线之间存在电位差,以消除感应过电压产生。

2)电源系统防雷

以建筑物为一个供电单元,应在供电线路的各部位(防雷区交接处)逐级安装电涌保护器,以消除雷击过电压。

3)等电位联结系统

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局部修订条文)明确规定,各防雷区交接处,必须进行等电位联结;尤其建筑物内的计算机房等弱电机房,遭受直击雷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在此处除采取电涌保护器进行感应雷防护外,还应采用等电位联结方式来进行防雷保护,本文不再叙述。

作为电气设计人员都非常清楚,建筑物的防雷保护设计是一项既简单又繁琐的内容,但对建筑物的安全使用,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还有待于各位电气设计人员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同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善为谋划,精心设计。本文仅此设计作了一点粗浅的探讨,所以文中不足之处,望同行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建筑防雷论文范文2

关键词:雷电;建筑幕墙;防雷设计

0.引言

建筑幕墙是建筑的保护结构,在建筑结构中并不承担任何的建筑荷载,因此建筑幕墙的建设材料一般选用金属和板材。正是因为建筑幕墙建设材料的使用中包含了金属材料,建筑物很容易在雷雨天气中遭到雷击,给建筑物带来毁灭性的损毁,给人民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针对雷电的形成原理和雷电对人命的伤害,在设计建筑幕墙时根据这些理论可以有效地设计出安全的建筑幕墙。

1雷电的基本理论

1.1雷电的形成原理

在空中一定的高度中,云中的小水滴在气流的带动下,形成大水滴与小水滴两种。一般情况下,较大的水滴中带有正电荷,较小的水滴中带有负电荷。带有负电荷的水滴在气流的带动下会凝聚在一起,形成带有负电荷的雷云,而带有正电荷的水滴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向地面形成雨,有的则漂浮在空中。在带有负电的雷云影响下,经过静电作用,大地表面形成大量的正电荷聚集,雷云与大地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电容器,当电容器的电场强度达到一定零界点时,这个大电容器之间就会发生放电现象。

1.2雷电对建筑物的危害

雷电的形成有时会因为地面的建筑物的高低或形状的不同而起到促进的作用。地面附近的电场强度分布根据地面的建筑物的分布的不同而不同,在一些较高的建筑物表面形成的电场强度要比较低的建筑物表面形成的电场强度要强的多。建筑物自身的电场分布也是不均匀的,一般在建筑物的最高层以及边缘地带的电场分布较为密集,所以电场强度也建筑物的其它地方大的多,一般高层建筑物的屋顶有许多的金属制品,这就造成了较高建筑物容易被雷击的现象。

2建筑物的防雷设计

建筑幕墙是建筑物独立的保护结构,所以提及建筑幕墙防雷就不可避免的要联系到建筑物防雷,建筑幕墙防雷的装置要与建筑物的防雷设备相结合,形成一个整体的防雷系统。因此要设计建筑幕墙的防雷技术,首先要了解建筑物防雷的设计。

2.1建筑物防雷的基本原则

根据不同地区雷击的现象的发生频率,选择性的针对地区建筑物做防雷工作,对于雷击现象频发的地区所有的建筑物都应设计防雷,建筑物自身的用途和重要性也是防雷的考虑因素,要综合性的考虑建筑物防雷设计的必要性。

2.2建筑物的防雷装置

根据相关规定,所有的防雷建筑物要针对直接雷击和雷电波侵入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建筑物的防雷设备有三个主要部分分别为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

3建筑幕墙的防雷设计

3.1幕墙防雷设计原则

建筑幕墙的防雷设计原则是:用导体将幕墙本身的横,竖龙骨连接到一起,建筑幕墙的网格尺寸要根据建筑物的防雷等级而定,通过网格自成一个防雷体系,在建筑幕墙网格制作好以后,将幕墙网格与建筑物自身的防雷装置连接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防雷体系。通过完整的防雷体系,建筑物受到雷击之后,雷击产生的巨大电流可以快速的通过防雷系统传送到大地,整个体系保护了幕墙和建筑物避免了雷击的破坏。

3.2幕墙的防雷设计

根据相关防雷规定,从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价值和发生雷击事故的概率将建筑物防雷分为三个等级,同样在同等级的建筑物上的幕墙也划分为一类防雷幕墙,二类防雷幕墙,三类防雷幕墙三种防雷幕墙。

3.3 建筑幕墙的防雷措施

建筑幕墙的防雷措施主要分为两种:一防顶雷;二防侧雷。

3.3.1 防顶雷的方法

高层建筑物在受到雷击时,建筑物的屋顶会有很大的雷击电流,一般施工单位建设建筑幕墙的顶部时通常采用金属材料对建筑幕墙封顶,这样,在超出女儿墙的建筑幕墙就很容易被雷击,尤其是在转角的地方是雷击发生的最高的地方,所以,在拐角处的防雷设施十分的重要。

施工中一般采用在女儿墙上布置防雷网,见图1。

3.3.2防侧雷的方法

一般情况,高层建筑幕墙顶部的防雷网只能防止顶部雷电的袭击,并不能解决电流在顶部侧面的绕击效果,所以,在高于建筑幕墙30米以上的建筑部分,依据建筑物层间高度在每隔2到3层采用直径为8毫米的圆钢装置一圈避雷网。并将避雷针引出线与避雷网进行连接构成一体。

一般情况下采用的防侧雷方法是:针对一类建筑防雷幕墙采取每隔4米或5米以内的幕墙立柱与避雷网进行连接;针对二类建筑防雷幕墙采取每隔8米或10米以内的幕墙立柱和均压环进行连接。在立柱与立柱之间连接的材料也是有规定的,一般采用的材料有电阻必须小于4欧姆的铜制编制线。

3.3.3钢结构建筑的幕墙防雷措施

现代建筑物结构中钢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一些体育馆,车站或高层建筑物中都广为应用。在钢结构体系中,所有的钢材都是连接在一起,使得钢结构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雷网体系。因此,在给钢结构的建筑物做建筑幕墙时只需要将幕墙的骨架按照建筑物的防雷标准做好防雷网格,同时连接好钢架结构与的建筑幕墙的防雷网格。这样就能达到钢架结构的防雷标准。

4结束语

上文所述的是建筑幕墙的防雷设计方法和注意事项,值得提醒的是,在建筑幕墙工程施工结束以后要进行严格的工作验收,对建筑幕墙的防雷体系进行验收时,要特别注意防雷网格中各个节点处的施工是否满足上文所述的内容,要确保建筑幕墙整体的导电体系畅通无阻,并且其电阻应小于4欧姆。

参考文献:

[1]吴语晨,陈建东,李建超.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应用手册[ M] .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2]戴士军,苏邦礼.雷电与避雷工程[ M] .广州:中山大学出

版社, 2012

建筑防雷论文范文3

关键词:建筑 电气工程 防雷

引言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人们的生活物质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因此在现代的房屋建筑中,电气设备也越来越多,从而为人们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近几年来经报道的雷电灾害屡见不鲜,由于雷电的袭击给人们的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地影响,甚至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现代建筑的防雷措施都非常完善,然而由于电子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智能化建筑的不断涌现,从而使得现代建筑必须要进行电气工程防雷,从而才能提高建筑的防雷水平,确保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与此同时,随着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建筑行业中各种先进的技术层出不穷,从而为建筑电气工程防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就目前建筑电气工程防雷的实际情况而言,传统的防雷方式和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建筑的需要,因此,为了提高建筑电气工程防雷水平,还必须要加大对建筑电气防雷的分析研究力度,从而才能够总结出更加科学完善的建筑电气工程防雷技术,进而才能够为社会的安居乐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从雷电的形成及其危害出发,对建筑电气工程防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后对建筑电气工程防雷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同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而为我国今后的建筑电气工程防雷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雷电的形成及其危害

1雷电的形成

雷电是一种大气放电现象。当太阳把地面晒得很热时,地面的热空气携带大量的水汽不断地上升到高空,形成大范围的积雨云,积雨云的不同部位聚集着大量的正电荷或负电荷,形成雷雨云,而地面因受到近地面雷雨云的电荷感应,也会带上与云底相反极性的电荷。当云层里的电荷越积越多,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把空气击穿,打开一条狭窄的通道强行放电。当云层放电时,由于云中的电流很强,通道上的空气瞬间被烧得灼热,温度高达6000—20000℃,所以发出耀眼的强光,这就是闪电,而闪道上的高温会使空气急剧膨胀,同时也会使水滴汽化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这种强烈的冲击波活动形成了雷声。

二、建筑防雷

1外部防雷装置与内部防雷装置

国际电工委员会编制的标准(IEC1024-1)将建筑物的防雷装置分为外部防雷装置和内部防雷装置。外部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接闪器是指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它位于建筑物的顶部,其作用是引雷或叫截获闪电,即把雷电流引下。引下线,上与接闪器连接,下与接地装置连接,它的作用是把接闪器截获的雷电流引至接地装置。接地装置位于地下一定深度之处,它的作用是使雷电流顺利流散到大地中去。内部防雷装置的作用是减少建筑物内的雷电流和所产生的电磁效应以及防止反击、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等二次雷害。除外部防雷装置外,所有为达到此目的所采用的设施、手段和措施均为内部防雷装置,它包括等电位连接设施(物)、屏蔽设施、加装的避雷器以及合理布线和良好接地等措施。

2防雷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

雷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因此被保护建筑物内的金属物接地,是防雷电感应的主要措施。首先,是做好等电位联结。对一、二类防雷建筑物内平行或交叉敷设的金属管道,其净距小于100mm时,应采用金属线跨接,是防止电磁感应所造成的电位差能将小空隙击穿,而产生电火花,每隔≤30m做好接地。

由于雷电对架空线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因此,做好进线端的防雷保护,做好均压环及防侧击雷是防雷电波侵入的主要措施。 一、二类防雷建筑低压进线全线采用直埋地引入,将线路架空引入户内时不少于15m的一段应换电缆(金属铠装电缆直埋地,护套电缆穿钢管)进户,并在架空与电缆换接处做好避雷保护。二类防雷建筑当架空线直接引入时,除在入户处加装避雷器,并将进户装置铁件做好接地外,靠近建筑物的两根电杆上的铁件也应做好接地,且冲击接地电阻≤30Ω,所有弱电进线的保护应同强电进线。防雷建筑要做好均压环及防侧击雷保护。均压环从三层开始,环间垂直距离≤12m,所有引下线、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和金属设备均与环可靠连接,均压环可利用结构圈梁内的钢筋(钢筋必须贯通成环路)。一类防雷建筑30m以上,二类防雷建筑45m以上,三类防雷建筑60m以上,要做好防侧击雷保护,沿建筑物外墙做一周水平避雷带,带与带间垂直距离≤6m,外墙上所有金属栏杆,门窗均与避雷带可靠连接,避雷带再与引下线可靠连接。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顶端和底端与防雷装置可靠连接,目的是在于等电位,并且由于两端连接使其与引下线形成并联线路,使雷电流更讯速的入地。

3防雷电流经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时产生高电位对金属设备或电气线路反击的措施

目前建筑物内大多采用共同接地装置,当雷直击于本建筑物防雷装置时,假设流经靠近低压电气装置处接地装置的雷电流为20KA,当冲击接地电阻=1Ω时,接地装置上电位升高为20KV,而一般室内低压装置的耐冲击电压最高为8KV。其结果就使低压电气装置绝缘较弱处可能被击穿而造成短路,发生火灾、损坏设备,这是非常危险的。

建筑防雷论文范文4

关键词:智能建筑;防雷接地;技术措施

雷电作为大自然中一种常见现象,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为了减少雷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就需要智能建筑设计人员对整个系统进行精心,严密和整体性的设计,将雷电带来的强大电流合理有效的导入大地,以减少电流对建筑物的影响,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建设物的设备安全正常运行,因此建筑防雷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在生活中显得极为重要。

1智能建筑防雷接地系统

智能建筑防雷接地系统是指将建筑物结构、设备、管理和服务依照用户需求进行最合理化组合,以此为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所以说智能建筑是现代建筑科学技术的集大成之产物。但是,由于智能建筑的职能较高,同时对系统的配置要求也相对较高,尤其是对自然环境雷电的影响,因此对防雷电系统整体设计要求较高,雷电产生的同时伴随着电磁场的产生,所以在进行防雷电设计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对强大电磁场的影响。因为电磁场产生的感应会对智能建筑中的电器设备、通讯信号带来干扰,有的还使电器设备产生短路现象,严重时还会造成电气设备损坏、烧毁。为了减小甚至消除雷电电流对电器设备的损害,以及雷电电流对通讯信号产生的破坏性威胁,笔者设计一套良好的严密而完整智能建筑防雷接地系统,它可以实现分流效果,将雷电带来的雷电流泄入大地,因此严密、认真、完整、科学的对智能建筑的防雷接地系统进行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从而保障人们的生活稳定。

2智能建筑综合防雷技术

智能建筑是建筑行业今后的重中之重,就智能建筑而言,综合防雷技术将是今后的重点项目,而防雷技术则在客观上决定了智能建筑是否取得理想的效果。从客观上来讲,首先,综合防雷技术要依据智能建筑的运营重点和自身的不足,制定“一专多能”的综合防雷技术,不仅要防止雷击损坏,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质量和性能,从而为智能建筑的运营提供更多便利。

2.1外部防雷

智能建筑的防雷接地,使之能够在客观上的防雷工作上取得明显的成就和突破,首先应在外部防雷工作上采取有效的策略。雷电发生灾害后,智能建筑的外部设备是它的最先袭击点,包含各种导电设备和磁场。为了能够减轻或者消除雷电对智能建筑设备的影响,通过建立健全外部的防雷技术措施,来完善并实现智能建筑保护体系。

2.2内部防雷

在雷电频繁的夏季,要做到多方面巩固防雷接地体系的整合。除了要在外部防雷上做好雷电保护,同时,还需要在内部防雷工作上做好雷电防护工作,智能建筑内部防雷系统,主要是针对于建筑物内的更容易受到强电压或强电流损坏的弱化电设备。特别是为了避免雷电电磁脉冲辐射的电子设备,安装过电压保护装置带来的影响所采取的,这样可以提高设备对过电压和电磁抗干扰的功能,使电器设备免受损坏,实现可观的防雷接地效果。

3解决防雷接地技术问题的措施

3.1对地位反击问题的措施

影响对地电位反击问题很多,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分析。首先,确保设计合理的安全距离;为了防止地电位反击的发生,确保金属结构的各种接地装置和构架与其他设备保持合理的安全距离,避雷系统或者防雷引下线之间存在一个适当的安全间隙;同时确保防雷接地网与其他的接地装置之间保持合理的安全间距,否则必须把两者结合成为一个共用接地系统。其次,这项措施在设备的电源供电线路上,加装了电涌保护器或电源隔离变压器,实现了从高电位引入瞬间的电压均匀化。同时,电源隔离变压器的经济成本比电涌保护器还要低,这也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防地电位反击措施了。

3.2对变压器损坏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关于解决变压器损坏的方法和措施,在日常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存有很多,大家所熟知的最为常见的有效措施就是保证避雷设备的连接线在满足避雷的前提下尽可能短的方法。常见措施有:①确保变压器正常工作。在变压器的低压端或低压端绕组增加安装避雷装置。②增加电阻的效果。在变压器的高压端或者高压端绕组增加安装上电抗线圈。为了避免产生雷电流对整个变压器装置上产生压降现象,工程设计人员还需要把变压器低压绕组的中性点同变压器的金属外壳和避雷装置的接电线路连接起来,以达到更好的防雷电效果。

4结语

文章通过对智能建筑系统的有效防雷措施和方法展开讨论,对雷电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进行分析。防雷与接地工程是一个整体性的工程,只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地把握好每个细节,对若干有效防雷接地技术展开分析,控制好每个节点,对智能建筑进行合理化的配置,就能有效抵御雷电或避免雷电所带来的危害,确保智能建筑在整个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工作,确保智能建筑的安全性、高效性。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逐步趋向于智能化,随着智能化建筑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综合防雷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李满生.论建筑电气安装程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J].门窗,2014(7):102.

[2]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电气传动自动化技术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尉向荣,刘汉景.建筑设计中的防雷接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4]庾炯基,詹树来,张智育.浅谈智能建筑若干有效防雷接地技术[J].科技风,2013(5):153-154.

[5]吕建君.防雷接地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探讨[J].河南科技,2014(16):156.

建筑防雷论文范文5

关键词:气象;防雷技术;措施;运用;展望

中图分类号:P4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现代智能建筑的不断涌现,对防雷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方位的、综合的防护环节,采取多层和多类别防护相结合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防止雷电对于生活环境的侵害,伴随着智能化防雷建筑的不断发展,综合防雷技术也在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对于气象防雷技术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本文转换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分析了如何提高防雷检测的覆盖率;其次是分析了防雷技术在智能化建筑中的运用;最后分析了未来气象防雷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及对其提出了一些建议。

1 提高防雷检测覆盖率的措施

对于气象防雷技术在防雷检测覆盖率的实施中有以下几种措施可以提高防雷检测的覆盖率,首先是要完善防雷检测考核指标,其目的是提高气象防雷技术预测信息的质量,因为气象防雷所搜集到的信息主要用于高大建筑的防护措施以及一些避免雷击场所特殊的需要,所以对于雷电信息的高度准确性以及完整性和及时性是非常重要的,提高了防雷检测考核指标,可以使得搜集到的信息通过高质量的标准,同时使得信息的使用人员可以作出充分、准确的决策;其次是要加强对于气象防雷技术工作人员的定期培训,并将其培训作为日常工作以及期末晋升的考核指标体系之中,这样才能使得相关的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防雷技术实施以及搜集到的雷电信息对于社会的重要性,才能在工作中发挥出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对于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突发问题可以马上解决不会造成过度的损失;最后是要加强气象防雷工作的日常常规检查工作,保证一切设施都处在安全运转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在雷电发生之前以及雷电发生时及时处理信息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2 防雷技术在智能建筑物中的运用

无论雷电以哪种方式进入建筑物,都会造成建筑物内部的电子设备等电子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更有甚者可能会造成电子系统的瘫痪,因此,防雷技术在智能化建筑物中的运用是气象防雷技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一是外部防雷装置的设置在建筑物的外部主要是为了扩散电流;二是内部防雷装置的设置在建筑物的内部主要是为了减少建筑物内部雷电击穿产生电流所产生的电磁效应以及防治反击接触电压等二次雷击伤害;三是在综合防雷装置中主要采用了拦截直击雷设置是为了避免接闪杆对于电子设备的很多副作用,采用屏蔽设置主要是为了表面电磁干扰对电子设备所产生的影响,这样可以使阻隔电磁场从空间入侵的通道有效规避对电子设备能量的干扰,采用分流引下线设置主要是为了规避分流效果的影响,这样使得减少和降低电压电感从而降低反击电压,采用接地分流和泄放直击雷可以避免雷电电磁干扰能量,从而均衡电位有效保护建筑物在一个安全的方位内工作,采用电位均衡连接设置可以规避电位差对于电子设备所产生的影响。

3 气象防雷技术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展望

伴随着气象服务知识突飞猛进的发展,气象将被运用于多个领域。气象分为气象信息服务和气象工程服务两个方面:气象信息服务主要是为大众提供科学、准确、完整的气象信息,有效合理的安排我们的生活以及改善环境;气象工程服务主要是为了加强气象在工程项目中的运用,使其应用的范围更广、更全,同时也能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气象防雷技术在今后会朝着技术发展以及预测预警发展的方向前进,因为在事中和事后控制都不如在事前对发生的事项进行合理的规避,气象防雷作为一种在事前预测非常重要的技术,在今后的发展中对于雷电测报的技术以及事前预警预测的技术的提高是必然的趋势。其次,气象防雷技术工作要做好事前的工作总结以及借鉴以往的不足不断改革创新,不能局限于现有的成果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的前进,避免在前期重复犯过往的错误,要不断探索新道路,这样,气象行业可以实施总体规划、上下协同以及分层实施的道路,使其不论从横向还是从纵向都能确保信息的高度流通和统一,同时也可以协调各方面的资源,实现工作的有效和高度的配合,以免重复工作造成浪费时间的现象。再次,要倡导气象防雷内部的竞争机制使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这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面,如何加强工作效率提高质量是要高度关注的问题,这样也使许多激励机制以及评估机制的创新得到了发展。最后,在未来的气象防雷技术工作中保证气象防雷理论的敦实以及对于理论结构的建设,这样才能保证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气象防雷技术实践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对于气象防雷技术工作,要以知识经济思想作为理论指导来严格制定气象防雷工作的发展规划,进而不断修订和实施,同时要建立专业化的气象防雷预测专业团队,保证防雷工作科学合理地进行,进而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同时要重新审视和确定气象防雷工作在整个气象工作中的比重,以系统的观点来看整体的工作在部门内部相互协调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最后就是要以社会利益作为目的,让气象防雷甚至是整个气象工作服务国家经济增长,推动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GB 50343―200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建筑防雷论文范文6

【关键词】古建筑;综合防雷保护;重要性分析

1前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文明古迹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加强列,但是在一些遗产当中,有一些建筑为木质或砖木的结构,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类建筑,需要做好相关的防雷保护措施需要做好相关的防雷保护措施。如果在对这类建筑进行保护的时候有所疏忽,那么可能会使得这一类建筑成为雷电所攻击的对象,导致这里建筑发生损毁,甚至会引发火灾,而这类建筑一旦被损毁,就再也无法再现。因此分析强化古建筑的综合防雷保护是非常重要的。

2以文物保护的角度来分析古建筑防雷的重要性

所谓的古文物建筑就是古代的建筑,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洗礼,这一类建筑已经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存活了成百上千年之久,甚至有些建筑更久。所以,这些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教育和纪念意义[1]。古建筑一般都是建造时间比较长,而且到至今为止依然屹立在地面上的一些建筑,这些建筑物包含了陵墓、宫阙、街道、寺庙、庵堂、楼台、亭阁等等。古建筑物一般是某一个地区所特有的文明标志,这也是某一个时代文明所发展的标志,古建筑物都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因此在建筑自身当中也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历史信息,我国的古建筑物是我国历史文明的一种宝贵遗产,它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所留下的智慧结晶,在我国来说也是我国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价值,也传递着较为丰富的文化意义[2]。古建筑能够生动地对当时社会的社会水平和科技水平进行反映,能够向当今的人类展示之前的社会政治情况,使我们了解之前的一些民族和风范,给我们更好的了解和认识社会历史。从国家规范的防雷古建筑当中来看,对于古建筑物的防雷级别也做出了明显的规定,对于部级的重点文物保护需要列为2类的防雷建筑,而省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应该列为3类防雷建筑。从这里也能够得出,强化对文物古建筑的防雷保护,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必须从根本上予以重视。

3以文物古建筑防雷现状的角度来分析古建筑防雷的重要性

有研究表明,到目前为止,大约还有2/3的古建筑物未设置防雷装置,从中也能够看出,对于古建筑物的防雷,目前具有较差的意识。雷电灾害从古到今就是对古建筑物产生灾害的一种严重的危险源,分析主要的原因,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很多建筑都没有设置防雷装置,没有对建筑物自身进行保护。同时又因为古人对于雷电知识的认识并不完善,所以古建筑在设计和建造的时候并没有重视对雷电的保护,而且古建筑也没有像现代建筑物一样,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就将防雷因素考虑进去。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够看到有很多建筑都没有安装防雷装置,即使有一部分古建筑安装有防雷装置,因为存在着较大的缺陷,或者防雷装置不完善,也会使得这一部分防雷装置形同虚设,不能够从根本上起到防雷的作用。分析具体表现,有些建筑物在设计初期就降低了对古文物建筑的防雷级别,安全系数不能符合标准,而容易受到雷击的部位也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防备,对于防雷的补射工作没有做到位,引下线数量远远不足,而接地敷设的位置和没生病不符合要求,这些都是当前对于古建筑物的防雷措施不完善的表现[3]。同时也有一些防雷措施体现在其接地的电阻较高,并没有在房里做事当中设置均压措施,对于感应雷或者电源防雷,并没有设置,也无雷电波的侵入设施。室外电气金属管线线路和相关设备的防雷级别在安全距离下存在着差距,还有一些书中所提到的绝缘防雷情况、“雷火炼殿”、“联通天地”的铁丝或铁链等等,在古建筑当中虽然在始建之时都有安装接闪器功能的金属饰物,能够起到一定的防雷效果,但因为设备比较简单和原始,再加之年久失修,使得其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一旦有雷电产生将可能会出现不可估量的后果。

4以综合防雷对古建筑物进行保护的效果来分析古建筑防雷的重要性

主要涉及到的防雷措施一般就是安装防雷装置,安装防雷装置的作用是防止雷电对建筑产生直接的影响,将雷电的电流引向大地,以此来增加并保证人身和建筑物的安全。接闪器,主要包括避雷针和避雷线等,也有的涉及到避雷网和避雷带,这是一种直接接手雷击的金属部分,而避雷针一般都设在较高级别的建筑顶端的古树上,所以对建筑物和树木都能够产生保护作用,避免其直接受到雷击而产生影响。避雷线能够对较长的单层建筑产生保护作用,避雷网和避雷带则是对建筑物自身进行保护,以避免建筑物受到雷击的侵害。而引下线是通过避雷保护装置的中间部分,它上面和接闪器相连,下面连接着接地装置。通常情况下,引下线会敷设在建筑的外墙部分,而且通过最短的线路,每个建筑物的引下线一般都在两个以上。根据当前的防雷器数来看,对古建筑物进行防雷所采用的措施一般都是综合防雷板,就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古建筑物受到雷击的损害就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古建筑物受到雷击的损害。举例来说,被古文物学家称之为“活文物”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100余株古树,全部都安装了避雷装置,而据了解,凡安装有避雷装置的古树到现在为止,并没有发生一起雷击事故。从中也可以看出,避雷装置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5结语

本研究主要简单地对强化古建筑综合防雷措施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笔者认为,通过对防雷技术的综合应用来保护古建筑免受雷击是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要求,而它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加安全合理的使古建筑得到综合的使用,各地文物保护部门需要强化对古建筑物的雷电意识,并不断的做好对古文物的保护,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发生。

参考文献:

[1]高俊萍.关于文物古建筑保护和开发的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4,22(11):45~46.

[2]闫凤珍.基于文物古建筑保护和开发的几点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5,21(07):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