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环保社会实践总结范例6篇

低碳环保社会实践总结

低碳环保社会实践总结范文1

城市居民作为城市活动的主体,其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每天都在产生巨大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是低碳生活模式的主要影响要素之一。其次,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标准和实施纲领,不仅对城市居民起着引导和管制的作用,而且为低碳生活模式创建指明了方向,对低碳生活模式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再次,另一个影响低碳生活模式的重要角色———企业,起着拉动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又是城市居民生活的血液和消费的推动者。本次科创即利用调研成果尝试构建一个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和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低碳城市模型。

二、研究框架设计

本次科创重在通过调研扬州市市民低碳生活现状,对该市低碳生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做出相关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公共管理对策与建议,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以扬州市为试点,为以低碳生活为主导的现代城市的构建出谋划策,真正达到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目的。在前期准备阶段,我们了解了实践所在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团队成员展开讨论;同时,我们还设计了调查问卷、低碳常识宣传单,并打印问卷、宣传单。在实践实行阶段,可阐述为“四步走”战略,第一步,对整个社会实践做了个较细致的工作安排、散发低碳常识宣传单以及通过电话联系,与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预定见面时间;第二步,散发调查问卷、采访市环保局的负责人,做好相关记录;第三步,整理、改进问卷以及取得苏宁电器的联系方式,并与相关负责人预定见面时间;第四步,拜访苏宁企业的负责人,做好相关记录以及继续散发调查问卷。在后期资料整理阶段,主要的工作有以下五点:首先,整理了调查问卷,总结归纳实践所得,对所得数据、资料等进行整理汇总;然后,对两次采访内容进行整理和交流;其次,寻找各种此方面的论文和文献;再次,采取部分走访,就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反馈和小结,并完成活动报告填写调查报告;最后,向有关专家老师咨询。

背景分析:

国际国内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已着手为后金融危机时代谋篇布局,面对气候变化日益严峻,走低碳之路已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绿色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2009年8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表明了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向低碳转型。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科技行动计划的四大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上海世博会园区的低碳排放,同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也提醒我们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如何使城市更健康更合理的发展。此外,整个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道路中,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对碳排放的控制与管理成为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建构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以及采取相应的公共管理对策就具有研究的现实意义。

扬州市内背景

近几年来,扬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更加秀美的新扬州为目标,以生态市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三大建设,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城市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努力探索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之路,因此,扬州市低碳生活模式的前景总体是光明的。但是,基于调查的实际情况而言,我们更应该大力普及低碳知识,加强环境文化建设,以此来提高广大市民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使广大市民善待自然,自觉环保,形成与环境友好的低碳城市。

二、现状总述

本次科创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对扬州市居民区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扬州市居民的消费正渐趋低碳化,但是,扬州市民的低碳生活现状不容乐观,较多市民对低碳生活都没有太强的认知度与认可度。此外,较多市民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意识淡薄,缺乏构建低碳生活、保护地球环境的自觉性和使命感,且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全面实现低碳生活的信心。

(一)特点

1.低碳意识淡薄,认可度低下

对于“低碳”这个名词,有70%的当地居民虽听说过,但具体不了解,只有27%的少数居民非常地清楚。此外,在杜绝塑料袋的使用方面,有46%的居民选择了“偶尔这么做”,只有少之又少的1%的居民选择了“一定会这样做”。对此,从广大市民自身角度讲,应逐渐培养成一种对待低碳生活的态度,借助政府机构的现有资源,积极加入到环保志愿者的队伍中,努力践行“低碳”,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从政府相关部门角度讲,政府应真正地携手民众共同去创造美好幸福的家园,真正地走进与深入群众,而非“走近”,更非仅仅停留在无回应的宣传和讲座上。诸如采取官民互动的方式,调遣一批专业人员加以引导和指导由广大市民组建的“心民团”共进一绿色网站建设作业,不仅可以达到在亲自践行的过程中广大市民了解和习得相关低碳知识的效果,而且又能在无形中实现官民互动、互通和互进的局面。

2.全面实现低碳生活,信心缺乏

在全面实现低碳生活公众认可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0%的市民认为一定会全面实现,更多的51.3%的市民持有“可能会”的态度。为了引导广大市民树立全局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从政府相关部门角度讲,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

3.绿色交通工具和节能环保型电器普遍为广大市民接受

在乘坐绿色交通工具的调查情况显示,有35.3%的市民选择“经常会”,有52.7%的市民选择“有时会”,政府部门可以采取与客运公司合作的方式,利用绿色交通工具这个平台,将潜在的52.7%市民逐渐归为原有35.3%的队伍中去。

此外,在空调、脱水机等电器的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又显示了23%的市民选择“一定会这样做”,19%的市民选择“经常这样做”,31%的市民选择“一般会这么做”,这些数据,对于我们政府部门和当今企业,何尝不是一种契机。对此,为了推进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和方向,政府部门可以加大使用环保型电器的优惠政策力度,从而逐步引领广大居民步入低碳化的小康生活,相应,企业也应逐步实现产品从高能耗向低能耗的全面转型,从而降低了企业成本,节约了社会资源,实现了企业盈利,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双赢局面。

(三)研究启示

低碳环保社会实践总结范文2

1、学习考察,了解什么是低碳生活,探寻低碳生活的成功经验和低碳生活带来的好处;

2、低碳生活1+1+1,借此引导市民走低碳生活道路,帮助他们培养低碳生活意识,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城市更快、更好地绿色城市打下基础;

(1)通用图片展的形式,向市民传达节能环保的思想。

(2)用废品小制作展示,向市民传达废品再利用的重要性。

(3)节能环保知识有奖问答活动的开展变相的向市民传达节能环保知识。

3、旧书循环,便利你我,将学校的不同寝室的旧书进行回收,再在其间进行互换利用,倡导节约;

4、我家的低碳日记,队员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每天的衣食住行等的日常生活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低碳意识。

5、低碳环保实践体验天。选择一段街道,进行垃圾清理,维护街道清洁,以自身实际行动来告诉周围的人我们应该爱护环境,低碳生活。

6、深入交流,听取市民对节能环保的意见及建议。

7、整理材料,并思考解决方法。

8、向相关职能部门反映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二、活动步骤:

(一)、前期准备:

1、校内宣传,召集队员

2、团队开会,队员分工,将活动方案交予指导老师审批,请指导老师给予建议

3、收集社会实践经费

4、在市内拉赞助

5、在图书馆及网上查找节能环保的相关知识

6、宣传资料的整理

7、联系市市团委、市环保局及市上里古镇

8、联系日报、晚报、电视台等媒体及视频采集

9、宣传所需的用品及药品

10、组织队员学习了解此次社会实践的注意事项

11、横幅、队旗制作

12、联络员

13、总协调、总后勤

(二)、活动过程:

校内:

开展校内低碳生活体验周,即参加此次社会实践的成员,在20周体验低碳生活。

1、19周前,进行学校低碳生活介绍与培训会议,让队员有所宣传,有具体实行措施。

2、队员向其宿舍的人宣传低碳环保知识和方法,为使低碳环保保持深入长久,(最好打印一份纸质档贴于门口)。并收集矿泉水瓶和旧书。

3、队员动员其宿舍成员做一周的低碳生活体验。

4、向队员以电子档的形式发放反馈表,了解参加活动的人在20周内实施低碳环保生活的情况。

5、结束后,每个宿舍写一份参加了这次活动的感受。

低碳环保社会实践总结范文3

【关键词】低碳经济 温室气体 低碳战略

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与条件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日益加剧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短缺,人们在尽情享受工业化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地球大气环境容量和化石能源利用的有限性。因此,传统的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道路慢慢被各国相继摒弃,兼顾经济与环境的新兴发展模式成为现今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发展潮流。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它注重通过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和低碳、无碳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旨在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是高度一致的。随着世界范围内低碳发展风潮的形成,我们也认识到,低碳经济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且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全新变革,它的出现为工业社会敲响了警钟并指明了方向。只有在这场变革中掌握机会,才能在未来的世界发展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

实际上,早在“低碳经济”概念诞生之前,我国就开始着手相关环保政策的建设。《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早就提出了以价格手段节约能源,以技术和制度手段提高能源效率,并逐步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发水电和核电,推广新能源的目标。2004年颁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要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尽快扭转近年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的趋势。此外,《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新伙伴计划意向宣言》和《中国和欧盟气候变化联合宣言》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鼓励节能减排和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做出了总体的规划,这也充分展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减排的坚定决心和诚意。

在节能减排方面,中国坚持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基础和企业为主体,在全社会共同参与下,进行广泛深入的实践,全面推进节能。为了实现“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我国对以煤为代表的旧能源进行了大规模淘汰整合,通过关停小火电厂、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更新污染处理设备等措施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在对旧能源进行改造的同时,中国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新能源进行了积极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

随着一系列实践活动,节能减排的低碳发展观念在我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成为一股全新的引领风潮和发展方向。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比重也有了显著提升,污染物排放也有所控制。但是,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我国走低碳发展之路必须面对的种种现实问题。我国现在的低碳经济还停留在粗糙的、不成熟的初级阶段,只有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总结问题、思考原因、并及时提出应对措施,我国才能把握机会在低碳发展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我国虽然颁布了诸多关于环保的政策和法规,并制订了明确的约束性指标,然而其执行、监管和制约机制却并未健全。制度建设的欠缺,使国家各个发展领域未能与低碳经济形成配套的措施和,导致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指标浮于表面。在能源领域除了阶段性关停小火电厂之外,并没有类似于可再生能源配额等具体的政策去对电力供应中来自可再生能源的部分提出要求,这导致低碳新能源的推广缓慢。在市场化发展中只有模糊的导向性鼓励,没有强制性的二氧化碳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或者税费补贴等量化的财政制度对企业的能源利用结构和效率进行激励制约,这使得企业无法在低碳市场获得制度保护。在金融领域中,对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的融资问题和碳金融交易问题没有明确的具有权威性的规定,这使资金的筹集和运作难以进行。在技术领域中,对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新能源开发等技术的研究方向问题没有详细的战略规划,资金来源没有稳定的保障,与国外的合作没有有效的开展方案。这一系列的制度缺陷让低碳经济发展束之高阁,难以落实。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低碳之路更为曲折艰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上升期。在这一历史阶段的经济结构中,工业占据主体地位,对能源存在着极大的渴求和严重的依赖,再加上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不合理和能源利用水平的低下,这种依赖得到加剧和扩大。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快速普及的交通工具又加剧了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的居高不下。这一历史发展阶段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和碳排放量将呈持续上升状态,这对我国的低碳发展之路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效用效率,控制工业、建筑业和交通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是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大瓶颈。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

中国目前的节能减排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更多的问题也随之暴露了出来,原有的发展思路和方式必须在发展中得到不断的修正。因此,借鉴国内低碳经济发展的初步实践经验和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经验,总结上一阶段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在保证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上,我国未来的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围绕着以政府为主导带动企业参与,以技术创新带动效益提升,以局部示范带动整体发展,以实践探索带动制度创新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推动和实施。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带动企业的积极参与,这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尽管市场能最有效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尚未获得成熟充分的发展,在追求速度的大环境下,期望依靠市场去提高经济质量是不现实的,况且中国市场内部的不均衡也使其作用的发挥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此外,低碳经济之于中国本身就是一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先进模式,所必须的大量资金、技术和政策是市场机制无法为之解决的,所必须考虑的产业布局、能源结构和社会福利也是市场所无法发挥作用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政府能从宏观上把握低碳经济发展的大局,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自上而下地推动其渐进发展。即使是在国外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也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宏观调控归根结底还是需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的,市场的主体是企业,没有企业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没有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政府的政策就是无源之水,不可能长期发挥作用。

从技术创新出发,带动能源结构优化,提高经济效益,是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最佳着眼点。对比技术和制度两大手段可以发现,靠制度的强制性去优化能源和经济结构困难重重且收效甚微,因为它超越了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在一定的条件下,制度不仅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反而会要求企业以牺牲效益为代价,这不仅不能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反而适得其反产生了反作用力,甚至扰乱了市场的正常步伐,最终阻碍了国内经济目标的实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作为基础,制度的执行力自然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但我国的国情相对要复杂得多,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上文所述,宏观调控的目的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最终还是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如果没有切实的经济效益,低碳经济将是更为遥远的一个发展目标。所以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可行之路是先从技术入手,用技术的进步来提高能源效率,用更清洁高效的新能源来代替旧能源,用更低的成本来处理碳排放物,用新的创收点来吸引企业的目光。

大力开展低碳经济发展的试点工作,以局部的发展来推进整体进步,是符合现实中国国情的可行策略。从国外发达国家看,全民性低碳经济浪潮已经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然而对于中国而言,这种全民式的推进是不可行的。一方面,由于中国正处在工业发展上升期的特殊历史阶段,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特征与要求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存在根本冲突,此时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则势必会牺牲经济发展目标,这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中国地广人多,各地区、各行业经济发展状况参差不齐,这种经济系统内部的不均衡性要求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地区和行业采取不同的策略、不同的节奏。如果采取整齐划一的推进策略,既达不到既定的减排目标,也会产生扰乱国内经济步伐的弊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从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局部地区入手,建立一个个低碳经济发展的示范点,这样既比较容易进行低碳经济的各种实践和探索,能在短时期内有效地积累起相关经验,同时也避免了大范围开展所带来的经济紊乱的风险。

正如上文所述,制度如果在市场中不能获得有效彻底的执行,那么它的制定就是无意义的。市场有它本身的规律,在实践中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制度,以实践带动制度的建设是符合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的有效手段。对于一个正处在上升期的国家而言,各种层出不穷的不确定因素和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极大地弱化了制度的执行力。在前一阶段的实践中可以看出,政府一直试图在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等方面建立一些被发达国家所广泛推行的低碳制度,但是由于缺乏经济创收点做支撑、缺乏社会实践做基础,这些制度慢慢被束之高阁难以践行。我们不可否认制度的确使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推行它本身所付出的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相比,制度的作用被大打折扣。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建设之路注定比发达国家更为坎坷曲折,迫于现实状况,我们可以把精力从制度的完善上暂时解放出来,转而去进行更多的低碳实践。不管是开发技术生产力还是建立局部低碳试点,当有了低碳市场的雏形之后,也就出现了对制度创新的极度需求,此时我们再去设计符合市场所需要的制度,它的执行力才会更具现实可行性,毕竟制度的意义是规范秩序,而不是束缚实践。

低碳环保社会实践总结范文4

关键词: 校园低碳教育 价值反思 路径选择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变暖问题正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国就节能减排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低碳”一词成为与会各方讨论热点。低碳生活,即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种生活方式,近年来,正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现如今,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开展已成为国家的发展重点。学生团体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是文化传播的先锋力量,承担着传播低碳文化的重任。因此,如能够将低碳生活的理念率先在校园中普及,对低碳生活理念在社会的普及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低碳教育的内涵、目的与特征

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1]。这是国际上第一次将“低碳”作为环境保护日主题,以促进低碳更为广泛、更为深层次的传播。低碳教育开展的目的是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低碳理念,并且将低碳思想与生活相结合,最终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标。低碳教育实质上响应了全球进行环境教育的发展趋势,不仅是对人们低碳意思的一种教育,而且是对人们环保意识的一种教育。低碳教育具有广泛的学科交流性、社会普及性及现实意义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动其快速发展。

二、当前校园中低碳生活的普及情况

1.关于低碳生活的问卷调查。

为了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群体对低碳生活的认识情况,我们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抽样开展了《关于低碳与府谷居民生活,环境保护的问卷调查》。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4份,回收24份,回收率100%。调查问题共分为两类,即总体概念与具体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1)总体概念。①对低碳经济的了解程度:十分了解1人,占4%;了解14人,占58%;知道一点9人,占38%;完全不了解0人。②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十分熟悉13人,占54%;一般11人,占46%;不了解0人。(2)具体问题。①购物中塑料袋使用情况:每次使用2人,占9%;经常使用8人,占33%;不经常使用14人,占58%;不使用0人。②出行方式:公交车3人,占13%;自行车1人,占4%;私家车3人,占13%;步行17人,占70%。③使用完电器后做法:待机5人,占21%;关机6人,占25%;关机并拔掉电源13人,占54%。④废旧电池的处理方式:送到指定地点7人,占29%;随意丢弃3人,占13%;没注意过14人,占58%。

2.低碳生活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首先,对于低碳与温室效应这两个总体概念,从调查结果看,学生明显对于温室效应更为了解。温室效应的概念先于低碳生活出现,且已成为课堂教育的一部分,因此,相对于低碳生活,温室效应也更为学生们所熟知。这也为我们在校园内成功推广低碳生活理念提供了依据。

其次,在四项与低碳生活有关的问题回答中,同学们也表现出了较强的节能意识,但环保意识有明显欠缺。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节能经济的几大出行方式成为同学们的首选。出门选择公交车、自行车、步行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近90%。由此可见,在特定环境与客观条件下,简便快捷的交通方式是学生群体的主要选择。使用完电器后是否拔去插头是本次调查的重点问题之一。用完电器后选择待机的占21%,所占比例较高。同时,有54%的学生在关闭电器后拔去插头。在这个问题上同学们表现出两个方面,有一部分同学有很强的节电意识,而另一部分同学的节电意识较为欠缺。关于塑料袋使用的问题上,调查结果不是十分乐观,仍有接近半数的学生每次使用或经常使用塑料袋。在实际访谈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学生在大型商场中购物时能控制塑料袋的使用,但在平时购买的物品过程中,塑料袋的使用量仍十分巨大,并且商家不收取任何费用。由此可见,塑料袋的使用情况仍较为严重,学生们仍没有树立起出门购物使用环保袋的概念。在所有问题中,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问题最为严重,71%的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使用完后的电池,选择随意丢弃的比例超过10%。由此项调查可见,学生的环境保护意思仍存在不足。

3.校园中的非低碳现实。

“低碳”一词已在校园中出现,且在一部分学生群体中引起了较大反响,越来越多的学生投身到了宣传低碳的活动当中。但是,低碳生活理念还未在校园内完全普及,校园中仍存在较多非低碳行为。以下就是我们所见的一些非低碳行为。首先是校园中的空调使用问题。教室里的空调为公有物品,学生们可以自行开启,且开启时间与设置的温度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室内温度经常性过低。同时,在开空调同时开窗的现象也时常发生。这样的行为明显增加了能源的使用量,与现今推行的低碳理念不符。其次,学生在宿舍中的用电情况也不容乐观,尤以电脑的使用问题最为突出。在平时上课离开宿舍过程中,仍有相当一部分电脑处于开机状态,没有关闭。在夜晚关闭电脑后,很多同学仍未养成拔掉插头的习惯。另外,宿舍内电灯长时间不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4.校园低碳教育现状与不足。

目前,高等综合性院校普遍设有环境保护类专业,提供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学[2]。同时,在一些相关学科教育中,穿插有环境保护知识,使这些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但当前低碳教育仍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课堂教育存在不足。绝大部分学生通过环境保护方面的选修课来了解低碳知识,但课堂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上课内容不系统等情况普遍存在,影响了课堂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开展环保宣传知识力度不足。一些学校并未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学生社团开展的环保活动较少,使得环保知识在校园传播相对不足。

综合以上所列情况与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学生具有一定的环保、低碳意识;2.学生将低碳意识与理念与生活的结合能力较差;3.实际生活中,学生群体的浪费现象仍较为严重;4.当前学校在环境、低碳方面的教育存在缺失。

三、在校园内推广低碳教育的价值反思

1.低碳教育是响应国家号召的必然要求。

在校园内推广低碳生活理念是对国家政策的响应。在2009年8月13日,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努力实现“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等目标[3]。在2009年12月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延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些承诺与目标的完成,不仅要政府、企业出力,在能源开发、产业结构等方面不断调整与创新,而且要社会中的普通人积极参与,为此承诺作出贡献。在校园内推广低碳生活理念,能使学生群体充分了解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在生活中践行低碳理念。

2.低碳教育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为和谐校园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的行为并同时展示学校文化。低碳生活在校园中的推广,有以下几层意义。首先,从浅层意义上说,如果低碳生活理念能够深入到学生日常行为中,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节水、节电等与低碳相关细节,将大大节省学校在能源方面的支出,使学校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发展方向。其次,在学校中推行低碳生活理念,能够树立起一种新的校园文化,更进一步甚至能上升为一种学校精神。这样一所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有节约、环保的理念,在将来的社会中,也能够引领新的社会风气。最后,学生作为创造力最为出众的群体,能在学习低碳理念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所学,在开发新能源、研究新产品、改造旧物品等方面,提出自己的创新思维与方法,为节能减排提供新的思路,这也是在校园内推广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的重要原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低碳教育丰富了学校德育的内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校园推广低碳生活理念对个人有重要影响。首先,低碳生活的推广能提升个人品质。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低碳生活的实践正是对勤俭节约的最好诠释。其次,低碳生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范本,低碳生活的推行不仅为个人经济方面提供了帮助,而且其推行的健康生活方式对人们身体健康也有显著的帮助。最后,低碳生活理念在校园的推广有更广阔的教育意义。个体学生作为低碳教育的落脚点,通过对其的教育,进而可辐射范围更广的人群,包括学生的家庭成员、周边的社区民众,达到以点带面、教育大众的目的,从而完成低碳生活理念在整个社会的普及。因此对于学生群体的低碳教育,不仅对其个人有重要意义,而且是在学校、社会推广低碳生活理念的重要途径。

四、在校园内推广低碳教育的路径选择

1.加强政策引导,努力营造低碳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学校政策与学校文化对学生有重大影响。校园内的主流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行为,校园的政策法规经过反复强调能够迅速让学生接受,通过这两条途径,我们能够快速且有效地在学生脑海中树立低碳生活的思想。因此,学校制定与低碳有关的政策对在校园内推广低碳经济有重大意义,且在当前形势下,已刻不容缓。

(1)学校可以投入一定量专项资金用于低碳方面的研究,鼓励本校师生积极开展低碳的研究,促进低碳的快速发展。

(2)学校可组织开展各类研讨会,促进低碳文化交流研讨,充分了解当前先进的低碳研究,从而加快自身的低碳建设,推广低碳生活。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寓低碳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教师是知识与文化的直接传播人,先进文化通过教师在课堂传授,更易被学生接受,使知识的传播事半功倍。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课堂中所传授的知识往往会被学生着重记忆、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对低碳知识的讲解,对于低碳生活理念在校园内推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真正做到对低碳生活理念的介绍与推广。第一,要认清低碳生活、低碳经济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将低碳理念放在重要位置。第二,要努力接触并获取与低碳有关的知识,在教育学生之前,丰富自己的知识,加深对低碳的理解。第三,在课堂教育过程中要与自己的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对低碳进行深层次思考。第四,要鼓励学生在低碳领域的探索,激发学生在学科基础上对于低碳领域事物的创造性。第五,相关学科的教师也可将自己的发明创造或学术研究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研究创造的热情。

3.以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群体是校园真正落实低碳生活的主体,学生的行动对于校园低碳生活的开展起决定性作用。学生了解低碳经济可以从多方面进行。首先,可以通过网络、电台、报纸等新闻传播媒介。现如今,传媒工具正越来越多地被大众接受,学生们也越来越习惯从中获得自己所需信息。低碳作为近期的热点话题,媒体对此有大量报道,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所需低碳知识。其次,可以通过课堂。在环境、化学、能源等课堂中,因其与低碳的息息相关性,教师会大量涉及低碳知识。学生可以有目的地选择这些课程,学习低碳知识,并将其推广应用。最后,可以通过学生团体。学生团体中存在与环境保护等有关的社团,这些社团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校园内开展低碳知识的宣传。其形式可包括图片展览、宣传板报、名师讲堂等。我们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发现图片展览效果突出。我们团队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进行了名为“节能低碳・绿色生活”环保宣传活动。团队成员先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与低碳有关的图片及相关资料,筛选后挑出具有代表性图片30余张,于2010年7月19日在府谷中学进行了这次图片展览。在展览过程中,团队成员向在场同学讲解了图片向人们传递的低碳信息,同时,成员也结合自身的经历,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些低碳小窍门,并向同学们发出了“节能低碳、绿色生活”的倡议。这次活动在参与学生中引起了较大反响,参加活动的学生纷纷表示支持低碳经济,会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更多地了解低碳经济,并将低碳理念实际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学生接触面广、活动丰富、接受能力强的特点是对低碳生活理念在校园内推广的有力支撑。

低碳经济在当今与将来会一直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在全球日益变暖、环境不断恶化、化石能源接近枯竭的今天,低碳已不仅是一种口号,更是我们迫切需要实行的发展模式。低碳理念在全社会的普及传播,需要一个切入点,而校园正是这样一个文化传播点,在校园推广低碳生活理念,十分有利于低碳生活、低碳经济未来在整个社会的推广。低碳生活正在校园内新兴发展,但我们仍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面对复杂的环境条件,低碳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教师、学生和关心低碳事业的人共同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申秀英,刘沛林,徐美.低碳理念下的环境教育优化研究[J].教育评论,2010,(1).

[2]王磊.论我国高校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2).

[3]麻东锋.关于高等学校引入低碳教育的思考[J].北方环境,2010,(2).

低碳环保社会实践总结范文5

生态消费是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后为人们广泛关注的消费观念,它对物种、环境等生态安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实践中,它并没有走出可持续消费的实践范围,与绿色消费也非常接近,但在理论形态上,“生态消费含义的确定和蕴涵的内核是建立在生态主义道德基础上的”[1]。生态主义把万物的自我生存价值提高到与人等同的高度,从根本上摧毁了人高于万物的“人类中心主义”执拗。生态消费主张反映了现代人对流行了几千年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反省,是把生态主义的理念转化为人的现实行为的一种尝试。因此,生态消费在理论上更具彻底性。不过,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生态消费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其界限也日益模糊,其价值目标、理论形态及实践行为也基本趋于一致。低碳消费目前尚无标准的定义。从各国的具体做法看,低碳消费着力于由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环境危机问题的解决,它融合了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生态消费的价值理念,强调人的消费活动与环境保护、社会和谐、人的健康的统一。低碳消费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直接目标,旨在化解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永续发展,保障人的健康的消费方式。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低碳。即要求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尽量使用低碳材料和低碳产品,不用或少用高碳材料和高碳产品,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低碳消费最明显、最突出的特征。(2)环保。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低碳消费的一个基本目标。低碳消费的这一价值目标必然要求人们在消费活动中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自觉选择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方式。(3)节约。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消费主义主导下对物质消费的偏好,对资源的过度消耗,是当今消费领域的一大痼疾。它不仅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节制过多的物质欲望,减少对物质资料的过度消费,尤其是对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提高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避免浪费,尽可能对消费品进行循环利用就成了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生态消费及低碳消费的一致要求。(4)健康。有益于人的健康,这是对消费的最基本要求。低碳消费要求人们改变对物质消费的过分偏好,强调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的全面均衡发展,更加重视人的身心协调健康发展。(5)公正。“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是低碳消费的一个基本要求。这一要求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自然资源和环境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具有最大公共性,以及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的欲望的有限性。因此,在低碳消费语境下,人的消费应当秉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每个人包括下一代人都有平等消费资源、享受环境的权利和不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义务,个人的消费自由不应当损害他人的消费权利。

福建省发展低碳消费的现状分析

1.在政策制度方面。福建省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低碳消费的发展,但相关政策制度有待完善。自2002年国家批准福建省作为生态省试点以来,福建省政府就一直非常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出台了《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福建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暂行规定》、《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等生态环境建设专门规划、制度。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福建省政府又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生活方式的主张。政府对发展低碳消费的重视将是福建省发展低碳消费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不过,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还处在规划、宣传、试点阶段,相关配套政策制度的制定、完善还需要一段时间。2.在居民消费观念方面。一方面,福建省居民具有良好的亲环境消费教育宣传基础;另一方面,居民低碳消费观念仍没建立起来,高碳消费积习难改。2002年以来,围绕生态省建设,福建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生态文明的教育宣传活动,建立了较好的亲环境消费教育宣传基础。随着低碳消费理念的提出,福建省又进行了广泛的低碳消费教育宣传。如把低碳经济知识、理论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2010年,开展了“与‘6•18’一起低碳”的大型系列宣传活动;2011年,开展了“低碳照明八闽行”活动,大力推行“低碳办公”、“低碳机关”等低碳实践活动。这些都对提高福建省居民低碳消费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低碳消费提出的时间不长,人们的低碳消费观念尚未建立起来,加之当前缺乏完善的低碳消费的引导、监管政策制度,低碳消费市场处于无序发展中,低碳消费环境较差,低碳消费的成本、风险都较高。因此,在现实消费实践中,低碳消费雷声大雨点小,“过度消费”、“便利消费”、“面子消费”等高碳消费行为仍然非常普遍。3.在居民低碳消费能力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但整体上福建省居民低碳消费能力仍比较低。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2.7%[2],“十一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3.8%,地区总产值、财政总收入比2005年翻一翻[3]。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5%和8.3%。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10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750元,比2005年增长了67.72%;2010年,福建农村人均消费支出5498.33元,比2005年增长了67%[3]。但是,低碳消费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消费:一方面,由于低碳产品大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制成,企业技术研发、生产工艺创新以及市场开拓费用相对高昂,其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都远远高于普通产品;另一方面,在消费结构上更加重视文化、旅游休闲等精神性、享受性消费。这种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消费方式需要消费者有较高的消费能力,而福建省居民总体上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收入差距较大、社会保障还不够健全、住房消费压力较大等,其消费能力还明显达不到低碳消费的要求。4.在低碳产品供给能力方面。福建省在生态建设、资源禀赋、能源特点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和优势,但总体上其基础还比较薄弱,优势也没有充分加以利用,低碳产品供给能力明显不足。在低碳产业方面,自“十一五”以来,福建省抓实推进生态省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这为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其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没有完整的产业链、缺乏核心技术等。在软件方面,尚存在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系统性缺陷。在能源方面,一方面,传统化石能源匮乏,“三无”(无油、无气、无优质煤)是福建省传统能源的特点;另一方面,低碳能源蕴藏丰富,拥有丰富的水能、太阳能、风能、森林生物质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因此,福建具备发展低碳能源的强大动力与巨大潜能。但目前福建省低碳能源的利用明显不足:2010年,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1.4%,水能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4.2%,天然气能和风能合计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4%,尚不足5%[3],潮汐能、森林生物质能尚未有效利用。毫无疑问,这些都将制约福建省低碳经济、低碳产业的发展,影响福建省低碳产品的供给能力。此外,福建是个多山地区,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森林覆盖率高达63.10%[4],居全国之首,自然保护区多达92个[5],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同时,福建历史文化悠久,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化丰富、特色鲜明,其“妈祖文化”、“客家祖地文化”、“闽南茶文化”、“南音”、“船政文化”等极具地方特点。但福建省在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低碳旅游的开发利用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整体上开发利用不足,配套设施(如交通、景区服务、安保设施及商业服务设施)不完整,旅游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消费者的旅游费用较高、旅游风险较大。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福建省低碳旅游成为大众消费对象。

福建省发展低碳消费的实现路径

低碳环保社会实践总结范文6

1低碳型大学园区的提出

“低碳”一词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是通过降低因人类活动(主要包括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导致的以二氧化碳为主体的温室气体排放,最终降低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使之恢复到不对人类构成严重威胁的水平[1]。在2009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总书记发表了《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特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和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已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在这一进程中,大学由于其独特的科研、教育属性以及人员多、能耗大的特点,理应打造低碳型的大学园区,并努力成为低碳经济的推动者、实践者和低碳生活的倡导者、传播者。遵循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所谓低碳型大学园区就是在学校的日常运行过程中,通过教育引导、强化管理、改进技术和设施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广大师生遵循低碳环保理念,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在整个大学园区内营造低碳文化、低碳管理和低碳科技在内的全低碳校园环境,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构建和谐文明的绿色校园,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型大学园区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在各行业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理应扮演重要的角色并走在时代的前列,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是时代赋予大学的神圣职责。首先,大学人员多,能耗大,社会关注度高,在节能降耗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以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144.7万人测算,如果我国高校能源消耗生均降低15%,水消耗降低15%,全国高校每年可以节能249.3万吨标准煤,相当于一个76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全年生活用能总量;全国高校每年节水4.671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500万特大城市全年生活用水总量[2]。因此,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会取得较为显著的节能效果,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和轰动效应。其次,大学科研性强,学生素质高,人员流动快,更有利于引导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大学是知识和人才的聚集区:一方面,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崇尚低碳的文明行为接受最快,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认识更为深刻;另一方面,低碳型大学园区能够使大学生长期受低碳文化环境的熏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低碳的生活方式,激发大学生对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的开发研究,使他们毕业后像绿色的种子一样播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2.2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是学校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迅猛发展和高校的扩招,高校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据2008年数据统计,全国高校总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9.6%,总的用水量占全国城镇生活用水总量的8.14%。高校人均生活用煤是全国人均生活用能的4倍,人均生活用水是全国城镇人均生活用水的两倍[3]。能源消耗量的增加直接导致消费开支逐年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高校的能源消费支出已占其总支出的1/10~1/7,有些高校甚至达到1/5~1/4。如此高的能耗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由于学校管理滞后,长明灯、长流水、剩饭剩菜等浪费现象严重所致,这已成为高校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着办学效益。也可以说,能源的超支和浪费已成为高校发展的又一“瓶颈”。因此,节能减排,创建低碳型大学园区对高校而言势在必行,通过低碳型大学园区建设,高校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办学成本,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从目前全国200所示范高校实施低碳化建设情况看,生均能耗水耗和能源的支出明显下降,生均的电耗每年484千瓦时,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4%,实现节能67万吨标煤,节水3亿吨[3];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高校加强自身管理,改善校园环境,增强科技含量,从软件环境到硬件设施全面提升学校形象,提高其社会声誉。

2.3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在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过程中,人才尤其是具有低碳理念和低碳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纲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发能源资源等经济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和责任,学校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把培养具有低碳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低碳型大学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充分认识低碳的重要性,培养绿色低碳的行为理念,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资源综合利用意识;有利于促使大学生将低碳理念转化为自觉的低碳行动,形成人人讲节约、处处行低碳的良性环境;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发展低碳科技领域的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有利于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此外由于大学生的流动性强,还有利于低碳理念、低碳生活方式、低碳技术的推广和传播。

3低碳型大学园区的建设思路

3.1营造良好的低碳校园文化高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低碳,倡导低碳,塑造高品质的低碳文化,营造良好的低碳环境,这是低碳型大学园区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一是要加强低碳理念宣传和引导,要通过宣传手册、倡议书、校报、校园网、校讯通、校园广播等多种媒介向广大师生传递低碳理念,宣传节能减排知识,引导低碳绿色生活。二是要加强低碳课堂教育,高校要积极推进低碳教育进课堂工作,要把低碳教育列入对大学生的形势教育和素质教育内容,开设环境污染控制、可再生资源利用、新能源与节能减排等相关内容的公共选修课程,定期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绿色环保专题讲座,有条件的高校要开设环境科学工程专业,实行专业化的特色教育。三是要开展低碳实践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粒粮、每一张纸、每一支笔、每一升油”等系列节能活动,让每位师生在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觉地践行低碳行为;开展低碳学生寝室、低碳班级和低碳学院(系)的评比活动,形成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共创低碳环境的良性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开展“低碳金点子、低碳征文、低碳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低碳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低碳活动。四是要鼓励绿色科技创新,高校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现有的资源和科研平台,通过组织节能减排科技竞赛等活动,鼓励大学生在环境污染控制、清洁生产、节约能源、循环经济、新能源与技术、环境法制建设等诸多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与实践,积极探索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五是要加强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加强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积极加入“全国高校节能联盟”,及时掌握相关政策和节能动态,共同为建设低碳校园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组织间的合作,促进绿色节能新技术、新产品进校园和绿色科技成果的转化。

3.2落实全方位的低碳管理措施创建低碳型大学园区除依靠个人自觉和道德约束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并落实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低碳管理制度和措施,这是低碳型大学园区建设的关键和有力保障。第一,加强组织建设,低碳型大学园区的建设涉及到学校的各个角落和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一个部门或几处部门的事情。因此,高校要把低碳型大学园区的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来抓,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长任组长,主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校办、学生处、资产、财务、后勤、基建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低碳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订低碳校园建设中长期规划,落实各部门工作责任,对学校低碳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督促、考评和奖惩。第二,要建立能源量化管理机制,高校要根据实际需要,核定各部门和公共区域用能指标,安装水电暖等能耗计量设施,实行能源目标责任制。能划归部门管理的划归部门管理,不能划归部门管理的公共教室、实验室等公共区域指定由后勤、科研等部门进行管理。对非独立核算部门及公共区域实行“节约奖励,超支自负”的管理办法,对校办产业、后勤产业等独立核算部门采用“谁使用,谁付费”的管理办法,强化成本核算,降低能耗。第三,健全低碳管理制度,既要建立水、电、气、暖、大功率电器或大型仪器设备、办公耗材、公务车辆等各个分项的用能管理制度,又要建立实验室、学生宿舍、教室等固定区域或重点区域的低碳管理办法,要将低碳管理纳入全面的制度建设中。第四,建立能耗公示、能耗统计和能耗分析机制,为促使各部门之间更好地开展低碳工作,每月应通过校园网等媒介公示各部门的能耗情况,从与本部门的纵向和与其他部门的横向能耗对比中,找差距,促整改。与此同时,每学期要分类分项地对全校能耗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挖掘节能空间,促进低碳校园建设。第五,建立有效监督机制,针对低碳校园创建工作,在部门自检、学校联检的基础上,实行监督奖励。开通监督电话和监督网络平台,发动广大师生对能源浪费现象监督举报,对举报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定期将监督检查情况面向全校进行通报。第六,建立考评奖惩机制,按照能源目标管理的要求,强调各部门领导为各部门低碳建设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并将低碳工作作为年终对部门和各级领导的重要考核内容。对做出突出贡献或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奖励,同时对存在问题的部门和责任人给予相应的惩罚。

3.3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设施科技就是生产力,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设施是低碳型大学园区建设的必要支撑。在环境建设方面,要充分合理利用校园土地,提高校园绿化率,按照生态平衡原理,合理选用树种,合理搭配乔、灌和草坪种植,实现校园绿地的均衡布局与绿地景观的品质提升。此外,要积极实施透水性道路铺装,合理建设和利用人工水系,营造自然和谐的校园环境,努力打造生态化的绿色校园。在节水方面,要采用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加强水的循环利用和雨水回收,将经过处理后的中水和收集到的雨水充分用于厕所冲洗、道路喷洒、校园绿化以及人工水系。要合理安装节水装置,依托校园一卡通结算平台,在学生浴室安装卡式智能冲水器,开水房安装卡式节水控制器,实行刷卡计量收费;厕所、水房等用水部位安装红外感应节水器、红外感应节水阀、自动节水器、自动冲水器等节水设备;校园绿地安装喷灌、微灌节水设施。在节电方面,淘汰普通灯具,教室、公寓、实验室、办公室等室内公共场所积极采用LED、无极灯、三基色荧光灯或T5型节能灯等绿色节能灯具;学生宿舍安装智能控电系统,同时实行刷卡计量用电;教室、图书馆等学习场所安装“远红外节电感应装置”,用科技手段避免长明灯现象;路灯采用智能无线网络节电控制系统,利用“时控+光控”的方式对任意一盏路灯或一段路灯进行个性化控制。在节热方面,采用供热按量计费管理方式,做好供热管道和外墙墙体的保温,使用双层中空玻璃,最大程度减少热损;改造供热管网的水平衡调控系统,实现分区分时供热控制,根据学校不同建筑、不同使用特点实行分时段供暖。白天保证教学办公区正常供暖,适当降低学生宿舍温度;夜晚保证学生宿舍正常供暖,适当降低教学办公区温度;学校放假期间,校园供暖低温运行。在绿色能源利用方面,充分利用太阳能热水和照明,安装太阳能集热器和太阳能电池板等热水和发电装置,用于浴室、开水房、食堂用水和路灯照明;校园地下建筑可采用太阳能聚光传输技术,直接引入太阳光进行采光或辅助照明。对于新建图书馆、会堂等大型公共建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先进的地源热泵和水蓄冷、冰蓄冷技术,充分提取地能的热源和冷源,用于冬季取暖和夏季制冷。此外,高校还要积极推进智能化能耗监管平台的建设,借助于各类传感监控设备,通过远程数据采集和系统分析,实现对供电系统、供暖系统、给水系统、路灯及空调等耗能部位全方位立体式的实时监测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