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毕业总结范例6篇

机械专业毕业总结

机械专业毕业总结范文1

部分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正确认识:马上毕业了,老师和学校不会因为毕业设计环节而让学生不毕业;毕业设计和我将来的工作没有联系,不用投入相应的精力。在这些意识指导下的行为,必然与毕业设计的要求存在冲突。以上问题表现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毕业设计的初衷以及设计质量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认清职技高师机械类专业所开设核

心课程的作用及对学生就业的方向的支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2.1职技高师机械类专业学生,将来的主流工作方向(1)在企业从事冷加工工艺设计。包括零件冷加工工艺设计、夹具及模具设计等。此类工作属于企业最基层的工作,对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2)在企业从事设备维护、保养及修理及技术革新(包括非标准设备的研制等)。此类工作要求在具备前者的基础上,从事机械装备的研制与开发,属于高一级的工作。从事冷加工工艺的人员,需要积累了相当能力,才能胜任。(3)到职业类大中专院校从教。以上三项为毕业生主流就业方向。(4)从事基础科研工作。(5)从事机械类产品的销售工作。

2.2大学四年学了哪些核心课程及其对就业方向的支承。在大学四年所学核心课程中《,工程材料》《、材料成型技术》《、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课程服务于冷加工工艺设计;《机械原理》《、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电传动控制》服务于设备维护、保养及修理,同时服务于企业的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等。以上两个方面都是对前述工作方向(1)~(3)的必要理论支承。职技高师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要密切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需求和能力,合理“设计”。

3毕业设计工作对策研究与探讨

3.1合理确定毕业设计选题

主攻零件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及夹具设计。在核心课程中,《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配了此类内容的课程设计。由于各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连贯,因此,学生得到的锻炼有一定局限性,应用的知识面还较窄。在毕业设计中安排此类题目,并非是对既往的重复,而是升华和提高。可以考虑将零件生产过程中的冷、热加工工艺结合起来,甚至将机电结合起来,弥补职技高师机械类专业学生偏重于冷加工的不足;优化目标结构,使学生能得到切实锻炼;不求全,但是求精。比如“***立式组合机床设计”,如果学生目前无法做到完成所有的设计工作,那么就从图纸入手,让学生读懂图纸,读懂设计过程,完成其中的非标准件设计即可。

3.2结合机械创新大赛等活动

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时进行机械设备的某个环节详细设计及总体轮廓设计。由此,学生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初步结合起来并有所创新。此类毕业设计,不求完美,但求过程扎实。适度投入资金。各类机械创新大赛、机械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都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首选途径,将这些比赛的题目不断完善、深化,可以推动毕业设计层次的提高。

3.3结合导师的科研工作

对于部分考研的同学,结合导师的科研工作,让学生初步学会基础的科研工作程序以及部分机械设计软件、仿真软件的使用。在本科阶段有机会接触科研工作并初步掌握科研工作的程序,有助于他们在升入更高层次学习时能尽快进入角色。毕业设计应该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需求。

3.4对毕业设计时间段进行合理改革

对毕业设计时间段进行改革,合理地破解毕业设计的时间冲突,将学生就业实习时间段与毕业设计时间段错开。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大四上个学期中期以后就开始进入毕业设计的准备阶段,利用假期来完成核心工作。信息的进步,可以保证导师和学生之间,在假期保持通畅的沟通,从而使学生能及时得到指导并完成工作;也可以让学生更早和导师建立联系,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对导师所从事行业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导师的指导下建立正确得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3.5增加校企合作

职技高师机械类专业的实践能力提高来自于对企业需求的深入了解及参与。增加校企结合的机会,从而做到企业需求与教师能力之间的互补。增加同行业对话机会,可以逐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更加从容,更加有的放矢。

3.6科研成果转化

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资源,适时增加资金投入,做出一些有前瞻性的产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尽早走出校门,使毕业设计工作更加贴近实际。

3.7加强管理制度

树立正确的意识,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设计工作。同时,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对于那些想蒙混过关的学生进行管理。

4结语

机械专业毕业总结范文2

东莞处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被政府定位要建设成为“国际制造业名城”,且与港、澳和国际交往密切,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引进快、更新快,东莞理工学院是东莞地方性本科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机械电f工程是该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要专业方向之一,研究机械电子工程的办学特色具有亟大意义。

1.机械电子工程办学模式及特点

国外的高等工科教育,十分重视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工程的结合,在高等院校中正式建立机械电子专业的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以机械制造过程机电一体化为方向,如日本的丰桥技术科技入学生产系统工程系和英国勃莱德福的制造系统工程系;另一种以产品机电一体化为方向,如日本的静岗大学光电机械学科。日本名古屋大学电子机械工程系的学者认为:过去是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分别作为两个独立的领域,今后,社会和发展形势迫切需要能够掌握机械工程和电子工程两个领域的人才。这个系设有电子机械基础理论、电子机械应用设计、超精密加工、电子机械测量、集成机械工程等5个教研室。日本东京大学机械工程系设计与制造系统专业(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设计考虑了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要。他们认为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有关传感技术,数据转换、传递与处理技术,接口技术和计算机的操作与控制技术,以及应用软件等知识,已成为现代机械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因此他们在专业教学中增设了以下一些课程:机械工程学、机构与信息、信息化生产系统、CAD/CAM、自动化、先进制造技术、信号与图象处理、系统管理、机电一体化、系统动力学、机械动力学、工业综述、工业系统以及应用软件技术等。

我国高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设置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机电工程专业是依据各校归口行业应急的需要,对原有相关专业进行调整而设置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明显带有“机靠电”或“电靠机”的倾向。而课程设置,尤其是体现机电一体化新技术的专业课程设置远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尽管如此,由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率先渗透,这一时期系统性教育结合进修性教育培养出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在生产实践中,对改造企业的老产品、旧设备和生产线,提高自动化水平和经济效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为了适应经济体制逐步转轨以及学科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变化,许多高校对机械电子工程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均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上海交通大学精密仪器专业立足于原有专业的改造,彻底更新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该专业教改从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入手,以“精密机械设计”“传感器”“微机及接口技术”等核心课程为结合点,链接反映学科新兴技术应用的相关课程。如在精密机械设计分支中,增设了“精密机械CAD、仪器CAD”等课程;在传感器分支中,增设了与提高产品质量休戚相关的“仪器可靠性设计”和为加强电路系统设计能力的“精密仪器电路”等课程。与此同时,考虑到近年来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研究已经步入产品化阶段,出于光、机、电、智能伺服系统综合设计能力培养的需要,又增设了“仪器光学基础”“自动控制系统”等课程。优化后的课程体系,总体分布趋于合理,较充分地体现了先进性、及时性、实用性的特点,形成了机、电、计算机技术“三足鼎立”之势。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自始至终是与学校211工程发展规划以及教改立项研究结合在一起的。为了挖掘内部潜力、调动积极因素、发挥综合优势,哈工大将校内原“精密机械及仪器制造工程”专业、“机电控制及自动化”专业以及机器人研究所、现代生产技术中心合并,重新组合成立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这种集科研、教学、工程实践于一体的教学体系,不仅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上为专业教改奠定了基础,而且合一化机制自身所具有的自动反馈功能,更为及时调整教学环节、更新教学内容提供了保证。重新制定的教学计划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学时少、针对性强的特点,经适当搭配后,与统设专业基础课组织,不仅形成了“机电控制和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和制造”两个专业方向(这与当前机电工程专业机械产品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过程机电一体化分别设置的发展新趋势相吻合),同时,突出了知识传授与工程实际需要的紧密结合。

综上所述,机械电子工程办学模式的共同特点是:

(1)基于机械电子学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延伸和扩展,基于机械电子工程综合性人才培养的需要,遵循“宽口径、广适应”的原则,专业方向以机械产品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制造过程机电一体化两个大方向来划分。

(2)站在市场经济对专业知识结构的总体高度上来权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摒弃以往单纯强调课程自身完整性的作法。对专业基础课,要削枝强干、精心搭配;对专业课,要反应现代科技水平,突出新、简明、实用。

(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探索适应经济新机制的管理方法。提倡三结合,gfl: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实践环节要体现机与电的结合。

2.机械电子工程课程设置

借鉴国内外髙校设置机械电子工程取得的经验和成果,结合我院自身特点及地理优势,总结我院第一届机械电子工程办学经验,在“保证基础、突出主干、注重能力、增强适应性”培养原则的基础上,修改机械电子工程教学计划。建议课程设置如下:

(1)保留通识教育课程。

(2)修改学科基础课程设置。保留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电传动与控制、测试传感技术、液压与气动,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与机械制造工程原理整合为一门课,压缩学时:加强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具体将电子技术改为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并增加电工部分的电路分析;加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增设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课程。

(3)修改专业课程设置。保留控制工程基础、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将数控技术与制造系统的计算机控制整合为一,改设为计算机控制技术并增加学时,增设数控机床与编程,增设机器人技术。

(4)合理设置选修课。对任选课可按照“宽而浅”的原则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一般每门任选课以20~30学时为宜;对于跨专业的任选课可采用讲座方式,一般每门课程的讲座时间10〜15学时为宜,以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扩大视野、促进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提高为目的。

3.机械电子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在大学的有限时间内,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除了课堂教学部分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应围绕上述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外,还应重视实验教学及工程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在实验教学及工程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从而产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6跃;通过实验及实践教学,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贴近了工程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的。尤为重要的是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环境。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对机械电子工程实践教育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探讨研究。

3.1 机械电子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以本科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为依据、以评估要求为标准,建议我院机械电子工程实践分为3个阶段,贯穿于大学四年教学全过程,且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目的与要求,各阶段的基本内容下:第一阶段为实践认知阶段,本阶段教学主要沿工程设计的实际过程展开,使学生通过参观、调研、资料查询检索、采购与经济核算、动手拆装、模型制作、计算机绘图大作业的实践,得到一个真实的较完整的工程经历,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加深对机电结构的感性认知,并结合有关的机电工程导论课使学生对机械电子工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第二阶段是基础实践阶段,使学生通过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机电传动与控制、测试传感技术、液压与气动、微机原理等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和大作业等环节,了解制造与控制的基本工程知识与设计过程,训练学生逐步树立工程观念,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阶段是综合实践阶段,把工程设计与机电课程结合起来,进行机械设计与机电控制相结合的综合设计。在这一阶段学生结合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首先通过机电系统综合实验的yii练,然后通过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使学生综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得到系统的培养与锻炼。

在实践时间安排上,除了在学期末安排一段集中时间实施外,基础实验采用单独设课的形式;专业综合实验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只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实验任务与最终要求,而完成实验任务的过程则由学生自己确定;在实验进度安排上,只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某…段时间内(如一个学期内)完成,实验室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学生完全开放,学生完成实验有较大的灵活性,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性的发挥创建一个适宜的环境。

3.2 机械电子工程综合实验课程设置

针对机械电子工程的特点,建设机电系统综合性实验平台。设计符合新形势下的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方案,充分突出综合性实验的主体作用,提高共享性、开放程度和效率。

机电系统综合实验是机械电子工程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汁、控制工程、测试技术、微机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课程知识来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该课程通过学生亲自、独立完成一系列较有针对性的小设计小制作,使学生在独立工作能力、实验实践以及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等方面得到比较实在的锻炼和培养。具体题目是从教学、科研、生产实际课题中提炼而出,每种题目由一至两名教师负责辅导,各班学生分为4〜5种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题目。如机械电子的具体综合实验题目可以设为:①单片机实验系统一应用硬件及软件的设计与研制;②爬楼轮椅的设计和实验模型的设计、制作;③单片机控制电梯教学模型;④带闭环控制功能的单相交流伺服电动机调速系统;⑤单相调速电动机控制的机械手;⑥单片机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

在专业综合实验的内容和时间安排上,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只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实验任务与最终要求,而完成实验任务与过程则由学生自己确定;在时间安排上,只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某一段时间内(如一个学期内)完成,实验室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学生完全开放,学生完成实验有较大的灵活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性的发挥创建一个适宜的环境。同时又可以较好地解决了实验室的设备在集中实验时不够用,空时又闲置着的矛盾,较好地发挥实验设备的效能。

3.3 机械电子工程毕业设计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更高层次、更快速度的发展时期,需要大量不仅有较深的专业知识,而且知识面更宽、素质全面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机械电子工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素质和工程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毕业后能胜任机械电子工程方面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维护与使用、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多项技术工作的需要,是否具有一定的开拓和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毕业设计的效果。为此,毕业设计要着眼于市场,选择科学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相结合的“实战”题目,将新技术运用融入技能培养之中,同时让同学们接触市场经济知识,使他们在实战演练中不仅增长技术才干,而且感受到市场竞争的严峻。

建议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实行导师制,学生可以选择毕业设计的方向和指导教师,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提前进入毕业设计,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打下基础。坚持选择科研项目和有生产应用背景的题目,真题真做,使学生受到严格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训练。已经签定就业协议的,毕业设计的题目可以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将毕业设计题目与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教师科研成果联系起来。少数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在用人单位做,由学校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不仅可以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而且可以亲生经历企业实际的工程训练过程,对现实社会有直接的了解,为今后上岗工作奠定基础。

总之,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专业总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遵循“来源于实际,还原于实际”的指导思想。

4.结语

机械电子工程培养的是复合型应用人才,是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制造、运行、试验、开发研究的高级技术人才。要求他们既具有扎实的机械、电子、信息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工程设计和综合调试能力,从而能综合运用系统理论、机械技术、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及其现代技术,实现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巧妙结合,形成优化设计方案,研制出高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成本的机电产品和系统。要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必须从各方面采取措施:

(1)课程设置做适当调整,学生在学习机械类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电类知识、计算机应用和机电接口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学习。

(2)加强实践环节,建设机电系统综合实验平台。

(3)毕业设计要着眼于市场,选择科研项目和有生产应用背景的题目,使学生受到严格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训练。

机械专业毕业总结范文3

1.1机械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械专业近三年的毕业设计成绩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将近三年的成绩对比,发现以下现象。(1)由表1中可看出,最终总评成绩获得优秀的比例均低于5%,与学校要求的优秀率达到15%的目标相差甚远。(2)毕业设计的平均分有下滑趋势。(3)2012年与2013年相比,虽然平均分相同,但2013年的优良率低于2012年。通过参加毕业设计小组答辩,发现还存在三点问题:一是部分同学的工程表达能力较差,无法用图纸完全描述出自己所完成的工作;二是部分同学的图纸没有按照机械制图相关标准进行绘制和标注,图纸不规范;此外,还有小部分同学的文档编辑能力较差,导致论文格式不规范。

1.2原因分析

上述数据表明,机械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总体出现下滑现象,结合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选题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

选题前,学院未组织专业负责人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各方面要求和学校的相关政策一片茫然。指导教师定好题目之后直接发给专业负责人,由专业负责人汇总并组织学生选题,由于学生无法与指导教师进行直接沟通,存在部分同学选题不理想的情况,由此也会导致部分同学在后期的毕业设计进行中积极性不高。

(2)就业与研究生复试带来的冲击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械专业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已签约的学生提前上岗;很多学生的考研复试也在四月底悄然而至,由于复试的权重越来越大,也使学生们不敢掉以轻心,这些原因导致学生无暇顾及自己的毕业设计。

(3)学生与指导老师缺乏沟通

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要求指导教师每周至少对学生集中辅导一次。部分学生由于在外地实习或者参加考研复试,有问题无法及时与老师交流;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不重视、态度不认真;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就是走形式。

(4)部分教师指导时间偏少

部分教师承担有大量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用于指导毕业设计的时间偏少,精力投入不足。也有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在选题、指导、评审等程序上不负责任、不严格要求,从而导致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积极性受挫。

2提高机械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与措施

上述原因最终导致机械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呈下降趋势。本文根据本校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和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具体情况,提出从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抓起,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2.1在教学中注重规范化思想

针对毕业设计最终提交的图纸不规范问题,要求教师在学生从大一开始学习制图时就要严格要求,注意作图规范,并在今后的各个涉及到作图的实践环节中不断加强,为最终的毕业设计作图打好基础。

2.2选题前做好动员工作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毕业设计选题一般在第7学期末进行。为避免学生在选题时的盲目性,在选题前组织专业负责人对学生进行一次毕业设计动员讲座,讲座内容包括毕业设计的要求以及最终需要提交哪些具体成果;让学生在选题前主动与专业教师联系,与老师交流自己对设计内容的想法,最终由指导老师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毕业设计题目确定汇总后,由专业负责人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于部分与培养方案不完全相符或是工作量偏少的题目,需重新调整题目内容,评审合格后方可最后下达任务给学生。由于选题前学生与指导老师沟通比较充分,大部分学生都能选到自己认为比较理想的题目,通过此方法,可提高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积极性。

2.3建立严格的毕业设计考勤制度

严格执行毕业设计考勤制度,在毕业设计正式开始后,要求学生每周至少集中与指导老师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让指导老师了解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如果遇到问题也可以及时解决。考勤情况将作为最后评定毕业设计成绩的一部分。

2.4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

由于部分签约单位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提前到单位上岗,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可以与工作单位协商,由工作单位出题目,并指定一名副高职称工作人员作为学生的校外导师,同时配备一名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如果实习单位无法提供毕业设计题目,只能由校内指导教师指导完成毕业设计时,则要求学生每周必须与导师及时联系,并汇报毕业设计进度。

2.5答辩前严格把关

指导教师应该在答辩前对学生的图纸和论文进行仔细审核,达到要求后方能允许学生参加答辩。除指导老师把关外,答辩前还应有一名专业老师对毕业设计内容进行评审并打分

3结语

机械专业毕业总结范文4

论文关键词:行业人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论文摘要: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农机专业人才,具有明显的行业背景。面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人才队伍已势在必行。通过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构建农机专业教学人才队伍,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是本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本次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人才队伍的调整与完善,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为行业和地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在长期产学研合作教育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本专业教学团队于2003年起,在“河南省教育厅高校创新团队”计划项目和河南科技大学教改课题的资助下,以河南科技大学具有50年办学历史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试点,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部级建设点建设为契机,系统地开展了“农业机械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研究。 

教学团队在国内外进行了广泛调研,走访了日本筑波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江苏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国内外同类高校。在查阅大量资料和参加国内外教育教学会议交流经验的基础上,剖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多种典型模式,树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新观念。走访了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河南省坤达农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郑州三中收获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强豫农业技术装备有限公司、洛阳卓格哈斯机械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发放调查问卷1000多份,对毕业生的状况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提高认识,明确教学改革思路 

树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合作教育新观念,进一步提高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确定了“一条主线、两个突出、一个强化、一个目标”的教学改革思路。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主线,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突出学科基础,加强学科基础教育;突出工程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化专业方向特色,凸显办学特色优势;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工学、农学、管理学齐备的多学科优势,拓宽专业发展空间,开设具有明显行业特征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及经营管理的综合能力。 

二、全程互动,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 

结合多年的校企合作办学经验,提出了“校企全程互动”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模式。全程互动主要体现在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理论实践教学、基地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具体实施方式有:(1)利用科研与生产提升办学条件。自2000年以来,本学科共计入校经费1000余万元,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研制成功各类实验样机如切割器实验台、风扇实验台、犁体外载测定装置等12台,价值60余万元。通过设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开发项目,内容涵盖专业课实验内容的50%以上。(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生产实践能力。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一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夹具设计、冲压模具设计、毕业设计等38周的实践环节,强化了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还建设了若干个满足专业教学要求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受到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对应的岗位实习训练。(3)生产实践发现的问题反馈于科研。针对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对玉米收获机械、玉米秸秆处理、玉米根茬处理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效降低了玉米联合收获机的作业功耗,解决了双行背负式玉米联合收割机配套主机宽度较大,田间作业开道困难等问题,正是生产实践对科研的反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不竭的动力。(4)利用科研成果和生产实践丰富教学内容。专业教师将科研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穿插到本科生课堂教学中,以实际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科研心得丰富本科生教学内容。(5)用科研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本科生到研究项目中来参加课题工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有所用。要求专业教师在进行校基金与校实验技术开发基金的研究中要有本科生参与,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新方案 

针对农业机械行业的新发展、新需求,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计划,制订了“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低年级学生统一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构建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完备知识结构,以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使学生就业后能迅速胜任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高年级学生主要强化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 

建立了与生产实际、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二平台+专业方向+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二平台是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和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个模块构成,开设课程主要包括科学基础、人文社科基础、工程学基础和专业基础四大部分,占总学分的65%,实现厚基础教育。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由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实验室构成,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专业方向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2个模块,占总学分的8.5%。创新教育包括全校公选课、素质教育和综合创新3个模块,占总学分的9%。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渗透到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和公益活动等各个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四、强化能力,优化实践教学新体系 

建立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四层次、八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由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术和综合训练组成。八模块由素质拓展、科技创新、科研训练、工程训练、专业技能等模块组成,构建了学生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框架,占总学分的18%。 

充分利用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基地,以现代农业装备设计技术和先进农机制造技术为基础,以农机设计与制造信息化技术为纽带,整合、充实、提升原有实验室资源。同时,依托形成的行业合作优势,校企联合建立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全方位构建集农机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农业机器人技术、测试测量技术为一体的开放式农业机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五、专兼结合,形成教师队伍新结构 

学校为企业举办不同层次、不同模式的农业机械学习班,教师在行业协会兼职,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讲学或短期工作、实践进修,聘请企业院所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为学生开设专业课和学术讲座、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等,企业设立专项奖学金。校企双方互动,相互渗透,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坚持走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道路,立足培养,重点引进,尽早规划,分步实施,使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拥有学术造诣较深、基础理论雄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逐步打造一个教学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教师团队,从而带动整个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情况采用具体情形具体分析的策略,鼓励硕士学位的教师读博的同时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养。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内条件好的重点实验室去进修学习、参加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支持教师出国进修。在学校人事部门统一筹划下,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对青年教师予以扶持,吸收青年教师进入科研梯队,锻炼其科研能力。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使他们在培养期结束后,都有较大的提高,成为合格的学术、学科带头人。 

六、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 

通过近两年对用人单位的毕业生情况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总体评价中,优秀与良好占90%以上。普遍认为本专业的毕业生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较高,基础扎实、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在对毕业生的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及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优秀与良好占91%。毕业生对多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也比较满意。从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可以发现,除了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之外,近三年本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达到100%。这几方面肯定了本次教育教学改革路线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李玉柱,姬江涛.工科院校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171-173. 

[2]易国顺,许绮川.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1,(7):59-62. 

[3]林小峰,等.实行责任教授制提高本科实践教学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7(11):86-88. 

机械专业毕业总结范文5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体系设置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两大部分——理论教学和动手实践。理论教学中,学生必修的课程有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如数学、物理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等)、专业必修课(如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备等)、专业选修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由学生自由选修专业领域内课程如机械工程计算机)。在实践教学方面,这部分课程体现在实验、设计和毕业设计三个模块,课程实验而言,实践性、操作性较弱,难以真正达到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效果。尽管三大部分在教学中所占的时间不少,但实效不强,实验课和毕业设计往往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完成任务,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日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经验

以日本鹿儿岛大学为例,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分为同时教育、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大部分。就专业教育课程而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包括必修、。专业选修A类和专业选修B类,前者大部分是机械工程类别,后者为工程学类别。学生修满学分方可毕业。与我国不同,日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十分明确,实用性强。学校高度重视专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支持,学校帮助学生完成大量的实践课程并提供实习资源,在帮助、锻炼学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设置的改进

通过分析现状和学习别国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提高对实践性教育的改革。保证通识教育完成的前提下,减少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把更多的精力用于专业选修课程。重点培育实验性教育,建立设备良好的综合性实验室,学以致用,将实践能力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指标,强化实践意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将原来较为笼统的实践性教学进行改进,充实教学系统。首先,在课程实验阶段,提高实验测试在课程教育中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其次,进行实习培训。校方尽量提供资源,鼓励学生进行实习,建立企业沟通平台和实习联盟,促进人才的培训和输出。再次,增加毕业设计教学课程,既巩固既有知识,又针对性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提早确定选题、工作、研究方式和计划。

2.调整课程设置,以机械零件、工艺为主,扩大专业方向平台。教师下达任务,学生可从机械传动装置领域进行题目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设计许多知识领域,学校可开设专业方向的选修课,扩大学生专业方向课程的选择范围。促进学生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能积累更多的理论知识,并寻找兴趣点进行深度研究。例如:计算机、成形加工技术、机电等领域都可开设专业方向课程。

三、总结

机械专业毕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机械工程;人才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高等学校指明了在新时期发展的关键,即高等教育要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近年来,随着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环境的变化,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在由资源主导型经济向技术创新主导型经济转变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大力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机械类专业作为产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专业之一,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责无旁贷。

重庆大学机械类专业有着80余年的办学历史,现在以“培养能够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为人才培养目标,实施通识教育模式下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和就业需求,应对未来变化。为缩短高等教育教学与实际需求的差距,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注重与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横向联系,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维护,在机械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上做了一些工作,但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去解决。通过实施问卷调查,对意见进行整理与分析,识别在创新人才培养上还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对重庆大学培养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的一些实践进行了探讨。

一、企业调查情况

重庆大学有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和工业工程4个机械类本科专业。其专业特色明显,已成为重庆市、西南地区乃至全国机械制造及重大技术装备行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基地。2011年11月机械工程学院向长安汽车、长安工业动力、中国二重、泸州长江液压件、重庆潍柴动力等长期与机械工程学院进行教学、科研合作的17家装备制造企业发放了两种类型的调研问卷共390份,回收问卷360份,有效问卷318份,其中,由用人单位主管填写的有效问卷有166份,由我校毕业生填写的有效问卷有152份。

(1)我校机械类毕业生从事研发类工作比例较大。从我校机械类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方向来看,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有43.10%从事生产管理工作,有24.14%从事项目管理工作,有32.76%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其工作方向与其他3个专业有明显不同。问卷中其他3个专业的毕业生中有58.51%从事产品研发工作,有29.79%从事技术管理工作,有9.57%从事生产管理工作,有2.13%从事其他工作。从总体上看,我校机械类毕业生从事产品研发类工作的比例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其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工作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

(2)我校机械类毕业生实践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向各企业主管发放的问卷中,对我校机械类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评价,认为很好的占13.28%,认为较好的占47.54%,认为一般的占39.18%;对我校机械类毕业生创新能力的评价,认为很好的占11.64%,认为较好的占65.57%,认为一般的占22.79%。

约有58.06%的企业主管认为我校机械类毕业生还应加强研发能力的培养,40.32%的企业主管认为我校机械类毕业生还应加强逻辑思考能力的培养。关于这一问题,从向毕业生发放的问卷中了解到,60.47%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研发能力欠缺,30.23%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欠缺。从这些结果可知,我校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尚不能完全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因此应考虑产业界的客观要求,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逐步提高。

(3)我校机械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再提升的必要。在对各企业主管发放的问卷中,对我校培养的机械类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认为很好的占3.28%,认为较好的占72.13%,认为一般的占24.59%。约53.23%的企业主管认为我校机械类学生还应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40.32%的企业主管认为我校机械类学生还应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而30.23%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沟通能力欠缺,32.56%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团队精神欠缺;这点说明了,我校机械类部分毕业生的沟通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稍弱。创新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对其各种综合素质培养的进一步关注。

(4)用人单位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建议。超过2/3的企业单位认为学校有必要鼓励同学参加各种实践竞赛,为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提供平台与指导。如学校定期举办科技创新大赛、专业知识竞赛,鼓励与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定期组织学生去企业参加与观摩各类实训比赛与创新展览,成立学生—企业联合研发项目,使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与运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其他相关利益者也应该尽力给在校学生提供砥砺平台。这种注重“多元的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构建多维度创新教育环境的实践

1. 构建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教育环境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以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有效的课堂传授与消化吸收为基础的教育原则。

(1)注重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创造力,从事创新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广泛的阅历,而人文素质教育恰恰能为机械类专业学生提供这样的智力支持[1]。爱因斯坦曾坦言“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因此,学校、学院基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保证授课学时数、保证教师素质及授课水平,使机械类学生通过文史哲、艺术、科技等六大类选修课程的学习,以及通过参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专题讲座、参与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等校园内外的社会文化活动,以保证和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水平。

(2)深化学科大类基础课程改革。我校机械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体系现正处于完善与论证阶段,且每门专业课程均配有相应的实验课或课程设计。机械制图、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等根据4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分72学时、64学时、48学时要求学生必修,且通过制图综合训练、机械设计基础综合课程设计对设计、实践能力进行系统训练。“面向21世纪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和“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等教学改革项目的成功运用有助于将课程体系的规划与实践需求相联系。

(3)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应用。我校机械学科已建成“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基础实验”等3门部级精品课程,还拥有“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现代质量工程”等3门重庆市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引导下,优化了机械类课程体系,深化了教学内容改革,提升了教学团队采用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各种教学手段的能力。首先,在整合现有的优质教学、实验、实践资源条件下,结合教师实践经验与科研成果,能够丰富与完善教材内容,使学生了解所学为何用。其次,有助于引导建立教学与科研能力很强的教师队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吸收能力与培养学生较强的实验、实践动手能力。

(4)为优异学生提供创新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学校、学院为有浓厚科研实践兴趣且学习优异的本科生提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多种平台。如机械创新实践班“机电控制与单片机应用技巧”、“机械创新专题研究”、“复合传动设计”、“制造系统建模与仿真”、“汽车模型制作”等课程的学习,75%的学时是实验和实践训练,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培养了机械创新的基本方法和思维方式,并最终能独立完成相关创新专题的研究。高水平研究型实验班通过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办学,引入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研究型、国际化”的研究型优秀人才,使学生掌握机械学科的前沿技术,并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毕业生具有到国内相关研究所、设计院或国有大型企业从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2. 构建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育环境

通过整合校内及机械工程学院的各种资源,以大类系列课程为单位,有效开发并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2],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与多层次实践项目。经过多年努力,我校形成了由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基本培养体系”和“实践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体系”有机融合,校、院两级互动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由“部级创新实验项目”、校级“重庆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及院级“机电一体化创意模型创新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的研究创新实践组成的多层次的创新实践项目体系。2010年学校建立了本科生创新实践中心,以“创新实践班”、“创新团队”等形式组织开展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开展创新实验实践活动的平台。

(2)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最大限度地开发与课程密切相关的新实验,引导学生组建团队研究小组,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选做实验或自行设计实验。对于实验项目,学生可结合生活、工程背景自由选择,在教师指导下,制定出自选实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实验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做到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装置。如以学生为主参与完成的“汽车轮圈跳动自动检测机”、“榨糖生产线均衡压榨自动控制”等项目均被企业生产采用。真正使实验室成为知识运用、能力展示的创新环境。

(3)开发多样化的创新性实验。根据毕业生的反馈意见、结合用人单位的评价及需求情况,重新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有利于能力培养的和有利于综合素质提高的综合设计性机械基础实验比例提高到53%,研究创新性机械基础实验比例提高到25%。对实验内容本身,把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验教学中来,把本专业的新技术、新理论及时吸收到实验教学中来,实验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

(4)充分利用课题资源,做好课程设计。学生在课堂、实验环节获得的知识在课程设计环节得到进一步验证,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融合[3]。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设计,也可以选择科研项目、工程实际问题的一个子模块来进行研究设计。引导学生自建课程设计研究小组,自主选择实验方法、实验仪器和设备,在适度紧张的设计进程中、通过合作完成课程设计的培养目标。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得到更接近于生产实际的练兵,也可以对已经完成的项目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

3. 构建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教育环境

学生能科学合理地参与生产实践和工程实际是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保障[4],构建校—企实践训练平台,为学生提供深度认识企业的机会及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将创新思维的训练与运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1)开展多方合作,建立稳定实习基地[5]。重庆大学机械类专业一直以来有传统并稳定的生产实习企业,近年来又不断建立新的实习点。这些长期的、稳定的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创造了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机械工程学院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已共同建成面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自2009年始与其合作开展“3+1”培养模式,培养本科工程实践型人才。现在,双方正在进行本科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准备工作,使培养的本科工程型毕业生具有从事产品的设计、工艺改进、生产和服务工作,具备独立解决生产与工程项目的能力。

(2)重视过程管理,提高实习质量。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和工程环境是高校的宝贵办学资源,结合教学目标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实习指导教师提前做好企业考察工作,对企业的生产组织、现场管理现状等要心中有数。然后,结合专业实习要求,完善实纲,制定此次的教学方法。同时,学生要预习实纲,了解实习的计划、内容和要求。最后,师生共同制定实习思考题,带着问题去实习,在实践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触发学生主动探索,增加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金梧. 大学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0-12.

[2] 朱正伟,刘东燕,何敏. 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7,(1):76-78.

[3] 谢友柏. 高校的聚焦点是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