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音乐文化论文范例6篇

大众音乐文化论文

大众音乐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群众音乐文化;文化创作;途径;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一、群众音乐文化创作的意义

近年来,群众音乐文化创作影响不断扩大,创作需求也不断提升。群众音乐文化是指人民群众为了自身的精神需求进行的自娱自乐自教的音乐文化活动,群众的精神需求是其活动与创作的根据。群众音乐文化创作直接源于群众的精神需求,是群众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群众音乐文化创作水平,丰富群众音乐的创作途径,直接关系到群众精神生活与娱乐活动的质量,也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提高群众音乐文化创作水平要把握整体大局,先要提高群众的欣赏水平,提高业余的音乐创作群众的业务水平,还要提高群众音乐创作的组织水平,其中提高群众音乐欣赏水平是提高群众音乐文化创作水平的基础,而提升业余群众音乐创作水平是关键。提升群众音乐创作的组织水平是保证。

二、提高群众音乐文化创作水平的途径

(一)首先让人们认识到音乐文化创作的重要性

音乐文化作为一种影响人类内心世界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从微观上来看,音乐文化可以充实人的内心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充实人的精神生活,让人们对生活抱有积极向上的态度,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学会关爱他人和关心社会。并且能够培养人们发现美的能力。从宏观角度上来讲,音乐文化虽然只占整个文化系统的一部分,但是它与宏大的经济、政治发展息息相关,如我们所知,政治、经济、文化三者息息相关、互相影响、相互促进,首先,经济是政治文化的基础,政治方针和前景能够有力地影响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是文化对两者的影响却至关重要,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繁荣的文化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够影响政治策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拥有了自己的文化,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等于拥有了独立的灵魂,就等于拥有了支撑这个大家庭发展下去的血液。因此,音乐文化的创作极其重要,它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担起的责任。

(二)为人们群众提供良好的音乐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十分重要,这就和我们经常讨论的人的才能是先天决定还是后天教育决定一样,答案是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后天教育才是决定性因素。音乐的创作也是一样,当人们经常处在一个有音乐的环境中时,他就会不自觉地受到音乐的感染,激发体内的音乐细胞,当有合适的刺激时他们会回想起自己所听到过的音乐,会产生音乐的共鸣,从而让他们把音乐和生活联系起来。就像一些劳动歌曲,这些音乐朴实无华却反映了人们群众的真实生活,成为音乐文化和音乐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知道少数民族大多是能歌善舞,他们的音乐才能很出众,他们的音乐形式更是丰富多彩,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点缀着中国的音乐文化,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他们的音乐中国音乐将会大为逊色。那么,为什么他们的音乐能够如此鲜活饱满呢?如果你曾专门研究过就会得出结论,少数民族比起汉族来显得幽闭一些,久而久之他们拥有了自己的语言,思想也更保守落后,在他们看来,丰收和灾难都是上天的恩赐和惩罚,因此,他们就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舞蹈和歌曲进行感恩和祷告,平时大家喜欢聚在一起唱歌,歌词甚至是随意的,有的地方也有对唱山歌的节目,因此,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也会进行或高或低的音乐创作。由此可以看出,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对于提高群众的音乐创作水平至关重要。

(三)提高人们群众的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音乐创作水平。音乐鉴赏力高的人能够分辨出音乐的好坏和音乐形式的变化,这一能力在他们的音乐创作中能够起到指导作用,让他们能够有良好的音乐情境感。音乐大多来自人们群众的日常生活,平时我们所接触到的古典音乐、轻音乐、交响乐、乡村音乐等众多的形式也是来源于民间,发现于民间,并在民间发展壮大,但是这些仍不够,上面所提到的音乐创作来自于极少数的人,若要更多的人参与到音乐创作中去就需要提高人们群众的音乐鉴赏能力,让他们正确地认识音乐的使用情景和音乐的情感表达,有利于提高人们群众的音乐涵养,提高音乐的敏感性,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音乐创作才能,提高他们的音乐创作途径。

(四)政府和相关组织建立音乐创作的奖励机制

群众的创作和专业人士的创作有很多不同点,群众创作缺少专业的培训,他们更多的是从生活中随机选择自己心动的素材加以创作,这样就必然会引起创作的东西难以成功的弊端;另外,群众创作出来的作品和专业人士的相比缺少宣传渠道,不利于作品推广出去;再有就是草根明星的创作缺少资金和相关设备的支持,这些问题会降低群众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提高群众音乐文化的创作水平。因此,政府和相关组织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创作鼓励机制,给他们建立培训机构,积极鼓励他们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创作并帮助他们进行作品的宣传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鼓励群众进行创作,提高他们的创作质量。

三、结束语

从各个方面提高群众音乐文化者的创作水平,是增强群众音乐文化质量的关键。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我们要以正确的途径增强群众音乐文化者的创作水平,要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正确选择健康的音乐进行欣赏。在提升群众音乐文化者的创作水平过程中,切记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其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多尼 提升群众音乐文化创作水平的路径探析[期刊论文]-青春岁月 2013(15)

大众音乐文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群众文化干部;音乐创作能力;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077-01

群众音乐文化指的是以人民群众作为活动的主体,以自娱自教作为主要的活动方式,以满足群众自身的精神生活需求作为目的,以音乐文化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的一种文化现象[1]。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对群众音乐的创作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群众文化干部提高自身的音乐创作能力成为了时展的必然。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的背景下,对“如何提高群众文化干部的音乐创作能力”这一课题进行相关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群众文化干部音乐创作能力的相关概述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要求的提高以及群众音乐文化的深入发展,完全模仿团队作品、团队形式的音乐演出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群众的需求,而且也难以发挥出群众的音乐潜力[2]。因此,当前我国群众音乐文化的发展需要群众文化音乐干部具有较高的音乐创作能力。具体来说,群众文化干部的音乐创作能力包括作曲和配器两大方面的内容。作曲的技能需要音乐干部掌握作曲的基础,还需要有对本地区的群众创作和民间音乐进行搜集、整理以及加工的能力。配器方面的能力需要的是音乐干部改变单一的单旋律演奏的模式,以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3]。

二、如何提高群众文化干部的音乐创作能力

(一)深入实际、不断丰富音乐创作的内容和形式

当前我国群众音乐文化的形式不够丰富、题材不够广泛,尤其是反应人民新生活、新风貌、新思想等方面的作品相对较少,在轻音乐、抒情音乐、儿童音乐等音乐形式上的表现相对薄弱。针对这一现状,作为群众文化音乐干部,首先要加大音乐创作的投入,创作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音乐题材,丰富舞蹈音乐、轻音乐、民间音乐等多样化的音乐题材。同时,在音乐的内容上,既要有歌颂美好生活的群众歌曲,也要有反映本地区人们生活状态的作品,既要有反映现代题材的作品,也要有反映历史题材的作品。在音乐的形式上,既要有适合群众歌唱的音乐作品,也要有适合独唱独奏的作品,既要有适合各个民族乐队的作品,也要有适合交响乐队的作品[4]。总之,作为群众文化音乐干部,应该要到人民群众的实际当中去,了解群众的音乐水平、爱好以及习惯,结合不同人们的实际需求,创作出符合不同需求的音乐作品,以推动群众音乐的广泛开展和深入普及。

(二)打消偏见、积极引进优秀的音乐创作人才

群众音乐作为群众精神文化的瑰宝,应该由大家来共同创作,而不是少数音乐干部的责任。因此,在进行群众音乐文化的创作过程中,需要相关的干部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积极纳入具有优秀素质的民间音乐创作者。这些优秀人才的引进不但可以为群众音乐的创作带来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作品,同时,由于群众才是群众音乐好坏的检验者,在群众创作、欣赏、演唱等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推动群众音乐创作的改进与完善,最终使得群众音乐创作成为一项具有集体创作意识、合作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的神圣任务和光荣职责,提高人民群众参与音乐创作的积极性。

(三)创新思路、努力探索音乐创作的新发展

创新作为任何一种文化的灵魂,同样也是群众音乐文化生命力的体现。创新思路、努力探索音乐创作的新发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积极了解群众对音乐文化的需求,群众文化音乐干部要对音乐文化的建设方向准确把握,了解新形势下群众对音乐文化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其次,要对音乐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积极的创新,改革音乐作品的固定模式,勇于创新,吸引更多群众的积极参加;最后,音乐文化干部要在传统的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对音乐文化进行相应的修改和更新,让音乐作品能带上新时代的气息,用新的视角来对传统的音乐进行创新,以带给人们群众耳目一新的感觉[5]。

(四)广泛涉猎、提高群众文化干部音乐创作的音乐素养

群众文化干部的音乐素养对群众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群众文化干部的音乐素养不是在短时期内形成的,需要相关音乐干部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以及音乐创作实践中加强对音乐理论的学习和完善,同时,还要广泛地接触大量的音乐作品,应用不同的视角来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并加强与其他干部的共同讨论,以此来提高自身的音乐创作的素养。

(五)善于利用先进设备、丰富音乐文化创作的条件

在当前先进科技的发展以及先进技术改进的基础上,需要相关的音乐干部积极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科技来丰富音乐文化创作的条件,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性、生动性以及直观性来弥补传统的音乐模式的不足,以激发群众音乐文化工作者的灵感和创作的积极性。

三、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到,群众音乐文化作为一种以音乐为活动对象的精神文化活动,对人们群众精神文化的丰富非常关键。而群众文化干部的音乐创作能力对我国群众音乐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只要相关的群众文化干部切实做好深入实际、不断丰富音乐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打消偏见、积极引进优秀的音乐创作人才,创新思路、努力探索音乐创作的新发展,广泛涉猎、提高群众文化干部音乐创作的音乐素养,善于利用先进设备、丰富音乐文化创作的条件等方面的工作,就一定能有效提高群众文化干部的音乐创作能力,进而促进我国群众音乐文化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最终实现我国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的双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均.中国校园歌曲创作大奖赛揭晓《还我一个幻想》荣登榜首[J].音乐世界,2009(05).

[2]王玉兰.个性是歌曲的魅力,情感是歌曲的灵魂[J].黄河之声,2010(07).

[3]何雪飘.谈几首少年歌曲[J].人民音乐,2009(Z1).

大众音乐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音乐文化传播;社会音乐生产;音乐传播;音乐编辑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12)01-

现代传媒的兴起,使得传播链条的社会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方式多元、形态各异的传播行为已经渗透进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实践来看,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繁荣,都离不开传播行为的发生,时值当下的中国音乐学,业已将 “音乐传播学”列为新时期重点培植的学科。对于音乐传播学的研究,曾遂今指出:“从音乐学的角度看,音乐传播学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但绝不是音乐学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不应当是音乐学与传播学的简单相加。音乐传播学,是音乐学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思维方式发展条件技术下的新学科的拓展与延伸,是对音乐传播现象考察、研究、思考而形成的学问。音乐传播学不是传播学,但传播学是音乐传播学的学科基础、知识基础、观念基础。” (1)笔者想起修海林曾对音乐传播学的学科内容给予这样的论解:“音乐传播学是以历史文化生活中的人类音乐活动及其传播的行为与方式、传播的途径与媒介、传播中的传者与受者的关系,以及形成的某种传播理论等现象为研究对象。”(2)结合相关论述,笔者发现无论是从宏观视阈的学科界定还是微观层面上的理论阐释,作为传播主体的“人”始终贯穿在整个传播学研究的架构当中,作为音乐传播行为的发端者――“人”是音乐传播机制运行下的社会主体,而我们日常概念中的“音乐文化的传播”,实则是人类相关音乐活动与形态的传播。

对于音乐文化传播中信息的接受与选择构成了音乐传播的行为特质,作为人类音乐传播活动中代表意义的社会实践――音乐编辑活动,被视为音乐文化传播链上的枢纽工程。近年来,音乐学术出版的发展与音乐专业编辑队伍的不断壮大,使得国内音乐编辑出版事业取得了累累硕果。伴随着音乐文化的进步与繁荣,对于国内音乐编辑学科的建立与音乐编辑学术事业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而音乐编辑活动与音乐编辑群体在社会文化传播进程中所发挥的独特功能亦受到研究各界的关注。现实来看,结合当下音乐传播的研究视阈来深

入剖析文化传播中音乐编辑学学术研究是一项必要的学术专题,此项论题不仅有益于社会各界对音乐编辑学科及音乐编辑职业作出更加全面而透彻地认解,更有益于音乐学界在人类优秀音乐文化传承这项长远事业中作出更为积极的探索。

一、音乐文化传播中的音乐编辑行为

从音乐出现在人类生活的那一天起,作为历史文化嬗变的另一种符号,音乐文化本身就被蕴含了社会文化的多重信息,音乐文化记述着人类精神文明创造下的璀璨成果。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思考音乐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认为音乐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气;而从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中亦可以了解音乐与政治兴衰、社会变迁、文化传播的紧密联系。从远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到唐代的宫廷乐舞,无论音乐形态经历着怎样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人类寄托音乐来传达对生活的美好期许,也正是由于这种热切的渴望才激发了人类源源不断的音乐创作灵感。在人类音乐生产活动的早期,社会音乐形态的演变是由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的,音乐表演的门类与音乐文化的形成受到群众音乐审美和民间音乐习俗的影响。这一历史面貌下的音乐创作,或是音乐活动者“口传面授”式的即兴发挥或是其在演出过程中的随意编排,而在潜意识存在中的“音乐编辑思维”(3制约着音乐活动者对于创作内容的提炼与选择,使其根据社会各阶层的音乐需要进行不固定的创作与加工,这种处于萌芽时期的音乐编辑活动规约着音乐活动者的各种传播行为,此时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与音乐传播被融合在一个“三位一体” 的行为范式之中,为图中所示的[1]“音乐编辑行为的萌生阶段”。

该阶段的音乐传播由于文化形态与创作方式的单一和局限,导致了时间与空间格局下音乐信息的流失,直至乐谱成为一种音乐载体出现,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类社会交往与信息交流的需求。雕版印刷术与活字印刷术的诞生是乐谱成为真正意义音乐媒介的开始,技术的更新与效率的提高使得母版乐谱的生命得以无限次的延长,而无以计数地印刷与复制促使音乐文化的传播冲破时间的围栏,信息流通中不稳定与不长远的情况亦得到了质的改善。“音乐编辑行为成型阶段”(图示[2])的显著特征即是音乐编辑这一环节在社会音乐生产中的日益凸显。音乐编辑行为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萌生状态”后,由于乐谱媒介的出现,印刷业的大批量生产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大规模传播,而在乐谱传播的过程中,社会音乐生产逐渐出现了分工明确的创作、表演、记谱、印谱等职业群体,音乐编辑思维指导下的音乐编辑行为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功能环节。音乐编辑行为的个性化发展促成了乐谱媒介在音乐传播中强大的功能发挥,乐谱媒介的界入一定程度上缩短了音乐传播的地域限制与时间限制,同时也为活跃音乐艺术的创作而推波助澜。随着乐谱媒介生产的发展,音乐文化的传播不再满足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集为一体的状态,要求音乐创作从音乐表演活动中分化出来,以更为专业的形式出现。成型期的音乐编辑活动,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对于乐谱媒介的各种记号、不同乐器的标记方式以及不同类别乐谱的版本区别等也已出现步骤清晰的专业方法和编辑流程。社会音乐生产中的职业分工为音乐编辑职业的成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世界文明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飞跃,凝结出视觉与听觉共享的音乐文化形态,音乐编辑活动从最初的朦胧意识到对文化的刻意加工,为人类音乐文化的传播与共享营造出多元渠道。20世纪伊始,电视与电影等电子技术媒介的兴起,颠覆了印刷时代以文字为主要阅读方式的信息传播,从单一符号到具体声像的媒介转换,不仅仅改写了人类对于文化生产的传播习惯,更为音乐文化的繁荣带来又一次质的跨越。显然,传统的音乐编辑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进度,音乐编辑这一职能群体也因为社会生产的需要逐渐从文化的被动接受中解放出来,开始主动地对各类音乐文化进行有机选择。而电子音乐与网络音乐的前后裹挟,社会大众开始倾向于高速便捷、内容丰富的传播方式。音乐编辑活动中技术的更新带来职能的区分,各个门类中的音乐编辑采用精进的编辑手段对各式音乐文化进行技术加工,利用不同的媒介形式将音乐文化信息以多层次、广辐射的方式传播出去。作为接受群体的社会受众,传播学中丹尼斯・麦奎尔曾给予这样的定义“受众既是社会环境――这种社会环境导致相同的兴趣、理解力和信息需求――的产物,也是特定媒介供应模式的产物。”(4)由此可知,受众乃是社会文明发展下的产物,是传播媒介与传播链条中动因的客体,是传播运行的最终指向。作为音乐传播链另一端的音乐受众群体,在音乐媒介的作用下与音乐文化发生着各式各样的联系。从音乐传播的层次化来分析,音乐受众并不只是纯粹的作为信息接收者而存在,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也并不是自动的完全采纳,是由通过认知信息而进入到自我判断与取舍的阶段,最后才为信息的接受。音乐受众将以各种传播手段反馈他们对于音乐文化传播的意见和要求,受众对于重大音乐事件的讨论还可形成某种舆论导向,所以说,音乐受众的喜好制约着音乐创作的趋向,受众对于音乐信息的取舍亦决定着音乐传播的发展方向。信息传播者与音乐受众构成了音乐传播活动的两个关键组成部分,在大众传媒的宏观运势下,二者单一的传授关系已经转化为今天以受众为传播中心、传者与受者互动影响的局面。这时的音乐编辑行为无疑成为传者与受者之间最好的“剂”,而对于音乐受众的信息反馈与功能引导,势必会成为新时期音乐编辑职能发挥的又一处体现。

二、音乐传播媒介中音乐编辑活动的职能体现

我们都知道,人类社会传播活动的本质体现于信息的流通,而音乐传播的实质即是音乐信息的传递和流通,音乐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本质体现即是通过种种信息化了的媒介符号相互交流和影响,从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传播体系。在音乐传播的生产机制中,多样化的音乐传播通道为音乐文化的互动与互鉴提供可能,根据音乐编辑技术的不同,我们可将编辑产品划分为两大类别,即印刷出版物和电子出版物。现代社会中,音乐传播形式由早先的唱片到盒式卡带,最后发展到无线电台、电视与网络的联姻,技术的进步为音乐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变革的同时,音乐传播媒介的发展经历了口语媒介、乐谱媒介等传统形式的功能发挥后,伴随着电子技术媒介的兴起而走向信息与文化高速运转的全能时期。市场经济的来,文化工业的生产随即进入到“消费主义”的语境当中,昭示着文化产品“专业性”与“娱乐性” 的突出;市场营销手段的介入迫使音乐传播与商业运作进行联姻,音乐传播与电子传媒的结合,使得社会受众强调自我的意识诉求得到了及时的宣泄。流行音乐的适时出现,给大众带去了情感的慰藉和休闲的娱乐,然而在商品经济的操纵下,流行音乐为了弥补自身易重复、寿命短的缺陷,不得不时刻强调唱片的销售量、网络的点击率,社会大众在此等强势媒介的喧哗氛围中得到了感官的刺激、意想的满足、潇洒的享受,越来越多的音乐创作开始倾向于花样的翻新而忽略音乐的内在,名目繁多的音响、音像产品使人眼花缭乱,喧嚣尘上的文化产品市场背后让人看到更多的却是文化的迷茫和大众的无奈。审视现代传媒的激烈竞争,音乐传播视阈下的传播媒介似乎都在努力为自身开辟一个更加适宜的生存空间,然而视野的偏执、追求的狭隘已经带给受众群体审美的疲劳和心理的失落,音乐文化的两极缺失已然存在,不得不承认,仪态万千的音乐繁荣背后早已传来“文化的悲歌”。2002年“首届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召开,此次会议全面展示了90年代以来音乐传播领域的研究现状与成果,商榷了技术革命影响下音乐传播研究的新方向和新挑战。在该次会议上 学界对于音乐编辑在音乐文化传播与研究中发挥的作用和贡献给予肯定, 并指出音乐期刊在音乐传播和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音乐编辑出版界中的“老大哥”――人民音乐出版社率先发起行动做出回应,在以“宣扬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前提下集合北京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之力而精心策划的同名系列活动热热闹闹地在京城展开。2007年5月,首场“《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音乐会”(以下简称“曲库”音乐会)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行,人民音乐出版社利用该社优势对此项活动投入大量精力、物力,不仅在曲目遴选与演出安排上狠下功夫,还以相关曲目总谱及音响CD的出版为音乐会的举办做好精心准备,并以向音乐高校学生及相关专业单位给予赠票的形式扩大影响范围,力求将“曲库” 音乐会打造成为文化艺术界的一个 “精品”,使其以“文化品牌” 的模式延展开来。迄今为止该项活动已成功举办四届,并以每年出新、每届推新的形式为社会大众奉上了主题昂扬、风格不一的音乐大餐,取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由此项活动引发的学术界关于“当代音乐创作与传播” 等论题的一系列研讨更为音乐创作、音乐传播界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簇新论点。

笔者以为,“曲库”音乐会的圆满举行要归功于文化出版机构与专业创作团体及演出单位的携手合作,这一大胆尝试使得编辑群体从幕后走向台前,充分体现了编辑主体对于文化传播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就音乐编辑而言,一切既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作为编辑的对象,由于传播链上既往媒介与新型媒介的相对存在,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信息的重复与历史内容的缺失。社会生产力的综合运作协同文化知识结构从一元走向多元,编辑主体与媒介之间也不再是固定的主客体关系,这就要求编辑主体的思维逻辑须从“工具性”与“知识性”的界限中发散出来,要以多维存在的视线辨析繁复的音乐文化形态。“曲库”音乐会的模式是将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纸媒作品转换为音响作品,音乐编辑根据时代主题的旋律特点结合编辑技术并以时代审美的视角对既往媒介中蕴含的历史音乐文化进行重新解读,将新媒介与旧媒介中的相关信息与材料加以解构、分析与重组,赋予选曲新的内涵和生命。对于文化传播而言,音乐编辑的职能主要表现为对文化进行审读、分析和缔构的过程,编辑主体作为人类精神生产的守门员和把关人制约着文化传播的速度、方向和质量以及人们精神产品的满足程度等。从社会生产的角度来看,各类音乐符号在进入社会音乐生产体系之前,多是一些散乱而无序的个体,其中所蕴含的价值信息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单纯的技术加工很难创造出优秀的编辑作品,一部文化底蕴深厚、社会反响良好的编辑出版物,往往是音乐编辑在审鉴社会大众需要、结合文化传播现状,以新思维、新视觉、新感受挖掘和创造优质选题、精心编撰之后的产物。实践得知,编辑的职能体现还在于要将音乐创作与音乐受众联系起来,确保音乐传播链的完整与契合;在继承音乐文化优秀传统的同时,音乐编辑对于音乐信息进行可建构意义上的整合,不但打破了历史音乐文化传承中的固有障碍,也留给观者足够的诠释与感受空间。由编辑主体引导的在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超文本”意识上的认同链接,在使得音乐传播链上的音乐创作与音乐受众之间形成互动,产生了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多重传播效果。为了保证音乐传播的良性循环,音乐编辑活动要对全部媒介元素进行创新意义的系统开发,按照自主的编辑创意和价值取向将旧媒介进行审视、选择、编次、加工、拼贴与重构,在统一的创意构思中这些旧的媒介载体经过优化和创造,富有了全新的传播效用。需了解的是传播学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和孤立的过程,而是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互动性。为了实现传播的理想状态或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乔治・赫伯特・米德指出“任何传播都必须以个体本身积极参与的某种合作作为参与交流的唯一可能基础。正是传播的这种合作性、交互性和双向性,才构成了一个共同的社会过程,致使人们能够与存在于任何历史时期、任何空间位置的任何其他人一起进入一个社会过程。”(5)笔者以为,米德提出的“传播的理想状态或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实则是对社会传播机制运营中人类文化传播的本色写照,在这个“人人参与” 的文化传播和媒介生产过程中,音乐编辑职业群体不仅承担着传播中介的责任,更扮演着创造者和指引者的角色,具有多重的社会身份。

三、音乐传播视野下的音乐编辑学术与学科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期“音乐编辑学”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初露端倪,学界对于音乐编辑学的学科认知普遍是以“音乐学与编辑学的结合”而定义。80年代中期,该领域的部分

论题在理论研究界形成探讨,1987年以四川音乐学院学报《音乐探索》为先行,国内各大音乐学院学报和主要理论期刊纷纷开设“音乐编辑学”专栏,为该学科的学术研究及交流开拓空间,此时期的学术文论中零星出现了专业音乐编辑著写的相关文章,所涉内容多以交流工作经验、总结编辑素养为主。作为一个根基稚嫩的新生学科,音乐编辑学的学科理论并无前迹可鉴,从学理层面来说,音乐编辑学的学科界定与释义、学科内容与对象的划分、方法理论与成果的总结等尚处在青涩的爬索阶段。1997年以翟咏的《现代音乐编辑实践呼唤理论建设》(6)一文为先声,向研究界发出了“应当加强对于音乐编辑学学科理论建设”的呼吁,该文详尽描述了出版业繁荣中音乐编辑出版的突出贡献,并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强调了音乐编辑学学科建设的迫切性。“1997年第4期的《黄钟》正式推出“音乐编辑学专栏”,并以“卷首语”为窗口向海内外音乐编辑发出倡议,阐述了开展音乐编辑学学术研究必要的同时还从撰稿的角度对音乐编辑学研究提供了十多种研究途径。”(7)另外,该期的“音乐编辑学”栏目中刊发的《关于音乐编辑科学定位的思考》(8)一文将研究视镜对准音乐文化传播中的音乐编辑行为,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剖析了音乐编辑环节的社会功能,并从历史维度出发回顾音乐编辑发展的两个阶段,可以说是音乐学学科理论建设中对于音乐编辑学研究的崭新考察。世纪交替之际,武汉音乐学院蔡际洲先生以历时性研究的笔触在其《一个悄然兴起的研究领域――关于改革开放以来的音乐编辑学研究》(9)一文中,通过分类研究的方式从“编辑学学科理论研究”、“期刊图书编辑研究”、“广播电视编辑研究”、“音像编辑制品研究”等方面细致梳理了当代音乐编辑学学术研究成果,其中重点回顾了“集成编辑学研究”的现状,蔡文在阐解该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同时,点明了该学科与音乐编辑学学术研究的相通之处。21世纪以来,音乐编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伴随着各项音乐事业的欣欣气象不再拘泥于学科理论的求索而是在立足实践的同时以回归社会音乐生活的情怀关注学术研究的创新,诸多紧贴时代、论点新颖的学术文论相继涌现,如《互联网汉语流行音乐网站的编辑管窥及音乐网站编辑应有的视野(上、下)》、《我国学术性音乐期刊的栏目设置与栏目策划》、《数字音乐

市场盈利策略探析》等(10)文论的出现相当程度上推动了音乐编辑领域的学术积累。由于媒介发展的强劲势头,传播事业的固定程式随而改变,结合传播学视阈下的学术研究成为音乐各科的研究重点,承合着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学术研究的热潮,相关学术专著与学术文论的阐发为其他音乐各科的研究事业激荡出新的火花。作为精神生产中的职能部门,音乐编辑行为出现在人类音乐生活的方方面面,音乐编辑与文化传播之间呈现出千丝万缕的联系,即要求学术探索的眼光须从音乐社会生产的各个细节去考虑,诸如关于音乐编辑在音乐传播中的角色定位、音乐编辑与音乐传播媒介的互动影响等问题的讨论成为时下学界的热门选题。赵志安的《谈大众音乐传播中的“把关人”》(11)一文,以大众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为基点,剖析音乐各行业在媒介传播中的纽带作用,并以音乐编辑对于音乐信息的发现、收集与过滤为佐证,阐述了当代媒介传播态势下“把关人”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侯晏霞的《现代传媒中的音乐编辑行为过程解读》(12)该文联系现实生活,将音乐编辑活动置于形式多样的现代传媒体系中,运用社会学原理,透析音乐编辑行为在现代传媒中所扮演的“社会身份”,对于其在音乐文化传播链条中所发挥的能动性作用进行细致的剖析。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不仅可以烘托出学术视野的开阔、学术成果的出新,更能够为学术人才的培养、学科建设的铺垫培植温床。国内音乐编辑人才的教育事业始于90年代初期,以西安音乐学院为首例开创了国内音乐编辑专业依靠专业音乐院校为平台、职业音乐编辑为带领的特色教学模式。众所周知,当下的专业音乐编辑队伍中集结了一大批音乐界的专家、学者,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双轨并行使得编辑群体中的学术资源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开发;而从学科建筑与人才培养中摸索而出的实际经验则为今后学术事业的上升打下了良好基础。目前国内已有西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河南大学等多家艺术院校与综合大学招收音乐编辑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笔者将中国知网硕士学位论文库中音乐编辑学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检索情况成图如下:

如图所示,该学科方向的人才培养呈逐年上升趋势,从学位论文的题目中反映出编辑界对于音乐刊物研究的重视同时也体现出音乐编辑学科的教育特点。笔者了解到在具体音乐编辑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与课程的设置多由执教者自行决定,但是由于院校情况的不同,关于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各家没有达成共识,而当下的音乐编辑学术研究中虽有个别文集出版,但是未能形成推广性质的专业教材与理论专著。细数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对编辑素养的讨论抑或是对于理论建设的探究,都是以编辑学原理为指导下的基本研究,作为音乐编辑学的上位学科,编辑学基本原理是音乐编辑学理论架构的依据。诚然,编辑学背景下的理论指导为音乐编辑学术探索之根本,但是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是音乐编辑学最为鲜活的学科特征,音乐学体系中的各子学科都与音乐编辑学科天然联系,音乐编辑学在具体编辑活动和环节中的研究离不开与音乐学诸学科的结合与碰撞。步入21世纪以来,音乐文化的生产已不再只是单向的流通,音乐编辑工作亦不再是普通的技术加工,而是在适应信息爆炸与文化变更的同时能动地进行思辨与选择,倘若我们仅用编辑主、客体及其二元关系的理论眼光去审视音乐编辑活动中的一切对象,那么我们的研究恐怕只能停于事项的表面。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音乐界迎来了学术发展的第一个春天,新型学科的出现、科学理论的融入探求着学术视阈的拓宽与学术研究的纵深。在音乐传播无处不在的音乐生活当中,音乐编辑行为存在于各种音乐传播活动中并与社会结构中的各个层面产生联系,透过包罗万象的音乐传播现象,音乐编辑可从其复杂关系中探究一般性规律从而再深入至各个门类中的具体音乐编辑环节考察其特殊性。所以,对于音乐编辑学学术研究还应从共时性角度入手观察当代大众音乐传播中音乐编辑活动的整体模式与各个环节中的具体特征;研究历史横切面上的各个音乐学科,发掘音乐编辑学与民族音乐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文献学等音乐学各学科的共异性存在。

四、结语

音乐传播在实践层面与理论层面的学术探索构成了音乐传播研究领域的轮廓框架,而音乐从自然传播形态到技术传播形态的演变,是我们人类音乐活动发生效应的结果。音乐传播学中将人类音乐传播行为的变化、运用的方法、产生的效果等作为各个实际研究的对象,期望发掘出人类传播行为的本质特点与规律。然而在对于音乐传播行为进行理论思考的同时,我们又发现传播行为的变化带来了音乐形态的改变,传播过程中音乐形态的传播方向、运动特点是一种直观性的社会现象,是音乐传播研究的社会参照;人类音乐传播过程中渗透着音乐文化的丰富讯息,音乐形态的变迁中文化的内涵跟随着人类的传播行为得以保存,所以说,音乐传播中文化的传递与传承是当代音乐传播研究的要义。伴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勃兴,学术研究界一方面回顾反思近年来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一方面不懈求索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的创新。在以国内艺术院校教育为依托的基础上以学术研讨的形式进行不同阶段的学术总结与展望,让我们看到了音乐传播这个新兴学科在音乐学领域的蓬勃生机。2007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主办的“第三届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上我们了解到武汉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在学科设置与教学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和教育成果。然而在欣喜之余,学术界着重讨论了学科建设中专业理论与专业教材的缺失和文化产业中音乐传播学科建设的境遇。窃以为,教学内容的改进是提高教学水准的前提、是发展学科教育的动力,音乐传播学与音乐编辑学的息息相关注定了两者在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事业中的相通与相融,传播活动与编辑行为的互文特征决定了研究者与从业者对学术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兼顾性。笔者以为,诸如传播原理、媒介理论、编辑学方法论与编辑史等专业内容的增加有益于学术视野下的历时性研究;而编辑实务的学习与实践有助于在学术活动中更加敏锐和客观的发现问题、归纳方法。总而言之,学科之间的互动与互助是一种原生力,任一学科的进步都将会带动若干其他学科的成长。

音乐社会学的研究中将音乐在社会体系中的运动过程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自音乐编辑活动出现的那一天起,就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描述着音乐形式的演变和风格流派的形成,这些被镌刻在历史长河上的音乐的纵向运动积淀成为一部厚重的中国音乐史;而活跃在时间轨道上的音乐的横向运动催生出众多形态各异的音乐形象和载体形式,在音乐编辑的巧手演绎下摇曳出不同时期音乐文化的婆娑身影。修海林在《“以线多类”音乐文化事象的研究推动音乐史分期研究的深入》(13)一文中提到了“文化整合力”,指出了文化整合力是对音乐历史进行分期研究的关键性依据。笔者以为,这种宏观把握的思维与媒介传播中音乐编辑的媒介整合理念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妙。须知道,我们身处于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言的“地球村”(14)当中,地球村的出现使得社会文化与经济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各式各样的信息传递中文化的认同感则是维系在人类空间格局中的无形纽带,在它的牵引下,人类在符合时代意义的审美与情感体验中自由交往,从而实现了人类物质世界与心灵世界的相互交融。可以说,音乐文化与媒介传播彼此依赖,在人类彼此相对静止的社会活动中学术界所倡导的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并不仅是为了创造详尽可数的学术成果更是为了将历史进程中的人类文明传承下去、发扬壮大。所以说,勿须再用局限的眼光看待音乐文化的周围一切,更勿须将学科的殊异作为学术的界限,只有在相对的交流与运动中,方能真正实现人类宝贵文化的生息相传!

参考文献:

(1 )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 曾遂今. 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3) 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4) 曾田力.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一辑)[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5) 曾遂今.音乐传播与传播音乐(第二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6) 王建元.音乐传播与音乐传播学(第三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7) 南京艺术学院“中国当代音乐学”课题组.中国当代音乐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大众音乐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音乐文化 特点及作用

从提出建设文化新城到建设文化名城,东莞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烈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晚会、月月有比赛”就是最好的写照。经济腾飞了,带动文化更好地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传统文化等形式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文化气息生机勃勃,使人们能够自由地汲取这座城市的文化营养。音乐,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为世人所喜爱,无论在校园、企业还是在家庭、社区,它都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由此产生的文化魅力也是不可小觑的。

多年来,东莞致力于打造贴近群众的文化活动品牌,其中不乏音乐领域的作品,“粤韵金声”粤曲晚会、东莞音乐剧节、东莞市合唱节等活动,都成为了群众文化生活的盛宴。在当下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音乐极易模仿,且互动性强,所以群众也很喜欢用音乐来表达心情、抒感,音乐不仅能舒缓人的压力,还可以联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音乐已经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风格各样的音乐无处不在,人们乐着、唱着,生活也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各种形式的音乐比赛也随之成为一道美丽的文化景观。

音乐具有极强的可欣赏性,其文化也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无论是山歌、粤剧还是流行歌曲,只要用心去唱,就能体会到奇妙的意境,若配合身体动作,歌者充分达到形神统一,其中表现出来的美的姿态、美的造型,极具可欣赏性,给人们带来听觉盛宴和美的享受。而这美的享受可以是直接和间接的,在公园的小亭、在广场的一角,周围的建筑就是其背景,没有帷幕把演员和观众隔离开来,音乐爱好者就是在观众当中表演,这也就使得表演者和观众是一体的,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从而产生莫大的亲和力。还有一些是通过比赛等形式展现出来的,像歌唱大赛,因为要分出胜负,所以就要一级一级淘汰,仿佛就是经过彩排,达到精益求精,从而也可以让观众饱享高水准的音乐大餐。

音乐的大众化使得文化具有广泛性。在城市,文化广场是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而这里,往往就是音乐成长的肥沃土壤。还有广场上所进行的任何文化活动,均向公众开放,因此音乐应该走平民化道路。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音乐这种表现形式都比较活跃,渐渐地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娱乐形式。随着群众文化的大力开展和群众参与意识的不断提高,音乐在不同年龄阶层均有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群众的肯定。

音乐可以使人放松心情使得其文化具有娱乐性。群众可以轻松自在、无拘无束地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大部分都是自发性的表演,完全是出于修身、养性、娱人、娱己,在休闲中感受着文化的熏陶,寻找着自己的乐趣。音乐是一种抒感的艺术表现形式,无论是晨练时哼上一曲,还是晚上散步时引吭高歌,完全是依据人们的心情,这就使得歌者在情感上得以宣泄,从而找到自己想要的精神享受,可以且歌且行,也许作家从歌声中得以才思泉涌,画家从歌声中得以启发灵感,策划者从歌声中得以找到绝妙的点子……从这个角度看,音乐在给人精神享受的同时,还能引领人们的思考方向,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这高压、快速的时代,音乐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音乐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纯正社会风气,主要体现在群众积极主动的参与,同时进行相互交流并善于交流,普及音乐知识,从而最大程度地达到资源共享,同时也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层次。把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展现出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可以满足人们的社交需要,使人们在音乐欣赏和音乐活动中结识新朋友或保持、延续已存在的社会关系,在参与音乐活动过程中,逐渐消除地位的阻隔,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文化情境中相互了解,这样,可以纯正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随着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审美需求、参与和选择需求的多样化发展,群众对交际、归属的渴望也日益强烈,而音乐可以满足人们的这一愿望,呼朋唤友,三五知己,通过音乐来增进感情也是一大乐事。音乐为群众生活提供了一个硕大的舞台和广阔的空间,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流行歌曲、音乐剧、粤曲、山歌……人们可通过参与活动,走出封闭的独门独户,呼吸自由新鲜的空气,感受休闲的生活,从而增加了社会接触,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增添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爱,同时也是传播舞蹈文化的纽带。

音乐向来都有很多“发烧友”,而它的主体是群众,这也体现了其群众性。它根植于群众,世代繁衍于民间,是人民群众追求精神和理想愿望的反映,也是人民社会生活的一幅风情画卷。音乐在群众中进行,在群众中普及,可以有力地促进东莞文化名城的建设。音乐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上加以编排,力求满足各层次群体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因此要学会尊重人、理解人、保护人、实现人、发展人,同样,音乐也要崇尚个性,让群众在各自的音乐活动中各得其所:安静者修身养性,活跃者释放激情;白领们可调节劳逸,蓝领们可释放压力。总之,让群众在音乐中尽情展现自己,从而在人与人之间达到最大程度的宽容与理解。

音乐文化也是打造文明城市和建设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一个因子,城市需要文化命名,像“音乐之城”。 一个城市若是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音乐文化,这无疑是一种优势,可以与城市历史渊源和自然地理环境优势进行重新聚合,进而形成城市品牌,这就是一次价值增值,无疑增强了城市的软实力,同时也有利于城市形象的塑造。

大众音乐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众传媒;负面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284-02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的发展历经印刷媒介(报纸、新闻)、电子媒体(电视机、收音机)到当今的大众传媒(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媒介的更新换代之快超出了人类的想象,而媒介所带给人类的影响更是始料不及。

一、大众传媒对音乐教育的正负面影响分析

音乐作为人类精神文化财富的一部分,自然毫不例外地要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其实就音乐本身来讲,音乐自产生开始,就离不开音乐的传播,而音乐的传播要依赖媒介,因此音乐和媒介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形影不离,音乐教育是音乐传播的重要手段。当今大众传媒的发展更是让音乐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由专为权贵阶层享用的“奢侈品”变成为普通民众提供的“普通品”,音乐从本属于意识形态中的“上层建筑”而遥不可及降为“经济基础中的商品而可以任意购买,音乐教育的方式由口传心授到当今的“复制式获取”,传媒的发展使音乐教育的方式逐步丰富多样化,营造了全社会范围内的音乐氛围,普遍性地提高了民众的音乐化水平,有效地促进了音乐信息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流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音乐界的一场震撼性的革命。

传媒技术的发展使音乐教育收益颇多,但它对音乐教育的负面影响仍不可小觑:“复制式获取”为主流的音乐传播方式使音乐教育成为“实验室教学”,越来越远离生活实际,音乐发展逐渐丧失了创新原动力;数字传媒技术导致音乐制作的量化式发展,音乐逐渐成为音符的堆砌,文化内涵缺失;音乐的产业化、商业化、娱乐化、媚俗化态势的形成导致音乐价值判断的迷失,隐藏在音乐虚假繁荣面纱下的却是经典音乐文化的没落和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断层日益明显;音乐制品的不可改变性、功利性的因素和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使得音乐教育更侧重于技术性而或略了音乐作为艺术性的一面;各种体裁、风格、流派音乐的充斥导致本土化、民族性的音乐文化难以为继;由于对传播内容监管不力,音乐教育内容中低俗、不健康内容逐渐增多,参差不齐、好坏难分,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这些现象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二、对大众传媒应当持有的正确态度

其实在大众传媒出现后不长时间内,就有许多专家学者就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呼吁全社会抵制大众传媒的强大攻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2年的国际媒介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的概念,引导人们正确使用媒介,但是由于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的影响,该工作收效甚微。

笔者认为,无论大众传媒在技术上有多先进,但在信息传播的功能上与以前的所有媒介并无不同,且能否使其产生正面效应,完全取决于如何正确地使用和使用人,单纯地谴责传播媒介工作于事无补,而且大众传媒为人类带来的益处还是相当显著的,到不可因为其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全面否定。例如:对于“复制式获取”的音乐传播方式不可一味谴责,因为从古至今音乐的传播以来的都是复制,只不过当今的复制方式过于精准,而失去了变化和创新的空间;对于流行音乐,首先流行音乐里也有积极、健康的因素存在,另外流行音乐也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正常的音乐需求,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流行音乐,只不过流传下来的极少。

因此,在对待大众传媒的态度上,要正视其存在,对其正面的影响予以肯定,同时要深入分析、探讨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和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避免其所产生的后果。

三、造成负面影响的根源分析

造成目前负面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音乐信息输入端监管不严是造成当前音乐教育内容杂乱无章的主要原因。正确的音乐教育应当在选择教育内容上严格审查、把关,将健康、积极的内容通过正确的传播媒介传达至正确的受众对象。而当前,有部分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音乐制作人出于盈利性目的,迎合部分细分市场人群的需求,将各种低俗的音乐制品投入各种教育渠道,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音乐价值判断的迷失降低了受众的音乐辨析能力。好的音乐应当能够反映时代前进的道德主旋律,应当容忍体裁、格式、风格的多样化,应当包含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应当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有利于改善社会精神风貌,而当前流行音乐中的“快餐型”特征正是导致文化缺乏、内涵单一的重要原因。另外,好的音乐的价值很多情况下是超越时代的,不能简单地以唱片价格和发行量来衡量。

(三)音乐教育体制不完善是音乐发展停滞的重要原因。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在教育方向上力求达到的是音乐演奏的准确性,而忽略了音乐的艺术属性,这违背了音乐自由化的特征,扼杀了自由发挥的潜力。另外,音乐教育单纯强调音乐专业教育而忽视了文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的培养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四)“实验室教学”的教育方式使音乐创作的动力丧失。人类任何的活动都来自于实践,音乐活动也不例外。大众传媒的发展在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也将人的活动领域局限在一个个教学实验室中,导致音乐活动本身失去了外界新鲜因素的注入,创作停滞也就在所难免。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音乐传输渠道的监管力度。要对各种音像制品的的内容严格审查,认真鉴别,禁止并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作品进入教育流通领域;要在教育内容选材质量上做到严格把关,切实为受众的身心健康发展负起责任;要密切关注各种音乐流通渠道(例如电视媒体、计算机网络传媒),屏蔽不利信息的干扰,真正地净化音乐传输环境。

大众音乐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现状;创新

一、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社区开展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文化馆等相关公共部门的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群众音乐文化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音乐本身就有着较强的感染力,而在一些地区,地方性音乐也有着更加独特的魅力。以闽南音乐为例,闽南音乐以闽南语和闽南文化为基础,有着相应的生存土壤,因而在开展闽南音乐群众文化活动中,相对而言其群众组成也较为固定,多为喜爱闽南音乐的群众团体。从当前群众音乐文化的开展现状情况来看,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以及网络的发达,群众娱乐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相应的,一些传统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效果也在不断降低,最为直观的反映便是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参与人数在减少。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新时期,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传统的音乐文化活动形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群众娱乐文化需求。整体而言,当前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中,主要存在音乐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单一、普及程度不高、农村地区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匮乏等问题。

二、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文化活动开展形式较为单一

首先,在当前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便是音乐文化活动开展形式较为单一,很多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还是传统的开展模式,并没有根据新时期的群众娱乐文化特点进行创新,从而导致音乐文化活动降低了对于群众的吸引力。例如在近年来的闽南音乐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就显著的存在着这一问题,活动形式主要是以社区音乐欣赏活动以及当地文化馆单位组织的公共演出活动等,这种传统的音乐文化活动开展形式事实上对于群众来说,难以较好的激发群众兴趣。另一方面,音乐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单一问题还反映在参与形式方面,群众音乐活动并不仅仅是音乐欣赏活动,无论何种形式的音乐欣赏活动,如果不能够对群众参与形式进行创新,都很难长久的保持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在音乐活动的内容方面,目前群众音乐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歌曲领域,而一些具有显著民俗特色的地域性音乐内容,如民俗舞蹈、乐器等还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

(二)农村地区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匮乏

在当前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中,农村地区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匮乏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并且从同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对比情况来看,这种匮乏现象尤为突出。受限于基础设施、相关人才以及组织能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很多农村地区缺乏较好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组织基础,没有相应的部门和人才来组织这一工作,并且也缺乏必要的资金,这都是导致农村地区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匮乏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当前的闽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中,就存在着这一问题,事实上,农村地区喜爱闽南音乐文化活动的群众较多,有着较好的活动开展基础,但是受限于资金、人才、组织等多方面的因素,农村地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匮乏现象,甚至很多农村地区多年来没有开展过群众音乐文化活动。

三、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创新策略

(一)丰富音乐文化活动开展形式

在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创新方面,首先应当丰富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打破传统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思维,建立起更加多元化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模式。例如在群众参与方式方面,可以改变以音乐欣赏为主的群众音乐活动模式,通过举办全民参与的歌唱比赛模式或者全民参与的K歌模式等来吸引群众,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

(二)积极在农村地区组织开展群众音乐文化活动

针对当前城乡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不均衡的问题,应当积极在农村地区开展相应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这对于丰富农村地区的群众娱乐生活,促进新农村建设都有着重要作用。整体而言,农村地区娱乐生活相较于城市还是较为匮乏的,在农村地区组织开展群众音乐文化活动能够取得更加有效的效果,而且对于农村地区的群众而言也更具吸引力。整体而言,农村地区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只有符合农村地区群众需求以及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求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才适宜开展。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大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在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给予必要的支持。

(三)促进舞蹈、乐器等音乐元素的整合

对于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创新来说,促进舞蹈、乐器等多种音乐元素的整合也有着重要作用,群众音乐文化活动本身就是多样性的,喜爱各种音乐形式的群众也是多种多样的。闽南音乐同样有着丰富的表现元素,特别是将闽南音乐文化的舞蹈、乐器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闽南音乐活动表现形式,能够极大的提升群众的参与热情。例如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由不同的群众承担相应的音乐因素表现者,定期开展音乐活动,将舞蹈、乐器等多种音乐元素进行有机的融合,促使舞蹈表演者以及乐器演奏者有着更佳的配合,将舞蹈、乐器等音乐元素组合为整体性的音乐展示活动。

四、结语

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当前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问题和不足,例如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单一、缺乏较高的音乐文化活动普及程度、农村地区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开展匮乏等。因而为了更好地促进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应当针对这些问题积极进行解决,创新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加强关于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宣传力度,积极在农村地区开展群众音乐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闵成.论民族音乐在群众生活中的融入[J].音乐时空,2014,03:52.